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孙权有没有可能统一天下?北伐曹操,西诛刘备?

叶欣叶隐


孙权联合刘备在大都督周瑜的协助下,在赤壁火🔥烧曹操的十几万精锐的水军,是东吴最强大的时候。曹操虽然被打得大败,但是这时候刘备已经崛起了,趁火🔥烧曹操大军的时候,把荆州、上庸、南郡等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城镇给占领了,这样孙权既不能北进也无法进攻刘备。后来东吴和曹操联合起来把荆州打下来,把镇守荆州的大将军关羽给杀了,接着刘备兴举国几十万大军伐吴,也被东吴的大都督陆逊用火🔥攻的方法给打败了。但是曹操已经从赤壁的大败中恢复了原气,仍然占居着北方大部分领土是三国里最强大的;刘备虽然失去了荆州但是还占领着益州、成都、汉中等四川之地,战略上从主动进攻变成积极防备,文臣诸葛亮为首武将有赵云、马超、魏延、马岱、王平、廖化、姜维、陈列等等,仍然不可小觑。所以孙权只能据守长江天险自保,虽然有几次北伐曹操但是都是以失败而结束。


隐者老康


吴国孙权是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但若想要成功只能依靠奇迹的发生,东吴地处富庶之地,兵精粮足但缺少一位例如司马懿、诸葛亮等能够担当大任的人,吴侯孙权能力尚可与曹操、刘备相抗衡,但与精明的谋士可谓相差甚远,东吴虽然曾经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到三国末期,天下大变时,便只剩了一个陆逊,而且孙权还很不喜欢陆逊,因为陆逊曾经对他立嗣提出过建议,因此孙权想要一统河山,只能等蜀汉与曹魏双方消耗殆尽,自己在迅速出击才有可能获胜,如若想要伐曹操、诛刘备是不可能的。

1、经济实力方面

孙策的早逝,使得江东孙氏政权不得不重新建构以孙权为中心的统治格局,而无暇北上或西进,这就硬生生失去了八年进取时机。自赤壁-夷陵以来,虽然勉强完成内部各派系的整合。


但拥有足够资历并能坐镇一方的都督级别文武全才(周鲁吕三人)纷纷英年早逝,淮泗部曲集团(程普、韩当、黄盖等)虽有资历,却少有韬略,且已随着三十多年的南征北战而年岁已高,有尊誉、有资历而无实权、无大能、无精力。


可以说,在赤壁-夷陵之间的12年间,孙权集团无论连刘抗曹还是背刘投曹,奔忙了半天却仅仅占据荆扬二州,而孙氏集团起家所依赖的嫡系文武人才已然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情境。


这种嫡系军事人才的窘境,使得孙权只得利用联姻、选任等政治红利,笼络住顾陆朱张四大家以及荆州地区以潘濬为首的投降人才,并以此为凭借建构起来了一个由自身威权掌握的统治集团。


但这种不得不借助本非嫡系的江东与荆州土著势力维系荆扬版图的模式,根本就无法避免君臣之间的猜忌,以至于孙权称帝后,东吴官场频发疑似孙权支持的政治地震级别大案,内耗严重,尤其是孙权晚年的南鲁党争,持续影响了东吴中后期的政治团结,中枢内耗,守土尚艰,谈何北进?

汉末,江东本土很少经历长期战祸的扰乱,这一点是其余各州所不能比的,但因其开发深度和人口密度远不如中原,且河北中原自官渡、定四州两次战役(2世纪初年)而后二十年,有了曹操屯田政策与后方修养优势的加成,在经济生产方面看,江东的优势远不如中原、河北,顶多能与蜀中齐平。


荆州六郡虽然最终入吴,但在汉末的荆州经济结构,位于荆州北部的南阳郡与襄阳城(南郡北部)才是大头,所以荆州六郡(江夏、江陵、零陵、武陵、长沙、桂阳)对于东吴的经济助力,和军事助力一样,只相当于小半个荆州。


做一个可能不大恰当的“分成”:在公元220年前后,曹魏经济占天下六分半(中原二分、河北二分、关中一分、荆州北部一分、淮南半分),东吴经济天下二分(扬州一分半、荆州六郡半分),季汉经济天下一分半(益州一分半)。


经济上,吴国真心硬伤,财赋人口又不是速成的事儿,而这玩意儿又密切影响着军事力量的盛衰,而随着北方在曹魏统治下的相对稳定,北方经济总量必然拉开与孙吴政权、季汉政权的经济差距。越往后,吴国越无法胜过北方。

吴国无法诛蜀汉是由于蜀汉的地理位置东吴根本琢磨不透,吴国无法取曹魏是由于曹魏各方面人才都比吴国多,一个张辽便能以一万多人站退孙权六七万大军,在这样的状况下东吴怎么还有可能一统天下呢?


历史红尘


答案肯定不可能,但是为什么不可能呢?因素有几个:

政治因素:

曹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牌子,有说话权,有出兵的名义,而且也是吸收人才最好的借口。比如,荀彧的内心明显是汉臣,可是也需要先辅佐曹操;关羽虽然最终还是离开曹操,但是毕竟也在曹营待过,用的也是“汉臣”这个身份;其他的,如贾诩劝张绣归降曹操,刘琮身边的亲曹派,张鲁降曹不降刘,当中自然有各种原因,但是汉献帝这块牌子,总是要在前面的;刘备不一样,自己就拥有“刘皇叔”这块牌子,而且还有“衣带诏”这个暗帐,所以,刘备反曹操,也是顺应了形势;



所以,和曹操,刘皇叔相比,东吴在政治上弱势了很多,孙策一早就想趁着官渡之战偷袭许都,抢走汉献帝,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弱势,可惜没有成行。到了孙权时代,曹操大军南下,出现以张昭为首的一大批投降派,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孙权称帝前,东吴的本质就是诸侯,曹操代表天子讨伐,军事和地缘后说,至少政治上是有压倒性优势的。而且,后来偷袭荆州和夷陵之战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孙权为了应对刘备的反扑,不得不对曹魏称臣,接受任命,南方才有的珍珠,禽兽,宝物也送了不少,直到曹丕要孙和当质子才露出孙权的原形,怪不得陈寿说孙权有“勾践之奇”,其实反映的是东吴政治的无奈。

军事战略:



合肥之战,逍遥津之战后,吕蒙就建议孙权暂时放弃淮南,徐州一带,转而建立以长江天堑防务为主的战略。这只能说有利于东吴的防守策略,而且符合本土氏族的利益,代价却是失去争夺天下的可能。因为,东吴的战斗力本身有限,水军最优,陆战次之,攻城最差,这就必须和荆州的刘备势力一起向中原发展,占领江北的军事重镇,这才有北伐曹魏,西图刘备的可能性。可惜这个策略利于防守,长江战线很长,但是东吴水军都可以迅速的支援,反之,东吴要攻打江北任何一点,都无法全力出击,必须留足兵力防守南部几个重镇。不但北伐如此,西征也一样呀,比如夷陵之战,要不是曹丕错失了南征的时机,恐怕东吴就危险了。所以,即便陆逊打赢了,也不敢再进兵,反而开始防范曹魏了。

人才结构:



孙策时期,部下还有不少江北人才,江东也有很多寓居的北方人才,到了孙权时期,中原日渐稳定,人才南迁越来越少了。所以,孙权越来越重用本土氏族,于是东吴的入仕之路被这些氏族垄断,比如顾陆朱张家族,这就严重威胁了君权。孙权也不是没有努力,但是,“人才改革”触动了太多利益,于是引发了暨艳案;设置“检校中书”监控打压百官,却因为用人不当,砸了自己脚;直到“两宫之争”,孙权如愿以偿打压了大量本土士人,包括陆逊。但是,此时的东吴的国力已经走向衰退,宗室势力又杀了江北士人代表诸葛恪,于是又引发了“两孙乱政”,东吴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另外,不止东吴,其实曹魏和蜀汉也没有统一天下的条件,东吴不能北伐曹魏,西灭蜀汉,自然不能忽视了三国鼎立,互相制衡这个大背景下的主要因素。只是,三国的客观环境又各有不同,而东吴以上的三个客观因素,注定了不能统一天下。


大飞熊骑士


孙权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因为东吴文臣武将凋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领军人物。拒险守土尚且勉强,北伐曹操、西诛刘备根本就是泡影。



东吴人才凋零

我们熟知的东吴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其中三位英年早逝。

周瑜,算是位有战略目光的大都督。对东吴未来的规划走向都有一定看法和见解的。周瑜活着的时候算是东吴的鼎盛时期,收下能战善战之人还不少。赤壁之战中深知诸葛亮将来会是东吴一大劲敌,多次想杀诸葛亮,但都未成功。攻取南郡时被毒箭射中,被部下救回。后有诸葛亮三气周瑜,旧伤复发而死。

鲁肃,周瑜死后继承东吴大都督职位。鲁肃主要以蜀吴联合,北拒曹操为发展目标。任职期间也曾想过收复荆州之地,曾诱杀关羽未果,成就了关羽单刀赴会的佳话。鲁肃并不是惧怕关羽,而是不想破坏蜀吴联合,为了蜀吴联合也做出不少的牺牲。可惜的是在四十多岁时突然病逝。

吕蒙,东吴第三任大都督。任职期间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收复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收复荆州不久后就死了,但死的比较蹊跷,说是积劳成疾不治身亡。个人怀疑可能是孙权想修复蜀吴联盟暗中害死了吕蒙。

陆逊,属于孙权临危拜将。陆逊著名功绩就是在刘备集结七十万大军准备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时,诱敌深入用火攻大胜蜀军。这一战役也让蜀国彻底的陷入被动。


孙权军事才能有限

孙权适合坐江山不适合打江山,孙权继承东吴大权后版图基本上是不增不减。但是江东是三足鼎立时期百姓幸福感最强的国家。有天险庇护,很少有战役是能过江开打的。

孙权的军事才能确实不敢恭维。合肥之战时,诸葛亮以三郡之地邀请孙权攻打合肥,以减轻魏国对蜀国的军事压力。孙权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张辽以八千人马守住合肥,期间被张辽率八百人偷袭大营而且张辽全身而退,打的孙权大军士气全无。十万人攻打合肥半月有余,只能无功而返。更说明孙权军事才能有限的是,退回江东时让大军先过江,最后剩自己及千余人在后,张辽主动出击险些击杀了孙权。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孙权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所谓的北伐曹操、西诛刘备都是泡影、空谈。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自古以来,以南征北,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例而已。

孙权是一个雄主么,大概在他称帝之前是,称帝之后就不是了。子黄龙元年称帝以后,他日渐骄横,一再发动旨在打击江东本地士族的政治斗争,其中为害最为严重的是赤乌年间他一手导演的“二宫构争”,不仅乘机将陆逊等江东大族代表人物迫害致死,而且又将太子孙和废除,鲁王孙霸处死,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纷争。要知道,孙权在251年死的时候,9岁的太子孙亮登基,居然只能安排诸葛恪这样的二流人才作为首席辅政,可见东吴在公元222年,也就是夷陵之战后,真的是一直在走下坡路。

三国历史的拐点,大概就是从荆州易主开始的,孙权毫无顾忌地背弃盟友,向曹操称臣,悍然发动了对蜀属荆州的战争,这种不留任何底线的做法,招致了后来的夷陵之战,尽管东吴赢了战争,但输了政治,孙刘联盟默契不在。

夷陵之战后,孙刘联盟再次恢复关系,但从这个时候开始,孙权的拳头就再也不能握在一起从江淮方向发起进攻,必须分兵以卫荆襄,而蜀汉的对曹魏的攻击也只能从山上水远,运输不便的汉中发动,双方之间难以配合出对曹魏实现夹击的效果。

所以无论是诸葛亮汉中北伐,还是孙权江淮北伐,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在这种局面下,孙权为了打击江东本土士族,还在国内掀起了牵连广泛的政治斗争,使得国内人才凋零不说,江东士族对东吴的也开始离心离德,单纯依靠外来的政治力量,已经不足以给东吴输血,持续地发展下去了。

再者,退一万步说,东吴的经济实力强如后来的南宋,军事力量与曹魏持平,也没有任何可能北伐曹魏,西灭蜀汉,完成统一的。因为过了长江以后,无论是挺进中原,还是北进华北,在这些开阔平原地带,最适合骑兵和大兵团作战,而这恰恰是东吴最薄弱的地方。江东本身就不产良种军马,根本培养不出能够与北方一较高下的骑兵,而骑兵往往又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之一。同时,大兵团作战,孙吴没有那个兵力规模,即便有他也只能集中兵力攻击一处,但问题是出荆襄挺进中原,还是出江淮击华北,貌似无论选那边,另外一边都要承受曹魏猛烈的反击啊。

地缘位置决定了北方可以有好几个防御纵深,根本就不惧孙吴的出兵,无论支援也好,偷袭也好,曹魏都游刃有余,而对于孙吴而言,只要曹魏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彻底征服荆襄之后,沿江而下,直捣建业,game over。

若要西进蜀汉,又从哪儿进?诚然东吴水军强大,可蜀汉再不济,也能够扼守住入蜀的水路吧,而走陆路,以蜀地的地理情况,征服并非朝夕可定之功,而此时曹魏若从江淮南下,建业也就彻底完蛋了......

怎么看,东吴都没有那个能力完成统一大业呀。


江畔初见月


西取蜀汉,北伐魏国并非易事,孙权要想统一中原还差得太远了。


曹操死于公元220年,这时孙权才38岁,刘备死于公元223年,这时孙权也才41岁。而孙权直到71岁才去世,曹操和刘备去世的时候,正是他壮年时期,那为什么会一生偏安一隅碌碌无为呢?

魏蜀吴三足鼎立

先来看下东吴这边自己的原因吧。


其实这不并怪孙权,至少在早些年间不能怪他。政治环境实在是不允许出兵,因为孙权从他哥手里接下这份家业并维持下去就已经很难了,当初他爸和他哥刚来江东,内部其实是很不稳定的,尤其是江南的张、朱、陆、顾四大家族。也正因如此,其实东吴内部的权利十分分散,每个家族族人都有在朝中担任要职的。

东吴四大都督

这一点和曹魏集团不一样,曹魏集团的所有军政都集中在曹操的宗亲身边。所以孙权做什么决定都要考虑到江东这片土地上的世家大族的利益,并不能放开手干。


还有就是在江东这片土地上,物资也不是特别丰富,当时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在北方围绕着黄河流域,而不像现代社会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经济般发达。无论是产粮还是基础设施都不能和曹丕还有刘备他们比啊,所以这也是不敢打不能打的原因,完全消耗不起。


另外就是当时东吴内部并不平稳,山越地区时不时都会闹些反叛,因此必须分兵镇压,所以根本不可能将全部身家压去取蜀伐魏。再加上孙权老年的时候,沉溺于声色犬马,不仅凉了忠臣的心,更是亲信小人,后面也根本没心思去取蜀伐魏了。

老年孙权

再来看西取蜀汉为什么不行?


其实当年赤壁大战结束后,他们也有想过西取益州,当时刘备借了荆州又借了南郡,周瑜很生气就会来找孙权说“如今曹操刚吃了败仗,不可能再马上打回来,而我们呢,打了胜仗士气正盛,应该率军西进,夺取益州,再战汉中,然后以图中原”。

这算是周瑜版的两分天下计谋吧,孙权当时也同意了。可惜,周瑜还没出国境就在湖南岳阳生病去世了。


再看刘备那边,虽然夷陵一把火将他打赢了,可是他退守在白帝城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当时进蜀的唯一通道啊,直到刘备去世都没有回过成都,一直驻守在白帝城这个地方,防止我们的进攻。孙权也如公瑾说的那样夺取益州,可是就白帝城这个地方,一直都没有攻下来,所以更别提再进西蜀了。

征战夷陵得胜归来

再者,当初确实是东吴背叛了孙刘联盟,心里还是有点虚的,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嘛。如今荆州还在手上,自己也损失了很多,还是需要调养生息的。再加上打完夷陵之战后不久,曹丕又来攻打东吴了,因此也只好撤兵言和,不再谈进攻蜀汉的话了。


最后来说下为什么不北伐曹魏。


其实这点很简单,原因就是打不过。试想当初孙刘联军才将曹操击败在赤壁,如今要是主动跨过长江去对别人动手,实力是不允许的。北边的曹魏一直都是三家里面的老大,大家依靠地势相互制衡下还行,要是真动起手来很难打得过。

曹丕两度伐吴

其实孙权在后面几年也还是有过北伐的,可就单单一个合肥,打了五六次也没打下来。也因此一直向曹丕称臣,甚至到了曹丕儿子曹叡都还向他称臣,孙老板也是不容易啊。


只有在公元228年石亭之战,东吴讨伐曹魏,斩了曹休,次年孙权登基称帝才摆脱向曹魏称臣的。可是想想其他几次北伐,公元227年曹丕病逝,孙权亲自出征北伐襄阳,可对面有司马懿、曹真、文聘这些人,惨败而归。


然后230年,司马懿他们去打蜀汉了,于是又出兵北伐合肥,最后打了一段时间,没打下来又撤回来了。好像合肥就跟他孙老板过不去似的,再后来232年和234年要么是打了败仗,要么就是无功而反。

陆逊石亭大战

说到底还是和曹魏实力差距太大了,不是不想伐魏,实在是打不过。


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孙权活那么久都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了吧,说实话到了后期他也还是挺享受那种老年生活的。伐不伐魏攻不攻蜀,统一天下都没啥意思了。


你觉得孙权为什么不西取蜀汉北伐曹魏进而一统中原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噢。


不住聊三国


孙权守江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统一天下却不行,孙策死前就对孙权说过:“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这是他哥哥孙策给孙权下的定义。


首先,江东的整体势力不如曹魏所以无法完成统一。有人会问蜀汉那么弱为什么有机会呢?实际上在蜀汉没有丢失荆州之前是很有可能的。东吴的弱不仅仅是国力上弱,人口和军队虽然比蜀汉多,但是跟北方比起来还是差一半。虽然地域占领的比较广阔,但是像岭南一带那时候还属于待开发地区,人际比较稀少,是无法与中原媲美的。东晋之后北方人口南迁实际上才让岭南地区发展起来的。所以整体上人口经济东吴比曹魏差太远。

其二,军队的差距。事实上古代作战主要是依靠步骑作战。曹魏占领者北方人口众多,军队自然不成问题,再加上占据西域,雍凉二州的产马地,骑兵更是比东吴要强大的多。可以说东吴的步骑还不如蜀汉,东吴最强的就是水师,但是水师毕竟有局限性不是所有地方都能作战,一上陆地跟曹魏比起来注定战不过。

其三,孙权实际上也确实应了孙策的话。用周瑜在赤壁打败了曹操,用鲁肃稳定了孙刘联盟对抗曹操,用吕蒙夺取了荆州确保江东无忧,用陆逊打败了刘备确保了荆州。但是这上面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保证江东不受侵扰。对曹魏虽然作战过但基本失败,在逍遥津被张辽八百人打的丢盔弃甲,孙权也是被打怕了,注定进军不了中原,更完不成统一大业。


综上所述,孙权保江东有余,却无法统一天下,自身和国力的因素让他无力挥师中原。


三国读史


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抛开当时的地盘实力差距,以及天时地利人和。割据江东的孙权在面对曹操、刘备的时候仍然不占优势。这个优势不是军力、地盘、人口的差距。而是魄力的差距。要说是孙权没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可能相信的人不多,他有足够的野心,但是没有背水一战的魄力,所以最后一事无成。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曹操眼中,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这个时候,江东的掌舵人还是孙策,孙权只是一个毛孩子,他的名字可能还没有人知道,自然不再曹操眼中。所以,煮酒的时候,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

但是,事实上,和曹刘二人相比,孙权的进取野心明显差了很多,他患得患失,以至错失很多好机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曹操南下胁迫刘琮投降,进逼孙权的时候,这位未来的少年英主举棋不定,如果不是鲁肃的坚持,可能,三国的故事就要改写。

正是因为鲁肃的一席话,挑明了孙权投降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才让孙权下定决心跟曹操大干一场,于是主动联合当时还有胆子和勇气对抗曹操的刘备。在曹操新定荆州,人心不安,北军又不熟悉水战,加上疾病横行,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的曹操败于孙刘联军,这一次失败,奠定了将来天下三分的基础,曹魏势力始终没有能力跨过长江。赤壁之战让曹操肃清宇内的梦想破灭,逐渐妥协,转而稳定内部,有计划的安排后事。

对于孙权,赤壁之战则是成功的稳定了江东的割据局面,在孙策死后主少国疑,孙权还没有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时刻,曹操大军压境,孙权的最后决定将让历史走向改变。在极少主战派的坚持之下,西联刘备,共拒曹操。孙权选择了抵抗并最终取得胜利,江东孙氏割据局面暂时保住。

挫败曹操之后,东吴方面积极进取,进攻曹仁时候主帅周瑜阵亡。此后,孙权多次率军企图突破曹操南方防线,但是始终没有突破曹魏守军。事实上,此后几十年孙吴政权都没有突破曹魏的南方防线。北伐就此不了了之。孙权有没有北上歼灭曹操的心思?当然是有,但是有没有足够的野心,答案是没有。

当时无论是孙权没有足够的进取心,吴地的几大家族全都只顾自己眼前的实际利益,对于那种没有必胜把握的活没人感兴趣,这也就是整个孙吴时代北伐全都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开始时候气势如虹,恨不得鲸吞天下,一旦稍微遇到挫折就萌生退意返回老家,这个和蜀汉诸葛亮、姜维穷兵黩武造成海内虚耗,仍然不折不挠的北伐形成鲜明对比。相比起来,孙吴更加务实,或者说更加明白几斤几两,所以,他们是不会贪心不足蛇吞象下老本前去攻打曹操,因为他们耗不起,所以北伐曹操是不可能的,也就只能偶尔刺客式的骚扰一下。

相对于孙权出人出力仅仅保持江东,刘备几乎穷途末路的时刻意外的夺取荆州,相当与赤壁之战的胜利果实全部让刘备一揽子摘走,之后刘备有趁机夺取东川、西川,三国之势彻底成型。刘备的爆发让江东从上到下一片忿忿不平,本来想暂时借助刘备力量对抗曹操的孙权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木已成舟,后不后悔都来不及了,摆在眼前的只有两个承认事实或者从刘备手中夺取自己认为自己应得的荆州。但是夺取荆州自然会破坏孙刘联盟,但是也顾不上了,眼前的利益才是利益。于是趁着关于北伐,荆州空虚孙吴军队袭占荆州。

夺取荆州以后,刘备倾巢而出企图夺取荆州,但是最后被吴将陆逊大败,三国版图就此确定。在击败刘备以后,孙吴统帅陆逊以及孙权都投鼠忌器不敢在穷追猛打,转而防备虎视眈眈的曹丕。终蜀汉之世,孙吴都没有再次越过荆州防线进攻蜀汉,直到司马昭灭蜀汉之后,吴景帝孙休原来派遣援助蜀汉的军队攻打原来蜀汉驻军。


歪史


答:可能性比较小!但不是没有。

周瑜曾经对鲁肃说过:“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

我是不知道周瑜从哪儿看到的“先哲秘论”,代替刘汉政权的必是兴于东南?怎么知道呢!

鲁肃也不含糊: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鲁肃受周瑜感染,也是雄心勃勃,不过还好有点自知之明!规模就这么大,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况且,曹操也不是马上就能灭掉的……😄😄😄!

孙权非常明智!👍👍👍!“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孙权先说熊话了!

真的不是北方曹操的对手,一个合肥差点就要了孙权的命了!!!前后5次大规模的征战,除了留下一大堆尸体,什么都没有得到。

简单点吧,孙权可以,手下的官员也不错,但是东吴的士兵太差了!根本就不具备打硬仗的能力!也就是说东吴地区的人不适合打仗,论世纪地被欺负,还挺能讲?讲理谁也讲不过他们,一动手就完了,要什么就得给什么🤔……😄😄😄!

孙权也没有办法,一个曹仁、一个张辽甚至都拿不下孙权,东吴的士兵们用他来吓唬小孩🧒?


中行偃1


没有可能,首先,孙权在名上不占优势,在名上曹操这边有天子坐镇,刘备这边有仁德广传,其次,在个人能力上,孙权只是守成之君,而不是开疆破土的创业之君,其三,他没有像诸葛亮和司马懿那样等级的谋士,其四,在军事实力和地理位置上也不占优势,自古都是南下易胜,北上难胜。

唯一可能的一种方式是,孙权是个太极高手,眼光长远,不看重眼前的小利,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时间换空间,在曹操和刘备相继去世之后,在曹魏和蜀汉之间打太极, 离间曹操和刘备集团内部君臣的关系,让魏蜀之间成为矛盾的主体,让他们在战争中逐渐消耗,孙权趁这个机会逐渐的偷偷的强大自己,隐忍蛰伏,等待形式的裂变,待适当的时机,逐个击破,这是战略家的思维,孙权不具备,孙权的谋士也不具备。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欢迎大家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