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如果有民族留存,是現在哪個民族?

發糕也不會飛


西夏,應該叫大夏。北宋仁宗寶元元年,佔據西北對宋稱臣的李元昊立國稱帝,國號“大夏”。因為在宋之西北,所以宋稱之為“西夏”。李元昊建立的大夏政權佔據: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靈州、會州、勝州、甘州、涼州、瓜州、沙州、肅州,即現在的寧夏北部、甘肅西北、陝北、青海東部以及一部分的內蒙古 。


《宋史》上說,李元昊的先世本姓拓跋氏,是鮮卑人。唐初貞觀年間,拓跋赤辭率部歸唐,於是皇帝賜其姓李,安置在靜邊州,後來遷居夏州,號“平夏部”。唐滅宋立,西夏向宋稱臣,但是宋太宗趙匡胤時期要削弱割據勢力,令當時夏部首領李繼捧率族人入朝。李繼遷的族人李繼遷逃出不入朝,成為宋的邊患。宰相趙普用計,宋太宗趙光義委以邊事又賜李繼遷姓趙,李繼遷成了大宋的定難軍節度使。建立大夏政權稱帝的李元昊就是李繼遷的孫子。

西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廟號景宗,制定西夏政體、軍制,創立西夏文字,在位時多擊敗吐蕃、回鶻,與宋、遼也多次戰爭,奠定西夏與宋、遼三足鼎立的局面。

還有種觀點認為西夏是党項族政權,党項族屬西羌的一支。《隋書》有“党項傳”說党項人每一姓為一個部落,大的部落多的有五千騎,小的部落少的有一千多騎。每個部落各有自謀生,沒有法令的約束。這個民族崇尚武力,如果要對外戰爭就聚到一起,打完仗就散了各自互不往來。平時以遊牧為生,畜養犛牛、羊、豬,不農耕,也沒有賦役。党項人既沒有文字也沒有曆法,信仰原始宗教,死後火葬。崇尚白色的党項人自稱自己的國家是“大白上國”。


西夏政權建立後有了等級尊卑,皇帝衣白衣最尊,平民著青、綠色為卑。西夏是個信仰佛教的國家。西夏最後被蒙古所滅,党項人漸漸融入當地的藏族、蒙古族、回族之中。


沅汰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第一次知道西夏王朝的時候是源自於一部中日合拍的電影《敦煌》,其中表現了李元昊及西夏王朝的強盛時期,其中有一個細節就是西夏人招募了一批知識文人幫助西夏王朝發明了西夏文字,可見,李元昊非常重視文化的建設和傳承,就憑這一點就能瞭解到西夏建國和其他民族獨立的不同。

西夏王朝在歷史長河中所佔有的時間非常少,但是西夏文明極大豐富了中華文明的組成,是大中華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西夏簡史

<strong>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其組成主要是党項族,党項是羌族的一支,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這就是平夏部。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李姓就是唐朝皇帝賜的。之後在200多年的裡,党項和中央政府大致相安無事。

西夏所盤踞的平夏地區可以是一好地方,物產非常富饒,有地斤澤地區的肥美牧場,還有可當貨幣使用的上好青鹽,平夏部黨項羌可以說是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佔,勢力逐步膨脹起來。夏太祖李繼遷聯遼抵宋,開始了西夏百年基業,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西夏正式立國。西夏經歷200年的漠北的蒙古帝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1227年8月28日亡於蒙古。

西夏在與其他民族勢力對比可以發現,西夏並不強大,環顧整個西夏曆史,用《金史》中的一句話可以大致概括

“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

西夏做為一個小勢力的存在,地緣政治尤為突出,經常貌合神離,左右搖擺,展現了小國外交的政治智慧。

<strong>民族與後人

<strong>

735年的闕特勤碑首次提到党項名稱。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隋書》稱其為党項羌,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其部落首領,以拓跋氏為姓,可能是拓跋部的分支,先祖也可能是來自於鮮卑。也有人推測他們是一個蒙古化的突厥族群。

本題答友有說党項被蒙古滅族,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在西夏滅亡那年,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西夏首都中興府避免了屠城的命運,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党項一族從此流散四方。

党項族後人最有名氣的恐怕就是李自成李闖王了,他就自稱自己是李繼遷的後代。

《明史·李自成傳》: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李自成為人高顴深,鴟目曷鼻”(具有党項族人的相貌特徵)。

在陝西省延安市富縣太平村發現整理的《李自成家譜》表明,李自成是西夏國王李元昊的後代,系党項族。

根據近年來人類學家的查訪,在四川地區尚有党項族人的後代,可能是西夏滅亡後南移的党項人與弭藥人融合而成,此外在安徽、河南、雲南等地也有党項人的後裔存在。有一說指現在的夏爾巴人是他們後人。

雖然西夏王朝已經湮沒在歷史的漫漫黃沙之中,但是其留給後的文史資料最終被後人集合成獨立的學術領域----西夏學,其中內容龐雜,足以證明西夏王朝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歷史記憶。


好了,如果喜歡這個答案就點贊、轉發、關注吧!

謝謝!


知行鏘鏘


西夏(1038年—1227年),兩宋時期我國境內党項族建立的政權,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轄有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陝西省北部、甘肅省西北部、青海省東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一部。

因西夏是在宋,遼兩大王朝之間誕生的,也有稱遼、西夏、北宋是當時的三國演義。


西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首先需要糾正的是西夏國號不叫西夏,而叫夏,因為在宋朝的西北邊上,所以宋朝人稱之為西夏。


古西夏党項族語,意為“黑水”唐朝安祿山亂後,公元756年,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即唐肅宗)。當時,寧夏平原已相當富庶。 宋代,党項族正是憑藉這塊塞上得天獨厚的綠洲作為根據地,

一直到1038念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這個時候党項人已經在這個地方經營了三代了。雖然是剛建國,但是實力確實很強大。所以當時宋朝是反對的,派兵攻打。


結果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之後這個局面為了差不多兩百年。後來北宋被南宋取代,遼國被金國取代。


西夏自公元1038年由李元昊立國以來,至公元1227年國破。這前後一共十位皇帝享國190年,經歷了在北宋與遼的對峙時期,以及南宋與金的對峙時期。


唯獨卻沒有為西夏修一部國史,這其中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外部原因,宋、遼、金以及後來的元朝將其定位為自身政權的藩屬地。

第二:內部原因,外交中的低姿態對於自身獨立政權的國家地位並不是很自信。西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祖國的西北地區佔據著寧夏和河西走廊一帶,境內多為草原和沙漠,適宜耕種的土地極少,大量的生活物品需要依靠宋朝的支持。

正是基於這樣文化的不自信和經濟的受到束縛才導致了西夏的外交的低姿態。

第三:客觀原因,西夏作為一個國家在元朝攻滅西夏的過程中,由於成吉思汗在攻取西夏戰役中受傷而死,導致了蒙古族人對於西夏人的仇恨,而在西夏末代皇帝出城投降之後西夏依舊對於興慶府實施了屠城政策,並焚燒了興慶府。


不可避免的導致了西夏有關資料的散佚和失蹤。

很多人學者都在研究西夏滅亡後,倖存的党項人都何去何從?


經過了數百年的考證和研究,學者給出關於西夏後裔的答案。


西夏人的後裔被叫做夏爾巴人,西夏滅亡後,他們一路向西逃亡,往珠峰靠近,有一部分留在了今寧夏本地、內蒙、甘肅、四川、西藏、青海以及河北、河南、安徽等地。


而這些人不是被回化、蒙化、藏化、漢化就是被其他民族化了,也就是說融入中華民族中了,很難分清了誰是誰了。

專家們對這些夏爾巴人的去向又進行了一些細分,有這麼三種。


第一種被叫做唐古特人(也叫唐古忒、唐兀人、唐兀惕),


這是元朝時期蒙古人對党項人的稱呼,但後來這個稱呼漸用以泛稱青藏地區及當地藏族諸部。

第二種被叫做木雅人

這些人主要分佈於四川貢嘎山周圍的康定、道孚、九龍、雅江等地區,他們崇尚白色,象徵著純潔,這些人是在經歷過蒙古屠殺、西夏亡國後倖存下來南遷的党項遺民和當地的党項原始居民弭藥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在當地建立了一個小政權,首領叫“西吳王”(西夏王),使用古党項語,而藏語的“木雅”一詞原是指西夏國都興慶府地。

第三種夏爾巴人

是中國的未識別民族之一,居住在中尼邊境。他們長得都很好看,臉部輪廓分明,高鼻樑、深眼窩,他們都穿著用白羊毛織成的氆氌做的對襟褂。他們生活簡樸,靠編制竹器、種植放牧為生。



總結:雖然西夏王朝已經湮沒在歷史的漫漫黃沙之中,但是其留給後的文史資料最終被後人集合成獨立的學術領域----西夏學,其中內容龐雜,足以證明西夏王朝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歷史記憶。


路之意


西夏是由党項人建立的一個王朝,正式建國於公元1038年,在這之前相當於是一股地方割據勢力,可以認為是唐朝藩鎮力量的殘餘。

唐末黃巢起義,唐朝再也無力控制地方藩鎮,党項人趁機佔領了定難五州一帶,即夏州(陝西靖邊縣附近)、綏州(今陝西綏德)、銀州(今陝西橫山縣附近)、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靜州(今陝西米脂)。

然後就是五代十國大混戰,党項政權由於地方偏,又牆頭草十足,風往那邊吹它就往哪邊偏,所以一直混的順風順水。

到了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是為宋太祖,党項人又去拍大宋馬屁,沒想到大宋平定天下後剝奪了党項人的領地。公元982宋太宗將党項族人遷居開封,不肯歸附宋朝的党項首領李繼遷帶族人與大宋打了一仗,沒打過,然後帶著殘餘的族人跑路了,找了個地方躲了起來。

接著是宋遼之戰,宋太宗搞了個“雍熙北伐”,結果被遼國打的媽都不認識,損失慘重,楊家將故事中那個楊令公楊業便是死於這一仗。李繼遷那一支党項人,趁宋朝虛弱之際奪回了夏州銀州,北宋那邊呢一時討伐無力,只能默認李繼遷的統治,還任命其為銀州節度使,並賜姓趙。遼國那邊為了拉攏党項人也給了他們不少好處。

党項那邊也不傻啊,兩邊通吃,兩不向幫,自己發展自己的,開始對西部的吐蕃、回紇等少數民族用兵,擴張勢力,領地逐漸擴張至十餘州,擁兵數十萬。積累了足夠的國力之後,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於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大白高國(就是我們說的西夏)。

然後大宋方面又不爽了,你一個從我手底下出來的小政權,說建國就建國,那我多沒面子,不行得教訓教訓你們。兩國說打就打,結果就是疏於戰陣的宋軍又被西夏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1043年大宋西夏雙方和談,北宋承認西夏,西夏對北宋稱臣,北宋每年給西夏一定的經濟援助。西夏強盛時“東盡黃河、西達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約有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大致相當於現在寧夏區全部,甘肅大部,青海、陝北及內蒙古的一部。

1063年,宋仁宗去世,西夏前來弔唁的使者和北宋因為禮儀問題發生糾紛,宋夏再次大打出手。這次大宋學聰明瞭採用經濟制裁與碉堡作戰的手段對西夏領土步步蠶食。眼看西夏即將滅國,沒想到金國又崛起了,宋金兩國之間的戰爭又讓西夏政權幸運的延續了100多年的壽命,直到1227年才被崛起的蒙古消滅。

然後西夏是被蒙古滅種了的,蒙古騎兵在攻下興慶府後,進城屠城七日,他們不僅將興慶府幾十萬人全部殺光,並且搗毀了西夏王陵、皇宮、行宮,焚燬西夏文字記錄,西夏文明就此徹底毀滅。


熊喵君的歷史世界


党項族

(1)民族起源

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党項為漢朝西羌的後裔。自遠古以來,羌人就佔據著青海湖周圍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黃河、大通河、湟水源頭附近的山地。在這一片地區的邊緣地帶,就是位於吐蕃東北部,習慣上稱作安多的地方,早期党項和吐蕃的先民們大概都混雜居住在這一地區。對党項語言的研究證實,就分類而言,操党項語的人可以歸為藏緬民族的古代成員。而就其文化來說,党項人則具有其他羌族族群的許多特點。

古代羌族是一個大系,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劃分的,如:白蘭羌、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群劃分的,如:党項羌、吐谷渾羌等等。

(2)南北朝末期

南北朝末期(6世紀後期)開始活動於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早期的党項人不事農業,衣、食、住皆仰賴畜牧,無文字曆法,以草木枯榮計算歲月,崇拜天神,死後火葬。党項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須互相幫助,當受到外族人傷害時,必須復仇,未復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類,直到斬殺仇人,才能恢復常態。此外。党項人還特別崇尚白色,故自稱“大白上國”。

(3)隋唐時期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有千餘家党項羌人歸屬隋國。次年,党項族領導人拓跋寧叢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肅臨潭縣境)請求內附,隋朝授拓跋寧叢為大將軍。

開皇十六年(596年)党項首領進攻會州(今甘肅靖遠縣東北),兵敗紛紛降附,並遣子弟入朝謝罪,向隋朝貢。

唐初武德年間(618—626年)党項相率歸屬唐朝。党項羌中著名的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個部落,此外還有黑党項、雪山党項等部落。其中拓拔部落最為強大。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唐朝南會州都督鄭元躊招諭党項歸附,党項首領之一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朝在其地設軌州(今四川松潘縣西),授細封步賴為刺史。其他党項部落,亦紛紛響應,又設崌、奉、巖、遠四州,並以原來各部酋長分別擔任各州刺史。

貞觀九年(635年),唐下詔遣使開河曲地為16州,党項內附者34萬口。當時曾與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結為姻親的党項拓跋部酋長拓跋赤辭,也在與唐作戰兵敗、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歸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設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歸附的部落首領作刺史,以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節制,封為平西公。

唐初崛興於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國,日益向外擴張,北上並滅了吐谷渾,並侵襲威逼党項羌。散居在今甘肅南部和青海境內的党項部落南遷,唐移靜邊州都督府至慶州(今甘肅慶陽縣),轄下的25個党項州,也隨著一道遷徙。党項族原住地為吐蕃佔領,留下來的党項居民為吐蕃貴族所役屬,吐蕃稱這些人為"弭藥"。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人取代早先吐谷渾在青海湖地區的地位,迫使眾多的党項人逃離故土。

唐廣德二年(764年),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自恃平定安史之亂有大功,對唐朝所給的待遇不滿,起兵反叛,並煽動党項、吐谷渾等族叛唐作亂。朔方(駐今寧夏靈武縣西南)節度使郭子儀為了防範党項等族受其煽動,建議唐王朝將居住在靜邊等六府的党項遷到銀州(今陝西米脂縣西北)以北、夏州(今陝西橫山縣西)以東一帶居住;另將居住在寧朔州(今陝西榆林縣境)的吐谷渾遷移到夏州以西。唐朝宗採納了郭子儀的建議,召党項族大首領、左羽林大將軍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人人朝,親自接見,並厚加賞賜,讓他們返回各自部落,安撫部眾。從此拓跋乞梅居慶州,號東山部;拓跋朝光居銀、夏,號平夏部。

唐德宗即位以後,擔心党項族進一步強大,會危害到唐王朝的安全,於是下令禁止商人以牛、馬、軍器等物資和党項族進行貿易。貞元十五年(799年),永安城鎮將阿史那思昧向党項族索取駝、馬等物,並經常對銀、夏一帶的党項族進行騷掠,党項不堪忍受,舉部渡黃河躲避。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唐復設宥州(今陝西靖邊縣西),以保護党項,党項得以遷回。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憲宗命太子中允李寮為宣撫党項使。自此以後,党項部落再度繁盛,遠近的商人都帶著貨物到該地與黨項族人民交換羊、馬等牲畜。

唐文宗太和、開成(827—840年)年間,該地藩鎮的一些統治者放任當地豪強、商人肆意掠奪党項族居民的羊、馬財產,引起党項居民的極度不滿,紛紛舉行起義。其中以靈州(今寧夏靈武縣西南)、鹽州(今寧夏鹽池縣北)一帶的規模最大,斷絕了交通,給唐朝統治者以有力的打擊。唐武宗為了平息党項部民的反抗,多次下令安撫,並以侍御史崔君會、李鄂和鄭賀分別為靈、延(今陝西延安市)、麟(今陝西神木縣北)等地的安撫使。党項族的起義逐漸平息。

唐末宋初以來,拓拔部和被稱為平夏部的夏州部落首領,接受唐、宋封授的官職,並且入居州衙通過貢賜的方式,接受了漢族的物質生活和文化。他們以這種特殊的地位,在對外作戰時召集各部落形成暫時的聯合。宋朝皇室也通過他們來控制党項各部落的對外擄掠。

(4)宋朝時期

宋朝初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即附宋,並助兵對北漢作戰。宋朝亦對夏州李氏政權羈縻統治。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傳至李繼捧,發生了党項貴族內部爭奪權位的鬥爭。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獻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宋封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留居京城,党項族內部由此引起了急劇的分裂。繼捧弟李繼遷採納部下張浦的建策,率領貴族逃入夏州東北300裡的地斤澤,抗宋自立。


麟劍的人類史


由党項人建國,後來不斷的民族融入最終主要由漢人為主。

黨鄉族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隸屬於西羌族的一個分支,故有“黨鄉羌”之稱。據記載現位於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沿岸。

漢朝時,大量羌族人遷往。這時,党項人過著原始遊牧部落的生活,不知道農作物和植物的時代。他們以部落為單位,以姓氏為部名,逐步形成了八個著名的党項部落,其中拓跋族最為強大。

唐代兩次內遷後,党項人逐漸集中在隴東、陝北,仍以分散部落為主。唐啟宗把拓跋四公稱為“解決困難的軍事特使”,後來又稱夏國公、李。到目前為止,集團擁有夏、尹(今陝西榆林東南)、隋(今綏德)、羅(今靖邊洞)、靖(今米脂洞)等五個國家的領土,擁有軍事實力,成為名副其實的繁鎮。李元吳建立西夏吸收中華文化,塑造党項人物,促進了党項文明的發展。李元吳稱帝后,建立了西夏王朝。這是党項民族政權建立的開始,也是党項民族發展史的頂峰。西夏党項文化經濟空前發展,在與漢族等民族的交流中逐步發展。後來被成吉思汗摧毀,党項族逐漸消失。另一個說拓跋是鮮卑人的後裔。西夏開國君主李元吳自稱是鮮卑人的後代。


仲由子


西夏(1038年—1227年),兩宋時期我國境內党項族建立的政權,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轄有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陝西省北部、甘肅省西北部、青海省東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一部。它為我國西北地區的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因西夏是在宋,遼兩大王朝之間誕生的,也有稱遼、西夏、北宋是當時的三國演義。

西夏太祖,李繼遷,党項族,西夏國奠基者。這裡要說的是,李繼遷祖上是拓跋氏,西夏的建立者們曾說自己是鮮卑党項(鮮卑是北魏國姓,可增加點光環),後證明他們是羌党項。祖先曾在唐末參與鎮壓黃巢起義,所以被賜國姓為李。

早年李繼遷不服北宋統治,在契丹的支持下攻佔了銀州和綏州,被契丹封為夏國王,隨後又求降於宋,被宋封為節度使。李繼遷就這樣在夾縫中壯大自己,到他的兒子李德明時,依然奉行此政策不斷髮展。到李元昊時期,大夏國羽翼已豐,在公元1038年稱帝,建立夏帝國。北宋滅亡後,與金、南宋並立,並在金軍南下的時候大肆擴展底盤,在李乾順時期,達到疆域最大。

不過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金、西夏、南宋不斷被滅國,1227年,末主李睍投降蒙古,西夏滅亡,享國189年。

現代中國仍然有党項羌的後裔,今天四川阿壩羌族就是這一支的後裔。


黑水布衣


西夏是一個判宋自立,並時常與北宋作對,為北宋王朝所難以容忍,卻又對其無可奈何的一個國家,其主體民族是來自西北的党項族。

982年,党項人李繼遷判宋自立,通過三代人的奮鬥,最終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於1038年正式建國稱帝,建立“大白高國”,史稱西夏。



西夏的主體民族是党項族,原本遊牧於今青海湖一帶,因受吐谷渾的壓迫遷移至今松潘高原一個叫做“析支之地”的地方,後來又因受到吐蕃的侵擾而歸附唐王朝,被遷移到黃土高原上生活。

到唐朝滅亡,宋朝建立,党項人已經在黃土高原上生活了一百多年,在唐末黃巢起義中,党項人平叛有功,其首領拓跋思恭被封為刺史,党項人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

北宋建立後,令党項人交出四州之地的控制權,李繼遷不願祖輩生活的土地就這樣拱手相讓,遂起兵叛宋。



從1038年李元昊稱帝到1227年蒙古滅亡西夏,西夏國存在了189年時間,但党項人在黃土高原上,足足生活了超過四百年的時間。

蒙古滅亡西夏後,党項族也徹底消失了,從此世間再沒有党項這個族稱,原本的党項人,也逐漸融入到其他民族中。

如今的河南,安徽等地,還有党項人的後裔,這是有據可循的,而有的學者推測,川西的木雅人,應該與西夏皇族存在關係。
而更多的党項人,應該是融入到了蒙古族中,他們中間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自己的祖先叫做“唐兀”。


Mr這史香


西夏的統治階級是党項族,這個民族最早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過的是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唐朝中前期,這群人遷居至隴東和陝北,吸收了當地的文化,有一定的漢化,但政治結構仍然是部落形式。

唐朝末期,由於黃巢起義的原因,党項諸部落首領之一的拓跋思恭響應唐僖宗傳檄全國勤王的號召,出兵鎮壓義軍,頗有軍功,因而拓跋思恭便被唐王朝賜爵夏國公,賜官“定難軍節度使”,轄夏、銀、綏、宥、靜五州之地,握有兵權,有了自己的地盤,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

PS:由於鎮壓起義有功,拓跋思恭還被賜國姓為李。所以後來西夏國主都姓李。



唐朝滅亡後,五代混戰,中原的軍閥打成一鍋粥,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輪番登場,先後控制中原。當時党項政權一方面地處偏僻,免於兵禍,另一方面非常識相,在中原的控制權風水輪流轉之時,不斷主動向新霸主效忠。而中原皇帝為了拉攏它的支持,對其統治者也是不斷加官進爵。比如後漢隱祖劉承佑就封當時的定難節度使李彝殷為平章事兼中書令,相當於宰輔級別的高官;後周太祖郭威更大方,居然封李彝殷為平西王。

所以,以整個五代十國時期,党項政權都稱得上是順風順水。後來北宋建立,這種順風順水的情況依然如舊。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不久,李彝殷便主動派出使者去開封祝賀,同時進貢良馬300匹。趙匡胤投桃報李,也表示出了對定難軍的恩寵。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窺視党項統治者的手段圓滑,一言以蔽之,就是永遠支持中央,誰在中央,它就支持誰。

不過,這種好時運隨著北宋平定南方,定難節度使獨據西北的日子也就到頭了。

公元982年,北宋統一中原後,宋太宗趙光義命當時的定難節度使李繼捧與其族人一起遷居開封,同時宋太宗命親宋的党項首領李克文繼任其位,此舉相當於杯酒釋兵權,獨立了近百年的定難節度使至此可以說已經被北宋吞併。

不過,有願意內遷的,就有不願內遷的。比如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就不肯歸附宋朝,率族人逃跑了。

宋太宗聽說李繼遷煽動党項人逃跑後,就派將領尹憲在其後追擊,宋軍追上逃亡中的党項部眾後,一通毆打,俘獲其眾幾千人,就連李繼遷的老婆和老媽也被宋軍抓住了。不過李繼遷沒有被抓住,再次遁走。

這一戰後,党項部隊內遷的內遷,被殺的被殺,其勢大損,基本上對北宋夠不成威脅了。

然而,也是天不滅党項,就在宋太宗大破党項時,宋遼爆發了戰爭,這一次宋遼大戰就給了李繼遷東山再起的機會。

公元985年,死灰復燃的李繼遷引起了宋太宗的注意,遂即他派名將李繼隆討伐,李繼遷被李繼隆打的慘敗,再次逃亡。(李繼隆和李繼遷名字相似,但是兩人沒有任何親戚關係,李繼隆是漢人)

不過,就在李繼隆追殺李繼遷時,宋太宗又按捺不住伐遼的衝動了。於是在986年,太宗皇帝從西北前線調回李繼隆,讓其與一眾宋將北伐遼國,史稱“雍熙北伐”。

這次北伐不用多說,宋軍慘敗,著名的楊令公楊業便是死於這一仗。

宋軍經此一戰後,損失慘重,無力再對周邊發動戰爭,只得收縮兵力。而李繼遷抓住機會,再次死灰復燃,殺回定難故地。等到公元990年時,李繼遷陸陸續續的奪回了銀州、夏州等地,被遼聖宗冊封為夏國國主,令其牽制宋軍。

北宋見李繼遷倒向了遼國,並且一時也無力討伐他,便只能默認了李繼遷的統治,封其為銀州節度使,並賜姓趙,名趙保吉。當時李繼遷也無力再擴張地盤,便接收了宋太宗的封賞。


宋夏邊境經歷了短期的幾年和平後,李繼遷再次開展武裝反宋鬥爭,奪取了北宋在西北重鎮靈州(寧夏吳忠),把宋朝上下都氣的要死。宋朝朝廷見李繼遷有遼人撐腰,就拉攏吐蕃人對付李繼遷。

公元1004年,李繼遷被吐蕃人詐降包圍,中毒箭身死,其位傳給其子李德明。宋遼雙方為了拉攏李德明,就各自封賞他。

李德明繼位後,吸取他老爸的教訓,就腳踩兩隻船,同時接受了宋遼的封賞,避免與宋遼的衝突。

穩定了宋遼兩個大國後,李德明轉而主要對付西部的吐蕃、回紇等少數民族,一心一意的向西北擴張。

截止至公元1031年時,党項部落在李德明的帶領人,地盤逐漸擴張至十餘州,兵力也達到了數十萬,堪稱是西北一霸。

公元1031年,李德明去世,其子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繼位。

李元昊繼位後,遼宋兩方也都第一時間對其承認並加以封委。不過,李元昊比他父親和爺爺的野心都要大。他當時不滿足於當一個王,於是他就稱帝了,建立了西夏國。

PS:“西夏”這個國號是漢人的稱呼,西夏人對自己國家的稱呼,是“白高大夏”。



李元昊敢稱帝,北宋自然是不能忍,宋夏雙方隨即開打。雙方的戰爭打了幾十年,一直打到北宋滅亡都沒有結束。期間,西夏國主由於數次大敗宋軍,心生得意,就連遼國和後來的金國也敢惹,於是遼國和金國也分別跟西夏打了幾次。不過遼軍和金軍也都沒有打贏夏軍。

具體宋遼金與西夏的戰爭細節就不說了,下面重點說說西夏的滅亡。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建國的當年,成吉思汗就制定了一個蛇吞象的計劃——滅掉人口超過5000萬,兵力超過百萬的金國。

不過滅金並非易事,蒙古人少,需要找狗腿子幫忙才行。於是成吉思汗就盯上了在夾縫中求生存,已經立國一百多年的西夏。

從1207至1225年,蒙古斷斷續續對西夏發動了四次進攻(1205年還有一次,總共是五次進攻),打的西夏慘敗虧輸,苟延殘喘,離滅國就剩一口氣了。

公元1227年8月,蒙古軍圍攻西夏國都。由於西夏屢次偷奸耍滑,不能讓人信任,所以成吉思汗在病死前就留了遺詔,要求其子窩闊臺繼位後,屠殺中興府,把党項人全部殺掉。於是西夏皇室和西夏文化就被蒙古人全給摧毀了。

↓被蒙古大軍摧毀後的西夏王陵,現如今已是殘垣斷壁,沒有考古價值了。

蒙古人摧毀西夏後,党項人分成兩股,一股投靠了蒙古,且得到了重用,成為幫助蒙古人統治中原的“色目人”。後來民族融合,這幫西夏色目人就跟蒙古人和漢人融合了。

比如,元朝前期,曾經有大量的党項人在元軍中服役。由於投蒙的党項人長時間跟蒙古人交流,很多人便直接改了蒙古姓,融入了蒙古族。

再比如,貴由汗和蒙哥汗時期擔任宰相,死後追封河南王的察罕就是党項人。由於他得勢的原因,所以很多西夏人就投奔了他。又由於他的封地在河南,所以有一部分西夏人在元明時期就遷居並落戶到了河南。

PS:根據1974年從河南浚縣出土的《中義大夫漢陽府墓誌》墓誌銘來看,元朝時期確實有党項人遷居到了河南,並在明朝時,與當地人融合,成為漢族的一份子。

除了投靠蒙古人外,融入了中原民族外,另外還有一部分黨項人跑了,逃到了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區。而這些党項人也被同化,融入了當地民族。

比如,根據學者研究,四川康定地區的“木雅人”就很有可能是西夏亡國後南遷到川康地區的西夏党項後人。由於他們被當地的藏族同化,所以現在的民族便是藏族人。

PS:木雅人自稱藏人,但藏人不承認他們為藏族,稱他們為“木雅巴”,意即木雅人。今天木雅人的總數約有一萬多。木雅人有自己的語言,他們一般在外講藏語,在家鄉講木雅語。



諸如此類情形,很多地區如青海、安徽、河南和河北等地,也都留有党項人的後裔,只是因為相關的史料記載不多,甚至沒有,所以党項人後裔的具體分佈以及党項文化的殘存,都還需專家、學者進一步研究考證。

總之,西夏的党項人在西夏滅國後,被各民族分解、同化,以至“党項族”這個概念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現在的大民族中就沒有了這個民族。


Mer86


橫山黨岔古銀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