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頻率比較高的人,是不是能力不足的人?

逍遙邀對聯


從我做HR招聘這些年的觀察來看,”跳槽“頻率和能力沒有絕對的負相關,單純以能力來定性,並不合適。

究竟怎麼看待”跳槽“頻率比較高的人呢?

下面我來給大家做一些分析:

一、”跳槽“頻率和一個人的職業規劃有關

經常有人前來諮詢時會問我:丁老師,跳槽多是否一定不好,不跳槽的那種人HR最喜歡了吧?

我有些苦笑不得,對方有這樣的誤解我可以理解,因為這個社會總在批判年輕人浮躁、跳槽多。

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跳槽頻率的高低,真不是絕對的。

1、朋友A,她在一個單位工作了整整十年,崗位是行政專員。因為單位效益越來越不景氣,員工都看不到希望,於是A就從單位離職出來了。但是她面試了好多家,都沒有拿到合適的offer。

A說:求職時,面試官就是覺得她在一個單位做了十年,還是行政專員,有點懷疑她的能力。

是的,A這個人性格就是喜歡求穩,十年一個單位忠誠度是高,但這樣的穩定就依賴於平臺,而非個人自身。當平臺不穩了,A也就不穩了。

2、朋友B,她同樣也工作了十年,期間跳槽三次,工作過四個公司。從一個HR助理一路做到HR總監。

B有次自嘲:下次我再跳槽的話是不是太頻繁了,估計沒有公司會要我啦。

我說:我並不覺得啊,因為你每一次跳槽都是依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進行的,我看到的都是在往上走。

A和B,兩個人,如果要比較現在的能力,那一定會說B更強,但事實上跳槽的頻率也是B更高。

我覺得這中間的差異,主要是源於兩人的職業規劃不同罷了,B從畢業開始就規劃好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要達成什麼目標、實現的路徑是怎麼樣的,當遇到好的機會,她果斷會選擇跳槽;而A一直是打工求穩的心態,只要一份工作能讓自己一直幹下去,為啥要考慮發展這麼頭疼的事情呢?

二、能力不足的人,該如何選擇跳槽

說完A和B的故事,會令人產生一個疑惑:如果我也和B一樣能力不足,是該多跳槽還是少跳槽好呢?

我覺得有兩點要考慮清楚:

第一、導致你能力不足的原因是什麼?

究竟是你自己不努力學習、實踐還是公司限制了你的發展?

這非常關鍵,也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歸因模式,是內歸因素還是外歸因素。

你自身原因導致的就是內歸因素,那麼即便你不跳槽,只要改變自己的工作態度、付出更多的努力,你也可以取得事業進步與職業發展。

是公司原因導致的就是外歸因素,你已經足夠努力了,只是目前的平臺無法提供你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那麼跳槽就是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換到其他更好的公司,也許你的人生會翻開嶄新的一頁!

第二、跳槽能給你帶來什麼價值?

現在許多人跳槽的原因都很簡單,一次吵架受了點委屈就裸辭,可是你是否想過:天下哪有不委屈的地方?這裡的人際關係複雜,其他公司就很簡單了嗎?也許只是一個坑到另一個坑。

只要不突破你的道德底線,屬於你個人的原則性問題,我覺得首先就不要衝動型跳槽。

考慮跳槽的選擇,一定要想清楚能給你帶來的價值是什麼?

第一方面是錢,新的工作是否能給你的收入帶來明顯的增長?如果是,那我想可能你之前的公司讓你低就了;

第二方面是職業發展,新的工作是否給你更高的職位、更大的成長空間?如果是,那你是否又敢於接受挑戰?

第三方面是其他因素,例如新的工作機會是否讓你的生活上更便利,是否有熟悉得領導更NICE等。

總之,職場上作為一個成年人,你需要有經濟、理性的思維來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假如找不到這樣的價值點,我建議你先等一等,或者讓更專業的獵頭來幫助你。

三、能力的培養關鍵取決於你自己

以上分析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可以看出,能力和跳槽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尤其是30歲以上的職場人,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增長還是依託於平臺,我覺得你需要認真進行思考:究竟你能力的背後是平臺的能力還是自身的能力。

有些公司裡的管理層,看起來位高權重,其實能力並不強,一旦這樣的公司出現問題,這類人是很難再到外部風光。

而有些公司的核心骨幹,自己能力很強,與公司之間的關係更像強強聯合,彼此促進。真的有天公司出現問題了,這類人換到任何平臺都一樣是金子。

因此,我想說的是,30歲以後的你,應該讓自己也開始變成“平臺”,例如你可以有能力去帶領團隊,培養新人,幫公司開拓新的業務等等。

當你的焦點是放在自己身上,而非跳槽換平臺這件事上時,你才能真正培養起職場核心競爭力。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一些見解,僅供各位朋友參考,希望有幫助、有啟發!

我是丁路遙知事,歡迎轉發並點擊關注我。每日為您解答各類職場問題、分享職場信息。

丁路遙知事


這種說法不能一概而論,職場中跳槽是一個很常見的事,大家跳槽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有的人崗位變動頻繁,五年職業生涯,已經有三次跳槽經歷,幾乎每一年半都有一次工作的變動,這樣的人在多數HR眼裡可能會被認為工作能力不靠譜,但仔細看一下工作經歷就會發現,有的人跳槽後,不僅升職加薪,平臺也越來越大,個人也有更大的施展才華的空間。

我有一個朋友在互聯網行業,6年時間先後經歷了美團、百度、阿里、頭條等四家公司,美團作為畢業首個offer,工作了兩年跳槽到了百度,工作一年後,跳槽到了阿里,工作三年後,跳槽到了頭條,僅僅四次跳槽,年入總包達到了150W,個人也從當初的初級工程師,變成了資深專家。

頻繁跳槽可能跟行業有關,如果你在大公司之間頻繁流動,那麼對於你的職業生涯絕對起到正面的加成效果。大公司市場大,業務種類廣,僅僅研發崗位就數不勝數,有經驗的人隨時都可能被獵頭關注到,這樣跳槽根本不是一件難事,即使頻繁跳槽,他們得到的評價應該也不會低。

也有一些人跳槽茫無目的,不僅沒有職業規劃,頻繁換行業,就連每個工作的時間間隙也極為短暫,這樣的人也許有能力,但職業生涯無規劃,短期內任性妄為也許很舒服,時間一長就會發現,自己的職業生涯可能面臨失敗的局面。十年後,人家一步一步成為行業領袖,而你只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在一個行業裡面沒有3到5年以上的積累,在一個公司工作不到一年以上,不建議跳槽;同樣也不要因為工作不順心,就賭氣跳槽;更不要在下家無著落的情況下就選擇跳槽,否則等待你的絕不是什麼好下場。

跳槽有風險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新工作等待你的將是未知的風險,而你很可能需要半年時間才會熟悉新工作與新環境,而你也不確定新工作是否一定好於其他選擇,所以每一段跳槽都要慎重。

那些頻繁跳槽的除了個別人有出色的能力外,大部分人也就是無奈的被動跳槽而已,能力真的一般般。


沐雲成長日記


個人大學畢業以來的跳槽:第一階段,剛畢業的時候頻繁跳槽,試錯,兩年內換了是行業並最終選定了目標行業。第二階段,選定行業和公司深入工作幾年後,薪資待遇已極度低於同崗位市場水平,通過跳槽重新給自己進行了市場定價。第三階段,個人家庭原因不得不跳,被動跳槽。第四階段,工作職位進入瓶頸期,跳槽實現職業晉升,跳了兩次,其中第一次算是對崗位判斷失誤,略有遺憾,也算是職業晉升階段的試錯。……跳槽思路一定要清晰,試錯風險要控制好,否則自毀前程。我自己第三階段的跳槽是被動跳槽,差點把自己職業生涯毀了,幸好我當時給自己的風險底線設置好了,才沒有一落千丈無法翻身。

總結:跳槽本質是件中性事件,是解決職業發展問題的一個方式。無論跳槽與否,在職業生涯過程中如果一旦出現薪資長期低於市場價格、職業生涯無法晉升等職業發展的實質問題。都應該反思,如果跳槽這個手段已經用過,那就要考慮其他方面的問題了。


瘋子73727929


頻繁跳槽跟性格有關,但跟能力不一定有直接關係。我們來分析一下頻繁跳槽的3個原因以及3個跳槽的建議:

1.對自己的定位不清晰

如,我有個朋友做文員的,本來幹得好好的,卻嫌這份工作沒挑戰性,枯燥無味,看到好友在做銷售,每天接到上萬的單子覺得很酷很帶勁,關鍵是月薪也高,這位朋友很動心,決定不幹文員要去做銷售。

後來她去了一家健身房當銷售,才發現這一切沒她想象的那麼容易,她不僅記不住銷售知識,面對陌生人也無法圓滑地打交道。總而言之,她的性格並不適合成為一名銷售員,儘管她非常想要改變自己,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這位朋友畢業兩年,換了四五份工作,做過客服,銷售,文員等類型,但始終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這種就屬於定位不清的,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能做什麼,什麼工作才能揚長避短。

2.眼高手低型

有一類人總覺得目前的薪水配不上自己的能力,於是不斷跳槽,希望能夠找到越來越好的工作。

但實際上,這種人去了哪裡,都不會得到重用,因為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如小張(化名),小張第一份工作也是銷售,但他去的是大城市的大企業,資源和銷售機制都非常成熟,客戶也是現成的,因此業績不錯,收入也還可以。

後來成家了,小張覺得現在的薪水太低,他自信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於是跳槽了,不過跳槽後他發現,自己的能力並沒有那麼強,一切只是平臺提供的優勢罷了,因此他的下份工作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順利,給的薪水也不那麼高,但他沒有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而是以跳槽來解決問題。

這種人並沒有自知之明,給自己的評價遠高於客觀水平,結果到了市場上檢驗馬上就會很失望,但他們又不安於現狀,總想找到更好的,結果就出現了不斷跳槽的局面。

3.遇到困難逃避型

日劇《我要準時下班》裡面的來棲就是這種類型的員工,來棲在一家網絡工作上班,作為初來乍到的新人,他因為洩露了產品視頻引起軒然大波,還差點導致公司蒙受巨大損失。

來棲因此非常愧疚,同時懷疑自己的能力,感覺自己什麼都幹不好,經過再三思量,他向東山遞了辭呈。

但東山並不接受,他只好留了下來,之後因為遇到其他困難,來棲申請調職,東山笑了起來,鼓勵他,並且真誠地讚賞了來棲身上的優點,這才打消了來棲離開的念頭,幫他重拾了信心。

來棲是不是很像初入職場的我們,作為一個新人,我們經常一不小心就捅婁子,還感覺自己很差勁,整天活在自我懷疑當中。

為了逃避困難,很多人會直接選擇離職,但去到另一個公司,這些困難依然會接踵而來,於是就陷入了不斷跳槽的死循環。

那麼,想要避免頻繁跳槽,我們應該怎麼做?

1.找到你的優勢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一樣,她的優勢是喜歡小孩子,而且性格單純,如果去做幼師是非常合適的。

但如果去做銷售,她的缺點會暴露出來,如,不懂得溝通,說話總是直來直去,容易得罪客戶。

如,做事不細緻,不懂得去跟進客戶的需求等等。

找工作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優勢,不要去挑戰自己的短板,有些事情你無論怎麼努力也做不好,但有些工作能夠讓你揚長避短。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

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朋友們經常誇你什麼優點?

身邊的人會拜託你幫什麼忙?

有什麼事情你做得比別人好?

你做什麼事感覺很輕鬆?

2.遇到困難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逃避困難

逃避困難在職場中是很常見的事情,很多人都有這種畏難心理。

但我們要知道,困難是逃不掉的,你在這個公司不去處理掉,去到下個公司依然還是會遇到,所以長痛不如短痛,與其讓這個問題不斷困擾你,不如你主動出擊,去把它解決掉。

如,我曾經不擅長做視頻,每次讓我剪輯視頻我就感到害怕,不想做,但當我試了一次之後,我發現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難,而且在動手的過程中,我相當於學習了一門技能。

這樣的話,無論我去到哪裡,這種技能都不會丟,下次遇到這種事情也沒有那麼害怕了。

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腦海中設置了很多可怕的場景,跨出第一步,剩下的就容易了。

3.千萬不要裸辭

如果你跳槽的原因不是上面這幾種,而是你工作的行業再走下坡路,或者公司發展遇到了天花板,這時候跳槽是可以的。

但是,不建議裸辭,一定要找好後路才提出離職。

一來,沒有工作的那段日子你會很慌,而且要有積蓄才能安然度過。

二來,空白的這段時間,在簡歷上不好交代。

三來,會增加很多不確定因素,如果這個過程中一直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你會陷入死循環,時間久了,你可能連工作的心情都沒了。

我是蘇樂,前500強企業文案策劃,富書,樊登讀書原創作者,青雲計劃得獎者,一對一寫作培訓師,專注分享寫作乾貨和職場提升方法,歡迎關注我!

蘇樂愛寫作


恰恰相反,跳槽頻率比較高,至少能證明他在找工作這項能力上很強。

別不服氣,不信你辭職找工作看一看,有沒有人家找工作那麼順利,有沒有人家越跳槽越好的那種情況。據說,就有人兩年換了5份工作,工資收入翻了兩番的情況。所以跳槽頻繁,證明他能力很強,這並不奇怪。

當然啦,並不是所有跳槽頻繁的人能力強,有一些是被迫無奈的,在哪一家公司都幹不長,多半是因為公司發現這個人做事不行予以辭退,當初之所以能夠錄用,往往是因為被對方的假象所迷惑,這種人就是我們常說的高開低走:面試的時候看上去很不錯,但是用起來卻並非那麼回事,可謂名不副實。就像一隻花瓶,很漂亮,但只能當擺設。

可以說這種頻繁跳槽並非是自己的主觀意願,還是本身比較差,只是憑藉面試的充分準備和發揮,矇混過關,可一旦入職做實際工作,就暴露了自己的軟肋和虛弱,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能力不足。

還有一種是此人心浮氣躁,淺嘗輒止,在哪裡都幹不長,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很容易厭倦。剛開始入職的時候,對環境和工作都比較新鮮,乾得很起勁,但時間一長,覺得沒勁兒,興趣點轉移,目標也就不在這裡了,他必須通過跳槽去尋找新鮮感和刺激,這種多半屬於心態問題。而心態問題多半是由於他的認知能力不足,比方說做這份工作認為沒前途,學不到什麼東西。實際上,很多工作就是從基礎幹起的,他沒有看到一項工作的遠景和使命,只是得了近視眼,只看到了手頭上的工作,對更需要專業,更需要戰略眼光的事情卻視而不見。

其實像這種人並不少見,總結為一句話就是:眼高手低!做什麼事情習慣從負面的角度去看待,而且喜歡給自己找理由,常常歸罪於外。他們從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積極,更不想著如何去改變。其實他們跳槽根本就不是工作本身的問題,但是他這個人的問題。

一個人的能力不足但學習態度好,往往還可以彌補,畢竟可以通過學習調整,能夠提升他的能力;怕就怕一個人能力不強,還不願意學習,不願意調整自己,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如果這樣的話,他的跳槽不過是毛驢拉磨,轉了一圈又一圈,重複一個又一個的循環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一個跳槽頻繁的人,主要還是他的認知和思維模式在起主要作用。剛剛畢業的前兩年頻繁跳槽還能夠理解,畢竟很多人還處於社會職場的摸索適應期,如果過了兩年之後還一直這樣,這種人基本上也就停止成長了,不大可能做出什麼像樣的成績。

只有那種跳槽每跳一次都能實現職業飛躍的人,才是真正的往上走,比方說從小公司跳到大公司,從低職位跳到高職位,從不知名公司跳到知名公司。至少在給人的感覺上,你是越來越牛了!否則你只是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跳來跳去,只是低水平的重複而已,跳得越多,死得越快。

你說是嗎?

喻派職言,今日頭條簽約作者,15年人力管理經驗的職業導師,關注我瞭解更多。
出版有《績效管理頂層設計》、《互聯網+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等專著。

喻派職言


說到跳槽頻率比較高,其實簡單的說一種是能力不高的,另一種是能力比較強,但在短時間內跳槽比較頻繁的。

那麼就來說一下為什麼有這兩種情況的出現:

第一,能力不高,喜歡通過跳槽來為自己做多項選擇,多半是有選擇困難症和眼高手低的一類人。

說實話你可以發現,幾乎每個周邊都會有這樣能力不高,喜歡跳槽的人。在他們眼裡,總是覺得沒有一家公司能入得了法眼。

只要工作時間長了,工作累了,工作中體力活多了,離家遠,工資低……反正理由很多,多數是認為是公司的問題。然後一不爽就選擇裸辭或者跳槽。

其實,這種狀態是典型的“職場菜鳥”和心裡不成熟的表現,眼高手低,同時能力不足,很多情況不去反思自己的問題,把問題全部認為是公司的問題,搞的全公司都圍繞他轉一樣。



第二,有能力,能力很強,在短時間頻繁跳槽,在試錯階段,這樣一類人只要明確目標,往往在後期工作會很專注。

說到這裡可以說,大學畢業後誰沒有在多家公司工作過的經歷。幾乎很少能馬上就找到和自己專業十分對口,乾的得心應手,薪資也滿意,還能學到很多東西的公司。

這段時間,往往是試錯階段,體驗階段,學東西階段。可以說,在這個階段,往往會朝著學東西,學工作經驗。你能說,這個時候能力不強嗎?



往往這個階段是訓練能力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會出現像一些學某項技能很快,理解能力很強在一行很快能適應的一類人。這類人一旦明確了目標,往往在這一行深耕下去,成為這一行業的精英。

總結:如果能力不足的,調整心態,及時提高職業技能比頻繁跳槽重要。如果是一時很難做出選擇的,我認為從“我想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未來的職業目標”這三方面來做覆盤和反思,我相信你很快就能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



八月說


職場中頻繁跳槽會讓人覺得該候選人流動性太大,穩定性較差,造成不願意錄用的影響,事實上頻繁跳槽也是一種值得提倡的行為,並不是所有的頻繁跳槽都應該被唾棄。

一,年輕的職場萌新

23-25歲之間的剛畢業小年輕如果頻繁跳槽我認為值得鼓勵,以前大家上大學找工作,要麼是包分配,要麼是專業對口,而現在早已經沒有了這樣的觀點,學的機械乾的文員比比皆是,加上現在的年輕人一畢業就迷茫,工作一半年後仍然迷茫,所以處於這個年齡段的人一定不能在某個崗位上湊合工作。

畢業後做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就會是以後長期發展的工作了,所以第一份工作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未來,決定著前途,因此第一份工作不喜歡就換,換第二個發現不適合還是得換,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不喜歡的工作長期幹下去就成了工作的傀儡,既不喜歡,迫於生活又不得不幹。

剛畢業趁著年輕,要有不斷試錯的勇氣,因為只有這個時期試錯的成本較小,才能讓你真正找到自己熱衷的行業,幹自己喜歡的工作,這樣才能長久,才能談未來,才敢言成功的話題。

二,經驗豐富的職場老鳥

一般工作兩年以上的人基本都已經職業定型了,既然橫向基本定型,那麼就要在自己領域的縱向進行深耕發展,頻繁調槽只會在找下一份工作的時候更加的不容易,要麼是能力不足被單位拋棄,要麼是自己太矯情。

作為一個HR,談不上閱人無數,但也確實見過形形色色的候選人,有的太穩定了,雷打不動,有的跳槽過於頻繁,時刻有流走的風險,這兩種其實都不能作為最佳候選人,過於穩定的人只有忠誠度,在創新意識方面一定不太擅長,僱傭成本不變的時候可以接著用,抬升成本繼續僱傭就很雞肋;頻繁跳槽的隨時也會流失,人力部門各個環節都得增大成本,包括招聘,預算,培訓,勞動關係等。

一般工作數年以後還頻繁跳槽的人我見過的多是這樣的:

1.低能找高薪,基本工資低,績效工資高,完不成績效被辭退;

2,包裝簡歷高薪入職,能力更不上露出破綻被辭退。

3.盲目自信,以為自己很值錢,裸辭後屢戰屢敗。

所以我個人覺得頻繁跳槽不一定是能力不行,年輕人還是需要經過多次試錯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常言道“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入錯行很可怕的,人們還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不小心的入錯行,可能某個行業就差了個狀元,工作經歷豐富年紀稍微長一些的,頻繁跳槽大多是能力不行,多注意提升和反省自己才行,一家企業不適合自己發展有可能是企業的問題,如果每一家都不適合,絕對就是自己的問題,一定不是點兒背。

最後,跳槽該跳還得跳,有能力的越跳越吃香,沒能力的再跳都是在原地打轉!


筆記簿杏豆


如果從邏輯上講跳槽頻率與能力之間的關係,似乎說不通。跳槽頻率高的人都是能力低的人?不一定。跳槽頻率高的人能力就高?也不一定。跳槽頻率低的人,能力就高?更加說不通。不過,我們可以從跳槽頻率這件事情得出一些關於能力的結論。

一、跳槽頻率高的人比較挑剔。

跳槽頻率高的人相對來說個人的需求比較多。他們總想從眾多的公司中挑出一個自己最滿意的一個,然後再為這個公司“賣力”。這些需求可能包括薪酬、福利、公司與家的距離、工作氛圍、工作時間、週休天數、上級脾性、加班多少、制度要求等等。他們進入一家公司,就會拿這些需求與公司滿足需求的程度做對比。稍有不如意,就開始“騎驢找馬”。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他們知道這個道理但就是不甘心。於是想通過頻繁跳槽(有時候他們已經控制不住自己了)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

二、跳槽頻率高的人高估自己。

有些跳槽頻率比較高的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許他們真的有能力),總想著憑藉自己“這麼高”的能力,完全應該在一個薪酬更高的公司工作。於是便選擇一次次跳槽,但每次跳槽進入公司之後,發現公司的工資結構讓自己的工資拿不到當初面試時承諾的那麼高,比如工資裡面有績效工資,結果績效工資拿不滿。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後,覺得自己還有“潛力”可以調到工資更高的公司。

三、跳槽頻率高的人容易攀比。

還有一些跳槽頻繁的人,很喜歡和一起走入職場的同學或其他人做比較。比較的內容可能包括薪酬多少、公司規模大小、外資內資、週休天數等。看到同學在外資企業,他也要找個外資企業去工作:看,我不比你差吧!?你的工資高,我也可以找個比你工資更高的公司。你在大公司工作,我也要到一個大公司工作。於是,頻繁跳槽,讓自己在攀比中獲勝。

四、跳槽頻率高的人或許能力不足。

我們剛才講過,跳槽頻繁的人或許能力還不錯。但也有一部分人的確能力不足,正如題主的猜測一樣,但只是一部分人。能力不足,在公司裡工作起來就異常吃力,自己都覺得難以勝任,但又不能說不幹。在這樣的壓力下,一次次當逃兵,從一個“部隊”跳到另一個“部隊”。兩三年之後,在能力上沒有什麼成長。

五、跳槽頻率高的結果:能力下降。

不知道大家是否相信,一個人,無論是能力強,還是能力弱,在頻繁跳槽的幾年間,能力會逐步退化,因為提升能力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既需要知識,也需要不斷的實踐、犯錯、糾正,也需要將學到的東西內化,成為自己的工作模型,轉化成自己的工作能力。系統工程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而頻繁跳槽的人,在一個公司學的東西還沒完全搞明白,更沒有轉化成自己的能力,就調到另外一家,於是開始了這樣的惡性循環。幾年下來,東西沒學到,能力沒增長,反而會退化。反觀那些定在一家公司死磕的人,經過幾年的學習、鍛鍊、實踐,能力會逐步嵌入自己的經驗中。

小結:頻繁跳槽與能力之間並不是負相關,也不是正相關。他們之間從邏輯上講沒有什麼刻意的聯繫或必然的聯繫。只不過,頻繁跳槽的時間久了,的確會讓一個人成為連“半桶水”都不如的人。由此,頻繁跳槽導致了能力的不足,這個邏輯是存在的。只是頻繁跳槽不等於能力不足。這點,我們以上的分析中已經看到了。


耕然夫


往往我們會潛意識認為,跳槽頻道的人肯定是職業能力不足的人,換來換去總是混不下去。

其實,一分為二來看,也並不盡如此。

掰開揉碎的講,跳槽頻率很高的職場人士與能力高低並無之間關係。或許也有可能是,能力很強,但是公司平臺太小不足以承載你的發展;也有可能是職業能力沒問題,而在於你在哪一家都乾的不爽、薪酬也不到位。

1、“跳槽頻率高”與職業能力強弱無直接關係,卻與無職業崗位定位、缺乏連續性職業經驗有重要關係。

作為一個職業素養較高的職場人士,看待職業現象一定要站在職業化的立場用專業化的職業見解去剖析,而非是毫無思索的本能看法。

在職業成長期內頻繁跳槽可以理解為職業試錯的過程,也是選擇職業方向和職業定位的過程。

試錯可以,但頻道試錯就是浪費生命。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時間就是金錢,你的對手和競爭者是不會給你足夠的時間讓你慢慢去確定職業方向和目標,然後不緩不慢的向上走。而是在你還處於菜鳥和新手期時,就能抓住機會去超越你從而替代你。

新的競爭時代,拍死在沙灘上的不再是老前輩,而是不甘於拼搏和缺乏進取、危機意識的任何人。

所以,職業生長期階段試錯必須限定界限和次數,而不是不知所以的頻繁跳槽。當你跳槽上癮的時候,你離死也就不遠了。

——核心觀點:

而是,跳槽不是你乾的不爽就隨便離職而是建立在心中有數的基礎之上,那就是:結合專業理論,深挖自己的最富有價值的興趣點然後,確立初級的職業崗位定位,從而有針對性的選擇去成長的公司

毫無目標、浪費時間的頻繁跳槽必然對自我職業生長期極為不利。這個階段不僅要確立你的崗位定位,還有進行崗位的迅速成長,積累起連續性的2——3年或者3——4年的工作經驗

這樣,就為你的第二個職業階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跳槽頻率高只屬於職業定位和生長期,而職業轉折期、職業穩定期就很少跳槽,屬於職業定型和不斷攀升的階段。

職業成長期,個人認知為從大學畢業二十四五到30歲左右這個階段。

這個階段是你從職場小白到職場新人過渡的階段,特點是跳槽頻繁、不斷試錯,通過不斷地變換行業和工作,結合自己的興趣點和適應度,確定自己的與專業相符的職業崗位,並有了清晰明瞭的事業晉升和規劃。

因為這個階段非常不穩定,所以不會形成連續的職業 經驗,而且從本質上來說你還是一個職場新人

作為一個職業新人,你的職業特點就是:一是職業規劃不清、頻繁跳槽,沒有形成有效職業技能;二是雖對某一行業專長,但並無深耕,致使原地踏步,能力低下。

所以,你就需要重新覆盤你的專業知識,結合工作實踐進行融會貫通,對於不熟知和缺乏的技能進行業餘汲取,從而完整你的專業技能理論和認知,從而完善你的工作崗位所需技能和理論支撐。

這也是形成比你職業能力相匹配的知識體系的第一階段。

所以,這個階段事關你以後30到50歲之間的職業生涯規劃,確定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最重要,還要形成連續性崗位經驗。

3、職業能力的加強要在職業換擋期對職業能力進行提質增速、不斷生長;在職業穩定期成為行業精英專家,樹立行業話語權,提高貢獻度。

職業能力的高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鐵杵磨針並不斷髮光的過程。
  • 如果你的職業處於職業上升期(也可以叫做職業換檔期),那麼,這個階段是你的職業技能必須不斷純熟並且專注,職業晉升換速提檔的階段,需要個人職業能力提升與與之匹配理論知識形成認知體系。

為什麼又叫做職業換擋期呢?

這個階段指的是28至30歲到35歲這個職業階段,是你的個人職業發展迅速成長,成為領域專才的重要階段,你從職場新人晉級成為了有著三到五年工作經驗的“領域專才”,所以叫做職業換擋期

職場中很明顯的例子就是,你從一個普通員工晉升成為了公司的業務骨幹,或者部門主管和項目經理,成為公司最能幹事、既能獨當一面的業務精英。

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一是成為了我來公司該領域的專才和擅長者,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和公司地位,可以獨當一面,為領導出謀劃策。二是你需要打造個人品牌力(行業資歷和所專職業匹配度),積累起你的職業厚度。

所以,在此過程中,你就需要不斷的學習、鑽研和總結,將具有價值的理論經驗和所從事崗位進行深度結合,形成較為深厚和專業的崗位認知,使你初步形成的職業知識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和成熟。

例如你是一名產品經理,這個階段就要深挖某一垂直領域產品,就需要與之匹配的產品研發、產品調研和分析理論的技巧知識,從而得出行業較為有權威、具有決策和研究價值的理論或者經驗。

職業技能水平和知識結構緊密結合在一起。

所以這個階段,也是你修正和深化之役目標的過程,並形成自己的個人職業品牌力。

  • 如果你的職業發展屬於職業穩定期,成為行業通才並確立自己的行業權威、話語權就十分必要。這也是職業能力進階的高級階段。

職業穩定期一般屬於35到40歲這個階段,這個階段你已經在公司做到了中層管理者和決策者,對公司的業務有著最具價值的決策權和方向把握權。

在行業和領域內,都比較具有話語權和行業地位,做出的決定和建議也都非常具有實際價值。
這個階段最為重要的特性是:你熟悉公司業務發展模式,並清楚怎麼樣去發展,所以這個階段你在公司的穩定和職業忠誠度最為重要。

在一個公司,總經理和總監級別的中層管理者就屬於事業穩定期。他們不僅是公司獨當一面的決策者和管理者,也對公司的發展前景具有重要的影響。

所以,這個階段,你已經從一個職業專才變為一個職業通才。職業通才的能力則更多的體現在對公司業務的決策、把控能力,綜合決策和對行業發展起到引導作用。

總的來說,

“頻繁跳槽”與職業能力強弱並無直接關係。從專業的職業角度來看,適度跳槽是職業定位和選擇(試錯)的過程,頻繁跳槽確是走向平庸的過程。試錯是以確定職業目標為導向的,並快速生長技能形成連續性職業經驗。同時,不斷深化專業技能並形成職業知識體系是你職業能力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關鍵。

經供參考,希望有所啟發。


個人職場經驗見解,歡迎一起探討;更多職場和新媒體運營知識歡迎關注本人。


借你來往


沒有這麼絕對的事。

1、能力好的人

其實往往有能力的人,對於自我價值的體現更加強烈,當公司目前不能滿足其價值體現(更好的薪資、更高的職位)時,則會毫不猶豫的跳槽。這部分人相當的自信,而且也有實力,在很短時間內會迅速找到能滿足自己預期目標的公司。

2、能力不好的人

對於能力不好的人,進入公司時發現公司對於該崗位的要求,遠大於自己實際能力,只不過湊巧的是在面試環節很好的被掩蓋了,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會顯示出力不從心的狀態,因此通過跳槽來跳出這個自己挖的“坑”。

3、定位不清晰的人

還有一類人,對於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發展,沒有清晰的認識,急於擺脫現有狀態,因此當收到新的OFFER時,不去實際瞭解新公司的情況,一頭栽進去。然後才發現,公司有諸多不足,且還是自己無法忍受和接受的,因此陷入死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