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声声慢》,写尽孤独与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子,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一首《声声慢》,写尽孤独与凄凉


一读这首《声声慢》,它便把读者的心带到一个秋雨淅淅沥沥的黄昏,和作者一同愁烦,领受孤独凄凉之感,从而充满了对这位经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年老无靠的作者的深深同情。

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运的,她生于书香门第,嫁给志同道合的丈夫,所以这段时间的作品大都是写的悠闲的生活,写愁,也是一种闲愁,写相思,也是甜甜的相思。

但是,金兵入关后,流寓南方,孤苦伶仃,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没有了以前的清新可人、浅酌低唱,而是真正的感伤,入骨的凄凉


一首《声声慢》,写尽孤独与凄凉


《声声慢》的写作背景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北宋亡国,当年三月,李清照的婆婆亡故,丈夫赵明诚与李清照分别,南下金陵料理母亲的后事。

因为夫妻二人特别喜欢收藏金石、图书,在他们青州的老家有十多间房子用来储存他们收藏来的图书。

当年八月,李清照选了又选,带着十五车书籍、图画,前来和赵明诚会合。

两年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当时李清照四十六岁,“中年丧夫”、膝下又无一儿半女,内心的凄凉可想而知。

此时,金兵入侵,李清照安葬丈夫之后,追随流亡的朝廷由南京到浙东,在避难的路上,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最令人伤心的是:所有喜爱的图书在在途中丧失殆尽。

在秋雨霏霏中,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寡居之苦,凝聚心头,于是,有了这首《声声慢》。


一首《声声慢》,写尽孤独与凄凉


《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琴瑟和鸣,是人人艳慕的神仙夫妻,此前有不少夫妻唱和的词作,也有不少夫妻离别之后的相思之作,但那种“愁”与这首相比,只能算的上是一种“闲愁”。

“天有不测风云”,家国在风雨中飘零,赵明诚因病去世,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连串的叠字,刻画出一位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神态。

这种孤独凄冷又遇到“乍暖还寒”的天气,所以“冷上加冷”,几杯淡酒也解不了阻挡不了心寒,正伤心,去看到去年的大雁,怎么能不勾起对往事的怀念?

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的去世,使她的身心憔悴不堪,自己满腹才学无可用处,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和满地的黄花有什么两样?还有什么可以摘,可寄托的呢?

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怎样才能熬到天黑?凄凄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这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也打在自己心上,秋愁加上心痛,怎么能用一个“愁”字能代替得了?

在上阕词中,作者用凄凉的秋景,衬托出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凄凉。下阕词用眼前的景物,层层推进,把煎熬在自己心底的愁苦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首《声声慢》,写尽孤独与凄凉


真正的痛不是无病呻吟

虽然这首词几乎都是由口语构成,但极富有感染力,除了作者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最主要的还是作者感情的深沉。

这首词,没有一滴眼泪,但它远远超过了嚎啕大哭所表达的那种凄酸程度,那种凄凄欲泪和难以言传的凄凉酸痛,煎熬这作者的心,也煎熬着读者的心。

作者的这种痛不是无病呻吟,在风雨飘摇中南宋小朝廷,依旧是屈辱求全,个人的家破人亡产生的痛,与爱国情怀交织,才产生了真正的哀婉凄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