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阿哥胤祥因雍正得以善终,为何子女却大都结局悲惨?

吴力铠


这个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胤祥有9子4女,考察这些子女的一生,说不上结局悲惨。

(1)九个儿子。

弘晓:世袭铁帽子王,爱好文学,己卯本红楼梦有可能是弘晓王府的抄本。弘晓寿55岁,有9个儿子,其中第四子又生9个儿子,算得上是多子多孙,弘晓一生也没有遭到大的政治冲击。

弘昌:为人愚钝,胤祥亲自参奏雍正,将他圈养,因参与弘晳逆案,被乾隆革职,死后没有赐谥。弘昌寿66岁,有5个儿子。这也说不上悲惨,寿命挺长,儿子挺多,参与谋反也没有被杀头,对比历史上的类似的皇族,他这算是好的了。

弘皎:因参与弘晳逆案,遭到乾隆打压,从此不问政事,寿52岁。

夭折或者未成年死去的:有6个,这些说不上悲惨,参照历代皇族甚至皇帝的儿子们,早死的太常见了。

(2)四个女儿。

长女:寿74岁。

二女四女:嫁人后死,一个18岁,一个20岁。

四女:早夭。

所以,胤祥的13个子女里,夭折的有5个,不满20死去的有4个,成年的有3子1女,寿命均在50以上,在当时算是长寿了。他的3个儿子,一个世袭铁帽子王,另外两个参与谋逆案,也没有被杀,平安活到死,有些令人叹息,但是总的来看,他的这些子女的命运远远说不上“悲惨”。


师明礼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4月——1730年5月),圣祖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被人称为“拼命十三郎”,生母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胤祥与胤禛的关系最为亲密,尽管他俩不是一母所生,但自小就兄弟情深,雍正待他也非比寻常。在“九子夺嫡”的关键时刻,胤祥一如既往的支持四哥胤禛,是胤禛最为倚重的力量,从来不曾动摇过,犹豫过。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老四胤禛终于继位,成为了大清帝国的新掌门人。胤祥即刻就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的政务和军务,帮助雍正迅速稳定局面。

       在满族八旗中,胤祥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可以说,很多人都是他带出来的士兵。因此,雍正即位时,胤祥相当于掌握了清朝的军事力量,这是稳定的根基和保障。

      因为胤祥对雍正王朝无可代替的巨大作用,遂得雍正皇帝世袭罔替的许可,成为了铁帽子王,大清建国以来的第九位铁帽子王,非常难得,非常高贵。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时年仅45岁。雍正悲痛异常,着其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点需要重点讲讲。

      在封建时代,为了避皇帝的名讳,皇帝登基后,兄弟们都会改名以避名讳,胤禛的兄弟们都是“胤”字辈的,在他登基后,全部改为“允”字辈。老十三允祥去世后,雍正特意准许改回“胤祥”安葬,成为大清臣子中不避皇帝名讳的唯一事例,可见,雍正对他的宠信和情意。

      胤祥总共有九个儿子,有四个儿子都在幼年早逝,还有两个儿子分别在雍正六年和雍正七年死掉。所以,等到胤祥去世以后,他只有第一个儿子弘昌,第四个儿子弘晈和第七个儿子弘晓还在世。

        然而,剩下的这几个儿子,在胤祥去世后,雍正给予了关照。可雍正去世后,乾隆继位,过的却并不如意,遭到了乾隆的排挤和打压。

      不过,也不能完全怪乾隆,而是他们几个非要和乾隆对着干。到底干啥了?胤祥留下的几个儿子,帮助康熙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去谋反,这就玩得过啦!所以,乾隆知道以后,也没有手下留情,毕竟这是任何帝王都不能原谅的。

       弘皙谋逆案发后,胤祥的长子弘昌就被乾隆革去了贝勒的爵位,逝于乾隆三十六年,终年66岁。他是被卷入弘晳案件的四位同辈参与者中,惟一一位身后未得赐谥者,看来乾隆对他怨恨最深,到死也不原谅。

        胤祥的第七子弘晓,是雍正亲封的怡亲王,承袭了胤祥的爵位。雍正在胤祥死后下旨: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弘晓遂承袭怡亲王,有雍正的扶持在前,加上弘晓为人低调,并没有卷入乾隆时期的谋逆案。加上弘晓继承了他父亲的艺术才能,书画精通,醉心于艺术,乾隆也对他比较放心。

     而弘晈是怡亲王胤祥的第四子,生母是嫡福晋兆佳氏,在胤祥去世不久,他就被雍正封为宁郡王。当弘皙逆案发生后,乾隆本想将弘晈革除王爵,但“此王爵,系皇考特旨,令其永远承袭”,故从宽保留郡王爵位。弘晈,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终年52岁,赐谥良。

       胤祥的女儿有四个,第一个被封为郡主,嫁精奇哩氏萨克慎,在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五日去世,享年74岁,是胤祥最长命的女儿。

         第二个女儿也被封郡主,,嫁伊尔根觉罗氏福僧格,但在雍正四年时就死了,仅20岁,还在胤祥在世时。

      第三个女儿更不必说了,2岁的时候就夭折了,她死的时候还是康熙五十年。

       第四个女儿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也就是电视剧中承欢格格的原型,曾经被雍正皇帝亲自抚养,被封为和硕和惠公主,下嫁喀尔喀博尔济锦氏多尔济塞布腾。她在雍正九年的时候就去世了,死的时候年仅18岁,比她的父亲胤祥仅仅晚了一年。

        所以,老十三胤祥儿子共九个,女儿共四个。可惜儿子死在他前面的就有六个,女儿死在他前面的就有两个。







文史不假


在康熙的诸多皇子中,十三阿哥胤祥绝对是个很出彩的人。他不光能文善诗,书画俱佳,还“精于骑射,发必命中”。因此他的年少时便深得康熙宠爱,经常在康熙出巡时随驾左右。

(胤祥剧照)

在康熙的诸皇子中,胤祥和四阿哥胤禛关系又最为亲厚。

胤禛曾受康熙指示,教授年幼的胤祥算学。

胤禛那时已和生母德妃和十四阿哥胤禵生活在一起。但他自幼是得到佟贵妃抚养的,到11岁时,佟贵妃去世后,他才回到德妃身边。

当时德妃已有资格亲自抚养胤禵,自然对胤禵偏爱一些。胤禛性格孤僻,因此并不得德妃疼爱。

胤禛在教授胤祥算学时,发现他聪明,悟性高,因此对他很喜爱。兄弟之情也就从那时起慢慢深厚起来。

胤禛他胤祥的感情好,好到若是同时护扈康熙出巡,两人必定“形影不离”。若是其中之一随驾,哪怕只是短暂分别,二人也书信不断。

然而随着康熙废黜太子胤礽后,胤祥却渐渐失去了宠爱。再加上他有腿疾,因此在康熙在位时,一直没得到封爵。

康熙去世后,胤禛遵遗诏继位,是为雍正。面对康熙晚年造成的政吏松弛等问题,雍正需要有个人来协助他治理国家,于是他起用了胤祥。他不光任命胤祥为议政大臣,处理国家重事,还封他为和硕怡亲王。

(胤禛剧照)

面对胤禛的知遇之恩,胤祥感激不尽,他上任后“勤奋理事,不稍懈怠”。先是处理了大批遗留旧案,随后又清查亏空,整顿财政,帮助胤禛收回积欠。

由于胤祥做事不徇私情,且谨慎稳重,所以胤禛对他非常信任,累加在他身上的军务、民政和内务等工作也越来越多。

同时,胤禛认为胤祥在治理国政上功劳巨大,因此对他嘉奖不断。不光赐钱粮和官物等,还增加他的仪仗等,但胤祥从来都委婉拒绝。实在万不得已,也只肯拿赏赐中的十之一二。

胤禛见胤祥如此,也不好勉强,于是封他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并常常称他为“柱石贤弟”。

尽管殊荣不断,但过多的政务最终让本就体弱的胤祥积劳成疾,病逝于雍正八年,卒年44岁。

胤祥去世后,悲痛不已的胤禛不光予以厚葬,还让他配享太庙,同时赐谥号“贤”,另赐“忠敬诚直勤慎廉明”的匾额于谥前,同时还允许他在名字中继续用“胤”字。这在胤禛的所有皇兄弟中,可是独一份的殊荣。

按说,有胤祥的荫庇,胤祥的子女该福泽深厚才对,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胤祥一生有9个儿子,早夭了6个,长大成人的就剩下:长子弘昌、四子弘皎和七子弘晓。

(弘昌剧照)

弘昌与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交好,雍正继位后,胤祥害怕他受弘晳影响,便主动上奏称他“秉性愚蠢,向来不知率教,请圈禁在家”。得雍正允许后,弘昌被胤祥圈于家中,不得出门。

胤祥去世后,雍正怜惜弘昌,解除了对他的圈禁。

乾隆继位后,弘昌被封为贝勒。可是,到了乾隆四年,弘昌却和弘晳沆瀣一气,密谋夺权政变。事泄后,弘昌被革去了贝勒,自此不再叙用。乾隆三十六年,弘昌病逝,没有谥号。

与弘昌一起被卷入弘晳逆案的还有四子弘皎。

弘皎在胤祥去世后,雍正封他为郡王。乾隆年间,受到弘晳逆案的牵连,他尽管最后保住了爵位,但从此心灰意冷,再也无意仕途,只以种菊为乐。

胤祥去世时,七子弘晓才8岁。胤祥深知雍正给予自己的荣宠太多,同时自己在朝中由于权柄大而威望高,他担心让成年的弘昌袭承爵位,会引来祸患。所以,为了以后新君继位不至于打压子女,他便指定弘晓袭承了他的爵位。

(弘晓剧照)

弘晓聪明好学,雍正很喜欢他,所以下旨说:“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弘晓长大后能诗善画,特别喜欢看通俗小说。据史书记载,由于曹雪芹和胤祥关系密切,他还抄录过曹雪芹的《石头记》。

乾隆年间,弘晓被任命管理藩院事务,后来又兼任正白旗汉军都统。尽管他谨小慎微,但是乾隆还是将雍正当初给予的特权给削减了。弘晓为明哲保身,不得不早早辞去职务。虽然做了富贵王爷,但毕生大志难酬,最终抑郁而终,卒年57岁。

从胤祥子女一生的境遇来看,只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虽然受到雍正的重视,但乾隆却因为忌惮,有意打压他们,剥夺了他们的诸多特权。这大概就是王朝社会的一种悲凉吧。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众所周知,“拼命十三郎”胤祥在康熙皇帝诸子中下场可以说是最好的了:


他不仅在生前受到四哥雍正重用,有幸成为了大清的第九位“铁帽子王”;在死后更得改名殊荣(本来为了避讳,他们“胤”字辈的兄弟名字在雍正即位后都给改成了“允”字,老十三病逝后雍正特地把他的名字给改了回来,让他成为了清朝三百年间下臣不避上讳的第一人)。

即使是这样雍正仍然害怕自己的后继之君轻视了胤祥一系,因此后来还特意下旨:

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有了胤祥这颗大树的庇佑,他的子女们应该是高枕无忧、一路高升才对,事实真是这样吗?

长子弘昌

弘昌一生下来就因为父亲的关系得了个“贝子”的爵位。按理来说他应该心存感激,处处谨慎才对,但是不知道他哪根筋搭错了,在皇帝面前乱来,四处胡言乱语,气的雍正大骂:“秉性愚蠢,向来不知率教”,估计要不是看在十三弟的面子上,早就要处置他了。


后来胤祥害怕他惹事给家里找麻烦,就把他圈禁在家里,直到胤祥去世雍正才做主把他放了出来。

可是放出来后的弘昌依旧没有学乖,继续在“作死”:不久又卷入了乾隆初年的“弘皙逆案”里,企图拥立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皙即位。

后来被乾隆察觉后革去了他的爵位。

弘昌死在乾隆三十六年,享年六十六岁。

四子弘皎

弘皎 为胤祥嫡福晋所生,三子弘暾早逝后他就是事实上的嫡长子,在雍正八年被封为“郡王”。

他死在乾隆二十九年,享年五十二岁。

七子弘晓

弘晓承袭了“怡亲王”的爵位,成为了下一代“铁帽子王”。在乾隆年间也深受重用,曾管理藩院事务,任正白旗汉军都统等要职。


最后死于乾隆四十三年,享年五十七岁。

至于其他的儿女大多早夭(除活了74岁的长女外),不过这也算不上是下场悲惨吧,要知道乾隆皇帝后代的夭折率也不低!

综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真没说错,老十三胤祥的后代果真从他身上得益不少,过得都不算差(除了那个自己找死的弘昌)。

参考史料:《清史稿》


晓史才能明事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末年大力支持当时的冷门人选四阿哥胤禛,又在其继位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人臣典范当然得以善终。还换来一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胤祥选择的路对了,所以生前极具荣耀,死后追封不断。

胤祥的子嗣就是不那么明智了,他有九个儿子,成年活下来的有三个,其中两个还在乾隆朝支持废太子之子弘暂意图谋逆,备受打压,连带着第二代怡亲王弘晓也被牵连。

胤祥子嗣就存活下来就三分之一,还因为选择立场问题而备受打压,当然也不能说结局大多悲惨。


当然如果从子嗣方面来说,的确是结局悲惨。胤祥的子嗣延续了皇室子嗣易早夭的特点,九个儿子有六个没活到成年,甚至有一个在康熙末年就早夭了。仅仅活下来三个儿子。

第一子弘昌,弘暂逆案后,被乾隆帝革去贝勒爵位,死后未被赐谥,可见惩罚之重。

第四子弘晈,弘皙逆案后,乾隆帝本想革退其宁郡王王爵,但考虑到这个王爵是雍正帝特旨封的,才没有革除。从此弘晈成为闲散王爷,郁郁不得志,死后被赐谥良。

第七子弘晓是雍正帝亲封的第二代怡亲王。胤祥死了以后,雍正帝将其怡亲王王爵升级为世袭罔替。弘晓为人低调,并没有卷入弘暂逆案,但毕竟两个亲兄弟牵扯在其中,所以还是受到些许波及,但乾隆帝也没有刻意为难他,整体来说还不错。

再说说弘暂逆案。


弘暂逆案可以说是康熙末年九子夺嫡的延续。弘暂为康熙帝嫡长孙,废太子胤礽长子,如此显赫的身份当然心有不甘。又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加之虽然清朝继承规则是立贤不立长,但毕竟汉化较深,所以获得朝中很多持有“立嫡立长”观念的宗室成员支持。但在乾隆四年被乾隆帝发觉,政治经验炉火纯青的乾隆帝迅速快刀斩乱麻,结束了这场风波,事后弘皙遭削爵和圈禁,支持者遭到打击,其中就有胤祥的两个儿子。


宋安之


苏东坡言“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谓解释了权谋下最天真、最烂漫的成长之路,胤祥在权力中心的漩涡中替四哥挡下了不少,虽然荣膺铁帽子王,但是就仅在宗人府中的十年就使得十三爷余生后怕,岂能把自己的孩子再往这里推呢?那为什么十三爷的子嗣大都结局悲惨呢?

1、寿夭。无灾无难到公卿,首先是身体上无灾无难,这是先提条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是可能是受十三爷的影响,所以身体都比较弱,一开始被定为世子的三儿子还有五儿子八儿子都是英年早逝,还有他的女儿,虽然很风光,但是也早早的去世,

2、参与政治没选对阵营。各位看过我写过的“北京平西王府”的内容的知道,有一个弘皙就是太子胤礽的儿子,曾经在乾隆朝被指谋反并按着谋反处理了,而十三爷的四儿子就是参与了这个阵营,无情最是帝王家,即是铁帽子王也救不了这个。

个人意见,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