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人說古代的于謙死得不冤死得活該?

於無聲處34


首先這是一個不成立的問題。“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于謙光輝人格的真實寫照。


中國歷史上有兩名民族英雄死於“揣測”的罪名,一個是岳飛的“莫須有”,秦檜給岳飛羅織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另一名就是明朝的于謙。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改變了明王朝的命運,避免了兩宋那樣的尷尬格局,他對於大明王朝,可謂是再造之功。

一.于謙的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于謙的性格剛強,他非常看不起懦弱無能的大臣、皇親國戚,每次遇到不痛快的事情,他總會拍著胸脯說:“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哪裡!”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此外,于謙敬佩文天祥,將他作為自己的偶像,文天祥自不必說,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文天祥給大家留下的是什麼印象?誓死為國效忠的愛國情節,始終反抗強元的勇敢。于謙,也是這樣的人。正是于謙剛直不阿、軟硬不吃的性格為他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

二.于謙的作風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始終廉潔奉公,為大明江山社稷殫精竭慮,可謂是大明第一忠臣。于謙為官期間,為百姓平反數百起冤案,百姓愛戴之。當年漢王朱高煦造反,于謙將他罵得抬不起頭來,朱高煦見徹底被于謙身上的正氣所震懾住。俗話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于謙為官期間不論平民百姓還是朝廷官員,凡是有罪都要嚴懲。巡撫晉豫期間,于謙為百姓辦實事,並且保住一方的安定,其恩威遠為流行,連盜賊都不敢在他所管轄的地界露面。于謙此類事例還有很多。

三.奪門之變于謙為什麼不管


在奪門之變中,對於于謙的所作所為,明末清初的歷史學家談遷在《國榷》中這樣評價:於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謀,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或聞之倉卒,不及發耳!

以于謙的聰明才智,他不可能不知道石亨、曹吉祥等人將要發動政變。于謙大權在握,掌管京師重兵,在京師可謂權勢滔天啊。這樣的一位大人物,卻對於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的陰謀復辟,聞所未聞?

明朝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記載了于謙在奪門之變中的行為:景皇帝大漸,石亨等謀擁南內,府尹公(于冕)知其謀,奔扣告變,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面對這樣的巨大政治事件,很難想象于謙會有這樣的行為——于謙竟然搬出了自己的天命一說,最終自己正常上朝,接著就被複闢的明英宗投到大獄,六天後(1457年2月16號)在崇文門外被斬殺。

偌大的京城,于謙權勢滔天,手握重兵,又得到正直百官、百姓的擁戴信任。憑藉著這樣的勢力,于謙想要抵抗石亨,石亨等人能抵擋的住嗎?顯然,石亨等人是沒有絕勝把握的。但事實上,于謙並沒有要反抗君王、皇室,那樣只會帶來更大的朝局動盪,甚至落下真正謀反的罪名。

于謙的行為背後的思維邏輯是什麼,于謙是忠臣,無外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儒家思想。于謙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終其一生,都在踐行儒家“從道不從君”的治世精神。他不是封建專制下的“愚忠”之臣,而是名垂青史的社稷重臣。于謙這樣做,或許是因為他知道:只有自己死了,才能化解當前明朝政局的動亂危機。于謙的心裡,正如同他17歲所寫的《石灰吟》一樣: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水天一色174071481


于謙是個忠臣,土木堡之變後,正是由於他的堅持,大明王朝才穩住了陣腳。這麼一個人,最後被複闢的明英宗所殺,的確很冤,稱得上千古奇冤。

但是,從另一個世俗角度看,于謙死得不冤。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於謙被殺的根源。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大軍親征蒙古,結果釀成土木堡之變,不僅明軍全軍覆沒,連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在這種形勢下,于謙果斷擁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使蒙古挾英宗勒索明朝的陰謀破產。

後來,蒙古人將明英宗放回。

其次,明英宗上位,于謙必須死。

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實現了復辟。於是,于謙的命運也就註定只有死路一條了。明英宗還算是個宅心仁厚的人,說于謙是有功勞的,並不忍心殺于謙。但是,徐有貞提醒明英宗,于謙不死,復辟便師出無名了。

為什麼徐有貞極力主張處死於謙呢?關鍵在於明英宗復辟的合法性問題。

明代宗的即位是在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內部陣腳大亂的背景下,由當時的太后及群臣擁立的。所以,明代宗不是篡位,是合法繼承的皇位。

這樣一來,明英宗的復辟反而是不合法的。從中國的歷史及封建宗法制來看,從來沒有說太上皇要幹掉現任皇帝,自己重新上馬的。

因此,明英宗復辟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否定明代宗即位的合法性。當時擁立明代宗,于謙是帶頭大哥。那麼,明英宗從否定明代宗的角度出發,就必須將於謙定性為謀逆首犯。

既然于謙擁立明代宗是謀逆,那麼明代宗當然是不合法的。

謀逆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因此,于謙必須死。

再次,之所以說于謙死得不冤,是因為他原本可以不死。

明代宗一朝,于謙的權力很大,只要他願意,幹掉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徐有貞那班人是沒問題的。事實上,在奪門之變之前,于謙已經收到了情報。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但是,于謙選擇了按兵不動。

因為,于謙知道,自己如果選擇誅殺徐有貞等人,勢必波及一大批人,甚至影響到明英宗。而且,當時明代宗病危,又涉及到皇位繼承的問題。也就是殺人容易善後難,于謙的所作所為將會引起巨大爭議。

因此,于謙寧可捨棄性命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也不願陷入各類內鬥紛爭。

總之,是于謙自己選擇了犧牲。從世俗的角度看,自己求死,那就怪不得別人心狠手辣了。如果這樣看,于謙確實死得不冤。


鄣南煮史


不能說于謙死得活該——于謙因為在明英宗、明景帝二人上沒有明確立場而死

于謙是不是死得活該,先來看看相關當事人的意見:

“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于謙被殺,最大的理由是擁立景泰帝。

在明英宗被俘虜後,孫太后立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為監國。本來這個安排也是可以的,明英宗在親征前,也是讓朱祁鈺“留守”。

太子朱見深、監國朱祁鈺這孫太后的安排,本來也很符合明英宗的意圖——在親征前讓朱祁鈺留守,本身就是防範自己被俘虜的風險下讓朱祁鈺監國。

朱祁鈺本身也無意即位,也安守本分的做監國。但于謙堅決要求朱祁鈺即位為帝,雖然從當時的緊急情況下是合適的,是符合大明的利益,但不符合皇族內部利益。

簡單說,對於明英宗而言,于謙的罪名有:

1、力主擁立景泰帝;

2、不反對景泰帝非朱見深而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3、反對議和,讓明英宗不能歸來;

4、明英宗歸來後被景泰帝軟禁,于謙沒有表態反對。

于謙對於明朝是有功,但沒有在明英宗、明景帝的問題上沒有明確立場。這是他被處死的原因。

于謙是有能力,但沒有處理好自己和明英宗、明景帝的關係:

明英宗在親征提拔于謙為兵部左侍郎——因為兵部尚書跟隨明英宗親征,於是于謙就成為明朝軍事的實際決策人。若沒有明英宗提拔于謙為兵部左侍郎這個兵部老二位置,于謙就不能在土木堡之變時成為大明軍事的實際決策人,也難以順利在北京保衛戰發揮作用;

但于謙回報明英宗的是——擁立明景帝,任由明景帝廢朱見深的太子之位,這本身就是背叛之舉。

擁立明景帝可以說是事急從權;反對議和,也可以從明朝利益上說得過去;但沒有反對明景帝廢朱見深太子之位,就說不過去了。

對於明景帝而言,于謙有擁立和包圍北京城之功,對於謙很是倚重,但于謙以回報的是迎回明英宗。雖然說于謙未必真心想要迎回明英宗,只是作為和蒙古談判的一個策略。

于謙估計以為蒙古必然在迎回明英宗問題上獅子大開口的勒索明朝,結果明朝使者一到蒙古,蒙古什麼條件也不提,就把明英宗給送走。

于謙原本以蒙古的要求作為繼續和蒙古作戰的理由,結果什麼條件都沒有,明英宗就被放回來了。

於是明朝的兩位皇帝都在北京,明景帝兒子朱見濟沒有死,在明英宗還活著的情況下,也難以即位。

簡單說,于謙對得起明朝,但對不起明英宗、明景帝。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樣的人非蠢既壞!于謙是我國古代的民族英雄!我豁出去一切也要為我的偶像說道說道。

于謙何人?

于謙出生於明朝的一個書香門第,少年時期刻苦讀書,年僅二十三歲就考上進士踏上仕途.因在任職御史時嚴厲斥責朱高煦犯上作亂,于謙得到了明宣宗的賞識,破格提拔為巡撫。

等到正統年間,年輕有為的于謙也很受“三楊”的器重。往往白天提出的奏請,晚上就被“三楊”批准。等到“三楊”去世後,明英宗開始寵幸太監王振,文武百官都開始巴結這位皇上面前的紅人,唯有于謙不為所動,因此被王振所記恨。

在王振的指使下,于謙被人誣陷,不僅丟了官職,還被判處死刑。但是由於于謙在民間一直是清正廉明的好形象,百姓紛紛聯名上書為他伸冤,于謙得以重新起復。正統十三年,于謙奉詔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于謙在北京保衛戰立下的功勞有多大?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受王振蠱惑,決定御駕親征,于謙等人雖極力勸阻卻無濟於事。由於指揮不當,五十萬明軍遭遇大敗,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

此時北京由郕王監國,于謙則主管兵部。前線大敗的消息傳來,北京人心惶惶。侍講徐有貞藉口星象變化,建議遷都南京。于謙力主抗戰,並且用南宋的例子義正言辭地斥責提議南遷的人應該斬首。

好在郕王以及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都支持于謙,保衛北京城的決策就此定下。但是此時,京城中留守的部隊只剩下不到十萬的老弱病殘。兵力嚴重不足。于謙請郕王調集京城周邊的預備軍和其他輔助部隊奔赴進京,這才湊齊了一支像樣的防禦部隊。

于謙的處變不驚給了朝廷上下很大的勇氣,文武百官都將其視為主心骨。郕王也將於謙升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師的防禦。

為了穩定朝局,也為了防止也先用明英宗作為要挾,于謙和其他大臣請太后下旨讓郕王繼位,即景泰帝。隨後,于謙又針對京師防禦,在文臣武將的任命、軍事部署、糧食分配和器械建造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景泰帝全部採納。

在也先攻擊北京城的戰鬥中,于謙全程調兵譴將,一次次地挫敗了也先的謀劃,還設計殺死了也先的弟弟。久攻不下的也先最終放棄攻打北京城,擁著明英宗北還,大明的危機就此解除。

可以說,沒有于謙,就沒有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大明的存續將成為疑問,或者像南宋一樣偏安一隅。于謙也因功升為少保,總督軍務。

于謙為什麼會死

也先看出了明朝不會花任何代價再換取明英宗,就將其還給了明朝。期初景泰帝不願意迎接英宗回來,擔心自己的帝位不夠穩固,于謙給他吃了顆定心丸,向他保證帝位不會更改。景泰帝一向聽從於謙的意見,於是英宗得以還朝。

但是做慣了皇帝的景泰帝還是對自己的哥哥放心不下,派人將其幽禁起來,吃飯都只能通過一個小孔遞進去,英宗就這樣被關了整整七年。直到景泰病重,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得以復辟。

而於謙由於很受景泰帝的信任,官員任用都要徵求他的意見,他從來都是實話實說,因此也得罪了很多人。同樣在京城保衛戰中立下戰功的石亨曾舉薦于謙的兒子于冕。于謙卻在景泰帝面前言辭拒絕,讓石亨又愧又恨。徐有貞因為提議南遷曾被于謙當眾斥責,更是一直以來對於謙恨之入骨。

英宗復辟後,石亨和徐有貞為了讓復辟師出有名,也為了報復于謙,當朝誣陷於謙等人策劃擁立襄王進京,意圖謀反,判決于謙死罪。由於沒有任何證據,徐有貞等人用了“意欲”二字,和南宋岳飛被“莫須有”罪名下獄如出一轍。而於謙本人知道這是政敵的打擊報復,辯白亦是無用,於是從容赴死。、

于謙為什麼不阻止“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的前夜,手握大權的于謙已經得到了消息,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他選擇了按兵不動。主要原因是此時景泰已經病重,而且景泰膝下無子,皇儲人選一直是大臣們憂慮的問題。

從血緣和法理上看,英宗是前任皇帝,英宗之子朱見深曾是太子,而當初景泰帝登基時曾答應過孫太后,要傳皇位於朱見深。但是景泰帝后來被權欲所矇蔽,將朱見深廢掉,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只可惜朱見濟命薄,早早夭折,儲君的事情就一直被耽擱下來。

景泰帝已經答應群臣,要在奪門之變發生的次日討論立儲問題。不出意外的話,儲君只能是自己的哥哥和侄子之一,其他人選大臣都不會同意。相比於年幼的朱見深,朱祁鎮顯然更加合適,雖然他之前昏庸,但是起碼可以避免主少國疑。

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即使及時制止,事情也難以收場。要麼將兵變的全部責任歸於石亨等人但是等到景泰病亡,繼位的依然只能是明英宗或者他的兒子,于謙必將遭到反攻倒算。

要麼將明英宗等人以造反的名義定罪,這樣一來作為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自然不能倖免。僅有的兩位合適的人選都失去了繼承大統的機會,未來的皇儲之爭足以動搖社稷根本,這一定不是于謙想要看到的結果。

也許于謙自己也是覺得朱祁鎮復位是對大明最好的結局。以于謙的聰明才智,他不會想不到自己會被打擊報復。但是和大明的社稷穩定比起來,這有什麼關係呢?正如他的《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總結

于謙的死,完全是從大明的江山社稷出發,捨棄了自己的生命。所謂的死得不冤死得活該,完全是徹徹底底的無稽之談!縱觀于謙一生,幾乎沒有缺點,有的只是滿腔的熱血和報國之心,民族英雄當之無愧!

朱見深繼位後,立刻為于謙平反,"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可見公道自在人心,未來於謙的事蹟也會一直流傳下去,激勵著一代代世人。


機智的小熊貓


這樣說的人,應該千刀萬剮,因為他們沒有基本的認知和良知。

要全面地評價于謙,必須從三個角度去審視他。

第一個角度,站在大明朝的角度。

瓦剌軍進犯中原,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被俘虜,造成了土木堡之變。

瓦剌軍俘獲明英宗後,就打算以他為人質,威脅大明朝。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打破瓦剌軍的威脅,于謙等大臣便和太后商議,冊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玉為皇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如此一來,明英宗就沒有太大價值了。

之後,瓦剌軍進攻大明都城。又是于謙挺身而出,帶領大明朝臣民擊退了瓦剌軍,守住了都城。

所以,從大明朝的角度來說,于謙是個大忠臣、大功臣。這是毫無異議的。

第二個角度,站在明代宗的角度。

明代宗朱祁玉本來是沒有機會做皇帝的,陰差陽錯,他卻做了皇帝。而他能當上皇帝,于謙身居首功。如果沒有于謙等大臣的舉薦,朱祁玉就不可能做皇帝。

所以,站在明代宗的角度,于謙也是大功臣。

第三個角度,站在明英宗的角度。

明英宗被瓦剌放回大明朝後,一直被明代宗囚禁著。為何?因為天無二日,明代宗不願意把皇位還給明英宗,那麼明英宗只能被囚。

這個時候,明英宗一派的君臣就和明代宗一派的君臣站在了對立面。而於謙,肯定是明代宗一派的。

所以,後來明英宗復位,必然要打擊明代宗一派。於是,站在明英宗的角度,于謙就不可能是大忠臣、大功臣了。

其實,明英宗君臣如果足夠智慧,應該更聰明地處理于謙問題。因為從整個大明朝的角度看,于謙畢竟是有功的。

以一己私利,殘酷對待大明朝的功臣,肯定是難以服眾的。


趣談國史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于謙前後有好幾次機會都可以保證自己不會死的可能性。他最大的死局是前後直接得罪了明朝的兩代皇帝:明英宗、明代宗。古代皇帝如果得罪一個,尚且可能難以自保,他還因為自己得信念得罪了兩個。雖然他始終都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做事,但是得罪最大的領導註定了他的悲劇。我大概分析一下他好幾次的悲劇點。

1、在明英宗被俘後,尚活著時,迎立朱祁鈺為皇帝,這無形中把明英宗得罪了。

2、打贏北京保衛戰後,本來明代宗可以安心過過皇帝癮了,于謙提出把朱祁鎮(明英宗)迎回來,這又把明代宗得罪了,最後明代宗不情不願得把朱祁鎮迎回來。明代宗不願意朱祁鎮跟他爭皇位,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一個國家有兩個皇帝,這就尷尬了,直接為後來的南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3、明英宗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于謙又極力反對,這又激化了兩者之間的矛盾。要不是明代宗念著于謙保衛國家的功勞,早就把他殺了。

4、于謙為人太直,把很多人得罪了。水至清則無魚,一個人太廉潔,註定了他是孤獨的,很難有朋友。于謙不讓大家有油水可賺,最後得罪了石亨、徐有貞、曹公公。

5、于謙為人太好,不捨得用非常手段。他手裡握有兵權,如果聽到南門之變的消息,可以及時處理,可能會有另外一種結果,怎麼也比在家裡等死要強多了。


像一陣風吹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于謙之死,站在不同的立場,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站在明英宗朱祁鎮的角度來看問題,于謙死的確實不冤。

原因:

1、在“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對於大明朝來說,確實是處於生死存亡字跡,在這個時候于謙力主立朱祁鈺為帝,雖然是挽救了大明朝岌岌可危的局面,但是站在朱祁鎮的角度來說,他是背叛了明英宗朱祁鎮。

2、于謙在力保明代宗朱祁鈺登上皇位之後,就不應該再把明英宗接回來,明英宗接回來以後,讓明代宗朱祁鈺如何自處?

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朱祁鈺只能是把朱祁鎮軟禁起來。朱祁鎮不肯善罷甘休,於是發動了“奪門之變”,明英宗發動復辟成功,這個時候的于謙地位就比較尷尬了,因為作為朱祁鈺的“功臣”,朱祁鎮的“背叛者”。

朱祁鈺的倒臺,就意味著于謙的失勢,朱祁鎮怎樣處置於謙都不算過份,因為當朱祁鎮成為俘虜的時候,于謙的做法其實是已經“捨棄”了朱祁鎮.

換到任何一個人來說,當初自己遇難的時候,被別人拋棄,如今自己又東山再起,當初的“背叛者”必定要受到懲罰。

總結:

所以說有人所于謙死的一點都不冤,活該!並沒有錯,立場不同而已。


逝去即歷史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在這場戰役中,明英宗被俘,幾十萬明朝精銳將士戰死沙場,大量朝臣無辜慘死。

隨後,嚐到甜頭的也先更是率兵直達北京,妄圖擴大勝利果實。此時,于謙出馬了。于謙先是力挺明代宗朱祁鈺登基為帝,以此穩定民心,然後據理力爭,堅決反對南遷,並著手北京防守事宜。

在於謙的指揮下,也先在北京保衛戰中連連失利,最後更是將原先的勝利果實全盤吐出。無奈之下,也先只好遠走草原,與明朝求和。就這樣,明朝化解了一場危機。

在這其中,于謙算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於謙的結局卻並不如何。也先向明朝求和以後,自然會將明英宗放回。而回國的明英宗在忍辱負重幾年以後,果斷的在明代宗病重之時發起了奪權政變,史稱“奪門之變”。

而明英宗復位以後,就將於謙給殺了。按理來說,于謙純粹是死於權力鬥爭,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覺得於謙死得不冤呢?

站在民眾的角度來看,于謙死得很冤

于謙為官清廉,其更是在明朝處於水深火熱之際,挽救了明朝。

當初,土木堡之變發生以後,也先欲以明英宗做要挾,進犯北京。這樣一來,明軍礙於皇帝的安危,必定會投鼠忌器,且戰且敗。

于謙看出了也先的陰謀,果斷上書陳述利弊,希望孫太后當機立斷,立朱祁鈺為帝,以此穩定民心,粉碎也先的陰謀。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正因為明朝有了明代宗這個主心骨,才能在北京保衛戰中眾志成城,以如此不利的形勢數次擊敗也先的部隊,成功地保衛了國家。

而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時,明朝許多官員聽說也先要攻打北京城時,都提出了南遷的建議。于謙及時的站了出來,提出不能重蹈宋朝的覆轍,並積極組織戰爭事宜。

比如說最重要的後勤保障。于謙為了將通州的幾百萬石糧食運進京城,親自動員親朋好友,並以白銀為獎勵,鼓勵人們運送糧食。就這樣,不到幾天功夫,通州的幾百萬石糧食就運進了京城,極大地鼓舞了軍心。

可以說,沒有于謙,就沒有後來的大明朝。因此,站在民眾的角度,于謙死得很冤。

站在明英宗的角度,于謙必死無疑

我們都知道,土木堡之變,就是因為明英宗的盲目自大所導致的。因此,實際上明英宗是不配再當皇帝了。

事實也的確如此,明代宗即位以後,明朝的國力穩中有進,不斷提高。明英宗與之比較,那真是天壤之別。

然而明英宗畢竟曾經當過皇帝,他是不會甘心讓出皇帝位置的。因此,當明代宗生重病之時,明英宗果斷地發起了復位。

不過,在明英宗復位以後,有一件事就成為了問題,那就是他師出無名。誠然,明英宗曾經是皇帝,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已經不配當這個皇帝了。而明代宗又是在明英宗被俘虜以後才即位的,是名正言順的。

因此,明英宗想要重新即位,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汙衊于謙謀反,並立了明代宗為皇帝。這樣一來,明英宗的復位就師出有名了。

因此,站在明英宗的角度,于謙死得不冤,因為他摻合進了皇位爭奪事宜。

結束語

在古時候的封建體制下,判斷一個人冤枉不冤枉純粹看皇帝怎麼想。比如於謙,人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但是隻要皇帝認為他不是被冤枉的,那他就不是被冤枉的。


小云軒談史


持此觀點者,當屬明英宗的粉絲。

明英宗在王振慫恿下,於1449年7月親征瓦剌首領也先,結果全軍覆沒於土木堡,自己被俘成為人質。消息傳回京城,監國的郕王朱祁玉令群臣討論戰守方略。侍講徐有貞力主遷都南京。

時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謙則請郕王令各地方部隊進京勤王,且出任兵部尚書。群臣奏請皇太后,鑑於太子年幼,建議立郕王當帝。郕王推辭再三,于謙大聲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郕王終於受命即位為代宗,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于謙又提出數條合理建議均被採納,隨後組織了北京保衛戰,粉碎了也先挾持英宗入侵的陰謀。

明英宗失去利用價值後被放回,明代宗將其囚禁於南宮。石享等人趁明代宗病重,發動奪門之變,助英宗復辟為帝。

明英宗連代宗都顧不上收拾,將於謙等人逮捕殺害,使得“天下冤之!”于謙於明憲宗明被恢復官職,明孝宗時才被追贈和追諡。

于謙為國為民力挺郕王即位,當然嚴重得罪在瓦剌當人質的明英宗。所以明英宗復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于謙,理所當然。


2許雲輝


在明朝的歷史上,于謙是一個受人崇敬的清官、能吏。有人說于謙死得不冤,死得活該,不知這些人讀守明史沒有,讀過於謙的事蹟沒有,怎麼會有這種奇談怪論?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八歲時,他穿著紅色衣服,騎馬玩耍。鄰家老者覺得很有趣,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遊街。"于謙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道。"下聯不僅工整,還預示于謙不是平凡人的氣度。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于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于謙被任命為御史,待高煦出降,宣宗讓于謙數落他的罪行。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嚇得俯頭不敢正視。



于謙心繫百姓

他任監察御史巡按江西時,曾為數百蒙受冤獄的人平反。升兵部右侍郎後巡撫河南、山西,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並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正統六年,于謙上疏說:"現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百萬穀物。請於每年三月,令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穀物分發給他們。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等秋收後還給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州縣吏員任滿應該提升時,儲存預備糧達不到指標的,不準離任。並命令監察官員經常稽查視察。"下詔令照此執行。



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水漲衝缺堤岸。于謙令加厚防護堤,計裡數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又下令種樹、打井,於是榆樹夾道,路上沒有乾渴的行人。大同單獨遠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於前往,奏請另設御史管理。把鎮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費。他的威望恩德遍佈於各地,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當時的山東、陝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餘萬人,于謙請求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里老監督管理。

于謙在職九年,因工作成績突出升任左侍郎,領二品官的棒祿。 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封疆大吏能夠做到深入里巷訪問父老,這不能不佩服於謙的胸懷與以民為本的胸懷。



于謙清正廉潔,大公無私

于謙被害後,皇帝派人去其家中抄家的,發現于謙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只有一間密室關鎖得嚴嚴實實,奏明皇帝后,他們打開了密室,沒想到裡面都是皇上賜給他的蟒袍、劍器,除此之外於府並無其他財物。抄家的錦衣衛無一不感動落淚,一個大臣如此清廉,家中如尋常人家一般。聽到這個抄家結果,英宗皇帝也傷心了。他沒想到于謙竟清廉到近乎清貧的地步,想到于謙的為人,他後悔了。此事被孫太后得知以後,更是日日以淚洗面,幾天都吃不下飯。于謙被殺的當天,百姓都自發的圍觀哭泣,無一不痛惜哀哉。殺于謙的劊子手也自盡陪死。 而他的政敵又是什麼情況呢? 于謙已死,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幹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鉅萬。皇帝召大臣進去看,變了臉色說:"于謙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餘的錢財,陳汝言為什麼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

于謙胸懷大局 于謙把文天祥作為自己的偶像,于謙少年時期即刻苦讀書,志向高遠。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並作石灰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當英宗被俘,大臣們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成郕王皇帝。成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成郕王於是受命。九月,成郕王即帝位為景帝,



于謙為何必須死

  • 為人剛直,不事權貴。為官清廉正直,從不巴結權貴,不避嫌怨,所以和權臣石亨、徐有貞及宦官曹吉祥矛盾很深。
  • 英宗被送回後,被當時皇上幽禁,而於謙沒朋利用他的影響力說服皇上善待上皇,如果於謙能夠見一下上皇,並利用自己的力量勸說上皇接受事實,那就不會出現後來的英宗復辟。于謙也不會被殺。
  • 于謙不善於和權貴周旋,這一點就不如戚繼光,戚繼光當年在抵抗倭寇時,他深知自己取得戰績,會受到朝中小人的非議,所以他對權貴們施以重禮,堵住他們的嘴。如果於謙能像他一樣八面玲瓏點也不至於落得如此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