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建立祕密建儲制,乾隆真的好無奈

“嫡長子繼承製”起於商末,定於周初,成為中國曆代皇位繼承製的常態,到了清朝,這一傳統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秘密建儲制”,該制度始於康熙確立於乾隆,並被後世各朝皇帝所遵行。

“秘密建儲制”對實現最高權利的順利交接,加強皇權和鞏固清朝統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實行數千年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為什麼到了清朝就沿襲不下去了呢?

結束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建立秘密建儲制,乾隆真的好無奈

01.九子奪嫡

縱觀清朝歷史,縱然是康熙這樣雄才偉略的皇帝也避免不了子嗣奪嫡的慘劇,康熙末年,清朝發生了空前激烈的皇儲爭奪大戲,先後有九位皇子參與其中,多位皇子因此被處分,皇太子兩度被廢,嚴重影響了清朝內部的團結穩定,康熙五十一年十月,隨著皇太子胤礽的再次被廢,康熙從此再未立皇太子,無奈之下只能使用遺詔的方法來確立繼承人,這就是秘密建儲制度的開始。

雍正皇帝成為這一制度的第一個受益人,作為九子奪嫡的參與者和秘密立儲制度的受益者,雍正對九子奪嫡印象深刻,所以他一上臺就立即著手這件事兒,雍正元年八月於乾清宮西暖閣,召集群臣,發佈上諭“朕子即位以來,念聖祖付託之重,安可意忽,部位長久之慮。當日聖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尤悴,不可潭述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此時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於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成宜知之。”此外,皇帝還要隨身秘藏一份同樣的諭旨,以便與“正大光明”匾後的諭旨相互對應。

結束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建立秘密建儲制,乾隆真的好無奈

02.乾隆建儲

乾隆帝25歲即位,他即位後就選擇用秘密建儲的方式,冊立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璉為皇儲,但是,從內心來說,乾隆帝對秘密建儲制度是比較反感的。他曾說“酌權劑經之道,非謂後世子孫皆當奉此以為法則”,由此可見,乾隆帝把秘密建儲制度當成事緩兵之計,在他心裡,這不是聖主明君的作為,“此庸主鄙陋之見,朕所深鄙者也。”

即使他鄙視這一制度,還是於乾隆元年七月初二,遵守先皇之法,當著王公大臣的面將親書所立儲君的上諭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並昭告天下,這是他第一次密立的皇儲,是皇次子永璉,之所以定永璉為皇太子,首先是因為他是皇后富察氏所生,嫡子的身份更加尊貴,其次是永璉“聰明貴重,器宇不凡”,深得祖父雍正喜愛。

內心反對秘密立儲的乾隆為什麼還是沿襲了這項制度呢?

一是古代以孝治天下,繼承父親雍正制定的這項制度可以彰顯笑道。

二是乾隆初登帝位,還沒有安全掌權,藉此可以穩定朝綱。三是永璉其實也是他比較中意的。

可惜永璉福小命薄,乾隆三年十月,突然患寒疾早夭了,永璉去世當天,乾隆將秘密立儲的人選公佈天下,以皇太子的禮儀為兒子永璉治喪。接著,乾隆再次選中富察氏生的皇七子永琮,可惜永琮不久也病逝了,乾隆的秘密立儲計劃再次落空。

乾隆十三年春,皇后富察氏病死於東巡途中,他和富察氏感情深厚,一連串的打擊讓他悲痛不已,但年齡較大的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全無哀慕之忱”“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乾隆帝極為不滿,對他二人嚴加訓斥,“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導致這兩個人鬱鬱而終。喪子喪妻之痛讓乾隆性情大變,在皇后的葬禮中掀起了一場狂風暴雨,半年內一百多名官員被罰俸、降級、革職甚至處死,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提立儲的事情。

儲位空懸的這段時間內,為了防止皇子們重演“九子奪嫡”,乾隆想了不少辦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強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考察合適的儲君人選,最終,他看中了皇五子永琪,有意立他為儲君,結果永琪於乾隆三十一年三月也病逝了,連翻的打擊,讓乾隆帝終於放棄了嫡庶之分,但還是注重出身的高低的,皇五子永琪的生母是愉妃,最終被選定的接班人皇十五子永琰的生母是當時品級最高的皇貴妃魏佳氏。

結束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建立秘密建儲制,乾隆真的好無奈

一直到乾隆三十八年,63歲的他雖然身體硬朗,但大臣們立儲的呼聲日益高漲,經過反覆考量,當年冬天,乾隆選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儲,再次秘密建儲。

乾隆帝共有17個皇子,在選擇永琰作為儲君時,已經有10個皇子過世了。

主政40年的乾隆此時經驗已經非常豐富,這次立儲,他做的非常機密,沒有公佈天下,而是將此事“諭知軍機大臣”,知道的也就幾個人而已,同時,還另書同樣密旨一道藏於小匣內隨身攜帶。因為此時做的非常機密,所以當時所有的文獻都沒有記載確切的立儲日期。以至於民間紛紛猜測,不少人還因為皇六子永瑢總辦乾隆七旬大壽而推測他為儲君。

直到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他召集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到勤政殿進行了密緘啟封儀式,公開宣佈永琰為皇太子,次年改元嘉慶,禪讓於嘉慶,雖然表面上是秘密立儲,但是實際上成了公開建儲,這裡也反映了乾隆帝從內心深處是傾向於公開立儲的。

結束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建立秘密建儲制,乾隆真的好無奈

03.三年訓政

儲君公佈後,乾隆便禪位於嘉慶,從此開啟了三年的訓政。

雖然禪位,改元嘉慶,但是宮中依舊沿用乾隆紀元,乾隆將權力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即便到了89歲高齡身染疾病,仍然“猶訓政如舊,召見臣民如常。”

嘉慶在登基的頭三年裡,活動範圍被牢牢限制住,可以批閱各部衙門及各省的奏章疏議,但是沒有辦理權,乾隆十分重用和珅,訓政期間多次封賞和珅,對和珅的依賴甚至超越了對嘉慶的信賴,他的各種手諭都是和珅一手辦理的,和珅成了名副其實的“二皇帝”,嘉慶雖然有各種雄心勃勃的計劃,卻無法實現,只好韜光養晦,等著乾隆壽終正寢。

乾隆對和珅的信賴間接害了和珅,讓嘉慶帝對和珅更加反感,乾隆帝死後,嘉慶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處置和珅和他的黨羽。

由此可見,乾隆帝無論是秘密建儲還是三年訓政,都是為皇權機關算盡,始終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可見封建體制下的皇權有著無比巨大的誘惑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