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日本武士刀、苗刀,這三把刀有什麼區別?哪把刀更厲害?

御藏閣文化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老梁蹲在椅子上叮口老煙,轉手就刷到了這題。瞅著這題突然就想到了一句話:武功再高他也怕菜刀。

所以老梁就想說,題主您整這題目是不是整丟一把刀——菜刀。作為大吃貨帝國最忠實的一員,俺鄙視你,鄙視你這個不把豆包當乾糧的腦殼。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要問了:“老梁你就扯犢子吧!人家問的是啥,你又整的是啥,中午喝多上頭了吧!胡鬧!”

別介呀!老梁的意思其實很明確,刀這東西咱大吃貨帝國那是祖宗,咱謙虛一下蹲第二,他就沒人敢跑第一去。殺人越貨的玩意,跑咱手上都能整成廚房用品,獨此一家。

別和老梁提那小鬼子廚房裡四不像菜刀——磕磣(東方學一點,西方學一點這就是菜刀?)。西方那菜刀——那也是刀啊,整個就是一匕首,拿著捅個肉丸子還成,切個東西那叫個憋屈!

好了,閒篇咱扯完了,接著就題主說的這三把刀,咱聊聊!

就題主說的三把刀,有兩把就是咱大吃貨帝國出品,另一把那也是山寨的仿品而已。

咱先說啥是刀?

刀的歷史

這東西是十八般兵器中的一個。原始社會,就那個時候咱剛剛從樹上竄下來,被大自然這臭不要臉的孽待的不要不要的。

這不應了那句老話,失敗是成功的媽媽。咱熬了老長時間,學會用獸骨或者蚌殼整個鋒利的邊,扣個東西,切個東西,削個東西,再不濟還刺個東西啥的。當然也會用堅硬的石頭砸個鋒利的邊出來玩。

在以後的日子裡,為了方便使用,這玩意就被整出個把手,這就是刀的雛形。可大傢伙記住了,這個時候的把手是在刃口的上方,瞅一眼就跟那劈柴的斧頭一個德性。慢慢的這才有了刀的形狀,咱就把這刀叫石刀。

說道這裡,老梁到現在還搞不明白一件事,有人說這石刀在進入青銅器時代再次進行演變,整了一次退化,變成了鉞。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要說了:“拉倒吧!老梁你欺負俺們見的不多識的不廣是咋的?鉞這東西插個木頭棒子這不就是斧頭嗎?咱老祖宗是用來當刑具用的,砍個腦袋啦!剁個腰子啦(腰斬)!都是這玩意!”

對啊!老梁也不明白這石刀咋就進化成了鉞呢?

老梁自己個琢磨,是不是因為鉞是咱用來砍個腦袋,剁個腰子啥的,而封建社會的時候,劊子手幹同樣的活,用的那是啥玩意?刀!

也許是因為這一條,就把這鉞當成了刀的鼻祖也說不定。

有關這一點,大傢伙知道有這麼個事,就成了。畢竟俺也沒找到依據,如果讓俺找到依據了,咱回頭再說明一下。

老梁在這裡插一句,鉞這東西后來被咱老祖宗當成了權利的象徵,就和西方玩的那權杖有著類似的功用。

話頭拉回來咱繼續,在咱的普通人的眼窩子裡,最早的刀,應該是銅刀,商朝出品。

這個時候這銅刀更多的功用是殺個牛,宰個羊啥的,偶爾用來防防身而已,至於大規模的用到戰爭當中!那您還真想多了,畢竟那個時候的工藝不行,質地較脆,您砍著砍著,“嘣”的一聲就能砍斷了。

這到了秦漢時期,因為工藝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這刀就開始分為戰刀和佩刀。

到了漢朝時期,咱漢人玩鋼鐵那叫個溜,所以這個時候的刀都是鐵刀。這上到天子,下到坐牛車的,都喜歡整刀挎腰上玩。刀在這個氛圍中得到了全面的推廣,這個時候的刀到多都是環首刀,身子做的比較窄,刀身是直的,刀把的屁股上整一大環,掄起來呼呼生風,那叫個磕著就是飛,碰著就是個傷。

在這裡老梁說句不好聽的話,這個時候的環首刀那質量比滿清時期的刀都好使。

估計有人要說了:“拉倒吧!這都隔著幾千年,沒有進步還退了?”

你以為呢?滿清時期是整個社會的大倒退,您從那古墓裡挖出來的漢刀和滿清挖出來的清刀比劃比劃,哎呦別說了,心口疼。

唐刀

咱把話題在拉回來,這麼說吧,您可以把這漢代的環首刀看成唐刀的爸爸。唐刀繼承了環首刀所有特徵。

在這裡老梁插一句,這唐刀其實是個總稱,他包括好幾種刀,啥儀刀,啥障刀,啥橫刀,啥陌刀等等。

這儀刀,聽名字大傢伙就知道是幹啥的。他就是儀式用刀,花裡胡哨的瞅著挺來勁,但和真正的實戰用刀差點。

障刀和橫刀這都是腰挎實戰用刀,這障刀比橫刀短點而已,最短的您可以把他看成一匕首,而橫刀是唐軍的軍刀幾乎人手一把。

就這橫刀,咱大吃貨帝國把全世界的頭頭腦腦收拾的服服帖帖,跪在咱腳底下俯首稱臣。

最後這陌刀,是一種長兵刃,裝備給重裝步兵使用。

使用方法捅或者劈。捅這好理解,最牛掰的就是劈,戰場上陌刀陣一旦發動,大傢伙閉著眼睛想想一下,那插著一身刀的滾筒,就那樣,一遍一遍的揮舞,一遍一遍的往前衝,遇人砍人,遇馬斬馬,不管是啥物件一刀下去都是兩半,沒辦法這鑄刀的技術太好了。

這陌刀的原型其實是漢朝的斬馬刀,長度就達到了1.8米到2.3米。現如今都沒有辦法復原這陌刀。

好了,咱在說這武士刀。

這玩意其實就是偷師咱唐刀的,小鬼子整了個四不像。有錢的玩三刀流,腰裡垮長短不一的三把刀,據說長一點的玩實戰,最短的玩剖腹,中不溜的玩巷戰。

次有錢的二刀流,一把實戰,一把剖腹。

窮一點只能玩一刀流。

這是小鬼子地頭玩刀的總體情況。最開始的時候,他們用的刀達到了1.5米甚至到了1.6米。就這長度立起來比小鬼子那1.5米的個頭都高,這刀叫太刀。

那為嘛整這麼高呢?因為這東西小鬼子也不會玩刀,這乾脆拿來對付騎兵的,那個時候小鬼子的騎兵,騎的那馬就跟一隻大耗子一樣,個頭也不高。或捅或劈都挺來勁,使用也簡單。

有人說這不是陌刀嗎?差遠了,小鬼子還得有那技術,這是放大版的橫刀。

這最後才出現了60~80釐米的打刀,這刀就是專門裝備給武士用的。正面槓用打刀,抽冷子就用那剖腹的短刀玩偷襲。

苗刀

聽這名字大傢伙一定以為是苗人用的刀,錯了這是地地道道的漢刀,只是刀身修長,整的和禾苗葉子一樣,所以叫苗刀。

這刀您可以當刀的用,也可以當槍的玩,單手玩,雙手耍都可以,衝鋒陷陣絕對是一把上好的兵器。

但這刀到了滿清的時候,幾近失傳。

到了民國的時候,這苗刀才又一次的嶄露頭角。到了1991年咱中國武術團去小鬼子的地頭上切磋,小鬼子強烈要求武士刀和苗刀來一個親密接觸,結果小鬼子敗多勝少。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看過央視科普古代兵刃的節目,裡面高頻率提到唐刀和武士刀,同時比較了砍殺效果,記得是用屠宰場的大塊頭豬肉進行懸掛試刀,從結果看,兩種刀殺傷效果無論在鋒利程度還是在砍殺效果上都非常驚人。不過,要個人看,世界上優秀的刀劍很多,除了唐刀、武士刀以外,其它還有很多兵刃都很實用,比如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刀,蒙古彎刀,馬來刀,甚至中世紀歐洲騎士用的大長柄鈍劍,無論哪種兵刃,只要使用者訓練有素,對敵人就能造成重大殺傷力,如果使用者是廢柴一個,就算給他星球大戰黑白武士用的激光劍也不頂用。冷兵器時代,在兵器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比的是步騎戰力,比的兵法戰術。

唐刀是直刀,擅長劈砍,是中國高水準的軍隊級制式兵器,比所謂龍泉寶劍要實用。就連日本武士刀,也是吸收了中國唐刀精華才發明出來,而被稱為御林軍刀的苗刀,刀身修長和日本武士刀類似,也怕重兵器撞擊斷裂,比如西方鈍劍,如果戰場上有三個人分別手持唐刀、日本刀和苗刀,在體力和刀法相等的情況下互砍,預計唐刀更容易勝出。


米缸摟著麥芽糖


冷兵器時代的產物,都可以致命,只不過不同民族國家鍛造和使用的習慣不同,在真實作戰時,可能各有優劣。

一般所說的唐刀,其實只是一個總稱,是為了方便使用的概念,由於製作工藝和唐代的陪葬制度,在考古發掘中,很少有真正完好的唐刀問世,目前似乎只有一個可以看到完整的。事實上,所謂唐刀,有四種,分別是儀刀、障刀、橫刀和陌刀。

而日本的武士刀其實也是一個總稱概念,因為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巨大,因此日本武士刀直接受到橫刀影響,這種刀是一種直形刀,後來被日本人改造成有弧度的刀。日本武士刀其實也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因為鍛造技術要求很高,不是一般人能用的起的。從知名度上說,武士刀在世界更為知名。

至於苗刀,則是有一點弧度,介於唐刀和武士刀之間。它實際上並不是一般誤解的是苗族人使用的刀,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御林軍刀,它與民族英雄戚繼光有關,殺傷力很大,因此在實戰中很有用。



例外狀態


  要比較這三把到的話首先要明白唐刀並不是單一的一種刀,而是分為四種:儀刀、障刀、橫刀和陌刀。

  一、儀刀

  從字面上來看是禮儀所用的刀,儀刀早在南北朝的時候就出現了,一般被稱為御刀、長刀,配有龍鳳環。而龍鳳是皇室的象徵所以一般都是配備給禁衛軍千牛衛和儀仗使用。

  二、障刀

  根據《唐六典》對障刀的記載:蓋用障身以禦敵。因為唐刀已失傳因此也沒人知道障刀到底是什麼樣的。根據記載大致有兩種猜測:

  一種認為障刀是像匕首一樣的短刀,用以貼身的近戰武器。障者,隱蔽之物。

  二種認為障刀是寬刃唐刀,是寬刃砍刀的前身,用刀身禦敵。障者,掃清障礙。

  三、橫刀

  我們一般所指的唐刀就是橫刀,橫刀傳承自漢代的環首刀是隋唐時代的兵士佩刀。

  四、陌刀

  陌刀是長柄刀,用以對騎兵時所用,威力巨大。相傳陌刀可以連同戰馬和人一起斬斷。《新唐書·張興傳》記載陌刀重五十斤重,相當於今天的十一千克。這種重量對於人的體能也是一大考驗,一般人也用不了,在古代也是裝備給相當於特種部隊的兵器。

  《太白陰經》記載:虞候某強弩、陌刀相繼而至,鋒刃所加,流血漂杵;

  《舊唐書》記載: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

  在唐朝時期與日本發生了一次戰役,這就是白江口戰役。當時唐朝的鍛造技術領先世界利用包鋼工藝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唐刀,在這一戰中日本見識到了唐軍的厲害於是派遣遣唐使過來唐朝學習,其中就包括武器裝備,日本的武士刀也是在唐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日本武士刀雖然是由唐橫刀的基礎發展而來,但也有很多改變。唐橫刀為直身刀,刀背更加寬厚適用於破甲和穿刺能力。而武士刀是彎刀,刀背較窄更注重鋒利和劈砍。

  中央臺曾出過一個節目《古代兵器大揭秘》就分別試驗過唐橫刀和武士刀的鋒利度。演示中唐橫刀輕易的就斬斷了半扇豬,武士刀測試的是兩塊豬排疊放在一起一刀下去一塊豬排沒有徹底斬斷。但這並不能比較兩者的優劣,畢竟測試也有侷限性。況且兩者的用途也不太相同,唐橫刀主要是士兵作戰用,而武士刀更多用來單兵作戰和收藏使用。

  苗刀並不是苗族用的刀,而是漢人習武用的刀。在明朝以前苗刀都是皇家御林軍所用,這個和唐儀刀的作用差不多。到了明朝有了適用於苗刀的武術,苗刀也逐漸配備軍隊所用,因為苗刀兼具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因此既可以用於步戰也可以用於馬戰。

  這三種刀各有其特點,用處也不太相同無所謂誰更厲害。況且唐刀已經失傳沒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武士刀和苗刀一直髮展至今擁有了更好的技術優勢。


讀史鑑往


一個一個說吧。

唐刀

唐刀不是一個確切的刀名,而是唐代常用的四類刀的統稱。《唐六典衛尉宗正寺·武庫令》記載,唐刀制有四:

“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首先是儀刀,《唐六典》原注曰:

“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也就是說儀刀歷史可以追溯到晉朝的班劍,是專門用於護衛高級官僚出行的儀仗用具。有專家認為,唐後期的儀刀可能連刃都沒開,因為只作為禮器而不用於實戰,故而節省成本。

然後是橫刀,原注曰:

“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

說明橫刀就是士兵隨身佩戴的戰刀。在初唐,橫刀人手一把。中唐,比例是80%。橫刀的前身是環首刀,這點是根據初唐的橫刀多環首判斷的。盛唐以後,環首被取消。橫刀的長度跟用途有關,軍士所用的橫刀多是介於67.2-89.6CM。將官的佩刀可以到90-115CM。橫刀刀身筆直,鑄造工藝精細,採用雙淬火,既保證了刀刃的鋒利,又保證了刀身的韌性。

第三個是障刀,現象對鄣刀的定義還不明確,也沒有參考形制,根據指紋烽火工作室的研究,認為鄣刀可能是自衛用的短刀,因為太小,而且可能很常見,固沒有過多解釋。



第四是陌刀,《唐六典》原注曰: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其形制,國內大多采信《新唐書·闞稜傳》:

“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拍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不過現下學術界認為陌刀的裝備時間是713-714年,而闞稜死於624年,因此“拍刀”是陌刀,顯然不成立。而且拍刀的復原模式採用的是宋代的掉刀,這是騎兵刀,不是給步兵用的。

既然唐六典說陌刀類似斷馬劍,那應該就是雙手長刀,而不是長柄刀,在《唐通典》裡面記載過,陌刀主要配給弓弩手的,這就間接說明,陌刀應該非常輕便。在唐代,陌有百文錢的意思,因此陌刀可能是指百文錢相連長度的長刀,也就是斤2.5米。這個長度與黑漆平文大刀長度一致,故而猜測,陌刀應該長度在1.6米以上,但是沒法大規模裝備。

日本武士刀

武士刀我就不說的那麼詳細了,武士刀的確是出自唐橫刀,在日語發音裡,橫刀、大刀、太刀都是“たち”,因此最初在日本,橫刀被稱為“唐大刀”,再後來演化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太刀”。太刀長度不一,最大的野太刀可以有1.5-1.6米長,比當時的日本人要高出來一塊。據說太刀起初也是為了對付騎兵,尤其是日本的馬匹矮小,就跟一直加肥的阿拉斯加犬一樣,所以太刀對付騎兵很有優勢。



鎌倉幕府以後,太刀逐漸失去市場,武士道精神興起,武士需要一些更為趁手的兵器,於是短版的武士刀-打刀出現了。打刀通常在60-80CM,這也符合當時日本人的身高,打刀和太刀一樣,都是有輕微的弧度,這樣便於出刀,還是因為日本人個子矮才這麼設計的。戰國之後,足輕興起,打刀還專門設計出給足輕用的版本,但是不能稱之為武士刀。

正面槓用打刀,還可以突然捅短刀子,也就是肋釵,武士有三把刀,把打刀,兩把肋釵,金屬的肋釵是配合打刀出戰,類似於中國的鄣刀和法國的左手短劍。木質肋釵用於切腹自盡。

苗刀

苗刀得名於細長類似禾苗,是仿自倭刀,但是要更長,大概120-160CM,這更符合中國人的身高。苗刀迴歸的時候,中國正處於明代,此時以無長刀,故而戚繼光也說“中國本無長刀”。苗刀出現以後,在明代得到了推廣,北可抵禦蒙古,南可抵禦倭寇,在京軍裡也廣泛裝備,甚至成了御刀。清代,苗刀衰落,但是沒有斷代。民國以後,苗刀以武術用具的形式復興。


總打來說唐橫刀最早,刀身筆直,刀尖與刀身幾乎同寬。苗刀略帶弧形,刀末端細尖,刀身長。武士刀帶弧形,比苗刀短,刀末端與刀身幾乎同寬。

說誰厲害,沒有絕對的,冷兵器厲不厲害,關鍵還是看使用者的技術。


火器工坊


唐刀,是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唐橫刀。現代流行的所謂“唐刀”,一般刀身狹直,小鐔,長柄,可以雙手握持,它的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收藏的“金銀鈿裝唐大刀”。

唐刀的形制源自漢代環首刀,早期的唐刀均保留著環首,刀身筆直。它的作戰特點主要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需要硬度,耐用則需要一定的韌性。一般認為唐刀採用了當時十分先進的包鋼工藝,以熟鐵為外皮,中間夾百鍊鋼,刃口局部淬火,即是所謂的覆土燒刃。這樣一來,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有韌性,不容易變形,經久耐用。這也是唐刀和日本刀最大的區別。

日本武士刀,起源於中國的唐橫刀,然後根據日本自身的礦石特點、冶煉鍛造技術進行了長期的改進。日本人用自鍊鋼料,在熔爐中煉出鋼、生鐵、熟鐵等不同品種。這樣鑄出的鋼材送到刀匠手裡,還不能直接鍛造成刀劍。需要進爐脫碳,或者進行滲碳處理,然後熔鑄為條形。再把條形鋼加熱進行錘鍛,反覆摺疊,將原料中的雜物析出,並使鋼質勻稱。日本武士刀的做工十分講究,這與他們的民族性格有一定關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資源相對匱乏,只好在製作工藝上多做文章。

苗刀興起於明代,曾經是皇家御林軍(千牛衛,羽林衛)的標準裝備。關於苗刀的名稱來源,一直眾說紛紜,你是不是也以為苗刀和苗族人有關?其實苗刀之所以叫苗刀,是因為刀身修長,望之如麥苗,和苗族沒什麼關係。

至於說這三把刀哪個更厲害,首先要明白這些刀是如何出名的。

唐刀在形制上與此前的環首刀相比,並沒有太大的改進,但是唐刀聞名於世,被包括日本在內的很多國家效仿。為什麼呢?因為唐朝厲害啊。

日本武士刀,與這個民族在近代史上的軍國主義行為有很大關係。殘酷,暴虐,崇尚武力。

明代御林軍,錦衣衛,東廠西廠,成就了苗刀的傳奇。

因此,哪個刀厲害(出名),主要還是看使用它的人是誰,厲害不厲害。波斯大馬士革刀舉世聞名,被西方譽為“世界第一名刃”,主要是十字軍東征時期,歐洲軍隊吃盡了波斯軍隊的苦頭。

刀,是好刀。厲害不厲害,還要看是什麼人在用。而且決定一把刀厲害不厲害,不光要考慮形制,還要具體到什麼是用什麼原料和方法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製作。

我自己就是一名刀匠,這是我做的大馬士革博伊刀。對刀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匠人工坊。


knife名刀


個人認為是武士刀。並不是我崇洋媚外,讓我給大家說說我的分析。

1.首先分析一下三把刀的打造方法。唐刀和武士刀都採用了三大非常先進的方法:摺疊鍛打,灌鋼法和覆土淬火。鐵其實是鐵單質與碳的合金,而碳元素含量對碳鐵合金性能的影響非常大。一般來說,碳元素含量越高,鐵硬度越高,但是也越脆,碳元素含量越低,硬度越低,但韌性會增加而且更不易生鏽。最早的鐵製武器,是將一大塊鐵鍛打成長條狀,然後淬火研磨。在鍛打過程裡鐵中的雜質和碳會去除,鐵會增加韌性。但以這樣的方法最多也就鍛打幾十次,大量碳元素依然存留其中,所以製作出的鐵刀很脆,很容易斷裂。而所謂的摺疊鍛打,就算當鐵被打成長條狀後,再將其折成團狀,再打成長條狀,依此反覆多次。這樣就可以成倍的增加鍛打次數,使鐵的韌性大大增強,製作出的刀劍耐繡不易斷。但這樣又會有一個問題,鍛造太多次硬度不夠,鍛造次數少些韌性又不夠,所以又出現了灌鋼法,就是將幾塊不同硬度的鐵打造成一塊,從而達到韌性硬度兼備的功效。在這點上唐刀和武士刀略有不同。唐刀是硬包軟,而武士刀是刀背軟刀刃硬,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最後一個是覆土淬火,淬火時鐵會和水發生反應生存玄鐵(四氧化三鐵),玄鐵硬度極高且不會生鏽,但是韌性很差。而將刀背覆土只讓刀刃淬火就能使刀刃更堅硬鋒利而刀整體韌性不會受到影響。可見,唐刀和武士刀都採用了十分先進的鍛造方法,可謂是不分上下。至於苗刀的鍛造方法我不是很清楚,但必不會在前二者之上。

2.再分析一下刀刃形狀,唐刀有橫刀儀刀陌刀等分類,武士刀也有簇刀,太刀,野太刀,肋差,打刀等分類,這裡我只比較一下唐橫刀,太刀和打刀。唐刀、太刀、打刀均為日式開刃,苗刀的開刃方法似乎略有不同(可能是蒙古式開刃,我記不太清了)但應該不會遜色於日式開刃。此外唐橫刀是直刃,太刀、打刀、苗刀則均為彎刃,但彎的程度又有不同,太刀在刀鐔附近彎曲度最大,打刀在刀刃中間處彎曲最大,苗刀在靠近刀尖處彎曲最大。彎刃可以使劈砍時接觸面積更小,使劈砍時壓強變大,刀也就更鋒利,而且更不容易發生變形。此外彎刃可以使拔劍更順暢,更快,刀與鞘磨蹭更少。但是直刃卻更適合刺擊。由此來看,打刀、太刀刀尖附近的刀刃幾乎是直的,極大的保留了刺擊的能力,而苗刀的刺擊能力就很弱。所以綜合來說,拔刀速度、劈砍能力打刀、太刀必然要在唐橫刀之上,而刺擊能力稍遜於唐刀。

3.最後再分析一下佩戴方式的不同:唐刀、太刀採用兩點懸掛、刀刃向下、刀柄超前的方法。這樣的佩戴方法使得正手拔刀後需要舉刀再斬擊或者拔刀後自下而上斬擊。打刀採用腰帶斜插、刀刃向上、刀柄朝前的方法。這樣的佩戴方法能夠撇腕正手拔刀後自上而下順勢斬擊。顯然,打刀的佩戴方法更為有利。

總結來說,我覺得日本打刀要略優於唐刀和苗刀。


funcsee


當然是唐橫刀最厲害呀。武士刀不過是經過改良適合古代日本社會使用——這個改良不是提升它原本的性能只是為了適應個他們那個社會和時代。橫刀和武士刀都是使用包鋼千錘百煉鍛打。和武士刀不同的是橫刀刀背比較厚這樣的設計可以承受較大的衝擊。橫刀的定位是大規模軍隊直面交鋒必定要經得起血火考驗。而武士刀只是為了適應古代日本社會,它的定位不過是街頭浪人械鬥的利器,你想下一個是千軍萬馬排山倒海的戰爭武器一個是街頭混混打架的玩意——孰優孰劣呢?

唐軍與古代倭寇大戰與松江口海岸,完勝倭寇,從此倭寇年年進貢俯首稱臣。從此倭寇為了提升戰鬥力便專門引進了讓他們聞風喪膽的橫刀工藝,不是有‘’唐風洋溢奈良城‘’這個歷史描寫,就是來天朝朝貢的倭寇人多了把我們天朝的的生活習俗都帶過去了!厲害了我們的歷代李唐皇帝先祖!

當時的唐軍就是使用的橫刀,專門剋制倭寇的桐油藤甲,藤甲是很堅固的水火不侵但是怕重擊。你想下用一下一片吹毛即斷極度鋒利的剃鬚刀割一塊木頭的感覺,那簡直就是瘙癢,如果你用一片厚鐵塊猛擊木頭是一種什麼感覺?那木頭不就是豆腐渣嘛。當然武士刀也是具有一定的優點,彎曲的背部可以有效地緩衝格擋的衝擊力,但是處於鐵血戰場上顯然還不夠的,所以說它是街頭私鬥打群架的利器,因為重量輕盈,小規模打架收發自如嘛。但是作為武器來講當然是用於大規模鐵血戰爭為王道,街頭打架亂砍一通算啥玩意嘛。小孩過家家嗎?所謂重劍無鋒,大音希聲——就是這個道理。橫刀的設計就是為了應付那些質地堅硬的鎧甲的,就比如說用輕盈的刀子砍板甲那不是自討苦吃嗎,但是你用一把鐵錘擊打鎧甲那就形容得多了,裡面的生物會受到巨大的不可逆轉的創傷。

但是橫刀的價格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得起的,包鋼鍛打,1000錘子🔨為一煉要經過無數次的鍛打才能成材,可想而知。一把精緻的橫刀相當於一個普通人家差不多一年的口糧,不是唐代那種歌舞昇平的社會是不可能去制式裝備軍隊的。

上面提到苗刀沒研究過不了解,但是我個人認為苗刀不過是苗人為了適應環境而開發出的工具而不是作為武器使用。因為在古時候漢族以外的民族基本被邊緣化——都是住在資源匱乏大山裡,為了出行便利用來砍藤條灌木開路用的。當然畢竟是一種鋒利的鐵器也可以作為防身利器,但是絕不可能作為大規模製式武器使用。

我支持橫刀的原因絕不是因為我是中國人就貶低武士刀,這是有歷史記載考驗的,有科學依據的。武器是沒有生命的,使用者才是真正的靈魂。以上愚見如有不到之處還請多多包涵。


高貴的智慧


《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今“唐刀”一詞是我國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並非特指某種刀;由於在唐代之前,每個朝代的軍隊將領上至皇帝下至元帥都喜歡使用佩劍作為戰鬥及儀仗之兵器且沒有使用軍刀的癖好;

儀刀:主要是千牛衛依仗所用;

障刀:靈巧輕便,便於攜帶遮於身下,近身作戰用,彌補長武器的不足;持有者多是捕快。(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所持障刀。)

橫刀:多數將士所用,似劍單面開刃。

陌刀:沒有統一的制式,步兵所用;最有名的持有者李嗣業,八百陌刀隊騎行步戰,與持障刀者配合作戰效果奇佳。

武士刀的區分也有幾個,依據形狀、尺寸分為太刀、打刀(刀)、脅差(脅指)、短刀等。廣義上還包括長卷、薙刀、劍、槍等。在日本製刀人被稱作“刀工”、“刀匠”、或“刀鍛冶”。

太刀、脅差一般只有武士才能佩戴,輕足只能持有薙刀、搶、長矛之類。

苗刀刀身修長,共五尺,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且可單、雙手變換使用。

刀長五尺,刀身修長,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並可單、雙手交換使用,這樣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殺傷威力極大。

武士刀仿製與於唐橫刀,由於身體結構原因把似劍單面開刃的橫刀曲面化,橫刀的樣式及長度在當時的蝦夷人是無法正常拔出來的,類似秦朝的“王負劍”。

由於唐刀工藝複雜及取材的苛刻,後來其他的朝代沒有繼續使用。

明朝時期沿海收到倭寇(海盜)侵襲,戚繼光將軍在御倭戰鬥中,認真總結了日本刀法,同時,又在民間挖掘整理其長刀中,在“戚家軍”中配備了長刀,加緊訓練士卒,其技較倭寇高一籌,故平息了浙、閩、粵沿海倭犯。並於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

而明末卻無人識得苗刀,從而把苗刀看做倭刀鬧出不少笑話。

從戰鬥情況來說,唐朝陌刀破甲;當時唐軍面對的是已經身披鎧甲的北方遊牧民族及唐朝各地的叛亂。

同時期的日本(當時叫倭國),日本處於大化年代,七世紀後半年代和萘良前半期年代。

此時的日本除了高級武士穿戴得起盔甲以外,普通士兵和輕足基本上都是藤甲、無甲,武士刀也就是切肉切切草蓆而已,砍個骨頭都捲刃,而且造價高昂,武士視作生命。

到了明朝末期日本對明朝的沿海進行騷擾,而不是大規模正規作戰,以劫掠人口資源為主。


莫斐然


唐直刀適合軍陣,刺擊威力更大。日本刀適合劈砍,對付無甲敵人非常有效,對付鐵甲幾乎無用。苗刀跟日本刀比需要看打造工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