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華夏”?從華夏族到漢族的歷史,漢族發生了什麼變化?

什麼是“華夏”,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釋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什麼是“華夏”?從華夏族到漢族的歷史,漢族發生了什麼變化?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華夏起源最早在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黃帝部和炎帝部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

什麼是“華夏”?從華夏族到漢族的歷史,漢族發生了什麼變化?

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集團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漢族於先秦時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的自稱。因此,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漢”這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占主導地位。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佈,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佈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

什麼是“華夏”?從華夏族到漢族的歷史,漢族發生了什麼變化?

周邊大量都少數民族在與中原的衝突之中逐漸漢化,融入漢族之中。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盪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史稱“五胡亂華”,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湧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史稱“衣冠南渡”,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他們大多已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