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既然知道曹操必走华容道,为什么还让关羽去华容道伏击?

蓝颜刺骨


1

如果三国演义中拦截曹操的不是关羽,大约情形会是这样吧:

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 “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 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赵云,白马银枪,背插青釭剑,大喊一声:曹贼,我家丞相早料到你要经过这华容道,今天这里就是你葬身之地。



说毕赵云拍马挺枪直取曹操,有大将许褚徐晃前来拦阻,赵云挺枪磕开两人兵器,另一手抽出背后青釭剑,冲着不远处的曹操大喊一声:看法宝。

青釭剑带着寒光直取曹操,曹操挺手中短戟相迎,怎奈赵云久历战场,刀剑上的技巧娴熟,这纪飞剑用了巧力,曹操一磕之下剑柄倒转,剑刃正砍在脸上。

一瞬间一个念头在曹丞相心中回旋:这下,我的头风病算是彻底好了。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战死于华容道。

曹操一死,他留下庞大家业由谁继承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自己手下谋臣司马懿杨修的辅佐下,展开夺嫡之战,曹魏内部矛盾重重刀光剑影。

吴主孙权见刘备再无利用价值,举兵侵占荆州,刘备再次被打的无立锥之地,带着关张赵云诸葛亮仓皇投奔西蜀刘璋。

刘璋软弱,对刘备这位大汉皇叔还算不错,给了他一县之地暂时安身。

刘备和孙权夺荆州一战,精锐损失大半,想要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既定策略掳夺西蜀,力有不逮。

另一面,曹丕惨胜曹植,登上王位,但是国力消耗巨大,孙权趁机占领了合肥等许多曹魏要冲,隐隐和曹家行成南北相望势均力敌之势。

奔波一生的刘备终于老死蜀中,起事时是织席卖履,奔波一生也不过借人一县之地暂时栖身,他心里不甘啊。



临终前刘备握着诸葛亮的手流泪道:先生,如果当年我们不派子龙杀死曹操,结果也许不至如此,不至如此啊……

2

所以曹操不死,对刘备才最有利。

孙权为了抵抗曹操需要刘备这个盟友,这是刘备存在的意义,这叫养寇自重。

如果后世的吴三桂真的读懂三国,大约也就不会在昆明街头勒死永历帝了。

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敌人。

正史中刘备根本没有派人在华容道拦截曹操,当然曹操也没有三笑。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天才的设计了华容道这段故事,凸显了曹操之奸,诸葛之智,

关羽之义,显示了中国的高级智慧。

《三国演义》中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为何必是关羽?

因为在诸葛亮的算计中曹操不死,刘备才会利益最大化,但是拦截曹操是向盟友孙权显示自己一方的能力。

所以华容必须道拦截曹操,但是又要保证曹操不死,这比较高难度,毕竟不能派个阿猫阿狗过去虚晃两下然后放走曹操吧,这也显得太假了。

这种事儿要做的巧妙,不留痕迹,所以诸葛亮让和曹操有旧的关羽去拦截曹操。

孙权那边看到自己派遣拦截曹操的是刘备集团能力第一的关羽,自然没话说。

诸葛亮对关羽曹操的为人又了然于胸,知道曹操如果以旧情求关羽高抬贵手,关羽必然下不了杀手,义气千秋的关二爷必然会放走曹操。

在三国时代,忠义一直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孙权知道关羽放走曹操,也不会有太多责难。

另一方面,关羽对诸葛亮这个新人窃居军师高位一直不服,毕竟原来刘备集团的二把手是关二爷,诸葛亮一来关羽成了三把手,骄傲的关羽心中自然不服。

诸葛亮正好借此杀杀关羽的树立自己威信。

他用激将法让关羽签下军令状,当关羽没有完成KPI时,诸葛亮按照军纪要杀关羽,这就向刘备集团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们队伍中曾经的二号人物犯了错,我照样要杀。



但是关羽这种骨干是不能死的,所以最后诸葛亮把这个人情卖给了老板刘备,刘备的恳求下,才免了关羽死罪。

这场大戏很可能是刘备和诸葛亮商量好的,只有他们俩人事先排练过,其他人都是即兴演出。

但是,结果圆满。


文:薛白袍


薛白袍


我们就按《三国演义》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诸葛亮在知道曹操必走华容道,还让关羽去华容道伏击。这实际上恰恰证明了诸葛亮智商和情商很高。更为确切地说,诸葛亮有着高度地政治敏感度。实际上,这是经典的三方势力的博弈论模型,而这个博弈结果就是要对最弱一方最有 利。而最有利的方式就是曹操不能死。

首先就是从此不能死,曹操如果死了,但他的政治体系和军事集团尚在,曹操死了对刘备集团没有任何益处。只能便宜别人和孙权,诸葛亮又不傻,为何替他人做嫁衣?杀曹操、扶保汉室是政治口号,是政治正确,只能说不能做。刘备集团还没有成事。太弱小,曹操必须要留着,这个事情道理上没问题,曹操这事只能放,当这事只能做的巧妙,干净。只能做不能说。这个黑锅只能关羽背。别人还真不合适、毕竟关羽忠义无双。不仅要你关羽放曹操,还要让你立军令状。诸葛亮顺便还可以压关羽一辈子。关羽为了这事黑锅背了一辈子。

对比华容道捉放曹,和后来的西安事变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是不得不放,换言之,如果换在刘备取汉中以后,出现了华容道刘备肯定亲自出手宰曹操。也就是政治形式迫使诸葛亮不得不把曹操放了。实在是“迫不得已”当时刘备的战略态势没有形成和建立起来,留着曹操防止其内部分裂,更需要曹操来遏制孙权,曹操一死,北方必然会大乱,孙权就是最大得利方

政治最现实,但唯独不能直接说只能作,只能用最巧妙和最恰当的方式把曹操放了。不然会出问题,需要留着曹操来遏制孙权,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只有共同的利益才能合作。没有曹操就不存在刘备孙权的合作的基础,威胁存在是合作基础。

再就是关羽为人孤傲,很难驾驭。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道。就是为了制约关羽。在自己手里攥着关羽的一个短处,让关羽“欠”诸葛亮一条命,关羽为人桀骜不驯,对诸葛亮一向不大服气,借此事也可以拿住关羽、彻底让其拜服。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诸葛亮知道曹操会走华容道,也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但他仍然决定派关羽去驻守华容道。换句话说,曹操命不该绝,诸葛亮不希望曹操死在华容道上。

诸葛亮为什么要放走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激怒关羽去驻守华容道?接下来说出我的观点!

一、迎合正史

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罗大爷杜撰的一则小故事,不见于正史。在正史中,曹操确实也走了华容道,但没有遭到任何埋伏,成功退回了襄樊地区。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到西晋初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其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故事的内容三分真七分假。不可作为史书观赏。主干方面它会迎合正史,根据历史的发展剧情,融入一些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


所以!曹操不可以死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可以说是“关云长义释曹操”一节的半个主旨内容。

二、根据“演义”的剧情,诸葛亮不能杀掉曹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曹操虽然兵败赤壁损失惨重,但曹魏仍然是中原的第一割据势力,他的北方政权根基稳固,并非速亡之国。

如果杀了曹操能够灭掉曹魏的话,刘备、孙权、诸葛亮肯定会尽力争取干掉曹操。但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现在杀掉曹操,无非就是魏公子曹丕提前接替曹魏政权,影响不了曹魏大局。

而对刘备集团来说,则一点好处都没有。曹操死后,曹魏会提前上演夺嗣之争,无暇顾及襄樊战场。解除了荆州的威胁,刘备存活下去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孙权长期盘踞在扬州一带,窥视中原之心已久,一旦给到东吴机会,东吴势必趁机发展实力。孙权很有可能会向荆州一带大举进攻,吞并刘备集团。

如此一来,刘备集团难以存活。

三、演戏就演全套,一边作戏给东吴看,一边给关羽报恩的机会。

赤壁战场上,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由周瑜指挥主力部队在正面战场破敌,刘备负责堵截曹操归路。

刘备故意放走曹操,如果让东吴看出了端倪,孙权势必不会善罢甘休。所以诸葛亮要演这么一出戏,既要假装是自己的用人失误,还不能让东吴识破。

所以关羽是最佳人选,利用关羽曾经受过曹操的恩情,用关羽的“义气”来堵住东吴的嘴,同时也让自己的用人失误,显得更加逼真。

另一方面给关羽报恩的机会。关羽昔日投降曹操,深受曹操厚爱。曹操不但给予他的赏赐异于常人,甚至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事,都不跟关羽计较。

关羽虽然不说,但诸葛亮深知,关羽的内心常常感念曹操的恩德。为了避免以后与曹军交手的时候关羽有所顾忌,不如借此机会让关羽先报答了曹操的恩情。

所以!诸葛亮让关羽去驻守华容道。而且还故意激怒了关羽,让关羽主动的立下了军令状。这样一来,关羽会更加觉得对不起刘备,更加觉得还尽了曹操的恩情。


爱尚文史


这可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编的一个故事。

为了突出关羽的形象,罗贯中先生在书中曾经多次写了曹操上马提金,下马送银送美女,而关羽不为所动,胡班奉命放火烧关羽车仗,见关羽秉烛观书,深感敬佩,故放关羽车仗出城等等情节。

最有趣的就是华容道,关羽捉放曹,写得有生有色,抬高了关羽形象,贬低了曹操形象。

此小说故事也。


丛中笑6603


赤壁之战,曹操最后败走华容道,遭遇手持青龙偃月刀,胯下骑着赤兔马,正打算守株待兔的关羽,此时的曹操已人困马乏,精疲力尽,无力再战,而关羽则精力旺盛,好整以暇,就等着曹操送上门来。

本来看着曹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等着做关羽的俘虏了,可是因为关于念着曹操曾经对他的恩情,竟然放了曹操一马,让曹操逃去。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对这情况诸葛亮也早有预算,竟是有意卖关羽一个人情,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不愿与曹军为敌,这是诸葛亮愿意姐关羽之手放曹操生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孙刘联盟虽然与曹操对抗于赤壁,但是,孙刘都不愿单独与曹操为敌,因为双方的力量太悬殊了,当时孙刘联盟共有5万大军,而曹操却是八十多万大军,号称百万,手下谋士成千,将领上万,若是真将曹操捉了,那么曹军无论夺权还是争势,都有可能打着为曹操报仇的旗号,为难孙刘联盟中的其中一家,而孙刘联盟皆不足以与曹操抗衡,更不要说其中一家了。特别是刘备,当时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更是不值曹军一击了况且虽然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取得胜利,那也是曹军骄兵,疏于防范,但是这样的好事岂能还会有第二个!无论是孙权还是刘备都不敢冒这个险。

也因为如此,作为主战场上的孙权军队,把捕捉曹操的会给了刘备军队,而刘备集团军明明知道这是孙吴所挖的一个坑,也不得不往里跳。好在诸葛亮能够推测人心,他算准了关羽与曹操有救,并且受过曹操的恩惠,而关羽最是仁义,必定会放了曹操。这样一来不但自己卖给关羽一个人情,也让关羽还了曹操的人情,还成功的跳出了周瑜所设计的深坑。一箭三雕一举三得,诸葛亮不愧为智绝天下也。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希望通过这次关羽违背军令状,本当被斩,而最终因诸葛亮而得以宽宥,让刘关张三兄弟欠诸葛亮一个人情,为以后在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方针时能够顺利进行做了铺垫。

诸葛亮虽然是刘,关,张三顾茅庐而进驻刘汉王朝的,但是除了刘备对诸葛亮给予了应有的尊重之外,关羽和张飞都是对诸葛亮抱着怀疑态度,甚至有些排斥,特别是关羽,武功既高,又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因此对刘备三请诸葛亮非常不服气。如何能让关羽和张飞对自己心服口服听命于自己,诸葛亮可算是绞尽了脑汁,而华容道还恩于曹操就给了诸葛亮一个机会。

诸葛亮先激关羽立了军令状,然后又派关羽镇守华容道,这让关羽在华容道遇到了狼狈的曹操,想到曹操曾经对自己的各种照顾和优遇,于是放了曹操逃生而去,但同时也非常愧疚,认为自己辜负了大哥的信任,也对诸葛亮心生敬畏,承认了诸葛亮胜自己一筹,就这样,诸葛亮成功收服了关羽。


萍风竹雨123


三国演义至所以这样红火搬上银屏且家喻户晓,从诸葛亮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就把观众吸引住了,怎样的来实施三分天下,听罗贯中先生慢慢道来,从此诸葛亮手握羽毛扇山人自有妙计闻名天下至今广为流传。

从此一般的战役无论曹魏,东吴在蜀汉五虎将的手下大多数都是屁滚尿流,互相残踏,死伤无数,但华容道这一节并非如此,曹操事实败走华容道,可诸葛亮是无可奈何,知道也没有用,兵贵在神速,人无分身术,刘备尽率部队赶到时,己是马后炮,曹操早已扬长而去,并笑刘备诸葛亮不会用兵,这是事实,历史有记载,而罗贯中先生为了让三国演义更精彩,特意利用曹操对关羽有不杀之恩,故意重点突出这一故事,更加衬托诸葛亮的神算,不能让曹操死,有意留着曹操来平衡三国鼎立的局面,把曹操,关羽玩弄与股掌之间,战争变成戏剧化,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可一世曹孟德也必须做出声誊上的牺牲来成就诸葛亮的山人妙计。无人不能不叫一声妙呀!从此关羽的美名也名扬天下,知恩图报,义释曹操,纯扯犊子。

这不是历史仅笑话而已。


9紫气東来


按《三国演义》原著小说的描述,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比较被人们所认同:即一是为了维持北方地区的稳定,为了维持孙、刘、曹三家的相互制衡。二是为了让关羽彻底还恩于曹操。

接下来,先看第一种观点的分析理由。当时(东汉末年),曹操集团依仗着,政治上的“挟天子以令诸候”,后又经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地区。而孙吴方面,在历经了孙坚 ,孙策以及孙权三代人的打拚,也已经占据了江东若干个州郡了;只有刘备集团,尚连一块立锥之地都还没有。倘若赤壁之战,诸葛亮派别个将领守华容道,并且把曹操给擒杀了,北方地区就会重新陷入大混乱,而少了曹操集团牵制的孙吴集团,会立刻掉头灭了实力相对较若的刘备集团。如果这样的话,也就没有了后来,魏、蜀、吴三国的鼎立局面了。

然后是,第二种观点的分析理由。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原著小说当中,关羽关云长是忠义的化身,而在“白马之围”之后,曹操曾有大恩于关羽。虽说关羽已为曹操,“诛颜良,斩文丑”,算是已经报答过曹操了,但是以关羽的性格为人,总还觉得承不起曹操的大恩。经过华容道这一“捉放曹”之后,曹操与关羽之间的恩情,才算是彻底了结了。因此,这才有了以后,关羽对曹军作战的,“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进攻樊城”等精彩故事发生了。

除此之外,就是小说写作小说而故意为之的了。譬如说包括“草船借箭”,“单刀赴会”,“空城计”等故事情节,要么是作者虚构的,要么是作者张冠李戴而生成的。也许真实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关羽守华容道,义释曹操”等这些故事发生。


骑蜗牛走高速


必须说明这一点并非诸葛亮失算,而是精算,甚至是给关羽的一个隐藏任务。

击退曹操,夺取荆州是刘备集团的最大目标,也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其中并没有把干掉曹操视为必须完成的使命,如果龌龊一点讲就是希望能保住曹操一条命,不让孙权有机会杀死曹操。

一山不容二虎,有关羽的地方就不可能会有东吴军队插足的余地,而且为了演出放掉曹操,诸葛亮甚至搞了一系列假动作,譬如派出张飞、赵云等人追杀的剧目,但目标只是为了阻止东吴介入,顺便趁火打劫,引导曹操回家。

保住曹操是实现隆中对的要害,否则曹操一死,天下又乱了,属于强势的东吴自然可很顺利席卷天下,那时候真没刘备集团什么事了。

关羽镇守,他和曹操的关系,天下皆知,为了掩人耳目,还得出发前立下军令状,很表面化说不会徇私情,呵呵,事后怎样,还不是废纸一张,当了荆州主将。

领了军师密令,受了大哥千叮嘱万拜托,关羽果然勉为其难地放走了曹操。任务完成得天衣无缝,这才是真正的统帅。


鸿哥iouyh福小铺


大家好,我是老王,我简单回答下题主的问题。



我们先看背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跟刘备分析好他出山以后的策略:诸葛亮认为现在的天下形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比诚不可与争锋”。而孙权守江东已经三代,人才济济,还有天险可守,只能争取作为援助,联孙权抗击曹操。并且,诸葛亮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构想。

三足鼎立,绝对是当时最好的状态,有利于联合相对弱小的孙权,一起对抗势力最强的曹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让关羽去劫杀曹操,是因为关羽仁义,必不杀对他有恩的曹操。而诸葛亮也不想让曹操这么早就死了。或者说,诸葛亮不能让曹操死了。

原因有三。

第一,不能死!曹操一死,必然北方诸侯再次并起!而此时,孙权实力最大。可能造成孙权独霸天下的局面。本来孙权占据江东易守难攻,再让他入主中原!那么,孙权必然会有统一全国的实力!

第二,不敢杀!如果关羽杀了曹操。曹氏家族必然迁怒于刘备。刘备还没有站稳根基。如果曹氏家族放弃攻击孙权,甚至联合孙权共同绞杀刘备。刘备必将灭亡!所以,不如让关羽卖个人情给曹操。曹操回去以后,转攻为守,也主要是防守孙权。此时,孙权乘胜攻击荆州不得,没人管刘备。最后被刘备得手荆州。

第三,杀不死!诸葛亮也说了,他夜观天象,曹操命不该绝。演义中,诸葛亮这样的能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好阴阳风水。所以,也会听天命行事。

总之,曹操不死,刘备才有时间慢慢发展势力。这也应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构想。


勇战王聊历史


苍茫大地认为《三国演义》中孔明令关羽守华容道原因如下:

一、借华容道事件征服关羽。

关羽是一位眼睛长在天花板上的主儿。心高气傲,尽管孔明出山后“新官上任三把火”,让关羽对孔明的指挥才能已然信服,但还没到死心踏地服从的地步。

赤壁大战后,孔明先后安排张飞、赵云、关羽三次设伏,张飞、赵云两次杀得曹操残兵败将鬼哭狼嚎,到了华容道,又遇到“万人敌"的关羽率领的五百将士,相当于进了鬼门关,幸亏关羽老友张辽、旧主曹操打情谊牌,最终二爷大手一挥,曹操残兵北遁。

关羽此举从好处说叫义薄云天,从坏处说是目无军纪,况且当初当着刘备的面立过军令状,孔明宰了他也死无冤言。但孔明显然不看僧面看佛面,不可能斩杀二爷的;况且刘氏集团正在大发展用人之计,急需二爷、张飞、赵云这样的“万人敌"。关二爷小命是孔明救的,从此没再和孔明冒过泡,顶个牛!到关羽想和马超一决高下时,孔明一封书信,说他飘逸绝伦,关羽也就不再提和马超比武之事,给足了孔明面子!

二、罗贯中老爷子借华容道之事给孔明封神。

孔明新官上任三把火,创造了战争神话,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又规避了周瑜的伤害,现在巧借华容道,又收服了天下第一牛逼的傲神关羽,足见孔明多智而近妖。

三、孔明若安排张飞或赵云在华容道,若活捉或杀害了曹操,曹氏集团定会疯狂报复。

刘备、孙权虽在赤壁巧胜曹操,但曹氏军事集团地盘、军力尚在。夏侯渊等必死保曹丕为实际首领。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曹丕必倾全力南征,兵锋直指刘氏集团。刘备、孔明立足未稳、实力不强,自保都难,遑论开疆拓土?如是,则没有后来的夺两川、三国鼎立的奇迹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