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退位,刘备为什么不迎汉献帝入蜀为帝,而是自己当了皇帝?

喜欢你你是我独家的记忆


可以反过来问,汉献帝退位,为什么刘备要迎汉献帝入蜀为帝?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汉献帝出了几分力?汉献帝对刘备和蜀汉帝国有过什么贡献?虽然在名义上,刘备是臣,汉献帝是君。但是三国形势,大家都清楚,大家都忙着抢地盘,没有人把汉献帝当回事。

刘备能建立蜀汉帝国,是他和自己的部下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经过多年的奋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和汉献帝没有任何关系,刘备为什么要迎汉献帝入蜀为帝?汉献帝何德,配做蜀汉的皇帝?

虽然刘备的这个蜀汉政权,名义上是东汉政权的延续,但刘备心里对东汉是没有感情的,对汉献帝也是没有任何感情的。甚至刘备巴不得汉献帝早点死,这样好让他名正言顺地在蜀地称帝。

汉献帝主动禅让给曹丕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还给了他一块封地,在这块封地里,汉献帝还是皇帝。而曹丕也没有派人暗害汉献帝,这和后来的宋武帝刘裕毒杀东晋的退位皇帝,有着天壤之别。汉献帝退位后又活了十几年,直到魏明帝时期才死的。

而汉献帝刚一退位,人活得好好的。刘备就故意称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了,在成都遥祭汉献帝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帝位。

当初刘备晋封汉中王时,也是他自封的,根本没有经过汉献帝同意。可见刘备眼里根本没有汉献帝,他自然不可能迎汉献帝入蜀为帝。如今刘备自己当皇帝了,就更不可能迎汉献帝入蜀为帝了。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汉献帝有什么资格当蜀汉的皇帝?蜀汉江山是刘备和部下辛辛苦苦打下来的,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送给汉献帝?

这和元末农民起义时,朱元璋害死韩林儿是一个道理。虽然朱元璋是韩林儿父亲韩山童的部下,朱元璋的队伍,名义上也是属于韩山童的。韩山童死后,韩林儿继承了他的政治遗产,此时朱元璋名义上还是要受韩林儿的节制,但是后来朱元璋自己打下了大片江山时,已经和韩林儿没有任何关系。

朱元璋攻下南京后,表面上派人迎韩林儿来南京登基,背地里却派人暗杀了韩林儿。这很正常。朱元璋辛苦打下的江山,凭什么要让韩林儿摘桃子。这事放在刘备和汉献帝身上,同样适用。


袁卫宇


公元220年在曹操死后没多久,汉献帝刘协被曹丕逼迫禅让了皇位,这一刻曹魏政权彻底取代东汉王朝,曹丕象征性的封刘协为山阳公,在山阳地界可以随意活动。

那么作为一直打着大汉旗号的刘备,为什么不迎接刘协进蜀称帝,而是自己当了皇帝呢?

刘备字玄德,自出道以来一直以汉景帝玄孙为名到处招摇撞骗,骗了关羽,张飞两人跟他结拜,对他死心踏地。后来到了皇宫面见汉献帝刘协竟然真的混了个皇叔的称呼!从此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皇族后裔,打着大汉的旗号,到处混吃,混喝,混地盘。先是来到徐州,徐州太守陶谦硬赶着把徐州让给他,结果三弄两弄徐州让曹操给占了。刘备跑到新野县后,以大汉皇叔的身份把当时还在种地的卧龙诸葛亮骗出山为他卖命。没多久曹操军队杀到新野,刘备又跑到荆州,跟刘表又认作兄弟,刘表死前要让荆州给刘备,由于各方面原因刘备不肯接手,没多久曹操军队又杀了过来,刘备继续跑!

赤壁之战过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据了荆州,没多久刘备出兵以帮助“族弟”刘璋的名义一举拿下了刘璋占据的益州之地,从此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跟曹操,孙权,形成三国鼎力的格局。

回过头来看一看刘备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完全可以说是靠他大汉皇叔的身份。然而当刘备听说汉献帝刘协被曹丕逼迫退位时,却没有主动联系刘协来到他地盘继续当皇帝,而是不久以后自己称帝建立了蜀汉王朝。




刘备也是个凡人在皇权,地位面前哪有说不心动的,大好江山怎能白白送人。在古代争夺皇权的路上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事例很多,更何况刘备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叔呢!


唐古看今


刘备好不容易借假“仁义”,得到刘皇叔这个称号,怎么可能让刘协入蜀国称帝。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进行的谋划。

要说刘备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先说说他是如何安邦定蜀的。刘备虽然打着中山靖王后代,但创业实属困难,所以他用了一种更为狠辣的手段,他是怎么做的呢?

绝非仁义

当初在经过了多年颠沛流离和寄人篱下的日子后,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刘备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荆州。

在诸葛亮的计划中,刘备同族刘璋所占领的益州,也是日后实行鼎足三分的关键,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不知道刘备时常自我标榜的仁义置于何地,但三国本来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于是刘备用他的“仁义”取代了刘璋。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说刘备取代刘璋他还算得上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他在占领益州后做的一件事可算是完完全全砸了自己的招牌。

当时成都失陷后,刘备为筹措军饷犯了难,思虑再三后,他还打起了货币的主意,当时市面上普遍使用的是两汉时期的五铢钱,刘备铸造的货币名叫“直百五铢”。就是一枚可以当做一百枚五铢钱,重量为十克的直百五铢,不过仅是五铢钱的三倍,却要当做100枚五铢使用,真是一出空手套白狼的好戏。

通过铸造大钱,以1/30的价格去掠夺蜀地的财富,这和明抢没什么区别,为了避免蜀地人民的抵触情绪,刘备下令,不接受直百五铢的,杀无赦。在这种手段之下蜀国国库充盈,但老百姓却苦不堪言,能做出这样的举动,这就是刘备的仁义。

所以综合来看,刘备并不是什么大义之人,在利益面前,都是小人罢了。

骗来的“刘皇叔”

虽然一开始自称姓靖王之后,但很显然并不被众人认可,最后也是在刘协的口头认可才敢自称皇叔。

想当初, 在曹操掌权之时,刘备还曾被汉献帝召见,刘备曾亲口答应过汉献帝,要尽自己所能匡扶汉室,还大汉一个正统,结果呢,在汉献帝有生之年得到的却是刘备在西蜀称帝的消息。

当然刘协是想着让刘备为自己的汉家天下获得筹码,而刘备则是为了以此建立自己的王朝。这在两人之间心照不宣,而匡扶汉室也是刘备最大的谎言,当刘备称帝后,就等于谎言破灭。

借用“汉室”,荣登宝座

虽然刘协一直是皇帝,实际上就是一个囚徒,刘备名义上还是他汉家的势力,现在刘协被废,刘备的势力就等于是刘协汉家江山的分支,而当刘备称帝,建立属于自己的蜀汉政权后,就标志着原来属于大汉的政权完全没了。大汉就是在他刘协的手中丢了,这是莫大的耻辱。

而此事刘备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毕竟蜀汉还是打着前朝名义,凭此招揽人才,自己又成为实际的王,在很多人眼中蜀汉还是汉朝,假如刘备能够最后打败魏吴,将整个天下统一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延续,或许那时自己还有可能成为这天下真正的王,毕竟刘备已经老了,阿斗又没什么本事,而刘协还年轻,加上刘备也有一颗要统治天下的心。

关注潇然历史,茫茫人海,关注我,你就是我的人了。

潇然历史观


220年12月,曹丕于许昌西南17公里的繁阳(今河南繁城)举行受禅仪式,逼迫汉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刘协虽不情愿,但还是很配合地完成了仪式,将玉玺交给了曹丕。随后,曹丕贬刘协为山阳公,东汉由是灭亡。

在刘协退位四个月之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远在成都的皇叔刘备在祭告天地与汉朝高皇帝以下后,宣称自己成了汉朝的皇帝,将继续驱除汉贼,复兴汉室的事业。汉献帝还健在,这皇叔刘备为何不去迎奉天子,反而自己称帝呢?

一、刘备迎奉献帝难度太大。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封地在山东菏泽。如果刘备要把刘协从山东接到四川,这距离实在太远,而且要穿过曹魏的中心区域,这对于刘备来说太难了,很不现实。

二、刘备也不想迎奉献帝。虽然刘备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随着刘备势力的强大,刘备的初心已经改变了。此时的刘备希望做一个主角,而不是之前的配角。所以在得知曹丕篡汉后,刘备的内心是非常波澜的。在波澜纠结了四个月之后,刘备想通了,他要做主角,给自己摇旗呐喊,为自己代言。

但是刘备在当主角之前,必须得处理一下刘协。刘备找了一个很尴尬的理由,就是他听说刘协被曹丕害死了!听说被害死,我估计刘备自己都不信。可不论这理由有多么尴尬,反正蜀汉集团的人是信了,于是一大波人劝刘备称帝。刘备给刘协草草举行葬礼后,就在群臣的簇拥下登基了。
三、刘备称帝,刘协应该是知道的,刘备为他举行葬礼,刘协也应该知道。这时的刘协已然想通了,无论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还是明目张胆的威胁,对他来说都一样。当他被董卓拥立的那一刻起,汉室早已倾颓,他的命运已经注定。他也清楚,留在曹魏尚可性命无忧,万一被刘备找到,他只有死路一条。


石头说历史


刘备出道一来,就或明或暗要称帝,从来都没有表现出忠臣的样子!

一、他把自家门前的一棵大树,喻为皇帝华盖,就是想称帝!只不过是借邻居之口而已。

二、衣带诏还没东窗事发,就溜之大吉。人家马超之父马腾,就是因衣带诏才被杀。

三、与诸葛亮在隆中密谋天下走向,不论是三分天下,还是统一天下,没谈待皇帝如何。

四、他一直高喊匡扶汉室,恢复刘家江山。他是玩文字游戏,因他姓刘。

五、他开口闭口自己是刘皇叔,就是告诉别人他姓刘,是刘邦之后,有皇室血统,有资格称帝。

六、自封汉中王,皇帝还在,哪有忠臣自己称王的?曹操的魏王,无论怎么说,还是皇帝封的,好歹还有正规手续。

七、汉献帝退位,他也不遮遮掩掩,而迫不及待称帝。

他认为汉中是刘邦起家之地,是刘家龙脉发源之地,实际那是困龙之地。因刘邦当年被困汉中。故仅一年多,就被书生陆逊打败,气死在白帝城。


碧水青山0


汉献帝退位,刘备为什么不迎汉献帝回蜀做皇帝而自己做皇帝呢?我觉得原因有几点。

其一,魏帝曹丕(这个时候还只是魏王)不可能放走汉献帝。

众所周知,长安被叛军攻破后,汉献帝带领群臣流离失所,离皇帝最近的袁绍不去迎接天子,被曹操知道了急行军前往长安迎接天子迁都许昌,从而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得了天子就相当于得了天下大半了!可以以汉室正统号令天下。曹丕肯定知道这个厉害的关系的,所以汉献帝一直处在深宫中被严密看管,根本没有机会逃出去。

其二,刘备也不希望更不会迎汉献帝来巴蜀登基继位。

自己辛辛苦苦出生入死才打下的基业,不可能拱手让人!即使这个人是当今天子汉室正统!人都是有私心,刘备作为乱世枭雄,他希望的是借助汉室正统的名号来为自己打天下。大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即使刘备希望大汉延续国祚,也是以自己的名号来继位称帝,而不是寄希望于被曹魏控制下的汉献帝。所以刘备不会迎汉献帝入川!

其三,汉献帝退位,又迎天子无望。所以刘备需要一个汉室正统的名号来收复天下人心,振奋士气。

汉献帝退位后,刘备肯定知道汉献帝会被曹魏所害以绝后患,大汉朝廷宣告彻底灭亡。所以刘备需要站在汉室正统的制高点上号令天下收复人心。只有以汉室皇族后裔身份继承帝位才能聚集天下仍心怀大汉的有志之士共讨逆贼,兴复汉室!


竹林论风月


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作恶后人遭殃。汉献帝的老爸刘宏是个荒淫无耻的皇帝,在宫里办市场,开设天体游泳馆,重用宦官;把祖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给断送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政权,给曹操兼并自己的刘氏公司提供绝佳的机会。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刘家公司终于倒闭,汉献帝被迫让位于曹丕,公司的法人从此变更。

这时候问题来了,如果说曹操是汉贼,是奸臣。但好人也没有死绝,大军阀刘备就以汉室后代自居,(据说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为恢复刘氏基业贡献了毕生精。可谓是根红苗正、殚精竭虑。

曹丕篡汉称帝,大逆不道,大忠臣刘备为什么不迎接刘协进川,反而在曹丕称帝的次年也迫不及待登基称帝呢?

一、称帝是刘备的伟大理想。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军阀不是好军阀。

东汉末年,袁术称帝,袁绍试图称帝,张角称帝,哪个英雄好汉不想问鼎中原?当皇帝富有四海,女人随便占,钱随便花,人随便杀,死了还可以世袭。世界上还有比皇帝更有诱惑力的职位吗?

刘备自称是刘胜的后代,且不说汉朝四百年历史,刘胜的后代成千上万,没有DNA,没有身份证,刘备的身份无法确定。即使刘备不是刘邦的后代,也不影响自己树立当皇帝的远大理想。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为了当皇帝,父子可以相残,兄弟可以相煎,母子可以成仇,刘备就是刘协的亲弟弟,也可以取而代之。

刘备是为了赢得合法性,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更有号召力,才打出匡扶汉室这个口号的。但匡扶汉室跟当皇帝并不矛盾,而且汉献帝也不是汉朝的唯一合法代表,刘备心里根本就没有把他当回事。刘备的终极目标是自己当皇帝,而不是让刘协继续当皇帝。

如果谁真的以为刘备拼老命是为了刘协,那真的太傻、太天真了。

二、弄走汉献帝不具备可操作性。

汉献帝下台后,曹丕没有赶尽杀绝,还给了他一个"山阳公"的封号。但不杀他,并不意味不防他,因为他曾经下过衣带诏,想干掉曹操,不是个省油的灯。

曹丕肯定把汉献帝定为一级管制对象,周围布重兵监视,遍布耳目,一个麻雀也不会允许飞出去,何况一个大活人?因此,刘备要裹挟汉献帝,唯一的途径就是动粗,武力劫持。

可是刘备在四川,汉献帝在河南焦作,两地相距一千多公里,相隔万水千山,刘备连汉中都打不到,要是打到焦作,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采用小分队穿插和特种部队,在没有先进武器和直升飞机的情况下,想劫持汉献帝比登蜀道都难。

三、汉献帝这张牌没有用了。

汉献帝当时已经成为负资产,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地球人都知道,刘家江山不是别人给抢走的,是自己弄丢的。

汉灵帝无德,汉献帝无才,早就不具备当领导的资格,仅存的一点威望也一落千丈。

在此情况下,刘备再决定把刘协弄到蜀国,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曹操没死的时候,天下的人谁不知道曹阿瞒专权,曹操手下大臣哪个不知道自己在给曹操打工?汉献帝禅让的时候,谁不知道汉献帝是情非得已?

但满朝文武没有人站出来干预,第一可能是不敢,惧怕曹丕的淫威;第二就是觉得汉朝已经腐败无能,活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当时的事实是,反对曹丕的,只是一小撮。赞成曹丕的,是一大帮。曹丕称帝是历史潮流,是大势所趋。

而且在曹操和曹丕的领导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结束了动乱的生活,大家一路高歌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有什么不好?

四、刘备身边的人不会同意。

刘备马仔跟着主公,出生入死好不容易建立一片根据地,再让一个昏庸无能的汉献帝来到蜀国,受牵制、受拘束,跟请来一个爹一样。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大臣听汉献帝的,还是听刘备的?

如果听汉献帝的,汉献帝没有领导才能,如果听刘备的,那刘备不是成为跟曹操一样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了吗?刘备手下的大臣,大家无非是为了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当个开国大臣,弄个部长干干,他们巴不得刘备早点称帝。

如果刘备不称帝,还要假惺惺等着汉献帝来,那就寒了弟兄们的心。因为傻子也知道,汉献帝来蜀国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刘备也不扭捏了,果断登基。一人称帝,全家光荣,当皇帝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何必假惺惺呢?


历来现实


如果刘备迎接汉献帝入蜀为帝,那他就是二百五了。

刘备,本来干个体的,织个草席,编个草鞋,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可是,刘备不甘心,不甘心一辈子做个体户,他想出人头地,做个人上人,于是他来到了涿县,准备参军。


在涿县,他遇到了猪肉店老板张飞,伪装卖枣的杀人逃犯关羽,刘备一个劲地忽悠:

“吾乃中山靖王之后,正儿八经的皇室宗亲,现在天下大乱,我准备出来恢复汉室,现在正好缺左、右两名将军,你俩做好准备了吗?”

张飞咧开大嘴,笑了笑:“我一个卖猪肉的,只会杀猪,不会打仗!”

关羽摸了摸长胡须,说道:“我倒是杀过人,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手生的很!”

刘备说:“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我给你们讲一讲刘秀的故事吧!”

一个钟头之后,三人结拜了!



说了这么多,刘备的梦想是什么呢?

兴复汉室?是的!兴复了之后呢,谁做皇帝啊?

这个问题刘备不好正面回答,因为他想当皇帝,想的都快疯掉了,可是他又不敢,为什么呢?

因为北边有个汉献帝,人家才是正统,虽然汉献帝是个傀儡,但在普天之下看来,汉献帝就是正儿八经的皇帝。

而刘备和孙权,说的好听一点是地方军阀,说的难听一点,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汉献帝被逼退位之后,刘备毫不犹豫地称帝了。

刘备担心有人说闲话,佯装汉献帝已经死了,“痛哭数日”,“百官挂孝”,可谓是做足了表面工作。

其实,汉献帝并没有死,人家活得好好的,刘备岂能不知,难道安插魏国的眼线都瞎了吗?但他却故意装傻。


不管汉献帝死或者没死,反正我刘备认为你死了,刘备用意昭然若揭,“哥要当皇帝了!”

但总是有脑袋缺根弦的人,不能深切体会领导的用意,还三番五次地劝阻刘备,“不要称帝,说好了的,兴复汉室的呢?”

这两个缺根弦的人,一个是费诗,一个是雍茂,他俩一个是牂牁郡太守,一个是秘书。或许他俩是好意,因为刘邦“缓称王,高筑墙”,二人期望刘备效仿刘邦,不要那么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然而,刘备却急了,“混账东西,我都六十了,还能活几天啊?我再不过一把皇帝瘾,就死翘翘了!”

刘备一气之下,把费诗贬了,把秘书雍茂咔嚓了,这下子,再也没有不同意见了!

刘备如愿以偿地称了帝。


一半秋色


刘备自立汉中王,继而建立蜀汉为帝,没有过错。既没必要去给他擦脂抹粉,也没必要去诟病。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汉室衰微,自己不争气,不甘寂寞的人图王称霸,无可非议。

天下乃有德者居之,无德有实力也可以居之。并非刘邦的后裔、刘秀的后裔、汉桓灵二帝的后裔才能居之。

其实,汉末三国时期,并没有认为非刘氏不得为王、非刘氏不得为帝。

曹操在《述志令》中说: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言不假,曹操说的是实话。

中平元年(184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接豪杰,欲谋废除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事败,王芬自杀,许攸逃跑。

中平元年(184年),枹罕(今甘肃临夏)人宋建造反,自称河首平汉王,聚集部下在枹罕自立,改元,设置百官,统治长达三十多年。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派遣大将夏侯渊征讨,自宋建及丞相以下所置百官一律斩杀。

中平四年(187年),曾为中山国相的渔阳人张纯,与同郡张举、乌桓丘力居等人,聚众十余万叛乱。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中平六年(189年),幽州牧刘虞招募胡人斩杀张纯,北州乃定。

同年,长沙区星自称为将军、阳明皇帝,率领部众一万人起兵叛乱。被新任长沙太守孙坚击溃,生死不明,不知所终。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韩馥等人准备抛弃献帝,另立幽州牧刘虞为新君,由于曹操、袁术等人坚决反对,刘虞也坚决拒绝,因而作罢。

同年,益州牧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进击汉中太守,张鲁逐步控制了汉中。后来,有人挖到了玉印,众人要推举张鲁为汉宁王,功曹阎圃力谏,张鲁才作罢。张鲁在汉中统治近三十年,截断汉朝使者,完全是独立王国,直到曹操平定汉中为止。

初平四年(193年),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起兵跟随,夺取了泰山郡华、费县,入侵任城。后来被陶谦杀害,收编了他的追随者。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建号仲氏,定都寿春。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呕血而死,做了两年多的皇帝。临死前,袁术想把称帝的那套家把什献给袁绍,由于曹操派遣刘备等截杀,坏了袁绍的好事。

荆州牧刘表曾经郊祭天地,也有称帝的想法;益州牧刘焉本打算去交州避祸,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就改谋益州牧,没想到给刘备做了嫁衣。

这些是部分称王或者想称王没有称王的情况,还有一些边境地区趁着中原混乱,自立为王的,如北部鲜卑、乌丸、高句丽,南方的蛮、山越,其部落首领都自称为王,什么汗鲁王、崤王等等,不可枚举。

他们或高调称王称帝,昙花一现,或保持低调,闷声发大财。不管是趁着乱世豪赌一把,或者浑水摸鱼;不管他们打着什么旗号,以啥名义起事,其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为了成就一番霸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能有这个魄力就很难得。万一运气好,就成了呢?

但的确如曹操所言,没有曹操,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曹操能称王,刘备咋就不能称王呢?曹操不让献帝封刘备为王,那么刘备就可以不需要你封,自立为王就是;曹丕称帝,刘备正好有个借口,也跟着就称帝了。而且不管献帝是死是活,直接给他召开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以天下不可一日无主为由,堂而皇之称帝。

献帝把皇位传给了曹丕,那不就是天下之主吗?再出来一个太阳,这不是添乱吗?

没人去理会这些,也别谈啥仁义道德,谁抢着就算谁的。

就这个情况,谁还觉得刘备会把献帝请到成都去,让他继续做皇帝呢?如果曹丕真的把献帝送到成都去,刘备会接纳吗?

不要再给刘备擦脂抹粉了,本来称王称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有势力你做就好了,不服就来对决。何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呢?刘备装装样子,还可以忽悠一下吃瓜群众,今天还不把这个遮羞布揭开,又有何益?

说句难听的话,为了生存,卖脸也好,卖腚也罢,都可以理解。但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似乎就太虚伪了。

睁眼看历史,正眼看人生,不喜勿喷!!!


豹眼看历史


提这个问题,这个脑子,也基本上告别自行车了……

首先,匡扶汉室只是刘备的一个政治口号,尤其是区别于曹的篡权和孙的不尊汉室。但这并不代表刘备跟汉献帝真有多大的感情,献帝在曹操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其他人手中尤其是到了刘备手里那可就成了烫手山芋了……

不信,后世有个更典型的案例,朱元璋奉韩山童为主,韩山童死了之后,他的儿子韩林儿被立为小明王,而等朱重八翅膀硬了,这个韩林儿位置就很尴尬了……别急、权势滔天了,自然有人为君分忧,所以廖永忠义无反顾地淹死了韩林儿……为啥呢?韩林儿不死,朱重八就没法自立为君啊……

那所以,刘备为什么要去接汉献帝来蜀国呢?他俩又没有啥真感情,献帝也没法带给刘备啥实际利益,这么一个废帝,养着费粮食,供着费感情……尤其是来了就要当领导、当核心……这tmd刘备能忍,诸葛亮能忍吗?孔明能忍,张飞能忍吗?估计也就是忠心耿耿的关二爷能容忍……

再有,弄这么一个爷过来,可不是献帝自己这么简单,这是要来当君主的,一日为君、终身为君,那他就算是嗝屁了,你也得想法子供他儿子做君主……看到上边的韩林儿了吗……那刘禅刘封能接受自己的爹再给自己找个爷爷来?这特么的还有出头之日吗……

所以,还是不要这么麻烦的好,实际上献帝也就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初期起到了点作用,曹操后期,这家伙也成了个烫手山芋,时不时弄个衣带诏出来刷刷存在感、恶心下曹操,关键吧曹操活着的时候还真不好意思直接下手,真要有人比如刘备想来接献帝去蜀国视察下,曹操也舍不得放……

当然,退一步讲,即便刘备想接献帝走,那也得有这个本事,这玩意就是这样,没人抢的时候跟个草似的,真要有人抢了,那绝对又被当成宝了……这么大个目标,就算是里应外合,想偷走他也不容易,加上这家伙估计也是吃不了苦的主儿,真要路上颠簸一番,没准没等到蜀国就一命呜呼了呢……那会可不像现在高铁飞机都有,蜀道难,李诗仙都觉得难呢……所以献帝自己也真不一定舍得去……

一个不想接、一个不愿去,再加上曹魏也不舍得放……所以题主你瞎操什么心……这不是给一心准备着登基称帝的大耳贼添堵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