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經典古詩詞為何喜歡以寫景作結尾?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結尾更難。對於寫作,尤其是詩歌(廣義上來說,詞也可以算做詩歌)這種凝練性比較高的文學體裁來說更是如此。而以寫景作結,是古詩詞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

以景結尾,究竟有什麼樣的好處呢?或者說會達到什麼樣的審美效果呢?


那些經典古詩詞為何喜歡以寫景作結尾?

首先,直觀的審美效果。如果在結尾處景物描寫得好,可以給人以清冽的視覺衝擊,讓人念念難忘。比如中唐詩人錢起就是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二句一戰成名。“曲終”二句詩出自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沒錯,從這詩題中就能看出來這是錢起參加省事考試時的答卷。

唐代科舉考試主要有“明經”和“進士”兩種考察方式,“明經”要求熟讀儒家經典,考的是死記硬背的功夫;進士科有“詩賦”的考察,考察的範圍比較廣泛,時政、景色、傳說、儒家名言等有可能成為詩題,而且還有其他形式方面的要求。即便是博學,還要具備創作才華。所以產生了“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歧視鏈。

錢起參加的這次省試,要求為五言律詩,六韻十二句,並限定詩題和用韻。條條框框要求十分苛嚴,此類詩很少產生能讓人傳誦的佳作。無疑,錢起的這首詩是個例外。這首詩的全貌是: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詩的前面篇幅緊扣考試題目,運用想象之筆抒寫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結尾卻把人迅速拉回現實:曲終人散之後,一線湘江,幾峰青山。江面是直線,山峰是曲線,簡單的線條組合成省淨明麗的畫面;江面是白色,山峰是青色,色彩有明暗對比;江面是近景,山峰是遠景,又劃分出了層次。不得不說是神來之筆,贏得了“鬼謠”之嘆。


那些經典古詩詞為何喜歡以寫景作結尾?

其次,便於感情的含蓄抒發。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通常是詩歌表達情感的載體,並且可以消解掉特別激烈的情感,使得情感變得委婉含蓄一些。如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這首詩寫於聽聞有人白居易被貶江州之後,此時的元稹也同樣是貶官,且生了病。首句“殘燈”二字固然能表現出元稹對於友人遭遇的關懷與有心無力,而“垂死病中驚坐起”一句,足以表明他聽到好友不幸消息時候的反映,病得很重的元稹,平時也許根本沒有力氣坐起來,而聽到白居易被貶元稹“驚坐起”。

按照常規思路,作者胸中奔湧著的複雜情感(包括對友人的同情、對當權者者的憤怒等)似乎即將噴出,但他卻選擇用“暗風吹雨入寒窗”這樣的景語作結。在當時險惡的政治環境下,元稹自身難保,不能把話說得太直白,所以說“暗風”吹著雨從他破舊窗戶打入屋裡來。既表現了他複雜的心理活動,又增加了詩歌的含蓄美,“暗風吹雨”中,關切、同情、無奈、憤怒似乎都已經包含在內,反而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

隨後不久白居易收到這首詩時,十分感動,說:“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僕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與元微之書》)白居易認為元稹的這句詩說到了他的心坎上。


那些經典古詩詞為何喜歡以寫景作結尾?

最後,形成廣闊的想象空間。在結尾處引入景物描寫,除了與全篇基調、情感相符合,而且還可以引發讀者的想象,從而達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效果。

如蘇軾為悼念亡妻所作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詞的上片主要是抒情,而下片開始進入夢境,在夢中作者見到曾經熟悉的場面——“對窗梳妝”,接著寫“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在夢中相遇的二人居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其實這種描寫是符合常態的,越是思念堆積很久,反而見面時說不出什麼,柳永《雨霖鈴》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也是這個道理。相看無言,隨後的結尾就很自然了,明月慘淡,松樹森立,讓人斷腸的是那千里之外的孤墳!

當然,其實最後一句是虛景,但是虛景中蘊含的情是真摯的,並且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夢醒之後,蘇軾將何去何從,如何自處,他以後懷念王弗時還是這樣痛徹心扉嗎?一切似乎沒有答案,又彷彿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那些經典古詩詞為何喜歡以寫景作結尾?

結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人們在情感上可能對最近看到的內容印象更為深刻(近因效應),大觀園的才女們聯句,起頭的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鳳姐,“一夜北風起”,起句平平,卻並不影響才女們的竟逞文采。而反過來,如果是起句高妙,而結句平平,多少會讓人惋惜。而在適應內容、情感的表達之後,結尾寫景不失為一種精妙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