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诗人余光中这句诗意的评价,高度概括了李白飘逸浪漫的一生,诗、酒、月、剑气,成为了李白一生化不开的情结。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这首《静夜思》是李白的名作,几乎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

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有游子的地方,就有思乡。唐诗之典雅凝练,清新意远全在此处。

但仔细一看,这首宋代版跟我们熟知的《静夜思》差了两个字,其实这是李白的原作。我们现在奉为经典的版本经过了后人的修改。

明朝赵宦光、黄习远只改了第三句为“举头望明月”,清朝康熙沈德潜改了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取了前两位的改动,造就了我们文化中的经典。

李白的山月,和后人改的明月,有什么区别呢?

大凡诗人,已臻化境,就能看到自己。

地上的月光是现实的李白,山间的月亮是理想中的李白。李白思念的不仅是故乡,更是在山水间得意忘尘的自己,无拘无束,逍遥任情。

山里的李白,是仙,山外的李白,是人。

李白的一生,是让山外的自己和山里的自己浑然融为一体的过程。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一、李白的身世之谜


世上的一些俗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生怨,能一以贯之对你保持敬意的少之又少。

怎样能让别人对你一直保持敬意呢?

答案就是——让别人觉得你看不清,摸不透,要保持神秘感。

如果你没有让别人闻之肃然起敬的身份,那不防把你的身份介绍的越朦胧越模糊越好。

李白的身世,有人能说得清吗?

他自称是晋时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可李白祖上不断迁徙,早就跟凉武昭王的族谱对不上了。

纵观唐朝,没有血缘关系,攀亲带故蔚然成风。

比如说皇族李氏,原本有鲜卑族的血统,却非要跟老子李耳扯上关系。

同姓一家亲,面对着唐朝李姓越来越多,统治者反而乐见其成。

李白说他是李暠九世孙,族谱遗失了,没人知道他的身份。

李白的父亲是谁?有人说叫李客。

古人作诗写文章要避讳尊亲名讳,李白写了《侠客行》、《客中作》、《估客乐》、《门有车马客行》,毫不避讳父亲的名字。

因此有人认为,连李客这个名字都是化名。

父亲的名字不知道,他家是干什么的总知道吧?

没人知道,总之,不是做官,也不是本地的土豪地主。李白一家是在公元705年(神龙初年),李白四岁的时候突然迁过来的。

古人,如果不是发生大规模战乱,很少举族搬迁。最大的流动也就是,商人去临近城市做做生意,读书人去考科举,或者服兵役打仗。但这也是个别人,不是全家搬迁。

李家为什么突然大老远的从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搬到了蜀郡绵州?没人知道。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有人说李白家是做生意的,因为李白25岁出蜀的时候特别有钱。

在扬州,李白自己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一年花30万钱,什么概念?

当时的一斗米(12.5斤),大概二三十钱,三十万金可买米近三十万石。当时一个县官一年收入也不到五万金,李白花钱如流水可见一斑。

李白家这么有钱,一定是做大生意的吧?同样没有记载。

有人猜测,李白家是从事贩盐,可在唐代贩私盐犯法。

李白家是冶铁挖矿的?可这么大动静一定需要很多人,没人知道说明不是。

川蜀之地,气候湿润,出产好茶,李白家里是卖茶叶的?中唐以后才开始流行喝茶,李白的年代还没有市场。

还有人猜测李白家里是搞航运的,或者是贩卖丝绸的,做生意总得与人打交道,李白家里在当地为什么没人知道。

只有李白好友的儿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里,留下一句李白父亲的记载,称: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逋”有两个含义,一为逃亡,二为隐逸。

神龙初年,从西域突然迁至蜀中的豪奢之家,常年隐居高林,远避世人。纵观李白的一生,他也很少提他的身世,反倒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

清代学者王琦《李太白年谱》上有这样一条记述:“《杜诗补遗》曰:范传正《李白新墓碑序》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

安旗先生在所著《李白纵横探》一书据上述材料,认为李客不是“正大光明回到故乡”,而是“逃归”、“潜还”,是因为“任侠杀人”而“避仇”,“其仇家属于可畏的豪门权贵”。

跟豪门权贵结了深仇,得到一笔不明来源的巨款,隐姓埋名举家潜逃他乡。在西域的时,李客的身上发生了什么?

似乎只有违背律法,李家不得不在蜀中过着改名易姓的生活,才能合理地解释李白身上的矛盾。

李白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放着科举取仕的光明大道不走,却偏偏愿意耗费数十年的光阴,博得才高的名声以求重用……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二、少年李白


1.博学百家

《唐诗纪事》说李白曾读书于匡山,“今大匡山尤有读书台,而清廉乡故居遗址尚在,废为寺,名为陇西院。”

当一个好诗人,读书是必须的。

李白在读书台,涉猎百家,无所不学。

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是计算年月日的六十甲子,“百家”是指诸子百家类的各种杂书,李白读书非常勤奋,可见后世典故,“铁杵磨成针”是假的。

李白学到什么程度呢?“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从黄帝时代一直到唐初的史书文集,李白都看过了。

李白曾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

你如果夸赞一个四川人,爱读书,文章写得好,一定要夸他像司马相如。要是你夸小李白的文章有司马相如之风,他一定把你引为知己。

李白在山里除了读书养性,还结交了好多世外高人。

2.投师名家,剑不离手

十五岁的时候,李白跟当时的退役左金吾大将军裴旻(mín)学过剑术。

据《独异志》载,"(裴旻)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

《朝野佥载》和《新唐书》都夸裴旻不仅剑法好,箭术更是精绝。

《朝野佥载》说:“裴旻与幽州都督孙佺北征,被奚贼所围。旻马上立走,轮刀雷发,箭若星流,应刀而断。贼不敢取,蓬飞而去。”

李白的好朋友崔宗之说他“袖有匕首剑”。李白自己写诗说:“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

李白师从名家,自小练剑,随身携带佩剑。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3. 学习兵法和纵横术


李白跟着父亲在山里隐居,还认识了当时著名的隐士赵蕤,李白跟赵蕤学了《长短经》,修纵横术与兵法。

李白后来有《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中说,“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病中怀念,可见与赵蕤感情很深。

4.“训鸟大师”

十几岁的时候,李白曾跟隐士东严子共同隐居在岷山。

除了修道,李白还养了好些奇异的鸟,据说有上千只,可能是夸张了。他说这些鸟被他训练的一叫就能到手掌来吃东西。

这其实没什么好夸耀的,人跟鸟相处久了,只要没有恶意,都是给吃的就来。写在诗赋里,倒是能给李白增加不少知名度。

能文能武,飘逸洒脱热爱自然,只能当个有前途的政治家,离艺术家还差了点火候。

这把火就是音乐。

李白是会弹琴的。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5.古琴小王子

李白的诗中常常提到:“横琴依高松,把酒望远山”;“手舞石上月,膝横花琴间”;“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

他的好朋友崔宗之还曾经送过他一张“孔子琴”,崔宗之死后,李白抚之潸然,作诗感旧。

不光弹琴,情绪激荡,李白也唱歌跳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歌声送落日,舞影回清池”。

杜甫说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

李白的父亲,没能给他显赫的家世,但是给了他一个唐代青年几乎能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读书以明理,习武以强身,山水以养性,音乐以陶情,高友以养识。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三、仗剑天涯


1.蜀中游历

李白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大鹏的。

做大鹏要怎么办?

“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

李白的人生前20年都在积聚力量。

20岁后,李白离开名山,出门社交。

他知道,别人可以靠科举一步登天,而自己只能积攒名气,以求贵人垂青。

这条路非常难,难到万中无一。他必须非常优秀,优秀到足以照亮整个大唐,任谁也掩盖不了他的光芒。

李白在巴蜀之地,一边游历一边寻找机会。

苏颋到成都做益州长史,李白在路上向他请见。苏颋曾对僚属称赞李白:“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与相如比肩也。”

赞誉是赞誉,可内里的拒绝李白不是听不出来。

风力未成?还要广之以学,才能与司马相如比肩?

李白还年轻,他可以继续学习,多写好诗。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李白登过散花楼,览过峨眉月,到过天戴山,攀过巫山最高峰。五年之后,李白遍游四川,自称“巴国尽所历”,“历览幽意多”。

虽然没有找到能帮他进阶士绅的人,但是他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都融成了他的人格一部分。

诗人皮日休也这么看李白,说他“五岳为辞峰,四海作胸臆。”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离开蜀中,仗剑远游,寻找得以实现抱负的机会。此后余生再也没回过家乡。

李白在诗中提过一次:“以为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思亲的句子留下,又或许是李白父母在他离蜀后不久去世了。

据他的《万愤词投魏郎中》“兄九江兮弟三峡”可知,李白的兄弟已经流落他方,唯有一个留在本县的妹妹,也由于长年漂泊跟她断了联系。

陪伴亲人与实现抱负自古难以两全,李白无可奈何。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2.四处漂泊

离开蜀中后,李白给自己确立了两个人生方向,一是做宰相,退而求次是做帝师。

他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或者“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

要想做官,总得一步步来。李白一出山,口气就很大,难免让人怀疑狂妄。因此,李白经常被人拒绝。

《上安州裴长史书》:“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

希望您能赏识我的才能,让我继续接受您的恩情。果真如此,我一定会以长虹贯日的精诚之心做您的属下,即便让我向荆轲那样直度易水去刺杀秦王,我也在所不辞。如果您站在我面前耀武扬威,声色俱厉,不予接纳,那我只能跪行在您面前,深作一揖,像黄鹄一样永远离你远去。

李白前文壮怀激烈,愿意为裴长史鞠躬尽瘁,可后面话风一转,自比黄鹄,远去不回。这就很难让人接受。

经验证实,很多夸口狂妄的人,做起事情来都不太靠谱。对口气大的人,用人者持保留态度也在所难免,而且上位者也不爱听有人说他们不能明辨人才。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濮存晰《李白》话剧剧照

傲骨路线行不通,李白卖起了惨。

《上安州李长史书》:“白孤剑谁拖,悲歌自怜。迫于栖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北从,北游失路。”

拖着长剑,吟着悲歌,踽踽独行,举步栖惶,像浮云一样,无所安身,前路迷茫。

李长史却认为,他给了李白工作机会,是李白酒后失态不肯珍惜,找不到工作的人个个迷茫,李白根本不值得同情。

卖惨也行不通,李白毫不自弃自怜。他认为,一定是自己的名气不够大,别人看不见他的才华,所以才不能容忍自己的小缺点。

于是,他把全部的激情和愤懑宣泄于诗,于此同时,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妙法。

酒饮的越多,他的才气越纵横,灵感如滔滔江水般延绵不绝,奔涌直下。醉酒的他,诗境前所未有的宏大肆恣,他仿佛发现了一个真正逍遥旷达的自己。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这种感觉有毒!李白上瘾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有朋友在的时候他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一个人的时候也饮酒,“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李白酒醉到什么程度呢?醉烂如泥,还不停杯,旁人笑话,他也一笑置之。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李白自暴自弃了吗?他没有。

世间言行端方,温良守礼的人不可胜数。没用!出不了名。

唐人崇尚洒脱狂放,内藏乾坤山海之人,他越是这样,他的诗文声名便会传的越远。慕名而来跟他结交的人就会越多。他相信机会越多,他的登天之路就会越近。

官宦豪门看不起他不要紧,他是天之大鹏,注定下凡济世。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大鹏怒而飞天,扶摇九万里,即使风力不继,颠簸入江河,也能振翼拍干江河水。

庄子之壮阔气魄,白尽得之。

世间落魄不遇者不知凡几,如李白这样胸藏天地,不以己为悲者,古来无多。即使历经世事,李白不愿折腰。

李白之风骨才情,如同稀世奇珍,自带华光,吸引无数人接近。

前宰相许圉(yǔ)师,把自己的孙女嫁给李白。元丹丘用道法开解他,元参军花钱带李白出去旅游,孟襄阳孟浩然给他推荐过著名的伯乐韩荆州。他还有脑残粉魏颢收集他的诗文成集,资助他。

李白仗义轻财,往来之人或至情至性,或仙姿荡逸。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妻子许氏去世后,他先后辗转山东,河北又南下江苏、安徽、在浙江认识道士吴筠。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玄宗颁布诏书,“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秀逸及武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

凡大唐有能者,皆在可荐之列。

借此机会,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玉真公主也愿意请李白到长安一睹风采。

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云:“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

李白辞别妻儿,志得意满,吟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古快语。

苦心经营数十年,李白潜龙出水的机会,终于到来……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质疑,这首千古名诗错在哪儿


以上便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