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战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国攻打苏联,二战的结果是否改变?

云淡天高163191643


作为三大轴心国之一的日本,为什么不配合德国盟友北上前后夹击苏联,而是南下招惹了强大美国?这是有原因的。

日本作为一个地域狭窄、资源贫乏的岛国,扩张野心从明治维新后就不断膨胀。但要扩张首要问题就是要保持长久的作战能力,这就涉及到资源问题。以战养战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日本侵吞了朝X后再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和一些其他地区,解决了粮食和一定的铁矿资源,煤炭资源,但日本急需的石油和橡胶从何而来?

事实上,1939年,日本拟定了两个作战取向,分别为“北上”“南下”两个作战计划。两个作战的主角分别是陆军和海军,“北上”进攻苏联,那陆军肯定是主角,海军只能作为配角,不情愿的搞点运输工作。反之要“南下”作战,海军是当然的主角,因为你不掌握制海权,部队怎么运送到东南亚各地?怎么为这些南下的部队运送军需物资?怎么把掠夺的战略物资运送回国内加工生产?

但问题是,日本海陆军长期不合,相互不鸟由来已久。日本海军多出身于富裕的贵族和富商家庭,而陆军多出身于普通的中下级阶层,两个阶层都认为自己是日本社会的中坚力量,甚至闹的海军和陆军两家的人都不通婚。以日本的资源贫乏,给这边多点,那必然是另一边少分食点了,海陆两边为抢资源经常闹的不可开交,甚至发生陆军要造航母,海军要搞坦克的笑话。

当时的日本没有空军这一独立军种,海军有舰载机航空部队,陆军有自己的陆航,各自研究自己的飞机,而且战争时两家都拒绝建立联合指挥部,奇P的各玩各的。前期的扩张,日本陆军得脸了,特别是日本的关东军,挑起了对我方侵略战争,占领了我们的大片国土,使得关东军不可一世。要北上,必然要加强陆军建设,资源要向陆军倾斜。但1939年5月到9月的诺门坎战役把蠢蠢欲动加狂妄的关东军打蔫了,也让日本一些头脑过度膨胀的人醒了,苏联可不是个软柿子,而是个硬茬。想在苏联身上讨便宜,有可能”吃不到葡萄还惹得一身骚”。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欧洲,德国通过闪电战快速打垮了英法联军,法国投降,这时的德国打的顺风顺水,大半个欧洲都处于德国的铁蹄之下。德国又于1941年6月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开启了对苏联的入侵,战争之初,势不可挡,导致了苏联的人员和装备的大量损失。到1941年11月,德国军队已经占领苏联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控制了苏联大约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工业区。

这时的日本陆军又安耐不住,想配合德国在北边开战,但日本海军不答应了,因为这时的美国已经开始对日本进行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质的禁运,以日本的石油库存能力最多只能支撑半年左右,没有石油,海军的舰艇只能变成废铜烂铁动弹不得。加上诺门坎的之败把日本陆军搞的灰头土脸,“南下”作战才变得一锤定音。

我们再分析一下如果日军北上配合德军两面夹击苏军是不是有可能改变二战的进程呢?

一、首先我们看看苏军和日军在北线双方实力的对比。号称日本精锐的“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还只有13个师团,,其中编号为20以内的甲种师团有7个,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关东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31个师团,人数上升到85万人,号称百万。与之相对持的苏军,根据苏方数据,二战时苏军在远东兵力如下;1941年6月22日:703714人,炮10080门,坦克3188辆,飞机4140架,舰艇94艘。1941年12月1日:1343307人,炮8777门,坦克2124辆,飞机3193架,舰艇96艘,即使是东线战场吃紧时,苏军依然在远东保持了上百万部队严阵以待。

只简单对比,日本关东军人数就不占优势,武器装备两军的差距更是“亚历山大”。在1939年发生的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已经得到足够教训,日军对苏军蜂拥而来的坦克只能怀疑人生,只能用车辆装满炸药去碰撞苏军坦克,或用人员投掷燃烧瓶、“肉弹”捆绑炸药的方式对付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集团冲锋。被当做宝贝疙瘩一直舍不得使用的日军第一战车师团,派出的“薄皮”坦克苏军甚至连打都不用,直接撞翻碾压就行,日军使用火炮,每打一枚炮弹出去必将迎来苏军几倍的炮火反击,日军在战役中使用重炮,大口径炮弹只几万发就几乎耗尽了关东军的库存。

苏军1939年8月20日总攻时投入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压制火炮542门,飞机500架。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这就是日军和苏军的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这还是十万人以下的战役规模,像东线的战斗,动不动就是上百万人的规模,坦克部队都是装甲集团军或装甲军的规模,这不是日本有资格玩的。这是国力不足造成的,对比美国的2000万吨和德国1800万吨的钢产量,日本每年只能出产区区400万吨劣质钢,并且大多数钢铁和军费用来建设海军。

西贝利亚铁路示意图

二、我们再看看如果“北上”日军面临的恶劣自然环境。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线。起自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总长9332公里,是苏军在远东作战的“生命线”。

从上图我们可以知道,日军可以从两个方向进攻苏联,一个方向是住内蒙日军入侵蒙古从中割断西伯利亚铁路大通道,另一个方向是关东军从东北攻入西贝利亚。不去苏联,不知道地大物博,不经历苏联的寒冬,不知道怎么叫气候恶劣。西贝利亚地广人稀,境内遍布山脉、森林、湖泊,沼泽、硬土带,年平均气温-4度,冬季最低可降至-65度。不是大雪没膝,就是时常泥泞不堪。何况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什么高速公路个柏油马路,只有一些简易土路,俄罗斯的雨季别说人在公路走,就是车都寸步难行,只有履带式的车辆勉强能通行。

日军虽然可以两路出击割断西贝利亚大通道,但只要苏军坚壁清野,以日军抓襟见肘的运输能力,在地广人稀的西贝利亚只能寸步难行,部队难以得到休养和以战养战,因为根本没东西可以给你抢,也抓不到人力去给你做苦工帮助修建和搬运。靠公路进攻即使公路良好,以日军那连半机械化都谈不上的能力是不可承受之重,

又要谈到诺门坎战役。

在狂妄的关东军参谋辻政信看来,关东军使用上了战斗力超强的第七师团,以及配属的一些加强的部队,对付苏军的力量就足够了,他不相信在诺门坎第二阶段战役中,朱可夫摆开迎接日军的部队足足有三个师以及坦克和炮兵等附属部队。他不相信的理由是:他以日军的能力去算计苏军的能力,日军的大兵团作战,离开铁路250公里,靠汽车的运力就已经达到极限,。而苏军和日军交战的地点却达到750,足足是日军的三倍运输距离,最多只能保障一个师的战场供应。所以,当关东军穷尽一切能力,只能组织了包括有问题的750辆卡车进行战场抢运。与之对应的朱可夫,调集了一千二百辆卡车和三百七十五辆油罐车日夜不停的抢运。当日军侦察机飞行员告诉辻政信,苏联人准备了四百辆坦克恭候日军时,他同样不相信,苏军的坦克是飞来的?只有当日军真正面对苏军满山偏野的坦克集团冲锋时,才惊掉眼球。

三、极寒地理环境下的作战需要有专门训练有素的部队。

虽然日本本土所在的地方,不少地方冬天的气候也寒冷,其占领的朝X和东三省等等地方也处于北方的寒冷地域。但跟西伯利亚比那就差远了。怎么保障部队的吃穿保暖、住宿,运输。都需要大量的专门物质和设备,以及专业的应付知识。比如,野外状态下的极寒夜晚,没有房屋,你怎么挖设施渡过慢慢寒夜。如果没有掌握制空权,就是吃个热饭都要考虑烟火带来的空袭。车辆怎么防冻启动,就简单的枪支都可能枪栓被冻住拉不动。人员一旦被冻伤,怎么有效救治?这些解决不好都会带来大量的部队减员,还没打部队的战斗力就会急剧的下降。

四、怎么应付苏军的坚壁清野和骚扰

可以这么说,苏联只要坚壁清野,层层阻击,不断的派出小股部队、游击队骚扰日军的运输线,使得日军吃不好,睡不好,日夜不得安宁,就会使日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怎么在恶劣的西伯利亚保障日军的战斗能力,对日军就是一个极大考验?只要部队不跟日军硬碰硬的打,即使日军占领半个西贝利亚,对战争进程不具什么决定意义。因为远东有足够的战略空间吞没日军的百万大军,何况日军打起来有没有百万部队出击都是一回事?

就是有百万日军出动,在辽阔的西贝利亚就像“撒胡椒面”。可以说西贝利亚的地理坏境就可以当百万大军不为过。日军就算派出百万大军也不过和远东苏军的力量对比是1:1,装备远差于苏军。派出更多的部队,随着战线拉长,还要分兵固守交通要道,这又会减弱进攻部队进攻能力,苏军在本土作战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只边境冲突,苏军还没有放手一搏就让日军“头破血流”,真要面对日军的入侵,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苏军会打的更加英勇和不怕牺牲,会不计一切代价。可以说日军不出动两百万以上的地面部队,不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达到和德军两面夹攻会师欧洲目标的。

综上所说,日军如果不计代价北上,配合德军两面加攻,会给苏联造成足够的麻烦,打得过打不过远东的苏军还不好说。不尽全力,那只不过给苏联挠挠痒,增加点麻烦和损耗,可以说是得不偿失,损人不利己而已。分析到此,假如二战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国攻打苏联,二战的结果是否改变已经不言而喻。


晨曦谈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会有大的改变。

日本有120万大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预计可以使用的额外兵力最多100多万人。

后来日本用于南下作战的南方军,不过75万人。

如果日本出兵100万攻打苏联远东和外蒙古,苏军必须也使用100多万人来对付。

但苏军还是可以应付的,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就是对付日本的,规模相当宏大。

1938年6月28日,该集团军扩编为远东方面军。

在苏德战争最困难时期,远东方面军曾经将一部分兵力调往西线前线救急,但主力基本没动。

远东方面军向苏德战场抽调23个师(其中步兵师16个,骑兵师2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1个)、19个旅(其中:步兵旅3个,空降兵旅3个,炮兵旅13个)和航空兵部队,总兵力约2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300门、坦克约2000辆和其他技术装备。此外,开赴前线的补充兵员有10万余人。

但是,调动这么多部队,不代表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没有实力。

即便是在莫斯科最危险的时刻,远东方面军主力也没有动,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规模。

这说明斯大林的头脑很清醒,知道日本的威胁。

根据林三郎的《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一书中记载,从1941年到1945年,远东方面军兵力分别为

135万、130万、115万、117万、120万。

而此时的苏军不是以前的苏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武器装备、兵员素质、战术战法都有极大提高,比日军强多了。

那么,即便是以苏联远东方面军现有规模,对付100多万日军还是有把握的。

退一步说,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领土辽阔,自然条件恶劣,是非常不适合用兵的地方。

20年代日军曾经出动8万干涉军,进入过内战混乱中的西伯利亚,最终被红军赶了出来。

日军对西伯利亚条件的恶劣心有余悸。


也就是说,即便苏联远东方面军不是日军对手,只要层层堵截,步步后撤,依靠远东和西伯利亚巨大的面积,也绝对能拖死日军。

仅仅西伯利亚就有1200万平方公里,比中国还大,具有非常大的战略纵深,日军难以速战速决。

所以,如果日本夹击,苏联和苏军都会非常困难,但仍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至少二三年是没有问题的。

欧战是1939年爆发的,苏德战争是1941年6月爆发,美国是1941年12月珍珠港被袭击后参战。

即便没有珍珠港被袭击,美国参战也是必然,最多推迟到1942年而已。

当时德日联手仍然没有击败苏军,那么等到美国参战结果还会是一样。

甚至因为日军北上打苏联没有南下,此刻美军参战以后日军就会严重缺乏石油。

美军和日本拖一拖,就会比较轻松的击溃缺乏油料的日本联合舰队,大获全胜。

所以,日本北上夹击苏联,难以改变战局。

大家别把斯大林当做傻子。


萨沙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如果当时日军没有南下而是配合德国攻打苏联,那么二战的结果虽然不一定能够改变,但是苏联肯定会在德国和日本的夹击下溃亡。

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众所周知,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是在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计划,当时德军主要分为三路,也分成了三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三个集团军的战略目标分别为:北方集团军群,负责一路打到列宁格勒并战略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主要进攻基辅方向,越过哈尔科夫后攻占斯大林格勒;中央集团军群是主攻方向,先攻占明斯克,再攻向莫斯科并占领莫斯科。德军计划在1941年占领莫斯科,基本消灭苏联的战争能力。

在战争开始的几个月里德军进展非常顺利,到了7月份的时候德军的中央集团军攻入了斯摩棱斯克,在经过2个月的战役后,德军成功地占领了这里,并歼灭了40万左右的苏军。

在攻占斯摩棱斯克之后,莫斯科门户大开,这个时候德军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进攻莫斯科,德军许多高级将领包括古德里安在内都非常支持此刻进攻莫斯科;另一个选择就是分兵南北两翼以保障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安全,尤其是当时在南部基辅地区的战役,此刻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如果抽调中央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南下,则可以包围基辅地区的苏军大集团军,实现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

希特勒最终选择了让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南下参加基辅会战,这就为苏联为保卫莫斯科赢得了时间。

基辅战役开始于1941年7月份,到了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迅速南下,切断了基辅地区80多万苏军的后路,实现了大包围。

基辅战役一直持续到了9月26日结束,苏军在此战中伤亡近20万人,被俘65万多人,这也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围歼战。

虽然德军在基辅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但是也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0月份,莫斯科战役终于打响。此战德军集中了大约190万人,苏军则集中了125万人,战役一开始德军就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攻势。

在11月15日的时候德军已经完成了对莫斯科外围的作战,即将攻入莫斯科市区,德军计划发动钳形攻势,实现惯用的两翼包抄从而占领莫斯科。到了11月底,因为天气变得异常寒冷,德军的攻势被天气所阻断,攻势越来越弱,大量的重装备无法发挥作用,被德军丢弃。


而在这一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就是苏联从远东地区调来的40万部队,几乎全部投入到了莫斯科的保卫战中,如果没有这部分军队,那么整个莫斯科战役苏军的人数就只有80多万人,显然是无法阻挡德军的攻势的,所以如果没有苏联的远东部队,莫斯科也断然守不住,那么苏德战争再1941年就基本结束了。

如果日军参与对苏联的作战分析

很多人有个印象就是日军战斗力不及苏军,比如在诺门坎,苏军就击败了日本最为精锐的关东军,但在当时来说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诺门坎战役中,苏联军队的伤亡实际上是比日军要多的,虽然最终获胜的是苏联。

诺门坎战役,苏军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 ;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 。要知道此战苏联派出了他们最为优秀的指挥官朱可夫,而且还是在拥有大量装甲部队的情况下,也只是取得了这样的战果,可见如果日军进攻远东地区的苏军,那么在当时来说至少在战斗力上日军并不输苏军。

二战爆发前,苏联在远东地区拥有大约70万兵力,战争爆发后,苏联大量征兵,远东地区军队数量一度达到了134万多人。而当时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大约有70多万的兵力,当时因为南下,最终动员了上百万军队南下进攻东南亚地区,如果这部分兵力北上再加上70多万精锐的关东军,那么至少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部队根本就动弹不得,也就无法支援西线战局了。

如果德国和日本夹击苏联

如果德国和日本夹击苏联,那么苏联将基本在1941年就失去了继续战争的能力,最多挺到1942年就只能投降了。德国在1941年占领莫斯科之后,就意味着苏联的主要城市已经被德国占领,而远东地区因为日军的进攻,一是无法支援西线作战,二是远东地区的工业也无法正常生产,而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因为苏联远东地区没有遭受攻击,所以也源源不断地向西线苏德战场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可以说,日军的北上将消灭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同时占领苏联远东地区,而在西线,德军会基本占领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区,如此一来,苏联就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在1941年失去莫斯科之后,1942年会接着被德国吊打,直到投降。


如果苏联退出战争

如果苏联退出战争,二战也不一定是轴心国获胜,世界上当时还有一个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在苏联退出战争之后,日本也必然会进攻东南亚,从而爆发与美国的战争,甚至在苏联退出战争的情况下,美国会提前加入战争,帮助英国防守德国。而日本也会在太平洋和美国一争高下。由于美国拥有比日本更为强大的海军,因此日本基本不能再太平洋战场上获胜,而德国的海军并不强,面对传统海军强国美国和英国,实际上攻打英国也是力不从心。所以战争结局并不能改变。


老威观史


我觉得,大的结果不会改变,但是二战的时间将会延长。

如果小日本不去招惹太平洋的美军,那么,罗斯福不可能在1941年便会对日作战。也就不会有太平洋上一系列的对日攻击,更不会有随后对日本本土的轰炸。

这样,日本用于太平洋的100多万精锐部队,便可以从东北直接攻击苏联,加上驻守的关东军,最多可以有150万以上的兵力投入到对苏作战。

当时,苏联疲于应付西线战场的德国人,对于东线战场,我认为留守的远东方面军,仅够用于防守。

不过,并不代表斯大林对于小日本没有防备。保守估计,远东方面军尚可抽调20个左右的师,尽管都是二流的部队。

总体来讲,苏联的远东军总计可用人数不超过130万左右,而小日本可以有150万以上的兵力。但当时的苏军,已经在战争中脱胎换骨,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都有极大的改观,虽然是二流的苏联军队,但战力要强于日军的精锐部队。

同时,本土作战的苏军,依托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即便战争初期会稍处被动,但只要背靠战略纵深,逐步后撤,抵挡住小日本应该不是难事。

东西两线同时发力,苏联的形势一定会非常紧张,但是!如果能够相持一到两年时间,英美等国必然能够从欧洲战场抽身来援。

所以,如果德日两国同时攻击苏联,相信二战的结果不会发生改变。但!苏联方面将会有更多的牺牲。





文史不假


日本是强在战术,在战略上是短视的。原来石原莞尔提出侵略中国到满洲为止,但军方继续扩大侵略范围,在中国陷入了持久战。日本之所以南下,不进攻苏联,是因为它的战略物资快耗尽了,美国封锁他,它想打破封锁,到东南亚去掠夺物资。

不过,日本惹怒了美国,让经济实力世界第一的美国参战,德国作为日本的盟友也对美国宣战。美国强大到能两线作战,在亚洲把日本打趴下,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势。不但日本失败了,德国也失败了。

如果日本不在中国扩大侵略范围,不南下招惹美国,在东方进攻苏联的话,苏联是顶不住德国和日本两面夹击的。那样欧洲大陆就是德国的,二战的结局绝对不一样的。




澜石记


得看美国站在哪一边,其实美国不援助苏联的话德国单挑是能打赢苏联的。德国的导弹都炸烂了伦敦,喷气式飞机已经上了战场,没有美国空军掌握制空权的话德国的原子弹也有可能成攻。德国掌握的物资和科技都比苏联多。协同德国进攻苏联的国家也多,象奥地利罗马尼亚甚至乌克兰。德国输就输在两线作战,要在西线部署大量军队提防英美,而苏联则调到了几乎所有的兵力对德作战。日本进攻苏联,牵制住苏联在亚洲的兵力,苏联在欧洲战场就会少上百万军队。日本打中国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力,日本还有驻守东北的关东军,南下的陆军,太平洋上的海军还有驻守本国大本营的军队。如果把这些兵力抽调去打苏联苏联会顶不住,远东是守不住的。南下日军很强大,俘虏了全部美菲联军打败英法殖民地上的军队,横扫了十几个国家,往南打到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往西打到印度。尽全日本的军力还是能打得过苏联在亚洲的军队。德日在苏联领土上会师很有可能。在盟军没开辟第二战场两线作战之前德国抽调西线军队补充到东线。参考一战时苏联向德国割地赔款请和,德国抽调东线的兵力去西线,占据了主动权,美国不出兵德国在一战的赢面比英法大。二战也差不多,德国没法扭转两线作战的劣势,如果苏联同样两线作战就比德国困难多了,德国和日本两国都是上下一心,而苏联还出了上百万伪军,各加盟国都有谋求独立的武装。日本如果北上夹击苏联肯定战争会改变。苏联没能力控制各加盟国也会解体。


悦多1


我们知道在1941年6月,德国发动对苏联的侵略战争。在同年8月,美国宣布对日本石油禁运,进行全面制裁。

如果日本没有南下夺取印尼大油田,而是北上进攻苏联会发生什么呢?日军进攻苏联,不会达成任何突然性,苏联早就在边境地区建立了16个巨大的筑垒地域。也就是16个大型要塞区。

日军北上,必须要进行要塞攻坚战,不会有便宜给他占的。远东苏军,那怕是1941年年底调动了大批军队去欧洲战场。截止1942年7月,在远东的苏军,还保持着144万军队,11759门火炮和迫击炮,2589辆坦克和3178架战机。

1942年得到加强的关东军,也不过只有14个师团,14个日本师团去攻打144万苏军?这有便宜可占吗?关东军只有1025架战机,苏军有3178架战机。关东军414辆坦克,苏军有2589辆坦克。

而且,苏军还有16座巨大的筑垒地域,日军在兵力,炮兵,装甲都是极大劣势的情况下。去进攻苏联坚固庞大的筑垒地域,无疑是自杀行为。取胜的机会在哪里?很多人妄想,如果日军北上,就可以配合德军打败苏联。

14个日本师团打败144万苏军,根本就是痴心妄想。所以,日本没有北上。而是发动了15个师团南下夺取油田。即便日军北上了,在美国的石油禁运条件下,过1年多战争,日本石油耗尽,那该怎么办?就只能自己先举手投降了。


深度军事


大格局应该不会变,反法西斯必胜嘛。

而且就算是日本配合德军一起夹攻苏联,苏联在英美的帮助下,还是可以顶住的。在远东,苏联一直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随时防备着日本。而且西伯利亚广袤的国土和恶劣的环境,那就是天然的防线,如此巨大的战略纵深,足以把日军给拖死,耗死。

有人说是因为诺门坎战役,日军被苏军给打怕了。其实不然,当时日军并未太落下风,且不说双方各持己见的伤亡数字。就从当时日军二十三师团摩拳擦掌,准备再上去和苏联人干就足以得出这个结论。单论战斗,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并不怂苏军。只是日军方面从大局考虑,知道在远东和苏军耗,不过是在浪费事件。毕竟无论是工业基础还是兵员储备,他们都比不过苏联。即使是在苏德战争最困难的那段时间,日军依然没有太大的机会。要知道当时他们也已经深陷中国战场,分身乏术啊。

所以总结来看,核心原因有两点。

首先第一点,苏联准备很充分。

在和日本于诺门坎初次交手以后,苏联方面对于日本的威胁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的,所以他们才会在远东军的规模上大力扩张,以至于最后拥有了一支近百万的精英部队。

1938年6月28日,苏联在原远东特别集团军的基础上扩编成了远东方面军。其辖有第1、第2集团军和哈巴罗夫斯克军队集群,人数在七十万左右。其完全有能力对抗日本关东军。

有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驻扎在远东地区,日本就算是有进攻的想法也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拿着自己的武器欺负一下没有装备的中国还行,来跟百万战斗民族硬刚还是有太大的风险。

而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德军在正面战场和苏联开战以后,苏联方面也没有将远东军大量撤回国内。反而是为了防备日本在背后捅刀子,不断地向远东征兵。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远东方面军增加了第25和第35集团军,第二年又组建了空军第9和第10集团军。军队规模超过140万人。即使是到了莫斯科战役最焦灼之时,仍然有130万左右的苏军驻守在远东。在这种严密的布防之下,日本想要在背后捅刀子,真的很难。甚至于可能会被苏联人搞死,得不偿失啊。

其次是第二点,苏联广袤地战略纵深。

西伯利亚乃是苦寒之地,大片的地方是无人区。所以日本进军苏联的路线非常单一,二战时期的交通运输远不如今天发达,从东北进入苏联必须越过西伯利亚、乌拉尔山脉,这两道屏障对于亚洲人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大规模的军队作战需要充分考虑运输问题,日军想要对苏联中央产生威胁,就必须将军队和物资运送到战场内部。可如何跨越那两道屏障是日本高层最为难的问题,仅仅是在没有敌人干扰的情况下就很难完成运输任务。坚壁清野这种战术,况且上百万的远东军又不可能让日本这么“顺心”,拿破仑时代人家就玩过儿,对于苏联人来说,严寒山脉都是“基础操作”。

总而言之,“主场”作战的苏联占尽地理优势,两座屏障的作用不亚于百万远东军,日本如果不怕死在半路上,尽管去便是。

当然,不是说日本没有机会。

曾经有网友提出过一个脑洞。既然从陆地上进入苏联有点不可取,那么日本是否可以在海上寻求突破。毕竟按照日本当时的海军建设来看,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就是个渣渣。虽然北冰洋环境恶劣,但其是可以通航的,比如1932年苏联就开辟了从摩尔曼斯克沿本国北部海域穿过白令海峡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北方航线,全长约5600海里。

日军舰队完全可以沿着这条航线,用航空母舰给苏联人上演几次“偷袭珍珠港”。甚至于绕过西伯利亚,将军队投入到苏联腹地,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的包饺子。

不夸张的讲,这个想法是真的牛,如果能配合德军成功抢占港口,日军甚至可以封锁英美支援苏联物资的大部分路线,把苏联控制得死死的。没有了英美的支持,苏联人可真就难了。

当然了,这个风险很大,这是远距离的奔袭,虽然会有许多的近海航程,但西伯利亚杳无人烟。这个奔袭过程中,如何保全和隐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而且在后续的作战中,想要一口吃下苏联是不可能的,很难做到一招制敌,那么在这期间如何保证补给就是个大问题了。

很可能去了就回不来了。而且还有一点很麻烦,苏联海军不咋地,但是英美强啊。虽然当时还没有撕破脸皮,但英美肯定是不愿见到苏联的彻底失败,那么北冰洋上,日军会有两个大敌,远的不说,就是白令海峡怎么过,都还是个问题。一边是苏联,一边是美国。

所以在这种外界因素的威胁之下,日本采取的任何海洋战略都会严重受阻,严重的话还会彻底失去主动权,像大规模登陆苏联一事,有很大的可能是会以失败收场的。

综上所述,日本进军苏联存在很多“不可操作性”,可能性不大。

当然了,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他们真的可以联合德军灭掉苏联,那么双方都不会再受到能源问题的困扰,两国随后就可以合兵一处拿下东亚地区,进而迂回包围欧洲,如此一来世界局势也会被彻底扭转。那么估计就真的是德国称霸欧陆,日本大东亚共荣,美国逃之夭夭,英国瑟瑟发抖了。



白话历史君


二战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国攻打苏联,二战的最终结局不会改变,但是会影响苏联的反攻进度。

首先,日本如果选择北上战略,对苏联的威胁并不大。

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并未放松对日本的警惕,虽然从远东地区抽调了一些部队加强欧洲战场,但是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部队,甚至在补充了一些新编部队以后,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总兵力还得到了加强。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军在远东地区共有703714人,而到1941年12月1日,远东地区的苏军增加到了1343307人,而到了1942年7月1日,苏军更是达到了1446012人。当然,苏军在远东地区的部队很多都是先组建的,其战斗力和欧洲战场的部队不能相比,坦克、火炮、飞机的装备数量也远低于欧洲战场,但是依托要塞进行防御还是没问题的。

而日本关东军鼎盛时期不过70多万人,坦克、大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比苏军差的多。加上日军缺乏汽车,后勤难以保证,因此无法对苏军构成什么威胁,更谈不上牵制苏军。

其次,日本即使不南下,不偷袭珍珠港,美国一样会参战,德国和日本难逃失败的命运。

很多人把美国参加二战归咎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正确。早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前,在1941年的3月,美国就通过了《租借法案》,宣布所有和轴心国交战的国家都可以得到美国援助。

除了物资援助之外,美国还派遣舰队协助英国船队护航,并公开表示将会直接攻击任何看到的德国潜艇。在美国正式参战前,美国的驱逐舰和德国的潜艇就已经发生了交火,并有美国驱逐舰被击沉。

实际上,美国此时对德国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不公开宣战仅仅是因为美国还没有完成战备而已。偷袭珍珠港只是让美国参战的时间提前,但是不会改变美国参战这个结果。所以即使日本北上,美国最迟在1943年一样会参战。

第三,日本北上影响最大的是日本可能会崩溃的更早,而德国则可能会好过一些。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很多物资需要进口,南下就是为了夺取东南亚石油、橡胶、粮食、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北上的话军事压力更大不说,关键是苏联的远东地区一穷二白,人口不足百万,一没资源二没工业,连农业都不能自给。

日本如果真的北上,那么在美国的禁运下其国内的工业将面对原料匮乏的窘境,其军事实力也会迅速下降。而另一方面,如果日本不进攻东南亚,那么到中国的战略通道滇缅公路就不会受到影响,中国可以获得更多的援助物资。

此消彼长,日本在中国战场的压力将会大大增加,而进攻远东地区失败以后,日本陆军将面临崩盘的可能。所以日本的失败将会比历史上更早。

但是日本进攻远东地区虽然不能对苏联陆军构成太大威胁,不过日本海军可以封锁苏联的太平洋地区各港口。这么一来历史上从美国运送援助物资到苏联的太平洋航线将不能使用,苏联获得的援助物资将会减少很多。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压力将会大大减轻。

而且美国虽然不会改变参战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肯定会推迟直接参战,这对德国也是利好消息。因此德国的失败时间将会推迟。

当然对德国不利的一面时,因为美国推迟参战,那么德国有可能会坚持到美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并享受到核武器试验场的待遇。

结语

所以总的来说,日本北上不会完全改变二战的结局,不过日本可以通过牺牲自己来换取德国晚一些失败,并失去世界上第一个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国家的殊荣。


不沉的经远


我觉得当时日本南下,是最适合日本的国策的,如果二战日本没有南下,而是北上的话我觉得日本赢得可能会很小,因为前期,在39年德国还没挑起欧战时,日本尚还有能力和苏联一战,因为日本那时候精锐部队都并没有完全陷入中国战场,而且,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都是差不多,就是歧视加防备,如果那时候日本全力打苏联,没准还有的打

但在1941年时,经过前面的两次试探,日本明显知道苏联不好惹,而且,美国已经步步紧逼,在中国战场已经明显触碰到西方国家的利益了,美国,英国等国家把橡胶那些重要资源都限制出口,想借机让日本撤出中国,试想,那个时候日本打苏联不简直去送死?所以,在当时只有南下,日本才有可能有生存的机会,不然,只能从中国撤出,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是绝不会松开中国这块肥肉的

更何况,西伯利亚又没有啥资源,全是冻土,打上去毫无战略价值,还搞不好就会崩盘,日本当时虽然疯狂,但还没傻到这种地步,而东南亚以及太平洋那些地方,无论是战略价值还是资源都比西伯利亚强,所以,南下确实才是唯一的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