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对长生不老深信不疑?他是否读过《山海经》?

远方6096


其实,秦始皇并非对“长生不老”深信不疑。

我们认为秦始皇一直追求长身不老,主要就是看到他身边有一群方士,还有个著名的徐福带人去求仙——如果把这件事情放大,自然觉得秦始皇是个疯狂求仙的人。

但实际上,我们结合《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山海经》来看,事情不是这样的。

先说《山海经》。这本奇书作者不详,主流认为并非一人所著,而且是从战国中期开始慢慢的增删修补而成。其中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荒诞不经。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了《山海经》,也说这本书过于荒诞,不能作为史料参考。

这证明,《山海经》很有知名度,但是内容难以理解。

那么,传说中为楚人或者巴蜀人所著的《山海经》,一定在秦国也非常有名,秦始皇作为战国时代的终结者,看过的可能性很大。


假如说秦始皇看过《山海经》,他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首先就是对辽阔疆土的向往,毕竟《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丰富,虽然无法和现实一一对照,但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想探究其中的奥秘。

其次,就是《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可能让秦始皇有了求仙的想法。《山海经》的山川大泽中,有无数神奇的物种,比如有一种鸟,吃了它的肉就会不想睡觉(《南山经·基山》);比如有一种土,涂在牛马身上,牛马就不会生病了(《西山经·石脆山》);比如有一种鱼,吃了之后人就能无忧无虑(《北山经·带山》)……

这些神奇的东西,就算不能让人升仙,弄到手也非常有用。


那为什么说秦始皇对“长生不老”兴趣一般呢?

如果你认真看过《山海经》,就会发现其中记载的神仙,主要是在西边。《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记载,简直就是明摆着告诉别人:这里就是神仙居所,来修仙吧!

从数历山的“白珠”开始,高山、女床山、龙首山、鹿台山、鸟危山、小次山……美玉、丹砂、黄金,一堆好东西,而且越来越多。再接着看的话,就到了神话传说中的不周山、昆仑山、玉山、轩辕丘、天山……直接说明了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也就是说,秦始皇如果看过《山海经》,就一定知道《西山经》所描绘的地方,才是求仙的终极目标。而且,就算秦始皇没有看过《山海经》,秦地就在西边,相关的传说也一定听说过。

(徐福东渡)

但是,我们看不到秦始皇派人去寻找昆仑山、轩辕丘,或者寻找西王母的记载。他宁愿让徐福去大海上碰运气,为什么不派人去西方呢?

很简单,秦始皇并没有对找到神仙抱有太大的希望。当时的那些方士们,研究最多的就是炼制“仙药”,但是我们在《秦始皇本纪》中看不到秦始皇吃仙丹的记载。(想想明朝的那帮皇帝们,快把仙丹当饭吃了。)

既不去西边找神仙,又没有吃“仙丹”的记载,你能说他对长生不老深信不疑?


那秦始皇为什么养着这帮方士呢?为什么又让徐福带人去找长生不老药呢?

首先,那个时候人们都信鬼神之说,秦始皇也不例外,找神仙算是“例行公事”,能找到最好,找不到就算了。

其次,秦始皇当时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顺利推行郡县制,不引起天下大乱。《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咸阳宫的酒宴上,博士七十人讨论郡县制的问题,秦始皇把这个问题下到朝廷继续讨论,丞相李斯建议全面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

这是一项重大政治事件,我们可以肯定,秦始皇本人是坚定的支持推行郡县制的。但是在当时,很多人对这个政策是持反对意见的。要想顺利的全面推进,就必须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才行。

秦始皇自然知道,各国的旧贵族一定不会真心支持的。所以,他想努力争取各地的儒生的支持。

所以,最初秦始皇是很善待儒生的,你看秦始皇三十四年的这次酒宴,一群儒生反对郡县制,秦始皇也没生气,就是不想和他们闹翻。(但是李斯不一样,他知道必须以法治国,推行郡县制,哪怕和儒生闹翻也无所谓。)

像徐福、侯生、卢生这样的方士,虽然“专业”是求仙炼药,但是在那个全民相信鬼神之道的时代,他们也是各地比较有声望的人。秦始皇要稳定地方秩序,这帮人必然用得着。所以我们看他在身边聚集了三四百名方士,难道仅仅为了炼药?

这帮人炼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年啥都没弄出来,秦始皇不砍几个脑袋?

所以,秦始皇并非完全用这些人求长生不老药,更重要的是稳定他们,利用他们。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弄死了一群方士。为啥呢?因为侯生和卢生逃跑了,还顺道造谣诽谤,污蔑秦始皇,这还能忍?

秦始皇要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要实行郡县制,最初是想采取“怀柔政策”,拉拢一帮有学问的人支持自己。结果,这帮人不识好歹,非要反着来,咋办?弄死呗。

好,回到题目本身,秦始皇就算看过《山海经》,也不是痴迷长生不老。对于他来说,自己的千秋霸业如何稳定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七追风


首先,关于长生不老这话题,我觉得非常刺激。因为这个话题可以勾起大部分人的兴趣。别说是古代掌握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就算是平民百姓,都是十分向往的一件事。


我们纵观整个华夏历史,我们有太多关于长生不老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各种帝王平民人物。流传至今的古籍可以说是车载斗量。比如在孙悟空拜菩提老祖,学习的就是长生不老之术。神话英雄后羿去昆仑山求西王母的不死药,道教炼丹术士葛洪炼制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明唐太宗李世民、明代嘉靖皇帝等等。


那么长生不老对于普通的人吸引力太大,同时也代表着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人们幻想着这个世界能有一种东西,让自己能够摆脱死亡的终极命运,超脱生死轮回,成就佛家所谓的大道正果。不管是黎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天子帝王等等,都对此乐此不彼。

那么,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看过《山海经》?我想这个问题是肯定,因为《山海经》是由《山经》、《海经》组成,很多内容章节在后世很多问题皆有呈现。比如大禹治水。我们知道秦国祖先大费跟随大禹治水,而且舜帝曾需要其后代将会大出于天下,后来我们都知道秦王嬴政真的灭六国一统天下。所以对于有大禹记载的书籍,秦国历代君王对大禹非常崇拜,所以作为秦始皇嬴政肯定会关于记载大禹治水故事的《山海经》,当然那时候还没有成书。



只是有一点非常明确,《山海经》跟什么长生不老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山海经》里根本没有长生不老的事情记载。不管是长生不老药还是长生不老的方法,都没有。关于长生不老的故事,很多都是因为秦始皇处于在历史时期。他创下了那么大的大业功绩,那么他肯定担心自己的王朝能不能流传下去,毕竟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为此,他开始迷信神仙,派出方士、术士等等去求仙问药,以期望能够长生不老,把自己创立下的王朝能够世代延续下去。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权力达到了顶峰。因为三代奴隶社会王朝——夏商周,其天子权力都是非常小,实权范围狭窄。那么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实行的是封建郡县制度,其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那么大的功业,天下一统,丰功伟绩,谁有谁都会想自己能够亲身经历这一切。


但从他的后来表现来看,他只是一时兴起,想寻找仙人来得到长生不老药。但后来他还是比较务实。从史料记载来看就知道。《史记 始皇本纪》原文: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但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对自己的生命已经不在抱有永生的念想。他看清了生命的真相。就算是活到800岁的彭祖又怎么样,最后的结局还不是逃不出死神的魔掌。

即使掌握着拥有支配天下的权力,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人,面对死亡,也只能乖乖就范,毫无选择。所以后世那些对于长生不老的期盼都是痴心妄想。


云梦泽中的无名之士


读没读过山海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里面的故事大部分他应该是知道的。秦始皇一统六国,享受六国全部的资源,包括信息。至于长生,试问谁不想?

他能力虽强,但是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袭,最终的结果依旧会是成为历史的一捧黄土。但是他不甘心啊,自己打下了如此大的基业,不能这么简单的就死了。所以他想要寻求长生,一是维护自己大秦基业万世不倒,而是彰显自己功高千秋。

至于山海经的内容,我们今天所看到了的部分或许早就不是最初的那部分了。大多数流行的观点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部分是由西汉刘向父子整理编撰的。

但是秦始皇生活的年代在刘向的前面不久啊。而且这二人的书籍也是根据前时期的故事资料整编的,加上秦始皇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可见秦始皇必然是更加的了解这方面故事的。

至于说秦始皇对长生深信不疑的话,也不尽然。要是说真的有长生的方法的话,以往为何没有人成功过。以他的能力,想要找到类似的例子应该不难。我想应该是一种寄托罢了,人之将死,即便是有一点点的希望,他也会信的。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他寻找长生的梦。


盛世打杂


有一个猜想,所谓长生不老,其实可能是道家的“春派道家”为了逃离秦始皇的控制甚至诛杀,给秦始皇下的套。

孔子有个很著名的主张,叫“春秋大一统”,当时一年就只有春秋两季,这就是“太极生两仪”,而儒教国家的祭司阶层道家人物实际上分为两类,以道家学术或称为黄老学说来划分,第一种是道家黄帝学说的《道经》,他们重点关注建设,可以称之为“春派道家”,后来类似于西方《圣经》地位的《道经》被秦始皇焚毁;第二个流派是道家老子学说的《道德经》流派,重点开始关注诛杀,可以称之为“秋派道家”,由于后来其传人韩非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方法是“君无为,法无不为”,基本上类似于古代的“一元制君主立宪”,秦始皇在他们鼓动下实施了“焚书坑儒”,所以后来掌握话语权的儒家称其为“法家”,以区别于自己思想启蒙者的道家。

“春秋大一统”,就是孔子主张,儒教的祭司阶层,不论是“春派道家”,还是“秋派道家”,作为宗教势力应当追求统一,世俗管理,行政势力也应该推崇统一。

“春派道家”属于传统道家,他们的传人庄子提出了实现“无为而治”的方法,叫“君无为,而臣有为”,基本上就是古代的“二元制君主立宪”。

当时秦始皇采用了法家(“秋派道家”)的主张统一了天下,道家(“春派道家”)已经发现了法家意图通过秦始皇实现“秋派大一统”,而不是“春秋大一统”的目的,他们就有一部分人士谋求欺骗秦始皇,鼓吹海外有“长生不老药💊”,让秦始皇派武士去寻找,然后他们策反了武士的头,就是齐地的墨家巨子徐福,骗取大量人员,物资去海外建国,据信应该就是后来的日本🇯🇵。

日本现在与这个猜想有联系的例证主要有三点:1.日本的天皇是神而不是人,中国的皇帝则是大神中的大神,宇宙主宰的意思;2.日本也有“士”的概念,只不过是武士为主的武士家社会阶层统治国家,并且“墨社会”至今在日本都是可以合法存在的,中国则是以文士阶层为主的儒家社会阶层统治国家;3.日本有“神道教”,中国有道家,也有道家推演出的道教,而日本的天皇和幕府的关系,则十分接近庄子等“春派道家”主张通过“君无为,而臣有为”方式实现的“无为而治”。

应该说,“春派道家”的下套非常成功,秦始皇本来含义是“始皇帝”,那么他本来确信自己是非死不可的,但由于受到存在“长生不老药💊”的虚幻思想,就一直没有册封太子,这是为秦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而秦始皇还愚不可及的被徐福连续骗了两次,第一说明道家的骗术高超;第二也说明秦始皇认为墨家属于武士头脑简单不会骗人,上了人类惯性思维的当;第三也印证了这个“皇帝”有名无实,并不是大神当中的大神,更不是宇宙的主宰。

个人观点认为,秦始皇应该没有看过《山海经》,如果有看到,也是“春派道家”有意让他看的。


河东来


秦始皇大概是看过的吧。

不过他看到的山海经跟你看到的不一样。

山海经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其成书年代从战国到汉朝初年,不断有人增删。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肯定不是最初的模样了。

例如在《论衡》里提到的一些山海经情节,我们现代流传下来的版本就没有。

所以秦始皇作为战国的终结者他肯定是看过山海经的。

他看到的时候大概对上面记载山川地理最感兴趣,这是他打仗要参考的啊。

后来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开始巡游工作,他就是要看看自己的疆域。

作为一代雄主,他为什么要相信长生不老。

那是因为在当时流传着许多神仙故事。

那时候的神仙大概就如同王充在《论衡》里说的,长着常常的羽毛,可以飞翔。

他们给你一粒不死药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他作为一代雄主,打败了六国,打败了所有的敌人,但是他打不败另一个敌人:时间。

时间最终会摧毁他。

对于秦始皇来说还有许多大事要干啊,例如南越还没有统一,他派出的军队还没回来,胡人虽然不敢南下而牧马,但还是没把他们最终消灭掉。

这么多事要做,秦始皇需要时间。

正所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秦始皇就是这样啊,何以解忧,唯有长生。

于是他派人出去寻找不死药,徐福出发了,再也没有回来……

他最终还是倒下了,随着他倒下的是他的帝国。


锦翼


一切都是猜测。我个人觉得秦始皇是一定看过山海经的,而且是完整版。自古以来,皇帝拥有的资源都是毫无疑问最好的,《山海经》这种奇书,他没有理由没看过。至于为何那么执着于长生不老,可能上古时代,真的有人成仙得道吧。如果没有先例,一个掌握了全国资源的人又怎么会轻易相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