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入长安”是谁的诗?有什么故事?

269852880003


问题:

“歌舞入长安”是谁的诗?有什么故事?


前言

“歌舞入长安”这句诗最早出自北齐的祖珽诗作,后来被写鹅鹅鹅的骆宾王借用而闻名。

大家对于骆宾王都很熟悉,但是对于祖珽可能就比较陌生,这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怪才。

一、祖珽《从北征诗》

唐朝大书法家欧阳询等人曾经编写过一部《艺文类聚》,前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 ,武德七年结束), 这部书中的第59卷记载了两首《从北征诗》,其中一首是祖珽的:

北齐祖孝徵从北征诗曰:翠旗临塞道,灵鼓出桑乾,祁山敛雰雾,澣海息波澜,戍亭秋雨急,开门朔气寒,方系单于颈,歌舞入长安。 

大家熟悉的《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

"莹八岁,能咏诗;

这个莹,就是祖珽的父亲祖莹,祖莹是北魏(后东魏)大臣、著名的文学家,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又被北齐、北周代替。

祖珽,字孝征。自幼天资过人,善诗文工音律,能弹琵琶作新曲。还懂四夷之语,擅阴阳占卜,还懂医术,为当时奇才。作官至北齐的宰相,权倾朝野。

不过此人生活放纵淫乱、还喜欢偷东西被人赃俱获。祖珽大权在握后干了不少坏事,特别是陷害了北齐国之栋梁斛律光,将其灭族。造成北齐国无良将,不久被北周所灭。

北齐皇帝高纬后来把他贬谪徐州刺史。在徐州又能率兵与南陈作战退敌,真是文武皆能的怪才。

从祖珽的这首《北征诗》可以看出,北朝也深受沈约四声说的影响,八句都是律句,不过也有这个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失粘。

北齐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北周建都长安,从“歌舞入长安”可知,这次北征是北齐和北周之间的一次战役。

汉朝以后,匈奴在北方衰落后,鲜卑人进入蒙古高原,匈奴与鲜卑不断通婚,后代被称为铁弗人。北周的皇族宇文氏是汉化鲜卑人,因此祖珽诗中有“方系单于颈”之说。

二、骆宾王

骆宾王大家就非常熟悉了,我们幼儿园里就知道的诗人中,他的名气可能比李白还要大。每个小朋友都能背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 担任侍御史的骆宾王已经60岁了,他因为上书议论政事被定罪下狱。他的 五言律《在狱咏蝉》中曾经写到: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当时唐高宗因为身体多病,武则天已经逐渐掌握朝政。骆宾王一直反对武氏篡唐,但是稍有微词就有性命之忧,因此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所以会有“失路艰虞,遭时徽纆(在狱咏蝉诗序)”的痛苦。

骆宾王于第二年(679)遇到大赦出狱。不久出任临海县丞,后弃官游历 。这一段时期曾作《咏怀诗》 明志,有“宝剑思存楚,金锤许报韩”、“ 阮籍空长啸,刘琨独未欢。”来表示自己拥护李唐的志向。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 。 九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加入了这支队伍,还写出了千古流传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大骂武则天:

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并且质问道:“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文章传到武则天耳中,爱才的女皇帝竟然赞不绝口,恨不能罗致麾下。

就在出兵之时,骆宾王写了这首五言绝句《在军登城楼》 :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可惜这次起兵2个月后就以失败告终,徐敬业被杀,骆宾王不知所终。《唐才子传》中说宋之问后来遇到了一位诗僧,据说是骆宾王。

三、两个诗人的歌舞入长安都是一种奢望

1、骆宾王 歌舞入长安

骆宾王的“歌舞入长安”,有人说具有一定的讽刺之意。清代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评价:

有讽敬业意。

从结果来看,这个徐敬业虎头蛇尾,不堪大用,他的起兵似乎还没有骆宾王的那片文章影响大。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则认为:

只着“歌舞”句,而在军中之苦,俱从反面托出矣。五字何等气魄!

这种解读比较符合大家的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看过不少老电影,解放军载歌载舞入城得场景印象特别深。

2、祖珽 歌舞入长安

至于祖珽的“方系单于颈,歌舞入长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更像一种讽刺。

公元564年,邙山之战时,斛律光等人大败北周军。公元572年,北齐名将斛律光被祖珽陷害灭族,北周皇帝趁势进军北齐。

此后北齐与北周较大的战役有河阴之战、平阳之战、邺城之战。北齐几乎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方系单于颈"从来没有实现,”歌舞入长安“也是一种梦想。

北周军队577年攻入邺城,灭北齐。北周武帝入邺城时曾说"如斛律光在,我焉能入此地"。祖珽这个北齐的佞臣对于北周来说,可谓”功不可没“。

结束语

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骆宾王有讽刺徐敬业的意思,如果了解了这句” 歌舞入长安 “出自祖珽的诗,或许真有几分道理。

果然,徐敬业最终兵败身亡,这或许就是”诗谶“吧?

您以为徐增说得对不对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句诗是出自骆宾王的《在军登城楼》

唐代诗人骆宾王,写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然后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




紫心之羽翼


是唐代骆宾王作的《在军登城楼》,原文如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当时公元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负责军中宣传工作。他写下了这首反诗,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用户6180549354


歌舞入长安,出自唐朝骆宾王的《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五寒

拼音: 13rùcháng|zhǎngān

长安乃当时唐朝的都城,歌舞也就是载歌载舞,那么若按字面理解,歌舞入长安就很好解释了,但是,解读任何一首作品,都要结合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下面咱们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释此诗:话说那是弘道元年,也就是公元683年,当朝皇帝唐高宗不幸驾崩,朝政落在了武则天手中,引起朝野上下的非议与不满,民间也有很多传言,说什么天有异象,必将大祸来临,也就是俗话常说的“女人当家墙倒屋塌。”

面对大臣的不满,武则天当然也要铲除异己、反手一击,这时候,就有一个叫李敬业的撞到了枪口上,不久就被贬到柳州,被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

而此诗的作者骆宾王被贬为临海丞之后,正积郁难平,听说李敬业起兵,当然好不犹豫去投诚。小时候就能写下,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的骆宾王,投奔到李敬业麾下,负责军中宣传工作。以笔为刀,写下了许多檄文,其中写于同一时期《讨武曌檄》与《在军登城楼》,被认为是檄文的高度艺术概括。

就在起兵的过程中,眼看深秋将至,风雨潇潇,江雾迷蒙,诗人怀着复杂的心情,在一天清晨登上了广陵城楼。环顾四周,众目远眺,顿感江面水气冷凝,城上寒风凄凄,真乃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派肃杀景象……

这种悲凉的氛围,迅速激起了诗人慷慨悲壮的爱国情怀,更加坚定了匡复大唐的决心和信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以“歌舞入长安”作结,就好比喊着,冲啊,前进!我们必会胜利的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诗译:

城上军威使人望而生畏,连江中的水都似乎杀气腾腾。

现在,我身穿军装准备战斗,等到平定了天下时,一定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注释

军:指军中。

风威:军威。险:望而生畏的意思。

水气:指杀气。寒:不寒而栗。

戎衣:即军装。定:平定。

歌舞:载歌载舞。长安:唐的都城。


舍知堂


这句诗出自骆宾王的《在军登城楼》

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以对句起兴,写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然后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一时响应者甚众,起兵十来天就纠集了十多万人,震惊了全国。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任匡复府的艺文令,负责军中宣传工作。在此期间,他草拟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武曌檄》),义愤填膺地历数武则天“近狎邪辟,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之罪。与之同时,写下了《在军登城楼》。


大魁的幸福生活


骆宾王的《在军蹬城楼》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骆宾王乃侠肝义胆,好名不平增为讨伐武则天入徐敬业之部愤书《讨武曌檄》后因徐失败,骆不知所踪。传说不一,有说被武秘密处死,有说出家当了和尚,遁入空门。知之甚少。望斧正


老玉米991


骆宾王。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

喜欢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跟徐敬业造反,写了一首《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兵败后不知所终,遁入空门。


雪上风行江湖


是唐朝的骆宾王。赞颂当时的盛唐长安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