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成年子女,修正與父母的關係模式,從“相殺”開始

淅爸,一枚二胎寶爸,大寶淅淅6歲半,二寶湯丸5歲。在這裡分享我的育兒經,歡迎關注

在年幼的時候,父母幫助我們成長,而在我們成年之後,是否應該反過來報恩,幫助父母成長,讓父母成熟起來呢?

這是在看完了徐崢導演的賀歲片《囧媽》之後的第一個觀影感受,電影情節比較“老套”:大體就是一次成年子女陪伴老年父母的旅行,但是在這老套的情節裡面卻引起了以上的一個反思。


《囧媽》:成年子女,修正與父母的關係模式,從“相殺”開始

只有“施”的教育、只有“受”的孝順,總是讓相愛變成相殺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孩子也應該孝順父母”,但無論教育也好、孝順也好,其實際是二元關係而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 獨角戲之:只有“施”的教育,讓愛成為無法反抗的強迫

電影中,即便兒子徐伊萬已經近中年,也算是事業有成,但在“囧媽”盧小花眼裡卻也不過是一個還沒長大的孩子。

在去往俄羅斯的列車上,“囧媽”對兒子事無鉅細悉心照料:

關心兒子的身體:各種榨汁水給兒子不間斷地投餵,連幾點需要排水都設定好了;

關心兒子的交際:在俄羅斯美女娜塔莎的到來之後,囧媽總是尋著各種蛛絲馬跡甚至懷疑娜塔莎是小偷來阻止兒子與娜塔莎的來往;

關心兒子的家庭:從“鄰居家的試管嬰兒”開始,間歇性地對徐伊萬催生;

作為媽媽,她用著自己的方式關心著自己的孩子,但與我們所認知地“溫暖地母愛”不同,囧媽這份愛沒有讓兒子有一絲暖意,反而是覺得不厭其煩,一路上兩母子看似和諧實則矛盾不斷

囧媽這份只有“施”的愛,讓本該溫暖的愛成為了孩子無法反抗地強迫,強迫孩子接受,最終讓兩個人都難受。

《囧媽》:成年子女,修正與父母的關係模式,從“相殺”開始

  • 獨角戲之:只有“受”的孝順,讓反哺變成情感勒索的產物

徐伊萬是一個只能“接受”母親好意的孩子,即便到了中年而不惑地年齡,他仍然沒有能力、沒有勇氣反抗自己地母親。

作為教育中的受體,兒子徐伊萬的身上可以說凝集了一代子女的無奈

講,父母不聽;

反,會被視為不孝;

叛,讓父母傷心,自己內心煎熬;

所剩下的就只有“受”,忍受的受。兒子徐伊萬不斷地向母親妥協,在再難受的對話情節中,他都無法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

作為兒子,他自然深愛自己的母親,同樣明白母親的辛苦、希望反哺,否則他不會在本可以離開列車的時候選擇回頭上車。但是這份反哺卻夾雜著煎熬、難堪、不情願...

兒子徐伊萬的這份只有“受”的孝順,讓本應理所當然地反哺變成了情感勒索的產物,他強迫自己接受,最終也同樣讓母子二人都難受。

《囧媽》:成年子女,修正與父母的關係模式,從“相殺”開始

一個自顧自地“施與”的母親,一個壓抑自我“接受”的兒子,造就了一對相愛相殺的母子。

有人會說,要是囧媽盧小花懂得改變自我,那麼就不會有兒子徐伊萬的窘迫;

有人會說,這是囧媽盧小花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心理缺失轉移到了兒子的身上;

有人會說,攤上盧小花這樣的囧媽,是自己人生最大的不幸;

這些描述,總是把責任都推到了父母的身上,卻忘記了自己作為子女應盡的義務。

法律規定父母具有撫養子女成年的責任和義務,也規定了子女有為年邁的父母盡贍養的義務和責任,在這一責任分明體制中,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在年幼時作為教育受體的子女們,是否可以在成年後,反過來完善父母的獨立人格,“奪過”教育的主導權呢?

《囧媽》:成年子女,修正與父母的關係模式,從“相殺”開始

成年子女與中老年父母,該如何相處才能相愛不相殺?

“這太難了,我的父母太頑固了...”

“根本不可能,我的父母完全就是無法溝通的存在!”

“沒什麼關係,到他們年老了我只負責他們的生活費,大家少點往來就好。”

......

成年子女改變與中老年父母的相處方式確實很難,但《囧媽》的情節裡面很清晰地給我們展現瞭如何“逆天改命”。這其中包括了以下幾點:

  • 其一、將父母拉下神壇

在年幼的孩子眼裡,父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存在,就如現在在淅淅和湯丸的眼裡淅爸就是他們的奧特曼、賽亞人一般無所不能。然而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掌握的知識、能力增長,父母逐漸不再是什麼不可超越的神明。

每一個成年子女都清晰這一點:

父母和自己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他們同樣需要別人照顧,會引起子女的擔憂。

在《囧媽》裡,徐伊萬會回頭登上火車陪媽媽走這一段6天的旅程就足以說明了這一切:他擔心媽媽的心情,遠勝於媽媽操控自己的擔憂,而他心裡也必然清楚這一上車,就必須面對媽媽的各種“騷擾”。

在登上火車那一刻,他潛意識地把母親當成了一個需要照料的弱者,就像父母對著年幼的孩子一般。

而在讀文章的你我,更需要有意識地把父母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拉低:他們並非不可違抗,他們同樣會有錯誤,也同樣有需求。

當成年子女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改變就悄然開始。

《囧媽》:成年子女,修正與父母的關係模式,從“相殺”開始

  • 其二、改變必然伴隨著陣痛,兩個人的陣痛

如同蛇蛻皮一般,每一次的成長都必然伴隨著陣痛,而讓幼稚的父母成熟起來,這份陣痛同樣是父母和子女同樣承擔的。

在《囧媽》裡,俄羅斯女孩娜塔莎多次詢問徐伊萬:你敢嗎?徐伊萬藉著酒勁大喊著:“我可以!”,但是當他真正面對自己的母親時,他卻如同一個漏風的氣球--癟了。

徐伊萬心裡非常清楚母親的問題是什麼,但是他怕,因為他知道一旦說出來必然會讓媽媽傷心--一個孝順的、深愛自己父母的孩子,怎麼可以做出讓媽媽傷心?

直到他被反鎖在列車外凍了一個晚上之後,寒冬似乎讓他想明白了什麼,他開始爆發了,開始“數落”媽媽的不是。

兒子徐伊萬如連珠炮般地控訴著媽媽,爸爸就是因為被媽媽管制所以才不得不酗酒,他很清晰的描述著當年媽媽衝進爸爸的單位,用廣播警告爸爸的同事們別再和爸爸來往的事情。

“囧媽”盧小花聽到兒子的話之後懵了,但她同樣知道這是事實,她無從反駁,只能兇狠而又傷心地把兒子徐伊萬給趕出包廂。

為什麼這種改變會如此之痛?

因為性格是每個人用來維持自己與周邊環境平衡的心理舒適區,每一種性格都是無數個習慣的集合,而每一個習慣又是無數次強迫性重複所帶來的結果。

在親子關係中,這種痛必然是雙倍的,對於孩子而言要“指責”父母是一件非常難以接受的事情,而對於父母而言要面對一向被自己視為弱者的孩子“揭老底”同樣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

但如果僅僅是為了讓對方“痛”,那麼就變成了純粹的發洩,對往後的相親相愛一家人沒有半點好處。這份雙向的陣痛,所帶來的意義理應是拉平子女與父母的地位,達到平等,以為後面的對話作準備。

《囧媽》:成年子女,修正與父母的關係模式,從“相殺”開始

  • 其三、“相愛相殺”應該反過來:“相殺相愛”

相愛相殺應該反過來才對,即“相殺”在前而後相愛。對於經歷了現實洗禮的陣痛後的親子,負氣的往往會是父母那一方。

在第二點中我詳細說明了是“兒子指責母親”,對兒子來說是一種宣洩,而對母親來說則是一種承擔。相對而言,兒子事後更多的是愧疚,而父母則是呈“懷疑人生”狀。

“囧媽”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她就像那個被父母責罵而負氣的任性孩子一般,毅然在冰天雪地、人生路不熟的地方下了車。

當時我在想,為什麼她要這麼做?作為一個成年人,甚至可以說已經是“年老成精”的存在,為什麼就做出如同一個孩子般的行為?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是負氣,也是懲罰。

她希望證明自己:我能行!我離開了孩子一樣能行!

她沒辦法面對自己的兒子,試問有幾位父母能直面子女的指責?

最最重要的是,她...想看看兒子是不是關心著自己。

盧小花太清楚自己的缺失在哪裡了,尤其是她用了半輩子來彌蓋自己這份缺失的情況下,比起負氣,她更害怕,害怕自己的孩子在看清自己的“小心思”之後,會怨恨自己,所以她選擇負氣出走,一半是氣兒子不孝,一半是氣自己懲罰自己。

接下來呢?兒子徐伊萬沒有讓她心寒,兒子同樣下車找她了,即便遇到了熊患也是勇敢的保護起了自己的母親,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了媽媽:

“媽媽,我還是你的兒子,我還是愛著你,即便你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神祗,但你仍然是我最愛的媽媽!”

就這樣,在這對親子的心底裡完成了一次從“相殺”到“相愛”的轉變。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往往做到了讓彼此陣痛就負氣打住,讓父母認為子女“翅膀硬了”,讓子女認為父母不會原諒自己的不孝。

《囧媽》:成年子女,修正與父母的關係模式,從“相殺”開始

  • 其四、成熟的子女,幫助父母蛻變

在以上三個步驟中,成年子女逐漸把與父母的地位關係變得平等一些,父母認識到自己的缺失,也有心思正視並修復這份親子關係。但是問題來了,他們應該怎麼改變?活了半輩子的他們要改變又談何容易?

“不孝兒子”徐伊萬再次給出了答案:幫助母親找到自己的群體、找到自己的榮耀感、找到自己的精神寄託。

在電影一開始,媽媽就不斷向兒子強調自己是合唱團的成員,只是徐伊萬一直認為母親是騙人的。直到徐伊萬真正看到母親在臺前亮出了自己的實力的時候,他震撼住了。

徐伊萬從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如此自信,如此光芒萬丈,這與平時只懂家長裡短的那個老婦人完全不是一個形象;徐伊萬也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如此高興,在那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年人群體中笑逐顏開。

鏡頭一轉,這一次媽媽在鏡子前脫下了假髮,徐伊萬終於明白媽媽老了,她是真的需要別人照顧。兒子把媽媽冰箱裡的過期捨不得扔的牛奶扔了,並給媽媽換上了新鮮的牛奶;兒子告知媽媽自己把家裡一樓收拾了,讓媽媽過來住,好讓自己陪陪她...

當徐伊萬做出這些發自內心的行為時,當媽媽選擇了不再喋喋不休時,親子兩和解了,沒有以前那翻吵鬧、卻彼此多了一份默契和溫馨。

《囧媽》:成年子女,修正與父母的關係模式,從“相殺”開始

在我看來,這才是這份“老套”電影想詮釋於我們的概念:陪著不等於陪伴,親子關係中施者和受者的感受同等重要。

如果你還缺乏勇氣改變自己與父母的關係,那麼借用電影中徐伊萬最後所說的一段話:

我已經把一切都跟我媽講了,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難,我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那種感覺真好...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爭吵,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六天的旅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