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臥龍,活著的是龐統,能打贏司馬懿嗎?

優質提問官


蜀國其實根本就打不過魏國,也就跟吳國聯盟能跟魏國抗衡一二,所謂三國爭霸都是後面的文人給劉皇叔貼金而已。

這麼說吧,當年赤壁之戰,若不是曹操犯了輕敵的錯誤再加上客地作戰將士水土不服,戰力大打折扣,也許那一次曹操就可以直接先滅吳國繼而蜀國一統江山了!

就算赤壁打的那麼慘,魏國要滅蜀滅吳只要對面不搞聯盟講單挑魏國都能贏,單單一個蜀國,就算龐統諸葛俱在又能如何,僅僅佔據荊州益州的蜀國別說打曹魏,吳國它都打不贏的!國力本就弱,人口,資源都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別說跟佔據中原膏腴六州之地的魏國比,就是佔據江東的吳國也是比它強的多。

丟了荊州之後的蜀國連年備戰,諸葛亮已經到了騎虎難下的地步,一方面國內階級矛盾頻發,要轉移注意力,一方面也是為了完成故主沒完成的遺志,所以才不停的向魏國發兵,正好魏國這邊也在鬧內訌,曹操老了,魏國內部分成兩排在爭鬥,老曹的兄弟子侄們跟士族在爭奪權利,一時之間沒怎麼顧及到攻打蜀國吳國統一天下,大概是想著攘外必先安內吧,所以暫時給了吳蜀喘息的機會而已。

那麼答案就是,不管是龐統還是諸葛亮執掌蜀國朝政,都無法敵得過魏國(司馬懿),就算他們兩都在也只是局面稍微好點,可能蜀國能多堅持一段時間。

而蜀國要想奪得天下打敗魏國司馬懿唯一的方法或者說條件就是期待魏國能多出幾次像赤壁之戰那樣損失慘重的錯誤,魏國不出大的問題,他們一點機會都沒有的!

冷兵器時代,打戰打的就是國力人口,赤壁之戰魏國損失那麼大,它照樣能發展起來,傷經動骨它能好轉,要是換蜀國或者吳國試試看,早八百年玩完了。


俠義為懷蕭大王


一、諸葛亮的執政理念

諸葛亮主張佔荊襄之地,以荊州為根基,然後東邊和孫權聯盟、這樣一來就可以北拒曹操、西邊攻取益州、對內實行休養生息,逐漸擴充軍備等待時日。如果天下有變,那麼可以從漢中一路到荊州,天下就可以平定。

二、龐統的執政理念

龐統則不同意諸葛亮的意見,龐統認為:荊州是荒殘之地、按當時的環境來說已經人物彈絕、荊州東邊有強大的孫權,北邊又有虎視眈眈的曹操,如果佔領荊州會處於兩面夾擊的局面。而且荊州飽受多年的戰爭之苦,雖然是富足之地,但是經過長年的戰亂使得當地的人才、物資極度匱乏。所以荊州不可作為劉備攻取天下根基。

從以上分析可知,龐統和諸葛亮在以荊州為根基的問題上二人有著很大的分歧。


如果當初落鳳坡死的是臥龍,活著的是龐統,那麼蜀國能打贏司馬懿,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善於守,而龐統更善於攻

諸葛亮和龐統都是當時三國時期的頂級人才,但是兩人在攻守方面各有偏重。諸葛亮更偏重的是治國守邊,當時劉備攻取西川的時候,諸葛亮把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並且北邊的曹操和東邊的孫權都想打荊州的注意,但是卻不敢妄動。蜀漢建立以後,蜀國更是由諸葛亮一人治理。龐統則更善於攻城掠地,當初赤壁之戰中的連環計,龐統獻計攻取益州等,從這裡我們都可以看出龐統出色的軍事才能。

二、諸葛亮在人際關係上不如龐統

劉備去世後,蜀國的權力由諸葛亮一人把持,但是他對蜀國是忠心耿耿。但是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並不注重蜀國的後續人才的培養,結果在諸葛亮死後,屬狗竟然無人可用。而且諸葛亮的人際也並不是很好,比如關於、張飛等人對諸葛亮一直有意見。但是龐統的人際關係卻比諸葛亮處得好,龐統在為人處世方面做的非常到位,比如:關羽、張飛等蜀國將領對他是心服口服。

三、蜀國後期的戰略部署更符合龐統的策略

我們從蜀國後期的戰爭就可以看出,龐統的戰略計謀更加符合蜀漢後期的戰略走向。當時諸葛亮把荊州當成蜀漢的根基,但是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後,直接打亂了諸葛亮的整個計劃,以致於,關羽被吳將斬殺,同時張飛為了報仇也被斬殺。還有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而從龐統的戰略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出,荊州只是他戰略計劃中的一枚棋子,他把益州作為蜀漢的根基。如果當時劉備聽取龐統的意見,那麼在荊州丟失以後,關羽估計也不會死,估計孫劉聯盟也不會破裂。

總結

從以上分析可知,如果由龐統輔佐劉備,那麼後面的關羽敗走麥城、張飛被害、夷陵之戰等這些事情根本就不會發生。假如龐統並沒有死在落鳳坡,那麼蜀國後期的戰略走向可能會更加偏向於蜀國,司馬懿估計也未必能抵擋得住龐統的圍攻,那麼三國的爭霸,鹿死誰手估計未定呢。


公元前


個人淺見

如果是臥龍死、鳳雛活,在後期我認為蜀國會戰勝司馬懿。

孔明在後期無論用兵還是從政,都非常謹慎小心,戰役很少涉險。而龐統則不然,萬事從心所欲,有一定賭徒心理,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就要搏一搏。

一、龐統剛出世,就孤身前往曹營,勸說曹操,使連環計成功。曹操作為當時最大的軍閥,手下謀士無數,如果曹操聽別人勸阻,那龐統就會死無葬身之地。就算曹操為了名聲不明殺龐統,以曹操的風格也會暗殺龐統。因此,從此可以看出,龐統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

二、落鳳坡事件,龐統為了早日攻克西川,估計落鳳坡有埋伏,還冒險前往,賭徒心理極大,最後慘遭暗算身死。

那麼,通過龐統的性格,完全從現實角度上講蜀國會贏司馬懿的原因有二:

一、關公死後,孔明勸劉備不要出兵打東吳,就被不聽勸阻,起全國之兵討伐東吳。從此君臣有了嫌隙,諸葛亮甚至沒有隨軍出征。結果猇亭之戰蜀國實力大損,致使後來傳出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法,也就是那一戰,蜀國後繼乏力的原因。如果這事換成龐統,絕對會隨軍出征,以他和孔明這種段位,不會看不出陸遜的計策,當時東吳國力兵力明顯不如蜀國,可以這樣說,蜀國的贏面較大,到時吞併東吳,再跟魏國幹一場,未必不能贏魏國,至少再打一場,會使蜀國國力更進一步,也有跟魏國叫板的資本。而諸葛亮當時沒出力,是蜀國走向衰敗的第一步。

二、蜀國首次北伐時,司馬懿還是小角色,沒什麼兵權。魏延建議小股兵力奇襲子午谷,而孔明以穩妥的形式進軍,沒采納魏延的建議,後來事實證明,子午谷就沒設伏兵,如果魏延兵出子午谷,裡應外合估計魏國就滅了,也就不存在司馬懿出師一事。




我是一棵樹1981


首先說明:落鳳坡的名字也是龐統在這裡死後才有的稱呼。因為,龐統道號鳳雛,他在這裡死了,就被後人稱為落鳳坡。

正史上龐統早期是周瑜的幕僚。在周瑜死後,收到東吳的排斥,於是深知他才能的魯肅舉薦他到劉備跟前任職,大家都知道,魯肅是非常鮮明的聯劉派。所以推薦龐統過去,期望增加兩方的互信。(所以赤壁之戰火燒曹營,是東吳周瑜的謀略)

龐統剛到了劉備帳下之後並沒有受到重用,魯肅知道以後,寫信給劉備,告訴他實情,這次受到劉備的重用。

於是,在劉備入蜀時候,作為軍師,他就隨行了。誰知道,這次入蜀有去無回,在和劉璋翻臉後,龐統就在近攻雒城的時候陣亡。而不是三國演義說的那麼邪乎。

三國演義怎麼說的呢?道號為鳳雛的龐統在領兵近攻的時候由於馬受驚,劉備於是將自己的千里馬讓給龐統。當時他還沒意識到,自己這個的盧一直妨主。於是龐統一番推辭之後騎上了千里的盧馬。

劉備的這個馬是白色的,守城的張任提前預估劉備會從小路近攻,已經探知劉備騎白馬,於是親自帶人埋伏在小路必經之處落鳳坡,吩咐軍士,只要看見騎白馬的就往死裡射。

這下好,龐統率軍走過小路時候,問了一下軍士,說是落鳳坡,沒來得及撤退,就被射成刺蝟。那麼,正史上的龐統是怎麼死的呢?

有的人說是為了劉備師出有名自殺式死亡,有的說是為了和諸葛亮鬥氣而死。其實都不然。

​公園211年,劉備受劉璋的邀請,率軍入蜀替劉璋防衛攻打佔據漢中的張魯。在和劉璋一陣噓寒問暖之後,劉璋派遣劉備都督白水軍,劉備並沒有攻打張魯,反而駐紮下來之後收買人心。

關於諸葛亮死,龐統活的話。還真不好說。

在演義上,入川前諸葛亮就嚴肅叮囑過龐統,龐統認為是孔明在輕視自己,於是貪功冒進,中了埋伏,不幸犧牲於落鳳坡。

如果是歷史的話,沒有落鳳坡,龐統死於雒縣戰場上的流矢。龐統當時是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出謀劃策親上戰場,而劉備前一任的軍師中郎將正是諸葛亮。

同樣上戰場,諸葛亮在任上活下來了,龐統在任上死了,只能說生死有命。

如果硬把諸葛亮摁死,龐統的確有幾率擔任諸葛亮的位置。畢竟之前“親待亞於亮”,且他和諸葛亮是同學,同為荊襄士人,跟著關羽留守荊州、親好老東家孫吳、同時做個一流謀士絕對足夠。

只是諸葛亮對於劉備和蜀漢的意義遠非區區一個謀士。漢中戰時,劉曄就已經把諸葛亮置於關張之前,對曹操說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是僅次於劉備的第二號人物,是不可多得的卓越相材。更不提最初劉備走出荊州困局乃至與東吳結盟打赤壁,全是諸葛亮的手筆。

資歷,能力,威望缺一不可,不是劉備對誰親密誰就可以掌權,如果諸葛亮真死在戰場了,那麼有相當一段時間都無人能填補這個空缺。再保險點,把那塊權力化開,分給多人擔待也不是不行。個人認為如果龐統活著他的位子其實和法正差不多,沒有辦法像諸葛亮那樣擁有極高的威望。

諸葛亮那個位置,不僅對能力有極高要求,對心志、私德、情商、格局全都高要求。

託孤大臣常有,做到諸葛亮那般極致的卻是鳳毛麟角。

心志稍有一點不堅,夷陵大敗後劉備嚥氣、舉國叛亂時,就接受曹魏遞來的橄欖枝、帶著阿斗歡快的投降稱臣了。





嚼扒


水鏡先生曾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即可得天下”。諸葛亮和龐統都是三國時期頂尖的謀士,雖然兩個人擅長的地方不一樣,但是兩個人的能力毋庸置疑,在各自的領域內都是頂尖的存在。諸葛亮適合做宰相,能夠穩定局勢,發展經濟,在內政方面絕對可以說是三國第一,小小的蜀國被他經營的蒸蒸日上就可以說明諸葛亮的能力,要是蜀國一統天下,絕對沒有五胡亂華的黑暗局面。而龐統則是更適合作為太尉,智謀超群,適合攻城略地,開拓進取,蜀國一統天下,北方各族將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龐統的能力在歷朝歷代也是排名前列的存在。

我們發現劉備這個人很有自知之明,在進攻西川的時候帶了龐統,讓諸葛亮留守荊州,決策非常明智,物盡其才、人盡其用。龐統、法正死了以後,蜀漢方面軍事進攻能力極強的人就沒有了,諸葛亮雖然也很出色,但是更適合守成,他在攻城方面並沒有龐統他們厲害,甚至還不如劉備。這也是夷陵之戰時,劉備為何讓諸葛亮守護後方,沒有帶在身上進攻東吳的原因。

龐統英年早逝,也讓後人懷念他的時候,覺得他有無限可能成為劉備一統天下的變數。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就對龐統十分信任,排兵佈陣也完全聽取龐統的意見(注:《三國演義》第47回裡描寫蔣幹兩次過江,被周瑜設計囚禁在江邊破廟中。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蔣幹巧遇龐統,幾經懇求,蔣幹帶龐統渡江去見曹操。曹操聽說龐統來了,很是高興,龐統又相機處事,巧獻計謀,然後離開曹營。曹操按照龐統的計謀,將戰船用鐵索鎖在一起,並排在江邊,非常壯觀)。這才有了火燒赤壁。因為龐統的名聲之大,天下皆知,曹操是個愛才之人,對龐統自然高看一眼,不會因為他的相貌醜陋就難以接受他。而孫權就沒有這個度量,讓人感慨,東吳偏居一隅不是沒有原因。曹操見到龐統的第一句話就是:“就問先生大名,望不吝賜教”。而他對於諸葛亮就沒有這麼上心了,甚至有些不在乎。


劉備在攻取西川時,想要靠仁信征服西川,可是龐統說要恩威並用,這才有了劉備輕鬆拿下西川的事實,龐統的見解比平常人更深刻,甚至於諸葛亮也有些比不上他。而且他和每個人相處的都非常好,他在落鳳坡去世時,劉備手下所有的將領都悲痛萬分,這一點很多謀士都做不到。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那麼蜀國的戰略必然會非常激進,司馬懿未必能擋住龐統,夷陵之戰也不會輸的那麼慘,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各位網友怎麼看呢


暴雪長空


如果問落鳳坡龐統不死,能不能戰勝曹丕,我還會猶豫,但問能不能戰勝司馬懿,我卻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大家,不能。因為龐統的性子太傲,而司馬懿則太能忍。就這一點,就可以定性龐統難成大業。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鳳雛臥龍得一而安天下。這只是司馬徽從二人的才學來說的,他們有統一天下的能力。但他們卻沒有統一天下的條件,因為這個條件是掌握在各自主子手裡的,那就是信任。

劉備成說得孔明如魚得水,但事實上劉備心中更看至關羽張飛,因而在孔明和關羽張飛有矛盾的時候,劉備是偏向關羽張飛的。孔明在奪得荊州之後逐漸談出劉備的朋友圈,而龐統正逐步得到劉關張的接納信任,但是這種接納和信任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以關張為中心。

龐統雖然有許多政策與劉關張的相符,但要想真正的實行自己的策略,必然會有與關張衝突的地方,當龐統與關張有了衝突時,劉關張的立場就會與龐統逐漸疏遠,當龐統感覺到自己不被信任時,他不會像諸葛亮那樣默而認之,而會一如繼往的殆工,希望以此方式求得上次的關注。一次可以,兩次可以寬容,三次就會讓人厭煩了。因此即使龐統不死,司馬懿不會被其敗。

龐統不但不能把司馬懿打敗,相反還有可能被司馬懿算計,因為同樣的情況,當司馬懿受到上級的猜忌時,他能忍,他會等待最好時機,採取最重要的一擊,所以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後被司馬氏終結了。


萍風竹雨123


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臥龍,而活著的是龐統,想要打敗司馬懿也沒有可能。

一次兩次擊敗司馬懿,那麼無論臥龍還是龐統都可以做得到。如果大家還曾記得諸葛亮那句感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話,就知道,面對司馬懿,諸葛亮完全不怵。但是想要擊敗司馬懿也絕非易事。

現在很多人認為龐統較之諸葛亮要強一些,強在何處呢?在進攻上。

然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吳蜀聯軍在赤壁和曹軍打了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鬥。而此次戰鬥,定下基調併發揮了主要作用的並非周瑜而是龐統。正是他的遊說,才讓詭計多端敢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採納將兵船連在一起的計策。

另外一個,便是龐統極力堅持放棄荊州,以益州為根據地,謀取西川。也就是向北發展,放棄南方。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會因荊州而和東吳之間產生裂隙,可以像赤壁之戰一樣聯吳抗曹。

而諸葛亮則堅持謀定荊州益州兩地,以此作為根本,再圖謀天下。諸葛亮的這種做法到底對不對呢?

在諸葛亮出山前,著名的隆中對已經對天下大勢有了明確的分析。只要劉備不是蠢人,按照這個步驟按部就班的來,三分天下必然有其一。而後事情的發展演變也證實了這一問題。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荊州還在劉表手中,並不在東吳手裡。當然東吳對荊州同樣垂涎三尺。因為荊州扼守著長江中上游,對中下游的東吳來講,這就好比有人卡著自己的腦袋。然而,荊州對蜀國更加重要。

荊州是相比於益州更加豐沃的土地,人口也更多。而西川在這一點上完全不能和荊州相提並論。有人說奪得了西川,避免和東吳的直面衝突。這就大錯特錯了。奪得了西川,能消解東吳的敵意,同時可以居高臨下,俯視中原的千里沃野,形成地理上的優勢。但同樣會直面北方的羌人,這是比東吳更加可怕的實力。

所以,諸葛亮六出岐山的策略一來是消耗曹軍,二來則是示好羌人。

這個戰略並不成問題。

當然,龐統攻城略地的能力相較於諸葛亮而言,確實要稍稍勝上些許。這也是為何劉備打仗總是喜歡帶著龐統的緣故。如果龐統沒有死在落鳳坡,那麼夷陵之戰也就不會有劉備的慘敗。甚至,若是能直接輔佐關羽經營荊州,以二人之力,關羽也不會落得身首異處的慘劇。

只是歷史不能假設,冥冥中自有定數。落鳳坡終究是鳳雛的不祥之地,而司馬懿也註定會慢慢蠶食曹魏的政權,為自己的兒孫建立晉朝打下良好的基礎。


Crazy歷史


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臥龍,龐統是否能打贏司馬懿,答案是肯定的,龐統拿什麼打贏司馬懿呢?龐統不可能幫助劉備建立蜀漢,因為是智殘,諸葛亮才叫智慧。司馬微說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那是天方夜譚。。。看龐統取西川那是什麼事,劉璋劉備初次會唔就要將其殺掉,尚若得手劉備盡失人心,以堅蜀將死守之心,憑劉備一萬人馬怎麼取得了西川,恐怕會全軍覆滅。攻雒城不好好謀劃,自己身份何等關健,置身險境,不幸遇難。置劉備於不顧,不是稱職的軍師,不知如何評價龐統,肯定他在軍事謀略方面不如司馬懿。。。。。。



劉坤忠120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安天下”。無疑,這句話給了人們一種“諸葛亮和龐統是同一層次的謀士”之錯覺。實際上,根據諸葛亮和龐統二人對劉備的貢獻,以及二人在為劉備效力過程中展現出的能力而言,龐統相比諸葛亮,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諸葛亮對劉備集團的貢獻,集中在兩個方面:為劉備制定了一套符合實際的稱霸戰略宏圖,以及在劉備死後保持蜀漢在三國之中的競爭力。這兩點看似很空,但實際上都關係著蜀漢政權的發展以及存亡,毫不誇張地說,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的貢獻,僅次於先主劉備,換言之,諸葛亮算得上是蜀漢政權的重要締造者。在諸葛亮璀璨的光芒之下,龐統則顯得暗淡不少。雖說水鏡先生認為臥龍鳳雛的才學在同一檔次,但實際上,龐統真正展現出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他唯一拿得出手的貢獻便是在劉備接受劉璋的請求入川之後,為劉備提供了所謂奪取川蜀的“上中下三策”。實際上,“三策論”並不是具體的戰術方案,而是為劉備將奪取川蜀方案的優先級進行排序,以幫助劉備下定無力奪取西川的決心。除此之外,龐統並無太大貢獻。

因此,僅僅從臥龍鳳雛二人表現出的能力出發,對二人給予評價,諸葛亮無疑是遠勝於龐統的。

當然,諸葛亮在對上司馬懿之時,一直處於優勢。不可否認,司馬懿的確是挫敗了諸葛亮數次北伐,保住了曹魏一方安寧。然而,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背後有曹魏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曹魏無論是軍隊數量,糧食產量,生產能力還是人才儲備方面,都遠遠強於蜀漢。正因為如此,司馬懿才在諸葛亮屢次挑戰之時閉門不出,消耗諸葛亮。換個角度而言,司馬懿在掌握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理會諸葛亮的挑戰,固然是為了以最小的損失取勝;但這同時也暴露了司馬懿的不自信。試想,若司馬懿真的不忌憚諸葛,那他大可趁此時機一舉出兵,消滅諸葛亮主力,單從力量對比上而言,司馬懿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但他沒有,這證明,他在掌握優勢兵力的情況下,仍然不能保證贏諸葛。可見,諸葛亮的水平,是要高出司馬懿一籌。

至於龐統和司馬懿,二人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謀臣。龐統,不談名氣,只論表現,僅僅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水準之上的幕僚而已,在決策方面能夠給予主帥建議,但絕對不是有能力獨當一面的大人物。而司馬懿,則是真正的亂世奸雄。二人的格局,能力,相差巨大,龐統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因此,純能力而論,諸葛亮勝過司馬懿一籌,而司馬懿則高出龐統太多。


庭州行者


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他能輔佐劉備一統三國嗎?

諸葛亮和龐統兩個世稱臥龍鳳雛先生,得一可得天下。所以在那個時期各國的人都聞風而動,都希望能夠得到他們其中一人的輔佐,劉備也不例外,劉備一直就想著光復漢室,雖然他身上流淌的漢室皇室血脈八竿子都打不著,但也不妨礙他靠這樣的名號拉攏了一大批武將,現在武將算是聚齊了,可是文臣中還是缺乏治世的謀士,也就是軍師。所以聽到江湖上的傳聞,劉備更是坐不住了,怎麼樣都要得到他們。

於是劉備發揮自己死纏爛打的功底,也算是上天厚待他,又或許是為了平衡現在混亂的句式,上天讓他的願望達成了,並且還是一下子給了他兩個寶貝,龍鳳先生都收歸他的麾下。劉備這才是羽翼豐滿,無人能敵。

不過可惜的是,天妒英才,龐統這樣的天才在西川之戰的時候便早早壯烈犧牲了。這可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劉備的左膀右臂被活生生地截去一隻。只剩下臥龍先生一人輔佐,雖然諸葛亮也是極富有謀略的一個軍師,更是多次助劉備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但我們都知道結果了,即使諸葛亮再如何神通廣大,還能逆天改命,但是最後他還是沒能完成劉備的遺志,他敗給了付不起的阿斗,也敗給了歷史。

那麼,我們做個雖說不切實際,但是有意義的假設,就是當初在落鳳坡如果死的不是龐統,而是諸葛亮呢?結局走向又會如何?

我們首先要對兩個人的各個方面做一下對比分析。第一首先是執政理念的不同。諸葛亮再早期被劉備請出山的時候就在草廬裡跟劉備指點過江山,把這整個江山天下格局都點透了,也更堅定了劉備要得到他的心。他很有名的文章《隆中對》就是說他的天下見解,他是這麼說的,要把荊襄之地給佔了,這個軍事重鎮一定要拿下,這是根基;然後東南西北都要開拓疆域,像孫吳、曹操、益州和孟獲的這些地盤能搶則搶,這也是在穩固根基;這是對外的政策,對內的治理呢要用休養生息的政策,要做到仁政,最重要的是一個仁字,得民心之所向,這麼做是為了將百姓作為軍事力量的儲備,敵情到的時候百姓會很自覺就扛起鋤頭上戰場保家衛國。基本的政策是這樣的,如果外頭局勢有大變動的話,就一路出荊州和漢中,把這兩個地方收為囊中之物,天下唾手可得。

以上是諸葛亮的見解。然後是龐統的,龐統的政策可和諸葛亮剛好相反,龐統在剛到劉備陣營的時候就報備過了自己的計劃,他的見解如下。荊州這個地方荒涼慘敗,並且沒有人口,人煙稀少,這樣可支配的勞動力就少了,東邊呢有孫吳,北邊還有曹阿瞞,如果我們只是佔據荊州作為根據地,這樣的計謀是沒辦法成功的。而且荊州這個地方也確實是軍事重鎮,離東邊和南邊都很近,兩邊的人都想將這塊地搶來,他們兩邊都不好惹,你是搶不過他們的,就算搶過了,駐守在這塊土地上也會成為眾矢之的,這不是逼著他們針對你嗎?

這樣看來,從根本上上蜀漢到底以什麼地方作為根據地,這是關乎未來發展的根基,在這件事情上面兩人就已經產生了分歧。 那麼我們這樣假設,如果當初跟隨劉備出征西川的是諸葛亮,而龐統是留守在荊州的,這樣的話接下來蜀漢的發展又會是什麼情形呢?

然後我們還要講講才華方面如何。諸葛亮和龐統兩個都是那個時代的傳奇,這兩個人的才華自然是不必說的,都是具有稱世之才的。但是我們這裡比較的不是普通才華,而是專攻的術業。諸葛亮呢,他所擅長的是守衛城池和治理國家,就比如說劉備在和龐統去攻打西川的時候,諸葛亮留下守衛荊州,可謂是井井有條滴水不漏,曹操和孫權都想從中撈到好處但是結果都是無縫可鑽,鎩羽而歸。劉備是叫龐統隨之一起出徵的這也看出了龐統的才能多是軍事才能,出征打仗這是強項,還有代表性的是在益州之戰和連環計的使用上都體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然後是他們的政治能力。諸葛亮在朝政上面真的是勤勤懇懇了,在付出的努力和辛勤奉獻上面是絕對不能說他半點不是的,但是他在治理朝政的時候也是有一些不恰當的地方的,治理朝政很重要的一點是與官員打交道的能力,諸葛亮在這方面上有缺,他不太注意人才的培養,不用長遠的眼光去執政,這也導致了後期諸葛亮死了以後就沒有人能夠輔佐蜀漢了。

但是龐統在和人打交道的方面還是有些才能的,他跟將領和文臣的關係都處理得很好,做到了讓大家心悅誠服地通從他的見解。 最後是戰略部署上面的差異。我們從現當代的角度來看,好像龐統的戰略和蜀漢後期的發展以及現狀都是比較符合的,諸葛亮是比較注重大局的人,如果其中某一個環節不給力了或是出錯了那就是一子錯滿盤皆輸,不太適合實際情況,靈活性也相對較差。但是龐統的政策和部署是比較靈活的,掩人耳目和靈活調轉的政策相得益彰,所以在這點上龐統的策略和佈局會比諸葛亮的稍佔優勢。

還有就是風格上面,諸葛亮是希望做到事無鉅細殺人於無形,潤物春風的類型,比較中和,但是龐統的風格是激進的果敢的,在蜀國後期是需要激進的政策去刺激蜀漢的發展,也是對抗司馬懿的一個方法,諸葛亮和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總想比智力,但是司馬懿完全不會,他也沒有什麼惺惺相惜的情感,他是不擇手段的,這點是龐統的致力點。

龐統的窮追猛打風格如果在蜀漢後期還延續的話,三分天下,誰勝誰負,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