《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民國時期,讀書人間流傳一個笑話,說這“文人”也分新舊兩路: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老派文人見面,愛互相探聽對方在何書,而新式文人碰頭,第一句往往是互問近日在啥書。這段子出自梁實秋筆下,當然是不懷好意的調侃,是對當今文化人,讀書稀疏、卻“勇於著述”的一個嘲諷。

但我敬重的當代文豪易中天先生,也許是足以推倒一世智勇的例外。2013年,在“六六大順”之齡,他暫別《百家講壇》的喧囂,宣告寫作36卷本的《易中天中華史》。果真,五年之間,以每年四冊、近百萬字的神速,皇皇20卷面世。論述範圍,從先秦一路鏟到了宋元,從女媧補天一直寫到改革開放,五千年變幻風雲,盡在其盈盈一握之中。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這套鉅著陸續出版時,我們的學界大佬們,我們的媒介報端,就是唯恐不及式的逢迎。什麼“前所未有”,什麼“一顆文化原子彈”,什麼“可以終結個人史字寫作”、什麼“破譯了中華文明密碼”,彩虹屁無所不及,捧得易老師真磅礴爍爍,“如日中天”之狀。

實不相瞞,等我深信不疑,找來翻閱兩三冊之後,即失望透頂:易老師的大作水準如何暫且不談,單說我們的文化界生態就還是不免惡劣的。即便是樊樹志、吳敬璉這等重量級的清流大佬,都完全將學術公器挪為了私誼相護的道具, 只有過場、背書及吹捧,沒有幾句實話。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馬勇:易中天這麼寫,是迴歸到中國知識人的正宗上去了

各大佬們的高風、諸大賢的美意,我這般蠢笨之人自然難以領悟。只是,若說如何評價這套書,我就做躲角落裡說三道四的那個小人,先匆匆籠統暗拋幾塊冷磚得了。

若有朋友大發慈悲施予稿費,倒是想全部買來讀一遍,然後斗膽寫一長篇意見書的。


易中天老師,畢竟是用過苦功的讀書人,非泛泛庸籍,其筆力之健更早已傳為佳話,晚輩如我素表欽敬。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所以這套書,論文筆、論質地,自然還是可以的,視角、遣辭、心態,都透著一股鮮活氣息。我讀來最大感受就是“老到流暢”四字,老到在議論,流暢體現於行文。它真不是時下名人、大V、網紅流行套路,專搞粗編爛造、一心掠奪讀者花唄餘額的庸書劣藉。作為大眾入門級讀物,自是適合不過,求全責備似也不厚道。

但說實話,就這書,袞袞諸公拔的太高也尷尬,任何乏味的吹捧,似敬實褻。不怕唐突,從稍高一點要求看,總體而言,易老師的學問儲備與史學功底,顯然還不足以駕馭這樣一部古今中西一鍋燉的通史,以至於此書在我觀感,是他在名收利遂之後,褪去自知之明,乃至原來“書生意氣”的浮躁之作。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早年的《讀城記》,值得推薦的一本散文集

學術不是面子工程。一般而言,讀書作學問之人,是年齡越大,披閱越多,膽子越小的。過去,國人共人所推尊的陳寅恪、呂思勉、錢穆這幹史學大宗師,年輕那會也是豪情萬丈,念茲在茲要寫出一部浩瀚的中國通史,到老反倒都縮手袖間不敢寫了,並不算如願。

何以故?很簡單,只因中國歷史與中國學問太幽遠汗漫了,實際是一套通人之學,既要究察古今,又要牢籠中西,單單一櫃“二十四史”都讀不盡,又如何有膽子敢另起爐灶,去搞出另一部更有新義的“中華五千年史”?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講學中的錢穆

可以,儲備不足,自信過甚,已先天註定《易中天中華史》是一個倉促臨盆的早產兒。他的孱弱、嬌嫩、乃至身心有障礙,都是與生俱來的病症,需要生產者不定期追蹤檢查才好。


作為當代一部新通史,《易中天中華史》有一個顯著的問題,就在於下筆太快,瀰漫著一股快餐口味。

可中國通史寫作,是一樁大工程,畢竟不是美團外賣小作坊搞速食餐包那麼輕巧。在我理解,其最忌諱亦是最難跨越的弊端,莫過於兩點:其一,是鸚鵡學舌式的陳詞濫調;其二,是自我作古式的遊談無根。而易老師於此二者,都可謂“雖不中亦不遠矣”。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可以說,任何追逐某種時代潮流的寫作,必然短平快而無耐心打磨,就像潮男潮女追求一部新款Phone,絕非嚴肅學者的正經活計。立意就已經浮躁,拿出來的成品,理所當然終難免位居下陳的尷尬,更難脫天橋練攤的格調。

公平地講,易老師是一個性情極活躍、智力極發達、也身懷許多雜學技藝之人。他在通史寫作方面,並非全然毛糙新手。在過去數十年書齋生涯中,他對於文學、美學、政治學、思想史等等門類,都有較深入的研究,對於寫作思路有過很多的思考,也出過諸如《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等等成品,廣受好評。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但以上這些,看似論史,終究只是一鱗半爪的隨筆閒談,他實際從來沒寫出過一本紮實的、嚴肅的史學著作,在史學專業研究上乏善可陳。是以,當他盲目自信,痴痴要作當代司馬遷,要為三千年國史獨立自主作一蓋棺論定時,他的儲備、他的學識、他的見解、他的境地,幾乎一下子都捉襟見肘起來了了。

可以說,這部書,論其誤讀、曲解及硬傷,真要挑刺,是比比皆是的。比如,該書第一卷大談“軸心時期”,也隨俗搬來雅思貝爾斯壓陣,可他似從未細想過這一套話的問題,將猶太先知也牽強附會地列入;比如,他對《論語》“三年之喪”“無後為大”等詞句解釋,不難看出傳統訓詁學確實缺乏訓練;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再比如,他誇誇談及唐代,率爾說唐朝是混血王朝,李唐皇室都是“異族血統”,表面上接續陳寅恪在講,可是他似對《隋唐制度淵源論稿》這本小冊子是不求甚解的,完全沒有理會義寧大師後面的原話導致曲解,說明他讀書不細而誤解。甚至很大程度上,也顯示他對海外漢學研究是漠視的,不然何以對石見清裕這些漢學家同行的相關研究成果視而不見,儘管他們早就有中譯本登陸國內了。

可以說,《易中天中華史》這套書,只是粗讀,即可覺察到太多問題,連種種硬傷,都如掃落葉,旋掃旋生。真的,我把這部書,看作是易老師由學術界大舉進逼娛樂圈,由學者轉型為明星後,得意忘形奮筆疾書出來的“退步集”。


薩義德有句話說,“批評常像一種尋釁找茬”。指出易老師這些“小節”,真並非有意自作高明的刁難。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的確,一部如此龐大的著作,有錯或有不少錯都屬於人之常情,錢鍾書的《管錐編》還不斷被張文江、胡文輝那些後生挑刺呢,“歷史”闡釋更不可能就此終結於某一次寫作,這也是它不斷被重寫的意義所在。

所以,我要指出的重點,在於說易老師寫通史有硬傷,而在於他即便在閱讀古書的點面上、理解故事的大要上,都多少存有問題,是不堪通史寫作重任的。其表現,總體歸納,是要複述前賢往往不到位,想自樹新義又常乏根據,導致很多篇章顯得華而不實,立論多偏。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是易老師有言在先,說拜讀其大作,並非單純學習歷史知識,諄諄教誨讀者不要在具體細節上糾纏對錯,而要求我們把全副關注點,都投放在他對歷史的“感覺”上。易老師這番苦口婆心,確實深得海登·懷特等西方當代史學家們新理念的精髓。以60歲的年紀,尚能如此新潮,也著實是我等後生楷模。

但是,我斗膽想對易老師述說一個更為常識、堪為底線的史學觀念:歷史的結論,是可以為“新史學”式的毫無定準,可是歷史解讀學與文學闡釋學終究大有不同,依然是要緊綁住文獻依據的,“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否則一味地“接受美學”,與信口開河何異?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書籍部分

這就是說,任何一個史學從業者,倘要譁眾取寵,顯示出獨樹一幟的與眾不同,並不難辦;但是核心問題在於,那與眾同異的東西背後,必得有一套信而有徵的材料、有一個堅實的學術論證在作支撐,否則瘋話是人都會扯,沒什麼大不了。

《易中天中華史》論學理操作上的缺陷,也總體體現在這裡。所以,這套鉅作,老實說不要說能否實現易老師取代同類書、成一家之言的夢想了,連是否可當信史翻翻都是個疑問。它生動有餘,嚴謹不足,充斥太多作者個人的人生經驗,與隨意漫來的點評比附,更像一部文學作品,而非純粹史學書籍。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當然,這個麻煩,也不能殘忍地只歸咎於易老師一人之身上。畢竟,平心而論,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所要面對的人事世界太過複雜,所要攻陷的文獻材料太過浩瀚,基本上任何個人的經驗,都根本無法比較圓滿地去解釋一切。如今的人們,早已無法像過去的中國哲人那樣,可以“執一御萬”了。 這種困局,也是開頭所說的陳寅恪、呂思勉等大咖不敢去寫通史的焦慮所在,猶如一陣陣無助的禱告,始終盤桓在每一個嚴肅的史學家心中。

可以說, 自由過度的解讀,加以輕率的自信,一開筆就已經註定,《易中天中華史》太難熬過時間的篩選了。這不是易老師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所有率爾操觚者的共同尷尬。


在上面,我以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辭令手法,對易老師作了略顯難堪的批評,但我的結論與用意,都不是要否定這部書。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我的個人觀感,假設不是太有學術潔癖,這部書作為小孩的入門書,或者成年人業餘閒來讀讀,是足以的。此書腰封,印有一排醒目的文字,稱是“易中天開講輕鬆好讀的中華正史”,氣概非凡,也確實達成不算太吹牛。它的生動流暢,可以給讀者一種很時尚的讀史體驗,這是目前市面上各種通史都稀缺的品質。

所以說,只要不是大吹大擂捧稱什麼 “嘉惠士林的功德”之類,《易中天中華史》不失為通俗史書領域一部好書。它的性質歸屬,不是《資治通鑑》式的,也不是錢穆《國史大綱》那般的,而更近似於蔡東藩。民國人在“正史”之外需要蔡東藩的“演義”,中國當代也亟需易中天此等學院中人“下海”,讓普通讀者在錢穆陳寅恪之外,也能興致勃勃地讀史。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是以,作為通史,這套書粗糙難免、花哨有餘,史實、義理、考據方面均有較大缺憾,要“藏之名山”只怕是無望的。但它最好的秉性也在這裡。甚至我以為,易老師何以要在早就成叢如林的史著中另闢門戶,其良苦用心也在此深藏若虛。可以說,要在字面上讀懂《易中天中華史》很輕鬆,可要理解易老師及作品深意,卻需要在文本外稍加揣摩。

也唯有這樣,我們作為讀者,為何要花費個600元鉅款去買這套書,才能不浪費鈔票吧。


《易中天中華史》要細論其優點,當然難以縷清,只是依照我的感想,其給人最大的欣喜,至少有二。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其一,是大氣磅礴,草蛇灰線。知識面廣闊,幾匯聚古今中西;文筆論述上,輕鬆擺脫一般通史的枯燥無味,能出之以幽默與明銳,且擅以當下文辭去解釋古代人事,讓人莫逆於心,理當是當下同類書中的翹楚。

比如,他會說,“商周時代是用眼睛看世界,春秋時代是用頭腦看世界,漢唐時代是用心胸看世界,宋元有心無胸,明到了褲襠,清就到了膝蓋”,寫的眉飛色舞,充滿興味與熱情。這樣的話,對錯暫且不論,但是完全可以擔保,司馬遷不會這麼說,陳寅恪也寫不出來,他易中天駕輕就熟。

前人過去愛講“學隨術變”,易老師於此,可謂食髓知味。儘管只為當前讀者寫作,只在乎一時虛譽,帶來的遺憾,是通常也就與傑作無緣。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其二,他的這套通史,問題意識、現實關懷、批判理路,儘量不顯山漏水卻又都是昭然若揭的。這是一種攜帶著極其強烈的啟蒙主義立場的寫法。依我揣測,這也是易老師“所以著”的最大關鍵點。

表面句句談古史,卻字字不忘現實,史為今用,借古喻今,這是《易中天中華史》精神獨具所在,也是易老師 “學術世故”與“思想老辣”體現所在。我們都知道,眼下的學術研究也好,史學探討也罷,日益學院化、專業化,技術化、封閉化、遊戲化,與現實人間,與大的關懷連接不起來,史學的精魂是日漸在喪失的。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易中天講座中的聽眾

易老師在《中華史》寫作中,很明顯可以看出,始終滲透著一種“迴歸史學本意”的思路,即強調史學、學術重新介入現實生活與大眾社會的重要性。這也最大程度上,使得他的通史成品,不是另一個冷冰冰的、純文字遊戲式的知識玩耍,而是一個有厚重關懷的東西。

所以,《易中天中華史》“失義求似”也好,“失事求似”也罷,任何對此有非議的朋友,我想都需要注意到這一點,好體諒到易老師的勞苦用心,也可以對這部實缺點多多的書多些包容。儘管,作為一個淺薄且潦草的讀者,我暫時只能言不及義,泛泛說及這些邊角料。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我希望有餘閒時,可以重新取來通讀一遍,再寫篇長點的議論,求教於諸位。當然,前提是得等我買得起這麼貴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