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2018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水形物语》打败以《至暗时刻》和《三块广告牌》为首的一众呼声很高的入围作品并摘得当年的"最佳影片"大奖,跌碎了所有人的眼镜,也宣告了纯爱情片在电影史上再次归于沉寂。


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回望2013年,理查德·林克莱特导演的《爱在三部曲》用长达18年的时间讲述男女主角初遇、重逢、婚后这三个不同阶段短短三天的故事。观众们欣慰于终于有人将纯粹的爱情放置在简单的故事中,却仍可以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感动。


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但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本已触摸回爱情电影的本质,之后的作品却自此越跑越偏,直到今天,我们很难在一部电影中再看见纯粹和显而易见的爱情内核。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水形物语》和《爱在三部曲》(后文简略为《爱在》)切入,深入浅出地分析爱情电影的蓬勃发展和日渐单薄。


"爱情"之于电影的意义,从来不是“道具”


《水形物语》当年获奖受到一片质疑的背后,无外乎有两种原因:

一是电影本身较之其他入围作品,略显不足,无论从立意还是故事线亦或是现实意义的层面,《敦刻尔克》或《三块广告牌》都远远高于水形物语;

二是电影本身究竟应该被划分到什么类型中去?爱情?政治?还是故事?

对于《水形物语》的这两点质疑完全可以合二为一,从中我们也可以提炼出这部电影作为爱情电影来讲,其最大的短板究竟在哪里。


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 首先来讲为什么说这两点质疑本质上是一个原因。

电影刨除外在的工序,其本质是故事,而故事存在的意义在于反映生活的现实意义。那么一个故事如果想做到让人过目不忘,看后如醍醐灌顶,那它必须做到一点——一次最好只讲一件事,而且必须讲清楚。

对比同年的入围作品,《敦刻尔克》片如其名,就是在讲这场大撤退的前因后果和历史意义;而《三块广告牌》则更简单也更接地气,是在讲一个母亲为孩子复仇的故事,她不断给小镇警察施压的同时还孜孜不倦地追寻事情的真相。

轮到《水形物语》,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它的同时,也无法从错综复杂的叙事线中拎出一条中心思想。因为这部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而"爱情"在这之中则沦为了男女主角打怪升级的道具。整部电影看似以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爱情、破除万难并最后在一起,其实在这背后推动爱情发展的因素有政治、有信仰、有人际、有时代,还有人性。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的类型不明确正是其电影本身的立意不明和表达欲旺盛导致的直接结果。


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 接下来我们将《水形物语》和《爱在》做一个对比,来看看爱情电影的短板究竟在哪里,或者说,一部好的爱情电影究竟是怎样的。

前面提到了"爱情"在《水形物语》中所扮演的角色——道具,那么在《爱在》中,爱情是什么?

三部电影加一起横跨了18年之久,讲的却是简简单单的一对男女在三个阶段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的时间线都只有短短的一天。

《爱在黎明破晓前》里的两位主人公因为同样的原因——受不了车厢里的夫妻吵架而同时躲去了餐车进而相识。两人20多岁的年轻男女谈天说地,进而互生好感。

电影里的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将世俗的一切都隔离开来却并非避而不谈,这次发生在一座美丽城市的浪漫邂逅几乎包含了观众对美好爱情的所有向往和想象。

而在《爱在日落黄昏时》里,爱情从浪漫滑行至真实,时过境迁却又遇到了那个曾和自己相约共度一夜的灵魂伴侣,来自对时间和现实失控的无力感紧紧地包裹住这对璧人。再次携手同行时,时空仿佛交叉错乱回到了9年前——他不再是当年的他,她不再是曾经的她,可他们还是他们。

结尾处误会解开,女主谈着吉他唱着心事,男主端着酒杯看着那个烂漫可爱的她,夕阳热烈温暖地映照出全片的主题——爱在日落黄昏时。

等到了《爱在午夜降临前》,每个人都仿佛在电影中嗅到了简单生活重复无聊的气息,像极了我们和爱人之间曾疯狂炙热的爱情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被无情碾压的样子。

电影中的男女让现实中的我们明白:爱情本来的样子是怎样的,爱情行到中途最害怕什么,爱情走到最后又何以为继。

也就是说,《爱在》这三部电影加在一起,用18年的时间给观众讲解透了爱情的本质——相知相许、信任无他、陪伴隐忍。

换句话来讲,"爱情"之于《爱在》是唯一主题,是永恒的课题,也是观众最希望也最乐于通过电影探寻的意义和真谛。


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简析近代爱情电影发展


"悲剧"和"死亡"一直是戏剧和电影最乐于选择的爱情主题的载体,从早期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到近代鼎鼎有名的《卡萨布兰卡》、《廊桥遗梦》、《人鬼情未了》和《泰坦尼克号》等经典电影,无一例外地会给爱情涂上时代或旁人赋予的悲剧色彩甚至是生死两隔的不可逆结局。

这其实和观众的价值观和社会态度变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观众的阈值越来越高,对爱情的意义和表现形式也愈发挑剔。

所以爱情电影中的冲突推手从《罗密欧与茱丽叶》中的父母反对变成了《目击者》中的文化信仰,从《索菲太太》中的"思想正确"到《当哈利遇到莎莉》中的"友情和爱情的关系"。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电影作品的层出不穷,讲故事的人或者说好莱坞那些编剧赫然发现一个避无可避却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可选的冲突推手越来越少。这就直接导致了爱情故事走向了一个无力回天的方向——越来越乏味,越来越没有新意。

所以《爱乐之城》的获奖也将电影带入了和时尚同样的命运——审美一直在循环

但至少《爱乐之城》没跑偏,也没有在作品中强行表达其他东西。可后来的电影却痴迷于将越多越多宏大的主题夹杂在电影中,"爱情"从故事的主导地位逐渐没落到"道具"的位置。


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水形物语》并非第一个"不屑于只讲爱情"的电影,只是它莫名其妙打败那么多好电影然后获奖这件事,彻底凉了那些守在荧幕前等待好的爱情故事的观众的心。

好的剧本固然要紧扣时代脉搏,将立意不断拔高的同时也要竭尽全力贴合当下的背景和更多的群体。但"爱情"这一主题不同于其他电影主题,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和宏大的哲学背景。

《唐人街》这部电影虽说也有一条爱情故事线,但其主体从未偏离"犯罪",也从来没有让里面或对或错的爱情线喧宾夺主;再看近几年大热的《消失的爱人》,虽然镜头将所有的焦点都对准了男女主角,但其探讨的婚姻、人性以及原生家庭不容忽视且不可逆转的影响却呼之欲出,丝毫没有被男女主角之间扭曲的爱情盖过了光芒。

这也是《水形物语》得奖却不被叫好最根本的原因:这部电影到底想说什么?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标准或自圆其说的答案。


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而《爱在》干脆反其道而行之,直截了当的将主题摆在桌面去探讨、去演绎,整部电影也直奔爱情电影最一开始的形式——只有男欢女爱,没有其他任何复杂的东西。

像这样讲好一个故事很难吗?其实不然。因为无论是电影还是生活中的人,在说话、行动、做选择的同时,就已经反映出其背后对应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观和人生轨迹。也就是说,只要将爱情故事的主角设计得十分饱满,再在电影中加上一些唯美的台词和漂亮的布景,一部好的爱情电影就会诞生。


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看什么?看的就是"别有洞天"。

看电影里的人面对选择的时候会如何取舍;看电影里的结局是否真如自己所想或所希望的那样;看一个两个或几个人在120分钟的时间里怎样代替自己走完这漫长的一生,并给以启迪或警示。

"爱情"本身已足够宏大,也足够多素材可取,如果要拍爱情电影,真不必要给爱情赋予那么多"非A即B"的选项或迫不得已的"岔路"。


是观众毁了爱情电影,还是爱情电影毁了观众?


电影只有一种选择——演观众想看的。奈何观众想看的东西永远在变,故电影呈现的效果亦是如此。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到底是观众对爱情的解读和对电影的阈值毁了爱情电影?还是爱情电影夹带的"私货"越来越多毁了观众的审美?

其实两者并不冲突,严格来说,也不存在谁能带谁的节奏也更谈不上谁毁了谁。


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那爱情电影的不断"变异"究竟为何?

因为每一次成功之后,都会有大批的人跟风。而电影又不能跟风照搬的过于明显,只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加料""改进"。这样做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片的本质脱离了爱情,用特效和繁琐、狗血的剧情来吸引观众,后来又在电影中加上越来越多的主题和作者的情绪,但最终也没给观众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水形物语》本身,是一个好的故事吗?也许是,但绝称不上一个好的爱情故事。人们甚至可以用"童话"来将其归类,但莫名其妙这部电影最后被划到了"爱情片"的范畴里。

这部电影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不知从何时起,观众的泪水和感动只能靠夸张的反转和精致的画面、灯光才能引爆,除却狗血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电影在这种作品的衬托下俨然沦为摄影师、灯光师、音乐制作人的作品,而非编剧和导演的作品。

视觉盛宴从不是电影的定义,只是电影能带给观众的感官效果之一。


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而《爱在》的口碑爆表和经久不衰也给爱情电影的发展留下了启示:也许是时候考虑返璞归真,将多余的意义从爱情电影中摒弃出去,只是简简单单、老老实实地将爱情说清楚、讲明白,让观众从一男一女的身上看到爱情的可能性和未知性,从而得到更多的感悟和生活的勇气。

好的故事永远可以打动人,因为作者的诚意是掩饰不住的。如果一部电影要靠所谓"专业解读"甚至"过分解读"甚至产生争议才能将其中包含的东西摆上台面,这不是一个呈现和奉献的过程,而是在和观众捉迷藏。


写在最后:爱情是梦,电影是梦,梦和梦最终形同陌路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爱情就像梦一样不可捉摸、不可定义,电影亦然。只不过后者是用技巧将故事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就像误闯入创作者的脑海里去"偷窥"别人的梦境,从别人的世界里汲取营养和见识,电影end,大梦方醒。

但电影制作者们作为"造梦人",不能也不可以天马行空,将观众带到梦里却将其扔进一个用玻璃搭建的迷宫之中,让观众什么都能看得见,却什么也都看不懂。

原本同为梦的爱情和电影,本应源源不断地擦出各种美丽炫目的火花,但有些电影却一再脱离轨道,总想着在120分钟电影的每一秒钟都放置各种各样的意义、道理、现实、假设。


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还有哪部电影可以像《天堂电影院》那样留给相隔数十年才被爱人读到的信一大片空间?

还有没有电影可以像《爱在》那样将爱情本来的样子和故事完完整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的只是越来越多的《珍珠港》和《水形物语》,给爱情放在战争里,给爱情跨越种族之后还要扔进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中。

这不是爱情电影,这只是电影里有爱情。


对比《爱在三部曲》和《水形物语》,浅析爱情电影的高光与沉寂


相信终有一天,人们可以再次在电影中美美地做一场名为"爱情"的梦,而不是在梦里捕风捉影地寻找"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