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老八下场很惨,为何老十四能躲过一劫?

潘欣冉


老十四胤祯躲过一劫了吗?没有。虽然老十四跟雍正是同父同母,血缘更近,但是雍正并没有对他手下留情。因为雍正登基过程相当凶险,当然他登基也有些蹊跷,以致民间传言五花八门。所以,雍正上台后的清算行动相当狠辣。除了四爷党的四位(老七、十三、十六、十七),其他兄弟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严厉打击。

为什么雍正的兄弟们,受到到的打击程度不一样呢?根据兄弟们在“九龙夺嫡”时候的表现,雍正对兄弟们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

第一类,狠狠囚禁。“九龙夺嫡”的时候,在康熙爷手上已经栽了跟头,不可能翻身的。老大胤禔、老二胤礽,康熙爷已经把他们幽禁了。但是雍正就没想着把他们放出来,继续加强禁锢,圈养至死。

第二类,必须死掉。“八爷党”里面的死硬分子。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这两死硬分子,没少给雍正下绊子,绝对的“眼中钉”,非死不可。对待方式:囚禁、逐出皇族,然后找机会弄死——老八被折磨致死,老九被毒死。

第三类,无期徒刑。参与过“九龙夺嫡”结党,属于胁从分子的。老十胤誐(八爷党)、老十四胤祯(八爷党,虽然后期八爷党想要推他上台,但是一直在西北打仗,夺嫡参与度不是很高)、老三胤祉(太子党,虽然他满脑子编书,不热衷争权夺位,但是被雍正认为跟老二关系好)。雍正对于这三位,本来就没想着弄死,统统判了无期徒刑。看吧,老十四胤祯是被“一视同仁”了。

第四类,给点颜色。没参与夺嫡也没结党,但是没帮助雍正的。老五胤祺、老十二胤祹、老十五胤禑,这三位隔岸观火的吃瓜群众,就因为没有给雍正帮忙呐喊,被雍正记恨上了。老五削爵位、老十二削爵位、老十五给先皇守陵。

雍正对于站错队、没站队的兄弟们,都进行了打击。有人说了,弄死的就俩,老十四算是逃过一劫——哪门子的逃过?那你要怎么着?就这样,雍正残暴的名声已经远扬了,你还让雍正把所有兄弟都大刀片子砍喽?昨个还是显赫一时的皇子大将军、多罗郡王,今个成了一辈子的阶下囚,已经够惨啦!

当然了,非要说躲过一劫的话,那么老十胤誐和老十四胤祯,也应该感谢乾隆皇帝——被判了无期徒刑的三个人,老三熬不住先死了,也应该庆幸老十和老十四活的久,熬死了雍正,一直熬到乾隆上台。乾隆上台后,为了图个好名声,都把他们放了出来。


尔朱少帅



雍正登基以后,不只是老十四逃过一劫,同样活到乾隆年间的老十胤䄉,也算是逃过一劫。

那么为什么他们可以逃过一劫呢?

说白了就是他们与雍正冲突不严重,而死的老八和老九,跟雍正的仇恨就有点大了。首先老八是雍正在九子夺嫡后期最大的对手,而老九因此多次与雍正发生冲突。

像老八和老九说白了,都是非正常死亡,不是圈禁以后郁郁而终,而是被折磨致死的,像老八有可能被毒死,老九很明显就是被折磨死的。

像老十和老十四,冲突不严重是前提。

当然老十四与雍正的冲突也不小,不过比不上跟老八和老九的冲突。更何况二人是一奶同胞,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当然是要留他性命了。

当然折腾还是少不了得,先派去守皇陵,又给弄回来圈禁起来。

老十呢,冲突不严重,而且遏必隆外孙,就圈禁留着了。


宋安之


野史上说,雍正是偷了老十四的皇位,也就是所谓的十字加了一横,所以传位十四就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以这个来揣测的话,你偷了人家的皇位也就算了,你再杀人家,似乎就太说不过去了!第二点,十四跟老四是同母嫡出,跟老八不同!第三,十四一直再边疆守关,手握重兵,老四肯定有所忌惮!第四,九龙夺嫡,其实老十四是被老八拖下水的,当时十四似乎并不太热心,这点从其一直镇守边关就能看出一二,而老八结党营私,一直为康熙所忌,后来自知进位无望,就转而去支持老十四了,至于老八为何支持十四,因为他没得选了,当时老大庶出,老二太子被废,老三退出,老四对手,找了一圈,只有十四有希望了!所以从这点看,老四与老十四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老四与老八的矛盾。最后一点,其实老四与老八的矛盾,就是老二废太子与老八的矛盾,因为老四一开始是支持太子的,太子倒台之后,老四继承了太子的班底,而重点是,关键点是,太子是被老八拌倒的,结果老八也受牵连,被下狱了,同时也被康熙深深忌惮了,所以从这点上看,即便雍正登基之后不想杀老八,原来太子那帮旧臣也不会善罢甘休的,


谁来和我干杯922


看到题目说老八下场很惨,很多人说雍正打击八爷党狠毒刻薄,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苟同。看过《雍正王朝》的都知道,雍正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而且历史也对雍正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果没有雍正的励精图治,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公允的说,雍正算是一个性情中人,虽然刻薄,但并不寡恩。九子夺嫡,大位之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刀光斧影。相比于李世民,雍正算是一个非常仁慈的胜利者了。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连他们的孩子都放过,悉数斩尽杀绝。

雍正其实很念及兄弟情分的。康熙作为一代英主,这点识人的眼光还是有的,否则不会把大位传给雍正。从两点可以看出:



一,善待废太子胤礽。雍正继位后,对废太子胤礽十分善待,在其死后予以大葬。胤礽诸子也都被封爵,雍正继位仅仅一个月,便加封胤礽之子弘晳为多罗理郡王,后来又加恩封其为和硕理亲王。而其他诸子也封为辅国公之类的爵位,可谓恩遇有加。

二,雍正登基后,第一时间任命皇八弟允禩为总理王大臣、和硕廉亲王、理藩院尚书等要职显爵。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从本意来说,雍正还是希望老八能够以社稷为重,帮自己好好打理大清江山的,所以才委以重任。并不是有些人(包括电视剧中老八本人)所说的暗藏杀机的。

那么,后来,雍正为什么要严厉打击八爷党,夺爵的夺爵,圈禁的圈禁,以至把老八置于死地呢?为什么要对同是八爷党的老十四网开一面呢(还有老十胤娥也得以善终)?我认为,老八有“三必除”,老十四有“三必留”。

一,老八的“三必除”

1,篡位之心,昭然若揭,此一必除。老八夺嫡失败后,始终贼心不死,一直想谋取大位。特别是借雍正整顿旗务之机,左右串联,矫旨调兵,突然提出八王议政对雍正进行逼宫,如果不是张廷玉力挺危局,如果不是十三爷前来救驾,雍正很可能被八爷党逼迫退位。



2,党羽太多,兴风作浪,此二必除。老八素有八贤王之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其党羽遍布朝野。康熙驾崩之前,虽然替后主剪除了一部分,如佟国维等,但没有清理干净。这点从八王议政逼宫时可见一斑,除了张廷玉挺身而出,力斥八爷党险恶用心之外,满朝文武竟然都默不作声,更有甚者,隆科多作为九门提督竟然倒戈反叛。如果不除掉老八,则大清永无宁日。

3,巩固江山,免除后患,此三必除。老八如此险恶,让雍正不寒而栗。自己如此刚毅坚硬,老八都想分庭抗礼。如果自己百年之后,弘历继位,老八如果想篡位的话,以弘历的性格,是很难与之抗衡的。所以,为了保住后代的江山社稷,老八非除不可。

二,老十四的“三必留”。

其实,雍正并不狠毒,对待兄弟还是很讲情分的,如果不是八爷党步步紧逼,雍正绝不会痛下杀手。即便如此,八爷党只有老八和老九圈禁而死,老十和老十四都得以善终。



1,一母同胞,此一必留。老十四胤禵和雍正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虽然在争夺储君上,双方阵营不同,但毕竟是骨肉连筋。且雍正继位时(1622年),其母尚且健在(死于1623年),雍正连同父异母的老十胤娥都网开一面,何况自己的亲弟弟呢!如果连亲弟弟都不放过,如何面对母亲,如何面对天下百姓。

3,虎落平阳,此二必留。老十四被解除兵权后,就被雍正打发去看守皇陵了,变相软禁起来。大宝无望,老十四心灰意冷,再也无心争夺。且老十四并不是八爷的死党,始终与老八貌合神离,如今虎落平阳,已经对皇位够不成威胁,雍正没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背一个戗杀亲弟的罪名。

4,圣祖遗训,此三必留。康熙驾崩之前,曾有遗训,要雍正善待自己的兄弟,不要骨肉相残。这就是雍正为什么只圈禁老八和老九,对老十和老十四法外开恩的原因之一,同时,雍正对老八和老九的子孙,也没有斩尽杀绝,而是采取了相对宽大的流放。乾隆继位以后,又将老八的后人恢复宗籍。

阅后如果喜欢,不要忘记点击右上角关注。这样,就可以每天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本头条号分享的管理知识啦

分享是一种快乐,关注是一种美德。欢迎大家关注、交流、评论、转发。谢谢😜


管理那点事


康熙末年爆发的“九子夺嫡”,是有清一代最严重的一次皇室内乱。英明一世的康熙帝,并没有在储位的问题最终定论。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似乎耗尽了康熙所有的经历。权利交接的真空,引发所有皇子的觊觎,最终酿成惨剧。

最终当了皇帝的雍正,对于曾经的竞争者,或者有潜力对他的皇位造成威胁的其他兄弟,都先后进行了大清洗。


其他阿哥结局如下:


除了大阿哥胤禔:在康熙年间,因为说出了代父弑弟的话,惹恼康熙帝,终身圈禁,废太子(二阿哥)胤礽:先后两次被废,

三阿哥胤祉,十阿哥胤锇十四阿哥胤禵先后被圈禁,几人均死于雍正年间。

最惨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八王夺嫡”的主力,先后被夺爵,关进宗人府,并被改名为“阿奇那”,“塞斯黑”,离奇死于雍正四年。

只有最受雍正器重信任的 十三阿哥胤祥:被封为怡亲王,但也死于雍正八年。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允禵(胤禵),和雍正皇帝为一奶同胞亲兄弟。生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


为何老十四能躲过一劫?


第一、老十四是雍正同父同母的弟弟


想来即便帝王无情,面对亲弟弟也会有怜悯之心吧,只是削其爵位,禁其身罢了,下屠刀的想法未免也过于凶残了,而且这样的做法反倒对自己的名声不好。


第二、老十四是个意气用事的人


又是一个最讲义气的人。这样的人,不会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从他当年为老八出头,为此不怕得罪康熙,到后来他当抚远大将军的时候,行事高调这些就可以看出,他政治上是比较幼稚的。康熙在让他当抚远大将军的时候,只是出于康熙想让儿子们都成才的想法,原本就没有想过让他继承皇位。


他自我感觉良好,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第三、老十四在最后的阶段,是表面上向雍正低了头的。


老八被毒死后,雍正曾威胁老十四说,如果你想去看他,我就让你和他一起去阴间!老十四说:“我向来为阿其那(老八)所愚,今伊既伏冥诛,我不愿往看。”由此可见,老十四至少表面上是低头了的。当那个对立集团的头领伏诛,作为成员的老十四表示不去看,与他划清界限的时候,雍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根本不用再杀他。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十四对于政治欲望不大


也有传闻说他跟老八是一个党派的,但是老十四这个人对于政治似乎不怎么关心,他所擅长的只是带兵打仗,在准噶尔战役中。老十四也是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民间和大臣们心中有很高威望。


雍正想杀他难免有投鼠忌器的顾虑,思来想去还是留下他,这样反而为自己博得一个胸怀宽广的美名。


总结:康熙晚年的诸皇子储位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激烈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继承人争夺事件了。康熙生前有诸多称号,在位时间最长,清朝第一个盛世开创者,“千古一帝”的尊称,但是, 是人就会有缺点,尤其是一个政治人物,他的一个缺点很有可能就是这个国家的灾难。


路之意


老八允禩和老十四允禵都是雍正夺嫡的主要对手八爷党的成员,而允禩与允禵又是八爷党的核心人物和首领,对于这两个人,在雍正继位后,却待遇迥异,其原因为何?请听西堤君慢慢道来。

八爷党的衰落和允禵的崛起,注定了雍正对八爷党两个首领不同对待。

说到八爷党,自然首推八阿哥允禩,毕竟八爷党是以他命名的。然而,从八爷党的形成和发展,直至衰落看,后期的允禩,夺嫡的可能性和威望,已经远超允禩。

八爷党是以康熙的第八子允禩为核心的一个夺嫡党派,其成员除了允禩,还有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䄉,十四阿哥允禵,大阿哥允禔,以及朝中重臣马齐,佟国维,佟国纲家族等。

八爷党在夺嫡的前期,主要对手并不是四阿哥胤禛,而是太子允礽。就是他们在背后操纵,利用太子的弱点和太子不甘于多年做太子的心理,攻击和毁谤太子,致使太子在索额图死后,心智失常,对康熙帝做出悖逆之事,导致康熙第一次废除太子。

然而,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不单单是废除太子那么简单。他早已经警觉了八爷党的势力,不但尾大不掉,甚至咄咄逼人,于是康熙趁重议新太子的机会,打压了八爷党。

具体的表现就是,在八爷党内部,打压一部分,分化一部分。

所谓打压一部分,就是在八爷党的皇子里面,首领人物八阿哥被削去爵位,废为闲散旗人,大阿哥允禔被圈进。在朝中大臣中,佟国维家族被打压,佟国维退休养老,马齐降职。

所谓分化一部分,就是把八爷党里的另一个首领人物十四阿哥允禵提拔起来,不但给他增加爵位,而且让他兼管朝廷事务,甚至让他带兵打仗,制造未来皇储的光环。

所以,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的夺嫡阶段,主要的两个人是十四阿哥允禵和四阿哥胤禛。此一阶段,直到雍正夺嫡成功,十四阿哥无论是在八爷党内部,还是在整个朝廷,其地位和威望,都远远高于已经被废为闲散旗人的八爷党另一个首领八阿哥允禩。

雍正刚一继位,重用允禩,监禁允禵,是分化八爷党的继续。

雍正刚一继位,就明白八爷党的势力还在,自己不能掉以轻心,更没法突然大开杀戒。因此,他还是继续使用上一代皇帝康熙采取慢慢分化的策略,起用已经废为闲散旗人的八阿哥胤禩,以稳住八爷党,同时打压兵权在握,威望又高的允禵,因为雍正知道,此时的八爷党,实际上的首领是在西北带兵的允禵。

对于刚继位的雍正来说,为了稳住八爷党,必须要重用八爷党的人,可是又不能重用允禵,因为允禵做了大将军王,又是八爷党现在的实际首领,又在朝廷里有威望,重用他,势必造成尾大不掉之势,甚至给自己还未稳固的皇位造成倾覆的危险。所以,必须要打压允禵。

因此,雍正最好的分化八爷党的方法,就是重用已经失势多年的八爷党前首领允禩,而打压现首领允禵。同时,打压其他的八爷党核心人员,给允禩造成孤立受重用的形势。

雍正继位以后,监禁了十四阿哥允禵,把八爷党的核心成员九阿哥允禟发配到西北年羹尧的大营看管了起来,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圈禁,同时把八爷党的另一个核心成员十阿哥允䄉永远拘禁了起来。

八爷党在雍正的一番操作之下,只有八阿哥允禩参与了新朝的运作,其他的几个人都被隔绝了起来,互相之间也没了直接联系。八爷党的团结被破坏了,也就没有可能再掀起大的风浪了。

雍正把允禩捧得最高,所以最后允禩也摔得最惨。

雍正分化八爷党的计谋,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特别是雍正刚一继位,就把八阿哥允禩封为总理事务大臣,跟前朝元老马齐,雍正夺嫡的功臣隆科多,以及雍正最大的帮手十三阿哥允祥一起,成了新朝四大核心重臣。

接着,雍正把允禩封为亲王,把允禩的母亲去除辛者库贱籍,把允禩的亲娘舅封为内务府总管大臣,然后还让允禩兼管朝廷六部里的工部。看起来,允禩在新朝已经荣耀加身,位极人臣,而此时的允禵呢,却在康熙皇帝的景陵守陵,实际上是被圈禁了。

但是,八爷党的人却并不觉得雍正安了好心。

允禩曾经对朝中大臣说:“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诛戮之意?”

允禩的福晋乌雅氏也曾经对向她道喜的人说:“有什么可喜的?不知道哪一天掉脑袋哩!”

果然,后来允禩被雍正整得最惨。

因为允禩有朝中的重权,所以给了雍正打击结党的借口。

皆因雍正这一招叫做引蛇出洞,他给允禩这个八爷党首领的荣耀和职权越多,允禩犯错误的机会也就越多,雍正搞他的借口也就越充分。

至于允禵,则因为雍正对他的防范最为严密,所以允禵在雍正登极以后,根本就没有什么犯大错的机会,有些给雍正以打击机会的小错误,也无非是散播一些关于雍正的流言罢了。

允禵在康熙的景陵只能搞点小动作。允禩身居高位,在朝中,在雍正眼皮子底下,却搞起了大动作。他一方面笼络朝中支持自己的文武百官,另一方面不忘联结八爷党的其他核心人物允禵允禟允䄉等。

而允禩的这番动作,正是雍正盼望已久的。

等到雍正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两个权臣,他就开始清理八爷党了。

只不过,在清理八爷党的过程中,雍正对八爷党的几个核心人员是区别对待的。

允禩作为八爷党在雍正朝的实际首领,当然是最重点的打击对象,其他的允䄉允禟等人,也必须重点打击,因为此二人对允禩最为忠心,帮助允禩散播了不少关于雍正的谣言。

允禵在雍正继位后,跟八爷党的其他人联结不那么紧密,而且被雍正看管得最为严格,所以打击的借口,罪状也就最轻。


西堤君


因为老十四毕竟是一个妈妈生的呀!

对于这个弟弟,雍正皇帝肯定是有忌惮的,要是往死了整,就有“不孝”的嫌疑了。为啥呢?第一,皇太后确实比较爱这个小儿子。雍正出生的时候,德妃的身份非常低微,按例估计没怎么见过大儿子。所以后来生了小儿子,可以亲自抚养了,肯定是娇惯的。这一点,从允禵回京之后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实在像极了一个泼辣任性小朋友。

如今我之兄为皇帝,指望我叩头耶?我回京不过一觐梓宫,得见太后,我之事即毕矣。

雍正皇帝还是要顾忌妈妈的态度的。

第二,雍正皇帝对于允禵没有那么厌恶。这从他私下的和臣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比如他和年羹尧曾经说过,

贝子允禟近日行事光景颇知收敛(朱批:此人奸诡叵测之人,非廉亲王、允禵之比。此二人真还望其后悔。)


其【允禟】语无伦次,心地(朱批:秉性)浅诈,竭力做哭(朱批,虽诈,这还好)介而无眼泪,故为亲热煦煦孑孑之状,盖有意学廉亲王而(丑妇效颦,万不及一)细致则远不及也。臣不能悉记录,其大概可以知其终无悔过之意(此人胆量不堪,到定不得。再看。)

也就是说,他最讨厌的人第一位其实是允禟,其次才是八阿哥和十四阿哥。所以,等到八阿哥的事败,雍正在圣旨里提到允禵,只不过说他“为阿其那、塞思黑所愚”。


susie李舒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康熙帝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生共下35个儿子,20个女儿,还有一个养女,共56个孩子。

康熙一生,励精图治,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局势,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疆域辽阔,整个社会处于发展阶段,故被称为康熙盛世。

毫无疑问,和很多的帝王相比,康熙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却不是一个好爸爸,在康熙王朝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九子夺嫡”事件,严重分散了康熙的精力,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九子夺嫡都有谁:

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九子如何夺嫡:

康熙十四年,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康熙认为只要立下太子,就断了其他皇子的念头,也就不会出现争夺皇位的现象,其实,恰恰相反,皇太子不争气,能力素质差,背着康熙干了不少脏事儿,先后两次被废,其他皇子群起而攻之,皇位争夺战更加激烈。

八阿哥胤禩,此人精明能干,善于笼络人心,人称“八贤王”,他勾结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等皇子,处处给太子下绊,结成了最大的八爷党,时刻不忘觊觎皇位,被康熙察觉后关押,后又释放。胤禩看到自己接班的希望渺茫,就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上位,推举胤禵为大将军王,出兵平定准噶尔叛乱。

四阿哥胤禛 影视图

四阿哥胤禛本来属于太子党,太子第一次被废后,他积极为太子说好话,待到太子第二次被废,他看到太子彻底凉凉,就开始考虑上位的事情,联合十三阿哥胤祥等人,形成了四爷党,和以八阿哥胤禩为首大八爷党明争暗斗。

十四阿哥胤禵 影视图

十四阿哥胤禵被圈禁。

康熙六十一年,病逝于畅春园,遗诏四阿哥胤禛继位,他令人携密谕赴藏夺取十四阿哥胤禵抚远大将军印信,护送回京参加葬礼。胤禵十分愤恨,对皇上出言无状,四阿哥胤禛登基后,立即将胤禵软禁,先是派他去给康熙守灵,不许返京,后来,始终还是不放心,害怕其他阿哥拥立胤禵,就将他改为圈禁,雍正在位期间,胤禵一直被圈禁,乾隆即位不久,就释放了胤禵,先后封为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多罗恂郡王,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等职务。

八阿哥胤禩 影视图

八阿哥胤禩结果很惨!

而八阿哥胤禩的处罚就很严厉了,雍正登基后,为稳定人心,封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办理工部事务,但胤禩是个不省心的人,始终对皇位不死心,继续结党营私,煽动雍正的儿子弘时窝里斗,又联合关外八旗王爷和隆科多,借恢复八王议政,差一点就夺取雍正的帝位。雍正不再客气,公布胤禩四十条罪状,圈禁宗人府,抄家,家人发配,并改其名为“阿其那”(满语“akina”的音译。旧说是狗的意思),当年九月,胤禩因咳嗽病逝于监狱,民间普遍认为他是被雍正毒死的。

雍正帝

都是亲兄弟,为什么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差距这么大呢?

一是亲情。雍正帝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一奶同袍,母亲都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虽然四阿哥胤禛被送给当时刚丧子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但两人始终是亲兄弟,雍正继位后,孝恭仁皇后还活着,她是不可能看着雍正杀自己的弟弟的,所以,当雍正帝打压十四阿哥胤禵时,其母乌雅氏非常生气,拒绝接受皇太后的尊位。

二是威胁小。十四阿哥胤禵虽然和雍正不是一路人,投靠了八爷党,但是,并没有给雍正造成太大的麻烦,而且胤禵性格耿直,康熙驾崩时,胤禵虽然手握重兵,但是却没有任何异常举动,而且,雍正派人夺取兵权时,胤禵交权还是比较痛快的。

三是威望大。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保证了西藏多年的安定,且胤禵统帅新疆、甘肃、青海的八旗、绿营部队,近三十万,善于用兵,无论在西北还是在军中,威望都极高,雍正不得不有所顾忌。

四是心里有鬼。康熙突然病逝,究竟是传位十四阿哥胤禵还是传位于四阿哥胤禛,除了几个当事人,无人知道,但是民间都盛传雍正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才夺取帝位,如果匆匆忙忙将胤禵杀了,恰恰证明这个传闻是真的。


帝位的争夺始终都是残酷的,雍正一生背负“谋父、逼母、弑兄、杀弟”的名声,为了改变这种皇位争夺的教训,雍正不再设立太子,驾崩前当着众人将遗诏放到宫殿匾额后,防止了再次爆发皇位争夺战。



(我是热爱历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欢探讨历史的话,那就算找对人了,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历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当年刘诗诗和吴奇隆的定情之作,就是两人合作的穿越剧《步步惊心》,若曦和雍正的爱情真正的从历史“穿越”到了现实,如今两人也是恩恩爱爱,还生下了可爱的儿子,成为众人眼中的模范夫妻。

《步步惊心》大火之后,我也认真分析了,尽管承认影视剧都有美化加工,但是步步惊心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至少不会让人觉得胡扯。

《步步惊心》的历史定位在清朝,康熙在位时,他最有权力的九个儿子,争夺皇位的故事。最后由吴奇隆扮演的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即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雍正帝在历史上,名声并不咋地,有人说,雍正帝登基前,为了皇位和兄弟争得你死我活,登基后处处打击、残害兄弟,为什么雍正帝落下个这么个名声呢?

在历史上,大阿哥胤褆和二阿哥胤礽相继被出局之后,太子之位一直是虚位以待,当时最有能力竞争的就是四阿哥和八阿哥。对胤禛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八阿哥,老八不仅仅有智慧,懂得运筹威武,还暗中积攒了自己的势力,在康熙执政晚期,八阿哥胤禩几乎受到了众大臣的拥戴,最后却是老四登上皇位,你说搁谁身上,咱们不得秋后算账,专治各种不服。所以胤禛登基后,清理弟弟们的政治关系,首当其冲就是清理老八的势力范围,谁让你在我登基前是个红人呢。

在《步步惊心》中,八阿哥最终死在牢里,但是在真正历史上,八阿哥其实并不是死在牢里。雍正登基后,首先是将八阿哥贬为庶人,之后把八阿哥幽禁在王府里,并且派人监视,最终八阿哥在府中去世。其实八阿哥最终的命运大同小异,只是死去的方式不一样。

与此同时,胤禛也着重清理八王党的势力。最出名的就是九阿哥胤禟,经历了革爵、改名、削除宗籍,最后死在了大牢里,命运真是惨不忍睹。十阿哥胤俄也是在雍正登基后,经历了革爵、圈禁的命运。那些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大臣,最后都难逃被胤禛的打压。

那么为什么在最后八王党势力里,只有十四阿哥能够躲过一劫呢?

主要是因为,十四阿哥是自己的一母胞弟,尽管两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政见,但是他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而且同为一个母亲所生,雍正会迁就母亲,为母亲考虑,不会置老十四于死地。

并且雍正知道十四阿哥是个性情中人,他非常看重义气,从当年他为老八出头,得罪康熙就能看出来,所以十四阿哥不是雍正的真正对手,这样一个愣头青,对雍正的皇位来说构不成威胁,雍正自然就不会置他于死地。

而且当时流传着雍正的皇位,不是从正道上得来的,因为他背负着篡改诏书、杀父夺位的骂名。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他不得不留下自己的亲弟弟,不能让舆论把自己弄得处境难堪,否则百姓认为自己把弟弟们都赶尽杀绝,那么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仁德、宽厚的皇帝,不利于稳定民心,也不利于稳定统治。

而且老十四也不是老八,老八即使什么事情都不说,什么情绪都不表现,也会让雍正怀疑他居心叵测,所以雍正也因为老八经常伤脑筋。雍正杀老八无愧于心,因为他是自己的主要政敌,如果留下,就会贻害无穷。但是要他杀十四阿哥却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因为老十四只是支持老八而已,并没有意图造反、取代雍正。

聪明如雍正,又怎会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呢?所以十四阿哥一定是杀不得的,但是不杀老十四不代表就放任他自由。

雍正让十四阿哥一直生活在景陵,雍正对外宣称是让他时时可以瞻仰父皇的陵墓,其实就是幽禁十四阿哥,让他远离朝堂政治。换句话说就是老十四你哪凉快你上哪待着吧,我也不杀你,我也不用你,你就在景陵养老吧,你的作用就是给我留个好名声。

每一个皇室子孙都想要当皇帝,不仅仅是能够享受到高贵的生活,还是有无上的权力,就像把握着你的生杀大权一样,也难怪都要趋之若鹜。

夺嫡之路走得有多艰辛,登基之后就会还回去多少,就像雍正一般。


史论纵横


雍正帝登基以后,老八的下场的确很惨,惨到什么程度呢?



史料为证:开除宗室、议罪四十条、改脏名阿其那(猪或者不要脸的意思),其子弘旺改名菩萨保。幽禁期间受到折磨,不到半年死去,死前喝水就吐,有传说是被喂了毒,死后是带着脏名进坟墓。

相较于老八,十四阿哥胤禵(ti)则幸运很多。下面,我把决定胤禵命运的五个关键时间段划分出来,并相应地一一分析。

康熙57年至康熙61年(康熙帝过世之前)



这个时间段,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京城内夺嫡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史料记载:胤禵在西征时十分勇敢。一些大臣害怕他恐有闪失,要求其留在后方,他不干,亲自带兵驰骋在青藏高原上。

这个时期,他仅回京一次,是和康熙商量对策妄阿拉布坦是进剿或者安抚的政策,然后回归兵营。

这样,在精力上,他主要是围绕打赢西征的战争来考虑;在地理上,他远离京城,避开了很多的矛盾。

这个时期,在康熙的安排下,使他远离了夺嫡斗争的漩涡之外。

康熙过世至胤禵返京谒灵

康熙过世时,胤禵身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的兵营里。

当时,他手握得胜之师二十万,听闻到康熙过世、雍正即位,他没有一点多余的想法,直接轻装简从地回京谒灵。

其实,他这时是可以手握军权、观望朝局变化的,但他没这样做。

雍正新君登基可不敢大意。雍正的对策是:晋封延信(胤禵手下的方面军将领)为贝子,这样可以和胤禵爵位相同,来接掌征西大将军印信。同时,要求延信对胤禵捜身,主要是抄没随身的文件和通信。

因为胤禵走得急,延信在陕西榆林就和胤禵碰上了,但他很策略,没有执行搜身的任务。只是向雍正报告了胤禵的去向,让雍正派其它人去搜身。

这个时期,胤禵是自己立得稳,没有反心,才减少了雍正的猜忌。

返京谒灵至雍正二年

胤禵返京后,因为受到强行搜身的不公正的待遇,就十分愤怒,打死也不给雍正下跪,还出口顶撞了雍正。

雍正很生气,就将他软禁在景陵读书。

后来,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讲孝道,为了让生母在地下心里宽慰,他晋封允禵为郡王,但是没有赐封号和给俸银,所以黄册注名上仍称为固山贝子。

胤禛和胤禵,是一奶同胞,生母都是德妃乌雅氏。胤禛在佟佳氏膝下长大,而胤禵是在生母膝下长大,所以德妃十分宝贝胤禵。

“不看僧面看佛面”,在这个时期,在德妃的荫庇下,雍正对胤禵比较客气。即使是殿前不敬,也只是软禁了一下,后来还象征性地晋为郡王。

雍正三年至五年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的朝局已稳,大清算的日子终于来了。

当年,胤禵被革去王爵,降为固山贝子。

雍正四年初,胤禵被革去固山贝子,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

可以说,胤禵不幸中遇到万幸。在八爷党的排名中,胤禵名列第三,议罪十四条。而倒霉的老八稳居第一,议罪四十条,把议罪二十八条的老九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按照“排排坐、吃果果”的游戏规则,老八和老九率先吃上了“毒果果”,并且不久之后一命归西。

在这一时期,因为老八和老九在前面当了出气筒,轮到雍正下手整胤禵时,满腔的恨意消掉了不少,才这导致胤禵躲过了一劫。

我私下认为:因为亲情和胤禵自身的磊落,雍正也许从没对他起过杀心。

雍正五年至雍正十三年

因为雍正严罚了八爷党和矢志推行改革,得罪了朝野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他们纷纷反击,造起了雍正的谣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流言可以杀人。”



这时,一个专门负责搞笑的造反书生曾静把自己奉献给了雍正,(曾静造反的故事很有意思,可以在我的《乾隆时期文字狱萌发》一文中翻翻)俩人合作原创了一本叫《大义觉迷录》的书。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全面论述了两个“正”:大清的立国之正和雍正的得位之正。

在书中,雍正的形象挺伟岸,再也不是谣言中的那个“杀父、篡位、气母、弑弟”的暴君。于是,雍正奖给曾静1000两银子,让他全国宣讲《大义觉迷录》。

胤禵在雍正朝后期,基本上没受到什么折腾,主要得感谢《大义觉迷录》。它把雍正讲得太正面了,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雍正不好意思对胤禵把事情做绝。另外,那些想挑拨是非的朝臣,在这种大环境下,也就不敢再对胤禵说三道四。

说说㣧禵的结局吧!

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释放允禵。

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

乾隆十二年(1748年),封多罗贝勒。

乾隆十三年(1749年),晋为多罗恂郡王。

我是历史闲话人,祝朋友们阅读愉快!近一个月内,我会专注于剖析康、雍、乾三朝的历史事件,如果大家感兴趣,就顺手点个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