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王朝兴替


传统认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始设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万历四十三年(1615),增立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黄、白、蓝三旗镶以红色,红旗镶以白色。上述八旗,也称八旗满洲。

其实这种上述说法在学界是存在争议的。

其一,努尔哈赤在最初确定的并非黄、白、红、蓝四旗,而是青、黄、赤、白、黑五旗,五色旗中每一种颜色代表天干中的两个字,如青代表甲、乙。

其二,纯色四旗和镶色四旗出现的时间并非万历四十三年。在努尔哈赤天命六年(1621)9月至天命七年(1622)1月之间,清代只有黄、白、红、青四种颜色旗,同时又有有无画龙旗,也即此时八旗为:画龙的四旗(黄旗画黄龙、赤旗画青龙、青旗画黑龙、白旗画黄龙)和不画龙的四旗(黄、白、红、青)。

天命七年(1622)二月之后,才形成纯色四旗和镶色四旗共八旗的情况,其中以蓝旗取代青旗。

另外,在等级上,也有不同。在顺治之前,除了大汗或者皇帝所领旗外,其余各旗多按照长幼准备顺序排列。皇太极继位不久,即发动两黄、两白改旗事件,将自己领的两白旗换位两黄旗,从此两黄旗为皇帝自领

。皇太极刚去世,多尔衮擅权,使自己从原来只掌半旗牛录的镶白旗旗主成为独掌正白全旗的旗主,并将地位提升至两黄旗之下,位列第三位,顺治八年,多尔衮被治罪,其所领的正白旗也被收为顺治所有。此后遂形成皇帝领正黄旗、镶黄旗以及正白旗即“上三旗”与诸王所领其余五旗即“下五旗”的局面。


楚邾


每旗设都统(大清立国后,被封为旗主王爷),辖五甲。甲设参领,辖五牛录,牛录设佐领。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从军。八旗官员,平时管理民政,战时充当将领。八旗子弟都有当兵义务,到了年龄就入兵营,故称八旗子弟为八旗兵。

因满清人数有限,战事扩大,地盘增多,到清太宗皇太极时,又先后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八旗。

汉八旗等级最低,满八旗地位最高。满清八旗中,一般情况下,正旗高于镶旗。八旗中因正、镶两黄旗一般为皇帝亲自掌握。故又高于其他旗。到清世宗顺治(福临)时,因两黄旗和正白旗(原属于多尔衮,实力雄厚)被福临接管,故又称满清上三旗。八旗中等级难分高低,主要靠旗主王爷的地位和权势大小。回答至此,谢谢!


聊以自娱2


清朝八旗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8旗。其中,正黄、正白、正红、正蓝4旗为最早设立。八旗制度是满清特有的一种高效军事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得满洲军队具备了极强的战斗力。

后来,随着满清(后金)势力得扩张和政权的发展,八旗由从原来的满八旗基础上,分别增设蒙八旗和汉八旗。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八旗;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在之前的汉军旗基础上,完成汉八旗的编制。至此,清朝八旗制度才算最终形成,新建成的八旗,统率满

八旗八旗和八旗,因此后来入关的清军,才有满汉蒙三军之称。

而在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其余6旗分别由皇帝子侄统领。后来,到顺治八年(1651年),随着多尔衮离世,顺治帝亲政。顺治将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也收归自己统领。最终形成了我们后来常提到的“上三旗”与“下五旗”。

也就是说,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于是皇帝直接统辖,因此地位较其余5期要高,权力也自然要大一些。


这些历史要读


旗人,即隶属于八旗的人,俗称八旗子弟。雍正帝一再说:"八旗为本朝根本,国家莫有要于此者。八旗满洲 ,乃我朝之根本,根本不可不固。八旗兵丁,乃国家之根本。"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使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女真人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做导引而避免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随着建州三卫的统一,努尔哈赤统治的人丁也不断增多。因而随后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他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改编后的牛录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努尔哈赤麾下的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

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八旗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努尔哈赤、皇太极在势力壮大后,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蒙古人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八旗蒙古。后金天命九年(1624),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八旗满洲。清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当时称为左右二营。清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左右二营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将其正式编组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至此,八旗蒙古确立。

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大量汉人被掠为奴,编入八旗满洲之内,成为家内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同时,为扩大兵源,努尔哈赤又从为奴的汉人中抽出一些壮丁(规定每20人抽一人当兵),其所需马匹器械由20名汉人共同出钱购买。

皇太极即汗位后,改变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人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而是将汉人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这些汉人由投降过来的原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汉人官员来管理。清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汉军被单独编为一旗。清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两年后又分二旗官兵为四旗。清皇太极崇德七年(1642),汉军被扩为八旗。至此,八旗汉军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一致。至此,满洲、蒙古、汉军各为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此后皇太极与福临两朝因权力斗争而更改八旗颜色与旗主,不过到了顺治五年后又趋于稳定。清顺治七年(1650),摄政王多尔衮去世,清世祖顺治开始亲政。他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满洲(女真)与清初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清政府赋予八旗子弟种种特权,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将其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在清朝中后期及末期,八旗几乎毫无战斗力,朝廷不得不依靠绿营军以及汉族地方军队。而旗人也成为了把持特权、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代名词。


煮酒君


八旗制度,是满清的社会生活军事等的一种组织。初期只有红、白、黑三旗,1615年努尔哈赤将原由的三旗拆分增加为八旗,也就是把原有的红旗分为镶黄和正黄二旗;把原由的白旗分为正白、正蓝、镶白三旗;把原有的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在八旗当中,镶黄旗为头旗,正黄旗次之,而正白旗被作为上三旗。

后在皇太极时期,为了扩大兵源,壮大队伍,又分别创建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和满清八旗的编制一样。

现在袍哥来把具体的八旗分类给大家说明一下:

第一、正黄旗。

以旗帜颜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在八旗中为上三旗,上三旗中都没有王,都归皇帝直接管辖,都是皇帝的兵,皇帝身边的侍卫也是从这三旗中挑选而来,其他旗的人无论武功再高都没有被挑选的资格。

第二、镶黄旗。

旗帜为黄色镶嵌红边得名,是上三旗,旗内无王,都归皇帝直管。很多皇室成员和朝廷大员,都来自镶黄旗。慈禧原是镶蓝旗,后为提高身份,被抬旗进入镶黄旗。

第三、正白旗。

以旗帜颜色纯白而得名,也是上三旗,旗内无王,顺治时期,正蓝旗本为上三旗,并没有正白旗,多尔衮是正白旗,他把正白旗提为上三旗,把正蓝旗降为下五旗,此后正白旗就成为清朝的上三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清末代皇后婉容都是正白旗。

第四、镶白旗。

旗帜颜色为正白镶嵌红边得名,属于下五旗,不属于皇帝自己管理,由王爷、贝勒、贝子等分管。

第五、正红旗。

因旗帜颜色纯红得名,属于下五旗,不属于皇帝自己管理,由王爷、贝勒、贝子等分管。都清朝末期,成为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旗。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珅和作家老舍都是正红旗人。

第六、镶红旗。

旗帜颜色为红色镶嵌白边得名,属于下五旗,由王爷、贝勒、贝子分管。光绪帝的珍妃就是镶红旗。

第七、正蓝旗。

旗帜颜色为纯蓝得名,顺治帝前正蓝旗为上三旗,后因多尔衮是正白旗,把正白旗提升为上三旗,把正蓝旗降为下五旗,不由皇帝亲统,而由诸位王爷、贝勒、贝子分管。

第八、镶蓝旗。

因旗帜颜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也是八旗中的下五旗,由诸位王爷、贝勒、贝子分别管理。慈禧本是镶蓝旗,后被抬旗进入上三旗中的镶黄旗。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也是镶蓝旗。

以上就是清朝的八旗,如果各位大咖有其他不同的意见,请在评论区留言!


阆里巴人


八旗制度是个很有意思的玩意,清朝成也八旗败也八旗。当然我不是在埋汰八旗子弟,我觉得八旗子弟是被抹黑最严重的群体,相反我认为八旗制度的成败在于是否适用于社会需求。

八旗按照旗分可以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大类,按照编制可以分为镶黄、正黄、正白、镶白、正弘、镶红、正蓝、镶兰。目前根据我的研究,满洲和汉军上层勋贵的待遇存在差距,而三大旗分的底层旗民待遇差距并不大。不过也有汉军勋贵待遇高于满洲勋贵的案例,比如说范文程家族,范文程一生兢兢业业,但是后世子孙多不争气,尸位素餐者不少,但是基本都被清室包庇并委以重任,理由很简单,范文程子孙无大僚,嘉庆年其后代还有以汉军补满缺的,也是让当时人称异。
在清初,主要是在清朝还未入关的时候,八旗制度体现出了其优势,那就是行政效率高于明朝。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八旗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汗、皇帝——固山——甲喇——牛录这四级结构,管理层级简单,避免了像明朝那样庞大的官僚机构带来的冗官、冗兵、冗费以及行政效率低的问题,因而能集中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战争当中。

更为优越的是,此时八旗子弟耕战一体,轮流披甲。这样的好处是,随时可以保障前线、后方有足够的兵源作战以及足够的劳动力从事经济生产,尽可能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从而保障了清朝在军事上的优势。由于每个男丁都有上战场的机会,因而每个男丁都可以通过军功获得财富、奴隶以及社会地位,这也是八旗制度的激励作用。同时这也保证了八旗子弟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财力给自己准备精良的武器和盔甲。
防护精良的满洲盔甲

但是入关之后,八旗制度就已经出现颓势,尤其是从康熙时期开始就已经暴露出八旗制度的缺点。清朝入关后,除了黑龙江、吉林的驻防八旗尚能维持耕战一体之外,关内的八旗子弟逐渐从经济生产方面剥离,但是因为阶级的不同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对于八旗勋贵来说,八旗制度变成了政治上的利益团体,因为打天下坐天下的理念,八旗勋贵获得了很多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对于底层旗民来说,由于经济生产从八旗当中剥离,八旗制度演化为军事制度,曾经的轮流披甲变成了常备军,这也为日后八旗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在清初,由于八旗人口稀少,壮丁仅八、九万人,根据丁口人口一比五的比例估算,此时八旗应该只有五十万左右的人口,所以这使得八旗男丁几乎每个人都有差事,此时问题还不明显。可是到了康熙中后期,由于人口的增加,八旗生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为兵额以及军费都有定额,越来越多的底层旗人无法补缺获得工作,使得大量的旗人成为闲散旗人,当然也有不少心术不正者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

但是由于清朝在军事上的成功以及八旗子弟尚武的血性,这些问题还不是特别明显。乾隆年间频繁的征调八旗子弟参战,我觉得这也是为了通过战争消耗八旗人口解决旗人生计问题,同时也转移八旗内部矛盾,通过战争来强化旗人的认同,并要求旗人忠君爱国,转移底层旗人的注意力。
另外,由于旗人往往集中居住,没有批准不得离开驻防地三十里,否则即是逃旗,而且清朝没有对八旗子弟的从业限制,这就造成了旗人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即雇主有限,劳动力供大于求,所以八旗子弟要打工,只能通过压低报酬的方式获得工作机会。以我老家为例,辽南旗屯里的旗人过的基本都是苦日子,咱们汉人日常能就着咸鱼咸菜吃苞米面饼子,过年过节还能吃上大米白面和肉,而旗人家别说过年过节,平常日子连苞米面粥都吃不上。我们家族曾经聘请过旗人当西席先生,他们几乎都是一个共同点,就是报酬特别低甚至不要报酬,只要些粮食够一家老小的吃食就满足了。好在中国人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我家又是传统的书香门第,每逢年节还能给先生送些米面肉食。按照中国传统,妇女是不能抛头露面的,但是八旗妇女却少不了抛头露面,因为要和男人一样出去干活养家糊口,替人做一些针线活或者是洗衣服。老舍先生在怀念他母亲的时候就说过。

所以,我经常为八旗子弟的遭遇不胜唏嘘。这是在辽南的情况,关内汉官对旗人遭遇的描述我有时都看不下去,形同乞丐是最多的评价,而汉官们面对这些底层旗人往往见之鼻酸。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满族简史》当中是如何描述旗人穷困的:因粮饷缺乏,已将所有物件变卖糊口。现在无可折变,衣敝履穿,形同乞丐。

还有一首清朝旗人当中流传的歌谣:今晚月儿怎么那么高’骑白马,跨腰刀,腰刀快,剁白菜,白菜老,剁皮袄,皮袄厚,剁羊肉,羊肉肥,剁毛贼,光着脚丫上八旗,没马褂干着急,当了裤子买炕席,豆汁饭就萝卜安儿,看你着急不着急。

既然八旗有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清朝统治者注意到了没有,我想是注意到了,但是没有实质的解决办法,全是治标不治本的。

第一、清朝八旗实质上是爱新觉罗家的家奴。清朝官方档案中,经常称呼八旗子弟为八旗世仆、国之世仆,这说明清朝统治者是把旗人当做家奴使唤,毕竟八旗官员在给皇帝的请安折当中称呼皇帝为ejen(主子),自称aha(奴才)。既然是家奴,就要替主子分忧,所以八旗勋贵成为了平衡汉族文官的重要政治力量。虽然历史大势是满汉逐渐趋同甚至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合流,但是清朝皇帝们依然强调满洲或者八旗认同,以平衡汉官。

第二、八旗是清朝的兵源之一。根据清朝的军事制度,八旗兵额约在二十万左右,绿营在六十万左右,而且八旗由于是皇帝的家奴,因而在装备上、待遇上优越得多,但是前提是八旗子弟每逢战事必须要奋勇作战。

这对旗人影响很大,以前看过瓜尔佳氏一支的族谱,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我们瓜尔佳氏的子弟,只有攻入敌阵获得战功,或者是被封为巴图鲁,死后才有资进祖坟。这是因为清朝一直在激励八旗子弟尚武立战功,为此还有满不点元的潜规则。所以,清朝两百多年来八旗子弟的战斗意志一直是最高的,尤其北方、西北是戍边的任务基本上都交给了八旗子弟来负责。

但是说实话,其实清朝入关后,八旗制度就应该废除了,因为八旗制度对旗人来说是对人身自由的禁锢。即便是保留八旗的军事职能,也应该废除《逃旗法》这类禁锢旗人人身自由的玩意。这样旗人可以自由选择雇主,以劳动创造价值而非一味的追求当兵。

只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八旗制度的劣势被清朝无限放大,底层旗人也愈加穷困,实际上清末搞新政旗人也是支持的,只要没了八旗制度的限制,旗人的生活会更自由。所以清朝灭亡对于底层旗人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八旗分别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八旗的等级由来: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

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八旗制度最开始只是女珍族内部的等级制度,到了清朝统一中原以后逐渐有了汉人的加入,最终才发展为我们今天的八旗制度。





康宣堂


清朝八旗制度的来历。

1584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并以黑旗为旗帜,遂被称为黑旗军,而这就是八旗最初的雏形。1589年,努尔哈赤经过长达的5年的战争,他统一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这建州三卫,而随着人口的增加,他又建立一支以红旗为旗帜的军队,名曰红旗军,努尔哈赤亲率红旗军,而黑骑军则有他的弟弟舒尔哈齐指挥。

1601年努尔哈赤利用17年的时间大概统一了三分之二的女真部落,而此时的红黑两军已经不能满足努尔哈赤及其部落发展的需求,所以在这一年他对治下的子民和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并采用了女真人所流行的猛安谋克制,即战时为兵,闲时为民。他以300人为一牛录,而这些牛录又分别划归黄、白、红、蓝四旗统领。

在1615年,努尔哈赤基本已经吞并了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此时的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有五六万人,之后他并再次对其治下进行了重大的改变,先是废除黄、红和蓝三旗,之后将红白黑三旗分为八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和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和镶蓝三旗,

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正红、镶红和镶蓝八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龙首朝前,同时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自此清朝的八旗制度遂成型。

当然此时的八旗的颜色并不固定,在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刚登上汗位的皇太极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先是在当年将多铎和阿济格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后又将自己亲领的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之后又将杜度的镶白旗改为镶黄旗。1635年又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和皇太极的正黄旗混编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后又将豪格统领的镶黄旗重新改成了正蓝旗。

清顺治时期,豪格因被多尔衮所害,其统领的正蓝旗就被多尔衮所得,而多尔衮则将其与自己的正白旗混编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之后又将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而到了此时之后的清朝满八旗就再也没有变换过颜色。

清朝的八旗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1615年在八旗满洲成立之后,在1635年皇太极征服察哈尔蒙古后,遂将归顺于后金的蒙古人依据满八旗的制度,将其改编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和镶蓝八旗,是为八旗蒙古。

八旗蒙古地位低于八旗满洲,但高于八旗汉军。

1631年皇太极登基之后,为了降低满人与投降过来的汉人的冲突,遂废除了努尔哈赤将汉人作为八旗满洲的奴隶的政策,并决定将这些汉人独立编制成一旗,由汉人自己管理,而这就是八旗汉军最初的来及。而在1642年随着后金实力和土地的急剧扩张,投降过来和俘获的汉人也越来越多,遂皇太极决定将其扩编为八旗,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和镶蓝八旗,是为八旗汉军。自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成为了清朝赖以生存的三大主力部队,并帮助满清夺的了明朝的整个天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实都是在八旗组织下的,只不过是看这个牛录组成的部分是什么民族,比如说正黄旗第十三佐领是蒙古人组成的牛录,那么他就是蒙古正黄旗的人,再不如第十三佐领是汉人组成的牛录,那么他就是汉军正黄旗的人,其实本质上他们都是八旗下正黄旗的人,而之所以会有满蒙汉八旗之分只不过是满清为了区分满蒙汉而特意设立的罢了。

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

八旗满洲的地位虽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但是他们的内部也是有上下之别的。在清朝皇太极之后,满洲的八旗有镶黄旗、正黄旗与正白旗这三旗是有皇帝亲领的,当然在满清有没有入关之前,只有镶黄旗是真正有皇帝亲自统领,其余的两旗都是有宗室王公代为统领,但是到了满清入关后,顺治帝为了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权力,就将正黄旗与正白旗这两旗彻底的纳入到了皇帝的掌控中,自此之后镶黄旗、正黄旗与正白旗并成为皇帝的“家旗”,而其余五旗就有那些宗室王公们所掌控,自此并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从此之后上三旗的旗人就是皇帝的奴才,而下五旗的旗人就是宗室王公的奴才,且再顺治之后,皇宫中的侍卫就只能是上三旗的人才能担任,由他们负责皇帝的安全,而下五旗的人则驻守京师及各地。

那么可想而知作为皇帝的奴才上三旗的人肯定要比作为王爷的奴才的下五旗的人地位要尊贵的多。而这也形成了清朝后期的一个惯例,那就是一个皇子或者王爷登基为帝后,他都会将自己的亲信抬入到上三旗中,而在后宫中,皇后或者说是皇帝所宠爱的妃子们,如果她们原本是下五旗的人,皇帝就会将他们抬入到上三旗中,而这就是清朝独有的“抬旗”制度。

八旗的编制。

清朝八旗每300人为一牛录,由佐领统领;每5牛录为1甲喇,由参领统领;每5甲喇为1固山,由都统或旗主统领。历代八旗的编制并不固定,所以无法详细说明,但是据宣统末年的记载,自宣统而终,满清八旗共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和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牛录。当然需要注意这个牛录只是单纯的是指士兵的数量,而非人口数。

其中正黄旗占有92个牛录和2个半的牛录,共约15万人;镶黄旗共有84个牛录和2个半的牛录,共约13万人;正白旗共有86个牛录,共约13万人;镶白旗共有84个牛录,共约13万人;正红旗共有74个牛录,共约11.5万人;镶红旗共有86个牛录,共约13万人;正蓝旗共有83个牛录和11分之5的牛录,共约13万人;镶蓝旗共有87个牛录和1个半的牛录,共约13.5万。


澳古说历史


从八旗的由来、旗名、旗帜、统领和任务、服饰及驻地辖区六个方面来回答

八旗由来及旗名

八旗”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时,创建的一套兵民合 一的军事制度,又称牛录。它以不同的颜色旗帜和盔甲相区别, 共分有: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八旗。随着军事势力的扩大,到皇太极时又增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八旗旗帜


八旗统领及任务

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 旗,是皇帝的亲兵,担任警卫皇宫的任务

由诸王、贝勒统辖的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 旗。下五旗守卫北足内城及周围地区。

八旗服饰


八旗驻地辖区

两黄旗居北城:正黄旗驻德胜门内;镶黄旗驻西安门内。 两白旗居东城: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 两红旗驻西城: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 两蓝旗驻南城: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



以上为八旗基本情况


历史与读书


清朝八旗是指: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正白旗、镶黄旗、镶红旗、镶蓝旗和镶白旗。


八旗又有满洲,汉军,蒙古八旗之分。八旗制度做为清朝一项政治制度,延续始终直至灭亡。八旗制度集军、政、民一体,使整个建州女真部成为军事集团,每个人成为战争机器的一员,最终战胜人口十倍,百倍的蒙古、汉等民族。

铁骑铮铮,踏破山海关。八旗制度也是一项民族隔离,民族歧视制度。旗人与汉族不通婚,旗人在政治、经济等特权。

1.、满族人主要出任高级别的官职,汉人不能进入权利核心。如果有官缺,满族官员可以任汉族官员的缺,而汉族官员却不能任满缺,同一职位,满族的权力大于汉族;

2。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但满人入仕,则无此限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荐举、捐纳、世袭等等;

3。满族人只能是职业的军人,不用从事生产活动,每一个满族男孩诞生,立刻就有一份战士的薪饷,满族人的生活全靠政府财政供应,满人除服兵役外,不再有汉人平民所有的各种赋役负担;

4。对满族实行与汉族不同的法律,如果是满汉纠纷,满人所受到的处罚要远远轻于汉人;

5。满汉不准许通婚,满族女性不可以嫁于汉人,而汉族女子则可以嫁于满族男子。


到清末,由于财政空虚,使许多旗人失去经济来源,又无所长,落魄生活。坐吃山空,卖地卖房,挖祖坟,末代王爷拉车成为当时一景。



大多数旗人最终融入汉族,改为汉姓。比如吴京,祖上是镶白旗人。


那英,姓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一族。
英达,也是旗人之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