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启功在报纸上练字与宣纸上写的有区别吗?这是为什么?

千千千里马


这几个字不是在报纸上写的,而是在废弃的书刊上写的。书刊用纸与报纸相比吸水性更差,与宣纸相比就更没法比了。区别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纸张的性能决定的;一个是书写时候的状态决定的。

纸张性能

书法用纸一般都是生宣,或者有用半生半熟的宣纸,写小楷一般是熟宣。用宣纸书写的作品,墨迹线条的边缘因为洇水会比较润,但是有些地方的用笔也因为宣纸吸水性强,容易出现飞白用笔。

而在废弃书刊上的写字,因为洇水性低,所以笔锋边缘就会比较锐利、清晰,一些牵丝非常明显。也比较不容易出现飞白书,墨色看起来更加浓重。

书写时候的状态

在这种废弃纸张上书写的时候,是书家很放松的一种自然书写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书写,比正式创作作品时更加放松,因此也更有另外一种逸趣,这种自然书写状态,才真的能反映一个书家的水平。

历代那些名家流传下来的各种书帖,基本上都是草稿或者与亲朋好友之间的信札,都是一种日常自然书写的状态,因此更能显示书家的性情、学识、修养。苏轼所说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启功先生因为自己也经常收集一些古代法帖的拓本,他会把这些拓本汇聚成册,自己常用废弃书刊来“包书皮”,这“瘗鹤铭”几个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喜欢启功先生的这些手稿、信札作品,而很多其他书法家刻意创作的一些作品,看起来也不错,但总是多了很多有意而为的刻意成份,缺少了一种自然意趣。


翰墨今香


这几个字不是在报纸上写的,而是在废弃的书刊上写的。书刊用纸与报纸相比吸水性更差,与宣纸相比就更没法比了。区别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纸张的性能决定的;一个是书写时候的状态决定的。

纸张性能

书法用纸一般都是生宣,或者有用半生半熟的宣纸,写小楷一般是熟宣。用宣纸书写的作品,墨迹线条的边缘因为洇水会比较润,但是有些地方的用笔也因为宣纸吸水性强,容易出现飞白用笔。

而在废弃书刊上的写字,因为洇水性低,所以笔锋边缘就会比较锐利、清晰,一些牵丝非常明显。也比较不容易出现飞白书,墨色看起来更加浓重。

书写时候的状态

在这种废弃纸张上书写的时候,是书家很放松的一种自然书写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书写,比正式创作作品时更加放松,因此也更有另外一种逸趣,这种自然书写状态,才真的能反映一个书家的水平。

历代那些名家流传下来的各种书帖,基本上都是草稿或者与亲朋好友之间的信札,都是一种日常自然书写的状态,因此更能显示书家的性情、学识、修养。苏轼所说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启功先生因为自己也经常收集一些古代法帖的拓本,他会把这些拓本汇聚成册,自己常用废弃书刊来“包书皮”,这“瘗鹤铭”几个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喜欢启功先生的这些手稿、信札作品,而很多其他书法家刻意创作的一些作品,看起来也不错,但总是多了很多有意而为的刻意成份,缺少了一种自然意趣。


孟南937承传民族文化


对于已经形成自己风格特点的书法家来说,无论选择什么纸作为书写材料,从外在形式上看变化不大,但从不同的纸张上的书写效果来说,还是有一点点变化的,就是气韵上的微妙变化。

纸的摩擦力不同,吸墨量不同,书写速度甚至手感不同,书写出来的效果同样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的,比如米芾的《苕溪诗卷》。

通常情况下,我们欣赏书法都是欣赏的在宣纸上书写的作品,古代的经典书法作品除外,可能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张纸性不同。所以欣赏书法大多习惯于宣纸上的作品才为真正的书法作品,实际上成熟的书法家是无需选择纸笔和墨的,都能够写出精彩的字和书法,甚至出现意外佳作也未尝不是没有可能。不过就是同一书法家,使用不同的材料,作品效果肯定是会有一定的区别的。

启功先生的书法也不例外。


仔细对照一下启功的公开发布的正规作品和书纸上写的几个字不能发现还是区别非常大的。特别是撇笔,普通纸上由于不吸墨,撇的收笔非常尖锐,甚至出现了虚尖,在书写速度上普通纸上速度相对快一些,没有宣纸上那种摩擦力,纸对墨的吸收也较慢。甚至影响力点画线条效果。

普通纸不吸墨,点画线条有一种浮在纸上的细微感觉,而宣纸上的书写,因其吸墨和摩擦力,速度的缘故,有一种沉劲入骨的感觉,也就是锥画沙的味道。

在一个问题就是撇画的收笔问题,在不吸墨的纸上书写,速度较快,收笔已经力没有送到,且缺少变化,可能与速度快有关系。

几个点画的收笔也有些随意,故显得像一个圆疙瘩,严格意义上说,收笔用笔不到,只是借助毛笔笔肚的圆势顿笔写就,显得没有收回画中的感觉,真正的作品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整体比较,还是宣纸上的书写效果好。不过如果撇画控制得当,处理的在有变化一些,到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心挥手运的境界书法爱好者,写作品还是以宣纸作为习作或创作材料为好,否则,可能这种艺术效果反差更大。

估计这几个字是启功先生可能有感而发或者在某种机遇原因下随手写的,也可能是创作之前的试笔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或题签作品,是有可能的。因为这样的纸不易拍照排版制作。如赵朴初为《读者》杂志的题签,实际上就是在普通的便条纸上书写的,不可能在有字的纸上书写题签。











翰墨书道


再回到启功先生这三个字上,由于书本纸吸墨性稍弱,以致运笔少迟涩而多爽利,既便是重墨深按亦可疾速行笔,但较之宣纸,稍显圆滑,但并非启老写字不行,乃因纸墨而致,故而不必苛求!在头条也看到了瘗鹤铭的拓片,感觉就风格而言,并无太多关连,启字多见瘦筋与黄山谷,而瘗鹤铭见魏而稍隶意,应该说,启功应该还是按自己的书写习惯而书,僅是纸墨而致我上述之面貌。

不当之处,抱歉抱歉!我也在废纸上画了两张,就纸不易弄平整。





读书耕田人王七


古人很有意思,养的鹤死了,葬了不说,还写了一篇文章,并让人刻了一块碑,于是留下了名扬千古的“大字之祖”《瘗鹤铭》。


换作今人,怕是要做成一锅火锅,开上一瓶茅台,正好大快朵颐一番。

说是“大字之祖”,其实今天来看,也就十公分见方,实在算不上大。但在古时,纸张稀缺,人们大都写蝇头小字,十公分的字可是大得不能再大了。

回到题目中的三个字,看起来似乎有点启先生的意思,但我总感觉不是他的字。


你看那撇出的几笔,像不像一根根针?气竭声嘶,全无回味,哪像书法大家所为?启先生虽也有露锋长撇,但他以腕力送到,出锋处尚留三分力,所以饱满而充实。不信你看下面的“少”字。

再如“鹤”字,右上三横,横后折笔牵出,三画几乎一横一样,一点变化都没有。


好在启功先生与《瘗鹤铭》也算有缘,写过几首与之相关的诗和作品,罗列如下,大家自行比较。



也许有人说,启先生会不会是按《瘗鹤铭》的风格写的?那更不对,《瘗鹤铭》是圆笔大字,含有篆隶意味,意态雍容,格调高雅。题目中三字与之完全不同。



再说说在书报上练字吧。

旧书报用来练字是个好方法,我们小时候都用过。它具有一定吸墨性,又不用花钱,不用来练字似乎都觉得可惜。

但需要注意的是,其洇墨效果不如宣纸,故长期用报纸练字,乍一用宣纸,肯定不习惯,宣纸的掌控难度要大很多。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的是纸的生熟的问题。写王铎一路,要追求墨气淋漓的感觉,必须用生纸;而写董其昌一路,要追求墨色散淡的意味,非熟纸莫属。报纸可归入熟纸一类,虽然它与宣纸工艺不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先回答千里马先生的第一问:

任何人在报纸上写的字和在宣纸上写的字都有区别,不唯启老!

再回答千里马先生的第二问: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纸质不同,吸墨亦不同也!

具体到启老的书法,除上述外因,还跟启老的自身(即内因)有关糸。爱好书法的朋友都明白,书写小字用指用腕,书写大字则用腕用肘一一而启老翰墨以瘦劲见长,并不擅于大字。所以,写于报纸上的“瘗鹤铭″三字与启老宣纸上的字相较势就弱些,韵就淡些(此韵单指墨在纸上所留的痕迹和视觉效果)。

答问至此,顺便拿启老的同內容的书法作品一并上图,共参启老行书与行楷的各自墨趣一一




李巍-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问法奇奇怪怪。

报纸和宣纸没有可以比较的点,废旧报纸或者书本杂志并不是练字的“新大陆”。《瘗鹤铭》一直有争议,提问者是不是想问其他的。

启功(1912-2005),清雍正帝的第九代孙,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

启功先生在当代书法地位非常高,启功体也被做成电脑字体,经常出现在印刷品和电视电影中。大部分人对”启功体“的评价不错,至少觉得有美感。

启功先生的”启功体“,毛笔和硬笔都能写,而且都有一定的美感。”启功体“是比较不挑毛笔和硬笔,因为启功体基本笔画较弱,但是字的结构非常优秀。

提问者所说的是这张纸,相当于于一个”便签“。就是普通的一张旧纸,不过上面印,肯定是认真写的。

从这张纸的内容,启功和《瘗鹤铭》,我个人觉得提问者想问的是《瘗鹤铭》。

《瘗鹤铭》是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的楷书书法作品、摩崖石刻,其书者传为南朝梁的书法家陶弘景。原石刻因山崩坠入江中,后打捞出,只存五残石,现陈列于江苏省镇江焦山碑林中。

《瘗鹤铭》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典范之一,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

黄庭坚说过:大字无过瘗鹤铭。2010年黄庭坚《砥柱铭》,拍出人民币4.368亿元。

上图黄庭坚《砥柱铭》局部,黄庭坚看了《瘗鹤铭》,写出的字是上图这样的。

不管再怎么吹捧《瘗鹤铭》,也不管再怎么说自己研究《瘗鹤铭》,还是要看你的字写的是什么样的。

一人有感

练字在废旧报纸书本杂志并不比在书法用纸上好,不是多么值得说的事情。

启功先生在自己的《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中第29首,写的瘗鹤铭与张猛龙碑,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

书法可以学习的点很多,但是要找对关注的点。《瘗鹤铭》就在那,看过研究过《瘗鹤铭》很正常,但黄庭坚只有一个。你看到多少不是靠说,而是看你的字。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2月4日沪。


一人笔记


我是简繁,报纸跟宣纸的区别?可以简单分为两个方面来解释。

报纸,类似于熟宣,不洇墨。

作为初学者,基本上都无法用生宣练习,为什么呢?因为无法控制笔跟纸的接触,也无法控制书写的速度,所以如果用的是生宣来写字,那么抱歉,一定会是点不像点,横不像横,所以这个时候熟宣(元书纸)就很适合了。

所以要说到报纸跟宣纸的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报纸跟生宣、半生熟的区别,了解了纸的特性,在学字的道路上也就稍微迈进了一步了。

报纸跟宣纸写字的效果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怎么说呢?

我们站在节省的角度,无论写字到了什么水平,都可以用报纸来写字,这样确实比较节约,倒也可以买元书纸来练笔,还是比较便宜的。

报纸上写字,一是因为不洇墨,二是报纸跟宣纸的制作方法有区别,所以报纸上看起来会很硬朗,而宣纸上则更加柔和一些。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宣纸也好,报纸也罢,真正要想把字写好,最重要的还是书家的功力与技法,自身水平还不到,再好的纸也没什么卵用,你说呢?

一点个人浅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欢迎评论区讨论,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分享不易,且读且关注。


易论招财圈


现在书本上可能更倾向于熟宣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8964abb4cbf54c0f8d6887bdf52fa9ba\

超能粉刷匠


仔细看了启功先生的这三个字,是给著名的大字碑刻《瘗鹤铭》题写的标签,这个也未必是在报纸上写的,更像是在一本书上写的。

这三个字和启功先生往常的书法风格有一点不同,就是写的更加的大气、开放了,写成这样肯定是收到了《瘗鹤铭》这块碑刻本身书法风格的影响,刚欣赏完这块碑贴,书法风格会自然的往这块碑上面靠,这是书法家经常遇到的事情,很正常。


另一方面,由于这三个字不是在宣纸,而是在报纸或者书上面写的,纸张看起来并不洇墨,写完以后墨汁堆积在上面,干了以后,书法的笔画会显得乌黑发亮,给人以厚重的感觉。

加上白纸或者书纸的表面比较家光滑,写出来的字的四周的边缘线也非常的流畅,很是顺滑,笔画的力度也非常的强劲。

虽然这幅作品和启功先生平时的书法风格有所不同,但基本也是大同小异,只是纸张的不同让书法的风格有了一点的差异,但是总体上还是一致的。

最终决定书法水平的并不是纸笔,而是书写着的技法和功力。



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