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河南介紹河南六大古都時說南陽是楚國發源地,並且楚國的都城在南陽?

用戶8060932094124


作為南陽人,其實說實話我不怎麼了解南陽,太早的歷史真的是一點也不知道,但是比較近的還是略有所聞,南陽府衙,如果去過的人都會對南陽有點理解,府衙並非只是清朝的,每個朝代都是經過修繕,然後一直延續至今的

地面上的磚都已經踩的坑坑窪窪了,還有一個公堂上面的石刻都已經被跪出來了明顯的痕跡,可惜我拍的是視頻沒辦法上傳,

這個魚,其實很有故事的,東漢南陽太守羊續“懸魚拒賄”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因此府衙三堂門口,高高懸掛著一條木魚

我們知道,楚國是在江漢地區發展和強大起來的,但它的主源卻不在江漢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後來,他們的一支在上古民族衝突的旋渦中,在敵對勢力的壓迫和打擊下,逐漸南遷,在西周初年遷移到豫、鄂、陝邊陲的丹淅流域,並建都丹陽,最終得以發展強大,具體南陽是不是楚國的發源地,歷史都沒法考究了,但是南陽地處中原,說是發源地估計也沒人去糾結這個事情吧!


黃瓜只是菜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說南陽是楚國的發祥地是有根據的。楚國的發祥地是在河南省,南陽市,浙川縣。

因六十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庫,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將淅川境內的淅水攔腰切斷,在丹江口修起一座大壩,由於庫水的積存,將淅川境內的埠囗街淹沒在水下,將上寺,下寺附近的山丘都吞入水中,天長日久,由於洪水的衝擊,將淹沒在水下的楚國古墓露出水面,沿江兩岸的漁民,發現有許多銅缸(實際是文物叫銅鼎)就把它從水中撈起當油缸用,一次偶然的機會,淅川縣文化局陪同北京來的專家,在遊玩丹江水庫時發現此事,說淅川人很富,拿銅鼎當油缸,於是,便引起考古專家的注意,對露出水面的古墓進行搶救性挖掘,經專家確認,這些文物屬於春秋戰國時楚國貴族的古墓群,級別之高,文物之精湛,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後來通過挖掘發現,在淅川境內的上下寺,淅水兩岸,出土了王子午鼎,神獸,排簫等國家一級文物。考古界在淅川舉行學術研討會,確認淅川境內的埠口街,水淹時叫埠口街,據文字記載,是舜的兒子丹珠的封地,歷史記載叫丹陽。此地就是楚國的始都。曾有四百多年的建都史,都在淅川境內。後被史學界稱之為楚國的發祥地。現在河南省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十之七八出土於淅川境內。

所以,南陽說是楚國的發祥地也不為過。更確切地說,楚國的發祥地是在南陽境內的淅川縣,丹江庫下的埠口街,即楚始都一一丹陽。




風雲劍90031177


楚國先民起源於河南中部(今新鄭附近)。楚國建國於丹陽,這個“丹陽”現在在哪在史學界一直有紛爭,主要有五種說法,公認的是河南淅川,此外還有安徽當塗、湖北秭歸和湖南枝江以及遷徙說,具體可查詢“百度百科——丹陽。楚國曆史上遷都較多,分別是丹陽、郢都、鄀都、鄢都、江陵、陳、壽春。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楚文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此建都400餘年。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國軍隊入侵,因而變成廢墟。鄀都:公元前506年,因為和吳國的戰爭,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東南,何時遷回郢不知。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何時遷回郢不知。江陵: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河南淮陽。陳: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壽春: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

唯有丹陽一說還有爭議。周昭王時,屢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數十年間,楚人終於在丹江下游(河南省淅川縣)的“丹、淅之會”,建立起了新都。根據山水陰陽的理論,因都城位於丹水之北,故名丹陽,即丹淅說之理論依據。另外,對丹江流域淅川楚墓群地下文物搶救性發掘,河南省淅川縣出土的楚國令尹子庚墓(楚莊王之子)以及周邊大量楚國貴族墓(淅川楚墓)被發現,為丹淅說提供了實物證據。按照中外歷史上地名隨人遷徙的慣例,“荊山”之名也隨楚人的實力所及越過漢水,移植於漢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處,為丹淅說之地理依據。

所以說,南陽為楚國的發源地之說沒有證據。楚國六都的說法,也沒有憑證。只能說在南陽附近有過建都。


悠然東籬


南陽是在古時候有名的楚漢文化的發源地。楚漢文化海納百川,正是我們華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脈。而自南陽建城到如今,南陽城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走過將近2000多年的繁盛了。

楚國王族先祖原為周天子帝師,因教化之功而受封於南陽盆地西南。楚熊氏帶領楚人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在中原政權與九黎族交界的荒蠻之地開宗立國,在今淅川、西峽範圍內建立了始都丹陽。楚政權從為天子鎮守南方的一方諸侯逐漸壯大,因姓氏高貴、久居邊陲,後擅鑄鼎器、自立為王,與中原諸侯分庭抗禮。楚人性格狂放、不拘俗禮,追求浪漫與真理,誕生了寫下《九歌》、《天問》等不朽名篇的大詩人屈原。這種不屈不撓的性格和奔放心態,成就了南陽人傳承數千年的文學脈絡,並在當世大放異彩,南陽作家群、南陽詩人群等等都是例證。

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自稱漢族,我們使用的文字叫漢字,漢代文化是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上的高峰,漢朝是中華民族真正大一統、華夏文明鞏固成形的時期。

南陽漢文化在漢代文化史上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南陽曆史文化的頂峰和代表。南陽於漢代,其地位和影響僅僅用“全國六大都會”、“經濟首都”、“帝鄉”都是不能完全概括的。

漢代人既繼承了楚人豪邁的特性,又兼有華夏族“克己復禮”的特質,既有銳意進取的自信,又秉承內斂溫厚的德行,這種民族性格和文明交匯融合的過程,南陽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促成者。南陽,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文化高峰——漢代雄踞一方,顯赫當時,創造了璀璨的人文遺蹟。

“秦遷不軌之民於南陽”,大量六國貴族和商賈豪士的到來,為盆地農耕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史稱宛地“民俗雜好事,業多賈”,重工重商之餘,尊師重道。經濟、政治的發達,造就了南陽漢代的燦爛文化。從軍事、經濟、天文、中醫學、文學到樂舞、雜技、建築等,在當時都獨領風騷。張衡的科學、文學成就舉世稱譽,以醫聖張仲景著作為代表的中華醫藥學文化至今仍閃耀著無與倫比的光彩。雲臺二十八宿、法學家張釋之、諸葛亮等一大批名垂青史的南陽人,燦若星辰。

靈石不言 片石千秋

南陽漢畫像石和漢畫磚是南陽漢文化的又一座豐碑,是漢代生活畫卷的記錄,更是南陽漢代文化繁榮的銘石,被譽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純粹的本土藝術”、“敦煌前的敦煌”,被理論界稱為“中國第一個藝術熱情時代”。

漢畫像石,是兩漢時期裝飾於墓室、墓祠、墓闕、石棺、摩崖等建築物上的特殊藝術作品。南陽是全國漢畫像石四大集中地之一,這和南陽在兩漢時代發達的經濟文化、特殊的政治地位及當時社會的喪葬習俗是密不可分的。它生動地描繪了漢代社會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神話故事等,體現了兩千年前漢代物質、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被譽為“圖畫漢代史”、“一部繡像的漢代史”、“敦煌前的敦煌”。

包羅萬象的南陽漢畫被譽為漢代的百科全書,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

魯迅先生生前對南陽漢畫像石極為關注,託人收集拓片200餘幅。他曾說:“唯漢人石刻深沉雄大。”美學家王朝聞先生則稱南陽漢畫像石為“難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現象”,並斷言“這一藝術寶庫的價值在未來將更加光輝”。而歷史學家翦伯贊則從歷史的角度,譽其為一部“繡像漢代史”。我國著名畫家吳冠中在看過漢畫像石後,曾激動地說:“氣勢磅礴,風格獨特,令人一見傾心,是高級的藝術、偉大的藝術。”

品讀漢畫像石,探尋歷史印記,彷彿掀開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在生動寫實的“耕耘圖”上,漢代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躍然而出;“雙闕、廳堂、鋪首銜環”中,漢代建築立體呈現;“車騎出行”中,漢代貴族連車列騎的場景極盡奢華;“仙人乘鹿”中,石刻二仙人乘鹿相嬉逐,表達了漢代人相信在現實之外,還有一個浪漫的神話世界的信仰與追求……

南都風韻 傳承千古

二月河先生曾這樣稱讚南陽:全國只有三座城市有自己的歷史名賦,西安《西京賦》,洛陽《洛神賦》,南陽《南都賦》,其中兩賦還是南陽人張衡所作。

當年,《詩經》描繪過這裡的楚地風雅,李白吟詠過這裡的漢時繁華,“清歌遏流雲,豔舞有餘閒;邀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南陽是如此令人神往,以至於李白多次遊歷南陽後,最終發出感慨:“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建設等一系列重要工程建設的開展,南陽這顆中原大地上的明珠,再次折射出耀目的光彩。圍繞“三個南陽”建設和“以文塑城”戰略實施,南陽正著力再次展現歷史文化名城。








我與您同行


在上古時代,南陽一直是群雄逐鹿覬覦中原的外交舞臺和戰爭前線。3000年前,這裡開啟中國築造“萬里長城”的先河,方城就是楚長城上的一個關隘,是向北出入南陽的要衝;西峽就是通向山陝的咽喉,陳塘關和花園關就羅列在由西北出入南陽的狹長通道上。


暖春教育


我不知道南陽是不是楚漢發源地,但是我知道南陽不管是從哪方面來說都是純正的中原文化,麵食為主,還有以前有人說南陽也有吃米的,新鄉也有吃米的,開封也有吃米的,在吃米,能有信陽吃米的多呀,信陽水稻總產量四百萬十萬畝,信陽以外河南的水稻產量,都是幾十萬畝到一百多萬畝之前,還只是在部分地種水稻。水稻面積都沒信陽多,怎麼有信陽吃米的多。信陽八縣三區都種有水稻,雖達不到家家戶戶吃米,但基本上每家每戶一天要吃一次或者兩次米,但是信陽以外河南大部分地區達不到家家戶戶都吃米吧。


用戶5366737525910


河南南陽是楚國的發祥地,是最正宗楚文化,吏稱漢楚,湖北是荊楚,湖南是湘楚,安徽江浙是吳楚


小喬


楚國先民起源於河南中部(今新鄭附近)。楚國建國於丹陽,這個“丹陽”現在在哪在史學界一直有紛爭,主要有五種說法,公認的是河南淅川,此外還有安徽當塗、湖北秭歸和湖南枝江以及遷徙說,具體可查詢“百度百科——丹陽。楚國曆史上遷都較多,分別是丹陽、郢都、鄀都、鄢都、江陵、陳、壽春。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楚文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此建都400餘年。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國軍隊入侵,因而變成廢墟。鄀都:公元前506年,因為和吳國的戰爭,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東南,何時遷回郢不知。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何時遷回郢不知。江陵: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河南淮陽。陳: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壽春: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

唯有丹陽一說還有爭議。周昭王時,屢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數十年間,楚人終於在丹江下游(河南省淅川縣)的“丹、淅之會”,建立起了新都。根據山水陰陽的理論,因都城位於丹水之北,故名丹陽,即丹淅說之理論依據。另外,對丹江流域淅川楚墓群地下文物搶救性發掘,河南省淅川縣出土的楚國令尹子庚墓(楚莊王之子)以及周邊大量楚國貴族墓(淅川楚墓)被發現,為丹淅說提供了實物證據。按照中外歷史上地名隨人遷徙的慣例,“荊山”之名也隨楚人的實力所及越過漢水,移植於漢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處,為丹淅說之地理依據。

所以說,南陽為楚國的發源地之說沒有證據。楚國六都的說法,也沒有憑證。只能說在南陽附近有過建都。


勸君一曲沒入情


春秋時楚設宛邑,楚國屬地,稱為宛,楚國在丹陽(淅川縣)建立國都,冶金業發達,為全國著名的冶鐵中心。

戰國後期為秦所據。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設置南陽郡。

春秋戰國時期,南陽已成為全國八大都會之一,已開始使用鐵器,有了冶鐵、蠶絲等手工業和商業,特別是鑄銅業發展迅速,工藝水平較高。

應該說楚國發源地在南陽淅川的丹淅之會,後來才順漢江南下,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是楚國的核心區





mercy好人一生平安


河南在中國歷史上有它的獨特地位,從夏朝到北宋,幾千年來一直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南陽則是河南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春秋之前,周天子曾經在南陽封了很多個諸侯國,不過後期都被楚國吞併了,楚國在這裡設置了宛邑,後來叫宛城。為什麼叫宛呢?因為南陽地形就是個盆地,古代宛和碗是通意的,所以稱為宛城。

春秋時期,這裡都是楚國的領地,因此南陽也被稱為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屬於楚國中心區域,但是沒聽說過這裡是楚國的國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