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如果不是死在路上,而是成功等到扶苏继位,秦朝后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y58789536



秦始皇不死,肯定不会立太子。只有在即使成仙时。才会立太子。这由法家思想决定。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韩非子认为,国君立太子后,太子和母亲便希望国君早死。非爱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

以法家思想治国的秦始皇必然不会早立太子。必然使赵高有篡改遗诏的机会。 即使秦始皇早立太子,信奉法家思想的嬴政也会把太子视为自己的死敌。铁定会与汉武帝一样,指使法家酷吏,借助巫蛊之祸,将扶苏诛杀灭门。

只要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公子扶苏就必然死:

一是不立太子——被赵高矫诏处死。

二是早立太子——秦始皇指使法家酷吏,罗织罪名处死。

总之,即使秦始皇不死在出巡的路上。胡亥也必然即位,秦朝必然成为最短命的王朝。

大秦帝国成也法家。亡也法家。


杨朱学派


学生时代,每当读秦末历史,心中总会有疑惑:秦末刚刚经过了统一战争,人口不多,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严重;秦末也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饥荒的记录。怎么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对这个问题有所考虑。无非三点:秦法的残暴、秦朝堂的混乱、六国旧贵族的复国愿望。咱们先从陈胜吴广起义时的对话说起: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着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从这段话分析,扶苏被底层百姓当作自己人,还为他叫屈:正直的扶苏顶撞了暴君父亲,被外放领兵戍边去了。


陈胜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而客观上要改变“苦秦”这个局面有两条途径:一是秦朝自己改变自己,对残暴的政策做出调整和改变。二,是推翻秦朝。推翻秦朝要死很多人,付出很大的代价,最好的办法就是秦朝自己做出改变。

“百姓多闻其贤”,扶苏身上寄托着百姓的莫大的希望。百姓认为扶苏上台,是会体恤民情的。

秦始皇作为吞并六国的帝王,对秦法的威力有很深的理解。在统一战争结束后,依然对其推崇备至。扶苏却认识到了秦法的本质是“战争法”这一点,认为秦法过于苛刻暴虐。主张修正秦法,减轻对民间的徭役和征发。扶苏多次与秦始皇政见不和,并顶撞了秦始皇。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在“焚书坑儒”事件中扶苏是完全反对秦始皇的。扶苏在此事件中,触怒了秦始皇被“流放”到长城军团协助蒙恬。扶苏因此天下闻名,“贤德”之名广为流传。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扶苏继位后,很可能会出现这些情况:

一,扶苏会修正秦法,使其适应和平时期的需要。减少对民间的各种征发和徭役,与民休息。人们有了生存的希望,反抗情绪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二,从扶苏在“焚书坑儒”一事的表现,扶苏上台后,会改变独尊法家的情况。给其它诸家尤其是儒家的知识分子以出路,让他们进入朝堂。知识分子进入朝堂,民间的知识分子就会减少。

后来的刘邦、项羽军中的许多知识分子,譬如“高阳酒徒”之类的会少很多。没有知识分子的帮助,起义军包括六国旧贵族的战斗力会打很大折扣的。

三,扶苏是嫡子,继位名正言顺。他上台不会象胡亥那样屠杀宗室和官员,赵高之流也难以作乱,内部会很稳定。

即使扶苏上台有这么多益处,但是可以预见暴乱还是会爆发的。

六国的旧贵族是不甘心失败的。从史料看,秦末起义的领导者几乎全是贵族。项羽、项梁叔侄是楚国贵族。刘邦早年曾经在赵国做过门客,勉强也算是贵族了。

陈胜、吴广,表面看是领导农民起义,身份应该是农民。但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1,陈胜在起义前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如果是平常人,谁会有这种“鸿鹄之志”。

2,他们对秦法很熟悉,对朝堂上各种消息把握也很准确。平常人关心的是衣食住行,关心秦法和朝堂动向做什么呢?

3,另外他们在起义时,写了“帛书”:陈胜王。会写字,能拥有帛这种昂贵的东西,就不是普通人。他们还能精准的找准起义时的位置,是做王。想必陈胜在起义前很久就处心积虑了,对做王是志在必得。


从这里可以知道,陈胜、吴广,项梁叔侄,刘邦他们即使没有“天下苦秦”也会起义的。

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如果扶苏继位,各地起义的力度会弱很多。秦朝在扶苏的执政下,对起义军的抵御能力会比胡亥强上很多。以此而推断,以秦朝的底蕴,是完全有能力扑灭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秦始皇如果晚死十年,秦王朝就应该不会二世而亡。

他的余威,会令原诸侯国民众不敢反抗。

而十年过去,胡亥应该可以成熟起来,足够交接政权。

而秦始皇,应该是铁定要诛杀扶苏。

采纳法家学说的君王,一般比较无情,也比较固执。

信奉法家学说的大臣,也同样无情,同样冷酷。

人们总是对秦王朝命运有所幻想,认为秦始皇也像后世君王有那么多温情,其实那些想法都是海市蜃楼。

我们关键要明确法家是干什么的。

当时的“法”,可不是我们现在的“法律”。

当时的“法”,全称应该是“造神之法”。

当时的“法”,一般都是贵族乃至皇族才能学习和掌握,他们原来的阶层都是道家人物。

法家有三派:“言出法随”造神的“法派”,代表人物是身为卫国皇族的商鞅;“装腔作势”造神的“势派”,代表人物是身为齐国贵族的慎到;“装神弄鬼”造神的“术派”,代表人物是身为韩国贵族的申不害。

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是身为韩国皇族的韩非。

法家实践的集大成者第一是身为蔡国贵族的李斯。

法家实践的集大成者第二是身为赵国皇族的赵高。

秦始皇的目的,是要当“皇帝”。

什么是皇,就是大神。

什么是帝,也是大神。

两者合用,就是大帝,就是大神中的大神,就是空前绝后的宇宙主宰。

所以秦始皇是寻找长生不老药💊,而不是求取长生不老药💊,因为神仙都是他治下的臣民。

法家的官吏,就是各个层级的神,跟以前的诸侯国国君一样是各种等级。

没有列入官吏系统的有法力的人,就叫做仙,所谓仙者,山中之人耳。

所以,秦王朝,就是一个完整的帝国,通俗的说法,就是神国。

秦始皇,就是民间玉皇大帝的原型。

而法家讲究秘密立储,这是传统。

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也是法家的传统。

秦惠文王上台,第一个首当其冲诛杀的就是上一届国君秦孝公信任的法家强者商鞅。

扶苏一上台或者成熟的胡亥一上台,秦始皇信任的李斯、赵高十之八九都难免被诛杀的命运。

扶苏满足于做一个秦王,就是一个居于领导地位的神而已,而不是做一个旷古绝今的皇帝,做宇宙的主宰,所以扶苏与秦始皇是根本的路线争议,秦始皇如果不死,也必定会诛杀扶苏,为胡亥的继续统治扫清障碍,所以扶苏也根本不存在继位的可能性。


河东来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短短十余年间就湮灭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如果当初秦始皇没有死在南巡的路上,成功等到长子扶苏回来继位,那应该就没有李斯和赵高矫诏立二世的事情,始皇帝所建立的强大帝国,也不会那么快灭亡。

不过,历史终归是历史,过去的事情没办法去改变。如果说要让这段假设得以成立,我们就要从扶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秦朝为什么会那么快灭亡这两个方面,来探究如果扶苏成功继位,会给秦朝带来哪些不一样的变化。

先说下公子扶苏,他为人宽厚,刚毅武勇,目光长远,很有政治远见。在始皇帝二十余个儿子中,他是非常独特的那一个。早在焚书坑儒事件时,他就直言进谏,反对坑杀犯禁者。即使是直面喜怒无常的始皇帝,他也毫不畏惧,就事论事。这也直接惹怒了秦始皇,使得他被外派到上郡,去协助大将蒙恬防御匈奴。就算是如此,扶苏也凭借着他一直以来尊重推崇儒家,与其父截然不同的温和治国思想,深受黎民百姓的爱戴。若是他成功继位,对民心凝聚所带来的影响,还要超过其父。

再说下秦朝为什么那么快灭亡,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秦始皇所沿用的暴政。确实,秦国统一了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使得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但是呢,秦法严苛,越到后期,人们越会发现,始皇帝是一个暴君,原来所想的安居乐业并没有兑现,反而走进了另一个水深火热之中,好日子都没有了,自然会激发起百姓的反抗。

所以说,正因为扶苏与始皇帝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他若是继位,必然会改变其父所推行的酷法严刑,用宽政缓刑,去调节缓和好社会矛盾。给予当时百姓迫切需要的休养生息,使得国家能够稳定发展。虽然不能保证能和日本等国那样一直传承到现代,起码不会历经十余年二世而亡。


小川读历史


大秦帝国的崛起,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然而,谁又能想到,他不过二代就灭亡了。灭亡很重要的原因,是继位的胡亥不行。

由此,我们不禁想:如果秦始皇巡时中途未死,太子扶苏安然继位,会不会秦朝就不会二世而亡?

我的观点是:依然会灭亡。因为秦的灭亡,是大势所趋。

统治阶层内法外兵的统治战略,决定秦的覆灭是必然的。

秦朝,是一个擅长战争,而不擅长生产的国家。从秦朝建国以来,为对抗函谷关以东国家的落实威胁,提升军事实力一直放在首位。引进人才,是为了国家提升军事实力出谋划策;实行变法,也是为了政令统一,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至于因此增加的生产,根本就是为了打仗所用。

在这种国家军事主义的战略下,秦朝横扫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然而,整个朝廷上下,几乎都是持法家思想的人。法家讲究的是严苛、服从、人人平等,这在战时可以,但用于发展生产,治理天下,是不行的。

然而从秦始皇到李斯等大臣,似乎都未意识到这个问题。最适合治国的儒家,随着焚书坑儒这一事件,彻底告别了秦国。道家,对于提倡实干、实用的秦国来讲,从未成为统治战略。

试想,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换谁来坐皇帝,都要依靠这些大臣,对于这批法家的信徒,如何依靠他们执行政策,推行儒家和道家理论?


扶苏个人能力有缺陷,不是救世主。

很多人看好扶苏,是因为根据历史记载,这位太子爱好和平、比较仁慈,并敢于据理力争,曾顶撞过秦始皇。因此,很多人认为,他当皇帝,应该不错。

我却认为,未必。

上文说了,要扭转前任皇帝的既定方略,必然会面临种种困难。只有当他拥有铁一样的信念、为达目的誓不摆休的毅力,以及相机抉择的能力,才可以。扶苏显然不是。

他确实比他的父皇爱好和平,但爱好不等于坚信。假设他现在继位了,面对满朝的法家思想的大臣,他敢于无畏的和他们作对么?敢于力排众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实行儒家治理天下么?

没有历史证据证明他行。相反,我们从历史记载中看到,他的软弱。身在蒙恬大军中军,在形势混乱不清时,如果真的有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那么绝对不会放弃皇帝宝座。怎么会胡亥一个假传圣旨,就心如死灰,任蒙恬怎么劝都要自杀?

都说关键时刻见真性。扶苏,不是那块大刀阔斧推动改革,改变既定政策的料。这点上,李世民、雍正可谓他的榜样。

总结一下:扶苏不是力挽狂澜的人选。他的个人性格存在较大缺陷,过于软弱而不能坚持,这是做皇帝大忌;此外,秦朝立国以来的战略思维,也约束了皇帝的选择,个人拗不过时代。


执着的放牛娃


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在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光阴就走向灭亡,让我们唏嘘不已。如果当初秦始皇没有死在南巡路上是不是就没有赵高和李斯的矫诏、如果成功等到扶苏继位了秦朝是不是就不会灭亡。

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如果非要我做这个假设,我们首先得要了解一下扶苏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才能说到如果扶苏即位秦朝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其实在秦始皇众多的子女之中,扶苏应该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我为什么说它比较特别呢,是因为扶苏是唯一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父亲秦始皇嬴政的人,其他的皇子在面对嬴政都是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唯有扶苏丝毫不畏惧自己的父亲,就事论事、敢于直言。扶苏不同于自己父亲秦始皇那般的暴虐嗜杀,相反扶苏素来宽厚仁慈,深受百姓的爱戴

不过也只是因为扶苏的仁慈一次次反驳秦始皇各种暴政,惹的秦始皇龙颜大怒才把扶苏发配到了边境上去抵御匈奴,这也给了赵高和李斯篡改诏书的机会,最终落得自尽的下场。

了解完了公子扶苏下面我就来说下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的原因,我觉得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老百姓们心里面肯定还是很高兴的,毕竟不用再受战乱之苦,不用在打战了家人也可以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

可是秦始皇急于将秦法推行至六国各地,这些严苛的政令让老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试想一下,刚刚经过几百年战火的洗浴,如今又要生活在“暴君”的统治下,那老百姓们能过好日子么?过不了好日子能不反么?


因为扶苏没有秦始皇那般暴戾的脾气和嗜杀的性格,而且扶苏懂得与民休养,再加上扶苏他也推崇儒家思想,施以仁政,而这些正是当时百姓们所迫切需要的,如果真的扶苏能继位的话,我不敢保证秦朝就会千秋万代像日本一样万世一系,但起码不至于二世而亡。


像素说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熊哉“,秦始皇做为千古一帝,统一文字、道路、度量衡等,开启了大一统的时代,从此以后,厉害帝王都以统一中国为己任,这是始皇帝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这样雄图大略的皇帝,死掉巡视的路上,死后还被咸鱼覆盖身体,掩盖臭味,内定的继承人都被换掉,确实悲惨。


但是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秦始皇没有在这次巡视中死去,而是成功的等到了扶苏继位,那么会历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我的结论是,秦国至少有百年之国运,原因我写在下面了:


1、扶苏继位,实行仁政,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


其实秦国灭亡的导火索是陈胜吴广起义,他们起义是假借扶苏和项燕的名号,我们可以看出,扶苏在当时多么受人爱戴了。


汉武帝当时征伐匈奴,国内民力耗尽,后人评价说”汉武有亡秦之时而免亡秦之祸“,这就是因为他及时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


而扶苏为人仁义,从小熟读儒家经典,自然也会采取这样的政策。所以,民众安居乐业,经济会发展。


2、蒙恬不死,秦国武力无双


蒙恬的蒙家军,当时战力非常强大,可以把匈奴部落打的大败而逃。而且蒙家军的灵魂就是蒙恬,只要蒙恬不死,秦国很难灭亡。至于陈胜吴广起义,在还没有发展壮大的时候,就会被剿灭。也是因为扶苏实行仁政,底层老百姓很难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们造反。


而且当时主要歼灭秦军主力的是项羽,项羽虽然勇猛,蒙恬不光是勇猛,而且战斗经验非常丰富,即使项羽有8000子弟兵,但人民安居乐业,想和他一起造反的恐怕不多,基础非常薄弱,只要项羽失败一次,将陷入万劫不复,很难东山再起。


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指导现在,那我们从这段历史中得到了什么经验呢?我个人是这么分析的:


1、昭告天下,自己一旦去世,太子继位。


这样虽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是能成功提高扶苏继位的几率。就算赵高他们篡位,还要一波周折,就像刘邦死前说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虽然后来诸吕称王,但是也被周勃等杀死,这句话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让天下人有了消灭他们的依据和借口。


2、分散权利,稀释赵高和李斯的职权,留下顾命大臣


当然始皇帝不一定知道,他死了以后,赵高会更改诏书,但是始皇感觉自己身体不行的时候,就可以这么做了,把一些重要大臣降职流放,不分理由的流放,在让扶苏继位后让他们回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整顿朝政,一方面大臣也会对扶苏感激。


留下顾命大臣,可以让顾命达成顺利辅佐扶苏继位,这些大臣一定是要有文臣和武将,而且都是忠义之人,手握权柄,这样扶苏的继位可能性就会增大。


当然,这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构想而已,可能行不通,但是我们看历史,要把自己代入那个位置,思考决策,推算不同的可能性,这样思考能力才会提高,人才会进步。


职业减肥营养师


我觉得极有可能像日本一样传承至今。

理由:

开皇因为需要稳固政权及开疆扩土,通常适当的暴政也无可厚非,待天下太平后转入仁政,与民同乐,天下归心。这一点公子扶苏正是最佳第二代接班人人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如果秦始皇不是暴病而亡而是能撑一段时间,肯定不会出现篡改遗诏的情况,肯定是扶苏继位。有了这样的完美传承后,后世的演变就会比较稳固了。周朝可以延绵八百年,那么第二个统一的王朝翻倍延绵一千多年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大一统的王朝总比诸侯国混战好得多,经历过了战国时代,人们会更珍惜大一统的王朝。可能日后还是会出现一些皇族子孙分封的诸侯地盘,但终究有一个正统的天下共主,不太可能出现像刘邦这样的一介平民也能争天下的情况,没有了这个极具诱惑性的先例,天下会太平很多。最多也就诸侯之间偶尔互相斗,但最终大家都是一个宗族的人,比较容易制衡,而不会出现后世的那种人人都可以称王称霸的局面。


北极星1001


方圆论坛观点!

秦始皇死后不管公子扶苏能不能正常继位,秦朝的天下都会发生动乱的。因为秦始皇依靠着自己的能力镇压六国,而六国又刚刚灭亡。六国的残余势力依旧存在。而且原六国的百姓心中依旧对六国抱有感情。秦始皇在的时候,在他的铁血手段之下,不管是原六国余孽还是老百姓都不敢造反。千古一帝的威名可不是说笑的。在秦始皇执政期间灭六国一统天下,使得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实现统一。而且改元称帝,成为了自三皇五帝之后的第一位皇帝。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只是惊叹而已。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秦始皇就好像是神一样。别人根本没有勇气和秦始皇作对。秦始皇也就是死的早了一些。如果再给他十年时间等秦朝真正的趋于稳定之后,秦朝也不会二世而亡。


而秦始皇死后,不论是公子扶苏还是胡亥,在或者是其他的皇子。首先他们没有秦始皇镇压一切的手段。其次又没有秦始皇威震天下的气势。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开天辟地的改革。可以说除了秦始皇之外,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能力去实行。而秦始皇死后六国余孽没有了秦始皇这座大山压着也开始蠢蠢欲动。最典型的陈胜吴广起义,如果是秦始皇时期陈胜吴广只会逃亡而不敢造反。之所以陈胜吴广在胡亥时期敢造反,一方面是因为胡亥没有足够的威慑力,另一方面胡亥得位不正这是天下皆知的。在道义上陈胜吴广也占了上风。


要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后打着的旗号就是为公子扶苏和项燕复仇。由此可见扶苏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即使陈胜吴广只是想借扶苏的名义。但这也足够表明扶苏在天下人心中是占据一定地位的。而且还是正面形象。虽说陈胜吴广起义声势浩大,但是对于强大的秦国来说,陈胜吴广只是疥藓之疾罢了。很轻易就可以灭掉他们。陈胜吴广起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启了秦朝动乱的篇章。

而公子扶苏性情宽厚,性格刚毅,处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相对于冷酷无情的秦始皇来看,扶苏这个公子对于六国之人极为的宽厚。而六国之人对于扶苏也是非常的信服。秦始皇施政喜欢雷厉风行以雷霆手段强行实行新政。而扶苏则认为应该广施仁政慢慢感化六国之人。并且扶苏主张减少民赋劳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虽然秦始皇认为扶苏有些妇人之仁。但是依旧还是很喜欢他。而天下百姓也极为感恩扶苏的仁厚,所以六国之人就更加的亲近扶苏了。



所以说,如果秦朝由扶苏继位的话,那么秦末的动乱规模会小很多。而且以扶苏的手段以及他所施行的仁政来看。会不会出现农民起义都是一个问题。最多也就是六国余孽造反罢了。百姓之所以造反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而扶苏的仁政主张的就是休养生息,让利于民。而如果只是单单六国余孽造反的话,那么对于强大的秦朝来说很轻易就可以平息叛乱的。


在历史上秦国大将章邯就差一点平息的叛乱。要不是因为秦朝内部出现了赵高这个害群之马只顾着争权夺利,根本就不在乎秦朝的存亡。在历史上如果章邯有足够的支持,他平息秦朝末年的叛乱应该是有把握的。因为历史上章邯以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依旧打的各路造反大军溃不成军。最后巨鹿之战实在是兵力缺乏导致战败。而章邯一败基本上也就预告着秦朝覆灭之日不远了。

所以说,秦始皇去世是秦朝的历史转折点。而扶苏被胡亥和赵高勾结陷害也同样是一个转折点。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秦始皇没有死在半路,成功把扶苏继位,那么中国历史会走进更高文明,至于叛乱是会发生那是免不了的,每一个朝代都有叛乱发生,但是不至于秦朝短短十五年,秦朝会把中华民族代向更高的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