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被列強打了72年,為何還能堅持到1912年?

菩薩我想對你說


從1840年起,清朝緊閉的大門在外國列強的堅船利炮慢慢地被打開,讓外國人看見了一個東方國家的真實面貌。而作為東方大地主人的清朝,並沒有因西方勢力的滲透而亡國,反倒苟延殘喘幾十年,直到了1912年的辛亥革命才推翻了清朝。

清朝的生命力可以說是相當強了,對外經歷好幾次外國侵略,對內農民起義弄的是轟轟烈烈,一個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大半個中國,雖說這都是對清朝是傷筋動骨的事情,但清朝還是還是扛住了這一次次的風波。


清朝能夠堅持,分內外因,內因是封建統治者為了拯救江河日下的政權,一直在努力採取措施改變,像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這都是當時有識之士為了改變國家局勢的一些嘗試,只是這時的清朝已經積重難返,它採取的一些措施只能治治皮外傷,爛到骨髓的東西已經無力改變,結果當然也是不盡人意。



而外國侵略者也不想讓清朝這麼快就亡國了,為什麼呢?因為清朝能夠很好地代表他們的利益,外國侵略者只要一與清朝作戰,即使清朝作戰勝利了,也會簽訂有利於侵略者的條約對於清朝這樣的表現,侵略者自然是極力維護清朝統治,而清朝也逐漸地淪為了列強的狗腿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洋人的朝廷”,清朝到後面也真是為外國列強服務了。

清朝能夠存在下去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在種種歷史條件之下,清朝苟延殘喘了七十二年,到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時,清朝根基才逐漸瓦解。


歷史百家爭鳴


在我們的印象中,晚清72年的時間,是一個千瘡百孔,破爛不堪的時代。不斷被列強輪番轟擊,國內暴動也是此起彼伏。給人的感覺就是搖搖欲墜,大廈將傾。

但實際上,晚清雖然遭受到了輪番衝擊,整個國家的體制其實還非常穩固,政府依然還是一個主權政府,國家的疆域相對來說還比較完整,國內也沒有四分五裂的狀況。

(清朝區位圖)

那麼,清朝遭遇了列強的輪番轟打,為什麼最終還是沒有把清朝給轟倒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中華民族有強大凝聚力。

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這一點,是歷史上的很多國家都很難比的。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燦爛輝煌的文明,出現過很多盛極一時的國家。但是這些文明和國家,延續到今天的非常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凝聚力差了。

中華民族不一樣,中華文明是從古至今,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從來沒有斷代過文明。這個從來沒有斷過,說明什麼呢?說明中華文明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不管外民族的衝擊有多大,中華民族都能夠承受得住。

清朝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最高形態,其抗壓能力也是相當強的,就算有列強輪番衝擊,也不會那麼容易就把清朝給沖垮。

這一點,和同樣是文明古國的印度不一樣。印度也是一個大國,但是很快就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就是因為印度抗壓的能力不強,而印度在歷史上多次斷代,這也是他們文明的特性。

(中央集權)

其二,清朝有雄厚的中央集權基礎。

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對於中國這種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來說,其實是有好處的。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直在往中央集權這條路上發展。從元朝開始,尤其是朱元璋的一系列措施以後,中央集權制度已經非常強大了。這種集權制度讓地方上的權力變得比較弱,地方沒有足夠的實力與中央抗衡,因此地方不容易出現軍閥割據的現象。

地方上不容易出現軍閥割據的現象,而是比較服從於中央,聽從中央的調度。這樣一來,地方上就不容易分崩離析。就算受到了外國列強的打擊,受到了農民起義的衝擊,依然不容易把中央集權的制度給衝散。因此清朝政府能夠一直堅挺過來。

(鴉片戰爭)

其三,漢族官員在滿清的強勢崛起。

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清朝的漢族官員數量上是比較少的,也不處在主導地位。但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列強對中國的持續打擊,在朝廷中起主導作用的滿族官員,已經無法應付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漢族官員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並且逐漸主導朝廷。

漢族官員由於前所未有的在朝廷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也就是說他們處在上升期,因此他們心態非常昂揚,對朝廷非常擁護,積極主動巴心巴肝地為朝廷服務。

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少有的。為什麼在歷史上少有的呢?因為其他歷史朝代,漢族官員一直處在主導地位。這樣,到了朝代末年,他們整個內心就會有一種疲軟的感覺,不願意為朝廷服務。而且夢想著自己能夠取代皇帝,建立新朝廷,往往這個時候,他們就容易造反。

而清朝的漢人官員絕不會造反,因為他們剛剛強勢起來,這正是他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他們不會想得那麼遠。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以後,有不少人認為曾國藩有可能造反做大。但事實上曾國藩並沒有這樣做。後來的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也都沒有這樣做過。這也就是晚清時期漢人官員的精神狀態。

(辛亥革命)

其四,清朝政府不斷通過割地賠款進行緩衝。

清朝政府在遭遇列強衝擊的時候,他們雖然每次都打敗了,但是清朝的國家並沒有解體。根本的原因,就是清廷不斷地通過割地賠款來進行緩衝。對於那些西方列強來說,中國離他們太遠了,就算把中國佔領了,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管理。在這種情況下,求得一些實惠,割點地,賠點款,他們也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每次清政府在和列強打仗,打敗以後,一旦清政府割地賠款了,矛盾又會緩和一段時間,直到下一次矛盾再次激化,再次發動戰爭。

當然了,和中國的領土隔得比較近的日本是一個例外,日本對中國的土地有強烈的索求。但是日本崛起的時間比較晚一些。等到他們全面侵略中國的時候,清朝政府也已經滅亡了。

由於有以上四個方面的原因,因此清朝雖然不斷遭到列強打擊,但仍然一直堅挺了下來。直到辛亥革命爆發以後,在全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下,皇帝退位,清朝才退出中國歷史舞臺。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捱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鬥爭史。

清朝總體上還能維持對全國的掌控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雖然清朝戰敗,但是滿清皇族依然牢牢掌握著對全國的統治。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由於八旗、綠營不堪一擊,太平軍迅速席捲東南半壁江山,為了剿滅太平天國,中央政府放權給地方,湘軍、淮軍等地方私人武裝相繼崛起,滿清對全國的掌控已經大為減弱,但是名義上各地方實力派依然服從滿清政權。慈禧太后在晚清時代維持了中國的相對獨立和統一,慈禧太后從開始垂簾聽政,執掌清朝最高權力,長達47年之久。1908年慈禧太后病死,1911年清朝土崩瓦解。

開展洋務運動自救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內部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主要是引進西方國家先進的機器來發展自己的近代工業。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自上而下實現自救的一次嘗試,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闢了道路;對外國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列強前期只是尋求利益

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其主要內容是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允許自由貿易等,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與英法俄等國簽訂《北京條約》主要內容就是進一步割地、賠款、開放商埠等。其中俄國趁火打劫,侵佔了整個外東北,從此中國失去了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出海口。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隨後八國聯軍侵華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的中國陷入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之中,這種危機感促成了人們的覺醒,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客觀上也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小哥話歷史


說晚清被列強打了70年,未免太過誇張了。實際上,晚清的對外戰爭十分有限,其中還不全是吃敗仗,統計如下:

1840-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敗。

1858-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敗。

1883-1885年,中法戰爭,平。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敗。

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敗。

換言之,在整個晚清七十年中,中國與外國發生了5次戰爭,其中第一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都是小規模戰爭,受影響的範圍十分有限,僅僅限於邊境地區。

至於八國聯軍之戰,雖然京城被攻陷,但洋人之舉實際上是為了解救外國公使,列強並沒有做進一步的打算。

其中受創最大的兩次,一次是英法聯軍之役,這次北京同樣被攻陷,局勢是十分危險的,不過,更大的危險並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內部。

如果說,清廷應該滅亡的話,這次是概率是最大的,因為1860年時,不但有英法聯軍攻陷京城, 其他地區也基本糜爛,包括南方的太平軍,北方的捻軍,還有陝甘之亂,另外在西域同樣如此,正的四面楚歌,隨時都有崩塌的可能。

可以說,這是清朝建立之後,最為危急的時候。可是,清廷居然挺過來了!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由此清朝得以續命50年。

另外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甲午戰爭,當然,當時的小日本算不上什麼列強,這次的戰爭實際上也是中國的洋務新政與日本的明治維新的大考驗。

結果,小日本勝利了,老大中國敗了。

從影響上和對國人的衝擊來說,甲午戰爭的慘敗遠遠勝過之前的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有中法之戰,因為之前敗給的都是西方列強,而這次卻是一向被看不起的小日本!

由此,一些國人激動了,激動完了就開始亂來,這就有了之後的戊戌變法亂搞一氣,結果又引發了兩年後的庚子劫難。

所幸的是,在庚子年後,慈禧太后毅然改弦更張,推行清末新政,老大的中國重新煥發新的生機,清末十年生機勃勃,是二十世紀中國中最後的十年之一(另一個是八十年代)。

可惜的是,勢頭良好的清末新政,最終被日本人豢養的士官系和革命黨給摧毀了,最終,中國再次進入分裂與混亂,由此進入了最可怕越來越黑暗的幾十年。

相比民國後的幾十年,晚清時期還算是相當不錯的。

當然,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晚清的國際社會確實十分惡劣,簡直就是弱肉強食的社會,國際社會沒有公正強大的霸權,弱小國家十分不幸。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即便是野心勃勃的強國也吃了大虧,國際社會才有所改變,那種弱肉強食的規則雖然沒有改變,但畢竟要有規矩多了。

由此,很多國家包括戰敗國日本也得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包括中國在內,最近的四十年也受益這一波全球化,由此成為國際社會上舉足輕重的角色。


坑爹史冊


中國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很大程度上與日本有關。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經濟文化、政治制度和社會發展水平曾經長期領先於世界同期水平。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開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為了消除海患,採取禁止海邊的漁民和商人出海的方式減少海上賊寇對於我國的騷擾和侵犯。

而我們知道在明朝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主要的海上隱患便是倭寇。倭寇就如同跳蚤一樣不斷的侵擾我國的海疆,而倭寇主要是由日本浪人和中國沿海地區的土匪流民組成。

正是由於這些海上的倭寇長期佔據東亞各地區沿海地區的海域,對來往的各類經貿往來的船隻和中國沿海地區的漁民進行騷擾和侵略。而當時的大明王朝的統治者儘管多次派遣軍隊前去剿滅這些倭寇。但是一直都沒能徹底剿滅匪患。最終統治者選擇禁止海上貿易關上海上國門。

而滿清政府建立之後,基本上延續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各項政策。儘管清朝早期曾經對外開放部分通商口岸和港口城市,但是在乾隆皇帝時期便徹底地關上了海疆大門,繼續執行幾百年來的海禁政策。

正是由於海禁政策和八股文取士對於百姓思想的禁錮。因此當西方列強憑藉著尖船利炮扣開中國的大門之後,無論是上層統治者還是下層的平民百姓都沒有意識到戰敗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甚至不願意承認自己與西方工業化強國之間的差距。依然在做著天朝上邦的黃粱美夢。

這也是為何從1840年開始英國與清政府之間爆發鴉片戰爭,並且最終以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而告終。如此喪權辱國的條約並沒有警醒清朝統治者,更沒有警醒那些早已經被傳統封建思想洗腦的平民百姓。



正是由於當時四萬萬中國百姓都沒有意識到戰敗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因此也不會有很強烈的推翻封建王朝統治的意識和覺悟。而且經過二百多年的統治滿清政府已經被全國人民所接受。人們並不會把戰敗的原因歸結到滿清政府統治者的目光短淺和腐朽統治以及中國當時的社會制度嚴重落後上來。


而且當時的中國作為佔世界人口近1/4的東方大國,西方列強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入侵中國。因此清政府才在能夠在風雨飄搖之際,依然搖搖晃晃跌跌撞撞的繼續統治了72年。

因此清政府之所以能夠從鴉片戰爭開始一直維持了72年的統治,實際上是因為無論是中國內部還是外部西方列強,都沒有足夠的實力推翻掉如此之龐大的滿清王朝。


珞珈山的貓


西亞病夫被打了好幾百年,除了日本以外所有打過中國的列強都和土耳其打過吧。直到1914年土耳其也還堅持著,所以清帝國也沒什麼了不清,土耳其和清兩大病夫都是百足之早蟲死而不僵,正常情況下都能堅持很多年的。土滅亡只是因為在世界大戰中站錯了隊,否則還可以再病很多年。根基大就不可能一下倒掉,只能慢慢來,19世紀曆史就是痛打三大老帝國,土耳其、西班牙、清,土和清都堅持到20世紀了,所以堅持下去也沒那麼難。評價西太后的話叫萬壽疆無,意思就是總得慢慢丟,這麼大一個大清國,不可能一下就倒,只能小刀慢慢拉.


海中巖haha


外國侵略者打進來,逼清王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清王朝。歷史上能堅持72年的王朝都不多,清王朝內憂外患下還能堅持72年,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奇蹟。

深挖這個原因,就是清王朝在列強入侵以後,開始變得有錢了。有錢了,即使國勢衰敗,國家也還能維持,遇到問題大不了花錢搞定。在列強打開清朝國門以前,清王朝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的是農業稅,就是從土地上收稅,這個稅每年是固定的,因為國家的土地是固定的,差不多在每年三四千萬兩白銀左右。


等到了列強打開滿清政府的國門以後,逼迫清王朝開放市場,幫助清王朝建立現代關稅體系,讓清王朝開始在農業稅之外,有了新的稅源,而且關稅這個稅源是隨著外貿增長而不斷增長的。到了甲午海戰之後,清王朝的財政收入突破一億兩白銀,到了1908年,清王朝的財政收入突破兩億兩白銀。

收入這麼恐怖,增速也這麼恐怖,所以清政府才能在被列強打敗以後,還能堅持72年。列強要賠款,給他;地方上叛亂了,拿錢招兵去鎮壓;要發展工業搞洋務運動,政府也馬上撥款;搞新式軍隊,清政府也能拿出錢來。


有錢好辦事,清朝在末期雖然被外國人欺負,但是也開闢了新的財源,所以列強逼迫清朝開放通商口岸,也是幫清朝開闢了新的財路,也一定程度上幫清朝續了命。


西山講歷史


十九世紀初,清政府的統治腐朽沒落,閉關自守,而同時期的西方國家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國力蒸蒸日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原料更大的市場,於是紛紛盯上了中國這塊肥肉,自鴉片戰爭起就用堅船利炮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那麼為什麼腐朽至極的清朝仍堅持到了1912年?

首先因為中國自古是一個統一的大國

雖然朝廷腐朽,但反抗侵略的愛國軍民捨生反抗,要完全吃掉中國也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地大人多,民間對外來侵略者的反抗也是此起彼伏,比如義和團運動、三元里抗英等等,而外國侵略者跨重洋而來,兵力往往不多,還不足以完全控制中國。

其次帝國主義集團之間也有著利益矛盾,互相牽制,難以調和

中國對侵略者來說無疑是一塊未被開發的淨土,英、法、美、俄、日等等帝國主義都想在中國分一杯羹,誰也不想看別國一家獨大,於是形成互相牽制的局面,誰也別想完全吞掉中國,比如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時,曾有人提出就此滅亡大清,但遭到了美國的反對。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本意在於中國的原料和市場,並不是想要直接統治中國

而後期的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的代言人,維護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與帝國主義沆瀣一氣剝削人民。帝國主義所需要的正是一個這樣聽話的傀儡政府,比起滅亡清朝他們反而要維持清朝的統治,畢竟一個分裂的戰火連綿的中國中,他們的在華利益也得不到保障。比如帝國主義甚至還出兵幫助清朝鎮壓要推翻清廷統治的太平天國運動,成為儈子手。



清政府被列強打了72年,但是一直沒有倒臺,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方列強也沒想推翻清政府。並且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也沒有出現一個可以取代清政府的政治勢力,所以清政府才得以延續到了1912年。而在辛亥革命清政府倒臺後,帝國主義又迅速找上北洋軍閥,扶植起新的利益代言人。


以史正衣冠


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從順治12年開始就發佈海禁,一直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以為這樣就可以保國安民,讓政權穩固,一直以天朝自居,以井底之蛙的姿態藐視世界,

1840年的鴉片戰爭不僅洞開了中國的大門,也把清政府這個紙老虎打出原形。

此後,清政府得了恐洋症,逢洋必敗,割地求和,狼狽不堪,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眼看著就要壽終正寢。列強也紛紛唱衰清政府,覺得清王朝撐不了多久了。

可是叫人奇怪的是,儘管它內外交困,步履維艱,可是滿清這艘風雨飄搖的破船還是搖搖晃晃,從1840年開始算起,硬挺了70多年,才慢慢倒下。

很多人對此大惑不解,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清王朝得以苟延殘喘,不是偶然的,其中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一、大部分列強不願意清王朝滅亡。

當時列強雖然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明白了大清不堪一擊,是個不折不扣的紙老虎。但英法和美國並沒有把中國當做殖民地的打算。

因為中國實在是地大物博,幅員遼闊,而且中華民族向來是不屈不撓,非常有骨氣,不是隨便就可以臣服的。

不管是英國、美國或者是法國、德國,他們獨自瓜分中國,缺乏實力和勇氣,而列強之間又不是鐵板一塊,彼此勾心鬥角,甚至也沒有如某些歷史學家所說的,有"瓜分"中國土地的想法。

無論是英法,還是德國和美國,他們發起戰爭的理由和藉口,是滿清皇帝不守國際法則,不懂規矩。他們入侵中國的目的是通過戰爭逼迫滿清政府打開門戶,跟中國通商,進行自由貿易,掠奪中國的資源,賺取真金白銀。

列強還有一個共識,雖然滿清腐敗、野蠻、專制,但它們不但不想把中國當做殖民地,也沒有推翻滿清政權的打算。

因為在他們看來,在當時的中國沒有哪個人或哪個組織有威望和能力能取代大清政權,曾國藩、李鴻章都沒有取而代之的才華;如果扶植一個傀儡,中國肯定會陷入內亂。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不符合列強的利益。

所以,在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並沒有繼續擴大戰果,也沒有扶植傀儡政權,而是僅僅要求慈禧跟他們簽訂城下之盟,賠款割地了事。

二、列強對俄日的制約。

列強是一丘之貉,但列強的戰略思想是不同的。

沙俄跟日本是列強中最殘暴、最貪婪的,他們對中國的土地索取無度。沙俄巴不得把中國全部吞併,日本對中國的野心也是路人皆知。但沙俄無論怎麼兇殘,都不敢為所欲為,因為英法跟美國不允許它貪得無厭,他們就像一夥強盜,強調平均分贓。如果沙俄吞下了太多,其它列強就會覺得不平,就無法容忍,就要出面干涉。

而日本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實力跟英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根本不能相比。在清末的時候,日本不具備獨吞中國的實力,也不能不顧忌列強的感受,無視他們的存在。

而清朝政府也不是傻子,每當受到沙俄和日本欺負的時候,趕忙讓英美等國出面調停,為了抗俄就拉攏日本,為了防日再懷柔沙俄,在列強之間玩平衡,以夷制夷。雖然這樣做效果有限,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滿清的合法性。

清政府雖然是少數民族對多數人口民族的征服和統治,但清朝統治者很善於搞洗腦和民族融合,把自己打扮成漢人的拯救者和同路人。正常意義上說來,大家都承認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正朔。

有的民族善於記仇,有的民族喜歡遺忘。

經過兩個多世紀的成功洗腦,漢人(孫中山的革命黨除外)已經把愛新覺羅氏的清王朝當做合法政權,早已忘記揚州三屠和嘉定十日,漢人精英無不以為效忠朝廷為榮,因為不為大清效忠就沒有辦法取得功名利祿。

從曾國藩、左宗棠,到李鴻章、袁世凱,他們都把清朝統治者當做唯一的主人,甘願接受清政府的統治,而且為維護滿清統治鞠躬盡瘁,為清朝皇帝肝腦塗地。

也正是由於漢人官僚集團的拼命維護,清王朝的政權才得以苟延殘喘,在內外交困中延續了70多年。

四、滿清統治者的政治手腕高明、末期新政也有效果。

清政府野蠻、落後,但清朝統治者卻不愚蠢。他們知道,八旗子弟已經墮落,指望他們已經無法維護自己的統治,只能用漢人統治漢人,才可以長治久安,讓江山永不變色。

於是,他們對漢人精英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方針,不把所有的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裡。在重用湘軍的時候,又扶植起淮軍;在李鴻章崛起的時候,又扶植袁世凱。讓這些走狗們相互制約,互相爭寵,互相挖牆腳,這樣他們就不會聯合起來對付大清。

所以,到了清末,即使軍隊都被漢人軍閥控制,但都無一例外對大清效忠,沒有一個人敢生二心。如果一個人敢造反,一定會成為眾矢之的。

很少有人瞭解的事實是,清王朝的末期,尤其是實行新政以來,由於社會相對穩定,最後幾年的年經濟增長率平均達到了百分之十幾,可謂是上演了經濟奇蹟。假使慈禧太后晚死十年,雖然清王朝的滅亡仍然是很難更改的事實,但續命十餘年也絕非難事。

綜合上述原因,清朝政府這艘破船,即使內外交困、風雨飄搖,還能死而不僵,混到了1912年。


歷來現實


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晚清經歷了無數次戰爭,這裡面有被人侵略的戰爭,也有西部平亂,也有鎮壓起義。彷彿,大清朝的平靜元素,被早期的乾隆、嘉慶給佔完了,道光之後開始了不平靜。

有人說了,既然清朝從鴉片戰爭開始,就飽受戰爭之苦,那為何還能堅持72年?

清朝並不是連續被打了72年,只是斷續的戰爭

如果仔細算算,大清朝和外強的戰爭並不是持續的,在72年的時間裡,大清和外強斷斷續續發生了五次大的戰爭,分別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這些戰爭裡,除了和日本的甲午海戰外,其它戰爭基本上是間隔15-25年,這樣的戰爭就相當於剪羊毛,不把羊殺死,而是定期剪羊毛,這是為了持續的利益。

大家細品,人家英國等外強來了後,不把大清打廢,勝利一次,搜刮些金銀土地,爭取些政策,就轉身走人,然後,清朝繼續發展經濟,情況一有點好轉,外國人又上門來“提款”了。是不是這麼個節奏?

所以,不是大清朝能堅持,而是外強沒有持續地開戰,沒有持續地打擊,這導致大清朝總在“受傷和恢復間做往復運動。”

話又說過來,就算英國等國想持續打擊大清,想完全征服大清,那也是很難的,大家都聽到過“蛇吞象”的傳說,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很多蛇被“大象”撐死。

大清朝太龐大,導致不容易很快“死去”

一個王朝太過龐大時,除非從內部倒塌,否則靠外力很難讓其轟然倒地。

就如同一頭牛,你拿個棒子,一時半會是打不死的,但如果拿著棒子打雞,可能一棒子就結束了雞的性命。

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一個龐然大物的倒下是有一個過程的,向英國這樣的侵略者,一下兩下是搞不死大清的,況且,華夏大地溝壑縱橫,幅員遼闊,縱深了得,任何一個外敵想要快速擊垮,想要快速掌握都非常難。

想要讓大清快速倒下,除非“大清朝內部腐朽不堪,虛弱之極”,有掌權者從內部開始攻克堡壘,這樣大清倒下的速度才會增快。

所以,大清朝的掘墓人不是外敵,不是日本,也不是英國,而是孫中山等革命者和袁世凱等兩相配合,清朝才退出了政治舞臺。

間斷性的外敵侵略不是清朝倒下的原因,清朝內部的腐朽不堪,清朝高層的種族歧視,導致了大清從內部完成了改朝換代。

大清朝的晚期,有人給“它”續了命

清朝活得久,和一些“續命者”也有關係。

清朝的續命者都是誰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慈禧。

如果沒有曾國藩,大清朝連太平天國這一關都過不去,因為那戰爭消耗太大,太平軍太過犀利,如果不是曾國藩,清朝可能就倒下了。曾國藩是大清很重要的續命者。

走了曾國藩,來了左宗棠。在左宗棠的努力下,平捻軍,平陝甘回亂,平西部阿古柏叛亂,這些讓大清第二次續上了命。

李鴻章,軍事才能不如曾國藩,也不如左宗棠,那為什麼他會成為大清續命者呢? 因為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因為李鴻章的作用,讓大清晚期的經濟發展迅速,這彷彿讓瀕臨死亡的大清朝,有了吃好藥的資本,雖然大勢無法挽回,但延長大清的生命,李鴻章是有功勞的。

如果說前面三位,都勉強算得上續命者的話,那慈禧能不能算呢?應該算。

慈禧的作用就是讓大清屈辱地活著。

雖然,古話說“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但慈禧用行動表明,活著才是最大的事情,戰敗後割地、賠款、認慫,慈禧都願意幹。一句話:只要讓活著,一切好說。

這樣的慈禧,讓大清屈辱地活著,延續了一部分生命。

總體來說,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大清歷經無數次波折,最終能繼續活72年,原因無非以下三種:一是外強的侵略並不是一揮而就,不是以推翻大清政權為目的;二是大清地方實在太大,走向死亡得有一個過程;三是大清有幾個“續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