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夜雨寄北》一詩中出現兩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為之嗎?

荖板逨枝阿爾卑斯_愺苺眛


《夜雨寄北》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李商隱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遠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此詩表達了詩人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和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而這首詩裡,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實寫,巴山秋夜,大雨傾盆。第二次是虛寫,想象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一起回憶巴山夜雨的情景。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你問我何時才能回去?我還無法確定歸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已漲滿了秋池。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西窗下,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會對你說起,今晚在巴山聽著綿綿的夜雨,我的心是多麼的想你!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第一次“巴山夜雨"是實寫,巴山秋夜,大雨滂沱,池水漲滿。此時此景,使身在異鄉的李商隱倍感孤獨。這淋漓不盡的秋雨,這盈盈的池水,都讓詩人的心情難以平靜,無法入眠,思念之情更甚。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第二次”巴山夜雨"是虛寫,是詩人想象夫妻團聚“共剪西窗燭”時,對妻子傾訴著今晚巴山夜雨時的思念。這句不著一個“情”字,卻覺得字字含情,讓人感受到了詩人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


讓人嘆息的是這良辰美景,都只是詩人內心向往,期盼的情景。這時才能體會到第一句的那一聲“未有期”,是有多少的心酸和無奈。


而更讓人心痛的是有人考證,認為此詩作於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間,而李商隱的妻子也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去世。在當時車馬信件都慢的年代,很可能李商隱在遙想“共剪西窗燭”時,他的妻子已經過世了。那詩人第二次對"巴山夜雨"的虛寫,在現實裡再也沒有落腳的機會。


那一聲“君問歸期 ...... 未有期” , 這時讀來,更讓人覺得多了一份沉重與心痛!


詩詞散文世界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巴山,亦名巴嶺,又名大巴山,在四川省東部,這裡泛指四川東部地區。

這是作者於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九年(855),在東川節度史柳中郢幕府任職期間寫的一首懷念妻子的小詩。詩以白描手法寫出龐雜的感情與思緒。開頭一句,用問答形式,問歸期而末有期,含蓄地透露了遠方妻子對自己的想念。第二句,眼前景,心頭語,詩人此時獨處異鄉,此時巴山夜雨綿綿,令詩人思緒萬千,如雨水盈盈般地漲滿了秋天的池塘。加深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詩人並末一直苦悶,而是想象與妻子重逢時的喜悅場景來自我安慰,後兩句,詩人跨越現在的時空,想象著末來的場景,而未來所話之事又是今日之景,作者更深一層地期待有一天與妻子相見之時,剪燭共語西窗之際,再把今晚巴西山夜雨的情景,思緒萬千的感受,向久別的妻子盡情的傾訴。詩人幻想的場景越是歡樂,就越反襯出他此時的滿腹寂寞。回家之後能夠與妻子共訴離情,而現在卻只能獨自觀雨。僅僅回還往復,卻是時空交錯,悲喜交織,一唱三嘆,言有盡而意無窮。清代紀昀曾說這首小詩,含蓄不露,卻又似一氣說完,故為高唱。這話真是不錯。


田明茂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蝴蝶1009


應是有意而為的。第一個巴山夜雨是實景,詩人眼前的景。第二個巴山夜雨,是幻境,在想象中能向妻子講述巴山夜雨的時候一定就是和妻子相見,暢述相思之久,相思之苦的時候。當我們體會到同是巴山夜雨卻有虛實之分時,相同的語句就不再有重複之感。


陝西漢中漢臺區何漢強


兩個“巴山夜雨”是強調思念如巴山夜雨濃密連綿不絕……是感情的自然迸發,渾然天成。“巴山夜雨巴山夜雨”這種方式是表示一種強烈的感情,比如岳飛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青蓮榮芳


第一次巴山雨夜,指做客他鄉思念妻子,寫這首詩的時間和環境。

第二次巴山雨夜,指重逢日,向妻子訴說做客他鄉,思念妻子的苦楚,思念如同巴山雨夜,連綿不絕。


我們的櫥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此詩中兩個巴山夜雨,敘述了作者遠離故土的思鄉和別後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其全詩情景交融,寓情於景。此詩不失為思鄉念妻之佳作。


兀川野夫


他可能就是詞窮了[我想靜靜]


用戶93389279051


寫詩最重要是情感表達。形式上不必拘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