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在歷史上是否與俄羅斯同一族系?為何與俄羅斯有切齒之恨?

曉風殘月44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要分別來看。

波羅的海三國的愛沙尼亞,同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兩國不同。

愛沙尼亞於芬蘭人具有很接近的血緣,不屬於斯拉夫人。他們早在5000年之前就在愛沙尼亞生活。

他們祖先有“蒙古人種”的血統,屬“烏拉爾—阿爾泰語系”,然而同日耳曼人混血以後形成獨特的民族。

薩沙看到的愛沙尼亞人,個子比俄羅斯要矮小一些,頭髮顏色幾乎都是淡色。

所以,愛沙尼亞人同俄羅斯沒有關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民族。

至於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也不是斯拉夫人。

它們是北歐波羅的人的一支,屬於北歐人種,都是身材高大,金髮碧眼。

這些民族也都是古代就在現在的地方。以立陶宛人為例,公元前很多年就在波羅的海活動。

而斯拉夫人直到公元1世紀,還在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遠離波羅的海,隨後才開始逐步向外擴張。


所以,波羅的海三國同俄羅斯的主體斯拉夫人不是一個民族。

至於為什麼仇恨俄羅斯?

看看俄羅斯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了。

這三個國家本來都是獨立國家,在二戰前期1940年被蘇軍武力吞併。

隨後,蘇聯對三國進行了殘酷的鎮壓。

愛沙尼亞是弱小民族,人口只有幾十萬,經不起這樣大規模的逮捕、流放、處決。

在蘇聯佔領期間,數萬愛沙尼亞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流放前沒有事先宣佈,愛沙尼亞人接到通知後,一般只有幾個小時來收拾東西,然後被鐵路悶罐車運到遠東。被蘇聯流放、逮捕、殺害的愛沙尼亞人超過6萬,佔整個國家總人口的8%。

到了1941年,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進攻蘇聯。

愛沙尼亞人在之前已經組成了叫做森林兄弟的游擊隊,同蘇軍連續作戰到戰爭爆發。

當時蘇軍一潰千里,然而撤退時執行焦土計劃,在愛沙尼亞境內展開了破壞行動,包含搶走一切能帶走的物品、屠殺持不同政見者、帶不走的物品便加以焚燬。

一些愛沙尼亞人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阻止蘇軍暴行,被當做叛徒就地槍殺。

有數千愛沙尼亞人被蘇軍打死。

愛沙尼亞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國家幾乎滅亡。

蘇軍在愛沙尼亞僅有1年,卻有如此可怕的暴行,導致愛沙尼亞人群起抵抗,踴躍加入德軍同蘇聯作戰。

而之前蘇軍佔領愛沙尼亞時,強行徵召了大量愛沙尼亞男人入伍。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德軍和蘇軍中都有愛沙尼亞人,互相作戰。

1944年,蘇軍反攻再次佔領了愛沙尼亞,對反抗者和家屬毫不留情的鎮壓,屠殺。

愛沙尼亞人不願意屈服,有超過1萬5000人繼續支持森林兄弟游擊隊,

從1944年11月-1947年11月他們發動了773次武裝襲擊,擊斃超過1,000名蘇聯人和他們的支持者。

最後一個森林兄弟奧古斯特·薩博,在森林中堅持作戰到1978年,前後作戰了30多年。在被蘇軍包圍時,這個老人寧死不屈,投水自殺。

由於愛沙尼亞人反蘇,蘇聯對他們鎮壓特別厲害。


二戰結束時,愛沙尼亞竟然損失了高達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口,有8萬多人直接死於戰爭。

這個損失人口比例,是歐洲最高的,比蘇聯高得多。

試問,如果中國現在被一個國家弄死了3億多人口,我們不會對這個國家恨之入骨?

蘇聯搖搖欲墜時,愛沙尼亞是最早堅決要求獨立的國家。


薩沙


上述三國的主體民族與俄羅斯的主體民族不是同一族系。現在的歐洲主要有三大族系,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包括東斯拉夫人(俄羅斯人、白羅斯人、烏克蘭人)、西斯拉夫人(包括波蘭人、捷克人等)、南斯拉夫人(包括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北馬其頓人等等),日耳曼人則包括英格蘭人、德國人、奧地利人、瑞典人、丹麥人、荷蘭人等等,凱爾特人則包括蘇格蘭人、愛爾蘭人等,另外法國人主要是古凱爾特人以及他們與羅馬人以及日耳曼人的混血後裔。另外歐洲還有一個大的族系拉丁人:拉丁人原指古意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地區的古代民族語言集團,現在泛指受古拉丁語影響較深的操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的民族,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主體應該是南歐拉丁人,意大利人則是以古代羅馬拉丁民族(古羅馬拉丁民族典型的就是古羅馬人)與不同日耳曼部落融合而成的民族。在歐洲也有其他的一些小的族系,比如波羅的人族系。

那麼這些族系又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講問題一定要講的清清楚楚,所以這事得往根上刨。有一個概念叫做原始印歐人或者古印歐人:大約在6000年前,原始印歐人他們可能生活在東歐南部廣闊的草原地帶。關於原始印歐人的起源地主要要兩種假說,一個是在東歐草原,一個是在安納托利亞(今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另外還有北歐起源說、亞美尼亞起源說、印度起源說等。這些原始印歐人他們當時屬於遊獵民族,歐洲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等等應該是他們遠古時期西遷所分化形成的,大約在2000年前,一部分原始印歐人南遷到了古阿富汗、古伊朗和古印度地區,他們被稱為雅利安人。十九世紀的英國人威廉·瓊斯提出的一個語言學概念印歐語系:這個概念認為歐洲大部分語言以及印度的很多語音都是從所謂的“原始印歐語”不斷分化出來的,這些語言之間存在著親緣關係,印歐語系是當今世界第一大語系,涵蓋了幾百種語言。印歐語系下面又包括很多語族:斯拉夫語族、日耳曼語族、凱爾特語族、波羅的語族、羅曼語族(又稱為拉丁語族)、印度語族、伊朗語族以及其他像希臘語、吐火羅語(已消亡)等小的其他語族。

波羅的海三國是一個地緣政治學上的概念,指東歐或者北歐的波羅的海沿岸的地理和歷史有相似性的這三個國家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比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北歐國家。立陶宛的主體民族是立陶宛族(約佔其全國總人口的85%),拉脫維亞的主體民族是拉脫維亞族(約佔其全國總人口的62%),立陶宛族與拉脫維亞族都是屬於古時的波羅的人的後裔,他們應該屬於北歐人種。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波羅的人來到了波羅的海沿岸和今俄羅斯中西部的地區,大約在公元前900年,一些波羅的人部落生活在波羅的海的東南部地區,形成了今天的立陶宛人和拉脫維亞人等,立陶宛語與拉脫維亞語屬於印歐語系波羅的語族。愛沙尼亞的主體民族是愛沙尼亞族(約佔其全國人口的68%),愛沙尼亞的民族和語言與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是不同的。愛沙尼亞人與芬蘭人之間有親緣關係,愛沙尼亞語與芬蘭語屬於烏拉爾語系的芬蘭-烏戈爾語族,印歐語系與烏拉爾語系是兩個不同的語系,在歐洲並不是所有的族系都起源於原始印歐人,但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化,很多都混血了。而俄羅斯人則是屬於東斯拉夫人,俄羅斯語屬於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中的東斯拉夫語支。所以所以,波羅的海三國主體民族與俄羅斯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族並不是同一族系,四者互相之間語言也有很大的不同。

再看第二個問題:1991年前蘇聯(1922年-1991年)解體,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這波羅的海三國相繼獨立,這三個國家和俄羅斯一樣都曾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他們在一起“搭夥過日子”也算是幾十年了,並且波羅的海三國也都有一定量的俄羅斯人分佈。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也想當然地把這三國看做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然而那卻是俄羅斯自己的“想當然”,這三國獨立後,紛紛與俄羅斯做了迅速“切割”,把自己主體民族的母語作為官方語言,並且這三國之後也加入了歐盟和北約,迅速融入進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中。

為何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如此的“苦大仇深”呢?寧可加入西方陣營,也要與俄羅斯做“切割”。首先:在歷史上,波羅的海三國與中歐、北歐、西歐的聯繫較深,文化上與宗教上與他們更為接近。歐洲的主要宗教為基督教(主要為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三大教派),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滅亡)時期,基督教曾一度收到羅馬帝國的打壓,但在392年基督教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形成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形成天主教傳統,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形成東正教傳統。公元1054年,兩派教會的矛盾總爆發,正式決裂,在16世紀,羅馬教會又分裂出一些基督教新教派別。日耳曼人以及拉丁人主要是天主教和後來的基督教新教為主,而俄羅斯則是東正教為主。

挨個說:先說拉脫維亞,在公元12世紀晚期,當時的羅馬教皇派傳教士到現在的拉脫維亞地區傳教,但是當地波羅的人的部落比如克羅尼人、拉特加廉人、塞梅加廉人、瑟羅尼亞人此時都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後來他們形成了拉脫維亞人),他們對此並不買賬,他們有自己的傳統的民間信仰。當時的羅馬教皇也急眼了,軟的不行就來硬的,派出了日耳曼十字軍入侵到這裡,在13世紀早期,日耳曼德國人控制了今天拉脫維亞的大部分地區,拉脫維亞也完全融入進了歐洲社會,今天大部分拉脫維亞人信奉基督新教路德宗。再看愛沙尼亞,大約在公元12世紀到公元13世紀,愛沙尼亞民族形成,公元13世紀,愛沙尼亞被丹麥人和日耳曼持劍騎士團征服,基督教傳入此地,今天大部分愛沙尼亞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再看立陶宛,波蘭人雖然屬於西斯拉夫人,但是在歷史上受日耳曼德國人影響較深,大部分波蘭人也是信奉天主教,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歷史上立陶宛與波蘭的聯繫較深,1569年兩者還組成了波蘭立陶宛聯邦,現在的大部分立陶宛人主要信奉天主教。可以這麼說吧,在公元12世紀之前,波羅的海三國的地區與歐洲雖然有聯繫,但是並不是那麼密切,主要是自個玩自己的,在公元12世紀以後,他們在文化和宗教等領域則完全融入了以西歐和中歐為主導的歐洲社會了。

而俄羅斯則是發端於1283年建立的莫斯科公國,初期的莫斯科公國只是東北羅斯中一個面積不大的內陸國,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擊敗欽察汗國(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分裂後的大帳汗國,徹底擺脫了蒙古人對俄羅斯長達240年的統治。此後莫斯科公國開始陸續吞併了周圍的諾夫哥羅德、雅羅斯拉夫爾、特維爾、彼爾姆等周邊羅斯公國,逐步強大了起來。1547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沙皇俄國成立,此後俄國開始加速在東歐以及亞洲的西伯利亞地區的擴張。

從17世紀開始,俄國與歐洲的波蘭、瑞典等國也開始矛盾衝突不斷,1721年沙俄在與當時的北歐霸主瑞典的大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獲勝,沙皇彼得一世被加冕為皇帝,俄羅斯帝國誕生。俄國雖然也是正宗的歐洲國家,但是當時與其西邊的這些歐洲國家在經濟、制度等方面有一定的“隔閡”,直到1861年俄國才開啟了農奴制改革,俄羅斯帝國的歐洲部分的面積幾乎佔了整個歐洲面積的一半,面對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具有很大擴張性的國家,西歐、中歐以及北歐的歐洲國家都是相當的“戒懼”。

其次:就是歷史上俄國以及後來的前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吞併”。歷史上這三國可謂相當的苦大仇深,在公元12世紀到20世紀的這幾百年中,不是受到西邊日耳曼人的侵佔就是受到東邊斯拉夫人的侵佔,可謂為左有狼右有虎。比如愛沙尼亞:在公元13到16世紀,先後遭到了普魯士人和丹麥人的侵佔,後來又被丹麥、瑞典和波蘭給瓜分了,17世紀被瑞典佔領,18世紀又被俄國給佔領了。比如拉脫維亞:在公元12到13世紀在被日耳曼持劍騎士團侵佔後,在1281年的加入了漢薩同盟,漢薩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間形成的政治與商業聯盟體。後來又被波蘭和瑞典所控制,在18世紀,拉脫維亞則被俄國侵佔。比較雄起的就是立陶宛了: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之後立陶宛與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多次戰爭,也與莫斯科公國幹過架,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組成了波蘭立陶宛王國(波蘭立陶宛聯邦),1602年波蘭立陶宛王國更攻佔了沙俄首都莫斯科,但是此後波蘭立陶宛王國國力卻迅速下降,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被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的三次瓜分後滅亡,立陶宛也進入了沙俄的版圖中。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羅的海這三個國家紛紛取得了獨立地位。從公元12世紀的幾百年以後,這三個國家終於迎來了徹底的獨立,這樣來之不易的獨立對於這三個國家而言是多麼的欣喜若狂。然而在二戰前,納粹德國與蘇聯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定了兩者在歐洲的勢力範圍,1940年,這三個國家被前蘇聯吞併,同年三國都成為了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強扭的瓜能甜嘛?肯定不甜,這三國心中的憤恨可想而知。並且在前蘇聯時期,前蘇聯對這三國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控制”,尤其對於愛沙尼亞而言,在二戰德國入侵蘇聯時,愛沙尼亞人曾把德國軍隊視作“解放者”,由於愛沙尼亞人與德國的合作,二戰後期,當蘇聯軍隊重新控制愛沙尼亞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報復行為,從1949年開始蘇聯當局把很多愛沙尼亞人流放到苦寒的西伯利亞,遷入大量的俄羅斯族人。從1950年代後期,愛沙尼亞才開始被前蘇聯允許與外國聯繫。在蘇聯時期,俄語是官方語言,上述波羅的海三國的語言文化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壓制。所以對於波羅的海三國而言,對沙俄以及前蘇聯的繼承國俄羅斯有著切齒之恨也就十分正常了。


十三叔看歷史


波羅的海三國分別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而他們其實和俄羅斯不是屬於一個族系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屬於同一族系或沾點親戚,這是一種誤解,可能是因為三國之前都是從蘇聯中分離出來的吧。

俄羅斯的族系是比較複雜的,現代的俄羅斯人是由東斯拉夫人中的一些族群融合而來的,其中融合了部分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的基因,不僅僅如此,俄羅斯還被遊牧民族所征服過,所以血脈中也有蒙古、韃靼等遊牧民族的血統。

通過現代基因分析技術證明,波羅的海三個民族也各有不同。

立陶宛人是十三世紀散居於涅瓦河流域的幾個波羅的海部落結合而形成的,屬於北歐波羅的人其中的一支。

拉脫維亞同樣是由波羅的海本土的一些部族形成的,也算作是北歐波羅的人中一支。

愛沙尼亞人是芬蘭部落的後裔,後來在和不同民族通婚後形成了愛沙尼亞這個獨特的民族。

立陶宛和拉脫維亞語言比較接近,愛沙尼亞則與北鄰的芬蘭語比較接近。三國多數人都信奉天主教或路德新教,很少有人信奉俄羅斯人的國教東正教。

這三個國家如果說和俄羅斯有關係,但就是被霸凌和反霸凌的關係。這種關係綿延沙俄和蘇聯兩段時期,波羅的海三國都遭受了太多來自東方這尊巨無霸的災難。

而他們之所以這麼恨俄羅斯,就要說起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前塵往事了。

時間要回溯到十八世紀,十八世紀的初期,此時的俄羅斯處於沙俄時代,這是一個極速擴張的時代,而因為俄羅斯地理位置偏於內陸,所以俄羅斯需要一個港口城市來作為跳板,而此時控制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在瑞典人手中,在與瑞典多年爭鬥之後,波羅的海沿岸慢慢被俄羅斯佔領,而現如今的波羅的海三國和俄羅斯的仇恨便是那時候開始的。

對於佔領的土地,沙俄可以說是沒有采用懷柔政策的習慣,因為在那個時候對於沙俄來說,時間就是效率,就是生命,而反過來對於當時波羅的海沿岸的居民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俄國人可不在乎道德輿論之類的影響,採取了同化,屠殺、遷出等多種強制性並且高壓的政策。

二十世紀初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波羅的海沿岸居民好不容易等來了自由和希望的曙光,並且成立了自己的國家,也就是現在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但是好景不長,蘇聯在內部統一後發兵波羅的海三國,三國再次被佔領,隨即蘇聯強行將三國變為自己的加盟國。

三國可以說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在二戰期間熱情歡迎前來解救的德國軍隊,加入他們的陣營一同對蘇聯展開反攻。

後來我們知道,當蘇聯反攻德國的時候,這三個國家可就慘了,蘇聯人對這種戰時反叛的反骨仔絕無憐惜,決心好好收拾這三個民族,各種理由的逮捕,殺害,流放,數十萬人在此次鎮壓中死亡,三個國家人口基數本就不多,幾乎等同於滅頂之災。

因為這次劫難,三國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女性多於男性,到如今人口仍沒有完全恢復。而沙俄,蘇聯從此在三國心中就是永恆的死敵。他們的死敵往三個國家內大量移民,讓俄羅斯族人不斷稀釋本地原住民比例,他們卻敢怒不敢言。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又是波羅的海三國首先起事,推動了蘇聯的解體進程。

三國同仇敵愾,一致對蘇,在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各國的領土之間如何劃分,國界線定在哪裡,俄羅斯是否派遣軍隊駐防等等。波羅的海三國為了保證自己領土的完整,同時擺脫俄羅斯的統治,結成了波羅的海三國聯盟,表示如果俄羅斯因為談判破裂而使用武力,那麼三國將互相進行軍事援助。

史稱“波羅的海之路”的大事件就發生在此期間,1989年8月23日,三國國民聯合進行了一次示威活動,有近200萬人手牽手,橫跨了三國領土,連成長度超過600公里的人鏈,而當時三國總人口約為700萬,近三分之一的人參與了這次活動。

可以說三國是以舉國之力上演了這樣一出大型手拉手活動,就為了向全世界顯示他們團結一致,堅決退出蘇聯的決心。

當蘇聯如他們所願解體之後,繼承了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則順理成章成為了波羅的海三國的仇恨目標,不管你的名字如何變化,俄羅斯這個民族總不會變吧,他們馬上倒向西方(他們知道僅憑三國聯手,力量遠遠不夠),給本國的俄羅斯族人穿小鞋,趕不走的也要求他們必須說本國語言,反正就是不讓你們說俄語。

俄羅斯聯邦號召的任何活動,波羅的海三國拒不參加,凡是“針對”俄羅斯的任何活動,他們堅決擁護,波羅的海三國就是這麼有性格,不為別的,就為當年俄羅斯人給他們帶來的陰影面積,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歷來現實


當然不是,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俄羅斯的咬牙切齒。

雖然習慣上將波羅的海三國一概而論,但在支離破碎的歐洲,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脾氣,雖然波羅的海三國面積加起來都沒有我國河北省面積大,但這並不意味著三國有更多共同語言。

事實上主要因為歷史原因,波羅的海三國彼此情況大相徑庭,三國最大的共同點,大概就是對俄羅斯的深惡痛絕。

雖然按照當前的政治格局,波羅的海三國被劃入了東歐的勢力範疇,但從民族等傳統因素來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更像是北歐國家,淺淺的波羅的海並不能阻礙兩國與北歐五國,尤其是芬蘭的藕斷絲連,而立陶宛則與東歐的波蘭更為接近。

作為與北歐距離最近的國家,愛沙尼亞不僅國土與芬蘭隔海相望,歷史上更是不分彼此。

而他們的祖先,來自6000年前的東方漁獵民族。雖然歷史上的芬蘭先後從屬於丹麥、瑞典和沙俄,但始終保持了文化上的相對獨立性。而愛沙尼亞因為與芬蘭咫尺之遙,無論丹麥、瑞典還是沙俄在統治芬蘭時都會捎帶將愛沙尼亞收入囊中。

不過,和芬蘭一樣,愛沙尼亞在被殖民的數百年時間裡,通過反抗日耳曼騎士和瑞典的鬥爭中,頑強地保持和發展了本民族特點,並最終形成了愛沙尼亞人。

而作為波羅的海三國位置最靠南的國家,立陶宛因為受北歐影響最小,和北歐民族的聯繫最不密切。但因為被波蘭、德國以及白羅斯等民族包圍,加上立陶宛地少人稀,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邊國家的影響,甚至同化。

1368年立陶宛大公國君主迎娶波蘭女王,面積較大的波蘭作為公主的嫁妝併入立陶宛,開啟了波蘭—立陶宛王國20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

這也使得立陶宛成為波羅的海三國中祖上最闊的國家,這個來自維斯瓦河和第聶伯河流域地農牧民族也由此進入了最輝煌的時代。

不過隨著王國的由盛轉衰,最終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被打回原形的立陶宛族也逐漸形成。

相比之下,夾在中間的拉脫維亞從一開始就比較尷尬,因為它既受北歐同化,也受中歐影響,因此自古以來的拉脫維亞就比較複雜,時至今日依然在為男女比例嚴重失衡以及民族比例懸殊而努力。

而拉脫維亞族的形成時間也是波羅的海三國中最晚的。

不過不管怎樣,這三個深受周邊勢力影響甚至殖民的小夥伴,依然在強鄰環伺中保持了等民族特色直到今天,但他們卻對俄羅斯的同化“欲罷不能”。

雖然俄羅斯長期以來社會發展始終落後於西歐強國,但其領土擴張的慾望卻一刻也不曾消減,臥榻之側的波羅地海三國自然首當其衝。

從18世紀開始,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在內的整個東歐陸續淪為沙俄的殖民地。為了維持統治的穩定,沙俄開始向波羅的海三國大量移民,這與波羅的海三國原住民產生了激烈衝突。

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後,沙俄羅曼諾夫王朝土崩瓦解,內憂外患的沙俄風雲激盪,波羅的海三國趁機謀求政治獨立。

因為夾在俄國和德國之間,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背景,波羅的海三國獨立的道路異常艱辛。十月革命後,根據列寧“民族自決”政策的原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紛紛成立了自己的蘇維埃政府,但遭到了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扶持的“白軍”的瘋狂反撲。

雖然蘇俄政府在1918年3月3日與同盟國簽訂了極其恥辱的《佈列斯特合約》,並保證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撤軍。但蘇俄並不甘心,尤其是德國在11月戰敗,蘇俄旋即宣佈《佈列斯特合約》無效,重新將影響力擴展到波羅的海三國地區。

面對這樣的情況,懼怕蘇俄無產階級革命輸出的西方國家顧不得德國戰敗後的休養生息,立刻開始組織白軍抵抗紅色浪潮,波羅的海三國紛紛爆發了異常慘烈的“內戰”,而最終的結果是元氣大傷的蘇俄無力打退西方國家的群毆,波羅的海三國剛剛建立的蘇維埃政權被紛紛推翻。面對這樣的局面,蘇俄只得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獨立。

但波羅的海三國並未獲得真正的安寧。因為東部的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迅速膨脹,其“無產階級革命輸出”的慾望越來越強。而西部的歐洲在一戰後依然矛盾叢生,並最終導致了法西斯主義的異軍突起,因此波羅的海三國再度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秘密劃定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波羅的海三國成為蘇聯的獵物。

二戰爆發後,趁納粹德國橫掃西歐的歷史契機,斯大林加緊構築所謂的“東方戰線”,並在1940年3月強行開進波羅的海三國,重新將其納入蘇聯版圖。

而蘇聯的野蠻入侵激起了波羅的海三國的強烈憤慨,他們除了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幫助納粹德國打擊蘇聯,還在二戰結束後堅持抗蘇游擊戰爭。而蘇聯為報復波羅的海三國在二戰期間的“資敵”,對波羅的海三國進行野蠻的民族換血,大量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人被強行遷到西伯利亞,因為蘇聯在斯大林時代之後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號俄羅斯”,所以俄羅斯與波羅的海三國的仇恨不共戴天。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蘇聯大廈搖搖欲墜,找準時機的波羅的海三國再度蠢蠢欲動。

1989年8月23日,為反抗俄羅斯駐軍,波羅的海三國共200萬人手牽手組成一條長度達600公里的“人鏈”,史稱波羅的海之路,最終將俄軍擋在門外。

隨即,波羅的海三國趁熱打鐵。1990年3月,號稱戰鬥民族的立陶宛率先宣佈獨立,蘇聯開始崩塌。隨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蘇聯加盟國紛紛跟進,這個不可一世的紅色帝國終於在1991年12月25日徹底解體。

而擺脫了俄羅斯的陰影后,波羅的海三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加入北約,成為俄羅斯最咬牙切齒的眼中釘肉中刺。

而得到波羅的海三國的北約,尤其是美國也決定對波羅的海三國不離不棄。雖然美國經常不靠譜,但波羅的海三國遏制俄羅斯的戰略地位擺在那裡,必然會讓美國欲罷不能,並令俄羅斯寢食難安。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波羅的海三國原住民與俄羅斯族並不是同族,從文化上說,立陶宛人更接近波蘭人,或者可以簡單粗暴的理解為講方言的波蘭人;而愛沙尼亞更接近北歐芬蘭,拉脫維亞則受普魯士影響更深。

從現代人類學意義上講,拉脫維亞人與立陶宛人屬於印歐語系的波羅的海人與古普魯士人的結合;而愛沙尼亞人則屬於烏拉爾語系的烏戈爾人後裔。

他們都不是俄羅斯族。

但是1940年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而且蘇聯當局為了保持波羅的海三國的穩定,先是把大批波羅的海三國的民眾流放到了西伯利亞地區,曾經一次性就流放了六萬愛沙尼亞人;然後又行政性向波羅的海三國遷移了大量俄羅斯族,比如拉脫維亞至今依然有超過1/3的民眾是俄羅斯族。


(拉脫維亞美女,這裡幾位少女有很明顯俄羅斯族特徵)

因此,雖然今天波羅的海三國都有比例相當高的俄羅斯族人,但是他們並不是波羅的海原住民,他們都是1940年之後被遷移到波羅的海三國的。

為什麼波羅的海三國仇恨俄羅斯呢?

這要從沙俄說起,事實上沙皇俄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近代民族國家,沙俄更像是一個以“羅曼採夫家族”為紐帶的君合國,也就是說沙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聯邦”。

沙皇的頭銜裡除了全俄羅斯皇帝以外,沙皇還兼任立陶宛大公、愛沙尼亞親王、塞米加利亞(拉脫維亞)親王等等等等。

這是什麼意思呢?

從法理上說,俄羅斯是一個國家,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則是另外三個國家,這四個國家彼此平等而獨立,它們唯一的聯繫是這四個國家的君主是同一個人,或者說同一個家族。


(沙皇)

那麼,十月革命以後,沙俄和沙皇不復存在,那麼也就意味著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沒有了唯一的聯繫紐帶,彼此是獨立的國家。

結果1940年,蘇聯通過軍事手段強行把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並且把大量的三國原住民遷移到中亞,乃至西伯利亞,又從俄羅斯遷移了大量俄羅斯族進入波羅的海三國。

這種種族大清洗難道還不是深仇大恨嗎?

至今波羅的海三國對1940年以後遷移到本國的俄羅斯族人都需要經過考試再授予公民權,比如拉脫維亞佔總人口1/3的俄羅斯族裡就有大量俄羅斯族人因為沒能通過“拉脫維亞語考試“,一直沒能獲得拉脫維亞公民權,他們是以俄羅斯難民身份生活在拉脫維亞的。

波羅的海三國裡因為立陶宛距離俄羅斯最遠,而且國內俄羅斯族只佔6.7%,所以立陶宛對國內俄羅斯族最溫和,而拉脫維亞因為和俄羅斯接壤,而且有1/3的人口是俄羅斯族,所以拉脫維亞對俄羅斯族最苛刻,愛沙尼亞則介於立陶宛與拉脫維亞之間。


蘭臺


那就扯淡一下波羅的海三國和俄羅斯苦大仇深的歷史,我們都知道在波羅的海東南沿岸有三個國家,大抵上這三個國家現在都恨不得國土能直接向西邊漂移,離毛熊越遠越好。而且他們對毛熊極端不友好,連去旅遊的小熊都不願意好好招呼。

有怨沒恩的歷史

這三個國家自然就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一直以來他們都被稱作波羅的海三國。至於他們為啥這麼膩歪毛熊?這就得從18世紀沙俄崛起說起,那時候沙皇彼得一世雖然帶領國家開始現代化,可他一直有個心病。

俄羅斯很強大,但沒有合適的出海口,在海軍為王的年代陸權大國總歸會有點心虛。所以他把目光瞄準了西北方的波羅的海沿岸。在與瑞典進行了長達21年的大北方戰爭後,那三個國家陸續被他吞併了。

毛熊的操性大家都知道的,拿自己都未必當人,何況是對待以北歐裔為主的外來民族?總之就是各種殘酷壓榨,好處我佔,黑鍋你背。所以人家那三國跟他們壓根就不一條心,之後趁著一戰又各自獨立了,還在英美的支持下打退了弗拉基米爾同志的進攻,徹底和毛熊分家單過了。

然而現實總是太殘酷,波羅的海三國還沒來得及爽呢,毛熊就出來一個更狠的傢伙,鋼鐵慈父斯大林可不是吃素的。雖然之前被芬蘭給糊了一臉,但好歹把卡累利阿地峽拿到手了,徹底打斷這三國和北歐的聯繫,剩下還不是他捏扁搓圓的事兒?

所以在1940年6月鋼鐵慈父就又把人家給吞併掉,成了和德棍之間重要的緩衝帶,用來保護後面的列寧格勒。這也是為啥巴巴羅薩行動中德棍北方集團軍進展偏慢,最後只能打圍城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拿來當炮灰自然沒人覺得舒服,再加上這一帶更早以前長期是德國漢薩同盟成員,所以波羅的海三國裡很多人高高興興的去投奔德棍了,給黨衛軍弄出好幾個師出來。可要命的是後來德棍打輸了......

有仇沒情的後來

二戰以後毛熊在鋼鐵慈父的帶領下再次吞併了他們,並且對那些投靠或者沒抵抗德棍的人實施了慘烈的報復,受牽連的人據稱在20萬以上,對於總人口也不過600萬的三個國家,這報復太過狠毒了。

鋼鐵慈父的手段當然不可能僅此而已,對孩子們他從來都是一碗水端平的,波羅的海沿岸的人民可(qiang)以(zhi)內遷嘛!所以沿岸以外的人民也可以遷去那裡嘛!這一通沙子摻下來,效果雖然明顯,但仇恨當然更明顯。

到了1990年毛熊開始原地自爆的時候,這三個國家帶頭跑路,而且絕不回頭。獨聯體?獨你妹的聯體!老子不參加!打死也不參加!從再次取得獨立的那天開始,這三國幾乎都採取了一邊倒的外交策略,投奔西方,遠離毛熊。


那麼總結起來吧,波羅的海三國跟毛熊確實不是一個族系裡,愛沙尼亞人屬於芬蘭-烏戈爾人一脈;拉脫維亞人屬於當地老土著,也更接近北歐民族;立陶宛則更神,早年是長期跟大波波混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把莫斯科都攻陷過。他們和毛熊這麼苦大仇深的原因也很簡單,我們東北人會感激鬼子當年的統治嗎?顯然不會,除非那貨天生賤種。


歷史吐槽機


歐洲有部著名的電影,森林兄弟,反映的就是波羅的海三國為爭取民族獨立,反抗蘇聯暴政可歌可泣的故事。森林兄弟組織最多時有五萬餘人,在蘇聯克格勃的分化利誘下,最後一名游擊隊在八十年代初才被消滅。

斯大林時期,蘇聯將波羅的海民族不斷流放到西伯利亞,可以說是種族滅絕的行為了。

蘇聯紅軍甚至提議一次性流放整個立陶宛民族,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森林兄弟游擊隊,就像在克里米亞所做的那樣。

蘇聯曾經的「頭號理論家」、「灰衣主教」蘇斯洛夫甚至說:「沒有立陶宛人的立陶宛才是個美麗的國家」。可以想象,蘇聯帝國對土地的貪婪遠超地球人的想象。

三個國家都屬於波羅的海民族,與斯拉夫民族截然不同,其歷史比日耳曼人要悠久,可以說是北歐的土著民族。

立陶宛14世紀與波蘭合併成為波蘭立陶宛公國,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由於採取了貴族民主制,導致決策混亂,被崛起的莫斯科公國擊敗。最後和波蘭一樣被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

拉羅維亞和愛沙尼亞歷史上被德意志貴族奴役,這些德意志貴族在被俄羅斯吞併後,成為俄羅斯帝國最忠誠的臣民,直至蘇聯革命。

所以,三國抵抗最激烈的就是立陶宛,畢竟祖上闊綽過。其他兩國僅僅在俄羅斯帝國解體後,曾經短暫獨立。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與德國瓜分了波蘭,順便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對三國進行殘酷的統治,三國人民直到蘇聯帝國崩塌才獲得獨立。

波羅的海三國不斷髮起獨立運動,也是蘇聯解體的導火索。

1987年,三國開始要求民族自決權。1988年,三國分別成立了人民陣線組織,提出實行民主的政治制度、自由市場經濟以及承認民族語言為官方語言、限制外族人遷入等主張。這些組織成立之初,蘇聯領導人將其看作是支持改革的力量,給予支持和默許,致使其迅速壯大,併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1989年是蘇德秘密協議簽訂50週年,三國舉行百萬人遊行,要求蘇聯公佈當年的秘密協議的內容。迫於壓力,蘇聯公開了秘密協議,承認當初強佔三國的事實,但又聲明儘管條約本身無法律效力,但三國納入蘇聯是合法的。這一言論引起三國人民強烈不滿,加速了三國獨立的進程。


鷹的家園


東歐這些民族的共同點就是誰強就愛誰,誰弱就恨誰,他們一點都不恨希特勒,希特勒是他們心目中的大英雄,他們只崇拜強者,誰把他們打倒他們就認誰當爺,不能把他們打倒的他們就恨。蘇聯統治這些地方期間,這些地方並沒有發生武裝起義,不敢,但德國侵略到這裡後,他們就起義了,加入德軍,勇敢程度不亞於德軍,在這些地方偽軍都是真心愛戴希特勒的,主要就是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這幾國人當黨衛軍的特別多,非常忠心的屠殺猶太人,沒有他們幫助,希特勒根本完成不了屠殺600萬猶太人的任務,一個滅絕營裡只有十幾個德國人,其餘全是偽軍,他們忠實的執行希特勒的命令搞大屠殺,蘇軍反攻回來後殺了大批的偽軍(中國叫漢奸,他們就該叫烏奸、愛奸、拉奸、立奸),所以和這些國家有很深的仇恨,但蘇聯統治期間他們也不敢反抗,直到蘇聯解體,他們可以講真心話了,他們現在全面否定二戰歷史,批判紅軍,否認當紅軍的英雄,把那些偽軍定為英雄,這些事在德國都是不敢幹的,所以納粹黨在這四個國家是很吃得開的。


海中巖haha


波羅的海三國是日爾曼人騎士團征服當地土著建立的國家,和斯拉夫人建立的俄羅斯本來就是死對頭。而且三國主要信奉天主教和新教,對異端東正教可不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