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贬驻盛京十分凄惨,为何临死还要献皇图?

青灯问史


我是丫丫,我来答题!

周培公,历史上确有其人。《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肯定是经过了一些改编,在剧中,结局不是太好!本回答是基于电视剧内容上来回答的。

周培公,是康熙的重要谋臣之一。主要的功绩就是劝降了王辅臣。平定三藩时,在缺人缺钱的情况下,带领着孝庄从各个满族世家里找来的毫无兵样的士兵去打仗,为了树立军威,杀了不守纪律的爵爷,这人的依仗可是孝庄呢,在这里可以看出周培公是有魄力的!一个文臣带着一群粗人去打仗,不仅去了,而且大获全胜,和他一起去的满族将军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朝廷平叛九年,终于在周培公的带领下要成功了,康熙收到捷报时曾说:周培公忠勇有谋,真是百年罕见!但是就是因为太有本事了,康熙和朝廷把生擒吴三桂的不世之功给了满人图海,而把周培公远调离京城,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因为他是汉人,且在外佣兵三十万,因为他的本事怕他成为第二个吴三桂,为了满朝文武和八旗子弟的所谓团结利益,使得周培公在盛京郁郁而终!


周培公临死献皇图,这张图是他用十年时间所绘,包含着他十年汗水,他所有的精力,才华以及他心里的怨。他要让他的才华让康熙明白因为他的多疑使他失去了一个能为他所用的人,能为他建功的人!这张图再次说明了周培公是有用的人,朝廷没有给他用武之地,他用这张图来说明一切!

再有,这张图也只献给康熙才有用武之处,埋没了就是一张废纸,交给康熙,周培公的十年没有白活白过,因为这张图会永传后世!

周培公之才华百年罕


历史聊聊号


《康熙王朝》中最令人唏嘘不止的要数周培公的遭遇,这位给他一根棒就能撬动地球的汉人率领三千家奴狂揙了吴三桂后,又拿下了拥兵自重的王辅臣,然而,结果却是被康熙夺取万世之功,被贬驻冰天雪地的盛京。因多种原因病逝,但是临死前,却将十年绘制的呕心之作大清皇舆图献与康熙,是忠心还是邀宠,抑或是雄心不死呢?我个人认为他献皇舆图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但是最后一点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忠君思想。周培公虽然出身卑微,也曾谋求科考但是因故落地,便过起了流浪生活,但是他从来都自诩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向来为官都具忠君爱国思想,骨子里有一种清高和狂傲之气,比如对于伍次友的推荐信,他不愿搭上伍次友帝师这条船,领伍次友的情,更愿意以身正而得荣耀。在获得康熙的提拔和重用后,读书人忠于君主的思维得以真正实现,所以,正所谓“君父无过”,周培公自然也免不了封建社会的愚忠思想,无论境遇顺与不顺,都时刻效忠。好在他遇上的是康熙帝,要是遇上昏庸的无道君主,也许就是助纣为虐之人了。

二.知遇报恩。周培公的身世实际很悲凉,要不是遇上康熙,估计他这辈子就是讨饭的命,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康熙的知遇之恩,周培公时刻铭记于心。对于康熙的贬黜,康熙问他:你恨不恨朕。周培公的回答可谓情深意切,真实表达了一个流浪儿得到家的心境,这让康熙十分动容。这本身也符合周培公的遭遇。周培公明白,满汉之分在康熙的嘴里虽然不存在,但是却始终烙在康熙的心间的,这不是康熙之错,就算是康熙要搞满汉平等,对于以满族地主阶级为基础的那些八旗子弟和官僚们也不会允许,这是康熙的无奈之举,是为了八旗政治的需要,所以,他周培公的牺牲无所谓冤枉与否,一切皆源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周培公看得透彻,想得明白。

三.打脸康熙,谋求满汉平等。如果非要说打脸康熙也不为过,因为康熙尽管只是八旗地主阶级的代表,但是他本人也确实对于汉人能臣有不信任之心,这事儿还包括后来的姚启圣、李光地和海霹雳等人。周培公一张皇舆图狠狠回击了康熙对汉人的不信任,不仅仅是对于康熙,主要是对于那些八旗地主阶级的回击,这另明珠索额图之辈十分汗颜。但是好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为满汉平等进行争取,周培公用皇舆图告诉康熙:

你康熙是少数民族,来领导人数最多的汉族,若不争取汉族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干下去的,你看看,像我这样的汉族,是能干出很多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事情的,不要被满族八旗的那些偏见思想所误导,这张图是以满汉为基础的中华土地皇舆图,不是八旗皇舆图,搞清楚了。但是周培公不可能直说,全在这张图里。康熙要为周培公守灵一晚,大概就是思索这个事情,并非只有哀婉。


青灯问史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贬驻盛京十分凄惨,为何临死还要献皇图?(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谈到周培公,一生为康熙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最后没有受到重用,而被贬到盛京。周培公早期,非常穷苦,不为五斗米折腰,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当时,虽不在庙堂之门,可是,对庙堂之事,依然看的很透。

周培公与朱国治结交比较好,朱国治见他确实有才,非常欣赏他。当年,虽说受康熙老师伍次友推荐,并有推荐信给明珠大人。周培公在穷困潦倒时,也没有拿着推荐信去找明珠,要的一官半职。他想要靠自己能力做官,不能靠人家的推荐信。

可见,周培公十分耿直,靠自己的能力闯出自己的仕途,更不会让别人推荐。是金子总会发光,最终,康熙还是发现了周培公。

由于周培公受到朱国治赏识,要去云南做巡抚时,向康熙征求要带上周培公。对康熙说:此人对他说,他此行有惊无险等。把朱国治此行预料的非常准,康熙感觉此人这么厉害,想要见他,且想重用他。因此,有了康熙找周培公,见到康熙,凭借看康熙的气质,与身边的随从,就能断定出康熙是皇帝。

由此可知,周培公确实比较厉害,康熙从此开始重用周培公,之后,周培公为康熙立下很多功绩。后来,由于朝中的流言蜚语,康熙不得不把周培公贬到盛京。从此,周培公不再受康熙重用。

康熙想再次启用周培公时,周培公已经身患恶疾不能下床,便献给康熙了一幅皇图。康熙看后,十分意外。

长城君便分析一下,周培公被康熙贬驻盛京,为何临死还要献出皇图?

其一,周培公忠心于大清朝,忠心于康熙。周培公为康熙奉献了一生的功绩,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由于周培公的权力越来越大,朝中很多大臣,纷纷上奏折弹劾他。在形式危机之下,康熙不得不把周培公贬驻盛京,当时,周培公有可能知道康熙的苦心。

被贬盛京之后,周培公还不曾忘记康熙开疆拓土的计划,有了大概十年的时间,为康熙画了一幅疆域皇图。更为康熙考虑好,如何开疆拓土。

可见,周培公心系大清朝,心系康熙,也证明了周培公对康熙是忠心的,并没有私心,更没有企图。

其二,想让康熙看看,把我贬驻盛京,有多后悔。在朝中大臣上奏折弹劾周培公时,康熙已经对周培公有所担心了。作为皇帝的康熙,肯定会顾虑周培公的权力。之前,康熙经历类似的事情,非常之多,如鳌拜,三番等。当时,康熙认为,不管你周培公有没有私心,我都要将你贬驻盛京。

只有这样,康熙才对周培公放心,才能平服众大臣们的流言蜚语。当周培公献出皇图时,康熙有些后悔将周培公贬驻盛京。可惜此时已晚,周培公已不能在给康熙效力。当周培公去世后,康熙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灵。

由此可知,康熙把周培公贬驻盛京感到后悔,这样一个人人才,就被埋没十年之久,直到去世也没有给康熙效力。

其三,为自己以后留名,展现自己的才能。周培公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对自己以后肯定有所考虑。为康熙奉献一生的功绩,如不能把自己名字流芳百世,就感觉有些不值了。因此,周培公在临终时,把自己用了十年心血绘制的皇图献给康熙。

周培公知道,康熙肯定会把此图给众大臣看,也会给孝庄皇太后看,更会将此图传下去,让后人记住周培公这个人。这是周培公初衷的目的之一,更让康熙以及众大臣知道,周培公是忠于大清朝的。

长城君曰:从康熙重用周培公,到周培公被贬盛京,周培公一直忠于大清朝,一直忠于康熙。直到周培公去世,康熙十分后悔。孝庄皇太后看了皇图后,还责怪康熙,当年把周培公放在盛京十年。

无论怎样,周培公是一代传奇,给大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康熙立下了很多功绩。更为康熙推荐了姚启圣,让康熙继续开疆拓土。如没有周培公的推荐,姚启圣有可能就会被埋没。


长城说历史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应该算一个悲剧人物了,他是伍次友的学生,有着满腹的才学却科考不利,最后凭着伍次友的举荐信得到了康熙的重用,给朝廷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后却被康熙贬驻盛京,最后死在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很多人都说他是抑郁而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了?他自己其实也解释了:“我终究只是一个汉人。”

可是周培公没有抱怨,他在临终前不仅把自己用十年心血绘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献给了康熙,还推荐了很有才能的汉人姚启圣,可以说是为了大清是鞠躬尽瘁,油尽灯枯了。康熙看着皇舆图还是感到愧疚了,他下令停朝一日,还亲自为周培公守灵一宿未睡。

周培公没有得到康熙的信任,平定三番大功告成的时候还被招了回去,最后还被贬驻盛京,他为何还要将自己耗尽十年心血绘制的图献给康熙了?为何还要推荐有才能的姚启圣了?很多人都在分析他到底是邀宠还是实力打康熙的脸,我个人认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这么做还是因为忠君和忠大清吧。

周培公是伍次友的学生,被康熙发现后重用,开启自己的仕途。

少年康熙微服私访的时候,和满腹才华又不畏惧权贵的伍次友遇见了,两个人感情很深,伍次友可以说是康熙的民间老师了,伍次友能写慷慨激昂的《圈地乱国论》批判权贵,只是当知道康熙是大清皇帝的时候决定隐退,更不敢开口要自己喜欢的苏麻喇姑。

伍次友走了,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为他还培养了很多学生了,其中就有李光地和周培公,今天要说的周培公就是带着伍次友的举荐信到了京城。

周培公是一个落魄书生,科考不顺利,被赶了出来,穷的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但是他运气很好,在集市闲逛的时候,在帮着一位卖豆脑的小丫头伸冤的时候,居然撞上了微服私访的康熙,康熙知道伍次友的才能,一万个相信伍次友举荐的学生肯定也不会差,就没有经过科考,直接带周培公回去,重用了他。

周培公很有实力,为了大清也做了很多事情,最后却被贬驻盛京。

周培公成了康熙身边的重臣,甚至可以与索额图、明珠等人一起议事了,周培公为人机警,也没有让康熙失望,曾经凭着太监拿的一批蜡烛没有芯就断定太监要作乱,粉碎了朱三太子的阴谋。周培公还率领着三千家奴平定了察哈尔叛乱,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的时候又怂恿了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叛,周培公又西征击败了王辅臣,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了,为大清朝做了很多事情。

但是在三藩之乱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他却被康熙招了回去,他没有怨言,又回去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终究只是一个汉人。”

周培公无怨无悔,耗尽心血绘制《康熙皇舆全览图》,临终前献给了康熙。

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最后却被康熙贬驻在冰天雪地的盛京,但是他还是无怨无悔上任了,去了盛京还耗尽十年心血,绘制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勾画了康熙大清朝的完整版图。

周培公临终前皇舆图献给了康熙,还无比谦卑地说只是自己十年画的小画,这哪里是小画了,这个可是周培公十年的心血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功劳。

周培公不仅给康熙献出了《康熙皇舆全览图》,还举荐了有才能的汉人姚启圣。

周培公这样做不存在邀功,人都要死了还邀什么功劳了?也不存在打脸康熙吧,他是忠于君王,忠于大清朝,只是他这么做,虽然不是要有心打脸康熙,但是也的确打脸康熙了。

康熙感到内疚,为周培公守灵。

康熙望着《康熙皇舆全览图》肯定无比内疚,他觉得这个人是汉人,不能完全信任,哪里晓得居然这样忠于自己和大清朝了,他后悔了,决定停朝一日,为周培公守灵一宿未睡,启用姚启圣。

康熙守灵这事干得还是有点情义,自己错了还知道弥补,不管有用没用,是否来得及,还是做了吧,当然康熙这样做也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点。

故事说完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确有周培公这个人也的确很有才,但是《康熙皇舆全览图》却不是他绘制的,而是聘请的雷孝思、白晋等西洋传教士经过经纬度测量绘制而成。


湘西小木鱼


纵观周培公此人,虽然康熙说他有刺,但其对于个人得失看得很淡。大隐、中隐、小隐,种种皆可,适应性极强,显现随遇而安,“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道家性格。


初出茅庐

周培公的出场,是随时任潮州知府朱国治进京。朱国治者,汉代“晁错”式人物,其上书裁撤三藩,获罪进京。因周培公准确地,预测了朱国治进京的遭遇,为康熙青睐。一番找寻,康熙先是发现,周培公持有帝师伍次友推荐信而不用,而后其又在茶楼之上,从帝师处得知的信息、以及身边随从的特征,准确判断出康熙的身份。如此,被康熙看重,以无职无衔之身,上书房行走,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在其短暂的官宦生涯中,多次力挽狂澜,稳住政局。

渐入佳境

  • 在撤藩博弈之中,吴三桂给出撤藩费用,给朝廷出了难题。周培公将问题一分为三,清晰地指出了第一阶段是最重要,也是费用最少的。只要吴三桂下山进入内地,即表示诚意,同时也其失去了托身之所,主动权也落在了朝廷一方。
  • 年轻的康熙太嫩,最后一刻还是被吴三桂所骗,一时间失了方寸。在场的大臣都顾着安慰,只有周培公保持清醒头脑,提出:
  1. 立马逮捕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2. 暂停福建、广东的撤藩,稳住东南的局面;
  3. 升原吴三桂大将,时任陕甘总督王辅臣为平南大将军,制造出其在吴三桂与康熙,左右为难的局面。

  • 在八旗军节节败退之时,已成强弩之末。提出提拔、重用汉军将领。用魏承谟、朱国治等汉臣的事例,当场反驳索额图的担心。其本人也颇具大将之潜力,初次领兵,面对察哈尔叛军,便旗开得胜。

随遇而安

在这些片段背后,是面对个人荣辱,处变不惊,不计得失,一心为公的周培公。

先是索额图主动请缨,以周培公与明珠人头,作为招安吴三桂的“药引子”。可谓是一箭双雕,既立下功劳,又打击政敌,遭到康熙斥责。而周培公不计前嫌,提议大失方寸的康熙立储,以当时情形,明摆着立胤礽。一则胤礽嫡出,二则胤礽生母难产,危在旦夕,赚了不少感情分。如此,索额图不仅身份进一步提升,压过“万花筒”明珠,且自己家族的富贵荣华也将得到延续。感动得老索一出坤宁官,连忙给周培公磕头,可见周培公的胸襟广阔。


其后周培公与图海,率领孝庄家仆的家仆,凭借“红衣大炮”,小试牛刀,便打败王吉贞(王辅臣之子)。接着炮轰平凉城,震慑王辅臣。念及城中无辜百姓,支身前往,劝降王辅臣。之后与吴三桂之战,胜利近在咫尺之时,被兵部下令诏回。此时已被吴三桂,搞得鸡犬不宁的“满州党”,已成惊弓之鸟,担心周培公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周培公当然清楚这点,拒绝了图海拖延返京的建议,坦然面对被剥夺功劳的局面。

盛京献图

如此便不难想象,周培公西北诏回的场景:大环境是满汉之间矛盾,而周培公多次挽回危局,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成为众矢之的。这是作为统治阶级提防汉人的心理,毕竟有三藩的前车之鉴。小环境是周培公“给力”抢戏,令明珠与索额图两位重臣,沦为跑龙套。两人如何甘心屈居周培公之下。颇有嫌隙的两人,达成默契,借大环境之东风,“给力”挖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康熙为了统治也好,保护也罢,将周培公发配盛京。或许周培公心情,有过一丝的波动,很快恢复平静,心中还装着国家,仍有未尽之事,没有浪费自己才能,日以继夜,夜以继日,遍读典籍,完成了大清地图。献图之前,康熙发达了歉意,周培公云淡风轻,略显欣慰,并未过多苛责。更多的是自知时日不多,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不是个人得失。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6895893319407491"} --}

公子霜尘


二月河的小说《康熙王朝》可真是偏爱周培公啊,添加了很多的艺术加工,硬是把周培公写成康熙身边最重要的谋臣,而历史上的周培公,真的像小说演绎的这样吗?


周培公被派去任盛京提督到底是一种贬黜还是属于特别保护和晋升?他在盛京过的真的很凄惨吗?



其实不然,但是周培公在正史里面关于他的史料记载非常少,只有《清史稿》和《清圣祖实录》有些许记载。周培公成名于三藩之乱时,只身一人携康熙赦诏冒死进平凉城劝降陕西提督王辅臣,使得清廷得以顺利平定王辅臣的陕甘叛乱,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更是令吴三桂如失臂膀,如此殊荣,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仅仅是出任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这样的外官,而且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任职仅三年便辞官回荆门老家。



按照《康熙王朝》的说法,康熙在盛京看望周培公的时候道出是为了保护周培公以期将来能重新起用才把他雪藏在盛京长达十一年时间。盛京,是清朝入关前的国都,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被改为留都,其地位略逊于北京,但因为清朝两代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都长埋在这里,盛京的地位非同一般。康熙能把一个汉人安排在盛京做提督,这显然不是简单的流放、贬黜所能解释的,笔者以为,这恰恰是一种晋升,是对周培公的重视肯定。



特别是盛京提督这一官职,绝对是属于封疆大吏,地方要员。盛京提督由皇帝亲自任命,为从一品武官,与清朝九大总督同品秩。唯一能够调配盛京兵权的只有皇帝, 且有秘折专奏之权,调兵权等如同地方督抚的相应权利。如此位高权重,怎么能说是贬黜呢?盛京虽然历来是关外苦寒之地,但周培公作为一品大员,堂堂盛京巡抚,他的日子可不叫凄惨吧。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按照《清史稿》的说法,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尔丹在西北反叛清朝,当时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上平叛“条呈”书,希望能复起用参与平叛事。康熙采纳他的建议,却出人意料的把周培公派到盛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逝于盛京,这一番操作着实让人费解。



电视剧《康熙大帝》关于周培公和康熙的最后一面也是在盛京提督府,周培公病榻前还不忘葛尔丹之事,还献出自己耗费十年呕心沥血绘成的宏篇巨作《康熙皇與全揽图》,这让康熙大为感动,回京后把此画展示给群臣看,自己一个人在地图前呆坐了整整一夜。此画几乎画齐了大清帝国主要的山川河流城池岛屿,堪称是最为完整,可能也是唯一的大清帝国地图。

不过,这幅地图一直到周培公死后十七年(1718年)才绘制完成。因此,此图属于《康熙王朝》附会到周培公身上,要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康熙皇與全览地图》,是康熙皇帝于1708年下令编绘,通过清朝和欧洲耶稣会的学者十余人,历时整整十年,跑遍了大江南北才绘制而成的地图,岂是长期镇守盛京的周培公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



当然我们姑且从小说角度出发来分析周培公为什么要在临终前献图,首先,葛尔丹未平,此时献图对平葛尔丹之乱能起到重要作用。让康熙觉得周培公虽久任这苦寒之地却并没有闲着,其忠可嘉。其次,周培公要传达一个“大统”的观念,希望通过此图能令满汉同等。最后,就是希望自己能落叶归根,康熙能够公平公正的给予自己身后评价。

这样一个尽忠报国的大臣,周培公的身后事却很令人唏嘘,《清史稿》仅以“后卒于家”草草结尾,周培公死后连谥号都没得到。他的一生,谈不上多辉煌,但在《康熙大帝》里可是足够风光。


大国布衣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率领三千家奴平定察哈尔叛乱,随后又带兵西征,击败王辅臣,就在即将取得平定“三藩之乱”最终胜利的时候,却被康熙招了回去,对此周培公也看的很淡,只向图海说了一句“我终究只是一个汉人。”之后,周培公被康熙任命为盛京提督,远赴东北,最终也病死在了任上。

在他去世之前,将自己倾注了十年心血所绘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献给了康熙,而看到皇图的康熙也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决定为周培公守灵。


“士为知己者死”,周培公也希望报效康熙的知遇之恩。

《康熙王朝》中,康熙与周培公的相遇纯粹是偶然,要不是康熙无意间看到了自己老师伍次友向明珠推荐周培公的那封信,现在的周培公可能会依然默默无闻。而正是因为有了康熙的信任与厚爱,才给了自己发挥能力的空间,就连身经百战的图海,都被康熙安排成为了自己的副将,这才有了周培公靠着三千家奴的杂牌军立刻察哈尔王的叛军,又在陕西降服王辅臣,之后连战连捷,一时间名声大噪。

作为一名读书人,深知忠君之道,因而即便是康熙对他存有猜忌,临阵撤回,周培公也没有耽搁,遵旨执行,因为相较于周培公的起点,已经是非常好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康熙的提携,所以不管康熙心中作何感想,作为对康熙知遇之恩的回报,周培公始终把康熙和朝廷放在首位,虽然结局是凄凉的,就连姚启圣都说“臣比周培公幸运”。


这幅《康熙皇舆全览图》是周培公的心血,也是周培公毕生的志向。

周培公将《康熙皇舆全览图》送给康熙,颇有点“宝剑赠英雄”的味道。

周培公倾注十年的心血完成此图,勾画了大清帝国的完整版图,而这也是周配送毕生心愿与志向的体现,他就是希望大清国国力强盛,令万邦臣服、四海来朝。

而现在的周培公自知生命将不久远,因而将这幅图交给了康熙,也是将自己的希望和寄托交给了康熙,并且通过明珠,转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都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同时也是对于康熙的期望,希望康熙能带领大清走向新的高峰,也让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能够实现。


周培公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康熙真的实现满汉之臣的平等。

在此之前,周培公还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周培公希望姚启圣能担当重任,也担心姚启圣会步自己的后尘。

姚启圣和周培公一样是汉臣,当年的康熙因为对于周培公汉臣身份的忌惮,而临阵换将,但是周培公没有怨言,反而是倾心绘图,就是要通过这幅图也让康熙看到,即便是汉臣,一样是对大清中心耿耿,一样可以创立不世之功,而他也有希望满汉平等、民族和谐。


周培公也希望为国家和朝廷留下不朽作,以名垂青史。

明朝的大臣以“文死谏武死战”为荣,《雍正王朝》中的三爷胤祉也在不停的编书,希望就是为了留下“经国之大典,不朽之盛事”,这都说明了明清时候朝臣都是以能留下或是盛世经典、不朽之作,或是精神气节、忠君之事,而终能名垂青史,广为流传。

周配公也是一样,他为康熙绘图,也是希望为康熙盛世留下自己的传承的经典,也是希望自己的这位主子能够记住自己曾经的贡献。


历史上,《康熙皇舆全览图》确实存在,只不过并非周培公所画,而是由中西方学者也是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绘制而成的。《康熙王朝》之所以将这项功绩归于周培公,反映了周培公作为一名汉臣的悲壮与无奈,也凸显了康熙此时此刻的懊悔与歉意,此时此刻,康熙一定非常希望周培公能活着跟他回北京,有机会亲眼见证康熙盛世,而不是带着遗憾,英年早逝。


雍亲王府


周培公的人物特性是“忠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描述的他这一类人的心态。

上古儒教孔子提倡的只是“义”,其繁体字“義”的会意意思就是“(我)手拿一把戈(杀了)一头羊(奉献给上天)”。

实际上就是对君王缴纳税赋及提供供奉(人、财、物)的意思。

而周培公时代,已经是近古儒教时代,是朱熹理学思想当家,讲究“存天理,灭人欲”,讲究对君王绝对的“忠”条件下的“义”,就是不管君王“仁”不“仁”,当臣子的都必须要“义”,这就是所谓的“忠义”,就是只能存在君王统治的绝对权威(存天理),而灭除臣子的一丝一毫私心,全心全意为君王服务(灭人欲)。

周培公那怕为清王朝呕心沥血贡献了最后一点力量,他的心中却是不存在一点怨恨之心的,反而推荐了姚启圣,还献上了《皇图》。


河东来


周培公作为一个汉臣,对大清可以说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入世时,虽有伍次友的推荐信却不用,依靠自己的才智获得康熙的赏识,说明他的文可治国。当整个大清面临覆亡时,领着三千家奴,愣是打败察哈尔王解决京城之危,劝服王辅臣,对吴三桂即将消灭时被紧急撤下大将军,说明他武可定邦。

文武全才的周培公却让满族人慌了,连一向宣传主张满汉一家亲的康熙也不伪装了,将剿灭三藩的不世之功留给满人,对汉人出于真心的不信任感,害怕被推翻统治。康熙将其放置盛京常年不用,一方面便于监控其是否有不轨之心,另一方面也是在消磨陪公的意志,降低其功劳的影响力。

周培公对这些深知其中缘由,信守忠君之道,不怨,不恨,心平气和的接受这个很无奈的对待。将自己的才学充分发挥出来,制作皇图,用实力打脸康熙。正是他的这种坚守,让康熙认识到汉臣对大清的维护之心,才有了后面对待姚启圣的宽容之道。

周培公的做法可能不被大家伙认可,但在维护国家统一及大清江山巩固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所以请不要歪解培公献图的良苦用心。



野路上


这个问题很没水平,当然《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也有很多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比如说历史上周培公这个人就没有电视剧里演的那么牛。

好了,就这部电视剧来说,我怎么觉得康熙派周培公去镇守盛京是因为对周培公的信任呢?盛京是什么地方?是清朝的陪都、旧都,清朝的龙兴之地。请问,康熙会不重视盛京的安稳吗?

而且在《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的东北边境也就在牡丹江的宁古塔一带,而且清初清军还没少和沙俄发生军事冲突,那么盛京就是边防重镇宁古塔的后方基地,如果没有一个得力大臣去镇守盛京,康熙怎么能安心?更何况当时盛京已经取代辽阳成为东北地区的重心,并非什么蛮荒之地。

当然,由于小冰河期,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大规模降温,当然盛京的冬天会比关内冷,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东北的冬天也非常冷,所以康熙让周培公镇守盛京是贬谪的说法是说不通的。

当然,有人会把这事扯淡满汉问题上,但是实际上,东北地区的军政一把手,也就是那三个将军们,历来都是满人把控的,电视剧想说因为周培公是汉人就让周培公去镇守盛京,这根本说不过去。

另外周培公根本不可能送那幅地图,从地图的制作来看,这地图是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而康熙时期还没打下这么大的江山,尤其是清初尚未控制黑龙江流域。而且这幅地图完全是按照西方测绘学绘制的地图,但是问题是测绘学是传教士带进来的,他周培公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上哪懂测绘?

如果按照电视剧的说法,周培公赠送康熙地图目的是为了告诉康熙,北疆、西北、东南还不太平,目的是为了塑造周培公忠君爱国的高大形象,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