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婴儿睡觉时,如果醒时看见妈妈在旁边会继续睡,不在的话就会哭,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80后果农小妹


有人说婴儿睡觉时,如果醒时看见妈妈在旁边会继续睡,不在的话就会哭,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如果一直是妈妈带的宝宝,确实会有这种情况。清心的宝宝现在两岁多点,只要是睡觉的时候我在他身边,他即使醒了,看我几眼也还是继续睡觉。

如果没看到我,就会小声的哭,我这时立刻出现了,宝宝马上止住哭继续睡。

要是我没出现,哭声就会慢慢变大,还会把脚抬起来使劲往床上砸,手也不停的挥舞。

有次我把我的睡衣摆成平时睡觉的样子挨着宝宝,宝宝脸贴在我睡衣上,开始宝宝以为我在身边,一直乖乖睡觉没哭,直到挥舞双手的时候接触不到我,才又大哭起来。

十月怀胎,宝宝在妈妈的子宫里呆了那么久,最熟悉的妈妈的一切,出生之后又是妈妈带得多,自然对妈妈的依赖感最强,也只有在妈妈在身边才会感觉安全。即使睡觉做了恶梦,有妈妈在,也能继续乖乖睡觉。

如果从出生就是爷爷奶奶带的宝宝,睡觉的时候只要经常带他的人在,宝宝也会乖乖睡觉,稍大点之后,还能自己自觉的睡觉。

亲戚家的宝宝出生之后就是爷爷奶奶带,爸爸妈妈下班之后陪着玩一下,所以宝宝最黏的还是奶奶。

睡觉的时候妈妈哄不住,抱到奶奶这里来,很快就能乖乖睡着,中途醒了,看到爷爷奶奶在身边也会继续睡,反而是看到妈妈不习惯,非要找爷爷奶奶。

这是因为妈妈很少带宝宝,虽然宝宝很想亲近妈妈,可妈妈没有太多时间,宝宝不得不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平时带自己更多的爷爷奶奶身上,所以宝宝觉得爷爷奶奶更亲近,也更习惯爷爷奶奶的陪伴。

再加上孕期的时候奶奶也参与过胎教,宝宝对奶奶的声音也很熟悉,所以在睡醒之后只要看到奶奶在身旁,同样会安全感满满。

很多被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的宝宝,想睡觉的时候都是找他们的,这类宝宝即使睡醒了看到妈妈在身边也会哭,除非换成平时带自己的人才会继续乖乖睡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宝宝的睡眠习惯,宝宝习惯半睡半醒之间看到平时带自己的人在。

宝宝的生活习惯,宝宝习惯了睡觉的时候有妈妈在身边,妈妈一离开,闻不到妈妈的味道就会醒。

宝宝的性格原因,宝宝属于高需求型的宝宝,需要家人,尤其是妈妈更多陪伴。

宝宝没有安全感,尤其是刚出生的宝宝,刚刚离开温暖的子宫,离开24小时陪伴自己的妈妈,来到一个对他们来说相对陌生的世界,有妈妈在身边会觉得至少还有熟悉的人在,一旦妈妈走开,就是自己独自面对整个世界,自然会没有安全感。

带宝宝的人太少,平时只有妈妈带宝宝,爸爸回家只顾着玩手机很少和宝宝玩,宝宝能依赖的人只有自己的妈妈,所以睡醒之后会下意识的找妈妈。

宝宝和妈妈属于共生状态,0-5个月的宝宝还分不清自己和外界的区别,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个人;1岁以内宝宝虽然已经知道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个人,但因为身心都未能发育完善,所以从身体到精神层面还是和妈妈处于紧密的共生状态,需要妈妈或者平时带自己的人提供无条件的接纳和全方位的满足,所以睡醒之后需要看到妈妈也正常。

宝宝有分离焦虑,6个月左右的宝宝就会有分离焦虑,3岁之内的宝宝属于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建立的阶段,如果在此阶段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宝宝的分离焦虑就加重。因此睡觉的时候只有感觉到妈妈的存在,才能睡得更安心。

宝宝不会说话,睡醒了想找妈妈,如果妈妈不在身边,就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需要妈妈的情绪。

宝宝做梦了,梦中妈妈不在身边,让他们感到特别着急,睡醒之后就要看看妈妈是否真的不在身边。

宝宝还处于浅睡眠阶段,可以感觉妈妈是否在自己身边。

总之,这属于宝宝生长发育阶段的正常现象,等宝宝长大之后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妈妈如果有事要离开宝宝一会儿,可以等宝宝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再离开,或者在宝宝身边放件自己的衣服,或者让宝宝拿个平时喜欢的毛绒玩具,如果是新生儿阶段的宝宝,还可以给宝宝打个襁褓,宝宝会睡得更好。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有所帮助。

文字为清心无碍原创,手打不易,抄袭必究。


清心无碍


这是婴幼儿智力发育的健康表现,很正常。

1,宝宝6个月之内,宝宝与妈妈是共生依恋关系。在宝宝的意识里,妈妈是“我”的,宝宝以“自我”为中心。

哭了,妈妈给奶吃;再哭,妈妈会为“我”换尿不湿。反正只要“哭”,妈妈就得来,你不来,“我”就一直哭,这就是“共生依恋”关系。

2,到宝宝7个月前后,脑细胞的体积和大脑容量进一步增大,大动作发展也有了进步,宝宝会翻会坐了,认知水平和智力发育有了提高,宝宝开始怀疑妈妈可能并不是“我”一个人的。

于是这时候就出现了“分离焦虑”,表现出宝宝特别“粘人”,妈妈一定要在“我”的视线范围之内。如果不在,“我”就会大哭不止。比如说要抱着“我”才能睡着,睡眠也极不踏实,有时候睡到一半,还要拿手摸一摸看看妈妈在不在。



3,宝宝出现“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7~9个月前后,这是宝宝智力发育很健康的表现。如果宝宝“分离焦虑”出现的时间更早,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的宝宝更加聪明。

因此,当宝宝表现特别“粘人”的时候,妈妈首先应该感到高兴,其次要有耐心才行。从共生依恋关系过渡到“分离焦虑”,宝宝的智商和情商都在一点点地进步。

4,宝宝“分离焦虑”,可以一直延续到宝宝2~3岁前后。从共生关系,过度到“分离焦虑”,宝宝需要一个逐渐适应和反复的过程。

而且这时候宝宝就已经开始萌芽出界线和地盘意识。有的宝宝心理接受过程慢一些,妈妈是“我”的,别人是不能碰的,就连粑粑也不行。如果是男宝宝,为了保护“我”的妈妈,可能带有攻击性。


宝宝“分离焦虑”的阶段性:

第一个阶段:是宝宝的“反抗阶段”。就是宝宝不愿意与妈妈分开,又哭又闹地,双脚乱蹬,反正就是不想让妈妈离开“我”。

第二个阶段:是宝宝的“失望阶段”。此时宝宝的哭闹开始逐渐减少,知道无论“我”怎么哭,妈妈也要离开,宝宝表现出极度失望,心灰意冷的感觉,开始不理人。

第三阶段:是宝宝的“自我超脱阶段”。这时候宝宝才开始接受其他人的拥抱和喂奶,反正是“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玩的玩”。但是只要看到妈妈,又表现出非常伤心的情绪。比如说撅着嘴,非常委屈地哭泣。

宝宝“分离焦虑”妈妈如何应对?

1,宝宝“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和情绪表达的方式,这表明宝宝大脑发育非常健康。

2,妈妈有事外出前,比如说妈妈要上班,妈妈要认真地与宝宝解释,告诉宝宝要“等”妈妈回来,并且约定时间。一开始约定2分钟,然后5分钟10分钟半个小时,这样慢慢延长时间。


记住哦!妈妈一开始就要做到遵守约定,遵守时间,这样宝宝就会相信,哦!妈妈并没有离开“我”。妈妈做到遵守约定,是为宝宝培养规则意识的开始。不要忽视这些小问题,能为你将来带宝宝省下不少的麻烦!

3,妈妈离开之前,可以将一件宝宝非常喜爱的玩具放到宝宝手里,然后再离开。第一次面对“分离焦虑”宝宝往往安全感不足,所以第一次时间上要很短。另外,将妈妈的一件衣服放到宝宝身边,宝宝对妈妈的气味非常敏感,宝宝会很踏实的。

每一对母子,都是从“共生”走向“分离”的。宝宝需要适应,作为妈妈更要学会适应。从十月怀胎到宝宝出生,从呀呀学语到宝宝上幼儿园,然后上小学,中学,大学,这都是宝宝逐渐脱离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

小时候孩子依恋我们,等他们大了,我们开始依恋他们。这个角色转换过程,妈妈要有这个心理准备。比如说我家大宝上大学了,我就很想念她。小宝还在上幼儿园,天天很调皮的,有时候却有点儿烦他,哈哈……!

以上应该说清楚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给我留言。


爸爸不讲理


这个应该是所有婴幼儿的共性吧,我儿子现在三岁半了,也是这样的,周末中午陪睡,只要我陪着,他能睡很久,有时睡醒了,叫声妈妈,我应他了,他看看我笑笑,接着睡。

如果我没有陪睡,他睡得时间就短,睡来没看到我,就会爬起来,看到我,然后倒下就睡,有时候就直接起来了。

想想孩子小时候,也是这种现象。婴幼儿从黑暗的子宫中出生,来到明亮的世界,本来就很不适应,缺乏安全感,而母亲是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人,而且照顾孩子最多的就是妈妈,孩子对妈妈的气味很熟悉,对妈妈很依赖。所以,当他睡醒,看到妈妈在,肯定会觉得很安全,然后放心地睡。如果看到妈妈不在,就很恐慌,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只能通过哭闹来引起家注意。

所以,这个是正常的现象,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现象会慢慢改善的,他们依然会找妈妈,但是不会通过哭来表达了,会直接叫人的。


Seven宝贝成长手记


我记忆比较早。

一岁十个月就有记忆,那时候妹妹刚出生,我居然有印象。

我睡觉的时候。醒来会感觉一下大人在不在身边。妈妈的身体比我高很多,即使躺着也比我高。我紧靠着她,会很有安全感。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翻身感觉妈妈在身边,我继续安心睡觉。

再翻身,妈妈还在耶,继续睡……

又翻身,身边那个比我高出许多的居然不是妈妈,是被子!!!

于是我感觉被欺骗了

我开始哭!生气的哭!叫唤的哭!

哭了一会了。妈妈还不来?!

不在家吗?!

去哪了?远不远?多久回来?是不是不要我了!?

我变成惊恐的哭!

妈妈来了,把我抱起来。

我趴在她肩膀上。

千万委屈涌上心头,继续哭。

妈妈在哄我。

可是我哭太久了,脸涨涨的,耳朵热热的,估计脸都红了吧?


不忘初心128780099


有人说婴儿睡觉时,如果醒时看见妈妈在旁边会继续睡,不在的话就会哭,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新手妈妈在护理婴儿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婴儿睡觉时,如果醒了,看不到妈妈就会哇哇地哭,如果妈妈在身边,就会翻翻身又睡觉了,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引起婴儿哭闹,有很多原因。

为什么妈妈离开,婴儿就会哭?

1.没有安全感 。胎儿在子宫内是全身蜷缩的姿势,这让他觉得很有安全感 ,婴儿出生后,面对陌生的外界环境,他会觉得没有了依靠,没有安全感。我家小宝就是要时刻陪着他,我一走他就哭,他特别怕黑。

2.需要妈妈的关注。婴儿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他会用哭闹等方式,让妈妈给予更多的关注。

3.渴望亲子交流。宝宝出生后,是妈妈陪伴的时间最长,所以孩子对于妈妈最为依恋,他会希望妈妈一直陪着自己,所以如果睡觉醒了,没看到妈妈,宝宝就会以为妈妈抛弃自己了。

4.婴儿做噩梦。婴儿不会表达,如果他梦到了可怕的事情,刚好妈妈也不在身边,就会更加的惊恐,所以会哭闹不止。



如何满足婴儿的情感需求?

1.

跟父母一起睡。

我家小宝出生后,就没有睡过一次婴儿床,每次让他自己睡,都会哭的特别厉害,如果跟我们一起睡,就会睡得特别香甜。

2.妈妈环抱着孩子睡。

小宝小时候,就要依偎着我睡觉,最喜欢我抱着他睡觉,这样他蜷缩在我怀里,觉得特别安心。

3.多陪着孩子睡觉。

有些婴儿特别敏感,总是想要父母给予更多的爱,那么父母需要比较有耐心,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这种依恋会慢慢减弱。

4.在婴儿进入深度睡眠才离开。

其实婴儿还在浅度睡眠,妈妈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干活,他会感觉到被窝突然变冷了,妈妈熟悉的味道就会消失。




星星妈育儿说


婴儿睡觉时如果醒来看见妈妈在身边会继续睡,如果看不到妈妈就会哭。很多的宝妈应该发现宝宝很多都难有这样的反应,这和孩子孩子出生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敏感期有很大关系。

0-3岁时婴儿建立敏感期和安全期的主要时期,孩子认为妈妈就是他一个人的,只要能可能到妈妈就是安全的,妈妈不在他就会焦虑,感觉不到安全。所以孩子在婴儿时期有固定的照顾着很重要,婴儿会把所有的安全依恋及敏感期都投射到他的身上。

固定的照顾着

孩子出生以后固定的照顾着很重要,这不单单想上面所说的安全感和敏感期,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很重要。0-3岁时大脑发育最快的黄金时期,如果婴儿在这个阶段得到充分的抚育和照顾,他的敏感期就会建立的很完善。2岁幼儿中的大脑突触是其母亲的2倍,由于童年早期是大脑神经网络构建的关键时期,早期的童年经历对孩子具有更持久和重要的影响。

童年的养育误区

记得在儿子出生到时候,老人经常灌输给我们一种观念:“孩子哭就不报,不哭在抱,这样养育的孩子以后不闹人。”以前我也是这么个观点,我还把这些观点传给了我的姐妹,现在想想对孩子真的很残忍。这个关键的养育期是安全期和敏感期的建立,竟然把孩子当成动物一样的奖励条件反射,想想都想抽自己大嘴巴。

孩子哭闹时要找原因

孩子哭闹时我们会用成人的思维去评判他们。这孩子脾气不好,闹人,这颗不能惯着,要别别他的坏脾气,要不可有你受的。

作家包丽敏在《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这本书中指出在抚养婴儿时的情况,当时孩子哭闹不止,刚开始是晚上哭闹,慢慢发展成晚上白天都哭闹。刚开始去医院诊断为肠绞痛,但通过她对婴儿长时间的观察和摸索,她发现只要她吃面食孩子就会睡的时间特别短,哭闹不止。包丽敏试着戒了面食,孩子不但不哭闹了儿子身上的湿疹也好了。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和陪伴和关注孩子成长。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我是妈妈要成长,关注我一起聊育儿,聊健康。


妈妈要成长


确实如题主所说的那样,这应该是大部分宝宝的共性。在哄睡的过程中,宝宝有时候会偷偷睁开一个眼睛看看妈妈在不在,就算是抱睡,她也会这样偷偷看一下然后闭眼继续睡。

从宝宝出生到现在三个月,一直都是跟我同床睡的,之前放在小床都睡不稳,半个小时就会醒一次,老人家称之为“没人气”(农村的俗话),我的理解就应该是宝宝没有安全感的意思吧...之后宝宝都是跟我同床睡得,一般晚上就起两次吃奶,其余时间都睡得很好(宝宝现在三个月大)家里的老人很喜欢把宝宝的手包起来,这样可以防止惊跳,宝宝容易醒(但我不喜欢,通常我都会解放宝宝双手,让她自由活动)

大概两个月的时候,就发现宝宝睡着的时候,有时候醒了,看着我在旁边看书或者玩手机的时候,她就自己重新睡回去,不用哄也不用跟她说话,只是一瞬间她要确定爸爸妈妈在自己身边,才睡得安稳。

而且我偶然发现,要是你打呵欠闭眼睡觉的时候,宝宝也会受到影响,也会不自觉入睡,曾经有几次我都是自己睡着了,宝宝也自己入睡的。但是同床的话,爸爸妈妈还是要注意,同床不同被,我是睡相比较不好的,所以我跟宝宝的被子是每人一张的,这样就不会说怕捂到宝宝鼻子。最好是买睡袋吧,这样比较放心,偶尔还是得起床看看情况,观察宝宝会不会冷了或者热了,及时加被子或者减被子。


林小小小陌


有人说婴儿睡觉时,如果醒时看见妈妈在旁边会继续睡,不在的话就会哭,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确实有这个情况,每天早上5点半,我起床给大宝做早餐。有时候二宝听到响动会醒来,虽然卧室里很黑,他还是能感受到妈妈不在,然后大哭不止。

周末的早上,我会偷懒一会儿,搂着二宝睡个自然醒,二宝就会一直睡,睡得很深沉。看来,天下都有同款宝宝,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婴儿能闻到妈妈的气味

哺乳妈妈身上都有股奶香味,婴儿通过气味能分辨出妈妈的味道。当他醒来的时候,没有闻到熟悉的气味,感知到妈妈不在,他就会感觉焦虑,所以会哭起来。

婴儿需要安全感

婴儿在妈妈肚子里呆了10个月,对妈妈是依恋的,需要妈妈的怀抱,需要那种紧紧的安全感。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宝宝就失去了这种安全感,他会感到害怕,所以因为恐惧而哭起来。

婴儿需要温暖

婴儿也需要温暖,当妈妈在身边陪着他睡的时候,妈妈身上散发的热量会给宝宝一定的温度,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这种温度消失,宝宝会感觉到和先前有些不同。

宝宝也容易踢掉被子而发冷,妈妈在的话会给他盖被子,而妈妈不在他只能挨冷受冻,因为温度降低,宝宝冻醒了。

习惯问题

如果婴儿习惯了,醒来的时候就是妈妈给他喂奶,帮助他再次入睡。然而妈妈离开,他就得不到这个待遇,平时的习惯被打破,宝宝会感觉不舒服。

宝宝也可能是真的饿了,想吃奶,所以被饿醒,因为饿了而哭闹,这也是自然存在的。

总之,婴儿在睡觉时,妈妈在旁边会继续睡,不在的话就会哭,的确是有很多原因的。我们要多给宝宝一些陪伴,当他听懂话的时候,跟他交流,让他慢慢减少心理上的恐惧。

新晋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青云计划获奖者,获多平台原创邀约。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本文原创!

凝妈悟语


孩子只是一离开就醒,孩子出生了,却还像怀孕的时候一样,一样的一天24小时都和孩子在一起。因为孩子离开她一秒都不行。

我说:你这个孩子真的是一个特别敏感的孩子。

妈妈说:你怎么知道?这个孩子真的是特别难带。睡觉的时候别人踮着脚尖走过来,妈妈没有感觉到有人走过来,但是只要看到他睁开眼睛就知道有人进来了。真是没有声音的,他都知道。

我说:你以为孩子中听到的吗,其实是因为只有你和孩子的时候,周边都是妈妈的味道,来了另外的人就会带来不同的味道,孩子会感觉得到味道的变化。

这个敏感的孩子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

而现实中我们的孩子在婴儿期,还在怀念在子宫的时候:温暖、舒服、自由。

刚刚到了外面,温度变化让他觉得冰冷,各种声音让他觉得吵杂,如何都要自己来让他觉得无助。

这时候生他养他奶他的妈妈就成了他最大的安全感的来源。

孩子出生后味觉已经比较敏感了,他每天喝到妈妈的奶觉得很安全,每天睡觉时闻到妈妈的味道也会觉得很安全。

我们人的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周期和快速眼动周期,两个睡眠周期交替进行。在婴儿小的时候快速眼动睡眠占整个睡眠的1/2,快速眼动睡眠时宝宝会比较清醒,感觉会比较敏锐。

在快递眼动睡眠时如果感受到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宝宝又会自然的过渡到非快递眼动睡眠。

但是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他可能就会觉得不开心,不高兴,醒了过来哭着找妈妈,让妈妈来看自己。

所以婴儿小时候因为比较敏感,会感觉到妈妈的味道,当妈妈不在身边时容易醒过来找妈妈 ,慢慢的孩子长大后自己可以调节自己的睡眠就会好一些。

我是菁妈,混迹育儿界的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四栖生物,家有菁妞,各平台原创作者,希望给焦虑的妈妈们一点支持和帮助。

菁妈育儿


不只是醒来看不见妈妈会哭这么简单,是如果你给他放屋里一个人睡没多一会儿必醒,你要在屋里躺他旁边,他睡三小时都是没问题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试了无数回,都是这样,经历过的举个手😂



我之前一直也很不解,为什么孩子在睡梦中也能“看”着妈妈呢?后来仔细观察分析了一下:

其实孩子睡觉跟大人一样都是在深浅睡眠中转换的,当他浅睡眠翻身或者有声响的时候,他肯定会习惯性的去找妈妈的位置,这时候如果你在身边,他感觉到了就会继续睡,你可能会感觉不到他醒。但你如果不在身边,一般会醒来找找看,看不到就会哭,然后就更清醒了。

孩子会对妈妈身上的味道特别熟悉,对他来说你是最亲近的人,最让他有安全感的人。就好比我们平时很累如果晚上回到家自己一个人一般也不会睡多踏实,如果老公在家,通常会一觉到天亮,觉得很安全很放松啊,孩子也需要放松的心情。



这就跟题主的问题类似,孩子看不见妈妈会哭,当然会哭啊,没有熟悉的味道、没有安全感,不能很好的放松,他只能用哭来表达,况且有时候还可能是他尿了、鹅了、热了冷了呢,这些都要当妈妈的去细心观察,找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如果只是因为依赖妈妈、缺乏安全感

  • 可以培养一个有妈妈味道的安抚物,平时给他多玩玩。
  • 可以在宝宝睡觉的时候盖上一件妈妈穿的衣服
  • 小宝宝可以试试打襁褓
  • 白噪音也有很多孩子会喜欢

平时多与孩子互动,无论他多大,你给他的关注越多,他会越满足越有安全感。不要觉得他还小,他都懂。



我是一个混迹育儿圈10年终于得以自己施展拳脚的双胞胎宝妈,是朋友圈中的辅食达人,育儿小百科,爱生活爱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与您一起同行,在育儿育己的路上共同学习成长哈。记得帮我点赞关注哦哈,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