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墨麒麟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武周時期的名臣狄仁傑,官居同鳳鸞臺閣平章事(通俗的講就是宰相),被武則天稱為國老,也就三品官。
再往上的一品和二品絕大部分都是虛銜。
正一品文職 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個官職在以前那都是負責教導、輔弼、監督國君的,做過這個位置並有實權的人有商朝的箕子,西周的姜子牙、周公。國君都得受其監督,見了面國君得行禮,其權位可想而知。不過很快這三個職位就成虛銜了,只用於皇帝對於國有大功或者德高望重之臣的褒獎,並沒有什麼實權。
太尉、司徒、司空是三公,在他們還有權的時候,一人管軍、一人管政、一人管監察,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們上朝的時候是坐在皇帝身邊的。
從秦朝一直到三國時期,這三個官職都是有實權的,曹操就當過司空。
但是唐朝的時候,這三個官職也成了虛銜,還是用來褒獎大臣的。
正一品武職 天策上將
這是李世民當過的官,李世民功勞太大,李淵賞無可賞了給胡謅出這麼個官職讓李世民噹噹,後來自然不可能有人再領天策上將頭銜,誰能和李世民比肩。但是這個官必須得在,不能撤銷,因為李世民當過。
正一品的爵位:親王、公主
這就是皇帝的兒子女兒了。
從一品文職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這是負責監督與輔弼太子的,當然在唐朝也是虛的。
從一品文散官 開府儀同三司
這裡的開府指的就是可以自置幕府、自行招募幕僚。什麼樣的地位可以開府呢?三公、大將軍、驃騎將軍。儀同三司,也就是說你的儀仗可以和三師、三公一樣。開府儀同三司的官並沒有前面的三公、三師高,但是可以享受和他們一樣的特權。
從一品武職 驃騎大將軍
這是真正意義上武官的最高階,畢竟天策上將只能膜拜,最初是由漢武帝給霍去病設立的,地位在大將軍之下、車騎將軍之上。唐朝時對立有大功的高級軍官會給驃騎大將軍這一稱號,表示重視。
從一品爵位 嗣王 郡王 國公
嗣王是繼承親王爵位的人,郡王是繼承嗣王爵位的人,都是宗室皇親。國公就是大臣的最高爵位。
正二品文職 尚書令 門下侍中 中書令
唐朝是三省六部制,這三位就是名義上三省的長官,但是如果就是這樣的話,相權還是集中的,而且三省長官在唐朝地位是相當的高,所以真正管事的是他們手下,也就是狄仁傑他們。
正二品文散官 特進
特進在唐朝位於開府儀同三司之下,是加官。特進是個什麼說法呢,他原本表示你資格不夠,但是你的水平和貢獻達標了,就特進你為什麼。後來就成加官,爵同三公。
正二品武散官 輔國大將軍
原先是三品雜號將軍,到了唐朝就成正二品稱號了。
正二品爵位 開國郡公
開國功臣們被封為郡公的為正二品,開國公臣被封為國公的,他的兒子繼承他的爵位時就是郡公。
從二品官職 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尚書左右僕射是有實權的,尚書令是虛職,真正辦事的就是尚書左右僕射。
三少:太子名義上的師傅,不過這個用處不小,除了褒獎大臣外還能體太子籠絡大臣,為太子以後上位打路基。
京兆/河南/太原三府的最高長官,京兆尹基本上是掛名,由親王擔任。(這種親王基本上是很有機會當皇帝的)真正管事的是州府的長史。
河南牧就是洛陽地區的最高長官,為什麼會有太原呢?因為太原是李唐王室的龍興之地,是唐朝的北京。一個西京一個北京的府尹也是給親王準備的。
大都督 、大都護:這是在邊疆的官職,相當於邊疆的軍區司令,但是真正管事的還是他們手底下的長史、將軍、司馬。這種官職一般都是皇帝的兒子遙領的。
以上就是唐朝正三品以上的官職,這些官職除了開國功勳們當有實權,再往後不是死後追諡,就是乞骸骨後加封,或者是榮譽官位,基本上都沒什麼實權。
守仁讀仁
絕頂級大佬在這裡也就是俗稱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按照我們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級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個正一品啊。但在唐朝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兒,掌握實權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麼很多人就會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還能是些什麼官啊,難道比宰相還大?您別說,還真有,今天請聽小祁為您細細道來。
首先說一說唐朝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分工圖)
唐朝的中央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設了三個部門,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又分設六部—吏、戶、兵、刑、禮、工。其中的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政令;門下省則負責審議中書省起草的詔書、政令,以決定是否實行;尚書省為行政官署。簡單的說就是中書省決策發佈政令的,門下省是負責監督審核的、尚書省就是聽旨辦事兒的!
宰相
唐朝的宰相不像漢朝時那樣,就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長官,均可稱做宰相!即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門下省的長官門下侍中都可以稱宰相!這幾位長官中尚書令為正二品,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三品(後來在唐代宗的時候升為正二品,但我覺得那個時候已經是亂世,還是以唐初為準來說)
(宰相狄仁傑影視形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長官可不是說就3個人啊!尚書令僅有一人,中書令有兩人,門下侍中也有兩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時候也有5人!為什麼要說最少,因為後來宰相越來越多,下面會講。
而唐代宰相品級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
就因為唐太宗曾經在唐高祖的時候擔任過尚書令,因此後來也就沒有人再敢擔任此職,因此就以尚書令的兩位副長官左右僕射領導尚書省!後來唐太宗又感覺相權過重,於是開始以一些品級低的官通過加銜來參與宰相事務以分相權,這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後來唐高宗又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兩個在後來都成為了實質上的宰相!在這種情況下,尚書僕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稱為宰相了!因此以後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這裡我們不提安史之亂以後,亂世情況都比較特殊)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說清楚了這個我們就來看看到底位於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
正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天策上將:這是專門封給功高蓋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個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
親王(爵位)
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
驃騎大將軍(武散官)
嗣王、郡王、國公(爵位)
注:所謂散官,是表示官員的等級的稱號,沒有實際職務,這個和某個官員擔任具體職務相對應。
注:所謂開府儀同三司,就是說可以自己開府辦公了,用的儀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師”、“三公”。
(唐朝開國第一功臣長孫無忌畫像)
正二品
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只有李世民擔任過)
特進(文散官)
輔國大將軍(武散官)
開國郡公(爵)
上柱國(勳)
注:勳指的就是勳爵,不同於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勳賜予的爵位,有俸祿無實職。
(衛國公李靖畫像)
從二品
尚書左右僕射
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十六衛上將軍、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護
光祿大夫(文散官)
鎮軍大將軍(武散官)
開國縣公(爵)
柱國(勳)
總的來說,唐朝(安史之亂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數都是開國元勳,後期能做到這個位置的一般都是屬於死了追贈的。然後像三公、三師這樣的一般都是虛銜,並無實權,要能做到這個官位,也基本是行將就木了!
小祁說歷史
都知道清朝和珅是正一品官,他是首席大學士,內閣軍機大臣。但唐朝的狄仁傑官至宰輔,也就是宰相。按理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我要說他只是個正三品官,和和珅差著等級了,會不會有人和我急?
肯定有人說不懂就別瞎吵吵,宰相才正三品?是不是不設一、二品官階,三品就已經到頭了?這不是空中樓閣嗎?如果設一、二品官階,那比宰相還大的都是何方神聖?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唐朝時一二品官階是存在的。但宰相也只能到三品,這是事實。
我們先來看一下唐朝官員品級是如何劃分的?唐朝官員品級依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包含官爵,文武職官,勳位等品階。
正一品
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前的官職,之後不設)。
爵:親王、公主
從一品
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國公
正二品
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臺尚書令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爵:開國郡公
勳:上柱國
從二品
職官: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文散官:光祿大夫
武散官:鎮軍大將軍
爵:開國縣公
勳:柱國
從以上可以看出唐代正一品的官職有三師,也叫做三公。所謂三師的意思就是為皇家服務的老師,謀臣猛將等等,這些職位都服侍於皇家。所以他們往往是沒有在政治上實際的權利。
由此看來正一品雖然等級比較高,但是很多都是虛名而已。而在唐代從一品的官職,往往是皇親貴胄的老師、謀臣等等。我們所熟知的長孫無忌就是正一品的太尉。
正二品則是尚書令和相關的職位。從二品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知的程咬金。不過他是死後才被追封的從二品。而從二品的官職大致是正一品的左右手和大都督,大都護等官職。
唐朝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在李世民那個時候,三省的長官雖然只是當時的正三品級別,但這些人可以進入朝堂,討論國家的機密大事,所以當時的三省長官其實執行的就是宰相的職權,他們也是當時實權最大的宰相。
這個制度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使宰相的權力分割開來,分為三個機構互相牽制。分工明確又得團結一致,既有牽制作用又可以互相監察。這樣可以避免因為一己私慾而影響整個大局的決策。
在這解釋一個概念。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官職。
所以三省的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中書省的官員稱為中書令,尚書省的官員稱為尚書令,門下省的官員稱為門下侍中,他們都行使宰相的權利。是正三品的官。
一品二品多是虛設的,主要是留給皇親國戚或者有特殊功勳的人,位高而權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後的追封,就是個榮譽稱號,聽著好聽,沒啥用處。正常情況下,一品二品官職多是空置的。
唐朝宰相品級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李世民,李世民沒登上皇位前曾經擔任過尚書令,在古代君為大的情況下自然再沒有人敢擔任此職。所以尚書令就由兩位副長官和左右僕射為班底。
再加上後來唐太宗認為相權過大,就弄一些品級低的官位來參與宰相事務,用於分開宰相權力。唐高宗時期又設立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樣一來就打破了三省的格局。
武則天時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則天喜歡折騰,也喜歡改名,所以官員變動空前頻繁,也有更多的高級官員被賦予宰相之職,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間,武則天總共任命了66個宰相,是李世民時期的三倍多。
而狄仁傑正是武周時期的宰相,那時候宰相的權力已經大大被削弱。唐朝時把宰相的品級設為三品,其實就是為了限制他們的權利,但是一二品多為虛職,所以這也起不到制衡的作用。
說史聽濤
唐朝的三品及以上可以著紫衣,四品五品著朱衣,故朱紫在古代指高官。
唐代有一個官職,叫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就是指有資格可以進入政事堂參預國事的宰相。想象一下,三品已經位列卿相了,一品和二品會何等的尊貴。
在唐代,宰相名稱有很多,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和左右樸舍,門下省的侍中是天然的宰相。以上這些全部是三品以上。
有些官員即使不是三品,也可以以四品官的身份晉身政事堂,成為正式的宰相。例如初唐時的名相狄仁傑,他當宰相時官職僅為門下侍郎,這是個四品官,但因為工作能力突出,依然被武則天擢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列宰相名列。
所以說,在唐代,普通官員的極品也就是三品了。一品以及二品要麼授給武職和勳官,要麼就是榮譽性職位,多是給親王和郡王的遙領職位,封賞性質的,沒有實際職權。還有的就是絕無僅有的幾個頂級高官,如上所說的中書令,侍中等等。
在唐代,著紫衣,位列三品,便是所有官員的終極夢想了。
南柯396
唐朝的一品是沒有實權的,唐朝的一品就是各種郡王,比如李淵建立唐帝國後,李世民李元吉就是一品的。但是李世民篡權之後,極力取締這些藩王郡王的權力,他們基本上是被架空的,空有王的名號卻沒有王的權力。所以呢,唐朝的一品官是由人為架空的,是一個時代的特殊產物。這種策略實際上也被清朝拿來應用,清朝的王爺大部分也是沒有實權的。
唐朝的二品則是真正的虛職,屬於榮譽職,這實際上也是受第一個原因影響的。由於李世民是篡位來的,他即位之後碰到了好多問題,這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迴避那些不聽話的權臣。這時候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束之高閣棄之不用,明著把這些人升品升官,但是卻把實權給拿掉了,比如太師,太傅等等,這種職位品昳很高,但是卻管不到任何東西。不過呢,既然是榮譽職,那麼就離不開追贈,比如某某功臣死後,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就會給他加贈一個爵位。
唐朝的三品官確實是實權最大的,文官當中是左右相,武官當中則是大將軍,比如秦瓊李靖都擔任過唐軍大元帥。
優己
唐朝的正一品官職包含了: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前的官職,之後不設)。不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或“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換而言之,唐朝時期的正一品官職雖然品級較高,但其實是一個虛職,或者說是一個榮譽稱號。在正一品之外,唐朝從一品則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
三
在唐朝初期,長孫無忌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被授予太尉一職,可以說是正一品官職了。就正二品官職來說,則包含了: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長期空缺)、大行臺尚書令。而從二品則是: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對於唐朝開國功臣——程咬金,麟德二年(665年)去世,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諡號“襄”,這裡面對程咬金追贈的“大都督”,就屬於從二品的官職。
四
最後,所以非常明顯的是,唐朝時期的一品、二品官職,這些都是很高的虛銜,一般只在合適的時候,授予合適的人,屬於榮譽性質的。對於普通的文人士大夫來說,除非是開國功臣,否則達到正三品已經是位高權重了。總的來說,唐朝時期三省六部的官員通常最高的品級就是正三品了,狄仁傑做的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在當時就是宰相,是唐朝最大的文官了。當然,因為唐朝的宰相一般不止一個,所以狄仁傑的宰相之職和漢朝等朝代的丞相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小羽22
唐朝正一品的職官有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唯一的天策上將(李世民),親王爵也是正一品。這個官職制度是在唐高祖武德七年制定的,基本沿襲了隋朝舊制。然而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表示的一種超然的地位,並不是宰相。
從一品的三個職官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同樣是虛銜,而開府儀同三司則是文官中的散官,驃騎大將軍是武官中的散官。散官使官員等級的稱號,是嫁給文武重臣的,並沒有實際的職務,比如一個宰相他已經不是宰相了,他可能還有開府儀同三司的散官銜。
唐朝中央官制沿襲隋朝三生六部制,到了唐代已經趨於完善。三省的長官,從名義上講同為宰相,但是因為唐太宗曾經做過尚書令(尚書省長官),所以沒有人在能擔任,此後以其副職官左、右僕射為尚書省的長官,與中書令(中書省長官)、侍中(門下省長官)併為宰相。
三省的長官正二品,而其中在武德時有一個職位為大行臺尚書令,這是隋朝舊制。大行臺是尚書省在各主要地區的派出機構,代行尚書省職權,依所轄地區之名,比如關西大行臺、東北道大行臺等。唐時只有你李世民擔任過這個職位,即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武德八年李世民成為太子後,陝東道大行臺尚書省就被廢除,自此以後再沒有設立。
正二品的文散官被稱之為特進,武散官則是輔國大將軍,爵位的話是開國郡公,此外還有一個勳位,即上柱國。
三省作為中樞輔政機構,中書省制定政策,草擬詔敕、門下省審核復奏;尚書省頒發執行。如果出現中書省所擬詔敕有失當的地方,則門下省有權力予以封駁。要求重擬。對於各部門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門下省認可後,方準送中書省呈交皇帝批閱;如認為有不妥的地方,一樣可以駁回修改。
從二品的職官有: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衛上將軍、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其中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是虛銜。尚書左右僕射在李世民之後就是實際上的宰相,十六衛上將軍則為唐代府兵制軍隊系統十六支武裝力量的領導人,十六衛的兵員來自全國各地的折衝府。京兆府府尹也就是長安一把手,而河南牧是一個特殊的官職,唐玄宗開元元年時把洛州改為河南府置,洛州也就是洛陽,天寶元年時又改為了東都牧。
老李家起兵太原,太原府被定為北都,所以太原府長官的品級比其他地方高,為從二品,到了唐玄宗開元十一年時,太原府尹被廢除,改為幷州大都督府長史總領府事,為留守。
大都督是唐朝在地方設置的軍事長官,他們往往兼任所駐之州的刺史,到了唐中後期,以節度使或觀察使為地方最高長官,都督遂名存實亡。大都護即唐在邊疆地區設置的都護府最高長官。
從二品的文散官則被稱之為光祿大夫、武散官為鎮軍大將軍;爵位是開國縣公;勳位為柱國。
江畔初見月
在唐朝,至少在唐朝的某一段時裡,正三品官確實已經是頂級大佬了,或者說在有實權的官職裡,正三品已經是頂級,因為這個時期宰相就是正三品。比如說武則天時期的宰相狄仁傑,他的官職就是同鳳閣鸞臺三品,正三品官員。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和唐代的官制有關係。
我們都知道,在唐朝初年,採用了三省六部制度,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其中尚書省下又設置吏、禮、兵、戶)、刑、工六部。簡而言之,唐朝初年,中央最高權力機構屬於三省,而三省的最高長官即為宰相。
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正三品;尚書省的長官為尚書令,正二品;門下省的長官為侍中,正三品。
這裡我們可以發現,三省的長官雖然同為宰相,但是尚書令的品級明顯要高於其他兩位。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在唐朝,第一個擔任尚書令的人叫做李世民,李淵的兒子,當時秦王,而且,自李世民以後,尚書令這個官位就被看空出來了,尚書省由副長官代為執掌(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
後來,唐朝的統治者為了分散宰相的權力,給一個本來不是宰相的官員加銜,行使宰相的權力,這個加銜就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武則天時期叫做同鳳閣鸞臺三品),意思就說和中書省門下省長官一樣行使宰相權力。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唐朝初期,宰相一般是正三品,個別會有從二品(尚書左右僕射)。
那麼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官屬於什麼級別?
在唐朝,一品二品的官位,基本屬於榮譽官銜(當然,李世民的尚書令除外),用來嘉獎那些有貢獻,年齡比較大官員,以示皇恩浩蕩。
在唐朝前期,官位裡面正一品的主要是三師三司,也就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一般被授予這些官位的人,往往不會掌握實際權力,也就是養老而已。
當然,還是有個例外,那就是李世民曾經擔任的天策上將也是正一品,權力相當之大,在其天策府中有一套自己班子。(天策上將,整個唐朝就出現過一次,也就是李世民擔任過)
從一品,就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基本上和正一品的太師、太傅、太保差不多,也屬於榮譽官銜,非要說的話,可以理解為太子的老師。
另外,還有一個從一品的官位,叫開府儀同三司,基本上可以理解為享受三司(三司:司空、司徒、太尉)待遇,大概和現在的享受副國級待遇差不多吧。
正二品,前面說了一個尚書令,還有一個叫做大行臺尚書令,也是李世民擔任的官職,整個唐朝也就那麼一份,不再細說。
此外,正二品的文官裡面還有一個叫做特進 官職,也是一個屬於形式上官位,一般用做加銜,以示恩寵,沒有實際權力。
從二品的官員,除了前面說的尚書左右僕射之外,還有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基本上也是沒有沒有實際權力的,和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子太保一樣,相當於太子的老師 。
綜上所述,在唐朝前期,正一品正二品的官員大多數屬於榮譽官銜,並沒有太多實際權力,正在行使宰相權力的,屬於正三品的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等。
小鎮月明
世界上總有一些人他們不用努力,其地位權勢就能在眾人之上,這種人在今天叫X二代,在古代,他們通常被稱為世家子弟
唐朝的世家勢力還是很強大的,這是因為從魏晉開始,中國的門閥政治不斷地發展,到了北周時期,一些世家有自己的土地,稅賦和私兵,對中央集權造成了威脅。實際上唐朝皇室本來就是隋朝的門閥勢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皇室就是最大的世家
唐朝的官位正三品已是極高,但是一品二品依然存在
唐朝的官位正一品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從一品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正二品是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從二品有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實際上這些官位並不常設,更多是死後彌封,因此才說唐朝的最高官位是三品。
但是不要忘了,唐朝還有宗室。
按照大唐的法律規定,異性不得封王,而親王的爵位是正一品,嗣王、郡王、國公從一品,郡公、開國郡公正二品,此後還有很多的封號,其等級也一直到了從五品,雖然爵位的等級和官職並不完全一致,不過也差不太多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在一般的朝代,一品官肯定是最有權實力最強大的官員了,在通常意義上來講,宰相應該是文官中最有權利的人,所以很多朝代,宰相都是真正的一品官。不過在唐朝比較奇怪,宰相往往都不是一品官。
因為在唐朝有一個比較著名的稱謂,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往往某個人即使官位不高,但是帶上了這個稱謂,就是實打實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顧名思義也就是個三品官,但是三品官就已經是宰相了,那再往上走的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位呢?事實上在唐朝的時候,一品官和二品官大部分都是一些非常榮耀的官職,但是並沒有什麼實權。
例如正一品的官職有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這些在秦漢都是三公九卿制裡面的三公,當時確實擁有非常大的實權。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中央的架構已經由三公九卿制變為三省六部制,而作為三公的那些官名,雖然還非常的榮耀,但是已經沒有什麼實權,往往是授予一些功勞非常高的人。另外還有一個李淵當時特別授予給李世民的天策上將,也是一品官,不過在整個唐朝歷史上也就李世民一個人擔任過。
二品官中包括尚書令,但尚書令這個職位比較特殊,因為秦王李世民擔任過,後來他當上皇帝這個職位一直空著,一直到兩百年後的唐憲宗當太子的時候才擔任過。此外還有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尚書左右僕射,驃騎大將軍,大都督等職務。中書省的老大中書令後來也是二品官,這也是相當具有實權的位置。還有一點就是唐朝的宰相併不是一個兩個,一般都有六七個,他們在和皇帝在一起議事,具有決策權。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