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四拥有20多万军队,兵强马壮,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忠肝义胆岳老三


在康熙晚年之时,皇宫之中陷入了夺嫡大战之中,许多有野心的皇子纷纷结为联盟想要争夺皇位。老十四是德妃为康熙生下的第十四个儿子,而这位妃子也是雍正的母亲,二人是一个母亲所生养的,可以说是皇宫之中最亲密的兄弟关系。但就是这样的关系也没能阻止他站到了八皇子的阵营之中,这相当于与自己的亲哥哥直接成为了对立的状况。

而在康熙晚年的时候他带领了大军前去边疆平乱,因为军事才能十分卓越被派一直驻守在那里,直到康熙去世雍正即位之后才回来。他见到已为皇上的四哥却不愿跪拜,可见他对这个结局是不能接受的。但他还未归来之时手下有二十多万能征善战的兵马,传位之事他应该早就知道了,既不认可为何不直接率领边关的二十万大军打回来推翻雍正后拥立自己的八哥呢?

有三个原因,一是亲情、二是成功概率不高、三是没有更多的兵权,这三个原因可谓是个个扎心,为何这样说,且往下看。

虽然他站在了亲哥哥的对立面之中,但那毕竟是在皇宫之中最亲的关系,后来又传言说他在回朝之后看到雍正吃饭时要把饭菜都吃完不浪费也表现的有些心疼,可见他还是十分在乎他们之前的兄弟之情的。而且他为人也十分的孝顺,定是不愿意让母亲因为兄弟相残而伤心的,所以他也不会贸然发动兵变直接反抗。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生在帝王之家舍弃亲情的人太多,而且他自己也明白就算他起兵也不会成功,反而会落得更惨的下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清朝时期,在军队管理方面实行的是类似于春秋之时的兵符制度,平时军队都归国家负责训练,只有皇上才有调动军队的权力,而在有需要打仗的时候皇上才会下旨将调动兵马的兵符交给将领,所以除了打仗的时候,士兵与将领之间并没有过多的接触,也就很少会产生誓死追随的情绪了。

而且这些掌握在皇上手中的士兵主要是八旗子弟,忠心于君王自是不必说的,而且经过了多次的汉人起义和吴三桂的谋反,他们也都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总结出了许多作战的经验。如果老十四带着边关的兵马长途奔回京城自己的人已是疲惫不堪,面对经验丰富以逸待劳的八旗子弟胜算也是十分的不大。当然这还是所有人都愿意追随他情况下,但是边关的将士真的都能跟随他吗?

先不说那些边关的士兵是不是愿意掺和进皇族的家事之中,对他们而言谁当皇帝他们都还是要在这里打仗的,而且他们也都经历了不少的战争,也深知疲劳的长途奔袭而去一定会输,所以他们会不会跟随起兵也是未知的。

而在康熙去世之后雍正就派人用最快的速度赶到边关,秘密的给了当时的抚远大将军一封信,心中让他将老十四的所有奏折和奏章还有将军的大印收缴来送回朝中,如果办不到这个大将军也是要被治罪的。

从这里不难看出老十四在边关拥有的也不是最高的指挥权,他还需听命于他人,而且雍正已经先下手让这个在边关说话更管用的人收了他的权力了,所以边关的士兵还会听这个手中已没有兵权的皇子的吗?答案当然是不会的,所以他即使十分的不满也不会公然的反抗。回到京城之后的他过上了被囚禁的生活,他辗转在景陵和景山之间,在雍正的监视之下过了大半辈子,直到乾隆即位才恢复了自由。

老十四虽说在坐拥了边关的二十万军队,但实际的掌控权并不在他的手中,他也是带不走的。而且就算他能带往京师,用长途奔袭的疲劳的军队去攻打吃饱喝足的精兵强将也是兵家的一个大忌,也是几乎没有胜算的。更何况他要打的是自己的亲哥哥,孝顺的他也是很难做的,所以即使他再不满也还是隐忍了下了,虽然过上了不自由的生活,但性命却保住了。

猫眼观史


老十四拥有20多万军队,兵强马壮,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其实不是说不敢,而是有诸多原因。

一、亲兄弟

老十四胤禵与雍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虽然雍正从小没和胤禵一起长大,但是毕竟是亲兄弟,加上雍正登基后,孝恭仁皇后也就是雍正和胤禵的亲生母亲被奉为太后,老十四从小是在母亲身边长大的,所以对母亲很依赖,雍正登基,孝恭仁皇后被尊称为仁寿皇太后也一直规劝老十四要听哥哥雍正的话。

二、实力差别

老十四知道自己的势力不如雍正,只能按兵不动。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十四爷胤禵率领兵马回来,与雍正对抗的话。很多官兵肯定不会愿意,跟随十四爷对抗雍正。第一,每个人都知道,这是谋反作乱会杀头的;第二,即便发动了兵权,有人对抗雍正,也不一定会抗到雍正帝。

三、谋上作乱罪名

雍正受大众信任,老十四如果带兵谋反,既得不到人心,也必然会失败。十四爷胤禵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带兵谋反一是实力不够,二是名声不好。一旦率兵对抗雍正,肯定是名不正言不顺。肯定会很多人反对他这样做,更会面对很多对手。这以来十四爷的处境更加危险,等于是自己搬石头打自己脚。

所以,面对军权,粮饷样样都稳抓,而且继位名正言顺的雍正皇帝,紧靠从西北赶过来的二十万疲惫之师而且还是在没有粮饷的情况下,老十四绝无一点胜算,这就是老十四不敢造反的原因!


丫丫说史


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有两点:1.年羹尧这个陕甘总督牵制住了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要年羹尧一吆喝,老十四根本不敢乱动。2.川陕地区的地理位置从综复杂,老十四要带领20万大军穿过西宁进入中原,几乎是一件要命的事。

除了这两个显眼的原因外,其他的因素也很关键,我来一一给大家解说。

1.无头苍蝇胤禵

不要看老十四手里有20多万兵将,但是他其实就是一个无头苍蝇,与北京相隔千里,山高路远,北京城发生的事儿要传到他那里就要十天半月,还不一定传来的消息都很准确。

当时的情况是,八爷党已经被控制,康熙驾崩前将所有能员干吏的职务都罢免了,驾崩当晚八爷党被隆科多完全控制,丰台大营也被老十三控制,作为老十四后方的“后援团”无一漏网,消息传不出去,等到消息到达老十四胤禵那里的时候,康熙已经驾崩多日,雍正已经即位。

请注意:雍正发出的第一道谕旨就是让胤禵回家奔丧。他命延性首先拿回大将军印信,然后带回所有胤禵所有书信资料。这是皇帝的谕旨,在大将军令和皇帝令之间谁最大?可想而知。

老十四对京城的情况不明,不可能做足造反的准备,仅凭一支20万的队伍,拉起大旗去造反,能有几人同意?能有几人附和?所以,并不是老十四胤禵说要造反就去造反的。

2.军事管理机制的限制

这个问题很专业,说简单一点,满清的军队到底为谁服务,听谁调遣?20万大军在皇帝令和大将军令面前选择听谁的,这很关键,这就是军事制约机制的关键点了。

大清的将军们只奉皇帝的调遣令带兵打仗,与部队的兵将是分离的,这是八旗军事制度的基础,主要也是为了防止武将大权独揽,最后造反威胁皇权。所以,他们只有奉皇帝的命令才可以带兵打仗,没事的时候是指挥不了军队的。

这就是说:胤禵的军事指挥权并不是归他自己所有,没有皇帝的命令,他很难指挥这么多军队去造反。相反,皇帝要是说解除你的兵权,就是一道谕旨的事儿。皇帝要任命你是大将军,你就是大将军,要你打哪里就打哪里,你只对结果负责。

说到这里可能因为不够专业大家不是很清楚,但是兵将分离制度应该很好理解。所以,老十四胤禵说到底也就是一个带兵的将军,其实他也可以说是一个光杆司令。后来的年羹尧为什么能做大,是因为时势需要,即使年羹尧做大了自己,也还是不敢造反。在这样的情况下,胤禵要是发布造反令,谁会拥护呢?

3.造反无理,无人拥护

老十四胤禵凭什么造反呢?他手里的军队不是他自己培养起来的军队,是朝廷的军队,康熙雍正还有一个最得力的招数,就是安插密探。关于胤禵的消息可能源源不断的传送到北京,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他又能左右什么呢?

公开扯起大旗造反,带来的只是战争和杀戮,况且胤禵没有任何造反的理由,谁来拥护他?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所以,当延性劝说胤禵的时候,胤禵想都没想就将大将军印信交给了延性,因为他真的没有任何理由造反。

造反没有准备,没有理由,没人拥护,有了这三个“没有”,老十四胤禵还能造的起反吗?答案不言自明。


青灯问史


首先,自古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讲究名正言顺,正统这个体制。时间让我们退回到公元1722年,康熙61年,一代雄主康熙大帝走完了一生,康熙在位61年,文治武功卓越,可唯独在晚年自己儿子们争夺皇位是败笔。

(康熙帝画像)

康熙在位时期,曾经两立两废太子胤礽。这位康熙大帝从小培养接班人伤透了康熙的心。康熙大帝,也是生育高手,一生生育子女共55个,活下来儿子就有24个。偏偏康熙儿子们都太优秀了,到康熙去世之前,康熙成年儿子已经有十多位,这才造成历史著名的“九子夺嫡”。

康熙晚年也为此大为头疼,一直没有确立好接班人问题。当时在康熙晚年,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确实是老十四,在康熙五十六年,西北发生叛乱,康熙命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出征西北平叛,朝廷很多人都认为康熙这是在锻炼接班人。但是同时,在康熙晚年,雍正也很受到重用,代替祭祖、祭天。这都是皇帝才可以做的。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继承大统,雍正有康熙继位圣旨,这在古代是名正言顺,正统。并且雍正继位已经通报全国,在名声上,老十四造反,名声扫地。


(雍正帝)

其次,清朝统兵制度。清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皇权集中顶峰,清朝兵权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里,清朝将领跟士兵是分开的,互不认识,只有当发生战乱了,皇帝委派将领统兵,将领跟士兵才互相认识,并且同时还有监察将领官员。老十四虽然拥兵20多万,他们直属领导是皇帝。想造反也造反不起来。

再次,粮草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老十四在西北,也就是目前新疆,甘肃,青海地区平叛。我们都知道西北地区是荒漠,地广人稀,庄稼很难存活,老十四虽然统领几十万大军,一旦起兵,没有源源不断的粮草都是天方夜谭。清朝粮库多数集中在江南水乡,这里离西北隔着十万八千里,在说,当时老十四这20万大军粮草都来源于陕甘宁总督控制,陕甘宁总督是年羹尧啊,雍正一手提拔出来的,只要雍正给年羹尧一到圣旨,掐断老十四这二十多万大军粮草供应,即使老十四军队在强悍,也反叛不起来。



最后,就是政权手腕,这方面老十四可远远逊色雍正帝了。老十四是一位出色的武将,统兵有方,但在权谋上,雍正可以吊打老十四,雍正在还是皇子的时候,当康熙的儿子们都为争夺皇位明争暗斗,康熙这老头也左右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他也怕自己不在了,这群兄弟会自相残杀。

反观雍正,虽然参与“九子夺嫡”,却采用了最不起眼方式,躲在暗处,观察时局,自称天下第一闲人,每天都是跟道士、和尚混搭在一起,研究佛法。给当局者一副与世无争样子。



雍正采用最高明的策略,参与到皇权争夺,暗中同时积极培养自己实力,京城步军统领九门提督这个重要职位,控制这京城命脉,隆科多,也被雍正已经收入麾下。

同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丰台大营的全都被老十三控制住,丰台大营多半部下都是老十三曾经部下,老十三是雍正铁杆粉丝,在雍正登基后,其他兄弟都改了名字,老十三是清朝唯一不避讳皇帝名字。当整个京城都已经被雍正控制住了。老十四在反叛为时已晚。

总之,老十四虽然统兵二十多万,但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自然不敢轻易造反推翻雍正。


小姐姐讲史



因为康熙帝时突然去世的,别说允禵,就连雍正帝自己都很惊讶。

雍正帝继位是没有康熙帝亲笔手诏的!

雍正帝继位是没有康熙帝亲笔手诏的!

雍正帝继位是没有康熙帝亲笔手诏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康熙帝并不像二月河小说《雍正王朝》里说的那么年迈老病,自知自己即将去世,从现存的康熙帝朱批来看,康熙帝在康熙六十一年各种秀自己身体好,凡是臣子请安折子,康熙帝都表示自己身体很好。而在康熙帝去世前三个月给康熙帝诊断过脉象的医生也认为康熙帝身体很健康。

所以,允禵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父亲康熙帝会去世,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准备。


康熙帝连自己死后他的嫔妃们如何安排都留下了专门的手诏,就是没有留下谁做嗣皇帝的手诏。现存的雍正皇帝继位诏书是隆科多与翰林院学士们一起草拟的。

正因为康熙帝是突然去世,所以十四阿哥允禵当时根本不知道,也没有任何准备,事实上允禵在康熙帝去世时正在回京述职的路上,雍正帝派贝子延信去“迎接”允禵时,允禵一行人不在西北大营,而在陕西榆林。

允禵从行三四宿之后,获悉皇父升天,却又欲回甘州,经查克旦等规劝之后,方可作罢——《雍正朝满交朱批奏折全译》

而雍正帝继位第二天就交代延信,要他务必收缴康熙帝与允禵的所有通信,不得遗漏一封:

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如果雍正帝是正常继位,为什么他要这么着急忙慌的派延信去收缴康熙帝与允禵的所有往来奏折和书信?他究竟是害怕什么呢?是不是害怕允禵手里有康熙帝让允禵承嗣大统的遗诏?

另外,还是从《雍正朝满交朱批奏折全译》,我们可以看到允禵是离开西北大营好几天后才知道康熙帝去世的消息,这个时候他已经远离了大军,身边只有一些侍卫,而允禵在得知了康熙帝去世的消息后,确实一度想返回西北大营,但是被身边随从劝住住了。


兰台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诸位还记不记得老四推荐老十四担任抚远大将军的时候,是谁来做陕甘总督?年羹尧!

老十四获得青海大捷前,一直按兵不动,在等什么?年羹尧的粮草,年羹尧粮草一到,老十四立刻出兵,获得大胜。

年羹尧粮草早就准备好了,一直迟迟不起运,等的是什么?老四的信!老四信一到,粮草立即运往了前线。

那么很清楚了,老十四的大军命脉在谁手里攥着?年羹尧。

年羹尧是谁的人?雍正的包衣,铁杆四爷党,跳84消毒液里泡一年也洗不干净。

先暂且不说朝廷的20万大军肯不肯跟他老十四一起造反,就算肯,吃什么喝什么?西北苦寒,根本就养活不了20万大军,粮饷全得靠内地接济。

敢造反?大军到不了陕西就得全饿死,何况陕西还有年羹尧在那里等着他们呢。

而且青海离北京多远?1700公里!别说打回去,就是走回去,以那个年代的条件,光走就得走上几个月,造反?没有接济,到北京全得穿草鞋。

再说那会儿部队已经开始使用火器了,不比以前造反可以揭竿而起就行,一路打回北京?仅仅武器弹药的补充问题就没法解决,出不了陕西就得全变徒手兵。

而且朝廷的军队不是老十四的私军,老十四只不过是朝廷任命的抚远大将军,执行朝廷的命令,军队听他的,造反就不肯了。

后来的年羹尧也是如此,那样高的威望,朝廷一纸诏令,岳钟琪就顺利的接掌帅印,年羹尧乖乖的回京接受处置了。

既指挥不动军队,又没有粮草,他反什么反啊?真敢造反,估计部下就敢暗地商量好将他直接拿下押送回京了。

这事儿就是个伪命题,没有一点可以操作的空间,也就八爷党那几位想不明白吧。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老十四对于雍正当皇帝,肯定是非常不爽的。既然如此,为何他没有造反呢?


1. 雍正小心谨慎

老十四手中的确握有兵权,但是在康熙去世之后,老十四的兵权很快就被收了。当时给的理由是老十四需要奔丧,没有办法顾及军队,所以暂时把军队交给年羹尧管理。

即召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固山贝子胤禵驰驿入临。印务交总督年羹尧。

这个要求合乎情理,所以老十四没有拖泥带水,而是直接上交了自己的兵权。 不是老十四愚蠢,而是雍正的套路实在是太深了。

雍正不是开始就图穷见匕,他早期的时候还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恶意,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这时候都不会和雍正翻脸的。毕竟,造反这件事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不是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走这条路的。


老十四骁勇善战,但这和他爱惜自己的生命并不冲突。 单是收归老十四的兵权,雍正还是不放心,于是干脆把他派去守陵。

即皇十四弟、贝子允禵留遵化守陵。

说得好听点是守陵,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软禁。老十四在被软禁的时候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的监视,根本没有办法做什么小动作。

2. 听老八的话

老十四是个有勇气和主见的人。在雍正继位后,老十四并没有对他行跪拜之礼。后来,老八命令老十四下跪,他立刻就跪下了。

即乃向允禵云,汝应下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遵皇上谕旨。

老十四有些桀骜,但是他从来都不敢违抗老八的命令。在他的心目当中,只有老八是值得他尊敬的。

老八是没有谋反的心思的,所以老十四不敢自作主张。老十四希望的是自己的哥哥当皇帝,如果老八没有意愿,那么他即使造反也没有意义。 周杰伦有一首歌曲,叫做《听妈妈的话》。如果放在当下这个情境当中,可以改成《听老八的话》。



3.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我们翻看史书,会发现那些篡位的人多半会为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清君侧或者是违背先皇命令。

雍正的遗诏是隆科多在公众场合宣读的,即甲午,圣祖大渐,召於斋宫,宣诏嗣位。应该没有作假的可能,所以雍正是所谓的正统,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古代的时候,皇帝的命令要比在群臣当中的名声更加重要。有康熙的遗诏在,雍正的皇位其他人很难撼动。

而雍正不只是继位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问题,他在成为皇帝之后的表现也让其他人挑不出毛病。先不说他的能力怎么样,至少他的态度是好的,一直勤于政务。老十四即便想要造反,也没有合适的理由煽动其他人来帮他推翻雍正。


夏目历史君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老十四?就这胤禵的事,还二十万大头兵?您就算再给他加二十万,雍正一道黄纸片子下去,他都得乖乖的把兵权交出来。

雍正一旦把皇位给做实了,他老十四能做的,也就是蹲地头上发发牢骚而已,至于造反这事?拉倒吧!憋在心里只有哭的份。

要不然,为嘛雍正一个旨意下去,他就能乖乖的把兵权交给了延信?话都不带多余的。

那可是皇位啊,这东西远远的瞅一眼都是香的,但凡有那么一丝丝的可能,您觉得他不会扯旗子造反?这是没给他留一丢丢的余地啊!

说了这么多,估计有小伙伴憋不住了:“你就扯吧,一点有营养的东西没有,你个大嘴炮?”

好咧!那咱就进入正题,今天就把这事叨叨!

话说这老十四胤禵

他这人聪明,但充其量也就是个大将军的料,帝王的相貌他还真不沾边。

为嘛这么说呢?这辈子他就围着西北这嘎达打转了,武功那是没得说,但玩政治他这手和他的亲哥哥雍正比起来差了那么一节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话说这老十四和雍正那是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俩人咋就那么得不对付呢?这一家伙就成了死敌了,为嘛呀?就因为那皇位吗?”

为嘛?皇位是其次的。俩人确实是一个妈生的,但雍正打小就被佟贵妃收养,而且雍正这人是个性子冷的主,大夏天您往他跟前凑,都能感觉到嗖嗖的凉意。您回头瞅瞅老十四,比雍正小了十岁不说,打小是被亲生母亲养到眼跟前,那是被疼大的,而且这性格直爽,还有点意气用事。

就这俩人,虽然是一个妈生的,但是是俩妈养大的,加上这性格不合套啊,所以俩人最终走向了敌对。也就因为这,雍正和他这亲妈到死都不对付,这家长里短的他就没地说理去。

得咧,这又唠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

说实话,老十四胤禵手里边说是二十万大兵,其实从小打到挨着个的数,也就是十来万,没那么多的。

雍正一家伙把自己个的屁股给捧到了皇帝宝座之上,那虎视眈眈的八爷早被雍正给连锅端了。

八爷那是老十四的外援,这外援给断了,来您给蹦跶蹦跶,蹦不起来了吧。毕竟想蹦跶您的问问隆科多架在这帮人大脖子上的大刀片子同不同意。而且环卫京城的丰台大营被那病恹恹的老十三给压的妥妥的。

所以啊,京城这块他就没有一丝丝的乱象。话说浑水才能摸鱼,可这一池子的水清着咧!那摸去?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说了:“你雍正准备登基,还没有登基这时间是最好的,也是水最浑的时候,那时候他咋不摸?”

你快拉到吧!老十四那个时候在哪?和这北京四九城隔着那可是十万八千里远。这准备登基,他打那听到信了?这电话可够快的啊?问题是那会根本就没有这玩意,就这信没个十天半个月的,他就递不到耳朵眼里头。

所以那个时候老十四,他就是个瞎了眼的猴,窜上窜下的可以,没消息他想下地,没呢胆!

当然雍正继位以后,可没有忘记了这远离京城的亲弟弟老十四,这大将军王。

第一道旨意就是捞老十四回家奔丧。原因无他,也是害怕这性格直爽的亲弟弟脑子给抽抽了,整点啥幺蛾子出来。

当然这奔丧的旨意,顺带还掐了他那大将军的印信,交给赶过去的延信处理。

这愣神的功夫啥都没有了。

所以整个过程,这老十四一脑门的懵圈,他除了知道老爹康熙死了,家里边的事,没有一样知道的,所以京城里边的事,他是一脑门的迷糊。

扛着大旗造反?您也得有准备不是?这啥准备都没有,这是其一。

其他的原因

再说,就这十来万的人,这帮人中有几个愿意跟着你这大将军王玩命造反?人家雍正已经登基,昭告天下人家是正统,你这老十四算那根葱,有口号吗?

而且这帮人那个家眷不在皇帝手里边握着,您造个反试试,分分钟钟一家子老小全得给你剁了脑瓜子。这帮人不背后捅你刀子就不错了,让他们和你一块玩,这不强人所难吗?

过去将军出征,将军的家眷被政府控制,那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

后来的年羹尧那权势比他老十四大多了,最后呢?那也不就是一道旨意的事吗?老十四这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而且满清那兵将的制度是,将兵分离的。平时的将军和大头兵们压根就不认识,只有接到了皇帝的命令,这些个大头兵们才知道:“哦!这次你丫子是领着俺们搞事的主子,晓得了!”

那会靠刷脸干事,这不行的,您得拿着皇帝给的印信,结合自己那张大脸蛋子这才成。

所以没事的时候,将军搁自己个家里深造,有事的时候这才找自己的兵,这些个大头兵也许就不是之前的那波人喽!

所以啊,老十四是个将军这没跑,但他仅仅是个光杆司令,他指挥的那帮子人说穿了其实是皇帝养的,跟你没多大的关系。

第三,您以为这军队出去以后,配备那么多的副将,参将的干嘛使唤呢?您干保证这帮人里头没有皇帝的密探?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皇帝的密探那也是康熙的,和雍正不搭边!”

你快拉倒吧,这帮人只认皇帝,不认脸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老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您这动刀动枪的,没有后勤补给,这队伍分分钟钟就得炸营了。

而老十四这十几万人的后勤是谁提供的?陕甘总督!那您知道陕甘总督是谁的人吗?年羹尧蹲在陕甘总督的位置上乐了:“对!就是俺!傻了吧!”您以为当皇帝的人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主,那是走一步瞅三步的人。

造反?老十四到是想,但是条件不允许啊!只有哭的份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雍正皇帝顺利继位的过程中,军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雍正皇帝自己兼任了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宫内侍卫部队的管理工作,因此皇宫在雍正皇帝的手里。雍正皇帝的心腹老十三胤祥,利用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拼死控制了至关重要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清朝的2万多野战部队,属于机动作战力量。至于九门提督隆科多则控制京城内的防务,掌握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多军队,并且最终投靠了雍正皇帝。就这样,清朝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务力量都在雍正皇帝的手里,老八胤祀对此无可奈何,根本没有什么办法。这两个人为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于雍正皇帝来说,自己的威胁并非来自京城,而是来自于西北地区。在清朝的前期,西北准噶尔部对清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准噶尔部南下占领了西藏等地,年迈的康熙皇帝派遣老十四胤禵率领大军出征。随着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调往前线的清朝军队也是越来越多。最终,老十四胤禵负责节制青海、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军队,总兵力超过了20万。其中,老十四自己率领的军队超过了10万。对于雍正皇帝来说,老八集团虽然势力大,但没有什么实际威胁。老十四胤禵的大军才是最实际的,一旦这些军队发动叛乱,雍正皇帝根本无力应付。



此时,坐镇陕西的年羹尧发挥了巨大作用。年羹尧命令陕西地区全面戒严,禁止西北的军队进入陕西。同时,切断了西北军队的粮道。起初西北大军的军粮都是每月分发一次,现在改成了每日分发一次。西北地区比较贫瘠,依靠西北地区的粮食产量根本就无法供养老十四的大军。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即使老十四胤禵有起兵造反的心思,也不敢做出什么实际行动。没有军粮的军队,用不了几天就会不战而溃。老十四胤禵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即使老十四胤禵真的造反,也很难成功。虽然胤禵拥有超过20万军队,但这些军队的家人都在后方地区,如果官兵们跟着胤禵造反,自己的家人肯定会受到牵连。在古代社会,没有几个人敢造反,雍正皇帝的名分已经确定。此时,老十四的行为肯定得不到官兵们的拥戴。鉴于这一系列的原因,老十四胤禵没有造反,而是返回京城奔丧。这位大将军王返回京城以后,自然会被囚禁,不可能再次返回前线作战。解决了老十四胤禵之后,雍正皇帝的皇位终于彻底稳固,雍正开始处理国家各方面的内部事务。



当时,西北地区的战事还没有彻底结束,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了叛乱。由于老十四胤禵已经被囚禁,雍正皇帝需要派遣一个能力没有问题、忠诚没有问题的将领赶赴前线。雍正皇帝经过反复考虑,最后选中了年羹尧。年羹尧随后出任抚远大将军,指挥西北各地的军队围剿叛军。在年羹尧指挥军队作战期间,已经出现了一些嚣张跋扈的迹象。雍正皇帝鉴于各方面的关系,选择了忍而不发。经过1年多的时间,年羹尧成功平定了西北地区的叛乱。在此之后,年羹尧进入了居功自傲的状态。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康熙六十一年(1622年),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基,十四阿哥胤禵被雍正夺去兵权,并被罚去看守皇陵。

十四阿哥胤禵,是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亲弟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封“大将军王”,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平定西北叛乱。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继位,随即将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召回,随即剥夺了胤禵的兵权,并将其罚去看守皇陵。雍正四年(1726年)初,雍正皇帝在相继除掉了八爷党的其他成员后,也开始对他的这位同为八爷党成员的亲弟弟胤禵下手,将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已经被囚禁了九年的十四阿哥胤禵才同同样是被雍正囚禁了很多年的十阿哥胤䄉放了出来,恢复起身份和爵位。


从西北到北京山高路远,当十四阿哥得知雍正登基的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大局已定,此时十四阿哥再带兵回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康熙驾崩时,十四阿哥远在西北,在哪个时候,从西北到北京上两三千里路程,消息最快传达也需要五六天的时间。而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至十一月二十,康熙驾崩到雍正登基的这七天时间里,九门提督隆科多在京城实施了戒严并且关闭了九门,康熙驾崩消息也根本传不到出去,当十四爷再得知消息的时候,雍正皇帝已经继位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集权统治极大加强,特别是清朝开始,发生武将带兵叛乱的情况是越来越少,十四阿哥也是一样的,他带领的是朝廷的军队,自己也是由皇帝任命的将领,必然要听命于皇帝,这一点是军中上下非常清楚明白的,就是十四爷真的想带兵反叛,也要考虑一下军中的支持情况,并不是每个人都不惧怕清朝的严刑峻法,愿意承担反叛失败后的惩罚的。

况且十四阿哥的大军远在西北,从西北连滚带爬杀到北京城下至少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新君名分早有定数,沿途必然遇到激烈的抵抗,即便是能够杀将到北京,也早已是疲惫不堪,面对大清王朝真正的主力精锐和八旗部队,十四阿哥的二十多万年未必有着必胜的把握。


除了路程遥远,十四阿哥还要面对一个艰巨的问题,那就是大军的粮草补给,全部需要仰仗川陕总督年羹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便是十四阿哥能够策动大军反叛,带兵进攻北京,但是摆在十四阿哥胤禵面前的,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它的粮草供给该怎么办。

一直以来,负责西北大军粮草转运的都是川陕总督年羹尧,而年羹尧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不仅是雍正的宠臣,还是雍正的大舅哥,必然是不会支持十四阿哥胤禵的。而事实也证明,正是因为年羹尧的掣肘,让十四阿哥胤禵的反叛有了极大的顾忌,从而帮助雍正稳定了皇位。

因而,在面对名分已经、黄袍加身的雍正皇帝,作为“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并没有,也没有办法选择带兵反叛,只得服从皇名,交出兵权,自己也开始了被圈禁的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