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為什麼公孫勝第一個棄梁山而去?

閒靜真好


《水滸傳》中,一位入雲龍公孫勝,一位花和尚魯智深,此二人對應佛道兩教。梁山一行對於他們二人,只不過是黃粱一夢,一場修行罷了。

道士下山

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自古以來就有“亂世下山、救國救民”的傳統。例如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張良、丘處機等等。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有很多原本隱居的道長毅然下山入世,抵抗日寇,保家衛國。例如李圓忠、甘盛榮等,他們一身好武藝,一腔愛國情,都是當年赫赫有名的“下山道士”。

所以,當北宋末年,昏君無道、奸佞當權、民不聊生之時,公孫勝下山了。他打聽到了生辰綱的消息,選擇了奉晁蓋為主,準備“替天行道”,拯救黎民蒼生。

第一次離開梁山

宋江上山的第三天,公孫勝就第一次離開了梁山。書中寫道:

只見公孫勝起身對眾頭領說道:“感蒙眾位豪傑相帶貧道許多時,恩同骨肉。只是小道自從跟隨著晁頭領到山,逐日宴樂,一向不曾還鄉。薊州老母在彼,亦恐我真人本師懸望,欲待回鄉省視一遭。暫別眾頭領,三五個月再回來相見,以滿小道之願,免致老母掛念懸望之心。”

公孫勝以看望母親為由辭別梁山,看似是盡孝道,實際則是宋江的上山,已經大大違背了他下山的初衷。這次的離開,是主動的逃離。

其一,宋江以詔安為日後梁山發展的大方向,骨子裡的忠君思想,與公孫勝的理想格格不入。公孫勝的下山,為的是“替天行道”,而不是為國效力。

其二,公孫勝下山後,主動選擇了以晁蓋為主。而宋江帶著一干嫡系人馬上山,必然會引起紛爭。作為只想濟世救人的出家人,這種紛爭是公孫勝不願意參與的。

二次下山

本來公孫勝走時,說的是三五個月再來相見,卻是一去不回。宋江這邊為救柴進,攻打高唐州,被懂法術的高廉折騰的“神清氣爽”,沒辦法只能派戴宗和李逵去請公孫勝。可公孫勝的態度,卻是耐人尋味。

書中寫戴宗和李逵苦苦央求,公孫勝只是推脫,說師父羅真人不肯放行。而羅真人一番話語,更是讓人深思。書中寫道:

羅真人道:“吾弟子既脫火坑,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自宜慎重,不可妄為。”戴宗再拜道:“容乞暫請公孫先生下山,破了高廉,便送還山。”羅真人道:“二位不知,此非出家人閒管之事。汝等自下山去商議。”

羅真人稱梁山為“火坑”,覺得這是“閒管之事”,可見他認為宋江治下的梁山,已經不是能讓出家人“救世救民”的所在。

但是最終,羅真人還是放行了公孫勝,因為李逵半夜去砍殺他,讓他覺得可以看“李逵的面子”,讓公孫勝走一遭。許多小夥伴可能覺得匪夷所思,為什麼戴宗持之以禮,苦苦相求,羅真人不準。李逵要殺羅真人,羅真人反而應允了呢?

其實李逵此人,是個至純至性之人,他草菅人命,濫殺無辜,是因為他不在乎。他不在乎別人的性命,也不在乎自己的性命,一切行事皆隨本心。而道教,歷來是超脫生死的,性命與修道之人而言,也是小事。隨情隨性,才是證道得果的根本。所以,羅真人看不起“蠅營狗苟”的宋江,卻認為李逵此人淳樸爛漫,大有慧根。

公孫勝走時,羅真人送給他了八個字:“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第二次離開梁山

話說宋江剿滅王慶,班師回朝,公孫勝記起羅真人“逢幽而止,遇汴而還”一語,毅然辭別梁山眾人,得以避開徵方臘的慘烈結局,回山修道侍母,以終天年。

其實早在宋江徵遼得勝回師之時,就與公孫勝拜訪過羅真人。羅真人警告他說:

羅真人道:“非也。將軍……得意濃時便當退步,勿以久戀富貴。”宋江再告:“我師,富貴非宋江之意……”羅真人笑道:“大限到來,豈容汝等留戀乎!”

可見,羅真人把宋江看的極其透徹,久戀富貴,必害了自己與眾兄弟的性命。宋江猶自嘴硬,羅真人報以大笑。

臨走時羅真人送給宋江八句話,其實已經為宋江規劃了出路:

“忠義者少,義氣者稀。幽燕功畢,明月虛輝。始逢冬暮,鴻雁分飛。吳頭楚尾,官祿同歸。”

翻譯過來就是:像你這樣的忠臣義士,當今是很少了。你徵遼的功績,就像月亮的光輝一樣,其實是很虛無的。“始逢冬暮”中的始就是“方”,冬就是“臘”。“鴻雁紛飛”,指的是兄弟離散。意思是遇到方臘,就是你們兄弟離散之時。“吳頭”,指的是潯陽江邊題反詩為開始,“楚尾”,指的是徵楚王王慶為結尾。只有這樣的有頭有尾,才能“官祿同歸”。

只可惜宋江沒有看懂,最終梁山好漢死走逃亡。公孫勝看懂了,及時脫身。

功名情誼,皆不掛心

無獨有偶,宋江徵遼後,曾與魯智深一起去拜會過他的師父,五臺山的智真長老。智真見到魯智深,開口便道:

“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

魯智深聽後默然無語。

其實,在羅真人或智真長老此等世外高人眼中,自己徒弟入世的這一場殺人放火,為的是渡人,更是渡己。所以,其他梁山好漢相聚一場,有的為兄弟情,有的為報國義,有的為救蒼生,而對於魯智深和公孫勝而言,他們的本質,為的是自我的修行。

佛家講求圓寂坐化,所以魯智深擒方臘而得圓滿,圓寂於六和寺。

道家講求得證長生,所以當公孫勝覺得宋江所為,無法得證大道時,他就會選擇飄然遠去。當公孫勝覺得徵方臘九死一生時,他就會選擇及時避禍。這就是他兩棄梁山的根本原因。縱觀梁山眾人,誰又能像他一樣,不受義所累,不受情所累,不受利所累,如閒雲野鶴,說走就走?

能束縛他的,唯“道”而已。

“天閒星”,實至名歸。


文眼豆子


公孫勝在梁山最輝煌的時刻,放棄了自己顯赫的地位,第一個選擇離開梁山這支隊伍,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有小編來分析下原因?

其實《水滸傳》中,公孫勝有兩次出走,


第一次公孫勝出走是在宋江上梁山後不久,公孫勝以看望母親為由提出下山。看望母親當然是人之常情,如果我們這樣想問題就太簡單了。當宋江帶領了宋江勢力上山後,晁蓋雖然勢力上勉強可以抗衡,晁蓋馭人之術上不如宋江。 公孫勝是何等聰明之人,宋江愚忠招安的思想他都看在眼裡,他知曉宋江是個道貌岸然的小人,也注意到了梁山暗流湧動,在預測了晁蓋的敗亡後及時抽身,也是為了明哲保身。後來果然梁山的發展局勢如公孫勝所料,權利發生了變更,晁蓋不幸而亡,宋江成了梁山的老大。


公孫勝離開梁山後本想在江湖上快意的生活,安靜的做一個道人。可惜宋江不想放過他,宋江認為公孫勝是一個能完成自己理想的人物,宋江招安需要公孫勝這樣的人才幫助,於是宋江便派戴宗下山找公孫勝。公孫勝隱姓埋名,戴宗開始也沒找到。後來公孫勝被鄰居出賣,迫不得已之下,公孫勝又再次上了梁山。

第二次公孫勝出走是在宋江征討王慶後,公孫勝遵從他的師傅的指示離開梁山一夥,回到薊州。那公孫勝為什麼要離開呢?要知道現在這個時候梁山可是處於鼎盛時期,對內繳賊勝利,皇帝對宋江一夥看重,要了解公孫勝離開一定要了解他離開的背景,我們知道這個時候的宋江已經完全為朝廷所利用,成為朝廷對外征討的一枚棋子,說是為了維護穩定,其實是分化梁山的勢力,面對宋江的“愚忠”,公孫勝沒有辦法,他能做的只是盡力去幫助自己的兄弟躲過一劫又一劫,然而他的師傅卻敏銳的看到了宋江一夥即將損失慘重,作為公孫勝的師傅,他有必要去提醒公孫勝繼續前行的危機,於是乎,他告訴公孫勝“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公孫勝是何止聰明之人,豈會不明白,於是乎公孫勝果斷決定離開。

總結:公孫勝之所以會放棄梁山,其實就是看破了宋江,看透了梁山在宋江的帶領下會走向滅亡。


老劉侃三國


公孫勝為何要離宋江而去,其實這一點如果讀《水滸傳》原著就很容易明白,因為公孫勝有一個想當牛掰的師傅羅真人,在戴宗跟李逵一起去請公孫勝回梁山幫忙的時候,羅真人就已經道破天機了。

比如,李逵趁著夜色去謀殺羅真人,但是羅真人並滅有對李逵痛下殺手。而是告訴大家,李逵就是上天派過來殺人的,所以要留著他,但是也對其做了懲戒,導致李逵特別害怕羅真人,間接地對公孫勝也害怕起來。

一個對天機都瞭如指掌的人,自然也能夠預知到梁山等人的未來。所以羅真人非常明白,梁山好漢征討遼國、平田虎、打王慶都是有驚無險的事情。所以,羅真人會讓自己的徒弟去幫助宋江,順應天意。也就是說,合該著遼國、田虎、王慶讓梁山大軍滅掉。

但是到征討方臘的時候,顯然是沒那麼順利了。方臘手下的悍將如雲,一點也不比梁山的差。所以梁山大軍此去三停去二,在這種大傷亡的情況下。作為師傅的羅真人自然不希望自己的愛徒去冒險,所以就把公孫勝留下,繼續跟隨自己修行。

總結起來,公孫勝並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之所以要棄梁山而去,主要是自己有一個料事如神預知未來的師傅羅真人。


愛讀書的獅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公孫勝的高明之處。

公孫勝在江湖上也是有名的,道號一清道人。

他的武功很厲害,晁蓋的十多個莊客都攔不住他。

但公孫勝厲害的不僅僅是武功,還在於江湖經驗。

書裡說,公孫勝行走江湖多年,江湖上所謂一清道人也是赫赫有名的。

他和晁蓋一夥搶劫了生辰綱案發,被迫逃上梁山。在逃上梁山之前,公孫勝也和阮氏三雄他們一起殺了不少官兵。

到了梁山以後,晁蓋他們發現王倫不願意收留,又無處可去,就聯合林沖火拼了王倫。

當時,公孫勝就感到了危險。

外面是大宋官兵圍剿,內部還有這些火拼的可能。

好在晁蓋這個老大很講義氣,也重情義,將公孫勝列為第三位,僅次於晁蓋和吳用。

但是,公孫勝以自己的江湖經驗,認為晁蓋這個人頭腦比較簡單,不夠心狠手辣,怕是不能成就大事,也難以約束住部下的野心派。

自然,那時候晁蓋的部下還比較簡單,不過是阮氏三雄、劉唐之流,都是比較直爽的漢子。

但宋江上山以後才幾天,公孫勝就藉口回老家探望母親,一去不回。

大家注意,晁蓋拿出一盤金銀作為路費,公孫勝只拿走了一半。

要知道,當時十萬貫生辰綱可是公孫勝出力搶走的,他應該至少分1萬貫鉅款。

但現在公孫勝連一盤金銀都只拿走一半,一是裝作真的是回去看望母親,另外則是說明他是不惜代價,寧可不要錢也要離開梁山。

為啥?

公孫勝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知道宋江絕對不是什麼好角色。

以當時江湖名氣來說,宋江名氣遠遠大於晁蓋,也強於柴進,堪稱江湖第一人。

以手腕來說,宋江畢竟是個官吏,很懂政治,精通爾虞我詐的政治手段,這是老粗晁蓋比不了的。

而且,宋江這人心狠手辣,也不是相對仁慈的晁蓋可以相比的。

宋江為什麼殺閻婆惜?並不僅僅是閻婆惜接著梁山的書信敲詐他。

其實閻婆惜就是個弱女子,宋江劈頭蓋臉捶幾拳,搶回書信燒掉就是了。

空口無憑,閻婆惜沒了證據還能要挾他嗎?

而宋江卻直接殺人,擺明了是滅口,不讓他私通梁山的風聲洩露出去。因為私通賊寇,是滿門抄斬的罪名,宋江不願意冒險,就乾脆殺人。

閻婆惜雖然不良,好歹是宋江的小妾,一日夫妻百日恩。

宋江殺起來毫不手軟,頭都割了。

再看,宋江為了招收霹靂火秦明,不惜派人假扮秦明殺死了青州城外無數百姓。

這些百姓又有什麼罪?僅僅為了招募一個將領,宋江就能殘殺這麼多無辜,可見這個人的狠毒程度。

相反,晁蓋主政梁山以後,下令不得濫殺無辜,連搶劫也是隻要東西不殺人。

這些公孫勝都看在眼裡,他明白晁蓋絕對不是宋江的對手。

宋江上山以後,梁山的局勢會發生變化,下面肯定是一場內鬥。

後來聰明的如吳用、林沖、劉唐之流,直接倒戈投靠到宋江那邊去了,不和晁蓋一條心了。

相比起來,公孫勝聰明程度不亞於吳用,但他比較正直,不願意背叛之前的大哥,就乾脆離開梁山這個是非之地,跑路了。

事實證明,公孫勝跑的很正確。後來沒多久,晁蓋就不明不白被射死了,宋江成為梁山大哥。

之前就投靠宋江的吳用、林沖、劉唐大體被重用,但阮氏三雄則被冷凍。以阮氏三雄的武藝,又是對於梁山極為重要的水軍,阮小二不過排列36將的第27位,阮小五第29位,阮小七第31位,幾乎都是最末流了。

書中最後寫道,平定淮西后,公孫勝就脫離了宋江陣容,回到老家繼續做道人,最終得以善終。

而其他107個兄弟,善終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吧。


公孫勝,也是一個高人。


薩沙


在《水滸傳》梁山好漢的排名中,公孫勝位居第四,屬於核心領導層人物。從小學習槍棒,上山前在紫虛觀和羅真人學道,仙骨飄然,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人稱入雲龍。

公孫勝與晁蓋、吳用等人一起智取生辰綱,後為避難躲入梁山。上山後,公孫勝屢出奇謀,化絕境而逢生。從晁蓋一步一步被架空,到晁蓋死去,吳用早就倒向了宋江,道不同不相為謀,公孫勝被他倆孤立在外了。

在宋江實施招安的時候,宋江早已不是剛上梁山的宋江了,已經徹底變了。招安被宋江披上華麗的外衣,冠冕堂皇地說是為了兄弟們的前途,其實在招安裡宋江夾雜了自己的私心,想要制止宋江招安已經很難,真正的明白人也沒幾個。

最糟的是,此時的他已經掌握了梁山的生死大權,所以有的好漢,就開始慢慢疏遠宋江,甚至藉故離梁山而去。公孫勝就是第一個離開梁山的人,前後一共離開過兩次。

第一次離開特意找了個藉口,探母參師

公孫勝是晁蓋死後第一個與宋江明爭暗鬥的好漢。公孫勝雖是梁山的奠基人之一,坐第四把交椅,但還是鬥不過宋江。公孫勝當時上梁山的初衷只是為了除暴安良,沒有想去朝廷做官的念頭,可如今為了招安爭鬥不休。公孫勝自然要找出路,後來他找了一個藉口,回家探母參師,悄悄地離開梁山返回家鄉。

而公孫勝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雖與宋江道不相同,不相為謀離開了梁山,但一聽說梁山有難,為了一百單八將的兄弟情義,他急忙再次出山,幫助宋江攻破高唐州,並留在了梁山一段時間幫助宋江南征北戰。

第二次離開是直接離去,不再需要任何理由掩蓋

等到平定淮西的王慶之後,征討方臘之前,公孫勝毅然決然地選擇離去,成為第一個離開宋江的人,原因有四點:

第一,公孫勝在梁山的地位已被架空,再留下來也確實尷尬;

第二,徵遼成功,梁山集團威望達到頂峰,正處在鼎盛期,公孫勝此時隱退正是時機;

第三,宋江的政治路線和公孫勝的革命理想相差太遠;

第四,羅真人敏銳的意識到出征方臘困難重重,為不讓徒弟公孫勝冒險,故執意將其留在身邊。

在宋江征討方臘時,方臘陣營也有幾個神棍級別的人物,在公孫勝眼裡壓根就不入流的小伎倆卻殺得梁山好漢大敗。宋江見此場景,不由得仰天長嘆:若是公孫老弟在此,我梁山眾兄弟何苦至此?

公孫勝雖是執掌機密的軍師,卻一直與宋江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有吳用做對比,宋江自然不待見公孫勝。如此見首不見尾的入雲龍從此隱居在山林之中,每日以詩酒作伴。最後享年82歲,成為梁山好漢中最長命的人。

公孫勝淡泊名利,正是因為他的性格,讓他選擇閒雲野鶴的生活。他無疑成為梁山好漢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


王銘葦


宋江上梁山,先是回家接父親上山,接著受九天玄女天書,大家一起慶賀,入雲龍公孫勝卻感到不安。


公孫勝是梁山排行第四位,也算是軍師吧,只他一個人是宗教人士。宋江的天書表明了只可他和吳用同看,很明顯有點輕看公孫勝。

當年,智取生辰綱時,晁蓋留公孫勝與劉唐住在莊上,吳用和阮氏兄弟住別處,公孫勝當然知道關係的遠近。只是,他想不到吳用很快靠上了宋江,排擠晁蓋,他想保晁蓋,也無能為力。

於是,公孫勝回家探母。宋江說“專聽尊命,只望早早降臨為幸”。而晁蓋取出一盤紅白之物相送,公孫勝不敢收,晁蓋要他收下一半,他將金銀拴在腰間。


梁山晁,宋之爭,公孫勝看的很清楚,他有自知之明,主動退出,才得以保存性命。即使打高唐州,公孫勝只是幫忙之後,就遠遁江湖,閒雲野鶴而去,至於宋江搞得那個排名次,公孫勝早已看的雲煙一般了。

宋江吳用領著眾人招安,撈著一個芝麻官,最終使兄弟們死傷大半,自己也搭上了性命。那裡有公孫勝看的遠,看的清,看的真切。人一旦急功近利,就會利令智昏。


路遙lgy


公孫勝是兩次離開梁山集團,兩次離開的時機都很微妙。

先說說公孫勝是如何出場的,公孫勝獲得梁中書要送蔡京生辰綱的消息後,是主動找到晁蓋要去謀取生辰綱的。巧的是晁蓋已經得信,並且和劉唐阮氏三雄吳用等人也正在謀劃這件事,大家都是江湖社會人,一拍即合,立馬結拜兄弟,這就是七星聚義。梁山集團的七位原始股東由此聚齊。

智取生辰綱後,七人因為事情敗露,不得不上了梁山,在吳用智激林沖火併了王倫以後,誕生了梁山集團的初創團隊,公孫勝排名第三。位置很高了,其實也好理解,古往今來,每個造反集團都要有三教九流人士,很需要半身半人的宗教人士來給起事者塗抹神秘色彩,給大家打一針造反天授的強心針,增加點心裡暗示。公孫勝就比較適合這個角色,相當於國師吧。

晁蓋當家以後,梁山完全就奔在造反的路上,直到下層官吏的代表人物宋江上山。宋江上山以後,公孫勝就突然提出要回老家照顧老母,並且真的下山了,而且下山後直接音信全無。這就是公孫勝第一次離開梁山集團。這次離開跟奇怪,沒有鬥爭,沒有任何其他導致他必須離開的外因,就是這樣自己離開了。“照顧老母”的理由似乎不那麼令人信服,從他離開以後梁山發生的事情來看,可能公孫勝對晁蓋和宋江之間不同的政治路線認識比較清楚,而自己是晁蓋的原班人馬,結義弟兄,處於二人的夾縫中實在不好做人,只能選擇離開。

宋江後來為救柴進攻打高唐州的時候遇阻,派戴宗去尋找公孫勝,他起先推脫他的師傅羅真人不允許他離開,然後戴總苦苦哀求羅真人同意後才又入梁山集團,幫助宋江獲勝救出柴進。在這次出山過程裡,第一次出現了他的師父羅真人,而且公孫勝只有在羅真人同意的情況下才最終出山。由此推斷,似乎第一次下山找晁蓋也極有可能是羅真人安排,完成任務後就必須回山。總之,公孫勝這次下山以後倒是一直處於梁山集團核心領導層,在晁蓋死後梁山大聚義論座次時排名第四,掌管樞密機要,這是很核心的位置了。到了宋江討平淮西回朝到達開封郊外時,他想起來羅真人遇汴而歸的偈語,又一次以侍奉老母,外加一句從師學道得理由脫離梁山集團歸山。這是第二次離開梁山集團。之後就是梁山集團在朝廷的授意安排下最終土崩瓦解,歸於塵土。

結合公孫勝第二次入夥離開的經歷看,似乎他的師傅羅真人起的作用較大,以至於不得不讓人懷疑羅真人可能也是一位受朝廷奸臣集團迫害而不得不遁入道門的忠貞之事,正是在他的安排之下,第一次只是為了取了生辰綱懲罰曾經的政治對頭~蔡京等貪官集團,最後公孫勝跟隨晁蓋等落草為寇,不能為這位羅真人接受,所以命令公孫勝回山。而第二次正好是宋江的人去請,戴總必定說了宋江的政治路線,羅真人才有同意徒弟下山,幫助實現宋江的政治理想。但是,這位以羅真人豐富的政治經驗,必定明白宋江的政治理想基本上不可能實現,所以提前給自己的徒弟安排了一條退路,所謂的遇汴而歸,無非就是功成名就,接下來就要見好就收,否則就有殺身之禍。這才應該是真相


孤獨守夜人


自水滸問世以來,相信大家疑問最多的就是,為什麼宋江走到哪裡都有一群人崇拜他?為什麼他只要一報名號及時雨就有同學召喚一幫同學一樣跪舔?為什麼他招降人才都是一鬆綁二磕頭三讓位的?他一個縣城的小吏,說不定都不到科級,憑什麼這麼有影響?

這部書其實是有許多暗線的,按照作者施耐庵、羅貫中師徒的出身,他們都投入到元末紅巾軍張士誠部隊幕僚來看,可以分析出,第一大可能說的就是白蓮教起義故事,第二大可能就是說的元末明初的那段隱史。估計說白蓮教的成份更大,而公孫勝作為粱山好漢中唯一的道士身份,又道號一清,可見其不但是教中人物,而且身份奇高,道家有“老子一氣化三清”,聯繫到他的師父羅真人法術通天、陰陽八卦、預知未來的本領,可知他極有可能是教中二代弟子的大師兄。而宋江、柴進、李應以及在逐步發展的吳用等人,都不過是前面的代理人而已。所以,他的動向,往往決定了故事的走向。他外號入雲龍,其實是暗示他本是雲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天閒星,實際就是巡遊四方起聯絡作用,粱山,對於整個教派來說,不過是一塊根據地而已。我們看他的動作:首先作為晁蓋七星撞籌的人物,他突然出現在劫奪生辰綱的隊伍裡,並隨著隊伍出現在粱山,同時整頓了粱山人事。隨後,隨著宋江的上山,特別是宋江從還道村受了天書回來後,就提出了回家探母,第一次離開山寨。我們看到了什麼玄機?宋江還道村受了九天玄女的天書,天書的大意就是玄女娘孃的話:替天行道,全仗忠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這是公孫勝或者說白蓮教的宗旨嗎?我們看第八十五歸宋江與公孫勝一起去二仙山拜望羅真人時,宋江請求羅真人給他一些指點,羅真人便給他寫下了八句法語:“忠心者少,義氣者稀。幽燕功畢,明月虛輝。始逢冬暮,鴻雁分飛。吳頭楚尾,官祿同歸”。意思就是說朝廷中“忠心者少,義氣者稀”,可見,羅真人的話和玄女娘孃的意思截然相反,充分證明,他們是派系不同的教派,所以,這才有了公孫勝的第一次出走。後來,宋江在打高唐州時,派戴宗和李逵去請公孫勝回來,也是經過很大一番折騰,才得到羅真人允許回山,並給了八字真言是:“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公孫勝後來正是按照這個八字真言隨粱山好漢剿滅王慶後,凱旋到京城汴州就成為了第一個離開粱山部隊的好漢,躲開了導致粱山好漢損失慘重的打方臘之戰。從羅真人不允許公孫勝參加江南之役的思路可以推測,打方臘不是羅真人的這個教宗的意思,而且宋江執行玄女娘孃的宗旨。那麼可以大膽推測一下,如果羅真人代表了北方白蓮教,江南方臘代表的就是南方以龍虎山張天師為主的白蓮教了,宋江的這次出征就是同教相殘了,所以,羅真人自然不放公孫勝參加。聯繫到後來元末明初的白蓮教起義失敗,其實也是同教相殘這個事實,可見,《水滸傳》是寫白蓮教的故事雖不中也不遠了。我們再看《水滸傳》最後留下的人的歸宿,極有可能是白蓮教身份的幾個人,宋江、吳用身死,柴進、李應歸隱,戴宗穿上了道袍,樊瑞、朱武明確跟從了公孫勝投到羅真人手下,而公孫勝親自推薦上山的楊林不但活了下來,而且還拉著裴宣(粱山不多的正宗文化人)回到了離公孫勝不遠的飲馬川,分明在暗示,粱山中殘留的勢力基本都歸公孫勝了,所以,粱山的初興和收尾,都離不開公孫勝的身影!





湘江詩舟


公孫勝作為第一個棄梁山的好漢從何說起?

這個話是宋江在破了方臘損兵折將後發出的概嘆。

宋江再拜泣涕道:“當初小將等一百八人破大遼,還京都不曾損了一個。誰想首先去了公孫勝,京師已留下數人。克復揚州,渡大江,怎知十停去七。今日宋江雖存,有何面目再見山東父老,故鄉親戚!”

為什麼公孫勝是第一個離開梁山的好漢英雄?

這是因為,《水滸傳》中,充滿了不少迷信、宿命論以及善惡因果有循的論調。小說中,施耐庵也不斷用出自高僧真人的謁語來印證著書中人物的命運,這導致了公孫勝成為離開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開篇中。施耐庵便講述洪太師不顧龍虎山真人勸說, 自以“遇洪而開”為名,放走了妖魔鬼怪。之後,才有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的樑上聚首。

有意思的是,梁山108位好漢裡,佛道兩家,智真長老用“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十六字告訴了魯智深將做並且該做的事。羅真人用“遇幽而止,遇汴而還”的八字謁語告知了公孫勝未來的命運。

巧不巧的是,智真長老也送宋江“當風雁影翻,東闕不團圓。隻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十六字謁語,而另一位活神仙羅真人同樣也送了宋江“忠義者少,義氣者稀。幽燕功畢,明月虛輝。始逢冬暮,鴻雁分飛。吳頭楚尾,官祿同歸”謁語。

所以,智真長老,以及羅真人這兩位活神仙是知道各位好漢(宋江魯智深公孫勝們)的最終歸屬來去的,他們的論斷和建議都是一樣的。

公孫勝的命運,入世、出世也都是順著作者因緣有果的線索來的。

一個公孫勝,一個魯智深,一道一佛,二人收到的謁語何其相似,都是讓二人適可而止,借活佛真人的口,告訴他們該退應退的一個定斷。魯智深是愚魯的,直到聽聞錢塘潮聲時,方才大徹大悟,體會到了智真長老的用意。


而公孫勝卻與魯智深大不相同,他的道法修煉多年,方可行雲布雨,被稱之為入雲龍,自也有一些掐指而算前途命運幾何的本事。他對於道法高深的真人師傅可謂是言聽計從,公孫勝對宋江便曾說過,“兄長,此乃是天機玄語,不可洩漏。收拾過了,終身受用。休得只顧猜疑。師父法語,過後方知。在智取生辰綱的故事裡,晁蓋夢見北斗七星聚義。而此時的公孫勝卻是不請自來的,可見其道行也是自帶有預測未來之能的,所以才能成為七星聚會的最後一扣。

吳用道:“保正夢見北斗七星墜在屋脊上,今日我等七人聚義舉事,豈不應天垂象。此一套富貴,唾手而取。我等七人和會,並無一人曉得。想公孫勝先生江湖上仗義疏財之士,所以得知這件事,來投保正



羅真人洞悉一切,是他給了公孫勝第一個離開的理由

其實,公孫勝在最終離開宋江時還有一次離去,這裡還屬於梁山初期發展階段,並未完全聚義廳排座次,晁蓋尚在。文中說到”第三日,又做筵席,慶賀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動公孫勝一個念頭,思憶老母在薊州,離家日久……。

可見,此時公孫勝的離開是因為睹景(宋江父子完聚)生情,提出了探母,而後又歸真人門下,而活神仙自然是洞知一切的。否則,他也不會在戴、李二人來請徒弟時,告知他們自己並不願意讓公孫勝離開。

“我本不教他去,今為汝大義為重,權教他去走一遭。我有片言,汝當記取。”公孫勝向前跪聽真人指教。………………

也正是此時,羅真人強烈告訴公孫勝不可貪慾,並再次強調“汝應上界天閒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個字,汝當記取,休得臨期有誤。”羅真人說那八個字,道是:“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而之後的發展正如羅真人所料,在公孫勝與宋江二回紫虛觀時,羅真人與宋江親自說道徒弟的歸來,文中如此描述

羅真人再與宋江道:“將軍在上,貧道一言可稟:這個徒弟公孫勝,俗緣日短,道行漸長。若今日便留下,在此伏侍貧道,卻不見了弟兄往日情分。從今日跟將軍去幹大功,如奏凱還京,此時方當徒弟相辭,卻望將軍還放。一者使貧道有傳道之人,二乃免徒弟老母倚門之望。將軍忠義之士,必舉忠義之行。未知將軍雅意肯納貧道否?”宋江道:“師父法旨,弟子安敢不聽。況公孫勝先生與江弟兄,去住從他,焉敢阻當。”羅真人同公孫勝都打個稽首,道:“謝承將軍金諾。”

可見,做為明晰一切因循的羅真人一已經用語言做好了鋪墊,所謂草灰蛇線,伏脈千里。就此,日後的公孫勝離開已經順理成章,無所阻礙,並不受個人慾望之變而變了。

而後,大家知道了,平了王慶後,梁山軍回到汴京,公孫勝向宋江請辭,並以當初羅真人言語為據,宋江並無法推辭。而宋江挽留,公孫勝也告知了本意,該是歸去時了。“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貧道寡情薄意。今來仁兄功成名遂,此去非貧道所趨,仁兄只得曲允。


所以說,公孫勝的命運便在第一次歸山時的離去時便有了定數,他完全依據其師傅給他規劃的道路,來最終完成了他在宋江軍中的使命,也算是應了他天閒星的天命。

雖然說後期宋江所作所為讓梁山眾好漢心冷,也令眾讀者所不喜,但實際上他對於公孫勝的離開並沒有什麼關鍵作用。

同魯智深的見信而寂一樣,公孫勝也只是應對遇汴而回的宿命,而其實,作為全真道教的一位修行者,除情去欲,閉關修煉,不問世事,是他該持有的一種態度,完成了他的使命,是不是第一個走都在其次了。

多帶一句,其實水滸英雄裡,佛道三位英雄,魯智深、武松、公孫勝都算是圓滿結局了


流光手記


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公孫勝,是有大智慧的人。

這裡的大智慧,並不是吳用的那種算計,更不是宋江的那種權謀,而是一種格局和境界。

所以公孫勝早早就看破了宋江的真實面目和手段,並先後兩次下山。

且聽紅塵君細細道來:

早在吳用背叛之時,公孫勝就想離開宋江了

其實在很早,公孫勝就看破宋江的野心了。

公孫勝當時追隨晁蓋上山,成為資歷最老的元勳之一,沒過多久晁蓋就硬是把宋江從法場救了出來,並且請上了山寨。

很快,宋江就展示了他的領導才能,公孫勝也看出來晁蓋的本事確實不如宋江——前者做個幾千人的黑社會老大非常適合,但若是隊伍再擴大,他的那套簡單粗暴單憑兄弟義氣管理的方式就行不通了。

畢竟梁山上可不光有魯智深武松林沖這些義氣為先,光明磊落的漢子,也有王英李立秦明董平等人啊。

而那個時候,就連晁蓋的第一心腹吳用都已經暗中投到宋江那邊去了,公孫勝知道自己一個人獨木難支,但他又不忍心跟著宋江對付晁蓋,只能藉口探望老母,並定下了三個月期限,一走了之。

宋江硬是拉著他不放

這一次公孫勝其實已經下了決心,再也不回來了,所以他隱姓埋名,根本就沒有回來的打算。

可是宋江這邊缺人啊——尤其是公孫勝這種法師和精神領袖的角色,沒有第二個人適合,所以他就讓心腹戴宗帶著李逵這個打手,名為“請”,實則以公孫勝老孃的性命為擔保,硬是把他給“押”了回來。

這裡面還有個小插曲,李逵在二仙山還砍了羅真人,幸虧羅真人是有真本事的,否則就被殺了,有了這個下馬威,公孫勝還敢不乖乖從命嗎?

但是羅真人也知道時候未到,公孫勝還有“業”未了,就讓他再次下山,但是早就已經叮囑過了,打方臘之前一定要回來,公孫勝也是完全按照師父的話來做。

紅塵君說

所以,正因為公孫勝有大智慧,所以才沒有跟著宋江一條路跑到黑,而號稱全山最聰明的吳用和宋江,卻一個被毒死,一個殉葬,結局非常悲慘。

這件事也告訴我們,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在一個地方已經幹到了極致之後,就要提前考慮退路了,否則過猶不及,最後很難順利收場。

以上


在下紅塵君,喜歡歷史故事尤其是水滸,也想要分享更有趣的故事給大家。諸位若是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點贊關注轉發,更歡迎留言聊天,紅塵君每條必看,再次鞠躬感謝!(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