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国战场上有专业的狙击手吗?

一点天才


国内无处不在的抗战神剧中,不仅国军有狙击枪和狙击手,而且八路军、新四军也有狙击枪和狙击手,甚至某些地方游击队都配有狙击枪和狙击手,这就不免太扯了,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抗战前期,在组建所谓的德械师时,国军确实进口了部分带4倍观瞄镜的毛瑟98k步枪,但严格意义上来讲,带观瞄镜的毛瑟98k也不是专门研发的狙击枪,只是一把射击精度较高,且装上了观瞄镜,便于特等射手射击的普通5发栓动步枪而已。

但这批枪械数量并不大,也不过一、二百支而已,随着德械师的战损,这批狙击枪和狙击手也大都战损了,似流星划过夜空,很少有历史的记载。

至于八路军、新四军,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狙击枪和狙击手,但我军自红军时期起,军中就有了特等射手的称谓,这批特等射手都是部队的战斗骨干,战时会配发多过其他战士的子弹,目的就是希望特等射手多多杀敌,甚至会给特等射手配名助手。

以前看过一步反映长征的小说,里面有个情节留下了深刻印象,先遣队有名特等射手,枪法精准,几乎弹无虚发,实战状态下,能做到每弹出去非死即伤,是非常不容易的。

连长就让其中的一名戴眼镜射击奇差的战士,专门负责给步枪压子弹,特等射手一人打两把步枪,发挥火力持续不断的优势。

现在,想来还真是个好办法,与其让那位眼镜战士浪费宝贵的子弹,还不如给那位特等射手当助手,两把步枪连续由特等射手射击来得战场杀敌效果好。

因此, 诸如《我的兄弟叫顺溜》等抗战剧中,出现的新四军、八路军手中有带观瞄器材的狙击枪和狙击手,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的,观众就当是娱乐吧,而不必当真的。

即便是所谓的抗战良心剧,也常常有胡扯的经不起推敲的情节,比如《雪豹》中1937年底的南京保卫战中,中央军居然用上了英国军队1942年才正式配备的司登式冲锋枪;《亮剑》中1940年的晋西北战场上,日军特种兵也提前用上了美军1943年秋季才露脸的M-3冲锋枪。

最新上映的军旅题材的《陆战之王》中,我军的96A主战坦克都能够空投了,且在空投过程中,由于降落伞缠在一起无法打开,车内的乘员竟然爬上坦克割断降落伞,这也太牛哄哄了吧,放之四海也是绝无仅有的。

空投96A主战坦克,创造了人类军史上的奇迹,真的吓死了美俄,中国陆军太牛逼了!都什么年代了,什么编导一点军事常识也没有,还整出如出脑残的电视剧;当然,胡编乱造某种意义上也是好事,否则,我等观众就没有如此这般幸灾乐祸的机会了。

因此,抗战神剧中,我八路军、新四军,甚至地方游击队都有了狙击枪和狙击手,也就不足为怪了,96A主战坦克都可以空投了,小小的一把狙击枪,算什么鸟玩意,只要剧情需要,不要说是狙击手,就是游击队员人手一把都可以,打死狗日的小鬼子!


国平军史


吼吼,一提到抗日战争的狙击手,估计肯定第一时间想到《顺溜》。不得不说抗日神剧虽然丰富了茶余饭后的无聊生活但是对于历史的传递是不正确的。在二战中,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狙击手,各支部队都有自己的“神枪手”,但是他们虽然枪打的准但是跟狙击战术可没有什么关系。

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三大陆军学校分别是:保定军校、黄埔军校、陆军讲武堂。三个军校都是培养军队下级军官的学校,就以最有名的黄埔军校为例,在黄埔军校中唯一可能涉及到狙击的只有学校的术科训练。其内容为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与野外演习等。(下文来自黄埔军校一期教育目录)以单兵徒手教练,习各种步法暨转法,俟操作娴熟,施以班教练及排连营教练,如方向与各种队形之变换。徒手操作熟练后,继施以持枪教练,乃至单兵以至班排连营,凡托枪、下枪、举枪、装退子弹、上下刺刀、各种射击与各种行进,密集、疏开、散开等队形,以及各种战斗教练。除制式教练外,野外演习尤为重要。凡单兵战斗动作,以及行军宿营、战斗方式、连络勤务与构工作业等均按照教育步骤依次实施。此外,夜间演习、实弹射击与阅兵分列各项检查,亦确时教练。在术科方面,对于战斗教练与实弹射击二项更为要求,就是希望在能于短时间内收最大之效果。

中国当时的国情是大批的农民被强行裹挟去当兵,大部分都没有经受过合格的军事训练,而当时确实有部分老兵枪法准,百发百中。但是这并不是狙击,更类似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精确射手。精确射手一般是随同步兵作战的,而不像狙击手是独立作战。精确射手的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 根据战场需要协同作战· 装备上精确射手一般使用由通用步枪改制的精确射击步枪· 在战场上是为班组火力进行拓展延伸· 不要把狙击手和精确射手混为一谈, 二者的人员编制, 行动模式, 战术作用都有较大的区别。

当时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为部队中的精确射手装备了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可惜后面东北军丢了东北ZH-29步枪和精确射手也随着东北军不断地流失而消失。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中国并未装备复杂狙击瞄准镜,因为当时的工业并不支持维护和保养狙击镜。大部分士兵也缺乏枪械保养的常识,所以再好的步枪没有正确的战术和正确的使用者来说只能是浪费。


烽火观察


这个事情要看你把什么样的士兵看作专业的狙击手,如果要是你把那种抱着一支安装了瞄准镜的步枪,身上穿着吉利服,边上还有一个同样装束,还拿着一个望远镜的士兵一同行动,然后两个人都是神出鬼没。这种现代的狙击手,抗战时期中国战场上没有,别说中国就是外国也没有。
要是用这种标准,二战时期别说中国,哪国也没有狙击手。


现在的狙击手的战术还有装备都是在二战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是现在的模样,二战时期的狙击手如果要详细分,作用和装备和今天的精确射手类似,都是由连排一级的指挥员直接指挥,负责打击敌方的诸如重机枪手,暴露的指挥官,班组武器的操作人员,像什么火炮的瞄准手一类的人员,他们的行动只是相对自由,对如果有合适的地形和通讯工具,狙击手还经常担负瞭望哨的任务,毕竟在战场上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份安全,德国可以做到每个班长都有一架望远镜,而中国军队可没有这么阔,中国军队最好能每个连级指挥员有个望远镜就不错了。
最左边的左齐将军的右臂就是在飞狐口战斗或者叫明铺战斗中,被日军的特等射手击伤而截肢的。

但是,当时火力贫弱的中国军队采取的是另一种办法,主要就是挑选枪法好的士兵,这种士兵多配子弹,他们的任务就是射击对方的机枪手,班组长一类的人员,在许世友将军的我在红军10年里边就曾经记录着,当时红军在和白军,好像是汤恩伯的部队,由于是中央军受过正规训练,战术攻防比较有章法,而且最可恨的是专门有一批枪法比较准的敌兵,专门打我军的机枪手,使红军损失很大。同样的做法,红军很快也是还以颜色,也是集中使用特等射手,而且红军方面是这种特等射手是集火射击,就是对于一个重点目标会有几个特等射手同时射击,这样加大了命中率。

后来这种做法,到了八路军时期,经常用来是封锁日军炮楼的射击孔。
张桃芳用的是一支莫辛纳干卡宾枪,没有光学瞄准镜。


海耶用的也是一支没有光学瞄准镜的莫辛纳干步枪,不过海耶用的是标准型,比较长。而且海耶还兼任机枪手。

不过,当时中国的特等射手一般没有光学瞄准镜,这个没别的就是没钱,这个东西当时中国造不了,只能依靠进口,数量很有限。中国自己制作的第一种望远镜中正式还是用进口的散件组装的,而第一炉光学玻璃还是到了解放以后才炼出来。所以,大部分的中国神枪手或者叫特等射手都是没有光学瞄准镜的,就算是后来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特等射手张桃芳也使用的是没有光学瞄准镜的步枪,无独有偶,世界第一狙击手,芬兰的海耶使用的也是没有光学瞄准镜的步枪。


有痰


二战时期,苏、德、美等世界强国都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狙击手,但是中、日两国却鲜有狙击手出类拔萃,毕竟当时中日双方的陆军装备及狙击战术跟世界强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就拿中国军队来说,当时各派系使用的武器都是五花八门,哪还有条件装备狙击枪这种“奢侈品”呢?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老蒋的中央军可是装备过狙击枪的,所以说,中国战场上也出现过狙击手。

全面抗战前夕,老蒋就一手筹建德械师,并聘请了德国军事顾问,德国顾问就建议国家也应该有狙击手这一编制,1935年11月,国府从德国进口了100多支配备瞄准镜的M1924式毛瑟步枪,随后又专门引进生产狙击瞄准镜等设备,后来又挑选教导总队的300余名优秀射手在德国教官指导下进行狙击训练,所以在淞沪会战期间,这些国军狙击手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不过随着德械师的损失殆尽,中国战场上受到专业训练的国军狙击手也就越来越少了。

一个小小的瞄准镜,是狙击手作战必不可少的装备,一般来说,士兵使用步枪机瞄能击中500米以内的目标已经算很不错的了,但如果有了瞄准镜,就可以精准击中更远的目标。当时中国的军工生产技术简直是落后到了极点,在生产步枪时都会材料缺乏,而瞄准镜这种东西,没有超高的工业水平根本造不出来,南京沦陷前,大量的军工生产厂都搬到了后方,但是他们面临材料不足、技术匮乏等方面困难,瞄准镜的产量自然也不会高了。

虽然中国军队后来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狙击手,但是却涌现了大量的“神枪手”,何为神枪手?其实也就是特等射手,他们在没有狙击镜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距离内能做到“百发百中”。


兵说


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好回答的,抗战时期国军的王牌部队中都不一定有狙击手这个建制,很多军事主管都不知道狙击概念,更别说共产党的部队了,电视剧中本身就是神剧。

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狙击手,只不过当时的狙击手比较少而已,当时叫神射手,不叫狙击手,抗战前期,由于对于狙击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从而没有系统地研究如何在战争中发挥狙击的作用,是没有狙击手这个说法的,都叫做神枪手,是指战场上枪法特准的人,但他们只是枪法准,对于如何系统地参与训练、在战场上配合各兵种进行战斗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策略。后来,在实战中狙击逐渐才成为一种战术,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狙击手。

淞沪会战期间,美国华人向中央政府捐赠雷明顿30式猎枪1200支,也都同样有光学瞄准镜。据称,日军于月底急电大本营“支那军大量配置神枪手对我军造成大量伤亡”,要求支援。在武汉会战前,武汉城防司令部曾通令嘉奖过一名国民党军队士兵,此人用一支步抢拦截一队日军进攻长达3天,打死日军士兵高达57人,并射伤42人。按此战果考虑,此名国民党军队士兵应该是国民党军队中少数受过专业狙击训练的专业狙击手。

那么日均有狙击手吗,可以肯定说是有的,但是数量应该不多并且有一部分应该属于客串性质的~~,因为当时日本并不认为应该把狙击手这样宝贵的兵种浪费在与中国战争中,具体的数量很难界定,因为在中国战场的闪光点实在是太少~~。当时的狙击手战术发展的并不成熟,欧洲战场运用较多,亚洲是直到美国参战,在岛屿作战中日本的狙击手才发挥出啦作用。


一点天才


二战中中国战场上是没有专业的狙击手的。

不过既然题目中提到了《顺溜》,就顺便讨论下。片中顺溜使用的其实是美国的M1941式约翰逊式半自动步枪,而且子弹也是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少见的7.62毫米美制步枪弹,很难得到补充。而该枪实际上性能不佳,在美军的半自动步枪选型中失败,仅有海军陆战队少量装备过。所以远在中国抗战战场出现这款步枪,并且还是作为狙击步枪其实是很错误的。

而在抗战中,由于技术限制,中国军队是没有专门的狙击步枪的,因此也就没有狙击手了。抗战时期,中国的军事工业较为落后,虽然能自产一些机枪步枪等武器,但是依然有很多武器都需要通过外国进口才能补充。而像一些先进光学设备,国内更是无力生产,只能外购。

在当时,狙击手的概念还没有进入中国,而且实际上当时很多国家也并不是很重视狙击作战,主要在发展机械化力量。没有狙击手的作战理念,再加上购买装备的经费有限,当时的中国军队也自然不会花费重金引进狙击步枪这种武器了。但是近年来有一些疑似中国军队使用狙击步枪的照片被挖掘出,但是实际上这些主要是西式猎枪,并不是狙击步枪,二者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虽然抗战中中国没有狙击步枪和狙击手,但是却是有神枪手的,而神枪手在广义上也能算是狙击手。由于实力的差异,正面对抗很难占上便宜,广大中国军民中采用了更为合适的战术,那就是冷枪冷炮等突袭战术,打了就跑,不和敌人正面纠缠。而不少军人在漫长的战争中,练成了一击必中的神枪手,虽然没有光学瞄准具,但是凭借着对步枪性能特点的熟悉,以及锻炼出的射击经验,还是能很好的在远距离狙击敌人的。

而使用普通步枪的狙击手也是有很多的,比如苏芬战争中的西蒙海耶,使用的就是一支普通的莫辛纳甘步枪,但是依然创造了击杀数百名苏军的记录,成为了史上最著名的狙击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