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在重慶,那一條條看似不起眼的小街小巷背後,或許還隱藏著一個時代的秘密,代表了一代人的生活痕跡。就像已經消失的老城門臨江門、重慶第一關佛圖關、酷似電影場景的洪崖洞、有神龍出沒的龍門浩以及纜車遺址望龍門等等。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個個地名背後,隱藏的卻是一段又一段山城市民的青春記憶。


望龍門與龍門浩

如今的重慶城是在歷經秦代張儀築重慶城,蜀之李嚴,南宋彭大雅,以及明代的戴鼎的修築之後成型的。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戴鼎築的那十七座城門,而在這九開八閉的城門中,卻並沒有望龍門這一說。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至於這條位於渝中區下半城東水門和太平門之間的長江邊上的小街的得名,還有一個傳說。據傳,每年夏至,洪水猛漲,兩岸人家將被淹沒時,游來了一條龍,化解了危難。而這條龍見山城景緻不錯便長居於此,從此洪水不再。而對面長江邊兩座礁石倒映水中,很像一座龍門,龍王見龍門,就像看見自己的家。於是,人們把長江北面的地方叫做望龍門,而把南岸叫做龍門浩。這個傳說為這個古老的小地方附上了神秘的色彩。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老城牆下老碼頭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重慶是一座發源於碼頭,與碼頭文化密不可分的江湖之城,歷史之城。而位於渝中區東南部長江北岸,東水門碼頭與太平門碼頭之間的望龍門碼頭就是鑄造山城碼頭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明代時期,在望龍門的臨江峭壁上,修建了城牆與閉門太安門,直至1935年拆除了此段江岸城牆,開始修築石梯通道,開闢到江邊的碼頭,一直延伸到長江邊,市民由此可以乘渡船到南岸。這條重要的航運路線成為了山城抗戰時期重要的貨運之路,不僅為重慶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更是為南岸上新街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直至濱江路的修建,攔斷了去江邊碼頭的路,望龍門碼頭這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成為了連接解放東路和長濱路的普通街巷名。


舊中國第一個客運纜車工程

就在這條到碼頭的街巷上,還修建了抗戰時期的全國第一條投入運營的山地交通工具——望龍門纜車站,由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和梅暘春合作設計。在上世紀40年代為運送過江旅客到達下半城而建,至上世紀90年代停運,如今只剩下纜車軌道的遺蹟和紀念碑。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在重慶這個兩江環繞,四面環山,道路陡峭崎嶇的城市,人們每日爬坡上坎往返於碼頭,川流於那陡峭的坡坡坎坎之間。在那個車都很少的年代,人們出行除了坐滑竿和黃包車就只能走路,也正是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山城人民火辣的個性,形成了獨特的棒棒文化。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然而抗戰爆發,山城成為陪都之後,碼頭上來往客商、過江行人越來越多。為解決這爬坡上坎的交通問題,國民政府決定在水勢較緩來往人群密集的望龍門碼頭修建纜車道。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最後經過精心設計,這一轟動全城的國內首創下河纜車在1945年5月16日正式通車運營。纜車的上車站建在陸地,而下車站是建在江邊,還根據長江的季節性水位變化,以及航運情況而設置站點。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纜車正式開通運營後,重慶市民對這個從未見過的新玩意,滿是新奇,一時萬人空巷,湧來參觀。市民紛紛購買壓制的銅板票,往來反覆幾趟,感覺是在騰雲駕霧,還親切的稱作“土飛機”。在開通初期,每天客運量在五千人左右,最高時達到七千餘人。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兩節載客50人的車輛每次都滿滿當當好不熱鬧,尤其是上、下纜車在中間交匯時,車與車的距離只有二、三十釐米。乘車的一些雜皮崽兒,趁機用話挑逗漂亮妹兒,甚至還伸手去摸人家的手臉,引得一陣鬨笑。從纜車望去,兩邊街巷的建築依山勢而建,是典型的老重慶風格,有時甚至還能望見做飯人家的裊裊炊煙,這也成為了山城交通的一大特色。

望龍門:誕生了舊中國第一條入江客運纜車,代表一代山城人永恆記憶

歷經了半個世紀的輝煌帶動了南岸上新街發展的望龍門纜車在時代洪流中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尤其在1987年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二條大型跨江客運索道——重慶長江索道建成營運之後。從渝中區上半城到南岸上新街有了新的交通方式之後,望龍門碼頭到龍門浩的過江輪渡,這才衰落成為了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