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优秀、远在天边和子女平庸、守在身边,哪一种更容易接受?

青山绿水小村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儿女有出息,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有出息了,可以光宗耀祖,做父母的脸上也有光彩。一般来说,优秀的孩子一般都远离父母,在大都市里打拼,或者出国留洋。平庸的孩子则留在父母身边,默默无闻的就这样过着。

有个远房亲戚,家有一儿二女。儿子清华大学毕业,读博后去了美国,并且拿到了绿卡。儿子是一家人的骄傲,亲戚逢人就夸,“我儿子清华的,一毕业就被美国的大公司抢了。在公司做高管呢!”满脸的骄傲与自豪。旁人都是用羡慕的眼光看她。这两年年纪大了,也不夸了,自从老伴走了以后她就跟着两个女儿生活,半年轮一次。老辈人总觉得有儿子的人跟着女儿生活不是那么一回事,总觉得是住女婿家里,不自由。儿子家才是自己的家。有个小病小灾的也是女儿女婿陪着上医院。人家问起来她就说,“儿子卖给美国了。”也曾是美国住了一段时间,可回来就跟大病了一场似的,水土不服。然后发誓再也不会去美国了。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亲戚隔壁邻居家也是一个儿子,还有个女儿。儿子没什么本事,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所以婚后一家三口一直跟父母吃住在一起。父母也贴补点家用,一家人过着清贫的日子,也会有为柴米油盐伴嘴吵架的时候。邻居总是羡慕亲戚家儿子有出息,能赚大钱。可他们哪里知道亲戚也非常羡慕他们一家人每天可以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儿女能出人头地,有出息。不管孩子是优秀的远在天边还是平平淡淡围在身边过日子,都不是以我们做父母的能把控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孩子尽可能培养成优秀人才。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父母要尽量的支持,绝不能拖子女的后退。如果孩子们不是那么的出类拔萃,围在身边也是我们做父母的福气。子孙绕膝独享天伦之乐,是老年朋友最理想的晚年生活。



荷塘月色37440201


这是我们这三代人的痛点啊。

50后,60后,70后初期的三代人。这三代恰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9月,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正式执行,要求公职人员只能生育一孩。

我是60后,我们能生时,政策没有调整,到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我们不符合条件不能生,到2015年10月,党十八大五中全会公布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到2015年时已接近50岁了,想生生不出来了。

我们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个人,无法同时实现两个截然相反的要求,即既要优秀,远走天边,又要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中国人讲“自古忠孝难全",要做到的办法就是多养孩子,至少一个为国家做事,一个为家族做事。但我们没有选择,孩子优秀,只能赢得名气,但他远在天边,将来老了无法照顾我们,如果孩子平庸,没有多少能力,只能呆在我们身边,我们没有名气,但有福气,他至少可以为我所用,帮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身边的人都互相羡慕着过日子。比如,我有一个同事,她的儿子很优秀,会读书,中国读完了又去英国读博士,父母都是小公务员,工资收入不高,他一去就计划读5年,家里的人七拼八凑供了2年,还有3年,一家人省吃俭用,还要货款,我表示羡慕,同时又表示同情。我的女儿不爱读书,我也没办法,很没面子,她现在在打工,因为不优秀,所以走不远,就在周边转。同事反而羡慕我了,因为我们过年过节能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像一个家,她就不行了,只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我看过一个故事,华盛顿当上了总统,有人就对华盛顿的母亲说:"你利害了,生了一个伟大的儿子当上了总统"。华盛顿的母亲说:"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很伟大",那人问"他在干什么?",华盛顿的母亲说:"他在地里种洋芋"。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也是一个幸福的母亲,因为她有2个儿子。

总之,各有其用,各有各的好,遇到什么算什么吧。


飞飞猫说话


我大舅家的儿子就是典型的优秀的儿子远在天边,他从小就学习特别好,考上清华北大的分数都没去上了国防科技大,完完全全变成了国家的人才,一直深造,早都是博士后了,工作也属于国家保密性工作,连我大舅都不知道干的什么工作。他上学的时候还没毕业之前,我大舅骄傲的,在每个亲戚朋友面前把他的儿子夸的,见人就说他的儿子有多优秀有多厉害,还让我看他儿子的各种国家级荣誉证书。结果现在,他老了,儿子几乎从来没有回过家,四十的人了还没有孩子,完全沦为国家的工作机器。我大舅生病了也没有人在身边照顾,虽说儿子优秀的很,可是他们一点光都没沾上不说,连起码的陪伴都没有,他们现在过得比他们村里谁都凄惨,现在在亲戚朋友面前从来不提儿子的事情了。培养了那么优秀的儿子完全就是国家的工作机器而已。反倒是村里普通的儿子过得团团圆圆


用户7933314170536


中国的家长大都希望儿女成龙成凤,都希望他们能飞的高飞的远,很少想过一个问题,便是题主所提的孩子离自己远点好呢?还是近点好呢?如此说来,中国的父母心胸普遍都非常了不起呢。

如果做为一道选择题,让你、我或他来选择:A、优秀子女远在天边。B、平庸子女近在眼前。你会选择哪一种?让我来选的话,A或B都可以,随便哪一个都行。因为我不属于对儿女有很强依赖感的人,更没有想过晚年后非要把自己和儿女绑架在一起,让他们床头尽孝。到时我会提前找好养老院,备足养老的费用,这便是我的现实想法。

当然,很多家长可能会有单独选择A或B,若问选择A的多,还是选择B的多,恐怕这个比例真的很说,只能靠猜测吧。但不管怎么说,选择B的家长,都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最重的群体。就拿现在很多孩子考上或没考上大学的来说,都希望在身边找工作或成家。一来家长可以利用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为孩子联系工作,二来可以特别方便地照顾孙辈,减轻儿女的负担。

但是对于优秀子女离父母远的,父母想不接受也不现实,毕竟是自己亲手培养的儿女啊。尽管当上了年纪时,可能会倍感空寂,但是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儿女们走都走了,自己也跟不过去,即使跟过去也是给儿女凭添累赘,到了还不得落叶归根。因此,对于优秀子女离父母远的,可能会在父母前半生有骄傲与自豪感,而后半生就极容易落得个孤独与寂寞了,苦不苦只有自知。


寒石冷月


今天我到超市买菜碰到一位老邻居,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学生毕业就留在上海工作。可能是工作能力强,被老总的独生女儿看中,就在上海成家立业。儿子很孝顺经常寄些钱给父母,我们住一个院子二十多年只看见他儿子匆匆回过一次家。邻居的老伴告诉我,儿子事业性强,媳妇不愿意和婆家人来往。孙子过生日老俩囗兴冲冲去探望,却只能住酒店。到儿子家抱孙子,媳妇一脸的嫌弃。

儿子看见妻子的态度很不友好,就只能带父母去住酒店。老人渴望与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却被媳妇婉拒。后来儿子偷偷带孩子见了一次面,就再也没机会相见。因为孙子被送到加拿大留学。幸好身边还有个儿子,尽管不争气要啃老,老人心里总算有点安慰。

小儿子和小媳妇都没有稳定的收入,因此生了一个女儿就不想生了。两位老人想大儿子有事业有儿子却远在他乡,看来是指望不上了,就催促小媳妇再生一个孙子。结果是双胞胎女孩。两位老人心里很失落。但也兑现了诺言出钱出力。没办法,老了身边没人心里空落落的。


用户50100488895


我有个远房亲戚90大寿,一起生活在上海的5个儿子携家来贺,满房间的子孙磕头此起彼落,十分壮观。

有个晚辈事后戏问我90多高龄的老爸:你说象你这样把两个儿子全送到美国去好呢?还是象婆婆(那寿星老太即远房亲威)这样,五个儿子平庸平安全留在上海身边好?

我爸略作思考后说:“你是问我当时情况还是现在?当时送他们出国绝对是正确的决定;而现在,也真是想能有他们陪守在身边。”

所以,我想此一时彼一时,我爸妈也是到了80多岁近90岁了才开始粘我们子女的。

过去我们回国探亲,父母总是催我们没事了赶紧回去国外那个家,说是你们自己有家庭有工作,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直到有一天父母80多岁的时候,母亲摔伤住院。虽然有我们回国处理了一些事务,八旬的父亲还是显得精疲力尽。那次是他第一次没有急急催我回去工作,而是显出希望我可能的话在上海多住些日子。

说来惭愧,那是我第一次感到父亲老了,不再象过去那样把我们子女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一次感到父亲心有余力不足,开始关注到他自己的需要了。

我说这的意思是:如果我能象我父母那样撑到80多岁才把我自己的需要放在孩子们的需要之上,那我也会象他们那样,早早的就把我们的孩子送到最适合他们发展的远方去。

那样的话,孩子们会有好多年时间发展他们的事业,建立他们美好的家庭。而我们呢,不能为了我们生命最后几年特别需要子女在身边陪伴照顾,而毁了他们一生的机会。

我会宁可让他们优秀地远离我们去远方生活,也不愿让他们平庸地守住我们身边一起度过我们生命中最需要他们陪伴的那最后几年。


ningwang98


子女优秀却远在天边,子女平庸可以守在身边,我赞成前一种

作为母亲,从心底里,当然更希望孩子留在身边,常伴左右享受天伦。记得那次,我妈和我去逛街,就有她同事羡慕她有女儿陪伴。我当时也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



但是,如果让我选,我仍然选择让我的孩子一直优秀下去,任他海阔天高。这种想法不仅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也是因为我的一个经历。

刚结婚的时候,我婆婆快到过年,就开始电话询问我们放假和回家的时间,一般是放假当天回去,住到放假快结束才回来,整个过年都在农村过。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南方的春节必定有雪,零下二度,寒冷异常,却没有炉火取暖,也没法出去走动,雨雪的路面全是泥泞。老公要么出门拜年,要么和发小打牌,从来就不在身边,我常常是一个人干坐。那个时候,过年是最难熬的日子。

因为婆婆喜欢热闹,喜欢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而且,她有个怪癖——不能离了孩子,我老公上大学,小叔子去当兵,她天天在家哭,最后是公公教她打麻将,才算止住流泪。所以,我们是每年必回,回去就要长住,不论我怀孕还是孩子出生未满周岁。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就做好打算,我绝不会用母爱绑住我的孩子

因为我知道,孩子不是我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独立的人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我虽是他的母亲,却不能因为我而限制他的发展,也不想他因为我做出违背本心的决定。我要让他充分享受自己的人生。

我和儿子在他高中毕业前,可以说几乎没有分开过,他的成长岁月,我陪伴左右;他的成长过程,我参与其中;我们一起享受成长的乐趣。但是我始终提醒自己,成长意味着分离,他一旦长大,我就该放手……

大学这几年,我从不催促他回家,反而鼓励他去更远的地方看看,让他去美国做交换生,也期待他下半年去上海读研,希望远方有更好的平台与空间发展。

一切以孩子的发展考虑,孩子有更好的未来,我忍受思念和孤独又有何妨?


微草堂主353


答:听听子女在身边的家长怎么说👂

1、医院病床前全是低龄老人在伺候高龄父母,从不见年轻子女!

2、子女在身边,我们更苦,接送孩子上下学,买菜做饭搞卫生。

3、咱贴费保姆远远不如收费保姆,你看子女对收费保姆和颜悦色、尊重亲和;对我们没个好脸色。

4、一旦我们身体不行,他们不是请护工就是送养老院。

5、唉!只有靠自己,因为我们这一代既是末代孝顺长者又是第一代顾及子女。

6、但愿健康长一点,走得爽快点!





绥格格


说一个我们村的典型例子。

我们村有一个老先生,按辈份我叫爷爷,他在村里算得上是个文化人,又会写毛笔字,平日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喜欢找他。两个女儿都是博士后,而且都在美国工作,可以说是全村的骄傲。两个女儿都想让父母到美国生活,毕竟年龄大了方便照顾。但老两口只去过一次美国,在国内城市生活他们都不适应,何况是外国生活。他们现在在村子里仍然种着地,还养着牛,拖着板车干农活。

我们逢年过节回家时都会到家里坐坐,爷爷经常说,两个女儿是很出息,也给家里争了光,外界来看是一件很荣誉的事情。但对父母来讲,精神上的巨大满足弥补不了生活中的需求,女儿在美国什么事儿都指望不上,看着左邻右舍的儿女带着孙辈回家,他们老两口也非常羡慕。

我们有时会问,如果子女平平淡淡在身边和出息了在外面相比,你选择哪个,老两口都说选择在身边。爷爷经常笑称,这辈子跟着女儿最大的满足就是现场参加了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但平时过个生日很少能全家团圆,要不你忙要不他忙。

所以说,对于这个问题,每个父母的价值观不同,可能选择的理念也不一样,有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前途和未来,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感受,怕给孩子拖了后腿。但在生活当中,特别是当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之时,他们需要的是最实际的帮助和关爱,人越老越对亲人有依赖性。

另外,其实优秀也不未必就要远离父母,在父母身边难道就不能优秀了吗?


元芳有看法


我更愿意子女守在身边,我对孩子的希望很低的,只要健康,能够养活自己就好。

去年夏天陪嫂子去北京协和看病,早上坐火车过去的,到协和的时候已经快十一点了,好在是协和现在可以网上挂号,否则不堪想象。和我们同时到的还有两人,七十岁上下,一副儒者风范。

坐下来,一问才知道是中科院的退休老教授,第一感觉这么高级别的人至少应该有人陪着来吧,怎么两位老伴单独来的呢?至少也应该有子女陪在身边吧。


老教授一听说我是在北京读的书,一下子就开心地和我聊了起来,后来聊到了他们的子女,原来二人有两个女儿,一位女儿是大学教授,一位女儿是律师,当是两人都相当优秀,已经定居在美国,二位老人早晨七点就从家里出发了,老头子坚持要自己开车,平常一个小时的路,雨天再加上岁数大了,愣是开了四个小时才到医院……

听完这些,想起母亲生病的时候,我陪母亲去医院,母亲只用在旁边的椅子上歇着就好,挂号,缴费,取药等等一切的工作都由我来完成,竟然觉得其实我选择回到母亲身边还是有意义的。

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这么多,但是近两年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我越发觉得老人真的很需要子女在身边的,无论年轻的时候他们多么刚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