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科技還能不能突飛猛進的發展?

覺醒吧人類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奇怪,自20世紀以來人類的基礎科學獲得突破之後,科技一直在突飛猛進的發展,過去一百年的發展超過了人類之前的發展總和。正如20世紀上半葉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一樣,20世紀出現了“科學大爆炸”,大劉《三體》中黑暗森林法則的重要概念——“技術爆炸”的原型就取材於這個世紀。其中的重要基礎科學發現與科技發明不勝枚舉,這裡只撿比較重要的說一下:

一個人與物理學第二次大奇蹟年

20世紀的“技術爆炸”的奇點源於物理學的第二次大奇蹟年,如同329年前第一次大奇蹟年一樣,一個名不見經傳,學術之路坎坷的無名之輩如同天神下凡,幾乎以一己之力將人類帶入了星際時代。

1905年,在瑞士專利局蝸居的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在這一年發表了6篇論文,其中,3月18日,關於光電效應的論文這成為了量子理論的奠基之作。4月30日,關於測量分子大小的論文,為他贏得了博士學位,而這篇文章曾經因為只有17頁太短而被蘇黎世大學退貨。5月11日和後來的12月19日,兩篇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成了分子論的里程碑。6月30日,發表題為《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這個不起眼的題目後來被加上了一個如雷貫耳的名稱,叫做“狹義相對論”,它的意義就不用我多說了。9月27日,關於物體慣性和能量的關係,這是狹義相對論的進一步說明,並且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E=mc²。單單這一年的工作,便至少配得上3個諾貝爾獎,當然,相對論的偉大意義根本不是諾貝爾獎能夠衡量的,而這一切也不過是這個頭髮亂蓬蓬的年輕人在專利局的辦公室裡,一個人用紙和筆完成的而已。

1912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另外一篇論文,探討如何將重力場用幾何的語言來描述。至此,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學出現了。到了1915年, 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發表了出來,整個廣義相對論的動力學才終於完成。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在天體物理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它直接推導出某些大質量恆星會終結為一個黑洞——時空中的某些區域發生極度的扭曲以至於連光都無法逸出;而多大質量的恆星會塌陷為黑洞則是印裔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的功勞——錢德拉塞卡極限(白矮星的質量上限)。

狹義相對論顛覆了牛頓所搭建的經典物理學大廈的絕對時空觀,廣義相對論則讓人類能夠擺脫井底之蛙的視界,從數學和理論角度更加宏觀的看待整個宇宙,但更重要的則是愛因斯坦、普朗克等物理學家的研究無意中摩擦了“阿拉丁神燈”,放出了“量子力學”(理論)這樣一個怪物,不但為愛因斯坦立起了一個終生未能打敗的對手,也徹底解構了人類所有的已知,甚至被稱為人類通往高維世界的階梯。

量子理論

20世紀初,物理學處於新舊交替的時期。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導致了物理實驗上一系列重大發現,使當時的經典物理理論大廈越發牢固,欣欣向榮,而不協調的只是物理學天空上小小的"兩朵烏雲"。但是正是這兩朵烏雲卻揭開了物理學革命的序幕:一朵烏雲下降生了量子論,緊接著從另一朵烏雲下降生了相對論。量子論和相對論的誕生,使整個物理學面貌為之一新。

量子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之一。量子論給我們提供了新的關於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量子論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為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它能很好地解釋原子結構、原子光譜的規律性、化學元素的性質、光的吸收與輻射等。

當前的三大重要應用領域,量子計算機、量子監測和量子通信(加密)都將對世界產生巨大的改變,隨著量子理論研究的深入,科學的終點是神學的預言有望實現。

計算機、互聯網和人工智能

事實上,這三項都是跨時代的生產力工具,之所以放到一起,是因為它們相伴相生,並將共同完成重大的造物使命。

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它的用途最初只是美國國防部用來進行彈道計算。它是一個龐然大物,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鐘可進行5000次運算,你能想象現在隨便一個筆記本電腦的算力都是其幾百萬倍嗎?當然,如果2019年9月谷歌聲稱的量子霸權為真,那意味著一臺普通的量子計算機比現在世界上最頂級的超級計算機還要快10000倍,那麼我們現在手裡嘚瑟的臺式機、筆記本電腦就如同舊石器時代的棍棒一樣粗陋。

僅僅在10年之後,1956年夏季由一批科學家在美國的達特茅斯大學舉辦了一次研討會,會議上同意使用由麥卡錫提出的新術語:人工智能(縮寫為AI),標誌著人工智能的誕生。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雖然在技術研發方面上演了三起三落,但它依然僅僅用了60年的時間就”進化”為阿爾法狗並完敗了頂尖人類圍棋選手,這還是隻是處於AI中等偏下的第二代弱人工智能階段,一旦突破奇點,出現了具有自我意識和判斷的強人工智能,那麼無疑是出現了一個新的文明。

又過了13年,1969年第一代阿帕網在美國誕生,最初依然是用於軍事目的,被視作是現代互聯網的雛形,隨著internet的商業化,其在通信、信息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被挖掘出來,使internet有了質的飛躍,並最終走向全球,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形態。互聯網甚至形成了第五疆域,變成了虛擬空間這樣一個新的平行世界。

你可能會注意到,人工智能發展的最核心三大“給養”分別是算法、算力和大數據,人類提供算法、計算機的進化提供算力,而互聯網的進化提供大數據,他們正共同獻祭出新的一種生命形式。

生命科學

20世紀生命科學獲得了革命性的進展,其標誌是DNA雙螺旋結構和基因的發現。

1928年,弗雷德裡克·格里菲斯從格里菲斯實驗中發現,平滑型的肺炎球菌,能轉變成為粗糙型的同種細菌,方法是將已死的平滑型與粗糙型活體混合在一起。這種現象稱為“轉型”。但造成此現象的因子,也就是DNA,是直到1943年,才由奧斯瓦爾德·埃弗裡等人所辨識出來。1953年,阿弗雷德·赫希與瑪莎·蔡斯確認了DNA的遺傳功能,他們在赫希-蔡斯實驗中發現,DNA是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人類基因組項目無疑為人類認識自身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也可以通過剪輯在基因層面實現人類健康、抗衰老甚至永生提供了可能。

原子能

從發明火開始,人類一直在尋找更加強大和清潔的能源,第一、二次科技革命都是以能源為核心展開的,在20世紀,人類在戰爭的巨大推動下找到了迄今為止最強大的能源。

原子能又稱“核能”。即原子核發生變化時釋放的能量,如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時所釋放的巨大能量。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線在醫療衛生、食品保鮮等方面的應用也是原子能應用的重要方面。在發現原子能以前,人類只知道世界上有機械能,如汽車運動的動能;有化學能,如燃燒酒精轉變為二氧化碳氣體和水放出熱能;有電能,當電流通過電爐絲以後,會發出熱和光等。這些能量的釋放,都不會改變物質的質量,只會改變能量的形式。

人類原子能的誕生地是美國芝加哥大學。 曼哈頓計劃期間,著名美籍意大利物理學家恩利克·費米領導小組於1942年12月在芝加哥大學建成人類第一臺(可控)核反應堆,命名為“芝加哥一號堆(Chicago Pile-1)”。 該反應堆是採用鈾裂變鏈式反應,開啟了人類的原子能時代。

原子能時代為人類在宇宙中飛的更遠提供了可能,能夠實現太陽無時無刻不在做的核聚變更是近期的重要目標。

宇宙大爆炸理論

美國人G·雷伯潛心試製射電望遠鏡,終於在1937年製造成功。這是一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拋物面型射電望遠鏡。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被稱為“四大發現”。這四項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關於宇宙的起源,終於出現了一個能夠在觀測和計算的基礎上自洽併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37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瞬間產生巨大壓力,之後發生了大爆炸,這次大爆炸的反應原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量子物理。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去,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

20世紀20年代後期,愛德溫·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說明宇宙正在膨脹。20世紀60年代中期,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兩個發現給大爆炸理論以有力的支持。

21世界才過了19年,我們已經從上個世紀的理論和探索中汲取營養,正在往質變的方向快速奔去。


高維宇宙觀


《宇宙物理體系》28個短視頻目錄:

1《宇宙物理體系》

2物質和能量

3質量重量

4磁和電

5時空

6光

7浮力

8飽和原理

9信息傳播

10火箭發射

11蘋果下落

12磁鐵相吸

13地球繞太陽轉

14飛機上升

15太陽能量方式

16月球重力

17力分析

18力傳播

19力與速度

20傳播力

21受力分析

22宇宙機理

23望遠鏡

24物理用詞

25性質和量

26生命

27力分析舉例

28摩擦力


天山我才


人類的科技已經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之中,只不過你依然一無所知而已,不過你知與不知都絲毫干擾不了當今人類科技的飛奔向前了!

比如:

《當今人類掌握的卓越科技可以100%解決的難題》

2019.8.5

1)人體會隨時產生大量自由基的難題與全身血管會逐漸硬化的難題.

2)人體基因端粒會逐漸縮短的難題.

3)人體松果體會逐漸鈣化嚴重的難題.

4)人體大腦神經元細胞不可再生的難題.

5)人體細胞分裂總次數僅有50次的難題.

6)人體骨髓內會積累許多重金屬無法清除的難題.

7)人體大腦神經系統通路與腦血管逐漸堵塞的難題.

8)人體各內臟器官會因年齡增大而逐漸肥大的難題.

9)人體細胞內的線粒體活力逐漸下降令人很難過的難題.

10)人體代謝乳酸功能越來越低效的難題.

11)人體心臟細胞受損難以修復又無法再生的難題.

12)人體細胞會被成功刺激而癌變成惡性腫瘤的難題.

13)人體面對各種常見病又無法根治的難題.

14)人體雙眼視神經細胞功能會隨著年齡增大而越來越差的難題.

15)人體DNA編碼多種漏洞無力修復的難題.

16)人體隨著年齡增長會骨質疏鬆的難題.

17)人體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的難題.

18)人體大腦思維與處理問題能力會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漸下降的難題.

19)人體生命靈魂編碼漏洞無力修復的難題.

20)人體的每一項生命算法軟件系統編碼漏洞無力修復的難題.

除了這20項難題已被全部變成了不是問題之外,還有人類共同的好多無解難題也都被活活變成了不是問題了,所以作者天生性格特別內向而不捨得多說了,不然就會很不好意思呀.

但無論如何,在地球上做為人類一定是"掌握卓越科技就是硬道理!"決不是掌握無知與愚蠢會成了硬道理耶.


宇宙時空聯盟


你所說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科技的突飛猛進”,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這三百年間相比於17世紀年以前,確實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發展的關鍵是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生存能力的發展。

這幾百年間,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全球鋼鐵生產能力每年15億噸以上,糧食生產量養75億人,船製造能力數千萬噸級別,人於人之間的信息溝通能力前所未有的方便,這都得益於科技的發展。

人類未來的發展必定是宇宙時代,需要在太空上建造空間站,太空城市,殖民太空和其他星球,這需要更強大的生產力和生存能力才可以,所以科技必須突破,一旦突破必然革命性的。但過程也是緩慢的,因為需要全方面科學的進步。

第一次科技革命比方是點

第二次科技革命就是線

第三次科技革命就是面了

第四次科技革命就是立體,

現在這個時代需要突破的技術太多,所以才感覺發展的慢。一枚超級火箭需要很多方面的技術突破才能製造出來,第六代戰鬥機也需要更多技術突破才能製造,一環扣一環。


一ke改變世界的apple


先知道近現代工業革命,

(1)4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前提和條件

①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

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條件:圈地運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積累了資本;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國內外市場的擴大。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

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相繼確立和發展。

條件: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積累了經驗。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這是一次世界範圍內的科技革命。

條件:科學理論有了重大突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具備了科技發展所要求的物質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的迫切需求。

④第四次科技革命發生在20世紀後期,這是一次幾乎滲透於世界各個角落的科技革命。

條件:系統科學、計算機科學、納米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理論與技術整合,形成系統生物科學與技術體系,包括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系統遺傳學與系統生物工程、系統醫學與系統生物技術等學科體系,將導致的是轉化醫學、生物工業的產業革命。

(2)四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①第一次科技革命:在棉紡織業、採煤、冶金等工業部門都採用了機器生產,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操作;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投入使用,為工業生產提供了便利的機器動力,人類歷史從此進入蒸汽時代;運輸工具出現更新,如富爾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蒸汽機輪船“克萊蒙脫”號,史蒂芬孫發明了第一臺蒸汽機車“布拉策”號。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電力的廣泛使用,使人類由蒸汽時代跨入電氣時代,如愛迪生髮明瞭電燈,西門子發明了有軌電車;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創新,如卡爾·本茨發明了三輪汽車,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新的通訊手段的發明和使用,如貝爾發明了有線電話,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報;由於石油工業的發展,化學工業隨之建立起來。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④第四次科技革命:細胞與分子的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形成的是生物能源、生物信息與生物材料的全方位生物產業革命,將帶來的是生物太陽能、生物計算機與生物反應器的技術突破與產業化。

新產業革命的主要發展趨勢

新產業革命是新科技革命的結果。一方面,無論是從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演進趨勢,還是從人類共同面臨的可持續發展需求,孕育發展中的新產業革命的爆發將更基於多重技術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儘管第二次技術革命和第二次產業革命爆發以來,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到產業革命的時間越來越短。從目前最有可能催生新產業革命的幾大科技領域來看,還未出現有廣泛關聯性和全局性並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產生深刻、持續影響的重大科技突破和發明應用,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此外,孕育發展中的新產業革命將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技術路徑、產品形態、產業模式,推動產業生態和經濟格局重大深刻調整,相比歷次產業革命對制度的要求也將更為苛刻,更可能發生在具備良好制度條件的國家和地區。

新科技革命的可能突破領域

科技革命是產業革命的先導。科技發展受多重因素影響,既有源於人類的好奇心和科技發展的慣性等內在動力,也有與經濟和安全緊密相關的社會需求和投入因素。未來的科技發展將更加以人為本,促進和保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成為科技創新的基本理念,綠色、健康、智能將成為引領科技創新的重點方向,或將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智能製造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