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后面的路如何走?前有上海后有南京,如何提高其竞争力?

手机用户6314962590


以苏.锡.常三市的龙头苏州为例,苏州改革开放以来靠外来经济的带动,成了江苏省内经济的领头羊,而多年来引以为傲的传统本土乡镇企业,这几年大都专制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无锡地区,苏州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借助上海南京周边经济圈的发展优势地域条件下,一定要加强本地经济发展,尤其是注重各市周边的十多个全国百强县的发展,加强自身优势的产业发展尤为重要,做好本地的县乡经济发展工作,夯实本土经济以变革促发展,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那怕外来型经济发生转变,也能保持本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增量。


施大林67


难。这是我对苏锡常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总体上讲依然处于中国城市发展一流水准。但是隐忧也是非常明显的。从城市GDP排名这样一个最关键的指标性因素来看。苏州从最高点时候的第5名下滑到了第7名,无锡从最高点时候的第10名下滑到了14名。苏州由于相对于第8名成都有比较大的优势,短期内还能保持这个排名,长期来看的情况也不乐观。后面的几个城市都是区域中心城市。除了成都以外武汉,杭州,南京,近些年的经济成长都非常出色,凭借着他们的政治优势地位,后续的前景也非常好。别的不说,单就地铁建设这一个领域来看,这些城市的规模都是极其惊人的。除了杭州因为起步较晚,目前在里程上稍逊于苏州以外,其他城市都远胜于苏州。而杭州也将凭借着亚运会的东风,在短时间内实现里程数的暴涨。这些城市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极其巨大。苏州受限于地级市身份,在这个领域得到的支持,虽然相对来说比普通地级市略好一些,但终究不能与这些城市相提并论。

无锡所在的区段城市很密集,相互之间的差距都不大,未来的下滑空间还比较大。这一区段内有大批的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宁波和郑州与无锡现在的GDP落差是非常小的。郑州目前的发展速度很快,凭借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后续的基础设施会进一步强化,无锡政治地位上的弱势会使得其很难在保持领先。济南虽然现在经济总量与无锡还有一定的落差,但是在合并莱芜之后,还会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之前因为地质原因长期推迟的地铁建设已经开始全面启动,副省级城市的政治优势在这个时候会迅速发挥起来。西安的情况与济南大体相似,这些城市在未来5年之内很有可能赶上并超过无锡。

常州的GDP排名虽然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并不意味着发展比较好,只是说中规中矩。由于这个区段内的城市密度更高,所以排名变化比较频繁。提升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北方的不少城市经济成长不佳。在这一区段内,原先领先常州的好几个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城市,比如沈阳,唐山,哈尔滨等地现在落后了。10多年前和常州GDP大体相当的福建城市泉州现在的GDP总量已经和常州拉开了差距,甚至于超过了南通。可见常州主要是由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才得以实现了排名提升。真的要考虑城市的经济成长水准其实也不见得比苏州无锡更好一些。

关于未来的发展,我个人认为绝对水准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相对来说优势会减弱。

首先,所谓的苏锡常都市圈在事实上早就已经不存在了,抱团发展的可能性是0。所谓的苏锡常都市圈,在都市圈内部是不存在核心的,真正的核心实际上是外部的上海。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实际上是以上海溢出的资源发展起来的,所以都是围绕上海配套的。随着乡镇企业逐步转型,苏南模式实际上在三地分化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三个地级市相互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核心。产业方面相互之间还有竞争协同,抱团发展的可能性自然也就很小了。

再加上上海都市圈已经将常州排除出去,这也就意味着三地之间的联系已经出现了政策层面上的分割。最近发布的长三角纲要,虽然重提苏锡常都市圈并且强调要和上海进行协作,但很明显和常州的关系已经不大了。这份纲要有可能是在去年就已经写成最后在今年审批通过的,当时还没有考虑到上海都市圈的划分问题。综合考虑,常州顶多也就是上海都市圈的编外成员。在这种情况下还指望三地协同发展更加不可能。

其次,政治地位低限制了城市未来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比较粗放,所以倒给了像苏锡常这样政治级别较低的城市的发展空间。随着政府对经济管理的强化,政治地位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开始很明显的体现出来。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明显快于一般省会城市,省会城市的发展明显快于普通地级市。计划单列市凭借着其独特政治地位,发展普遍较快,大连和宁波发展相对逊色一些。大连是因为受限于东北整个经济大环境。宁波主要是由于受到上海和杭州两大中心城市的抑制导致的。

政治地位不足对于三个普通地级市的发展很明显构成了大量的负面障碍。苏州的机场问题,三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进度问题,科教文卫资源的引进和发展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的限制了这三个城市未来的发展。长三角发展纲要当中,提到苏州六次,无锡两次,常州一次,合起来都不如南京,杭州以及合肥,勉强胜过宁波。单独比较不如这4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政治地位导致的政策关怀度差距由此明显可见。没有政策扶持,经济当然也能发展,但和同区位地区有政策扶持的其他城市,自然就会形成落差。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现在江苏省政府的资源投入方向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南通现在成为了省政府着力发展的对象。在资源投入方面的倾斜,势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锡常三个城市的未来发展。

至于如何提高竞争力?要从自身和外部两个层面上来谈。

从自身角度来看,苏州临近上海的优势基本上已经挖掘殆尽,负面性开始出现,也就是上海对于苏州高端制造业的抑制效应,已经开始呈现。在长三角发展纲要当中,明确提出要打造上海制造,这就意味着上海要和周边地区进行高端制造业的竞争。由于苏州是其中水准最高的主要竞争对手,自然就是苏州。苏州在和上海进行这一领域竞争的时候,既有优势也有缺陷。苏州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好,配套完善。苏州的缺陷在于相关的科教资源匮乏,高端人才相对较少,金融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就可以有效应对。上海多年前曾经喊出过重新进军制造业的口号,但是以失败告终。所以这种竞争,苏州还是有嬴面的。

无锡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小范围内地理中心优势的丧失。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个方面是上面所说的苏锡常都市圈的解体。另外一个方面是由于无锡天然的地理困局导致的。无锡市区南临太湖,意味着不可能构建南下通道。而随着苏北铁路的发展南下通道的形成将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通苏嘉铁路已经在进行建设,意味着苏州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而随着五峰山大桥和常泰长江大桥的建成,常州也将在数年之后拥有南下通道。两侧南下通道将导致无锡相对边缘化。无锡现在力争泰锡宜,当然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这条通道能否成型还不好说,并且在各方角力之下,几乎是贴着边界线走的。地理上的问题是很难改变的。就目前来看,无锡在交通方面最大的优势就是硕放机场。现在单靠无锡自身的能力,是不能把这个机场做大做强的。所以这个时候确实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进一步向苏州方面释放股份,如果可能的话,双方各持股50%是最好的。虽然放弃了控制权,但是这对于机场的未来发展是最好的。以机场为基础,可以大力发展一大批相关产业。也可以以此削弱地理中心优势丧失所导致的交通方面的缺陷。

常州现在既不是上海都市圈的成员,市区也不是南京都市圈的成员。换句话说,既是两个都市圈的边缘外围,同时又恰好是重叠处。如果说最大的坏处,那就是不能参与到都市圈经济规划。而最大的好处就是拥有了相对独立的自主经济规划权。说到底,常州的目前的优势也就在高端制造业。后续只要坚持发展这个行业,并且围绕这个行业发展配套的服务业,至少不会太差。常州还要充分利用南下通道发展的契机,构建局部小枢纽的地理优势。

至于外部层面。其实说到底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尽可能的提升政治地位。但就现实层面来看,无锡和常州恐怕是没有机会的。苏州还是有比较大的机会的,关键就在于究竟要不要争取,如何争取?这就涉及到很多的很现实的问题,比如地方层面上的权力分配,税收分配,以及和周边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说,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现在的问题很多都集中在政治地位方面,这个死结不打开,很多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


用户4325101516


苏锡常后面的路怎么走?前有上海,后有南京,如何提高竞争力?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作为60年代的苏南人最有发言权。同属苏南吴语区的当地百姓,其一;他们的目标并没太远大,只看左右。周边有的,我也要有。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有。这叫不落人后。第二;由心而发的能者为师!周边的创业能人,普遍认可其发展恒心之强大。本地都能适应其推动经济建设的能力和充分吸收发挥的能量并与其匹配。这叫龙头企业效因。第三;持之以恒的从业传统。从以粮为纲解决温饱的口粮问题开始,都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思想影响着近几代人的劳动热情。第四;依托教育提高科技进步,制造业永远是苏锡常的强项。现在不过是在奔向智造的途中。第五;电商和服务业,金融行业在当地不是主业一直没有被看重和发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带动固定资产和不动产的投入。不断的更新设备。从而改造与设备相配套的厂房。周而复始!等等!总之,能克服很多人为和政策应对的问题解决,苏锡常地区是全球零部件配套最全的出产地。稳步前行才是硬道理。当然没有各地省城或副省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发展那么全面。也并不会没落!再则区域和人口也是制约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综合今后的路怎么走,苏锡常三市2000多万老百姓会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会越来越好!


最底层的观察员


我是扬州的,衷心希望苏锡常越来越好越来越牛,毕竟是咱江苏的,真心看不惯某个地方近年赚了点钱就死不要脸的要跟苏州比较了,真不知道哪来的底气


阿赖耶识3575


有苏锡常人的勤劳和智慧在,你的担心是多余的,就拿无锡来说,都知道纺织业在这一百多年来一直是无锡的支柱产业,可就在十年前无锡为了生态环境,关闭了市区所有的纺织厂企和最暴利的化工行业,还关闭了高效能低收益的企业,好多低端制造业关闭或搬迁去了苏北,造成🐔的屁严重滑坡,很多打工者纷纷离开无锡,都觉得无锡衰败了。经过十年的韬光养晦,从2016年起,无锡蝉联了内地宜居城市排名第一,2016年让美国人傻眼的世界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是无锡造,蛟龙号胞弟全国产部件的4500米深潜器也是无锡造,国庆节江苏彩车上显摆的这两样都是无锡造,再一次向世人证实,无锡的实力不容小视,2017年全国第十三个进入万亿,无锡的🐔的屁水份很低,大家都知道无锡的房价很低,人均更是万亿俱乐部里深圳第一无锡第二,苏州常州紧跟着也在企业转型,后景一片光明……现在的无锡有我国最强的物联网产业链,一旦5G普及😄😄😄


第七感萌主


苏锡常早就超越北上广深任何一座城市了,苏锡常gdp37000多亿……上海是32000多亿!!苏锡常人口2000万,人均gdp16000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苏锡常加油💪,江苏加油💪,中国🇨🇳加油💪


美好的总是让人向往


讲多讲少都没啥好争的,事实就是南京的路还很长,集中了省内如此多优质资源,还能混成现今模样的省会也是少见,按江苏省的实力,省会最起码2.5-3万亿的量,就目前这点可怜的数据确实太丢人了。最该自省的是省会,少打嘴炮多干实事,喷人家之前先照照自己,活在历史里走不出只会被湮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好孩子。






用户7234555860334


前有上海,是事实,后有南京,请问南京比你苏锡常落后吗?歪理邪说


满洲里套娃


苏锡常,平常的一般地级市,他们没有象计划单列市的优厚条件,也无副省级市的权利,更无特区的特殊照顾,全靠自己打拼出来,如果说是地域优势靠近上海,那么可以说有一点,但不是全部,只要看浙江嘉兴就明白了,苏锡常的发展自然的联起来,目前苏州与无锡巳经发展的联起来,马上苏锡常的区域铁路联通,长三角的政策的实施,三亇市1+1+1>3甚至大于6,苏锡常最大的优势是制造业的强大,这有一比,中国比美国发展的快就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的优势,苏锡常未来将强势屈起,让那些说三道四的人去嚼舌根吧。


用户8622155719130羊


呵呵呵!快别提什么苏锡常了!现在为啥变苏无常了啊?靠不起来的东西就别天天往一块凑了!再凑下去就变成苏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常州市了!看看苏州旁边的几个市就知道了!快吸干了,苏州幸亏不是省会,不然估计就剩苏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