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歷史上曾出多次出現瘟疫,如天花、黑死病、東漢末年大瘟疫、斑疹傷寒等等。最早有記載的瘟疫,是爆發於公元前1350年古埃及的天花。公元49年,瘟疫病毒傳到中國,700年後歐洲也出現了天花瘟疫。

瘟疫的全球化,說明那些不起眼的傳染性病毒,會隨著人口流動,最終在某處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爆發。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也早有記載。如《周禮》就說:“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郎中


這說明當時人們對瘟疫的認識已達到一定水平,認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對瘟疫也有論述:“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耳……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避瘟疫藥幹散”、“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方”等治療、預防瘟疫的方劑。

在古代,每逢大旱大澇、蝗災或者饑荒之年,瘟疫就會隨機降臨,爆發之後一發不可收拾,人們更是談瘟色變。那麼,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抗擊瘟疫的?


在中國曆代抗瘟疫的鬥爭中,郎中(古代的郎中就是現在的醫生)總是戰鬥在抗病的第一線,治病救人。歷史上醫家就有“不為將相,偏為良醫”的美德。很多名醫佚事都是有關治療瘟疫的故事,而通過抗防治瘟疫也同時造就了一代名醫,推動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歷史上大疫流行時期,也是名醫輩出的年代。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不但書中的藥方沿用至今,其靈活多變的辯證施治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石。張仲景因此被稱為“醫聖”,日本漢方醫的經方派至今還用張仲景的原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醫聖張仲景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傷寒雜病論》


神醫華佗不但擅長外科,還有很多關於他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華佗發現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後來民間流傳“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現代研究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藥。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神醫華佗


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吳鞠通)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做出過重大貢獻。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二、採取隔離措施


古人也意識到,隔離傳染性病人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唐朝時,還有佛教寺院設立的“病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武則天時期,將這些“病坊”改稱為“悲田養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

公元242年,晉代名醫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談到天花病時記載:“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流東,遍及海中”。清楚表明天花是在戰爭中由俘虜帶到中國,因此天花在古代中國稱為“虜瘡”。由於其傳染性,天花隨後在中國逐漸流行。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名醫葛洪


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可見當時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為隔離醫院,用以治療瘟疫患者。軍隊中打仗時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離開來以防傳染。考古發現,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

由此可見,古代人很早就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

三、祈求上蒼送瘟神


儘管古人對瘟疫的認識不斷提升,但在現代病理學未誕生之前,瘟疫始終是恐怖的代名詞。認識上的缺陷,常使古人在瘟疫流行之時,求諸鬼神或宗教等神秘力量。在古代,瘟疫爆發時,民間常有很多祈求上蒼救苦救難的活動。這些祈求上蒼的活動對於防治瘟疫是不會有任何作用的。

此外,古人另外一個抗擊瘟疫的方法是“送瘟神”。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民間送瘟神習俗


由於古代對於瘟病的治療僅依靠中醫,沒有針對性的特效藥來抑制瘟疫的蔓延,送瘟神便成為了古代人在瘟疫發生後的一種主要方式,人們希望通過各種巫術來將致病的鬼怪和瘟神送走,來達到消滅瘟疫的目的。當然,這只是一種非常落後的信仰習俗,對於防治傳染病不會起到真正的作用。

四、帝王發佈罪己詔


古代的許多帝王在瘟疫流行時,發出罪己詔,坦誠執政失誤,承擔責任,以安撫眾官吏和平民百姓,並下令各級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組織的抗疫活動,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如西漢的文帝、元帝和成帝,東漢的恆帝等都,下過有關瘟疫的自責詔書。

漢代帝王還曾下令官員減少吃喝玩樂,削減馬匹坐騎,用於救援染瘟疫的災民。

宋朝年間,瘟疫流行時,政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藥費由政府支出。

康熙皇帝曾於1682年下令各地種痘預防天花。康熙根據皇室家族親身經歷曰:“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這是一個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廣防疫方法的例證。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康熙


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藥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幾乎成為官府朝廷抗疫的慣例。

  

五、建立防疫管理體制


控制瘟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建立完善的國家防疫管理系統,並建立邊境檢疫制度以控制國際間的傳播。

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封診式》


宋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

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護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護要參加治療。

清朝政府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查看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 這說明中國醫生當時已經認識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為傳染病源,並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檢疫系統。

1688年,俄國是最早派醫生來北平學習種痘及檢痘法:“康熙時俄羅斯遣人至中國學痘醫,由撒納特衙門移回理藩院衙門,在京城肄業。”中國的種痘術還傳到日本、朝鮮和印度等鄰國,通過國際交流,共同防治傳染性性疾病。

六、接種抗病毒疫苗


公元980-1567年間,中國古代的醫生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即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裡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

由於這種感染源的“毒力”較新鮮的病毒弱,接種的人一般只產生輕度的天花,被接種人的體內會對天花產生免疫防禦性反應,獲得對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從而預防重症天花的發生。

人痘接種實際上就是一種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說是用輕型天花來預防重症天花。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接種人痘


這種免疫預防法,是牛痘接種術發明以前最有效的預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國曾廣泛應用,後來還西進歐洲流行美國,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並促進了現代免疫預防醫學的誕生。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黃帝內經》


除此之外,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的醫生已經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如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原則,既在未發病之前“治療”疾病,這種未病先防的治療方法已被現代醫學證明是最有效的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七、注意衛生、保持清潔


在古代,人們防治瘟疫發生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保持環境衛生,通過排除房前屋後積水、疏浚河道積汙、潔淨居室空氣、杜絕蚊子滋生等方法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這些方法,其實也是現代人必須要做好的。

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好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實踐中得來的經驗。《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還有記載用佩蘭等草藥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提倡注意飲食的衛生,不食用變質的菜飯。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人人講衛生·個個愛清潔


古人還注意到鼠類和不良食品可以傳染疾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魚等勸告。

明代人已十分講究飲水衛生,李時珍《本草綱目》專門有一個水部,其中說:“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煮滾。”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本草綱目》


元代醫家還建議保持口腔清潔,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中國很多地區至今還保持著古代傳下來的預防保健習慣,如上海人的冬季進補,廣東人的中藥煲湯,南方的端午節飲菖蒲和雄黃酒等習慣,很多都同預防瘟疫有關。

八、改善環境、預防消毒


通過環境衛生的改善以減少瘟疫的傳播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相當的重視。秦漢時期就有建立人工湖和飲水池的記載,還認識到患病的動物和牲畜可以傳染疾病,切不可讓其汙染水源。

秦國時規定不可隨便放置垃圾,“棄灰於道者”要被處以罰款。當時城市內設有下水通道,管道多為陶製,逐節相連,可以排洩汙水。這種裝置已經接近現代的下水道系統。

漢代時已有專門裝糞便的容器和痰盂及廁所。當時城市裡還設有公共廁所,稱為“都廁”,供大家方便。

唐宋時期官方曾大力提倡種樹以綠化環境,並設有嚴格法律“不得使有砍伐,致令死損”。

另外,在瘟疫流行期間古代人還用藥物消毒的方法來預防疾病的感染和傳播。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宋代還用艾蒿等藥物驅趕蚊蟲以防止瘟疫。

九、普及醫學知識、加強教育


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

唐朝的太醫院相當於國立醫院,設有醫學、針灸、按摩等學科,另外還有地方的醫學教育機構培養醫生和防疫人員。當時還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藥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

南宋時期中國創辦了最早的官立醫科學校,培養各科醫生。

各朝代都對以前的醫學藥學書籍進行過整理和研究。秦朝下令焚書時,醫藥書籍例外,保存了下來。

元代政府機構中有專人負責醫書的整理和出版,同時還以書坊、書院、私宅刻書等多種出版形式。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盛世修典”,而醫藥書籍毫無例外包含在修典之中。很多著名醫藥書籍都經過數代的再版和註釋才能流傳至今,為今人所用。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醫宗金鑑》


中醫百科全書《醫宗金鑑》記載了接種人痘的詳細理論和方法,此書傳到日本後對人痘預防天花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十、官方疫區施財賑災


瘟疫的流行不但影響民眾的健康和生存,還會對社會、經濟和生產帶來巨大損失。所以,抗擊瘟疫決不僅僅是單純的防治疾病。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實行過在大疫之年免稅減租,減輕民眾負擔,重振生產和經濟發展。

公元前67年,漢宣帝在瘟疫後下詔“其令君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後來還有官方規定收成不到正常十分之四的家庭,政府予以補貼,中央政府通過地方政府將賑災糧款發到災民手中。


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抗擊瘟疫

漢宣帝


各個朝代都有過在發生大疫後,政府官員還到疫區巡視,安撫百姓,或開倉賑濟,或派遣醫生施藥救之。地方官府辦的“蕙民藥局”也在地方抗瘟疫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一、安葬亡者、救濟撫養遺孤


歷史上每次大的瘟疫流行都會奪去無數人的生命,致使妻離子家破人亡。由於瘟疫的傳染性,未經妥善安置的屍體將進一步傳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環境。

西漢時期,平帝曾下詔,按每家死於瘟疫的人數賜與不等的安葬費。

唐朝時期對瘟疫時期掩埋屍體十分重視,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發現屍骸迅速掩埋。

唐玄宗在大疫期間下令,死者屍體一定要家人掩埋,無人管者,由地方官負責安置。

唐文宗時規定,患瘟疫家庭留下來的遺孤,如不滿十二歲,一定要由親屬負責養育,官府提供兩個月的口糧救濟,孤兒名單要上報官府。

這些措施和做法,不但是施行人道,保護生命,還起到了安定民心和社會的作用。

十二、個人硬抗,對抗瘟疫


瘟疫發生後,古人很多都是依靠其自身的免疫力硬挺。因此,古時候的人們平均壽命都不太高。面對一些病毒性傳染病,青壯年鍛鍊好身體提高免疫力就不怕,自己感染後自愈的病例並不鮮見,一些老年人原來就有病,遇上猛烈的傳染病後危險就高很多。

十三、藥物及其他方法防治


中醫有艾灸、刮痧、拔罐、推拿、氣功、符咒、針灸等多種治療疾病的招數,應用藥物會採用口服、外敷、佩帶及懸掛等方法,甚至還有通過飲藥酒來闢瘟疫的做法,不過這些方法都不會有非常明顯的效果,相對於現代醫學來說肯定是落後的。

瘟疫,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造成過極大的危害。常言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類經歷過無數次險惡和猖獗的瘟疫,最終都得以躲過那些災難,應該相信正義始終能壓倒邪惡。

在全國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關鍵時刻,特發此文,希望萬眾一心,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