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歷史書上的名將,到底是不是個叛徒?

大家好我是小麾

明朝本就是個奇亂紛雜的時代。發生的怪事也是數不勝數。奇葩皇帝,奇葩臣子,奇葩風氣,奇葩將領。其實你在這麼個亂七八糟的時代,就別再幹引人猜想的怪事了。因為太容易被有心人抓住把柄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歷史書上的明朝“忠心無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明末將領

袁崇煥,死的到底冤不冤。

袁崇煥,廣東人,明末薊遼督師。是書上對他的評價那絕對全是溢美之詞!什麼光明磊落;什麼挽狂瀾之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什麼碧血丹心等等用在他身上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就是這麼個被歷史書肯定的不能再肯定的忠臣良將。在史學家的心裡也還是爭議不斷。

為什麼非殺毛文龍?到底給沒給後金貢獻糧食?有沒有私下議和?

為什麼非殺毛文龍?

毛文龍,明末頗有領導力和智慧的將領,同時。。。。。。也是大老粗一個。但是戰略眼光很不錯,佔據皮島,你後金敢出兵,我就敢打你屁股,而且你還一點脾氣沒有。因為你後金根本沒有船塢技術。


一個歷史書上的名將,到底是不是個叛徒?

皮島位置

在跨國貿易並不發達的當時,短時間內也無法解決船隻問題。就算你解決了船隻問題,停靠的港口在哪?所以皮島毛文龍的存在大大的緩解了明朝邊境的壓力。就像風箏線,你剛要飛遠了,就拉你一下,神煩!

那麼為什麼要殺毛文龍呢?這麼說吧,毛文龍就是皮島的土皇帝。能幹的壞事他都幹過。私自收過路船隻的稅,強搶民女,私設市場與他國貿易,虛報兵員吃空餉,剋扣軍餉等等吧。你能想到的除了造反,他基本上都幹過(在這麼下去造完也是早晚的事,他不反,後代也沒準)。

一個歷史書上的名將,到底是不是個叛徒?

毛文龍該不該殺呢?該殺!特別該殺!

那麼袁崇煥能不能殺呢?能殺,袁崇煥有尚方寶劍。但是殺毛文龍這種大將也算擔著責任呢。

那麼袁崇煥該不該在當時就殺了他呢?我認為不該。

殺了他皮島這個爛攤子也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並且皮島的戰略位置特殊而重要。繼任者並沒有毛文龍對皮島的掌控能力。而且袁崇煥貌似對皮島的興趣也並不大。對皮島將領的安排也隨意了一些。導致最後皮島成為了治不好又不能不管的爛瘡。也給自己留了一個“私殺大將”的潛在罪名。

其實你殺他幹嘛呢?想殺也要等找到能完全替代他的人再說啊!你殺的那麼迫切,後來又不管皮島了,圖個啥?我估計就是在袁崇煥登島的時候心理上有壓力,畢竟是毛文龍的地盤,真的把他逼反了,自己就交代了。所以才先下手為強了。還是心理素質不夠硬,對自己的絕對信心不夠。

一個歷史書上的名將,到底是不是個叛徒?


那麼袁崇煥有沒有賣給後金糧食呢?

情況是這個樣子的。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我們的袁崇煥想拉攏蒙古喀喇沁部,讓他給大明當守門員。但是這事不靠譜。因為在征討察哈爾部的過程中,它已投靠了後金。這事明廷上下都知道,他袁崇煥不可能不知道。

崇禎二年,1629年正月,包括喀剌沁部在內的五個蒙古部落(科爾沁、敖漢、奈曼、喀爾喀、喀喇沁五部落)已正式宣佈加入後金軍事編制,悉遵後金國制。鄭重宣誓:“凡遇出師期約,宜各踴躍爭赴,協力同心,共申敵愾,毋有後期。”《清太宗實錄》卷五

一個歷史書上的名將,到底是不是個叛徒?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他依舊要抱著縱使你虐我千百遍,我也帶你如初戀的勇氣和決心,去溫暖喀喇沁部這顆寒冷的石頭心。可你別忘了,石頭就算熱了......依舊是石頭。

二月,喀喇沁部和他的後金主子都遭到了大饑荒。全都自顧不暇誰也管不了誰。我們的袁崇煥就心想:我這要幫你這個大忙,不得臨“米”涕零嗎?你不得感恩戴德嗎?不得以命相拖嗎?!

一個歷史書上的名將,到底是不是個叛徒?


這麼大元帥了,還這麼天真?

你前腳給他們送過去的糧食,他後腳就給你的死敵他的後金主子送過去了。而且朝廷上從皇帝,下從百官都規勸袁崇煥:別賣他們糧食啦!這兩夥人現在一夥的!他們吃咱們的糧食還要打咱們,圖啥?

這就在皇帝和百官心裡落下了話柄。其實我看到這裡的時候也真弄不懂我們的袁大人為什麼要執意這麼做。按理說一路摸爬滾打上去的,不應該這麼天真的。可能誰腦子都有轉不過磨的時候吧。

有沒有私下議和?

一個歷史書上的名將,到底是不是個叛徒?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袁崇煥在上臺之前就已經對皇帝說過自己的策略,就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意思就是主要是防守,抓機會反擊,同時議和只是作為輔助的緩兵之計。這一切崇禎都是知道的。而且也全權交給袁督師去做,全力支持。說白了就是袁崇煥是大明唯一的對遼東新聞發言人和軍事主官。最後卻落下個私下議和的罪名,實在是因為袁大人太過於相信崇禎,而崇禎自己本身也太多疑了。

一個歷史書上的名將,到底是不是個叛徒?

其實也不怪崇禎多疑,誰看到這個行軍路線都慌。感覺袁督師是想弄個包圍圈,一口吃了清軍

行刑前,袁督師最後一次表達自己的心聲:“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可悲啊。

君不信臣,臣不知君。

兩相猜忌,刀下冤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