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走起哥们


以往对甲午战争的宣传主要基于甲午海战,因为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对于清政府来说意义重大,标志三十年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但是甲午战争其实并非完全是海战,而是包括海战战场和陆地战场两个战场,两个战场都很重要,相对来说,大家都认为海战最重要,这也是和晚清以来对国防的一个思想争论有关,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应该大力搞海防建设,国防重点应该是在东南沿海;而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认为国防重点应该在西北,一个强调海军建设,一个强调陆军建设。

实事求是的讲,李鸿章的思想在甲午战前的确有先见之明,在187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前的20年,李鸿章就上奏《海防筹议折》,论证了清政府建设海防的必要,尤其是对日本应该早做防备。

当时左宗棠在朝堂的影响力应该是大过李鸿章的,其后左宗棠花费上亿白银进行西征,取得重大战果,塞防派应该是力压海防派的,但是在1885年左宗棠去世后,清政府就转变方针,开始全力加速海防建设,仅仅三年就建成北洋海军。1885年到1888年是北洋海军的高速发展时期,然而比较可笑的是,此后六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廷竟然再未购置新舰。

实际上,1885年时清政府会大力发展海军并非是由于海防派占据了优势,而是在1884年8月份的中法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在30分钟内被法军打得全军覆没,实在是太过于震惊。

然而从1888年开始,日军通过购买军舰,到1894年的时候已经超过北洋水师。可以说,在海防问题上,清政府始终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以甲午战争来说,如果海战取得胜利,陆战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时因为日本袭击了清政府的运兵船,引起丰岛海战开始的。

从丰岛海战可以看出,第一,当时清军是以水路支援为主,毕竟当时清军主力应该布置在京畿和直隶一带,而不可能在辽东地区,从进军路线上来说,如果从直隶地区陆路支援朝鲜,几乎是跨越整个渤海湾的陆地,然后从鸭绿江再走很远的路才能抵达朝鲜南部,这样的行军路线俨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从水路运输部队和补给是最方便的,同样日本想要在朝鲜与清廷作战,也必须通过水路,可以说,对于甲午战争来说,取得制海权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从丰岛海战的情况来看,日军已经取得了黄海的制海权,而清军压根就不可能切断日军在日本海的制海权,从这时开始,清军与日军的对战就是一场不对等的战役。

随后,爆发平壤之战,当时清军以一万五千人不敌日军一万六千人,最后叶志超率领清军六天狂奔五百里撤退到鸭绿江边。

可以说,第一次陆战的结果就是这样惨痛,平壤战役结束后的第三天,为了争夺黄海制海权,爆发黄海海战,清军最后不敌,丧失黄海制海权,同时也标志甲午战场由朝鲜战场转入辽东战场。

从1894年10月24日开始,清军集结2.8万人,抵挡日军3万人的进攻,结果仅仅两天,清军再次全线崩溃,丹东被日军占领。

几乎与此同时,日军还发动了对旅顺的进攻,在旅顺驻军1.3万余人的清军也未能抵挡日军多久,到11月21日,日军对旅顺口发动总攻,旅顺失陷,日军海军可以威胁整个渤海,为日本的下一阶段侵略做铺垫。

此后,在辽东战场进行了较为激烈的辽东战役,清廷调集六万大军,企图收复辽东失陷领土,从1895年1月17日开始,清军开始攻击日军,皆为日军击退,到2月28日时,日军展开反攻,于3月7日攻占营口,9日攻占田庄台,至此清军陆军主力全线由辽河东岸撤退。可以说,辽东战场上,清廷陆军实力不堪一击。

而山东半岛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从1月20日开始,日军就开始展开对山东的攻击,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清廷的陆军几乎都被占据,致使北洋水师的大本营刘公岛成为孤岛。

1895年3月17日,在清廷与日军谈判期间,清军已经投降,日军悍然发动对北洋水师的袭击,偷袭刘公岛,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可以说,甲午战争的被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洋水师的无能导致的,也从另一方面看出,陆军与海军缺乏配合作战,从旅顺战役到威海战役,都是海陆不能联合作战导致结果恶化。

为了结束这场战争,当时清廷割让辽东半岛是对当时情况的默认,然而割让台湾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究其原因,就是再打下去,陆军不堪一战,从平壤战役到辽东战役,清廷陆军没有取得任何一场像样的战役,而北洋水师一旦全军覆没,就不能再战。

海军和陆军谁的作用更大,大概一眼就能看出,当初如果能重视海防建设,也不至于结局这样悲惨。

事后再说海防重要,感觉有点像马后炮,没有丝毫用处,然而即使李鸿章提前20年就已经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清廷也不为所动,可见,有些打是必须要挨的,而且是挨完了就忘,然后再挨的那种。

相信大家都听过麻雀筑巢的故事,大部分的鸟都有鸟巢,为何麻雀没有呢?麻雀白天暖和的时候从来不想着搭窝,等到晚上冷的时候就发誓第二天一定要搭窝,第二天白天又暖和了,他又认为搭窝没有用,天一点点冷了,直到麻雀被冻死它的鸟巢也没有搭起来。

海军就像是清政府这只麻雀的鸟巢,没了海军,就等于没有制海权,那就只能被动挨打,这是近代战争的本质!


史论纵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陆战输的更惨,连裤衩都没有了。

清军的陆军从朝鲜平壤开始溃败,一路从朝鲜溃败到辽南,溃败直线距离600多公里。

这600公里溃败中,清军和日军战斗过很多次,没有一次打赢。

以打的还算不错的平壤之战为例,17日,清军1万5000人对日军2万人,仅仅守了1天,就全线崩溃。

日军仅有102人战死,433人负伤,清军伤亡6000人!

看起来似乎很悬殊,其实清军伤亡绝大部分是在溃逃时,遭遇日军伏击被打死打伤的。

更夸张的是,平壤战败以后,清军根本不在朝鲜北部适合防御的山区继续抵抗,而是一路狂奔。

朝鲜北部山区本来崎岖难行,当年美军就是在这里吃了志愿军的大亏。

然而清军在24日就全部逃回中国境内,沿途还抢掠周围的朝鲜村庄,跑的比兔子都快。

后面的旅顺战役就更丢人现眼。

李鸿章为了旅顺口的防御工事,苦心经营10余年,耗费白银数千万两,驻守兵力达14700人。

后来俄军在旅顺口坚持了整整5个月,而日军仅用不到一天时间,付出426人的伤亡,就拿下这座重兵把守的要塞。

类似的作战还有很多。

黄海海战虽然惨败,但好歹还彻底拼了,也对日军造成较大的损害。可以说,黄海海战也算是虽败犹荣。

然而,陆战完全是一边倒,被日军打的丢盔弃甲,满地找牙。

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仅有1132人战死,3758人受伤,战斗伤亡总数区区4000多人,就打垮了4亿人口的大清国。


萨沙


看到这个问题,就知道很多人对“甲午战争”有点误会,以为是甲午海战输了,清政府就议和了。

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甲午海战是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役,仅此而已。如果仅仅因为甲午海战输了,清政府就投降了,那清政府就真的弱到爆了。

整个甲午战争,包括: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威海卫之战。

其中,纯粹的海战,只有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大部分是海战。其中,黄海海战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甲午海战”。

所以,清政府认怂,绝不是一场战役的事情,而是整体战役决定的。

那清政府投降,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高层力求“稳定主和”

这个高层主要指的的就是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了。

慈禧太后,对于自己的大寿,看得比战争更为重要,她并不希望开战,但是拗不过光绪帝和他老师翁同龢,以及其他主战派的坚持。而李鸿章,则是慈禧太后数一数二的心腹。但李鸿章是绝对的实力派,什么叶志超、聂士超、刘銘传、丁汝昌等都是他得力的手下。

如果把光绪比作一个胳臂的话,那慈禧太后就是大腿,胳膊很难比大腿粗的。

中国人一向聪明,都能看得出来上层的意思,手握大权的慈禧太后,都不愿意开战,那将军们如何会死拼?将军们不死拼,士兵们如何会不惜命?

明治天皇为了取得胜利,捐款一次又一次,还发动全民捐款。而慈禧太后为了过好自己的60大寿,各种操心。

高层的着眼点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所以,是高层的意志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太多将军畏死,不愿意努力,胜利太难

(逃跑的叶志超)

高层的意思大家可以看得到。慈禧不愿意打,李鸿章也不愿意打。

此时,能打的大多是汉人将军,而满人一个个大多是酒囊饭袋,还时时提防汉人夺权。如此情况,哪个汉人愿意拼命?谁的命不是命?

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日本先声夺人,在「济远」和「广乙」两舰不曾防备之时,不宣而战,进行了包围和轰炸,导致清军1艘战舰沉没,1艘被俘,1100人伤亡。

1894年8月1日,大清和日本几乎同时宣战,甲午战争拉开序幕。

一个多月后,1894年的9月15日,在朝鲜平壤,1.5万大清军队在叶志超的率领下,和日本1.6万军队发生了激战。叶志超曾经也是个血性的人,在此战中,避战畏战,不愿和日本对垒,在手下左宝贵的坚持下,同意和日军干上一架。

当得知左宝贵战死后,叶志超跑得比兔子都快,史书写道“狂奔500余里,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边境始止。”狂奔500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啊!这是中国军人的耻辱,但中国军人的耻辱刚刚开始。

叶志超的逃跑,让日本在宣战后获得了第一次胜利。朝鲜拱手让人,日本有了第一个根据地。相比叶志超的怂,左宝贵的英勇就义更值得尊敬。

平壤战役的胜利,让日本乘热打铁,发动了甲午海战。设备相对落后,配件相对不齐,战术相对较差,最后导致失败。

虽然失败了,但邓世昌等人还是留下了灿烂的一笔,北洋海军将士没有丢人,可以打死,但投降者相对较少,逃跑者也就“济远”管带方伯谦、“广甲”管带吴敬荣等寥寥几人。

日本控制了黄海,有了完全的制海权,开始图谋辽东半岛。

于是乎,在1894年的10月24日发生了鸭绿江江防之战,这又是一场大家的观望战。日军3万人,清军3万人,人数几乎一样,装备差别也不大。但日本在进攻时,除了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其他人都是在观望。

当马聂二人寡不敌众后,其他部再次望风而逃。

日本仅仅用了三天,就把鸭绿江江防破了。三万清军死了两千,没有所谓的坚持,也没有所谓的血战。

清军将士再一次展现了他们脆弱的战斗意志。这是甲午战争中的第二次中日陆战,又出现逃跑式的溃败。

1894年11月5日,金旅之战开始了。这次战役很惨烈,清军守军也够拼。但是,战略失误了,以为日本会先进攻辽宁旅顺口,实际上日本并没有,这让清军的布置出了问题。日本在花园口登陆,以优势兵力胜利后,反过来攻击旅顺口。

旅顺口陷落后,日本人烧伤抢掠,无恶不作,自11月21日至24日的4天内,日军对旅顺全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中国同胞近2万人遇难。这是大大的惨剧。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自从甲午战争开始后,大清一战未胜,清军将士信心低落到了极点,民众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皇室人员悲哀到了极点。

慈禧太后等人已经开始寻找机会谈判了。

1895年,威海卫之战爆发了,有陆战,也有海战。

日本人兵分两路,一路只取荣成,一路猛攻丁汝昌的水军。 荣成守军非常弱,实力低,装备差,虽然号称有21000人左右,但实力太弱,驻扎分散。很明显,朝廷高层压根就没注重,情报工作做得也极差。荣成很快陷落,威海卫炮台之后失守。

接下来,就是日本人再次痛殴北洋水师。

打不过,丁汝昌自杀于刘公岛, 总兵张文宣自杀,“定远”管带刘步蟾在此之前命人炸沉“定远”后,以手枪自杀。这些将领誓与舰艇共存亡。

但也有异类,营务处道员牛昶昞,伙同外国顾问,盗用丁汝昌名义起草降书,并派“广丙”管带程璧光,乘“镇北”炮舰向日军乞降。真是狗也不如。

高层没有战意,中层的将军们又有那么多投降的,这样甲午战争要还能赢的话,就是奇迹了。

大清的装备落后,军事素质落后

其实,大清陆军此时各种枪炮都有,但训练 费用太贵,那些先进的玩意,很多没法掌握。而北洋水军的设备,确实落后了,其中舰艇的速度不占优势,炮速比别人日本的慢了两三倍。如此情况下,如何能胜利?

有人说了,为什么不更新?没钱。

钱呢?一是大清摊子太大,二是慈禧老娘们喜欢排场,皇室注重奢华。其实,减少一个六十大寿就能帮海军更新不少装备。但是,老慈禧会干吗?不干。

落后的装备,和日本海军对战能胜利才是怪事。

除了装备问题,另外就是军事能力。大清的训练方法已经落后,特别是对于新式武器的掌握,那差地太远。中国人自己水平不行,外国人又不愿意请(关键是新式武器的掌握训练太费钱,那一个个炮弹,那一发发子弹,都是钱呢!),于是,军事能力很弱。

另外,情报部门太弱,相比日本而言,情报系统差了不是一点两点。日本人在开战前,对大清的情况了解得非常详细,正因为知道详细,所以才敢开战。

而大清的情报系统在哪里?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情报不发达,相当于没了眼睛。大清就是瞎摸着过日子,瞎摸着和别人打仗,失败非常正常。

既然失败了,按清朝的尿性,不投降干啥?继续拼?老娘们不敢。实际上,甲午战争后期,日本因为资源耗费太大,内乱都有了,只是清朝太怂,终究割地赔钱,帮助别人腾飞了......

综合来说,甲午海战只是甲午战争中的一个战役,促使清朝议和有三个原因:一是高层并不希望坚持对战,二是中层将军们很多避战畏战,三是装备落后,军事素养差。


蓝风破晓


甲午战争中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海战,而不知道陆战,其实甲午战争绝大部分都是在打陆战,而战争的结果比海战还惨。在1874年7月开始就在朝鲜和日本开战,其中规模最大的陆战是在朝鲜的平壤打的,清军1.5万多人对战日军1.6万多人,但由于主将的无能导致清军在平壤战役中打败,就像50年代美军打朝鲜一样,日军从平壤一直打到鸭绿江边,于是为防止日军从朝鲜北上,在东北和朝鲜的边界和日军对战,这就是后来的鸭绿江边防战和金旅之战(金州、旅顺),后来攻陷旅顺后还在旅顺对平民进行了大屠杀。

而陆上的战争清军打得算是一一塌糊涂,光是有纪录的阵亡的士兵就高达3.15万人,而日本阵亡的人数却不到5000,而在海战中起码还重创日军军舰,让日军伤亡惨重,所以海战的战绩还好看一点。而清军之所以在陆战败得一塌糊涂的原因很多。组织混乱、派系争斗、军队战斗力参差不齐,除了北洋的军队能看以外其他的都是很容易被击溃。日军攻占旅顺后针对平民的屠杀

而在海战中也经历了丰岛海战、黄海大东沟海战、威海卫保卫战三个阶段。由于陆海两个方面败得一塌糊涂,且战争的地点就在满清的发源地——东北,所以经过10个多月的激战清庭无力再战,所以才和日本求和。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1894年按中国的干支纪年是甲午年,中日之间这场战争被称作甲午战争,日韩称为清日战争。现在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清政府打下去必胜,日本之所以同意清政府求和,也是因为他们的实力支持不住了。其实,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从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军队的建制和士气,可以看出再打下去清政府还是失败的命运。

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虽然和日本海军装备上存在代差,比如火炮的代差、舰用活塞蒸汽机的代差,但装备的近代化程度远超过陆军,多艘主力战舰为欧洲制造,高级军官大多有留洋经历,技术职位相关人员,也多有水师学堂的教育背景,士兵招募比较严格,需要在威海练勇营进行专业培训。这样的情况下,北洋海军最终输给了日本海军。客观的说,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是日本军队甲午期间打的最艰苦的两仗
,那清国陆军呢?

清国陆军

和北洋海军相比,陆军无论从装备,还是人员素质都相差甚远。陆军仍然采用古老的编制,以“营”为单位,一营定员505人,由于贪污腐败、吃空饷严重,一个营不满员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全国动员后,陆军总数是96万人,日方总兵员是24万人。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可再仔细分析下,这96万人分散在全国各地。甲午战争实际参战的清军是10万人,大部分装备落后,没有进行严格的近代化军事训练。陆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除了北洋绥巩军、左宝贵部、宋庆部外),在朝鲜战场、辽东战场以及威海卫之战中,可以用“跑跑”和一击即散来形容。即便有绥巩军、左宝贵部、宋庆部的顽强反击,也没有取得局部战场的胜利。

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清日双方的阵亡比也达到了30:1。

日本陆军

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全国总动员后,陆军是24万人,这其中包括了7个近代化野战师团,总人数7万余人。《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一书中,西方人这样记录了日本陆军,“日本士兵非常出色,步兵甚至比欧洲人更强,炮兵也不错。日本军官们几乎都经过皇家军事学院的严格训练,常规军队的人数保持在75000人。士兵们全副武装,身上背着普鲁士士兵使用的那种带毛的阉牛皮旧式背包,还装备了有弹夹的步枪。”


综合两国军力比较

《清日战争》的作者宗亚泽,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从兵役制度、武器装备、交通运输、兵站支援、野战通信、军队医疗、情报收集、媒体宣传、军夫体制(后勤保障),几个方面对清、日两国进行比较,除了野战通信,宗亚泽认为双方持平外,其它方面完全劣势。并指出,“近代战争力量,通常表现为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一个旅居日本多年的华人,宗亚泽采用了大量日本方面文献和史料,有些问题的看待也许有失公正,不过也确实给出一个不同的视角。

结束语

回想一下,35000日本陆军在山东荣成登陆,只有北洋绥巩军300名士兵阻击。山东军1500名河防兵(驻防荣成的陆军)听到枪炮声,扔掉仅有的几支火铳、抬枪就一哄而散了。朝鲜战场上,叶志超、卫汝贵齐装满员,配备了来福枪、毛瑟枪、克虏伯行营炮,战事一开也是一泻千里。这还是战斗力比较强,装备精良、近代化程度比较高的陆军,剩下的清朝陆军能否一战? 几年后,僧格林沁率领几万人,在八里桥附近阻击英法联军,不可谓不勇猛。最后死伤惨重,以失败而告终西方军队攻打天津城时,许多老百姓帮联军运送辎重,卖食物给西方军队。真是君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君,这样的国家再打下去也打不赢。


湖心孤舟记


这里的“凑合”只能说“相对”,因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失败是全方位的,海军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只是说,陆军更烂。

甲午战争的背景是中日双方争夺朝鲜半岛。在这种争夺中,海军对日本来说是必要的,对清朝来说则不是。因为日本和朝鲜陆地并不接壤,他必须依靠海军来维持后勤线。而清朝的军队可以取道辽东进入朝鲜。虽然路线比较迂回,但至少算一条路。

换言之,日本必须保证陆海军两路都不吃亏,才可能夺下朝鲜——陆军从清军陆军手上夺取半岛,海军至少能维持后勤线。而清军只要两路有一路能雄起就行了。遗憾的是,清朝已经烂到根子了,两路都被打垮。而两路中,陆军败得比海军更惨。所以,题主说的“可以打陆战”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大致看一看甲午战争的进程和主要战役,这个道理就是一清二楚。

甲午战争爆发是在1894年7月23日,在朝鲜的日军突袭汉城王宫,绑架了朝鲜国王李熙,强迫朝鲜政府“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7月25日,日本海军发动丰岛海战,击沉清朝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偷袭清军,发动牙山之战,清军损失五百,日军损失七八十人。不过这两场战役对双方的实力对比很小。8月1日双方正式宣战。

1894年9月,中日两军在陆地和海上各打了一次大战。陆地上是平壤之战,海上则是著名的大东沟海战(黄海海战)。陆地上,双方兵力大致是清军15000左右对日军16000左右,清军兵力略占劣势,但有防守之利,也得到朝鲜的支持。结果,因为统帅叶志超逃跑,清军短短一天就崩溃,死伤6000余人,日军仅伤亡七八百人。之后几天清军一路狂奔,从平壤逃回鸭绿江,日本则顺利占领朝鲜全境。

而在9月15日的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以32000吨对日军40000吨,在船只陈旧、火力落后的情况下,奋勇还击。虽然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但也重创了日本“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使日军死伤官兵600余人。虽然同样败了,但主力尚存,打得比陆军要壮烈得多。只是此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使得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陆海军同时战败后,日军入侵辽东,战火烧到了清朝本土上。

接下来的战役就是以陆战为主了。

10月,清军2万余人防守鸭绿江,日军3万人发动进攻。清军各部七拼八凑,加之防线过长,兵力分散。虽有聂士成等部奋勇作战,但终被日军击破。两三天时间,鸭绿江防线全局崩溃,清军伤亡数千人,日军伤亡数百人。

随后2万5千日军直扑大连、旅顺,于海军掩护下在花园口登陆。当地清军仅万人,抵抗1天以后,11月6日旅顺沦陷。日军展开了大屠杀。

1895年1月,日军发动威海之战,出动两个师团25000,向山东地区大举进攻。山东的清军陆军虽然也有2万多兵力,但防线漫长,兵力分散,加上日本联合舰队海陆夹击,各处逐一沦陷。1月底,日军占领了威海军港的南北两大炮台,2月3日占领威海卫城。此时北洋水师的刘公岛成为孤岛。2月11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随后北洋水师向日军投降。

而同期发生在辽东的战役,清朝陆军总兵力并不劣于日军,但同样因为兵力分散、各自为战,遭到日军各个击破。3月初,清军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日军蹂躏了清朝“龙兴之地”。

此时清朝力不能支,只好向日本乞和。

由此可见,并不是“只有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相反,大东沟海战后,清朝还打了很多次败仗(主要是陆军),丢失不少地盘,这才支持不住而投降的。包括北洋水师最后之所以全军覆没,也有陆军作战不力,导致岸上炮台沦陷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不出,放任日本完全掌握制海权,很多战役中日本陆海军从容联合,日本陆军不但得到海军掩护登陆,甚至在夺取沿海要塞时还可以得到海军舰炮支援。相对来说,清朝陆军却只能孤军奋战。这也加速了清朝陆战的崩溃。

陆军和海军互不配合、门户之见,被日军各个击破,正是甲午战争的败因之一。而根子上,还是封建社会中大臣将军队视为私产,彼此党争倾轧,最终结果是大家一起玩完。


巴山夜雨涮锅


你怕是不知道,甲午战争崩盘实际是从陆军开始的,海军完全是被拖下水。

绝大部分人对甲午战争的印象就是黄海海战,认为北洋海军败了,然后清朝就割地求和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清朝的统治者不是白痴,有钱拿来修园子不比白白赔出去好?作为一个体系严密的政权,清政府也有着自己的底线。

整个甲午战争,真正令清政府绝望的是陆军崩溃式的战败。从平壤到鸭绿江,一触即溃。中间光绪还派了他舅舅桂祥一同统兵支援,刚到山海关就跑回来了。没别的原因,看不到赢的希望自然只能撤退了。日本出动了七万陆军,清朝这边保守估计也有25万,但是战争的形式几乎就是一边倒。是武器不行?

不是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军的装备发展的非常快,和列强之间的代差并不明显。和日军相比,说不上谁领先谁落后,各有优缺点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整场战争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日军在局部战争中的人数永远比清军多。因为当时的清军,本质上依旧是封建军队,指挥系统异常的混乱。各部队之间完全没有协调作战的能力,发个命令要派几十个传令员去各营。兵败如山倒绝不是说着玩玩的,一开始还知道组织抵抗,主动反击。输多了后清军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赢,前线的将领居然抛下军队直接跑路了,这还打个啥?

对战争的走向在清政府中央也引发了强烈的争论,个个都想当家做主,纷纷把矛盾指向了李鸿章的淮系。事实证明,李鸿章是无能,可反对派那是蠢,还不自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陆军崩盘,连累海军被一锅端,甲午战争结束。

如果不签《马关条约》,日本从天津登陆,一路打到北京,那是清政府所绝对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只能认输,要啥给啥,没有讲条件的资格。

甲午战争州,在平壤看到清军不足的袁世凯得到了清政府高层的一致支持,开始了全国性的陆军改革,效仿的对象就是

德日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陆战不是没打,同样是打输了。

但清政府真要是倾举国之兵、破釜沉舟打陆战,日军还真够呛,鹿死谁手还不一定。也许历史就会改写。


一、天时: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不大。

虽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但明治维新开始于1968年,1872年开始军队改革,1882年开始订立西式刑法,1885年开始开始实施内阁制,1889年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898年制订西式民法,1899年才订立了美式的商业法。

更为关键的一点,正是在1868年,德川幕府造反,天皇出兵平叛,战争断断续续打了差不多十年,1877年才宣告结束。此时距离甲午战争仅仅十七年。

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变革是一场系统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这就证明,日本明治维新的确让日本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但并不是一日千里,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中国在甲午战争的时候,综合国力是落后于日本,但两国的差距还没有拉开,当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可以说,到了四十年之后的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跟日本的差距才是真正拉开了,怎么说也比甲午战争时的中日差距要大。

可是四十年之后,我们还敢全民抗战,四十年之前,中日差距相对小的时候,打地面战争我们不是胜算更大吗?

二、人和:此时的国内形势很有利。

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国民政府只是名义上控制了中国,但各地军阀都是各自为政,不听从中央政府指挥。军阀林立,党派林立。

而甲午战争的时候,满清是一元化领导,没有人敢抗拒命令,在大敌当前的时候玩花招。

虽然说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各地"军阀"提出了东南互保,但那是对慈禧跟八国开战蛮干的一种消极反应。甲午战争是日本挑衅,错在日方,八国联军侵华是慈禧鼓动义和团挑衅洋人,错在慈禧。


所以说,慈禧领导下的中国,是统一的,全国军民是一盘棋,理论上来说可以做到同仇敌忾,如果打地面持久战,不存在内忧外患的糟糕局面。跟抗战比,国内形势更有利。

三、地利:日军的机械化程度不高。

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日军机械化程度不高。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他们只有疲于奔命和挨打的份,根本无法在战略纵深的战场上游刃有余。

而且,日本当时没有空军,跟40年之后的抗战时期相比,他们又多了一个劣势,而中方又少了一个不利因素。

还有一点,当时中国没有公路,远道而来的日军后勤保障就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而中国军队无论到了什么地方,就可以凭着主场之利确保后勤供应。


四、大清陆军是主场,而且有的部队也很能打。

很多人一提起清朝军队都是一脸不屑,其实清朝军队也有很能打的,不全都是草包。

1894年9月1日,中日两国陆军在朝鲜大同江一带狭路相逢,展开激战,山西太原镇总兵马玉崑指挥中国军队,日军则由其武田第21联队负责进攻任务,凭借有利地形狠狠教训了不可一世的武田率领的第21联队,将敌军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窜。

9月14日,平壤中国守军在左宝贵带领下誓死迎敌,将士万众一心血战到底。左宝贵以身殉国,将士血染平壤城,进城的日军将士见了无不对中国军人肃然起敬,很多人自觉掩埋清朝官兵尸体。

平壤失守,日军乘胜追击,在辽东战场的鸭绿江战役中,负责守卫虎山的清朝军队在统领马金叙、总兵聂士成率领下跟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依旧英勇顽强 "毫无退却之色"。

日军先后组织4次对虎山大规模的进攻,清军一直拼死抵抗,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在随后进行的草河岭激战中,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率部跟日军展开激战。依克唐阿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身边大将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况非常惨烈,日军付出惨重代价才攻占了草河岭。

在辽南战场上,正定镇总兵徐邦旗下的拱卫军更是打出了军威,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


1894年11月,日军第二军第1师团第1旅团长乃木希典少将率部进攻徐邦道驻守的金州,日军兵力是中国守军的7倍,武器装备也胜过我军,他们满以为胜券在握,可是同样经过两天血战才攻破了城池,日军士兵尸横遍野,多名日本军官阵亡。

由此可见,清朝军人固然贪生怕死的孬种很多,但也有不少热血男儿,愿意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家卫国。

既然这么多有利因素,为什么慈禧不敢跟日军打陆地战,打持久战呢?

主要是满清统治汉人,是少数统治多数,政权合法化有问题。

他们怕打起仗之后,汉人武装乘机崛起,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他们国力并没有那么强大,胃口也没有40年后那么大。他们打仗的初衷就是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强大了,要在满清身上小试牛刀。让满清政府让出朝鲜,再花点银子,打开中国市场;可能的话,再割去台湾。说白了,自己给自己搞个成人礼,想通过此战检阅自己维新成果,正式开启强国之路。

对满清政府来说,这个要求太低了,他们完全可以满足。慈禧担心的是自己的统治,只要政权不丢,其它一切好说。


跟日本爆发全面战争,大清会元气大伤,政权还会有丢掉的危险;而求和,最多割地赔款,对满清政府来说小菜一碟。两害相权取其轻,权衡之下,还是求和为上。


历来现实


趣谈答案:没了海军当然可以打陆战,但是满清已经不愿意打了。

事情最重要

记得很久之前读过明史,有一幕非常的让人不解,就是朱棣率领的几百人几千人,竟然能够赶着10万大军一块跑。

当时觉得这10万大军的脑子是不是都进水了呢?10万大军打几千人,那还不跟玩儿似的吗?哪怕1:100的战损率也足以把那几千人给活活累死呀。

说句不靠谱的话,这数10万人他们就是站在原地不动,让这几千个人砍也得砍上一个月,也得累的他们不行不行的。

但是并没有,我们发现朱棣率领的大军最开始的时候是横驱直入的,想打哪打哪,而且李景隆率领的那些军团根本起不到任何阻挡作用。

也就是从那一个历史故事当中我明白了,士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士气及早的投降,还可以避免损失。

满清已经被打服了

满清和日本有过对应的陆战,比如平壤之战

但是一次战役的输和赢根本不代表什么。关键就出在甲午海战上了。

甲午海战,满清自认为自己的军团是最优良的军团,自己的海军是最巅峰的海军,现如今自己最巅峰的海军竟然被日军打得屁滚尿流,这场战役还怎么打?

当自己最巅峰最精锐、最有信心的一支部队,在面对敌人的时候竟然直接失败了,那么在接下来的第2次战役,第3次战役或者第4次战役的时候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既然重蹈覆辙,为什么还要继续打下去呢?直接投降不就得了吗?

这是满清的理论,在这个理论当中有一点缺陷,那就是为什么第1次输了第2次、第3次、第4次也会输呢?

慈禧太后不管事儿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慈禧太后不管事儿,甭管大家怎样想或者怎样认为,慈禧太后终究是一个个人利益主义者。

在慈禧太后的思想认知当中,怎么做都行,怎么玩都可以,只要自己不吃亏那就是赚了。

这也是为什么清朝在构建当时最强大的海军时,慈禧太后还在忙着过自己的生日,因为慈禧的才是最大的,至于满清赔点钱死几个人,对于慈禧来说好像也不足为重。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海战都打不过,陆战就更加不可能赢了,在整个战场上,清政府最大的败笔就是陆军。

1861年1月,以中央奕訢、地方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大臣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开始了改革。其中,李鸿章的代表杰作就是北洋海军。


当时的北洋海军号称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有着当时世界前列的舰队和武器。

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在海战方面,日本和清政府在黄海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战。这次战役中,北洋水军损失了5艘战舰,而日本方面,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无一艘沉没。

经此一战,北洋舰队自此就退到了威海卫,日本彻底掌握了黄海的控制权。


可能有朋友会问,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失败,清政府就投降了,为何不打陆战呢?

陆战,清政府也打了,但是比海战输的更惨。

甲午战争的海战是在黄海,而陆战则是发生在了朝鲜"平壤"。平壤战役中,清政府在平壤的守军有35个营,大概一万五千多人。而日本方面有一万六千多人。

平壤战役开始时,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不久之后就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

1894年9月,战争爆发,战争主要在三个地方展开,分别是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战争前期,清政府还是取得了一定优势的,在大同江南岸战场中,清军重创了日本第9旅团。

据《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公布的数据,“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中队长级大尉军官被击毙四名,少尉军官被击毙二名。第9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第21联队长西岛助义中佐、炮兵第5联队第3大队长永田龟少佐均被击伤。

但,到了后期,由于当时的将领叶志超的昏庸无能,打着打着竟然下令撤退了。结果,清政府从平壤一路溃败到了鸭绿江。

平壤战役中,日军伤亡了700多人,而清军伤亡2000多人,500人被俘。

平壤战役,清政府是有一博之力的,但错在将领太熊了,还没怎么打,就准备跑了。更可笑的是,清军伤亡2000多人,这两千多人大多数都是在后期逃跑的时候死的。在正面战争中,清军死伤人数不超过五百人。


在甲午战争之前,清军的武器已经完全不输于日本,当时的淮军配备有奥地利的曼利夏、德国的新毛瑟和中国自己造的快利枪等,甚至一部分军队还有更加先进的后膛连发枪,这种枪一次可以连开七枪或者十一枪。不再像以前那种,开一枪换一次子弹。

而日本用的是春田步枪,这种步枪射速极远,5发射速。就武器本身的性能而言,清政府和日本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两军之差距就差距在将领和士兵上面。

一:将领的军事才能方面

平壤战役主要参战的军队是李鸿章的淮军,淮军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取得了不少的胜利。

但,对上日军这种现代化军队后,缺点就显露出来了。在平壤战争中,淮军面对日军明显缺乏军事部署。如:在平壤战役前期,日军分四路包围平壤时,在平壤的淮军竟然没有一点动静,完全由着日军包围平壤。



再一个,在平壤战役后期撤退阶段,淮军更是各自为军,你跑你的,我跑我的,根本没有想过徐徐撤退,不给日本追击的机会的想法。

二:将领各自的内斗

清朝,大臣各自为政,当时清朝有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等等。

这些大臣在一定程度上都在内斗,而他们内斗最大的资本就是手上的军队,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军队格外爱惜。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曾经因为石达开围攻,一次损失了几千人,当时,曾国藩可谓是心疼至极。

而在平壤战役中,李鸿章是抱着不伤淮军根本的想法的,。既,战可以打,但是淮军不能损失太多。因此,在战争中,日军还没发起大的进攻呢,淮军就开始撤退了。这样的打法,怎么可能赢。

甲午战争,海战与陆战相比,海战还更有优势一些,毕竟海军中还有邓世昌这样的英雄和将才。但,陆军中,大多数都是庸才。甲午战争,一但海战失败就已经表示甲午战争失败了。清政府的陆军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战斗力还不如海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