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為何敢發動太平洋戰爭,向美國宣戰?

談文論史


二戰期間,日本為何敢發動太平洋戰爭,向美國宣戰?


我們提起日本和美國,印象中,日本就是一彈丸小國,而美國則是龐然大物,無論是從國土、人口還是經濟實力,日本都沒法與美國比,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國,卻在二戰中,突然發動太平洋戰爭,向美國宣戰,也正是如此,才把美國拉入反法西斯戰爭中,最終扔下兩顆原子彈後,致使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但令人不解的是,當時的日本為什麼敢發動太平洋戰爭呢?日本難道不知道美國的厲害嗎?

小編認為,這一切都與資源有關,身為島國的日本,資源本就匱乏,隨著戰線的拉長,以戰養戰的目的難以實現,自再加上當時在中國打了幾場勝仗,自信心爆棚,自負地認為可以出其不意打垮美國,佔領東南亞,獲取更大的地盤和資源,所以,做出了偷襲珍珠港的愚蠢之舉。具體原因是:

一是因為日本隨著在中國戰線的拉長,陷入了戰爭泥潭不能自拔,以戰養戰的目地不能實現,戰略資源急缺。在日本的侵華戰爭初期,本是以解決經濟問題為藉口,但戰爭的延長不但對日本的經濟毫無裨益,反而更使其感到經濟壓力的沉重。這樣又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本來是想用戰爭來擴大經濟基礎,現在卻變為必須擴大經濟基礎,才能結束戰爭。所以隨著我抗日軍民齊心協力,使其陷入戰爭泥潭,而日本雖然佔領半個中國以後,用各種卑鄙手段從中國賺取了大量資源,但這些侵略得到的資源與戰爭消耗的資源相比,得不償失。因為這場戰爭,日本兵力與軍需品消耗嚴重,國內經濟衰退,國民生活日益貧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試圖通過侵略東南亞掠奪資源,以打破這場戰爭的僵局。於是,貪心的日本把主意打到了富饒的東南亞,特別是法國與荷蘭,雖然在歐洲亡了國,但它們在亞洲卻還有廣闊的殖民地,有食之不盡的大米,採之不竭的石油、銅,錫、鐵、鎳,割不完的橡膠,這些都是戰爭機器必須的物資。所以日本開始威脅法、荷,於1940年乾脆出兵強佔了法屬越南北部。而西方陣營在東南亞的共主美國,自然有唇亡齒寒之感,於是開始警告日本,再加上日本侵略中國損害了美國在華的利益,因此,美國斷絕了與日本的石油、鋼鐵等戰略資源的貿易,同時不但援助中國,而且用各種手段反對日本的侵略行為,雙方的關係遂日益惡化。惱羞成怒的日本,為了擴大、鞏固侵略戰果,於是便孤注一擲,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並向美國宣戰。

二是因為日本海軍實力強大,有信心擊敗美國太平洋艦隊,將美英勢力趕出東南亞,實現其以戰養戰的目標。以兵力而言,日本人自認為享有絕對優勢。其海空兵力比起西方同盟國在西太平洋的兵力都較多也較好,自信能確保必要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其準備用於南進的陸軍雖只有11個師,戰鬥兵力不到25萬人,但素質和訓練都不錯。對方地面兵力總數雖不下四五十萬人,但國籍各異,分散極廣,缺乏統一指揮,而除少數美英部隊以外,其素質裝備也極低劣,幾乎不堪一擊。所以,為了佔領東南亞,獲得那裡的大量戰略資源,日本以有心算無心,大膽地發動了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並向美國宣戰。

三是因為日本對希特勒的盲目自信,認為有德國在歐洲戰場的牽制,美國不會對日宣戰。我們知道,在二戰中,日本與德國雖是軸心國同盟,但其實日本高層是非常崇拜希特勒的,尤其是希特勒率領德國軍隊以閃電戰橫掃英法等國之後,更激起了日本對希特勒的盲目崇拜。雖然希特勒最初不願與美國發生戰爭,但到1941年9月,他開始改變並認為美國終將投入戰爭,於是他希望日本能從太平洋方面牽制美國,所以力勸日本攻擊新加坡。並於1941年11月28日,派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向日本駐德大使大島宣稱:“一旦日本對美國開戰,德國將立即參加戰爭。”日本人希望由於德國投入戰爭,把美國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歐洲方面,而日本在太平洋方面即可坐享其利。於是在這樣忙於自信下和崇拜下,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並向美國宣戰。

四是因為日本人狂妄自大的心理,低估敵人的意志和能力。日本雖然是彈丸小國,且國人身高普遍較低,但卻一直以“大日本帝國”自居,並設想建立“大東亞共榮圈”,這真是盲目自大狂妄的表現。當年侵略中國時,把中國人的抵抗意志和能力估計過低,預計三個月即可打敗中國,結果陷入了戰爭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同時對於美國的估計還是犯了狂妄自大的老毛病。他們不瞭解美國也不瞭解美國人,尤其不瞭解美國人在技術創新、生產效率、組織能力等方面的特殊優點,只知道美國發了戰爭財,自古以來,有錢的人都惜命,只要偷襲珍珠港打敗了他們,美國肯定會夾著尾巴逃出太平洋的,以致於做出發動太平洋戰爭,並向美國宣戰的愚蠢之舉。

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原因,小編認為,日本敢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並向美國宣戰,都是資源惹的禍,再加上日本的盲目狂妄自大,自以為在中國打了幾場勝仗,就天下第一了,其實侵華戰爭事實上的失敗,是導致其對美國宣戰的主要原因。其目的就是為了趕走美國,佔領並獲得東南亞的戰略資源。


葛大小姐


對於日本向美國宣戰,這裡麵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關於地盤的爭奪了。

首先,日本海軍對美國宣戰,其實包含了非常複雜的背景。當時日本的陸軍已經在中國待了十年了,雖然這是國恥,但是不得不承認,中國許多重要城市都在日軍的掌控之中,而且日本已經有繼續稱霸亞洲的勢頭,而此時的日本海軍依舊是沒有建樹。

日本陸軍與海軍其實雖然是一個國家的軍隊,但是卻一直不太和睦,看著陸軍已經取得了這麼大規模的戰果,海軍就很不服氣,所以也必須要搞點動作,那就稱霸太平洋吧。

日本想要稱霸太平洋,最重要的就是要幹掉美國,當時美國與日本幾乎就是井水不犯河水,兩個國家的海軍都很強,但是誰也不想明目張膽的開戰。急於想要建功立業的日本海軍,經過謀劃,發動了珍珠港事件,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日本為什麼敢發動戰爭呢?答案很簡單,因為當時日本海軍的實力很強。

眾所周知,日本在二戰期間使用的零食戰鬥機性能很強,在戰爭初期,美軍不是對手,這也是日本人敢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有強大的武器,自然就有底氣。

日本人不光有飛機,還有現代化的海上力量,航母編隊,驅逐艦等船隻是應有盡有,作為軍國主義氾濫的國家,有這樣的實力就敢叫囂了,因為他們的目的是稱霸亞洲嘛。


歷史還有哪些事


美國為什麼對日宣戰呢?是因為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率領日本空軍偷襲了珍珠港。


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是因為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沒有美國的石油,日本頂多只能撐一年。

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是因為日本跑到了東南亞,這是英美的基本盤,觸動了美國人的利益。

日本之所以跑到東南亞,是想到這裡找石油。

日本之所以跑到東南亞找石油,是因為他們在我們的東北沒找到石油。

日本在東北沒找到石油,是因為他們那玩意短了一點。

(侵華日軍)

好了,為什麼日本的那玩意短了一點呢?我們從頭介紹一下。

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奪我國土是策劃已久。日本是個島國,鳥拉屎的地方,沒什麼資源,所以他們要搞侵略就很困難。所以他們有個計劃叫以戰養戰,以侵略帶侵略。具體來說,就是侵佔我們的東北、臺灣,然後把這兩個地方當做他們的戰略基地。以此來發展他們的軍工業,做為對外侵略的總後勤。所以日本對東北的工業是下了血本的。對東北的投資比對日本本土的投資還多。

但日本人最希望的還是在東北找到石油。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沒有石油什麼都談不上。日本恰恰是缺油國家。所以,日本很希望在東北這塊地方找到油。當時國際上也傳言,東北發現了石油,所以日本很興奮。當時,他們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佔領了我們東北,然後派了一個叫滿洲炭礦株式會社來東北找油。

日本的設備也很先進啊,還請了美國顧問,他們先是跑到阜新地區。這個地方在哪呢?就是今天遼河油田的邊緣。

所以說日本人還是有點能耐的。

那就鑽探吧。

日本人拿著鑽機突突突鑽了半天,油星都沒看到。

沒油!肯定沒油!日本人得出了結論。

實際有沒有油啊?油大大的。遼河油田的原油年開採量可達一千萬噸。

小日本要是鑽到這了,不但自己用不完,還可以出口到美國呢。

但小日本為什麼就是鑽不到呢?因為他的玩意太短了。小日本的鑽機只能鑽二千米。遼河油田的深度在6000米,這差老大一截了。日本人後來聽說我們在遼河鑽到了油,嘆了一口說,我們就是站在油田的中央也鑽不到。

這個主要就是他們短,沒辦法。那東北有沒有淺油田呢?

有的。著名的大慶油田就很淺,淺到什麼程度呢?王進喜他們鑽出來的第一口油井只有一千一百米。

(王進喜在工作中)

哪為啥日本人鑽不到呢?

這一次,不是他們的設備有點短,而是他們的腦筋短路了。

當時的石油勘探主流說是海洋生油說。認為石油主要由海洋生物的屍體在高溫高壓下生成,所以油田只有在曾經是海洋的地方才能找得到。

日本當時的石油權威高橋純一就是這個理論的支持者。他立功了,他堅持要到符合這個標準的地方去找。而大慶石油恰恰是陸相沉積構造。以前不是海洋,但也是一個盆地。這種地形也能產油是李四光這些老一輩科學家們後來提出來的。

所以,日本人就沒去大慶仔細找。當時日本的飛機其實已經發現油了。他們偵察的時候,看到有的草甸上有黑色的飄浮狀,這就是石油啊。

日本軍方向日本的勘探公司報告,日本的勘探公司就帶了設備去,他們只帶了一千左右的鑽頭,為什麼不帶二千米的呢?主要就是根本沒想到這裡有油,只是應付一下。所以打了一千米的井,只差一百米就打到王進喜他們那個深度了。

當時,還真出了一點油,不過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沒有什麼價值,他們認為這跟他們的理論是符合的,這種地形就算有油,開採性太差。沒辦法開採。

後來我們知道大慶是個石油寶庫,年開產量可達五千萬噸。我們國家一下從貧油國變成了富油國。

(大慶油田)

日本人沒發現遼河油田,可以說是技不如人。沒發現大慶,那就是走寶了。所以戰後他們後悔不已,又說了一通:“如果我們找到了大慶,就不必去東南亞,不去東南亞,就不會惹了乾爹美國幹我們……”之類的屁話。

總而言之,日本人放棄了在東北找油,然後看到他師兄德國在歐洲橫掃,打得法國荷蘭投降,法國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空了出來。日本人揮軍南下,還把勘探公司也派到了東南亞,準備在那裡找油。

這一去,就撞到了美國人的身上。

從這一點看上去,我們可以知道日本這個國家,有可怕可畏的地方,他們有的東西做得很精細,比如馬桶。但他們一向缺乏大戰略眼光。所以我們要在戰術上重視他們,戰略上渺視他們。這是毛主席說的。

而日本其實有兩條路,一是打美國,二是打蘇聯。他們最想打的是蘇聯。因為日露戰爭,他們曾經贏了,但在諾門罕戰役中,他們被蘇聯的鋼鐵洪流整蒙圈了。

下面腦洞老師跟大家聊一聊諾門罕戰役。

1939年,日本跟蘇聯在滿州與蒙古邊境上一個叫諾門罕的地方打了一仗,最終以日本失敗而告終。這個仗役不出名,但其實十分關鍵。關鍵在兩點,一是這一仗之後,日本再也不叫著北上跟德國夾擊蘇聯了,而轉為南下,跑到東南亞搶西方的殖民地。這導致後面的太平洋戰爭爆發。

另一個是蘇聯通過這一次戰爭,挖掘了朱可夫,為以後的蘇德戰爭練了兵。

此戰,蘇聯取勝的關鍵是利用坦克的優勢虐了一把日軍。這個就不講了,今天專門講一講日本人在這一戰中使用的細菌戰。

戰爭一開始,日本就發現自己吃了虧,可能打不贏。想來想去,日本決定使用細菌。

日本人把731部隊研究的傷寒、霍亂、鼠疫、鼻疽等細菌拿出來,然後組織了一個叫“玉碎”的敢死隊,坐著皮筏到河的上游傾倒菌液。

結果一出師就不利。一位敢死隊員操作不小心,把一整瓶的菌液從頭淋到了自己身上。

這酸爽,一般人體會不到。這位敢死隊員最後真的玉碎了。

出來混,仆街總是難免的。日本人也不灰心,投好液就安心等蘇聯人拉肚子的消息。結果蘇聯人的消息沒收到,卻接二連三收到了日本士兵染病的消息。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蘇聯人早就收到了日本人要傾倒菌液的情報,所以鋪了水管,不喝河裡的水了。連洗澡都有專供水。

而日本人卻還在喝河裡的水,因為他們很多人沒有接到通知。

為什麼不通知到呢?

這是因為使用細菌戰是不道德的,國際上都反對。所以日本人不敢聲張,打算來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數。但沒想到,蘇聯人沒放倒,自己倒了一大片。

沒辦法,日本人趕緊發通知讓大家注意不能喝河水了。還放出消息說蘇聯人使用了細菌。可這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日本兵太分散,所以依然有很多人沒有收到消息。

到了後期,日本全線敗退,一路上口渴難耐,就算知道河水不乾淨,也顧不上那麼多了。

(日本士兵在搶水喝)

最終,日本有一千三百多人染上傷寒病、赤痢病和霍病。光那些軍醫跟敢死隊員死亡的就有40個。

這是日本第一次發動細菌戰,可謂自作自受,但小日本還不吸取教訓,在中國內地戰場又頻繁使用細菌戰。其中一次在常德又僕了街,自我弄死數千人。這個腦洞老師以後再說。

最後補充一下,在諾門罕戰役裡策劃細菌戰的是731部隊長官石井四郎。

此人本來是甲級戰犯,要處死的。但他用細菌資料私下同美國進行交易,逃了一命。

這一打,日本人知道幹不過蘇聯人,所以找上了美國,換了一種死法。

其實日本侵略中國。戰略是失敗的。中國曾經有一個更為危險的時刻。


日本在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略中國。一開戰,日本發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而最終的結果是中國八年抗戰,最終打敗了日本。中國抗戰的勝利,有自身的浴血奮戰,也有國際形勢的變化。

而歷史上,有沒有一些歷史關口,如果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有可能佔領中國呢?

還真有那麼一個危險的時候。這就是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大家都知道,中日大海戰對賭國運,中國敗了,一敗就是半個世紀被欺負。可是,甲午海戰只是一場中日戰爭的局部,至少在日本的進軍計劃裡,還包括了一個全面進攻中國,跟滿清大決戰的計劃。

我們先說一下這個計劃的提出者:小川又次。

大家也可以稱他為山炮小川。為啥呢?因為這位鬼子最提倡山炮。

山炮小川曾經跟他的德國教官抬槓,說你要是不服,你去德國帶一野炮隊,我帶一山炮隊,咱們打一炮試試。

試試就試試。

兩者的區別就是山炮小,口徑小,但便於移動,野炮大,但不方便,操作需要的人手也多。

後面,日本陸軍受他影響,非常推崇山炮,所以日本陸軍也可以稱為山炮軍。

當時日本陸軍學校,畢業考試排第一的是東條英教,也就是東條英機他爹,但公認有才的卻是這位山炮小川。

有什麼才呢?侵略的才。

這位山炮小川畢業後到中國來偵察過,後面任職日軍參謀本部。

甲午戰爭之前的數年,日本處心積慮要跟大清開戰。滿清政府在幹嘛呢?準備給慈禧太后的大壽呢。

山炮小川提了一個方案叫:清國征討方略趣旨。

什麼玩意呢?

就是全面侵略中國,把中國分裂成數個小國家,先以海軍對戰,日本海軍擊敗中國海軍後登陸作戰。為了達到作戰目的,準備五個師團分兵,一部在直隸登陸攻北京,擒獲清國皇帝,一部在長江口登陸,佔領南京。

然後趁機談判 ,把中國分裂成數塊。大清國回東北,明朝後裔在長江以南建國(不知道他們要去哪裡找明朝後裔),然後,蒙古等等地方全部搞個小王國。日本呢?日本把最肥的留給了自己,從旅順到福建沿海十公里為日本版圖。

這個想法就是要滅亡中國啊。

這個計劃獲得了日本軍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日本的軍界元老、明治維新老將山縣有朋。

電影《浪客劍心》裡就有他的出場。

這個人名字叫有朋,但其實不但在亞洲,甚至在日本也是壞到沒朋友。一生琢磨的就是侵略他國。可謂亞洲公敵。他為人又暴躁激進,日本國內對他意見很大,他死的時候,去參加葬禮的除了部下外,沒有別人。日本報紙登出消息:誰說山縣有朋對日本沒有貢獻,至少他今天死了!

山縣有朋覺得這個計劃可行,就按這個來。甲午戰爭一開打。第一目標實現,中國海軍敗給了日本海軍。山縣有朋帶著兵馬殺到朝鮮,滿清將領葉志超棄城逃跑,日軍趁機殺到了鴨綠江。

這時候該執行第二步了,就是從直隸和長江登陸,尋求跟清國決戰。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跑出來說:夠了,我們裝逼到這一步已經夠了。

這個人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日本首相,跟日本陸軍火暴的侵略派不同,他是溫和的侵略派,就是以武力威脅為主,但通過外交手段、經濟手段來達到侵略目的。

甲午海戰一打完,他發道命令,表示山縣有朋有病,趕緊回來參加治療吧。

山縣有朋怎麼看,都沒發現自己哪裡有病,但首相說自己有病,就只有退下來吃藥了。

這樣一來,日軍放棄了登陸跟清國決戰的計劃,轉而跟清國談判,把臺灣搞到手,撈到了一大筆錢。

至此,原本希望全面吞併中國的戰爭打了一個開頭,就是甲午海戰就結束了。

如果,日本當時沒有見好就收,而是趁勢全面侵略中國呢?中國亡國的危險還是很大的。

我們先說伊藤博文為什麼要收工,他是分析日本國力也不強,要是真的把清朝逼到絕路,說不定日本要轉勝為敗。可以說,這是非常穩健的一步,也保證了日本在後面長時間內領先中國,並最終在1937年全面侵華。

可是,從另一個方面說,日本也失去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為什麼呢?因為萬事都要講勢。

有的時候,實力不是最重要的,時機才是關鍵的。

甲午戰爭之前,清朝對日本是不太看得起的,雖然鴉片戰爭敗了,但那是敗給西洋人。從概念上說,是敗給技術差幾個位面的外星人。日本是亞洲小國,中國還能輸給他?所以中國當時有輕敵思想。甲午戰爭一敗,中國對日本的這根弦就崩緊了,日本再想搞突然襲擊就不可能了。甲午之後,袁世凱在天津操練起了新軍。

清朝滅亡後,蔣介石也開始武裝德式師。日本雖然通過甲午戰爭的賠款更強大了,但中國也在加強。

再說國際形勢。那時候,國際上那些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還是支持日本的。1902年,日本跟英國還搞了盟約。英國可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國。日本高興得提燈籠全民大遊行。按日本作者的說法,是窮屌絲攀上了富親戚。

彼時。西方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野心還沒有那麼大,日本趁著西方師傅們打盹的功夫,來個突然襲擊獨吞中國還是有戲的。等西方也盯上中國。日本想獨吞中國就不容易了。

甲午戰爭數年後,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一看中國這麼好打啊,以前步子太少了,所以都加緊了侵略。尤其是沙俄。派了十五萬軍隊進駐東北,是準備吞併東北,甚至要拿下朝鮮。當時朝鮮國王就在沙俄使館避難。這樣一來,日本要想吞併中國,就不是打敗清國的事情了,而是要打敗沙俄。

確實也打了,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還打贏了,可是元氣大傷,數年內緩不過勁來。

等緩過勁來,發現對手變了。大清國沒有了,變成了北洋政府,北洋政府跟大清國又不同,至少在外交上更靈活,把美國拉進來。日本就眼睜睜看著自己盯上了的一桌菜來了越來越多的人。最後,連東北都獨佔不了。

一急眼,日本搞了皇姑屯事件,這又給蔣介石傳了一記最佳助功。蔣介石完成了北伐,可以一心搞點軍備跟日本較量。這時,時間就變得對日本不利了。因為中國只要理順了,潛力是在日本之上的。所以過一天,中國離日本的差距就少一點。給個二十年,那情況就不同了。就是山炮小川也說過一句話:

【清國雖是大國,卻正在衰敗。他們雖志在再興,但要達成再興之志,尚需20年。我們要在其幼芽狀態下予以擊潰。】

給蔣介石二十年,會是什麼情況?這個無法假設了,因為日本按捺不住,發動了全面侵華,後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再回過頭看看山炮小川的作戰計劃。現在依然感覺後背發涼。那個時候如果日本放手一博,對日本來說,可能會轉敗為勝,但如果僥倖,中國會不會真的就亡國呢?只能說,日清戰爭是一個大賭博。只是賭到一半,日本自己先怕了,見好就收,拿著贏來的籌碼離開了賭桌。

好了,關於小鬼子侵華這點事,就先聊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腦洞歷史觀》,我們下回再聊。


腦洞歷史觀


導語:1941年11月7日,日本海軍突然突然襲擊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和瓦胡島飛機場,擊沉美軍四艘主力艦,擊傷三艘,擊毀各類飛機260餘架,造成三千餘人傷亡,幾乎摧毀了整個太平洋艦隊。所幸三艘航母沒有一艘在港,美國依靠這三艘航母迅速重建了太平洋艦隊。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日本媒體狂妄地向世界宣佈:太平洋已經是日本的內海了!就在當天,40萬日軍分兵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僅僅半年時間,日軍就攻佔了整個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依靠三條島嶼鏈建立起控制面積700萬平方公里的“大東亞共榮圈”!

日本為何敢發動太平洋戰爭,向美國宣戰?有三大主要原因

一、日本與美英的對立過程

但是自日本全面爆發侵華戰爭以來,日本在亞太地區的侵略擴張嚴重損害了英美在這一地區的利益,當時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三省,以美國為首的國聯派調查組進駐東北三省,國際社會一致譴責日本,尤以美國最甚,美國要求日軍限期退出東北。當然美國並不是同情中國,而是想維護一戰後亞洲格局。

而後美國政府又向中國政府提供大量的軍援資助抗日。美國採取相應措施遏制日本侵略,如:禁止向日本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凍結日本在美資產,增加對華援助等,而日本是個自然資源相當貧乏的國家,戰略物資嚴重依賴進口,美英這些措施刺激日本採取斷然行動.因此,日本才被迫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實屬無可奈何之舉。

二、錯誤估計美國的戰爭潛力

眾所周知,山本五十六大將在偷襲珍珠港後說:“我們喚醒了一個沉睡中的巨人。”山本為什麼這麼說呢? 1919年4月,山本奉命到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同年12月在美國波士頓被晉升為海軍中佐。首次赴美對山本五十六的文化衝擊實在太大,美國的女孩子都能受到大學教育而且能夠工作自立,美國的砂糖居然不要配給更是教會了山本少佐什麼是“國力的差異”,後來底特律的汽車工廠和德克薩斯的油田才真正告訴了山本少佐美國的真正力量。 日本海軍中最瞭解美國國家實力的就是山本,因此山本極力反對對美開戰。1940年底,對美作戰計劃出臺後,時任海軍軍令部總長的永野修身大將向山本詢問,開戰之後日本帝國能保持多久的戰略優勢,山本說:

“差不多一年,一年之後就會失去主動權。”

下面就是20世紀40年代美日國力差距的數據體現(美國進入戰時經濟):

(均以年產量計算) 美國鋼鐵產量是日本的260倍 美國石油產量是日本的120倍(12000萬噸比100萬噸) 美國汽車(和坦克)製造能力是日本的1000倍(5000000輛比5000輛)

美國飛機(僅軍用)製造能力是日本的70倍(50000架比720架)

即時是這樣大的國力差距,但是激進狂熱的日本軍政府尤其是海軍軍令部和陸軍部認為1年內打敗美國不是夢想,最終迫不及待的對美開戰了。

三、日本本土及其殖民地原材料稀缺

石油問題是後世史學界對於太平洋戰爭要討論的一個永恆的話題。

日本人在回顧太平洋戰爭的失敗時常常無不自嘲地說:“為了石油而去打仗,卻又因為沒有了石油而戰敗。”為了奪取石油資源是日本發動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

日本是一個貧油國,其本土和它在亞洲大陸的殖民地在二戰結束前都沒有發現大規模油田。那麼就有人要問了,中國東北不是由亞洲數一數二的大慶油田嗎?事實上,中國東北的大慶油田屬於蘊藏深度超過1500米的深層油田,超出了當時日本的技術水平,因此沒有被發現(日本人在後來腸子都悔青了)。

除此之外,石油只是原油,需要精煉才可以用於有效燃燒,日本由於是帝國主義中的後起之秀,工業無法與英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因此其煉油能力也十分有限。根據1930年調查數據,日本(包括殖民地)當年的石油產量是45.6萬噸,實際煉油能力是30萬噸,而日本年石油消耗量是170-180萬噸,其中海軍用油就達到了35-40萬噸。

根據20世紀30年代日本的技術水平,日本石油產量最高也不過67萬噸。與之對比,美國在1930年的石油產量則是驚人的12311.7萬噸!日本所需的原油70%依靠進口,而其中80%來自美國。

另一方面,英美等國的大石油公司控制了日本石油市場的60%! 為了能夠解決石油供應受制於人的窘況,日本一直在尋找新的燃料來源,主要從三方面努力。

一是在國外購買油田或獲得石油開採權

但當時世界各地的優質油田不是被國際大石油公司所控制就是掌握在各國政府和海軍手裡,日本能買到的也只是一些已經開採過的廢油田。日本曾經試圖向世界第二產油大國--蘇聯獲取石油,但對方要價太高沒有成功。

第二個方面就是開發中國東北的撫順露天煤礦的油頁岩礦

在煤層之上有近200米的油頁岩層,據推測含有大量油質,能夠提煉燃料。日本自1921年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海軍也十分感興趣,在1925年也參與進來,最終於1929年將油頁岩加工廠建成,但仍不能滿足海軍龐大的燃油需求。

第三個方面是從煤炭中提取液體燃料。

這種合成燃料的工藝最初由德國發明,在1927年已達到工業化生產規模。但是作為軍事機密,既是對日本,德國也不透露半點技術細節。日本經過研究,最終在1937年取得突破,並在1939年建成了合成燃料工廠,但是產量卻少的可憐,同樣不能滿足海軍的燃料需求。儘管百般努力,日本的石油危機仍沒有絲毫的改變。

日本海軍儘管船堅炮利、檣櫓如雲,但命運卻掐在別人手裡。沒有燃料,再強大的戰艦,再先進的飛機,也只能窩在港內,趴在地上。

當1941年8月美國對日本實施全面石油禁運時,日本全國(包括殖民地)的石油儲量不過800萬噸,而年消耗量就超過了500萬噸,只不過維持一年半之用。因此將日本海軍逼到了戰爭的邊緣。

以日本一貫的強盜邏輯,與其東討西要,閉門造車,不如用武力將別人的財富據為己有。在美國切斷石油來源後,日本海軍決意對英美開戰。為了堅持戰爭,必須強佔石油資源豐富的地區。當時世界上主要產油區唯一有可能被日本佔領的只有荷屬東印度婆羅洲的油田,年產量超過600萬噸,完全能夠滿足日本的需要,

因此,日本將這裡作為戰爭第一階段必須奪取的目標之一。

2,鋼鐵和稀有原料

鋼鐵是現代工業的基石,沒有鋼鐵,什麼也幹不了。稀有原料包括橡膠、稀有金屬鉻和鎳。鋼鐵重要性,不言而喻,這裡不再贅言。汽車輪胎又橡膠製成,沒有橡膠就不能生產汽車輪胎,因此橡膠也是十分重要的。生產槍炮,必須有少量的鉻和鎳增加鋼鐵強度。而鋼鐵、橡膠和鉻和鎳在日本本土和殖民地亦不盛產。

綜上所述:日軍發動了前景並不理想的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

戰爭初期,日軍於各地戰無不勝,佔領了太平洋約四分之一的地域和俘虜大批歐美國家士兵,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大量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本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進行兩線攻勢。1945年,美軍已收復了菲律賓和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與海軍對後者進行轟炸與封鎖,但日本堅決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對日宣戰,出兵滿洲。

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

總結: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放棄自1894年以來所有徵服的土地和受美軍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的亞洲反共產主義之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開啟了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和共產主義傳播的道路,進而使後者進行獨立(如印度、菲律賓)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越南、印尼)


路之意




二戰期間的德國和日本,一個比一個瘋狂。德國在歐洲樹立了N個對手;日本在亞洲多線開戰,還偷襲了珍珠港,悍然向美國宣戰。

日本人到底吃了什麼?膽量如此之大,敢向世界老大宣戰?

日本人向美國宣戰,是為了整體的戰略



事情還得從日本侵華戰爭說起。

1937年7月,日本天皇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慫恿下,下令大舉進攻中華大地,拉開了全面侵華的序幕。

但是,計劃三個月要解決的戰鬥,實際戰爭中,光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戰爭漸漸處於了膠著,資源消耗太大,怎麼辦?

思來想去,日本選擇了北上,想和蘇聯人掰掰手腕,畢竟,1904年他們幹翻過沙俄,因此有著不小的心理優勢。如果能把蘇聯拿下,日本人在資源大國獲得的巨大資源就可以支撐日本稱霸了。

只是不巧,在1939年的諾門罕,日本人碰到了朱可夫元帥,日軍被幹敗,看來此路不通。

1941年,美英等國封鎖了日本的經濟,不再給日本提供任何戰略資源,這下日本慌了,看來必須要兵行險著了。

於是,日本啟動了“南下計劃”,進攻東南亞。但是,頭疼的是,東南亞很多國家不是美國的殖民地,就是英國的殖民地,如果南下,勢必和美英翻臉。



既然註定要翻臉,何不把美國的基地珍珠港偷襲了?這樣一來,美國的空軍和海軍就會受到影響,對日本的南下阻擋力會大幅度減弱。

事實證明,日本人對了。在偷襲珍珠港後,40萬日軍快速南下,摧古拉朽般,先後佔領了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緬甸,成績不可謂不出色。

偷襲珍珠港,向美國宣戰,是日本“南下計劃”必須要做的,除非不“南下”。

但是,不南下,日本越來越費勁了,退回日本?怎麼能甘心?

日本人向美國宣戰,是自我信心的極大膨脹



日本人對美國是非常惱恨的,如果沒有美國的經濟封鎖,日本的石油不會短缺,重要資源不會短缺。那麼,日本人在全面的對華戰爭中,優勢會更大一點,日本人不會為戰爭資源發愁。

美國的經濟封鎖,讓日本人行走在了懸崖邊緣,時刻都有危機。

正所謂“富貴險中求”,日本人兵行險著,向美國宣戰了。但是,這個宣戰很沒有“禮數”,偷襲在12月7號完成,8號向美國宣戰,這其實是“不宣而戰”。



從偷襲珍珠港這事件來看,日本偷襲美國既有著為大戰略服務的思想,更有著報復的心理,意思是:誰讓美英等國封鎖了日本的資源輸入?

另外,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膽子大了,曾經靠打敗沙俄獲得了沙俄的尊重,曾經靠打敗大清收穫了中國的懼怕,那為什麼不能在美國那裡獲得奇蹟呢?

自我膨脹的日本人終於動手了,哪怕面對的是世界第一強。



日本人幾乎創造了奇蹟,在東南亞大地所向披靡,打得美英等國屁滾尿流。但好戲不長,很快調整過來的美國和英國開始反擊了。

美國仗著強大的實力一點點在收復失去的東西,中途島、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地,美國漸漸掌握了主動權。而英國在印度邊境也成功阻擊了日本軍隊。於是,日本開始了下坡路。

1945年初,日本人看到世界形勢已經發生變化,德國離失敗只差一步,盟軍進攻日本是遲早的事情,因此日本在後面提出了“玉碎”的計劃。

1945年8月6日、9日,日本先後嚐了兩顆原子彈,直到此時,他們才知道徹底失敗了。

如果世間有後悔藥,日本絕不會惹怒美國,日本可能也不會進攻中國大陸。



綜合來說,日本敢向美國宣戰,是出於這麼幾個原因,一是南下的戰略需要,二是日本人有些膨脹,三是也有報復的成分在裡面。


藍風破曉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無奈之舉,假如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也許就不會去偷襲珍珠港逼迫美國迅速參與到二戰中,日本之所以偷襲美國是因為隨著戰爭的深入不得不以戰養戰維持侵略戰爭的進行。

日本國土狹小國內資源緊張偷襲美國是必然的結果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因此它提出了三個月打敗中國的口號。只不過中國龐大的國土和群眾不屈的信念支撐著國家沒有投降,南京雖然丟失但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繼續抗戰。隨著戰役的深入日本國內資源匱乏的缺點日益的凸顯出來,最為開動戰爭消耗最大的石油被美國禁運了,為了打破美國對石油的封鎖,日軍有了偷襲美軍珍珠港的計劃。

不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本就不能擺脫石油匱乏的窘境,加上日本對石油和橡膠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垂涎已久,偷襲美國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偷襲珍珠港勝利後極大的提升了日軍的士氣

駐紮在珍珠港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受到重創,瞬間失去了對太平洋的制海權。日軍依靠自己的海空軍優勢很快佔領了東南亞和太平洋的諸多島嶼,日軍的士氣得到了鼓舞也加速了日軍對外擴張的步伐。

偷襲珍珠港本是日本的一次大膽的嘗試,沒想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只可惜日軍的這一舉動惹惱了美國大兵,美國宣佈對日本德國開戰並加入到反法西斯同盟國中,勝利的天平就此倒向了正義的一方。

隨著戰爭的推進,開不開戰已經不是日本能左右的,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冒險甚至犧牲都能去計較,雖然結果不能預測但不會因為害怕失敗而放棄。偷襲珍珠港對於日本來說風險很大,但也為自己創造了繼續生存的機會,從這個結果來看也不算太差。


秋雨魯北說歷史


注意看問題,是日本人“為什麼敢”對美開戰,而不是“為什麼必須開戰”,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命題。日本人必須開戰的原因自然是日美談判的破裂,它們將失去賴以維持戰爭的資源,而最終敢於用武力解決問題,是因為大小鬼子曾經進行過認真的軍力核算,認為日本具備與美一戰的資本和底氣,日本人不全都是瘋子。



在日美談判進行期間,日軍大本營就做好了“和談不成大炮說話”的軍事準備,其中就包括對日美雙方的軍事實力進行了全面評估,最後的結論是“大致相當”。

因此美國“赫爾聲明”發表後,經過御前會議的討論,日軍大本營和內閣聯席會議才一致認為:沒有商量的餘地,惟有開戰而已。



陸軍。

日本陸軍當時擁有訓練良好具備一定作戰經驗的兵員240萬人,同時還有完成訓練的後備兵員300萬人。而美國彼時只有陸軍150萬人,其中的三分之二未經充分訓練,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盟國軍隊,在日本人看來就是一群僱傭兵和當地土著組成的大雜燴,毫無戰鬥力可言。

根據日軍的情報,守備夏威夷的美國陸軍有59000餘人,部署在夏威夷以西各島國、各地區的盟軍總兵力為380000餘人,如此,日本陸軍由四個軍12個師團組成的“南方軍”(最初編成時)具有絕對優勢。



海軍。

日本海軍擁有主要作戰艦隻235艘,總噸位975793噸,其中大型航空母艦10艘。美國海軍擁有主要作戰艦船345艘,總噸位是1382026噸,其中大型航空母艦8艘(一說7艘)。但是美國海軍必須在大西洋水域留駐一定力量,因此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仍然具備相當優勢。

美軍太平洋艦隊當時只有大型航母3艘,戰列艦9艘、重型巡洋艦2艘、輕型巡洋艦18艘、驅逐艦54艘和潛艇22艘,從紙面上看,完全不是日本“聯合艦隊”的對手,日本海軍有相當的信心。



空中力量。

這麼稱謂是因為日美雙方當時都沒有獨立的空軍軍種,而是把戰機分佈在陸海軍中。日本陸航和海航開戰前有作戰飛機7500架,另有儲備飛行員6000餘人,每年可再訓練2750人。美軍當時擁有作戰飛機5500架,其中用於太平洋戰場的最多隻有2600架,日本人的空中優勢也比較明顯。

地理優勢。

在此之前,日本在太平洋上擁有許多“託管”島嶼,同時也已武裝進入了印支半島,並且侵佔了我國的臺灣島和海南島,這些是發動戰爭良好的前進基地。這些前進基地使美國的重要島嶼比如關島、威克島都在其攻擊範圍之內,更別提馬來半島和新加坡了,那裡距離越南更近。



因此日本人認為,在戰略上他們已經包圍了太平洋南部 ,只要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速戰速決”,打垮美軍太平洋艦隊後,最多五個月時間就可以橫掃上述地區。當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石油、橡膠、大米、稀有金屬等戰略物資後,站穩腳跟壯大自己,到那時美國人即便想反攻,也是痴人說夢了。

戰略優勢。

日本人敢挑起太平洋戰爭,一個重大戰略判斷就是納粹德國不會戰敗,希特勒會極大牽制美英的軍事力量於歐洲,甚至包括蘇聯紅軍的力量。由此,美英將無力在太平洋戰場投入主要兵力兵器與日本進行對決。總體而言,日本人這些“認真測算”和判斷還是很有一番自己的道理,在牌桌上“賭國運”也得有本錢不是。



日本人不知道是沒注意還是故意忽略:美國的飛機制造能力和速度是日本的10倍,汽車產能是日本的105倍,鋼鐵產能是日本的12倍,軍艦製造能力至少是日本的三到五倍。茲要戰爭爆發,美國的工業潛力和軍事實力就會呈幾何倍數迸發出來,這是日本人無法彌補的巨大差距。

更要命的是,從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4月希特勒自殺,德國人只堅持了不到三年半的時間,鬼子們這一戰略誤判大為嚴重。這也是日本人二戰時期的行事風格,只管考慮當下,以後的事情怎麼樣以後再說,1937年侵略中國時他們也是這麼想的:三個月解決事變。


度度狼gg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浩劫,參戰國之多,死亡人數之眾,涉及地域面積之廣都是史無前例,前所未有的,破壞程度遠遠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自然會想到兩個國家,一個是歐洲的德國,一個是亞洲的日本,為什麼呢?因為從一定程度上說,他們兩個國家是造成這場浩劫的罪魁禍首,他們兩個國家有些非常相似的特點,

比如,過份狂熱的民族優越感和對領袖的瘋狂追求,以及自身領土生存特點和侵略歷史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說日本這個國家,眾所周知在二戰中日本不僅和德國結成了聯盟,還在亞洲地區向許多國家發動了侵略戰爭,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亞洲國家深受其害,就是放到現在,好多國家也對當年日本的野蠻行徑耿耿於懷。

如題所說,日本不僅在亞洲範圍內發動侵略行為,它還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主動挑戰世界霸主美國,這就有人會問,在亞洲開展侵略,是因為亞洲國家普遍弱小,美國那麼的強大,強大到一隻手都可以打壞日本,難道日本是瘋了?還敢自己主動去惹這個超級大國?

1、軍國思想(也就是狂熱的武士道精神)的作祟

從日本的歷史來看,它在明治維新之前也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但

是在明治維新之後,它建立了現代化的軍隊體系,從自身發展戰略出發,不斷地向外發動侵略戰爭,而且屢屢得手,連續的勝利和源源不斷的戰略資源的獲得讓日本舉國上下欣喜若狂,好像找到了一條發財之路,同時也讓包括統治階層和軍隊中的很多人頭腦發熱,覺得自己國家真的是強大到無所不能,天下無敵。以至於誰都不放在眼裡,誰都可以征服!這樣一來,美國自然也不在話下。

2、戰局所迫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一直到日本投降,這是因為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而引發的。我們可以看到1941年是一個什麼時間點?這個時候,日本在各個戰場上已經顯出很大的疲態,戰局不利、兵力不足、資源匱乏、國內矛盾重重,這些已經嚴重困擾日本侵略計劃的實施,為了扭轉頹勢,獲得太平洋區域更多的戰略資源,同時轉移國內矛盾,鼓舞士氣,日本不得不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雖然明知實力差距巨大,但是就像一個賭徒一樣,萬一賭贏了呢?其實,日本本來就是一個戰爭賭徒,這些賭徒不顧國內各種反對聲音為了所謂的可能實現而又肯定不會實現的戰略目的,一意孤行發動了一場必敗的戰爭!

3、軸心國之間的協議

作為日本盟國的德國,是一個比日本的野心還大的多的國家,它和日本結為同盟利益同享,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也是兩國瘋狂侵略計劃中共同的一個步驟。

總之,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一幫戰爭狂人經過深思熟慮然而並不高明的一項軍事戰略,最終落得個自取滅亡!


文史墨客


日軍之所以選擇主動對美軍開戰,絕大程度還是被“生活所迫”,為什麼這麼說?

先從資源上分析,日本為何要發動侵略戰爭,主要還是為了掠奪更多資源,發展本國經濟,日本本來就是一個資源小國,再加上本身強大的軍事基礎,走上對外擴張已成必然趨勢。只有戰爭才能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而發動戰爭自然就需要石油。不然日本的航母、坦克、飛機等玩意兒怎麼才能運轉起來?

雖然日本佔領了東北三省,而這些地方後來又盛產油田,可惜日本當年沒找到,雖然專門成立一個考察團去各處搜尋,還請來美國的專家助力,可惜由於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和自身設備的不足,這些地方的油井始終未被勘測到。

就比如遼河油田,它是六千米深才能勘測到的油田,可日本的鑽油機只能深入到兩千米的地方。這個就是自己機器的問題,但是大東北的油田也不全是深的還有淺的啊,比如大慶油田才一千多米深而已,這一次可就是人的問題了。

當時日本的石油界相信油田只會在海洋存在過的地方才會出現,因為石油主要是由海洋生物經過高溫演化而來的,所以這一學說在當時的日本十分盛行。而大慶不符合這一學說,即使飛機在上空已經發現了石油,日本人也沒在大慶繼續耐心尋找,就因為學說便匆忙論斷這種地方的石油沒有必要開採。

日本在中國沒發現他們需要的石油,自然將目光看向了海外。而海外的油田能夠得著的地方,則集中分佈在蘇聯和東南亞。日本先是嘗試著和蘇聯在諾門坎幹了一架,發現幹不過之後,日軍就將侵略眼光移向了東南亞。而這些地方又是美英法的地盤,想在這塊地方開採石油無疑是虎口拔牙,觸及了舊有殖民者的利益。

而日本當時的油量供應商是英國、美國、荷蘭,這三個國家掌握著日本的石油命脈,隨著日本蠢蠢欲動的姿態,和中國代表向羅斯福對日本暴行的不斷控訴。最終在利益的驅使下,美國通過中立法,限制了對日軍的石油供應,這一做法使得各國也開始紛紛效仿。

如果日本不選擇儘快打破這一僵局,那麼他們現有的石油儲備只夠維持半年的軍事需求。這麼看來戰爭好像已經在所難免,現在只要解決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那麼日本就可以獲得半年左右的太平洋主導權,只要在這個時間段,日軍瘋狂進攻將美國逼到談判桌前,就可以搞定了。

於是珍珠港事件就爆發了。

而日本也並不是為了美國拼死拼活,畢竟很多日本高層都是從美國學成歸來的,他們清楚知道美軍的怪獸級軍事實力,但弓在弦上,已經不得不發,主要還是為了能夠取得東南亞的資源。

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擇,是因為日軍相信,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動盪後的美國群眾,更願意保持中立,一旦爆發戰爭,他們可能就會遊街示眾,組成美國最大的抗力。畢竟美國一直有著光榮的孤立傳統,國民參戰意願普遍不高,承受不起戰爭帶來的苦難和犧牲,不像恰好倒過來的日本民眾那樣“眾志成城”。

日本與美國開戰,本就是一場豪賭,由於錯誤的估計了形勢,最終日本還是最終輸在了美國民眾積極的參戰意願裡。


歷來現實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的珍珠港,這個發生在周未的偷襲一下子把美國打懵了,當我看電影《偷襲珍珠港》中一個廚子就幹掉日本數架飛機的橋段後,我也被震驚了,當然不是震驚做飯的廚師也能做掉飛機,而是震驚日本的飛機太多了,現場太亂了,隨便扔個石頭就可以打掉一架飛機。

雖然是電影,但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讓我們不得不考慮,日本為啥要去招惹美國?而且像山本五十六說的那樣:“不成功則成仁!”站在當下看歷史,日本如果不去摸美國的屁股,他們也不至於死的那樣的慘,難道當時的日本是傻了嗎?結果當然不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小九九。

一是開撕美國是日本發展所需。

國與國之間和人與人之間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有時候為了自身發展,為了既得利益,他們往往也會大打出手。日本就是這樣一個性格鮮明的國家。眾所周知,日本就是島拉屎的地方,資源貧瘠是神也改變不了的困境。日本要想發展就必須有資源,石油是首當其衝的。日本的磚家曾設想把中國的東三省當作自己的能源基地,由此發展大和民族,結果他們因為種種原因竟然沒有夠到石油。這個時候美國閃亮登場了,他們提出對日本實行禁運,拒絕再賣給日本石油、鋼材等軍用物資,由於在中國戰場消耗巨大,美國禁運無疑遏住了日本的喉嚨。被掐住脖子的感學肯定是不舒服的。在這種情況下,喜歡侵略的日本就坐不住了,他們選擇“北進”,沒想到會讓北極熊扇的腦瓜子濛濛的,知難而退的他們又把目光投向了“南進”。於是,他們把目光也轉向了海洋。為山本五十六打響珍珠港之戰帶來了天時、地利、人和錯覺,於是,他們認為和美國開撕是發展道路上的一條陽光大道。

二是開撕美國是日本實力所允。

我知道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親們已經開始質疑日本是不是傻?其實作為當時腦子裡全剩野心的日本,還是有些數的,比如,他們讓部隊算了筆賬,日本陸軍當時擁有訓練良好具備一定作戰經驗的兵員240萬人,同時還有完成訓練的後備兵員300萬人。而美國彼時只有陸軍150萬人,其中的三分之二未經充分訓練,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盟國軍隊,在日本人看來就是一群僱傭兵和當地土著組成的大雜燴,毫無戰鬥力可言。根據日軍的情報,守備夏威夷的美國陸軍有59000餘人,部署在夏威夷以西各島國、各地區的盟軍總兵力為380000餘人,如此,日本陸軍由四個軍12個師團組成的“南方軍”(最初編成時)具有絕對優勢。日本海軍擁有主要作戰艦隻235艘,總噸位975793噸,其中大型航空母艦10艘。美國海軍擁有主要作戰艦船345艘,總噸位是1382026噸,其中大型航空母艦8艘(一說7艘)。行了,賬算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已經有點理解日本的膽量來自那裡了,他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雙方的軍事實力全面評估是“大致相當”。

三是開撕美國是日本形勢所迫。

為什麼會選擇美國而不選擇蘇聯?因為蘇聯已經不是以前的蘇聯,日本卻還是原來的日本,當捱了蘇聯一頓胖揍之後,他們才想起來應該記打不記吃,所以意識到打蘇聯是不可能勝的,於是就在算完賬後,嘗試著以前未曾試過的滋味--與美國開撕。不得不說,日本在開打之前還是有著絕對的地理優勢的。在此之前,日本在太平洋上擁有許多“託管”島嶼,同時也已武裝進入了印支半島,並且侵佔了我國的臺灣島和海南島,這些是發動戰爭良好的前進基地。這些前進基地使美國的重要島嶼比如關島、威克島都在其攻擊範圍之內,更別提馬來半島和新加坡了,那裡距離越南更近。日本人認為,在戰略上他們已經包圍了太平洋南部 ,只要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速戰速決”,打垮美軍太平洋艦隊後,最多五個月時間就可以橫掃上述地區。當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石油、橡膠、大米、稀有金屬等戰略物資後,站穩腳跟壯大自己,到那時美國人即便想反攻,也是痴人說夢了。

四是開撕美國是日本誤判所致。

日本人還是很謹慎的,他們在開打之前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還進行了長期的潛伏,對美國的情況摸的門清,當然是自認為的,他們掌握了情況,就急於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尤其是一些有話語權的內閣成員,他們綜合衡量海軍實力不在美國之下,打有必勝之信心,而且盟友納粹德國不會戰敗,希特勒會極大牽制美英的軍事力量於歐洲,甚至包括蘇聯紅軍的力量。由此,美英將無力在太平洋戰場投入主要兵力兵器與日本進行對決。總體而言,日本人這些“認真測算”和判斷還是很有一番自己的道理,在牌桌上“賭國運”也得有本錢不是。但誰也沒想到他們做夢般規劃的藍圖,只是變著法的想從那個角度摸老虎屁股能不被咬,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只要敢摸,挨咬就是早點晚點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