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汉代文化的隶书有什么特点,如何学习隶书?

书香苑360


汉代隶书字的特点有许多,主要有:(1)对比前朝的“小篆”而言,写作的速度快了许多。(2)字形也发生了变化,小篆长形,隶书方形,扁方形,多边形等。(3)隶书讲究“蚕头雁尾”,“雁不双飞”等。

(4)小篆的笔画线条平直圆,而隶书字的笔画线条特别丰富,变化无穷。(5)隶书体现“柔”如《曹全碑》,体现“刚”如《张迁碑》,还有许多等等。怎么学习隶书呢?多看多练先入帖,超像超神再出贴。出帖后,即能找到原帖的影子(出处),又能看到自己的风格(特点)。这样通过反复的质量互变的写字,和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总结,就能写出漂亮的隶书。(仅供参考)


陕西西安田文朝


学习隶书,应从汉隶入门为好。因为汉隶在东汉时期已达到顶峰,至于无人超越。

学书法,临帖是硬道理。

学习隶书,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风格的碑帖,坚持临之。达到七分像时可融入三分自己的个性。

学隶书,宜用优质兼毫毛笔,半生半熟宣纸或人工毛边纸,书画墨汁。

在临帖时,可选字临,亦可一页一页的临,也可通帖临。对于自己觉得不好临的字,一定不要放弃,更要多临之。

临帖,主要是学习古人的笔意,并非让古人的字再现。这一点很重要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隶书主要有一下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隶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3、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隶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隶书起源: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和“汉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学习方法:

学习隶书建议从汉隶开始,然后根据自己的喜爱选定取法范本,掌握汉隶基本笔画和各类偏旁部首,熟悉汉隶字形结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给人以雄放洒脱和浑厚深沉之感。


午夜听风雨


隶书是小篆之后在汉代流行的一种主要书体,上承篆书,下启楷书。隶书的用笔和篆书有了很大的不同,它改变了篆书的线形单一、少变的状况,增加了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长短,以及笔锋的藏、露、转、折、提、按和运笔的快慢等丰富的变化,使线条的形态点画化、多样化、复杂化、艺术化,因而更具艺术的魅力,是汉代文化的一种体现。

与篆书和楷书相比,它有以下特点:

藏头护尾,行笔涩缓

书写隶书笔画,起笔和收笔要藏头护尾。以横画为例,“藏头”,就是在起笔时笔尖在空中逆入落纸,也叫“欲右先左”,然后运笔右行;“护尾”,收笔时,笔尖向左向上方提起,也叫“无往不收”。“涩笔”,是指有阻力的行笔,隶书的行笔速度比楷书要慢一些。

横画平直,捺收雁尾

隶书的横画与楷书不同。楷书的横画不是水平的,是左低右高,有一定的斜度。隶书的横画基本上是水平的,而且有的字中的横画收笔处写成“雁尾”,即写成“平捺”。

字形扁方,左右伸展

字形扁方,左右伸展是隶书最明显的特点。隶书横向取势,笔画向左右展开,字形扁方。隶书笔画采取分势,左右笔画往往是对称的展开,形成了隶书内紧外松的结构特点。

如何学习隶书?当然是潜心临习汉代隶书碑帖名作!东汉是隶书的全盛时期,千古不朽的碑帖名作很多。例如,秀润圆融、气清神韵的《曹全碑》,方峻茂密的《张迁碑》,瘦劲刚硬的《礼器碑》,雄放恣肆《石门颂》,平稳端庄《乙瑛碑》,厚重古朴《衡方碑》。都是学习隶书的优秀范本!

插图为《曹全碑》例字。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汉代隶书是隶书发展的最高峰,一座伟大的书法丰碑!

汉隶结体扁方,骨肉均适,肥瘦和谐,清秀飘逸,笔势流畅,不同笔画各具风貌,是一种很优美的书体。

汉隶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蚕头雁尾”头如蚕,尾如雁。

蚕头雁尾:字中以横为主笔时,蚕头雁尾,厚重而特长,这是隶书的主要特色笔画。起笔藏锋逆入,形如蚕头,中段弯圆,收笔稍带挑势,有如雁尾。


一、学习隶书,选择优秀的汉隶字帖,如:《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和《张迁碑》等……

一段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反得练习,直到渐入佳境为止!

二、结合字帖进行用所学书体写古诗词,文章之类,进行创作。

三、反复观看字帖,和自己写的字进行比较,取长补短。

假以时日必有长进!


欢迎隶书大家对以上进行补充,共同学习,把汉隶发扬光大!



和气致祥


隶书成熟于汉代,在汉代隶书取得了与小篆相同的官方书体的地位,通常情况下,作为官方正体文字都有端庄整饬方正严整的特点,隶书也不例外。

隶书体势呈“扁势”,体势横向张开,与当时的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在什么时候,学习隶书的时候,尤其是汉隶,总要强调隶书的“方、扁”特点,实际上,我们在看隶书的时候,未免就会嘀咕,觉得这样的概括也不是完全准确,比较大部分的字其实并不是绝对的方扁。实际上,隶书未必会在字形上体现,方和扁的特点,更多的是一种视觉感受。

就比如,我们传统建筑中“亭台”、楼台”的形象,在俯瞰图中,屋檐横向展开,左右伸展,就有了觉得“”的视觉效果。

我们看这四个汉字,在以外轮廓的“方、扁、长”的经验来定位,无疑上是已经失灵了的。唯一有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非常的开张。

所谓的开张,就是指横向展开特别大,比如“”的第一笔,我们将“”放入九宫格内,周的一笔,向左方张开,占据了整个空间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这一笔占据的位置要远远大于其他的笔画,在书法中,这种情况称之为“左放右收”。

同理,“君”字则左右开张,形成左放右放,中间收缩的格局。“真”“台”与此同理。

那么, 我们可以知道,在隶书的学习中,一定要万分注意隶书的收缩开张。


实际上,我们在临摹时往往不敢如原帖一般放到那种程度 ,收的时候又远远不够紧凑,这是我们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我们通常讲汉代先民气魄非凡,骨子里透露着自信。相信经过我的引导,对隶书字形的开张和恢弘的气势有了不同于之前的认知。

其实,这与我们读汉赋是同样的道理,汉赋喜用排比加强语势,增强感染力,所以汉代的赋我们认为它气势恢宏。学习汉隶,最关键的也是体会一种由字及人的气势恢宏的感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感知,古人将这种领悟称之为“得神采”。

所以,学习汉隶,什么样的写法,什么样的关注点,因人而异,我的写法未必适合你。但是受到碑帖精神的感召却是一致的。写出了博大气象,写出了汉人的开张神采,这是汉隶学习的关键一步。


王舸


横平竖直 扁方取势 主笔(波画)突出 起笔处有方有圆 收笔处有回有顺 转折用两笔 长横要扛肩 短横有拱形 竖画正勿歪


沙漠甘泉00


汉隶分西汉与东汉,西汉以个性表于外无过多规矩,注重实用性。东汉晚期隶书横平竖直蚕头燕尾,这是书法家鼻祖蔡邕创立出具有艺术性的隶书。

先从汉蔡邕法书入手以规矩入手,从中感悟其中源头之路,才深入的基础上临摹前人的东西写一下西汉隶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