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甲午戰爭清政府拒不投降,那麼當時的日本有能力打下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嗎?

藍染惣右介9597506


甲午戰爭,是日軍第一次賭國運的戰爭,初次之外,歷史上還有兩次,分別是後面的日俄戰爭,以及二戰時的太平洋戰爭。

這三次戰爭,日軍所用的戰略戰術如出一轍。即首先突然襲擊,以獲制海權,這會是從島國日本向外實施兵力投送的前提條件,其次是陸軍凌厲攻勢,以期儘快攫取戰略目的,最後是頑強防守,以便為和平談判爭取籌碼。

所以,甲午戰爭,日軍最後的戰略目標,依然是走向和談,而非繼續戰爭下去。甲午戰爭時期,日本陸軍合計一共7個師團,每個師團標配總兵力為18492人,合計為129444人。這個兵力是不可能發動對清國的全面戰爭的!

那麼,日本此時具備發動全面戰爭的潛力麼?

日本自明治維新便跨入了資本主義的門檻,逐步確立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日本的經濟也開始受資本主義再生產週期規律的支配。

由於生產社會和與生產資歷的私人佔有、生產急劇擴張與國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等矛盾的作用,剛剛發展起來的紡織業便發生了生產過剩的危機。

危機發生後,產品積壓、價格下跌、工廠倒閉和信貸停滯等現象瀰漫著整個經濟社會,資本累積貧乏和國內市場狹小的問題困擾著日本。

從這個意義上看,甲午戰爭的爆發,終極原因 還在於日本經濟本身。對於日本政府暴脫危機起直接作用的是鉅額軍費支出,甲午戰爭爆發時,臨時軍費收入為2.3億日元,其中52%,即1.2億日元靠公債募得,軍費支出為2億日元。軍費開支屬於非生產費用,從長遠趨勢來講,歸根結底會降低一國經濟增長速度和國民的生活水平。

但它對經濟的直接影響還要視國家再生產過程的具體狀況。如果民用產品的需求以及民用產品的生產能保證充分開工時,轉而生產軍工產品,就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再猶豫經濟資源不用於生產,實際上等於投資規模的降低或資本累積的縮小。

反之,如果在經濟中有大量閒置的生產能力和勞動河北駿,且不能用於民用產品生產時,軍費開支則會帶動社會總需求活躍起來。

而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恰恰屬於後者,甲午戰爭使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資本累積先天不足的困境。但是如果戰爭繼續下去,日本能夠依靠以領為壑、損人利己的做法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麼?

答案是不能。因為前面這些能夠成立的條件是日本沒有擴軍啊,倘若日本繼續打下去,勢必要擴軍,這個消耗就無法再對經濟增長產生良性的效。從戰略上而言,日軍也不可能打什麼全面征服戰爭,即便是一個東北,此時日軍也不可能吃得下去,想象二戰時期日軍關東軍的兵力規模吧,何況此時的東北,可也是沙俄的勢力範圍,日本難道跟清國繼續戰爭,還要跟沙俄打?此時的日俄緩和了與歐洲諸國的矛盾,正把目光投向遠東,把東北當成自己的囊中之物,後來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能夠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建立甲午戰爭鉅額賠款的基礎上的。

所以此時此刻發動全面戰爭,日本面對的敵人就不止清廷一個,還有沙俄,如果打地再稍微遠一點,那就更多了,難道日本肆無忌憚地打清政府,掠奪中國利益,那些利益受損的列強們就乾瞪眼看著?

雖然列強不至於在中國投入大量兵力,但是組成一支足夠抗衡日軍的聯軍還是有可能的,畢竟日本現在可還不是列強之一。

說到這裡,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清廷還有什麼能力繼續打下去?清政府此時沒有一支新式軍隊,此前洋務運動都忙著搞海軍了,陸軍雖然也做了建設,但依然是舊式軍隊,對上日本沒有什麼勝算,要說打持久戰,可清政府也沒有民族統一戰線啊。

說到底,這種情況完全不可能發生,日本戰略規劃不允許這麼白痴的行為,清朝沒有那麼硬氣,沒有那個實力,因為清廷是清廷,中國是中國,這是兩個概念。再打下去,中國不會被日軍佔領多少地盤,但是清廷鐵定是滅亡了,倒時候中國就要提前進入軍閥割據時代了。


江畔初見月


滿清政府沒有投降,是被打敗了。特別是海軍的有生力量已消耗殆盡,沒法再打啦。



中日甲午戰爭,雙方几乎都打到了極限。中國這邊就不說了,日本明治天皇發出號召,鼓動全體國民募捐,用以支援前線。所以,日本也已經精疲力盡。10年後的日俄戰爭,日本也是打到最後才慘勝。


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其綜合國力已經超過中國。但是這個超過的程度,不如幾十年後的抗日戰爭時期。因為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國力特別是軍力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中國。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未能打到雲貴川,有綜合國力尚為不足的原因,也有在幾條戰線同時作戰的原因。如果僅僅是中日之間的戰爭,中國未必能夠守住雲貴川。


假設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積蓄力量,在短時間內開展全面對華戰爭,估計也無力佔領雲貴川。


第一,日本高層的思想準備還不足,野心還沒有膨脹。日本的所謂佔領全中國的大陸政策,是隨著一場場的勝利,而一步步強化的。


第二,列強會不會干預呢?面對中國這塊肥肉,大家都在虎視眈眈,偌大的中國被日本獨吞,可能嗎?弄不好,殖民印度支那的法國就先對雲貴川動手了。



第三,那時的中國能否崛起一位強力的領導人,把一盤散沙的國民團結起來呢?歷來亂世出英雄,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俚言雜談


日本絕對不可能在1895年打下雲貴高原以及四川盆地

18世紀日本是真窮。1864年日本剛剛完成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也是被西方列強壓迫的國家。 日本資源極度匱乏,要啥啥沒有,所以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打敗中國掠奪資源財富

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是有準備的,準備了26年,而且準備的十分艱辛

在當時日本難到什麼程度?日本為軍費天皇捐款30w舊日元 皇后捐出所有貴重金屬首飾, 官員捐出五分之一的工資,為買英國一艘軍艦“吉野號”天皇甚至一日只吃一餐,全民籌錢半年才把“吉野號”開回家

  • 圖為吉野號快速巡洋艦

儘管籌備26年之久,日本也就是買了一些小船,其主力艦 4000多噸排水量。對比當時清帝國,定遠艦 鎮遠艦滿載7335噸排水量 德國福爾坑造船廠出品 在當時是世界一流鐵甲艦

  • 圖為有東洋第一堅艦之稱的鎮遠艦

儘管傾全國之力艦船隻能用二流戰艦 ,可見當時日本有多窮

甲午海戰也不是一邊倒 日本也受到重創,黃海海戰重創“松島,吉野,比叡,赤城,西京丸”五艘戰艦,威海衛戰役打殘日軍旗艦“松島號”並擊沉魚雷艇五艘。

其中日本變賣家產買的“松島號,吉野號”均被打傷打殘,如果日本沒有取得勝利這些損失都是當時日本承受不了的

  • 圖為黃海激戰


如果清軍負隅頑抗,與日本一決生死,就算海軍全軍覆沒與日本進行陸地戰爭,誰輸誰贏都不一定,更別提日本打穿內陸攻佔雲貴高原四川盆地了

歷史上日本的戰爭大多數為“小蛇吞大象”

當時北洋水師世界第七,亞洲第一,買回來直到參戰未添設一炮甚至一彈。北洋水師主力艦“鎮遠艦”“定遠艦”一艘價格六十二萬五千兩 光慈溪太后過生日花費七百萬兩,如果清庭乾點正事,這頭象日本絕對吃不下

總結來說,中日國力相差甚遠。清庭最後護艦投降,根本沒有投入全力,就算不過太后的生日買幾艘戰艦,都能把日本打服

  • 圖為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題目有意思如果大清拒不投降與日軍對抗

清政府要有這種魄力 不是那麼的無能腐敗,也不至於一直積貧積弱。太后過生日的錢都買頂級鐵甲艦,十個日本也不足為懼!!!

  • 奢侈至極的慈禧太后


宇俠歷史


在甲午戰爭中倘若清政府拒不投降以當時日本的能力他們別說打下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了就是山海關他們都不一定能進得了。在甲午戰爭以前日軍大本營制定的計劃就是要在直隸平原和清朝陸軍展開決戰,並佔領北京,但是這一計劃並沒有付諸實施,除了清政府積極求和簽訂條約以外還有就是日本的國力已經支撐不下去了,在戰爭末期日本已經耗盡了明治維新以來積攢的國力,在東京甚至發生了市民搶劫糧食商店的事情,警察開槍制止搶劫造成多人死傷,以此事就可以看出日本已經是山窮水盡了。

戰前日本的計劃是一鼓作氣殲滅北洋海軍取得黃海制海權,但是黃海海戰北洋海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是主力還在,日軍在這次海戰中雖然一艘軍艦都沒有沉沒但是也遭到重創,並不能完全掌握制海權。清朝陸軍雖然腐敗但不是毫無戰鬥力,在局部戰爭中清軍還是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更何況甲午戰爭清政府投入的兵力只是李鴻章個人的私家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其他各地督撫手握重兵但是並沒有直接參加戰爭,為清朝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戰力。

在日軍進入東北之後沙俄大軍已經在中國邊境集結,沙俄一直把中國東北視為自己勢力範圍和後花園,更是沙俄黃俄羅斯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不願其他國家國家染指東北的。對於沙俄在中國邊境集結的行為日本心知肚明是針對他們而來的,這讓他們很是忌諱,雖然日本在面對中國軍隊時取得了很多勝利,但是沙俄就不一樣,相對於日本這個新近崛起的國家而言沙俄可是老牌的傳統強國,日本是無論如何也得罪不起的,戰後也是在沙俄的攛掇下德國和法國加入到沙俄陣營威懾日本歸還遼東半島。

對於沙俄的行為日本很是惱怒卻又無可奈何,這也為後來爆發的日俄戰爭埋下了種子。可以看的出當時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已經嚴影響到了其他國家在中國的利益,他們不會容忍日本在中國一家獨大的局面產生,為此西方國家積極介入中日爭端並對日本進行武力威懾。而清政府內部也出現了遷都和日本繼續戰爭的聲音,對日本來說倘若不見好就收可能已經到手的利益都會保不住,而且他們的國力也不允許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至於打下中國的西南以及內陸地區那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微風書房


我們先來了解下,在甲午戰爭結束前,日本取得的戰果:

1、全面侵略朝鮮,並使之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2、黃海海戰,殲滅北洋海軍主力。

3、攻佔遼東半島(遼寧省的四分之一),威海衛軍港,北洋海軍覆滅。

此時,日本連戰連捷,士氣正盛,為什麼會停止進攻中國本土而與清政府和談呢?這有多方面的原因:

1、清政府在以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為首的媾和派,急於贖回滿清的龍興之祖地,再者慈禧太后60大壽要過得體面,因此急於和談。

2、英、美、俄等歐洲列強為了本國在中國的傳統利益區域,強迫日本接受和談。

3、日本本國國力達到極限,戰前既定目標已經實現,現階段已無力在中國本土擴張。

雖然清政府的腐敗使得國家國力衰落,軍備鬆弛,戰力低下,但俗話說的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日本在甲午開戰後,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其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

日本的侵華方略

明治維新初期,國力上升很快,日本的野心迅速膨脹。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計劃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全面準備工作,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舟山群島。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動侵略戰爭,並圓滿達到了全部目的。

戰爭期間日本軍隊的損失

在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團和1個近衛師團。戰前日本海軍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的總額。

侵華戰爭才打了8個月,日本國內的人力、物力、財力已消耗殆盡,甚至連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不得不承認:“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據戰爭後日本軍方統計,日軍參戰的7個師團,傷亡減員達3萬多人,其中死亡和殘疾就達1.7萬多人,可以說日本雖然取得了陸地戰爭的勝利,可是兵力從6萬多,折損到3萬多,已然損失過半,已經無力再打下去了。

綜合國力決定戰爭無法持久

儘管日軍所到之處多有繳獲並大肆掠奪,但畢竟國小底薄,綜合實力遠遠低於即將沒落的大清,其軍隊的數量和軍事預算也比中國少得多。使得日本必須速戰速決,打不起消耗戰。因此,日本希望早日議和,並威逼清朝割地賠款。

中國雖然輸了這場戰爭,但各地軍隊兵備還有70萬,加上各地民眾武裝的力量,不是現階段日本可以征服的。不然,以後也不會有後來的八國聯軍共同侵華後的撤軍行動了,中國地大物博,即使比日本國力更強盛的歐洲列強也不可能瓜分中國。

綜合來看,如果甲午戰爭清政府不投降繼續打下去的後果,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嚴重,日本也根本沒有能力打到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


清風醉史


甲午戰爭前夕的日本剛剛明治維新不久,總共才十多年。雖然從上層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工業技術文化等方面開始向西方學習,整個國家的整體面貌與明治維新前有大的提升。但是,無論從綜合國力,整體軍力跟當時清王朝還不在一個等級上,就是工業化水平也比清朝先進不了多少,因為清朝的洋務運動時間還早於明治維新。

而甲午戰爭日本的勝利並不是勝在力量比中國強大,第一,當時的日本為了轉嫁國內的經濟和社會矛盾,所以為了國家存亡必須對外開戰,而首要的目標就是朝鮮和中國(之前的琉球島事件讓日本看到了清王朝的腐朽與懦弱);第二,日本確實在海軍建設方面已經領先了北洋水師,無論是軍事思想還是裝置設備,關鍵一點還是日本天然就是海洋國家,而中國自古就是大陸國家,民族特質決定了當時的國家戰略,因此當時的海戰日本勝利是必然的,因為中國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海洋對國家的重要性,北洋水師建立的目的就是近海防禦,並沒有對外遠海作戰的準備

但是,甲午海戰日本是傾全國之力背水一戰,完全是賭徒心態,當打敗北洋水師後,日本已經沒有力量再繼續支持戰爭,目的在於利用已得勝果來獲取政治,領土和經濟上的利益,而不是繼續擴大戰爭,當時滅亡中國的野心還沒有起來,更不要說打到雲貴川了。戰爭永遠是為政治和經濟服務的,而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


冷血濤仔


到了近代看問題千萬不能看片面,而要看全面。

甲午戰爭,是中日戰爭。但是有影響的國家只有中日嗎?錯,英美餓德等國都有影響。

一個例子就是最近的敘利亞內戰,只有敘利亞人在打內戰嗎?錯!美俄歐盟沙特伊朗以色列等等都有影響,說的不全,別介意。

同樣的,甲午戰爭之後,中日也有這個局面。雖然中日都打不動,但是英美俄德等等列強聯手準備把中日分了。

所以中日此時最好的選擇就是和平談判。

日本佔領不了中國內陸,但是列強聯手可以。

所以中國當時政治上沒有胡亂動作是正確的。

日本也是。


夢香寒冰


當時的日本已經負債累累,東京老百姓開始搶米,打進北京沒問題。(滿洲兵都是廢柴)。但清廷只要遷都西安,日本就徹底完蛋。(後來八國聯軍也沒啥好辦法)李鴻章中了一槍,最怕的是伊藤,要是李鴻章死了,或者一氣之下走了,再打下去日本老百姓就得啃樹皮了。所以直接就少要了一億。可這些都不會發生,甲午戰爭清廷壓根就沒想贏,目的就是借日本之手滅掉李鴻章手裡的北洋水師和淮軍。因為對於滿洲貴族來講,日本要滅掉他們那不是一兩年的事,但漢人如果做大,滅掉他們就是一兩個月的事。所以李鴻章的威脅遠遠大於日本。只不過最後還是沒能防住袁世凱。因為作孽太多,天理不容了。


西域貴族


如果一直打下去的話中國不會亡國但是清政府可能要滅亡,日本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敢與中國開戰的。


用戶5667292955793


根本沒有能力,一場甲午戰爭使得日本的國庫除了老鼠屎什麼都沒有,因為當時日本破譯了清政府的電報密碼,知道清政府的底牌,所以伊藤博文才敢威脅李鴻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