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110681004778
《太平洋戰爭》VS《兄弟連》 戰爭神作對比解讀
湯姆·漢克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兩個熱衷於戰爭題材的好萊塢巨匠10年後再次並肩作戰。這一次戰場不是諾曼底,而是轉戰太平洋--講述一場真正為保衛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戰爭。
同樣是講“二戰”,講戰爭中的普通軍人,《太平洋戰爭》和《兄弟連》相似卻不相關。也許《兄弟連》的地位已無法逾越,但《太平洋戰爭》將帶來的是另一種震撼,可以說它是與時俱進的新鮮,也可以說他是十年久違的感嘆。
下面將從兩部同樣題材的迷你劇的歷史背景,故事情節,投資,角色演員幾個方面解析《太平洋戰爭》的看點。
《兄弟連》海報
歐洲戰爭VS.太平洋戰場:複製不同歷史造就不同故事
我們都熟知這個小故事:《拯救大兵瑞恩》片場上來了一位退伍的二戰軍人,顫顫巍巍的遞給了湯姆·漢克斯一本書,漢克斯隨後交給斯皮爾伯格,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拍一部電視劇,而這本書就是Stephen Ambrose的同名小說《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
《兄弟連》的歷史背景設定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10小時時長的劇集主要描述了諾曼底登陸和巴斯托涅之役。故事講述美國二戰時期的王牌部隊101空降師E連(Easy Company)軍人從喬治亞州的基本訓練到參加著名戰役巴斯托涅之役,一直到最終德國投降,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應該算是湯姆·漢克斯和斯皮爾伯格一個未完成的夢想,10個小時的《兄弟連》並不過癮,他們還想要一個更震撼的10小時。《太平洋戰爭》改編自太平洋戰爭時期海軍下士Eugene Sledge的回憶錄《Marines:With the Old Breed》和槍炮軍士Robert Leckie的回憶錄《Helmet for My Pillow》。
10集的故事主要講述美國海軍1師誓死保衛祖國,在珍珠港遇襲後抗戰日本的故事,其中主要包括的戰役有: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沖繩島戰役和硫磺島戰役。Stephen Ambrose的兒子Hugh Ambrose將作為這部劇集的高級顧問,將劇集劇本改編為小說發行。
荷下青蛙
《太平洋戰爭》的製播班底與《兄弟連》幾乎一樣:有線臺 HBO 播映,斯皮爾伯格的夢工廠和湯姆·漢克斯的玩石公司聯合制作。而其路線風格也無法不讓人覺得這就是《兄弟連》的姊妹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線、劇集開始時的老兵自述甚至片頭字體都非常相似。因為給《兄弟連》的配樂邁克爾·卡門已經作古,斯皮爾伯格請來了老朋友漢斯·季默,他打造的片頭曲氣象宏大悲壯,極具感染力。事實上,《太平洋戰爭》的片頭製作差不多可以說是超越了《兄弟連》的:那種炭條揮灑的風格既點出了描繪歷史的紀實風格,其粉末飛濺的慢鏡又好似戰場上紛飛的子彈石塊,一幅幅素描將人物定格,彷彿抓住了歷史的瞬間……再加上每集開始時的紀錄片片段,《太平洋戰爭》從片頭已經透露出了"還原歷史"這個目標。那麼,本劇真的就是《兄弟連》的姊妹篇了麼?幾集播出之後,很多觀眾(包括美國觀眾)都抱怨劇集的戰爭場面太少,不夠緊張刺激;情節發展也不像《兄弟連》那樣緊湊清晰。看來,一番比較總是不能避免的了。
首先,從長度來看,雖然同為十集(最初本劇的編劇撰寫了 13 集劇本,因為預算等原因還是砍到了十集),但《兄弟連》為 70 分鐘一集,《太平洋戰爭》每集只有 50 分鐘。BOB 總長度 594 分鐘,比《太平洋戰爭》的 530 分鐘多 60 分鐘,也就是說,《兄弟連》每集都像一部電影,十部電影把整個故事串起來;而本劇則更像把一部大電影拆成了十個部分,單獨看有些集確實不夠豐滿,給人蜻蜓點水的感覺。戰鬥場面遠沒有想象中的多,也沒有想象中的宏大場景--著名的"東京特快"(日軍艦隊炮轟瓜島)僅僅給了一個小畫面,鐵底灣基本沒有涉及。一場轟轟烈烈的瓜島之戰居然僅僅用了一場戰鬥就打發了過去,重大的硫磺島戰役只給了半集的內容。不瞭解背景的觀眾多半都會看得糊里糊塗。畢竟歐洲戰場大家都比較熟悉,因此感覺到 BOB(《兄弟連》)整個線索非常清晰。前幾集《太平洋戰爭》,可能會讓人覺得仗打得亂七八糟,大半時間都是大兵在跟環境做鬥爭,然後美軍莫名其妙就勝利了。當然,客觀上也是因為海軍陸戰隊並非太平洋戰場的主角。雖然他們奪島有功,但實際這場戰爭最大的功臣還是美國海軍和空軍。而且整個太平洋戰場不像歐洲戰場那樣波譎雲詭,即便有麥克阿瑟的蛙跳戰術,總體上仍然是老老實實地一點一點啃下來。
我個人認為,打造了 BOB 的老斯和漢克斯等人在本劇中想有所改變,他們都不希望把《太平洋戰爭》僅僅變成 BOB 的複製品--太平洋戰爭本來就很零碎,從素材和 BOB 就很不同。如果說《兄弟連》是敘事性的劇集,那麼《太平洋戰爭》則是寫意性的,描繪的是一幅戰爭與士兵的剪影。如果說《兄弟連》側重的是展現歷史風雲,那麼《太平洋戰爭》則把重心放在了士兵心理的層面上。所以看上去,這個劇頗有些向《細細的紅線》靠攏的文藝片味道--有人說第四集簡直就是戰場版的《飛越瘋人院》,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這個角度貫穿全集,這和 BOB 就很不一樣,雖然 BOB 中也有一集是完全在說集中營的。此外,《兄弟連》以一個連隊為情節核心,故事很集中很完整,圍繞溫特斯來組織結構,偶爾有穿插也都線索清楚,全劇則始終著重於戰爭中的兄弟情誼;《太平洋戰爭》則是在不同連隊的三個人物中跳躍,視角不統一,有點國畫中散點透視的味道。更比 BOB 多了些感情戲和家庭戲的成分。這種種的不同從拍攝手法上也能感覺出來:《兄弟連》更接近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多用手提拍攝,用 DV 風格的晃動鏡頭來表現真實感和臨場感;《太平洋戰爭》則迴歸到定鏡拍攝的傳統風格上來。從前幾集看,《太平洋戰爭》帶來的感受顯然不如 BOB 強烈、過癮,總體水平上與這種神作有些差距,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本劇水準不高。後面描寫佩裡琉島戰役的幾集將有非常精彩的戰鬥場面,而更重要的是,因為太平洋戰爭始終是在環境惡劣的熱帶雨林中進行,其對人的精神影響比歐洲戰場要可怕得多,劇集正是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嘗試。如果把它看作是電視劇版的《細細的紅線》,我覺得還是很出色值得品味的。《太平洋戰爭》這部 HBO 年度大劇落下了帷幕。總體看來,它確實比不上曾讓我們心潮澎湃的《兄弟連》,然而當劇集結尾時,一張張演員與原型人物的照片依次出現,我們看到每個人的命運都因為這場戰爭而改變。他們有的成了大學教授,有的當了普通工人,有的在丈夫死後終身未嫁,有的永遠留下了戰爭的陰影,會經常在夜晚驚醒、哭泣……"誰有過他這樣的經歷?隨他去吧。"這是《太平洋戰爭》結尾,尤金的父親對他母親說的話,也是全劇最後一句臺詞。當音樂聲響起的時候,尤金就一直坐在樹下,神情落寞、茫然,若有所思。這讓我想起了《兄弟連》的結尾,劇集的最後一段臺詞是這樣的"戰爭結束了,不管點數,勳章或是傷痕,每個 101 空降師兄弟都要回家了。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共同經歷而永遠相系。每個人也必須盡力重新加入世界。"那些真實的原型人物則在劇集最後說:"有天我孫子問我一個問題,他問我:'爺爺,你是大戰中的英雄嗎?'我回答:不是,可是我與英雄們一起服役過。"一個是無限悵然,一個是滿懷希望;一個是極力想忘卻,一個是自豪地告之子孫。所以說,《太平洋戰爭》並不是《兄弟連》的姊妹篇,它恰恰是一個另類版的戰爭劇,雖然不夠十分精彩,欠缺也很多,但仍然值得我們記住、回味--我每過一陣就會有種把《兄弟連》再看一遍的衝動和激情,然而《太平洋戰爭》正像它描寫的這場溽悶、殘酷、瘋狂的戰爭,縱然也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瞬間,卻再也不想重溫此劇,不想再次進入這個混亂的世界。
《兄弟連》類似於十部電影組成的系列故事,而《太平洋戰爭》則更像是十個部分組成的一整部大電影。因此前者每集的水準都很平均,沒有很大的起伏。任何一集拿出來都是全須全尾,結構清晰,可以獨立成章。
《太平洋戰爭》的十集水準顯得參差不齊,前三四集展開得不夠清晰,上來沒頭沒腦就是瓜達爾塔納爾之戰,而且幾位主角的出場蜻蜓點水,讓人難有印象。到五六七三集寫到佩裡琉島,劇集的關係才開始捋順,三位主人公慢慢成形,主要配角也讓人能夠記住了。我個人認為第八集和第十集是全劇最出色的兩集,前者幾乎就是約翰·巴斯隆的一個小傳記片,文武戲搭配得當,其間穿插的愛情故事精彩、緊湊、感人,海灘一段戲是劇集中少有的舒展、輕鬆、甜蜜片段,無端讓我聯想到了《亂世忠魂》裡著名的海灘之吻--後者突出的是性感,本劇中深情款款而不香豔。這兩集都基本達到了《兄弟連》的平均水準,很值得回味。尤其第十集中回家一段,與《兄弟連》的結尾頗有不同,餘韻更加綿長:Merriell Shelton 拿起揹包準備下火車,他最後看了一眼熟睡著的尤金·斯萊治,默默離開。這個場景蘊含的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巨大詩意,不知怎麼讓我無限感慨。
順便說一句,我認為這個劇翻譯成《風雨太平洋》比較好,《太平洋戰爭》顯得很死板,況且劇集其實並未全方位地展現太平洋戰場的狀況,僅僅寫了海軍陸戰隊攻佔島嶼那點事兒,對歐內斯特·金或者南雲忠一都付之闕如,也不見杜立德的身影。當然《血戰太平洋》這樣的譯法也不錯。
在主題的表達上,《太平洋戰爭》和《兄弟連》也相當不同。《兄弟連》以展現戰爭中的兄弟情誼為主線,雖然也涉及反戰、反思戰爭中的人性等內容,但更多的是擊敗納粹,捍衛正義與人性的信念,整個劇的基調是明朗向上的。在歐洲戰場上,美軍對抗德軍,但兩者都是基督教文化圈中的國家,其文化同源,發展程度接近,因此整個戰爭總體上仍然是在很多文明的共識下進行的(例如遵守日內瓦公約中的戰俘條例,區分開軍人與平民等等)。最震撼的場景也不過是集中營一集--這是因為希特勒早就不把猶太人當人看了。《兄弟連》裡還特別對殺害德國戰俘的行為進行了描寫,其譴責的意義也算很明顯了。
這一切在太平洋戰爭中則完全不同。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曾說過:"日本人是有史以來我見過的最卑鄙、最無恥的民族。"電影《虎!虎!虎!》裡對日本人如何無視國際法,毫無信義地玩弄陰謀有非常明確的表現。所以戰爭的殘酷性、無意義性在《太平洋戰爭》中表現得格外強烈和深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自殺式攻擊、利用平民襲擊美軍、頑抗到底絕不投降等等做法是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培養出來的戰士很難理解的。如果說一戰中,歐洲騎士精神尚有一息存在的話,那麼二戰則打破了歐美世界對文明發展的所有幻想。所以本劇的編導甚至會專門拿出一集來描寫戰士精神崩潰的問題。美軍的精華,也就是海軍陸戰隊幾乎都是志願兵。在最後幾集中,幾位老兵對一個義務兵菜鳥大加諷刺挖苦。他們是為了自己心中的原則和理想而戰的。但戰爭的殘酷以及日軍的無理性、無人性讓這些士兵的精神受到極大打擊。曾經那樣理想化,那樣青澀的尤金,都會在戰爭中掏出手槍,冷靜甚至殘忍地把日軍撂倒。當他的長官對他說,作為迫擊炮班的戰士,你應該只負責觀察,而不是主動端槍殺敵時,尤金第一次激動甚至瘋狂地說:反正就是殺鬼子,怎麼殺有什麼區別麼?必要的時候,我會用雙手把他們扼死!在太平洋戰場上,你無法在把日軍視作是對等的對手,文明程度相當的人類。美軍士兵要生存下來,只能把對方當成魔鬼和野獸。這也是《太平洋戰爭》過於陰暗、瑣碎、神經質的根源,它不可能像《兄弟連》那樣宏大和壯美,尤其是在原傳記作者都那麼久地陷入泥水、瘟疫和恐懼之後。
戰爭結束後,尤金有一種空虛疲憊的感覺。每個回家的士兵都在問自己:為什麼是我最後活了下來?為什麼那些戰友卻不那麼幸運?不知道《太平洋戰爭》全劇的這種沉鬱氣息與後 911 或者經濟蕭條的時代背景有無關係。只是我們雖然在解析劇集的主題深度,但有深度並不意味著劇集的水準就高超了。過於意境化、敘事散亂、人物塑造單薄都是本劇的死穴。說到底,這是一出優秀的歷史戰爭劇,然而也僅此而已。看完《太平洋戰爭》,我仍然期待一部更能宏觀展現太平洋戰爭中的風風雨雨的電影或電視劇!
老張影視雜談
十年一劍,《太平洋戰爭》一定是應證了這個詞。湯姆·漢克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兩個熱衷於戰爭題材的好萊塢巨匠10年後再次並肩作戰。這一次戰場不是諾曼底,而是轉戰太平洋--講述一場真正為保衛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戰爭。
同樣是講“二戰”,講戰爭中的普通軍人,《太平洋戰爭》和《兄弟連》相似卻不相關。也許《兄弟連》的地位已無法逾越,但《太平洋戰爭》將帶來的是另一種震撼,可以說它是與時俱進的新鮮,也可以說他是十年久違的感嘆。
下面將從兩部同樣題材的迷你劇的歷史背景,故事情節,投資,角色演員幾個方面解析《太平洋戰爭》的看點。
《太平洋戰爭》海報
《兄弟連》海報
歐洲戰爭VS.太平洋戰場:複製不同歷史造就不同故事
我們都熟知這個小故事:《拯救大兵瑞恩》片場上來了一位退伍的二戰軍人,顫顫巍巍的遞給了湯姆·漢克斯一本書,漢克斯隨後交給斯皮爾伯格,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拍一部電視劇,而這本書就是Stephen Ambrose的同名小說《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
《兄弟連》的歷史背景設定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10小時時長的劇集主要描述了諾曼底登陸和巴斯托涅之役。故事講述美國二戰時期的王牌部隊101空降師E連(Easy Company)軍人從喬治亞州的基本訓練到參加著名戰役巴斯托涅之役,一直到最終德國投降,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應該算是湯姆·漢克斯和斯皮爾伯格一個未完成的夢想,10個小時的《兄弟連》並不過癮,他們還想要一個更震撼的10小時。《太平洋戰爭》改編自太平洋戰爭時期海軍下士Eugene Sledge的回憶錄《Marines:With the Old Breed》和槍炮軍士Robert Leckie的回憶錄《Helmet for My Pillow》。
10集的故事主要講述美國海軍1師誓死保衛祖國,在珍珠港遇襲後抗戰日本的故事,其中主要包括的戰役有: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沖繩島戰役和硫磺島戰役。Stephen Ambrose的兒子Hugh Ambrose將作為這部劇集的高級顧問,將劇集劇本改編為小說發行。
“真人”出演 二線演員演繹戰爭中真實英雄
Winter連長仍然記憶猶新
《太平洋戰爭》延續《兄弟連》,採用“真人”選角的方式拍攝。劇中人物不可避免有一些戲劇化的誇張,但是不論從長相、性格、腔調都和人物原型非常接近。
《兄弟連》每集開頭採用一段退役老兵的採訪,以紀錄片的形式揭露本集的故事主要情節和主人公。劇集採用一集一個主要人物,再根據主要人物的敘述講故事的拍攝方式進行。10集講了8個人的故事,也就是這一連兄弟的故事。
飾演Robert Leckie的James Badge Dale
《太平洋戰爭》的主要人物相對偏少,除了回憶錄的兩位作者下士Eugene Sledge,槍炮軍士Robert Leckie以外,還添加了另一位太平洋戰爭中的傳奇人物上等兵John Basilone。
Basilone 1940年加入美國海軍,先後在古巴關塔那摩灣和所羅門島服役,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正式加入了太平洋戰爭。在卡納爾島登陸一戰中,Basilone所在的小隊成功阻擋了3000名日軍的前進,他也是小隊15人中唯一倖存的兩個人之一。在隨後的硫磺島戰役中,Basilone光榮犧牲,被授予海軍最高榮譽Navy Cross(海軍十字勳章),之前他還被授予過榮譽勳章--這讓Basilone成為二戰中唯一一位獲得兩個榮譽的海軍。
Jon Seda飾演的John Basilone
扮演《太平洋戰爭》的演員同樣也並非好萊塢的一線演員--這彷彿已經成了漢克斯和斯皮爾伯格的習慣,為了不讓演員喧賓奪主,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大兵們的生活,選取二線好演員是最好的做法(舉個例子,看完《老友記》再回過頭看《兄弟連》,就會覺得上尉Sobel是Ross的調調)。
飾演Robert Leckie的James Badge Dale給觀眾留下最深影響的就是《24小時》中的Chace警探了--這和他飾演一名美國海軍並不矛盾。而另外兩位演員就還要面生一些,Jon Seda和Joseph Mazzello都是以配角著名。
他們勇猛,但絕不渴望硝煙戰火
《兄弟連》中的小兵最後成為了劇集中主角
戰爭題材的電影,《太平洋戰爭》和《兄弟連》叫好又叫座的最大的原因是把視角放得儘量低,從戰士的角度近距離地感受戰爭,體現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溫暖,將軍上尉都只是大配角而已。
《兄弟連》Easy Company中一開始被Sobel上尉找碴的幾位“小兵”反而成為了劇集後來的主角。而《太平洋戰爭》中的三位主要人物也只是下士,上等兵和槍炮軍士。
10個小時的“長電影”讓導演有更多的時間去發揮“主旋律”思想。場面仍然宏大,戰爭仍然殘忍,但兩部劇集對軍人人性的描述都更加凸顯。美國人絲毫不在乎浪費筆墨在軍人對戰爭的恐懼上--這是人之常情,他們勇猛不退縮但不代表他們渴望戰爭,他們毫不猶豫的保衛祖國,但是他們更希望能有遠離硝煙戰火的方式。《兄弟連》中的最後一集講述德軍投降,“你們有權利享受幸福平安的生活”的宣言揭露劇集的主旨,被棒球棍擊向遠方的棒球更代表人們對戰爭遠離的渴望。
《太平洋戰爭》中的大兵眼神中總是有恐懼和絕望
雖然《太平洋戰爭》還未播放,但是幾則預告片中已經能看出非常強烈的“人性”主旨。大兵恐懼的內心獨白、父輩對兒子參軍的絕望把了人們對戰爭的恐懼體現的淋漓盡致。劇中更有婚禮,送行等感人的愛情場面出現,看來《太平洋戰爭》中軍人真情流露的一面不可避免。製作人斯皮爾伯格更是一語道破天機,“這是一部講人類靈魂墮落的電影。”
兩部劇集的故事必然因為歷史背景而不同,不過峰迴路轉,仍然回到遠離硝煙的主旨上,畢竟渴望和平是全人類最大的共識了。
10年上下 投資平分秋色
兩位燒錢的大叔出席首映 心情舒暢
兩部劇集都可謂是“電視界”的天價作品。2001年,拍攝《兄弟連》時,業界無一不為其高達1.25億美金的高價而驚呼“太貴了!”,這也成為了所有電視臺投資最大的一部作品。不過斯皮爾博客和漢克斯再次出山,也沒“饒”了投資人,1.5億美金最終拍下了10集《太平洋戰爭》,登上HBO投資最大作品的寶座。
《兄弟連》預計:1.1億美金 實際:1.25億美金 1250萬美金一集
《太平洋戰爭》預計:1億美金 實際:1.5億美金
接近8億人民幣的巨大投資,最終作品的效果也是無可厚非的。1998年拍攝完成的《拯救大兵瑞恩》時長170分鐘,投資9000萬美金。要想拍一部時長10個小時同等質量的電視劇,1.5億並不算多。
《兄弟連》主要講述歐洲戰場,8-10個月的拍攝工作均在英國Hertfordshire完成,為了讓歷史更加精確,劇集輾轉了歐洲12個不同的小鎮,4個國家。德國的戲份大部分在瑞士邊境和奧地利拍攝完成。《太平洋戰爭》1.5億美金投資中,1.34億澳幣都用在澳大利亞的實景拍攝中。
最後想套用一句《兄弟連》Lipton的臺詞,也是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來結束全文。 "For he who today shed his blood with me,shall be my brother."(共浴血者,即吾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