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而是養精蓄銳,能拖垮曹操嗎?

幸運21


官渡之戰,直接決定北方的局勢,曹操以弱勝強,順利就贏得統一戰爭,能夠做到這點,還真的很不容易,當初所有人都認為是袁紹有機會統一北方,可結果還是勢力偏弱的曹操贏。

其實在官渡之戰前,袁紹這邊就有人看到局勢不妙,比如他賬下有一個叫做田豐的人,就看出這時和曹操打,沒有什麼好結果,他極力勸阻袁紹打這場戰爭。

袁紹沒有聽他的話,還是發動這場戰爭,結果自己一場慘敗,讓曹操發展起來,也讓袁紹辛苦經營多年的勢力毀於一旦。

田豐看準了這點,可他沒有能夠勸阻袁紹,袁紹自己臉上沒有面子,還是把田豐給殺掉。

那麼當初要是袁紹聽取他的建議,放棄和曹操打仗,選擇養精蓄銳,那他能夠順利把曹操給拖垮呢?

我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是袁紹他的實力足夠強大,就算是輸掉這場戰爭,也沒有影響天下的格局,真正讓袁紹失敗的,還是他自己的性格問題。

在官渡之戰失敗後,袁紹的軍力確實受到不少的影響,但他整體的實力還要比曹操強太多,曹操不敢和他全面交鋒,天下的大勢還是在袁紹的手裡,可他自己在輸掉這場戰爭之後,心灰意冷,很快就抑鬱而亡。

正是他的死亡,讓袁曹兩家的格局出現了變化,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之間產生內鬥,曹操正是藉助這個機會,才各個擊破,順利把袁家給滅掉。不得不說袁紹勢力本身很強,只能說他一手好牌給打爛,明明他可以做得更好,要是他有曹操、劉備等人的心態,怎麼也不至於被曹操給滅掉。

當初,袁紹為什麼要和曹操爆發戰爭呢?

主要還是曹操的勢力發展過快,讓他感受到威脅,他不得不採取措施,提前爆發戰爭,也是想盡早就把曹操給滅掉,那樣就少了一個潛在的隱患。要是他聽從田豐的建議,放棄選擇戰爭,選擇養精蓄銳,我認為袁紹這邊不會變得更好。

很多人認為官渡之戰的失敗,主要是由於袁紹在戰爭中一些細節沒有處理好,比如說他用人失敗,守烏巢的用人都出現問題。

在戰爭中他有很多地方不應該出現失誤,結果還是由於失誤,讓自己最終失敗,曹操能夠打贏這場戰爭,除了他自己把握住機會外,還是由於袁紹那邊犯下不少的錯誤,也有了一些運氣的因素。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袁紹不應該打,還是由於他們站在後來的角度,從結果往前推論,要是袁紹打贏這場戰爭,就沒有人會質疑他的選擇。畢竟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成王敗寇,失敗的人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袁紹最終敗了,那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會被人質疑,誰叫他最終失敗了呢?

當然,對袁紹來說,他是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失敗的,畢竟他的實力非常強,誰都沒有想到,在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袁紹還是輸給曹操。

當時袁紹沒有聽田豐的意見,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他可比曹操實力強太多,這場戰爭很多人都認為是沒有什麼懸念的。袁紹手下人也是支持打,畢竟打仗能夠讓不少人撈到立功的機會,可像田豐這樣的人,他反對打仗也是有原因的,自古文武之間是絕對分立的。

文臣向來不願意去打仗,畢竟打仗和他們沒有什麼關係,真正在戰場上立功的是武將,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文臣在這中間獲利非常有限,因此他們對武將們立功的戰場是不會感興趣的。

這也使得文武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常常會出現不同的表現,田豐會反感這場戰爭也是有道理的,他不全是為了袁紹好,更多也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這點心思袁紹還是非常清楚的。


貓眼觀史


這個問題其實在三國中,跟田豐不對付的許攸已經幫忙回答這個問題了。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田豐的建議:主張養精蓄銳,積攢國力。

這個建議在我個人看來是圖霸。

這個建議對就對在天下諸侯紛爭,有強大的國力做基礎,再加上天下九州袁紹一人虎踞冀,幽,青,並四個州,地大物博天下無人可出其右,兵將之盛更是無人可及,如果坐擁河北而以強大國力虎視中原也未嘗不可,遙想春秋時期無人統一天下,卻有春秋五霸,也足以看出來,有時候稱霸天下比一統天下要好的多,吃香的多。

但是,缺點就在於不能給曹操施加壓力從而讓曹操有足夠的時間來擴充強大自己。

其次,我們再對比許攸的建議:主張力戰速戰,把第一強敵予以最快的剷除。

這個建議對就對在能馬上剷除掉心腹大患而且搶回漢帝,在政治上也能幫助袁紹勢力取得一定的進步和優勢,而且養虎為患,太放縱曹操發展的話在日後必然會威脅到自己。

但是缺點就是紙上談兵含量太大,曹操說的對:兵不在多,在精!將不在勇,在謀!曹操雖然相對於袁紹而言兵少將寡,但是曹操連年四處用兵,兵將經驗想必遠非袁紹部下能比,一旦袁紹與曹操相持不下,那麼必然會極大的削弱袁紹陣營的實力,在古代攻城拔寨可沒那麼容易,一旦打不贏曹操或者以極大的代價戰勝曹操,那麼袁紹離被滅也不遠了,但是許攸在官渡之戰時期獻計袁紹要偷襲許昌是條上計,可惜袁紹沒能採用。

我個人的觀點就是袁紹無論如何都是戰勝不了曹操的,更談不上會拖垮曹操。

1、實力方面。袁紹在官渡之戰之前,實力和地盤遠遠超過曹操,曹操和袁紹遲早會有一戰,戰機選擇更重要。在曹操不如自己的時候剷除他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一味等待,只會讓曹操不斷壯大,這樣後面越來越難消滅他,況且,曹操手中有漢獻帝,目前這個皇帝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等曹操利用完了,再搶過來也沒有太多的意義了;

2、個人能力方面。袁紹和曹操的能力方面,無需多說,從最初的18路諸侯攻打董卓,卻對董卓一點辦法沒有,一個華雄就把他這個盟主弄的焦頭爛額,再到他完全有機會得到漢獻帝,由於他的短見,讓曹操捷足先登,搶佔先機。由此可見,袁紹並不是一個明主。

3、團隊穩定性。眾所周知,袁紹的三個兒子一直在相互爭奪權利,袁紹的內部是各自拉山頭的,時間一長必然會生變的,這一點正是曹操希望看到的。對比之下,曹操這一點做的比較好,所有的權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裡,自己的兒子和手下一直沒有這樣的機會。

綜上所述,袁紹不僅拖不垮曹操,而且完全沒有機會能夠戰勝曹操。


左岸黃昏工作室


首先你得弄清楚田豐的建議到底是什麼?

袁紹是在公元199年的6月,開始集結十萬精兵,準備南下,曹操聽到消息後,就開始沿黃河佈防,雙方處於準備及對峙階段。

在公元200元的年初,劉備在徐州襲殺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佔據徐州背叛曹操,曹操為了解除後顧之憂,親率大軍回徵徐州。消息傳來,田豐給袁紹提出第一個建議:建議袁紹乘曹操去徵徐州,發兵攻擊曹操的後方許昌。



袁紹沒有聽從田豐的建議,給出的理由是兒子生病了,當然以袁紹的能力,兒子生病只是一個藉口,袁紹能在近十年的時間裡,征服北方四州,擁兵數十萬,成為天下最大的諸候,絕對不是平庸之人。

袁紹為什麼不乘曹操南征徐州攻擊許昌呢?

這不是個很好的機會嗎?許昌是什麼地方 ,是曹操的大本營兼漢獻帝的臨時都城,在袁紹看來,派兵去攻擊曹操的重鎮,沒有太多的機會,曹操一定會嚴加防備,因此不會有太大的作用。

那田豐的建議是否有道理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看田豐的第二個建議。田豐的第二個建議是關於袁紹與曹操對抗的戰略建議,是對袁紹提出打敗曹操的總體戰略方針。



田豐建議:不要急著發動官渡之戰,應該堅守為主,襲擾為輔,內部重農業並積極備戰,外部聯絡曹操的敵人共同對抗,派出精銳奇兵以聲東擊西的方法,攻擊曹操,使曹操疲於自救,不出三年,必擊敗曹操。

從田豐的建議可以看出,田豐與袁紹的爭議是戰略之爭,袁紹主張速戰速決,田豐主張堅守為主、襲擾為輔。

既然袁紹想速戰速決,因此袁紹覺得乘曹操南下徐州平叛之機去襲擊許昌沒有意義,反正要決戰也能擊敗曹操,當然這只是袁紹的想法。

田豐的建議是否可行?能拖垮曹操嗎?

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田豐的建議完全正確。



從戰略上看,曹操處於四戰之地,南邊的孫策、孫權,西邊的馬騰、韓遂,東南方的劉表、張繡,周邊敵人眾多,曹操必須不停的征戰,是沒法安心發展經濟的,而袁紹不同,袁紹已平定北方,征服烏丸,只有南邊曹操一個敵人,相對來說,發展環境優於曹操,而且袁紹佔據北方四州,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用不了三年,袁紹的實力將會增強數倍,速戰速決只對實力較弱的對手有益,對於實力強的對手,拖也能把你拖垮。

田豐的建議並不是堅守不動,而是以奇兵出擊,襲擾曹操的,曹操本來就不能安心發展,而一再襲擾,曹操的實力只會越來越弱。

舉個例子:比如曹操要和劉表開戰,田豐就會說,馬上派兵去打曹操的都城,曹操要是不救都城,就有危險,救了都城,劉表又打不了,這樣總有牽制,曹操就很難消滅其它勢力,一等到曹操要和其它諸候開戰,田豐就會說去攻擊曹操的後方,你曹操如何防守,田豐的這個建議簡直是十拿九穩,如果曹操受不了,來攻擊袁紹,那麼袁紹就能以逸待勞,總使自已處於優勢。

田豐的建議,又避免了拿袁紹的短處去和曹操的長處相比,田豐明白,曹操善用兵,兵雖少,但謀略強,總處於不敗之地,這樣就主觀上避免了袁紹的失敗。

包括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是建議以逸待勞,採取持久戰。

田豐的建議完全正確,只可惜袁紹不聽啊,要不然統一天下的,就是他袁本初啊!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完全可以,官渡之戰是袁紹一生最大的錯誤,袁紹低估了曹操的實力。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官渡之戰爆發前,袁紹與曹操的實力比較。



袁紹與曹操,同為漢末梟雄,兩人還曾是親密無間的戰友。漢靈帝時期,設西園八校尉,袁紹與曹操分別任左軍校尉和下軍校尉。十常侍亂政,袁紹和曹操支持掌權的大將軍何進消滅宦官勢力,何進大意無備,反為宦官所殺。董卓帶領西涼兵入京後,擅自廢立以立威,廢漢少帝劉辨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袁紹恥與為伍,遂出走青州。

在漢末地方割據勢力中,袁紹地盤最大,實力最強。

袁紹出身名門,家族號稱“四世三公”,十八路諸侯起兵討董卓的時候,袁紹是盟主。在剿滅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並互相攻伐兼併,逐漸形成了一些有影響力的地方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在這些軍閥長期的征戰中,曹操與袁紹逐漸崛起,成為當時兩大具有絕對競爭實力的軍事集團。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將獻帝牢牢控制在手中,並“挾天子以令諸侯”。此後曹操先後打敗徐州的呂布,淮南的袁術,據有徐州、兗州,及司州、豫州部分地方,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的割據勢力之一。

而袁紹實力則更在曹操之上,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大敗割據遼東的公孫瓚,解除了後方之憂,使其實力達到最盛。據有幷州、青州、幽州和冀州,河北之地盡為袁紹所有,袁紹欲逐鹿南方,勢必要與曹操引發決戰,袁紹據有四州之地,地廣人眾,對曹操的實力優勢非常明顯,因此在解決了遼東的公孫瓚之後,便迫不及待的與曹操決一死戰。

袁紹雖佔盡優勢,但曹操絕非等閒之輩,官渡之戰完全可以避免,因為曹操自身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

相比袁紹,曹操不管是地盤還是兵力,都與袁紹有著不小的差距。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沒有幾個諸侯會聽命於他,官渡之戰可以完全不用打,因為曹操自身的處境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曹操雖據有徐州、兗州,但南方的割據勢力實在是太多了,所謂四戰之地,是周邊豪強擁兵自重,對曹操構成極大威脅。除了北方勢力強大的袁紹,還有南邊的劉表、張繡 不肯降服,江東孫策陽奉陰違野心勃勃,即便是暫時依附曹操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曹操處在一個如此兇險的環境下,面對虎視眈眈的周邊諸侯,一旦立足不穩,或者引發各諸侯矛頭一致對準自己,則曹操將陷於南北相脅的極為不利的局面。

袁紹以靜制動,乘著曹操應付周邊列強的機會,養精蓄銳,整軍實操,坐待良機,直搗許都乃是當時的上策。袁紹的實力已非其他諸侯所能撼動,欲要南下,何必死磕曹操?




田豐所諫,極有遠見。但如果非要儘快削弱曹操的實力,早在曹操攻打徐州的呂布的時候,就應該南北呼應,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顧,曹操一旦分兵,兩線作戰,則於己更不利。很可惜,在曹操攻打呂布的時候,袁紹選擇了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最終呂布被攻滅,河內郡被曹仁佔領後,曹操勢力擴大到黃河以北,其政權趨於穩固,袁紹選擇這個時候與曹操決戰,顯然是冒險之舉。


大國布衣


回顧官渡之戰前的形勢,田豐的建議是得當的,如果用此策,曹操的麻煩要大得多。

田豐的持久之計

公元199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後,聲勢震天。

現在,他們再也不用為先打誰而操心了。連袁軍的戰馬都知道,下一集,是要打曹操了。

對於如何擊敗曹操,袁紹陣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主要分為兩種意見:

1、以田豐、沮授為代表,主張要則為三點:

(1)、經濟上,休養生息;(2)、政治上,獻捷於天子,曹操阻止時,就藉機討伐,名正言順;(3)、軍事上,以黎陽為根據地,漸營河南,多備舟楫,再分精騎騷擾,疲敝曹操。(4)、外交上,結交外援,共擊曹操。

這樣,“不出三年,曹操必疲敝”。

2、以郭圖、審配為代表,認為優勢明顯,應該立刻決戰,否則,時機過去,就不利了。

後來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袁紹“很快”發起決戰,失敗了。

因此,田豐的“持久之計”如被採納,是否能幫助袁紹取勝,歷來被人討論不休。

對田豐“持久之計”的誤解

近來,許多我十分尊敬的專家和朋友都認為,田豐的見解是“書生之見”,理由如下:

1、經濟恢復。袁紹在恢復,曹操也在恢復。曹公水平高,恢復得更快;

2、政治主張。亂世拳頭是真理,什麼天子之義搞來搞去,脫褲子放屁;

3、軍事方略。外線作戰的前提是牽制住曹操大軍,但袁紹在黎陽駐大軍吸不住曹操大軍(白馬都打了三個月);

1、“持久之計”提出的時間,是199年6月。

可能受到某度百科等權威媒體的誤導,許多朋友認為這個“持久之計”提出的時間是200年,劉備丟失徐州之後。


由於199年下半年曹操的一系列舉動和袁紹的失誤,到了200年,田豐持久之計確實略有些不合時宜了。

弄錯了時間,自然就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了。

199年6月時的態勢是:


宛城張繡,威脅許昌背後,他與曹操連年作戰,深仇大恨;荊州劉表,袁紹的老盟友;關中諸侯,各自割據,但袁紹有機會發動;江東孫策正在秋風掃落葉;


影響更大的是:劉備已經在徐州,雖不確定是否公開和曹操翻臉(衣帶詔尚未事發),但遲遲不回許昌,並暗派人聯繫袁紹。

此時,曹操擔憂自己會“獨抗天下六分之五”。

2、戰亂破壞程度不同,袁紹經濟恢復速度短期內遠遠會超過曹操。

當時袁紹集團面臨的主要經濟問題,正如田豐所說:“連年征戰,賦稅勞役繁重,民多辛苦,倉庫空虛。”

當時曹操集團面臨的主要經濟問題,正如曹操所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各位看官,兩相對比,您認為經濟恢復的速度,誰會快一些呢?

3、爭取師出有名絕非脫褲子放屁

當劉表在“站隊問題”上猶豫不決時,韓嵩勸他投向曹操,並以子為質。

劉表都懷疑韓嵩暗通曹操,想殺了他,卻被蔡夫人(荊州蔡家大族)勸阻。


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其心中道德規範和利益驅動的共同作用。

當時,漢室雖微,但並沒有新的“大義”出現,人們(尤其社會影響力巨大的士族們)依然依照過去的慣性看待道德問題,是自然而然的。

4、多備舟楫、漸營河南

對於這份策略中的軍事部分,人們爭議最多,但是,人們都忽略了田豐說的這兩點。

漸營河南

在黃河以南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時,談所謂騷擾曹操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必須在黃河以南有穩固的基地。


在199年,袁紹在黃河以南有青州,在劉備結交的情況下,彈壓臧霸等,把東線搞活,是可能的。

即使在袁紹渡延津後,沮授依然建議一軍至官渡,一軍略河南。袁紹兵多,在漸取河南地後,兵力投送將方便很多,各處分兵的兵力將大大增加,又怎麼會出現後來所有分兵,都數千人,被徐晃、曹仁擊敗的局面呢?

多備舟楫


曹操之所以能以少量兵力守住關鍵處,在於當時河南戰場水澤縱橫。

如果如田豐所言,多備舟楫,袁紹軍活動能力將大大增加,曹操又如何可以“扼其喉使其不能進”呢?

那時,曹操就真的“多備則不足”了。

田豐其人,絕非“書生”

田豐助袁紹擊敗公孫瓚,多有建謀。(否則,何以為參謀長?)

曹公在得知袁紹關押田豐時,說:“田豐不跟著來,袁紹必敗了”!在官渡之戰後,又說:“如果袁紹用田豐的幾策,勝負未可知”!


難道,曹公會如此忌憚一個“書生”嗎?

郭嘉在評價袁紹集團的謀臣時,說:“田豐剛而犯上”。田豐或許脾氣有問題,但他的才具是毋庸置疑的。

對這樣的人物,後人依然稱他是書生,是不是太自大了呢?

袁紹的不採納,有其內部原因

袁紹不採納田豐、沮授之策,或許並非完全出於對曹戰爭的考慮。

眾所周知,袁紹集團內部的冀州本地派與潁川系一直矛盾重重。他們的策略除了專業層面的考慮,也不乏派系利益的考量。


在袁紹採納郭圖等人的速戰建議後,很快就分了沮授之權。

而在袁紹奪其權之前,郭圖等人就反覆強調,沮授權力太重,到了“君臣同權”的地步了;官渡敗後,他們又說審配“族大權重,宜防之”。

因此,袁紹採納潁川派意見,除了專業考量外,也是有內部平衡的考量。

曹操的先發制人,改善局面

袁紹不採納田豐的建議,曹操卻十分害怕自己抗衡”天下六分之五“的局面。

奇特的外交攻勢:

199年11月,張繡投曹操,許昌背後威脅大減;劉表雖答應助袁紹,實際中立;衛凱、鍾書法家治理關中,關中安定···


一個奇特的現象是,除了上述可以直接影響戰局的諸侯,其他如涼州等地諸侯,無論賢愚,都認定:實力弱小的曹操必勝。

果然是這些諸侯們都“目光如炬”嗎?要知道,曹操內部的人都乏與袁紹暗送秋波者!

這說明曹操在爭取諸侯的過程中,擅長造勢。

同時,與僅僅以檄文、使者動員的袁紹相比,曹操的外交工作更為細緻。他不但做諸侯的工作,還搞定謀主(如賈詡),離間內部(如荊南叛亂);甚至,疑似發動暗殺(孫策)。


袁紹後來以郊迎之禮對劉備,可見其連結豪傑之心,可惜,到底沒有如田豐所建議,把連結諸侯放到戰略層面全面安排,最終錯失良機。

穩定側翼。

曹操把握時機,迅速平定徐州劉備,穩定徐州方向。甚至以臧霸進攻青州。袁紹的“左半邊翅膀”折斷了。

後來,劉備又進兩次入曹操後方活動,雖然斬蔡陽,取葉。但終因實力薄弱,要麼被曹仁擊破,要麼曹操理都懶得理。

這是因為,宛城張繡投曹後,袁紹的右半邊翅膀折斷了,他多派兵則補給不足,少派兵則力量不足,難以真正威脅曹操。


穩定側翼的情況下,曹操才可能在官渡“扼其喉使其不得進”,才可能等到“用奇之時”。

扭轉軍心,迫敵決戰

隨後,在白馬、延津之戰中,曹操利用袁紹軍渡河速度慢,過河兵力不足(雖然已多於曹軍),靈活用兵,連續擊殺顏良、文丑,振奮軍心。

此戰除了振作曹軍信心,更關鍵的是:使得袁紹失去了分兵的信心。

自此,最後的劇本,就只能如歷史一般了。

分兵更打不過曹操?

認為田豐之策未必有效,還有一個理由:分兵更打不過。

確實,袁軍的戰鬥力很成問題。


白馬,顏良擁兵萬餘,被數千曹軍直接斬將;

延津,文丑、劉備有騎六千,被“有騎六百,餘皆步卒”的曹軍一舉擊敗;

烏巢,淳于瓊萬餘守軍,被五千曹軍一夜攻破。

除了打不過曹操,在分兵作戰中,袁紹的分隊也曾被曹仁、徐晃、于禁擊敗。

但是,難道以集中對集中,就不用擔心戰鬥力的問題嗎?


集中解決不了戰鬥力不足的問題,反而更容易被善於用兵的曹操把握要害,一舉逆轉。

官渡前線,集中對集中,曹操不是照樣襲擊烏巢,逆轉戰局嗎?如果說襲擊烏巢有僥倖成分,那麼,在襲擊烏巢之前,曹操也通過襲擊袁紹糧道,決水退袁營,改善了局面。曹操雖然未得許攸建議,依然樹立了快速破袁的信心(見曹操對運糧軍的話)。

因此,小編以為,田豐絕非書生,所做策略是得當的,以他的策略,袁紹是極可能避免官渡之敗,擊敗曹操的。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可以,事實證明田豐的建議是非常正確的。

當時全國最強有力的軍閥,其實就是袁紹和袁術兄弟。

他們藉助袁家四世三公的強大力量,起點非常高。

當時漢朝有十三個州,袁紹控制了北方4個州的主要領土。其中核心冀州就有60萬人口,加上其餘3州(受黃巾荼毒人口較少),總人口肯定是超過百萬的。

也就是說,袁紹擁兵超過10萬之眾。其中冀州作為大本營,受到的黃巾摧殘較少,經濟實力比較強。

而袁術的地盤也不小,一度是全國僅次於袁紹的大軍閥,佔領揚州、豫州、司隸和荊州一部。其中,袁術地盤的核心是南陽、汝南,南陽是東漢第一大郡,汝南是第二大郡,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區,人口也多,受黃巾波及少。

所以,所有人都說袁術兵精糧足,鼎盛時機也有10萬以上兵力。

更誇張的是,袁術糧食最多。他為了籠絡呂布一同作戰,開口就是給十萬斛糧草,夠呂布用一二年的。這在當時是超級大的手筆了。

可以說,如果袁紹和袁術兄弟聯手,天下就是袁家的。

可惜,兄弟兩人不斷內訌,最終袁術被打垮。

即便如此,袁紹相對曹操也有相當的優勢。

官渡之戰前,曹操實力也不弱,佔據兗州、豫州、徐州三個州加上南陽,淮南和司隸東部各郡。

可惜,核心的兗州、豫州、徐州、司隸東部各郡都是黃巾起義的重災區,有常年軍閥混戰,人口銳減七八成。而南陽,淮南經過袁術的胡亂經營、橫徵暴斂,曹操接手時也一塌糊塗了,赤地千里。

當時曹操地盤人口應該也有七八十萬,可以出兵六七萬人,還算不錯了。

但是,曹操的地盤以戰火導致經濟上幾乎破產,勉強依靠屯田才能維持基本生存,不能提供持續大戰的糧食。曹操只要一出兵,無論打袁術、打呂布還是打張繡都有嚴重的軍糧問題。

就經濟上來說,袁紹可以進行持久戰,打幾年也沒問題,曹操則不行。

更重要的是,曹操地盤的戰略地位太差。

袁紹佔據了北方,擊破公孫瓚以後就沒有敵人。剩下的只有遼東公孫淵,兵微將寡,割據一方,沒什麼威脅。而烏桓、鮮卑的少數民族騎兵,當時實力不強,各自為戰,也不難對付,對袁紹沒有大的危險。

也就是說,袁紹基本可以將全部主力用於南方和曹操作戰。

但曹操就不同。他的地盤周邊都是敵人,南面是實力強大的劉表和孫策,還有戰鬥力不弱的張繡,東面又是呂布、劉備,西面還有馬騰韓遂集團以及張魯。

曹操最少也要分兵一半,才能對付這些敵人,不然很可能被他們趁火打劫。

那麼,曹操實際可以用來對付袁紹的兵力,大概是4萬,而袁紹則可以出兵10萬。

更關鍵的是,袁紹有持久戰的條件,完全可以向田豐說的那樣不斷派兵南下騷擾,襲擊,消耗曹操的兵力和糧草,破壞曹操地盤的經濟。

如果曹操分兵去攻擊其他諸侯,袁紹就可以藉機主動主力南下猛攻,就像匈奴人掠奪漢朝一樣對付曹操。

這樣拖上幾年,曹操實力也就消耗很大了。

誠然,曹操的軍隊戰鬥力強,但好漢敵不過人多。其實即便是官渡之戰,曹操4萬多對袁紹10萬,也差點打敗了。

如果聽從田豐的建議,將曹操兵力逐步消耗,只剩下二三萬能用,軍糧又嚴重不足,哪裡是袁紹的對手。袁紹軍隊就算戰鬥力不強,三四倍兵力優勢在冷兵器時代還是可以壓倒性獲勝的。

但是,袁紹卻是一個軍事戰略目光短淺的人,認為曹操實力不如他,只要一擊就垮,擅自跑去決戰。

其實,曹操雖然只有4萬多人可以對付袁紹,但所謂兵在精而不在多。在雙方兵力不是非常懸殊下(當然如果兵力相差好幾倍就不用打了),曹操發揮戰鬥力的優勢,還是有至少五成機會打贏的。

其實,就算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逃回北方蒐羅殘部和留守部隊,也有五六萬人馬,地盤經濟又好,還是可以和曹操繼續爭奪天下的。

遺憾的是,袁紹又死了,留下幾個草包兒子互相內訌,被曹操輕鬆搞定了。


薩沙


這個問題提得比較好,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本來是佔有很大優勢的,勝利的天平應該是傾向於袁紹,結果卻大跌眼鏡。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奠定了曹操在北方一家獨大的局面。題中提到了田豐,其實還有一個叫沮授,這兩人可以說是袁紹手下非常有遠見和謀略頂級謀士,在袁紹攻滅公孫瓚統一北方有著重要的作用。那麼,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而是養精蓄銳,能拖垮曹操碼?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袁紹佔據幽、青、並、冀四州之地 地大物博 資源豐厚遠非曹操能比

公元199年,袁紹攻滅公孫瓚,佔據四州之地,坐擁數十萬兵馬,實力達到頂峰,儼然東漢末年第一大軍閥。而曹操只佔領兗州一地,當時徐州被劉備佔領,不管是比地盤、糧餉、兵力、將領、謀士等等,曹操遠遠比不過。在呂布佔領兗州時,走投無路的曹操還曾想過去投靠袁紹。除了曹操軍事方面的謀略和能力比袁紹要強之外,其他方面曹操與袁紹的距離差著十萬八千里。



袁紹為何要急於發動官渡之戰

在袁紹得到四州之地後,隨之增長了袁紹的野心,只要消滅掉曹操,北方再也沒有人可與之匹敵,到那時袁紹的聲望達到鼎峰,隨後就可定鼎中原。於是就有了袁紹起兵十二萬去攻打曹操,而曹操只有兩萬左右的兵力,曹操是不願戰的,但也不會坐以待斃,在荀彧、郭嘉等謀士的力主下,曹操發兵與袁紹對峙在官渡。



按照田豐和沮授的建議,袁紹發動官渡之戰的時機和戰略是不正確的。

其一時機不對:因為經過多年的戰爭,雖然袁紹為獲勝方,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袁紹的軍隊可以說是一群驕兵悍將,這樣的軍隊再去打仗是有輕敵的隱患的。袁紹也需要時間去休養生息,安撫四州的民眾,曹操就更不用說了,曹操的兗州處於四戰之地,兵員不足、糧食不足,只要堅持持久戰,曹操要不了多久就會被拖垮,袁紹佔據四州之地,曹操沒辦法把地盤擴張到袁紹那裡去。



其二戰略不對:田豐和沮授的建議是一方面進軍黎陽,駐軍在河南境地,穩打穩紮,步步為營,另一方面是派遣精銳的騎兵,騷擾曹操的邊境,使曹操疲於奔命,這樣慢慢的就會把曹操拖垮,直到消滅曹操。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聯合周邊的諸侯比如劉表、劉備、張繡、馬騰、孫策等,這樣的話,曹操沒有時間去積蓄實力,反而會在不停的征伐當中,把有生力量損失殆盡,這樣袁紹在合適的時機發兵去攻打曹操,曹操怎能不敗。

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

可惜的是,忠言逆耳,財大氣粗、急功近利的袁紹再也不像是當初的渤海太守,聽不進去這種萬全之策,而是急於與曹操決戰,妄求一戰消滅曹操。



結語:田豐因為過於耿直諫言袁紹,袁紹大怒,把田豐下獄,兵敗後袁紹又不悔改,直接殺了田豐,若是悔改,有田豐這樣的謀士,袁紹雖在官渡戰敗,但未必不能東山再起;另一位沮授兵敗被俘,後因想回到冀州,被曹操所殺。袁紹若肯聽取田豐和沮授的建議,哪還有後面的曹操;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聽了兩者的建議,袁紹還是那個多謀而寡斷的袁本初嗎?

對於這個問題,您是怎麼看待的?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官渡之戰,並非袁紹與曹操兩家對壘,而是北方諸侯乃至於天下諸侯之爭。



袁紹表面雄踞冀州、幷州、幽州、青州四州之地,但曹操也事實上佔領了兗州、豫州、徐州以及歸屬於司隸校尉的大部分地區。似乎袁紹更強,可是二者皆有隱憂。


曹操所佔據豫州的汝南郡,這裡是袁紹家族起家之地,因此在袁紹強盛時總有叛亂髮生,像是袁紹就曾請劉備協助汝南叛軍攻伐曹操,讓曹操非常頭疼。在官渡之戰對壘時,曹操不得不派出曹仁南征劉備。“太祖善其(曹仁)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


袁紹面臨的問題則更多。首先是幽州,袁紹雖然戰敗了公孫瓚,但並未取得幽州的全州的控制權,公孫瓚的部將鮮于輔掌握著幽州六郡(幽州大概有十一郡),而遼東郡此時正在公孫康的掌握中,袁紹的兒子袁尚等人就是被公孫康最終殺掉送給曹操的。


其次是青州。曹操事實上佔據著青州北海郡和東萊郡的部分地區,並且手下臧霸能夠與袁紹的青州相持。“時太祖方與袁紹相拒,而霸數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專事紹,不以東方為念。”


第三是幷州。幷州本來是董卓的地盤,董卓敗亡後是李傕等人佔據,涼州的韓遂、馬騰也佔據過部分地區,被打回涼州以後也屢次入寇幷州。


可以說,袁紹的四州之地只有起家的冀州勢力最為穩固,幷州、青州可以算是多半州的實力,而幽州則連半州都不到。所以,雄踞四州之地是比較虛的。曹操、袁紹之間的實力差距並沒有那麼明顯。




除此之外,曹操在“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後實力大增,同時還有眾多同盟者。


除了前面提到的鮮于輔和韓遂、馬騰(這兩個人事實上更靠近曹操,只是馬超後來反叛了)以外,還有繼承張濟勢力(董卓部將)的張繡。劉表、公孫度等人雖然處於觀望態度,但事實上站在了曹操一邊。只有剛剛佔領江東的孫策似乎是站在袁紹一邊,孫策計劃偷襲曹操對袁紹有利,可孫策即使想也無法越過曹操攻擊袁紹啊。


事實上歸屬袁紹勢力的只有四處奔走的劉備,然而劉備在當時的戰場上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


同時,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剷除了大量的異己勢力,像是淮南的袁術,徐州的陶謙、劉備、呂布等。




袁紹勢力在被逐步蠶食,曹操則藉著“胡蘿蔔與大棒”的策略,聽從的以漢獻帝之命加官進爵,不聽話的出兵討伐,勢力逐漸增長。


可以說,如果袁紹不發動官渡之戰,那麼自身勢力早晚被曹操蠶食殆盡。


光君歷史


在官渡之戰發生前期,袁紹手下的謀士田豐曾經勸阻過袁紹,不要發動官渡之戰,先養精蓄銳,然後再尋找時機去和曹操決戰。這個建議袁紹並沒有理會,反而把田豐抓進了監獄裡面。官渡之戰,袁紹果然被曹操擊敗,田豐也被迫自殺了。

這就出現了這個問題,如果袁紹不和曹操打官渡之戰,那麼袁紹能夠拖垮曹操嗎?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之前袁紹一共佔據了北方的四個州,其中北方最大的冀州也被袁紹控制,冀州是當時人口最多的一個州,袁紹在趕走韓馥之後佔領了冀州,之後又先後佔領了幷州和青州的一部分。在和公孫瓚的戰鬥中,袁紹佔領了公孫瓚之前統領幽州地盤。這樣袁紹一共佔領了不到四個州的地盤,幽州的四個郡被公孫度佔領,青州的絕大部分是曹操地盤。

再來看曹操,曹操的起步要比袁紹晚一些,但是曹操的實力發展非常迅速,曹操最初佔領了兗州,後來攻佔了徐州,之後佔領了豫州和司隸,這樣曹操也佔領了四個州而且還有大半個青州,曹操還滅掉了袁術,佔領了一部分揚州地盤,張繡投降之後,曹操更是佔領了一部分荊州地盤。當時雍州和涼州的軍閥馬騰和韓遂也都聽從曹操的指揮,在曹操和袁紹之戰中派遣了軍隊助戰,這樣看曹操實力實際上強過袁紹

袁紹已經不是第一次不聽取謀士的意見了,在曹操南下進攻劉備的時候,袁紹手下的謀士就曾經勸說袁紹去進攻曹操,但是袁紹拒絕了。袁紹拒絕的理由也非常的讓人瞠目結舌,袁紹說:我的兒子生病了,我現在沒有心情打仗。<strong>

如果袁紹在曹操和劉備爭奪徐州的時候進攻曹操,那麼曹操肯定是打不過袁紹的但是官渡之戰前期,曹操在實力上其實已經超過了袁紹,只是在參戰的軍隊上不如袁紹。可能是曹操太瞭解自己的老朋友了,知道袁紹手下都是一幫酒囊飯袋,袁紹本人也是一個庸才,所以派了7萬大軍就敢來挑釁袁紹。

曹操在政治上也有優勢,曹操代表著天子一方,在道義上佔據制高點。袁氏家族雖然有四世三公的基礎,但在匡扶漢室的大環境下還是理虧的。曹操手下大將眾多,許褚、張遼、于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而袁紹手下的將領就差勁多了,張郃打不過曹操就直接投降了,文丑顏良又輕輕鬆鬆就被斬掉了。

當時的天下,除了曹操和袁紹之外,其他的勢力都比較弱,曹操的勢力範圍剛好像一道門,封住了袁紹繼續拓張的道路,袁紹如果想要出來就必須要打敗曹操,否則不可能有發展空間。曹操在短短几年就發展的和袁紹一樣強大,現在袁紹不和他打,以後的曹操可能會更加強大,所以袁紹不得不打

綜上所述,如果袁紹養精蓄銳,那麼曹操也會養精蓄銳,曹操本身地盤不比袁紹少,個人能力遠超過袁紹,並且手下有這麼一幫能征善戰的能臣干將,拖下去袁紹肯定也是輸的。


鄧海春


先說結論。

不能。

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曹操發展的更快。

曹操當時的好地盤比袁紹還大,只是有接近一半的地盤是剛剛拿下,還沒整合,大家一起發展,曹操的力量會發展的更快。事實上,官渡之戰後第2年,曹操就有足夠的糧食進攻河北了。

另一個是,袁紹分兵騷擾的策略已經破產。

好多人都忽略一個基本事實,袁紹已經嘗試了分兵騷擾策略,但是被曹操打得損兵折將,劉備戰敗逃跑,閻良文丑戰死。事實證明,兵力沒有絕對差距時,袁紹軍根本打不過曹操軍。

所以當時袁紹唯一正確的戰略選擇,就是儘快集中大部分力量,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和曹操決戰。

具體解釋為什麼曹操發展的更快。

曹操佔據的核心農業區遠比袁紹多。看看地形圖,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官渡之戰前,按現在版圖,曹操有整個河南,半個山東,半個安徽,半個江蘇,相當於兩個半省的核心農業區。袁紹有河北山西半個山東,但核心農業區只有一半省。

只是當時袁家是東漢第一世家,袁紹又明確為舊官僚舊統治階級代言,所以依靠舊官僚的力量,用政治陰謀輕鬆拿下大半個冀州,人口損失較少,所以當時單靠河北,可掌握的人口就比曹操多。

而曹操的地盤經過了軍閥反覆混戰,人口損失比較大,而且徐州和南陽又是剛剛拿下,又因為曹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豪強,地方豪強不是很配合,大量被豪強隱瞞的人口還無法利用,軍事屯田還沒有在新佔領的地盤建立起來,接近一半的地盤還沒來得及整合。

但是曹操的優勢正在於他一定程度上打擊豪強,並且實施軍事屯田,從豪強手裡搶人口搶耕地,只要給曹操再發展一兩年,曹操在徐州南陽的軍事屯田搞起來了,實力倍增都有可能。

繼續拖下去,就不是袁紹討伐曹操了,而是曹操討伐袁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