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老师教的班平均分高,而尖子生少?

浪逍遥


出现这样的情况,恰恰反映了老师的管理水平高超和思想意识水平高。

在现实教学中,尖子生多班级平均分又高的班级,无一例外在分班时都是得到特殊照顾的,而没有尖子生的班级都是在分班时直接就没有给分配尖子生。尖子生百分之八十的情况下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与学生本身的天赋和学习品质有极大的关系。

如此情况下,那些没有尖子生的班级,要出成绩,只能面向大部分中等学生(实际在这些班级的老师眼里,他们就是尖子生,只是放在学校大环境下,他们算是中等生),向管理要质量,向教学要质量。如此双管齐下,带来的结局就是班上出现众多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就造成班级平均分高的现状。毕竟,众多中等生都是在学习品质方面有某种缺陷造成的。只要加强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他们的成绩虽不是尖子生,但也不会差。

所以,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分班时不被照顾被掐了尖,但科任老师们和班主任都尽心竭力,给管理要质量给教学要质量出现的结果。也恰恰反映了这些老师“面向大多数”的育人理念,这是众多学生和家长的福音!


悉心自说自话


我曾经教过一个班,每次平均分都很高,但是,尖子生少。

那个班,一共45人,全年级,一共220人。我们班的水平,全在年级15名到100名之间。

也就是说,全是中游偏上的人。

而一个班,如果没有差生,平均分就会特别容易上来。一个差生的分数,可以说对整体平均分拉下了。

但是,这种尖子生,一定是可遇不可求的,也许有的班,能遇到好多,有的班,就没有一个。

所以,平均分高,没有尖子生,也非常正常!


Longsuixinyuan


我在小学任教二十多年,一直在一线教学。个人认为,尖子生必须是极优秀的学生。怎么个优秀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都必须是保持前三,不能出现好一次,坏一次。我今年带一年级语文,这次期末考试,班级均分99点几。班里双百分孩子12个。是不是这12个孩子都是尖子生呢?不是的。今年班里43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尖子生就一个。

再说说班级均分高低问题。班级均分高其实并不取决于尖子生,而是取决于班级差生。现在已经不叫差生,叫潜能生。

因为班里人数少,一个成绩落后的学生就会把你的班级均分拉低,要考高分,就得保证班里没有低分考生。所以,补缺补差对于提高班级均分来说更重要。

再来说说尖子生吧。对于那些成绩优秀又稳定的学生来说,只要是老师课上教过的,差不多都能记住。不需要老师三番四次强调。而对于其他普通学生,许多重点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再三强调,他们也有可能没全部记住。

我前几年教双班语文,那年也是一年级,我自己带二班的班主任,同时教一班和二班的语文。讲真,我对二班真的巨下功夫,而一班,正常上课,但是每次大考,二班很少能考过一班。都是我教的学生,一班上课学生思维活跃,重点讲到就行,不用反复强调,孩子们掌握的又快又好。二班上课,不够活跃,一些重点各种方式强调,效果却不如一班。就拿选班长组长,一班比比皆是,随便拉一个孩子就可以用。二班选来选去,悉心培养,可用的孩子真心没几个。

所以老师和学生其实是互相成就,尖子生真的是本身素质好,会学习,自身占一半。

所以班里没有尖子生的情况下,均分高,真的说明老师厉害,能把落后的学生都拉起来了。提高均分正确做法,抓两头促中间。





一个爱狗狗的语文老师


我是一名高中地理老师,这种情况在我现在所上的班级就有,在我们学校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



01

现在我带了一个我们学校的应届高三B层次的班级,一个高三补习班,其中应届高三B层次的班级,在同层次中考试平均分与及格率不是排在第一就是排在第二,但是最高分很少有排在同层次第一与第二的。

我特意分析了这个班级的成绩,发现不仅仅是地理高分人数少,其他科目也是一样的,所以总分排在同层次靠全面的也很少,但是平均分很多科目都在在前面。

我所上的高三补习班平均分与及格都在排在同层次第一,而且总分排在前面的也比较多,有好几个同学,地理成绩还一直排在全校前几名。

02


为了这个事情我特意去学校教务处把我们学校B层次的这个几个班的学生高一结束后分班成绩找来对比看了,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分班的时候

我所上的这个班很多科目的平均分与及格率和其他几个班都差不多,但是几乎每一科分数排名靠前面的都差其他几个班很多

为了这事,我也去问了学校教务处的老师,他也说这是学校故意这样做的,几年都是这样了,所以后面几个班级是考不赢前面几个班级的,特别是在高考后,从考上一本的人数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03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班尖子生的多少与学生的原先基础有很大关系,有的班级原本尖子就突出,后期这部分尖子成绩是很容易保持下去的,这样在后期尖子生就会很突出,而原来尖子生少的班级后面尖子生也不会太多。

原本尖子生就占优势的班级,那么到后期这个优势会更加的突出,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好的可能会更好,差的可能会更差。


尖子生多了,大家之间会相互竞争,大家的竞争会相对激烈,尖子生会带动其他同学成绩的提升,那么尖子生会越来越多,班级成绩会越来越多。

这就是我们地理上面常说的辐射带动作用,通俗点讲,比如上海经济很发达,那么它就会带动上海周边其他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周边城市经济也就为会变得好起来的。

所以,

我认为影响一个班级尖子生的多少很班级学生初始成绩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跟班级管理,认可老师上课水平等因素有关,但是初始成绩相对重要。

一个班要想尖子生突出,尖子生数量多,那么在一开始的时候,同一个班级的老师就应该好好商量,在班级培养几个各科成绩都还不错的尖子生,并对于这些尖子生班级老师多给予照顾,他们的成绩提升了,那么对于整个班级的成绩的提升都会有很大的有利的影响。

我是“地理视角看教育”,分享知识、用心解答教育问题,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欢迎关注、点赞!

地理视角看教育


老师教的班既然平均分数高,说明这个班学生的基础并不差,也说明这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应该不错,那么,为什么尖子生少呢?

出现这一局面,实事求是的说,也可以不客气的说,这与老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教学能力与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一、老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决定着班级尖子生少

这样班级的老师绝对是务实的人,工作踏踏实实,任劳任怨,是极其负责任的人,学生的基础知识落实地比较扎实,学生学习负担应该比较重,学生大都靠死记硬背,一味刷题,实行题海战术来掌握,落实并巩固,但在教学方法上欠火候,主要表现在:1、缺少“培优”的方法技巧,我们知道,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班上的“培优转差”工作,像这样的班级,差生肯定很少,很好解决,但应该注重学业突出学生的培养上,做到因材施教,对这类学生提高高层次目标,加大力度强化训练,这样才会涌现出尖子生。2、老师教学方法陈旧,靠刷题死记硬背来提高学生成绩,学生的灵活度不高,应变能力不强,思维能力也跟不上,这样怎么可能出现一些尖子生呢?

二、老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决定着班级尖子生少。

这样的老师大都思想保守,四平八稳地拉好四十八板,他们一般重知识、轻能力,让学生机械地获取知识,不能放手学生,忽略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让学生一味地围着自己的指挥棒转,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低“能”,遇到试题灵活度高的就束手无策了。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欠缺,水平欠佳,老师靠刷题,大搞题海战术,不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类、提炼,找出解题技能技巧,上升到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如果做到这样的话,就一定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结束语:这样的老师事业心绝对一流,对工作也绝对尽心尽责,如果老师能够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那么,这样的班级成绩绝对能够爆发“小宇宙”,尖子生也绝对不在少数!


全民话教育10911


有的老师教的班平均分高,而尖子生少,这种情况在许多学校是常见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生源有关。有些学校在分班时,常常依据学生入学成绩编班,这就势必会造成有的班级有尖子生,也有最差的学生;有的班级中等生占大多数,这样的班级平均分高,尖子生少是自然而然的。

二是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关。平均分高低往往取决中下等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以及作业训练时,主要面向中下等学生,放慢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以保证中下等学生都能学会、学好,但却有意无意地把尖子生也降低到中等生的学习水平,这样以来平均分自然就高,尖子生反而不尖。

三是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有些教师教材钻研不深,教学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而平时考试主要以基础知识考察为主,故平均分高,尖子生少。

四是与学校的评价方式有关。有些学校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时,主要以平均分为主,不注重优秀率,导致许多教师把精力用于提高平均分上。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教师要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精准把握课标要求,深刻挖掘教材,在教学目标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面向中下等学生,也要面向尖子生,以保证让中下等学生吃得饱,也要让尖子生吃得好。学校要以教学质量评价为导向,引导教师既抓平均分,又注重培优转差。同时,要按照国家标准人数均衡编班,坚决消灭大班额,减轻教师工作量,以保证教师能够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事实上,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足够高,在平时教学中面向中下等学生,提高平均分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俗话说:“水涨船高”,能把中下等学生教好,在总复习的时候适当拔高,尖子生自然就会冒出来,刻意培养尖子生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王营评教育


我们单位一个年级九个平行班,班主任班级管理各有千秋,个个是能手,学科平均分往往不差上下,但如果排全县前100名,就拉开了差距。


年前期末考试,六年级共500名学生,选出全校前100名进行表彰,九个班,平均十一人。但是选出来的有的班二三十个,有的班十来个,有的班二三个,学校召开质量分析会,任课教师就各班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梳理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语数英三科齐心合力,不能出现偏科。如果哪个学科教师力量薄弱,学科成绩不均衡,三科都优秀的人数较少。


二、分班因素较大。有些班拔尖生少,后进生也少,中间力量强大。

三、教师配备上也会影响。某一学科特别强,其他学科就会比较弱,直接影响到班级拔尖生。

四、与教师教学方法和能力也有关系。有些教师喜欢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刷题,还有些教师喜欢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这种教育理念最有利于挖掘优秀生的潜能。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通力合作,加强薄弱学科教学,关注优秀生培养,充分发挥优秀生潜能,取得最佳成绩。


教育采撷


这个问题很简单,这样的老师个人能力不是很强,或者说,不专注于高效课堂的备课,不会高效训炼学生的思维,不能把尖子生的潜能给挖掘出来,但是很敬业务实,管理严,靠的是用时间去“磨”学生,这样能够把中等生和差生的成绩保持在一个高度。我是一个具有28年教龄的初中教师,实话实说而已。


春暖花开144055775


有的老师所教的班级平均分高,而尖子生少,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注重补差工作。无论班级孩子成绩好差,都有一定数量的差生。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尤为重要。补差要从基础补起,语文要从字词补起。如果孩子连字词都不会写,补差就是一句空话。试卷当中近反、义词孩子不会写,按课文内容填空为不会,作文更是错别字成堆。课文的背诵默写为要让掌握,让孩子抓住基础的知识,然后再给孩子补习阅读、作文。差生的学习成绩上去了,班级的平均分才有可能提高。

2.提升中等生的学习成绩。每个班级的中等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只有中等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班级的平均分才能提高。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从中等生抓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注意抓住中等生。平时要号召中等生向优等生学习,给他们指明方向,明确目标,要给孩子树立学习榜样,孩子有了榜样的引领,学习成绩会快速提升。中等生不像差生那样基础差,中等生的基础还行,经过老师的鼓励,表扬,大多数的中等生,学习成绩都能有所提高。

3.做好培优工作。差生转化了,中等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还要做好对孩子的培优工作。班级平均分高,而尖子生少,可能是老师忽视了培优工作。要让孩子吃得饱,还要让孩子吃得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优生思考解决。给优生一些实践作业让这些孩子去做,在语文上,鼓励孩子把所有的课文都能背诵下来。还要把一些有潜力的中等生,直接转化为优生。班级的优等生多了,班风、学风会更好,班级的平均分也会大大提高。

“抓两头,带中间”,要想提高班级的平均分,做好孩子的培优工作也很重要。


张志学689360


什么叫尖子生?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相比较要形象一些。我们就以两个平行班来说明吧。

两个平行班分别称为甲班和乙班,比如甲班平均分高,而乙班平均分不如甲班,但尖子生明显多于甲班。

甲班最高分常常是考到95分左右,且成绩较稳定;其他同学考90至94分的比较多,和最高分比较接近;那么考95分的一般不叫尖子生,因为虽然成绩最高,但和更多同学没拉开距离,所以只能叫做成绩优秀学生。

乙班最高分常常可以考到98—100分,成绩同样比较稳定;全班第二名可以考到90至94分左右,其他同学紧跟其后,那么常常考98—100分的就可以称之为尖子生,因为他们之间拉开了距离,形成了尖子。

为什么会出现甲班平均分高于乙班,而乙班尖子生多于甲班呢?这里对生源不同情况不作讨论,就着重探讨甲乙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

甲班老师注重全班整体同学成绩的提高,特别注重差生成绩不能掉队太远,那么在教学时特别注意讲课的进度适应中差生;愿意用较多的时间对差生进行辅导。因此,就形成了“尖子生不尖”,差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情况。这种情况和平行班相比往往平均分较高而尖子生少。

乙班老师往往注重的是尖子生和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注重采取适合中等生及优秀生的教学方法,对差生关注较少,且在尖子生身上花费的时间较多所以,这类老师教出的班平均分低一些,但尖子生较多。这在高中毕业班中尤为突出,其目的主要是保证有几个尖子生能考上重点名牌大学,在提升学校名声的同时,自己的名声同样得到了提高。若遇到这类老师,差生日子不好过。

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整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差生不掉队太远。简言之,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只是提高部分学生素质而忽视差生素质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