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吃鰻魚飯,人類花費幾十年,沒想到養一隻鰻魚這麼難

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從2017年開始,海洋裡的鰻魚數量發生銳減,其直接影響就是,以後可能會吃不到美味的鰻魚飯了。

為了吃鰻魚飯,人類花費幾十年,沒想到養一隻鰻魚這麼難

為何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類會面臨這樣的鰻魚荒呢?原來,鰻魚這種生物幾乎無法人工繁殖。現在常見的人工養殖鰻魚,不過是把大海里捕撈來的鰻魚苗養大罷了。可以說,人類在探究繁殖鰻魚的道路上是,屢屢受挫,逐步突破:

為了吃鰻魚飯,人類花費幾十年,沒想到養一隻鰻魚這麼難

不分男女

要繁殖必須男女交配,但鰻魚居然不分男女。早在古希臘時代,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鰻魚是沒有性別之分的生物,它們不需要交配來繁殖後代,這個理論被後人相信了2000多年。1876年,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解剖了400只鰻魚,希望可以找到睪丸,結果仍一無所獲。原來,鰻魚真的是雌雄同體的生物,且隨時可以變性,其性別受環境的限制,當食物不足、種群密度高時,鰻魚就變成男的,當食物充足密度低時,就變成女的了,真是可男可女,可攻可受。

神秘的產卵地

鰻魚在哪裡交配幾千年來始終是個未解之謎。直到20世紀初,科學家才解開了這個謎題,找到了鰻魚產卵的地點,東亞鰻魚都是誕生於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附近。原來,鰻魚雖然生活在淡水區域,但是,到了繁殖期,他們會成群結隊跨越數千公里的路程前往海水最深處,在那裡交配產卵繁殖。小鰻魚帶長大後,會沿著父母的走過路線跨越數千公里從深海回到大陸淡水區,開始新一輪的生命循環。這樣的魚類被稱為洄游魚類。

為了吃鰻魚飯,人類花費幾十年,沒想到養一隻鰻魚這麼難

長途跋涉會變黑

初生但鰻魚其實是白色透明的,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它們開始向內河洄游,身體漸漸變黑。其實,鰻魚的身體是被曬黑的。太陽光中含有一種叫作“紫外線”的光,對身體有害。當鰻魚從陽光無法到達的深海來到較淺的河流時,體表就會變黑,以保護身體不受紫外線的侵害。這和人類到夏天會被曬黑是同樣的道理。

為了吃鰻魚飯,人類花費幾十年,沒想到養一隻鰻魚這麼難

白色透明的鰻魚苗

天生害羞,不會發情

發現了產卵地,科學家終於對鰻魚的交配有了一定了解,但是新的難題來了。人工養殖的鰻魚,無論養多久也不會發情和交配。看來它們是一種非常貞潔和害羞的生物呢,不願意在人類面前交配。這可難倒了科學家們,為了讓鰻魚發情,他們嘗試了各種辦法,但都沒什麼效果。直到 1976 年,有人給鰻魚注射了鮭魚和鯉魚的腦垂體提取物,這才有了第一條發情的人工養殖鰻魚,這種催情方法也一直延續至今。

魚苗難養

交配產下小鰻魚後,新的難題又來了。科學家們又發現,小鰻魚非常挑食了,幾十年來漁民嘗試過各種魚、蝦、蛋黃之類的飼料,但小鰻魚都一口不吃。只到21世紀初,人們才發現,剛剛孵化的野生鰻魚在大海里面吃一種名為“海雪”的東西。“海雪”是一種由海中漂浮的有機物粘連在一起組成的物質。

為了吃鰻魚飯,人類花費幾十年,沒想到養一隻鰻魚這麼難

海雪

為了製作“海雪”,科學家可謂費盡心計,他們用鯊魚卵做主材,配合各種維生素,才終於養活了第一波柳葉鰻。可這樣一來,養殖一條鰻魚的成本高達幾千日元,且小鰻魚的成活率也才5%左右,而人工捕撈一條鰻魚的成本卻低得多。

以上幾點,幾乎註定了人工養殖鰻魚的不可能性,今後科學發展會不會使得這項技術有突破呢,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