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为何未接班反而被处决?

段德顺


贝利亚作为KGB头目权倾一时,只对斯大林一人负责。其他任何人不在他眼里,因而树敌过多。几十万内务部队由他统率。本可以挟”天子”(马林科夫,太年轻)以令诸侯。成为苏联的实际领导人。对于赫鲁晓夫当总书记,贝自然不心甘。“你算啥东东?老子当内务部总人民委员(相当于元帅),你不过是个师政委”。赫要推行″非斯大林化″,贝是最大障碍。而且贝掌有重兵,随时可以发动政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所以赫先出手干掉贝,在办公室″晤谈"时就地处决。并没有经过法律程序。罪各也很莫明其妙一一”资本主义代理人”。我当时还问老师,这啥意思?


王祖荫1


贝利亚曾是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的总舵主,是当年名震世界的情报头子,就连斯大林都有可能是他暗杀的。但就在斯大林去世后不到四个月,贝利亚就在苏联主席团会议上被逮捕,随后很快被判处死刑

1899年3月29日,贝利亚出生于格鲁吉亚阿布哈兹首府苏呼米附近的一座小镇,他出身贫寒,父母均是农民。

由于出身贫寒,他对苏联有着很大的认同。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于1917年3月,在阿塞拜疆首府巴库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此后开始在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参加革命活动。

1920年或1921年贝利亚加入了契卡,也就是克格勃的前身,随后他便担任任格鲁吉亚国家政治保安总局主席,正式进入苏联情报界。到1931年,贝利亚开始主政南外加索各共和国。

1933年斯大林曾在度假中遭遇刺杀,伴随在他身边的贝利亚奋力护住,由此逐渐成为斯大林的心腹。在斯大林的提携下,次年他便成为苏联中央委员。

1934年斯大林发动“肃反运动”,凡是斯大林的反对者都遭到了严厉的镇压,苏联曾经的领导人之一布哈林就在此时被枪杀。

在整个肃反运动中,苏联整个党政军系统全部遭到了大清洗,大量知识分子被迫害,斯大林也因此建立了专属于他的个人崇拜,而贝利亚则是该运动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到1938年贝利亚被调到莫斯科,担任内务人民委员,之后成为内务部的实际掌舵人呢。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贝利亚带领克格勃大量窃取德军情报,到战争结束后贝利亚又负责抢运德国的科学家,为苏联在日后的冷战中积累了大量军事人才,为此斯大林晋升贝利亚为元帅,成为苏联政坛的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斯大林。

(贝利亚)

不过到二战之后,随着斯大林的权威达到鼎盛,身为斯大林老乡的贝利亚也是日渐恐惧,特别是斯大林晚年时期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处决亲信,这让贝利亚更加惶恐不安。

1953年3月1日晚上11点,苏联高层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他们迅速赶往斯大林在莫斯科外的孔策沃别墅,而就在两天之前,他们刚刚受斯大林只邀在这里举行了宴会。

在接到通知之后,赫鲁晓夫、贝利亚、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迅速赶往孔策沃别墅,当他们进入斯大林的房间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彻底呆住了。此时的斯大林正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貌似是晕倒了,周围的警卫更是手足无措。

眼瞅着苏联高层都已快马加鞭的赶到,别墅警卫们正想长舒一口气,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警卫内更加迷茫。

在看到躺在地上的斯大林之后,包括贝利亚在内的苏联高层都无动于衷,并没有立刻喊来医务人员,而是不断地开会讨论,警卫们也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直到第二天医务人员才被叫到别墅内,此时的斯大林已经不知道在地上趴了多久。

1953年3月5日,苏联政府突然发布了一项令世人震惊的消息,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于当天病逝,逝世原因是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和胃出血。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这个消息太过突然了,就连美国中情局之前也没有任何情报显示斯大林身体有问题,一切都都是那么突然。

关于斯大林的突然去世,目前已知的许多证据都显示斯大林死于他杀,而最有可能向斯大林下手的只有从事特务工作的贝利亚,他即有动机也有能力给斯大林下毒,今天许多人都认为斯大林是贝利亚暗杀的。

(斯大林和贝利亚)

在斯大林死后,贝利亚被任命为担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成为苏联的头号人物,而握有实权的贝利亚迅速展开了对斯大林的批判。

就在斯大林的追悼会上贝利亚便公开强调尊重宪法,从侧面抨击斯大林的独断专行。在随后的几个月内,贝利亚开始了对苏联的全面改革。

第一、平反冤案,大赦囚犯

1953年3月26日,贝利亚向苏共中央主席团提交了《关于大赦的报告》,次日他又提交了《苏共中央主席团关于大赦的决议草案》。根据该报告,大约有120多万在斯大林时期获罪的犯人被释放,另外有40万件案子终止调查。

与此同时,贝利亚还着手给遭到打压的各个少数民族平反。例如在卫国战争期间受到严重不公正对待的伏尔加德意志人,贝利亚就要求给伏尔加德意志人平反。

第二、全面推行政府机构改革

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大力宣传依法治国,尤其严禁刑讯逼供,要求所有案件公开审理。此外他还肢解自己的大本营——势力庞大的内务部,裁撤了内务部旗下的许多单位,还将内务部的劳改营移交给了司法部门。

第三、缓和与西方的外交关系

在外交方面贝利亚主张缓和与美国的冷战关系,甚至在东德问题上贝利亚表示东德可以不施行社会主义制度,只要东德不倒向西方,苏联允许东德走资本主义道路,将东德变成一个中立国,而在日后两德也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上完成统一。

贝利亚的这些措施极大地震动了整个苏联社会,但是此时的贝利亚也逐渐成为苏联高层新的敌人。

其实对于苏联高层而言,他们不愿意看到第二个斯大林的诞生,因为他们过够了提心吊胆的日子,而此时的贝利亚大权在握,并且在军队的威望颇高,难保他不会成为第二个斯大林。

并且贝利亚本人在当年的肃反运动中杀人太多,这让大家对他也充满了不信任。假如由他掌权,以后的日子估计就没法过了。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严重偏离了苏联的政治形态,甚至同意东德搞资本主义,这还得了!

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在出席政治局会议时突然被捕。根据赫鲁晓夫回忆,制服贝利亚的并非是警卫,而就是一起开会的苏联高层,朱可夫甚至给了贝利亚几拳。

(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与贝利亚一度成为政治盟友)

1953年12月18日,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开始对贝利亚进行秘密审判,最低特别法庭认定贝利亚犯有叛国罪、反苏维埃罪、实施恐怖行动罪和强奸罪,对其判处死刑,当月23日贝利亚被执行枪决。

不过对于赫鲁晓夫的回忆,目前大部分历史学者都认为水分太大,很多俄罗斯学者认为其实贝利亚早在被捕后不到一个月就被秘密枪决了。而贝利亚的独生子谢尔戈则表示自己的父亲是在家中被直接枪杀的,之前没有经过任何审判。

时至今日,外界对于贝利亚被枪决过程的真相依然争论不断,但谁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在俄罗斯官方完全解密那段历史之前,相信这种讨论还会持续下去。


千佛山车神


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为何未接班反而被处决?


苏联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冤案、错案和迷案,有很多的案件至今还没有解密,例如“贝利亚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病逝,他死后的114天里,接班在望的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突然被处决,从被逮捕到处决,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贝利亚之死轰动世界,成为苏联继斯大林病逝之后的又一大事件。

转眼间66年过去了,通过俄罗斯揭秘苏联时期的文件,我们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历史真相,揭开贝利亚死亡的背后原因。

贝利亚其人

贝利亚的全名是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他是格鲁吉亚人,1899年出生,1919年参加革命,第二年加入契卡(苏联第一支政治警察组织,克格勃前身)1933年渡假的斯大林遇袭,贝利亚奋不顾身用身体掩护斯大林,立下大功,第二年成为联共(布)中央委员,贝利亚用自己的优秀才能重建了苏联情报网,1941年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主管武器生产,1945年成为苏联元帅,斯大林死后,1953年3月,贝利亚被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

有人说贝利亚是恶魔。因为他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中充当打手,死在他手里的人不计其数,在他主政契卡期间,研发了大量的刑讯工具和间谍工具。

有人说贝利亚是功臣。因为苏联的情报工作在他手里发展壮大,可以和美国抗衡,而且苏联原子弹之所以能够研发成功,与贝利亚从德国和美国获取情报必不可分,在他主管核武器研发期间,氢弹比美国提前一年试验成功。斯大林死后,贝利亚掀起了冤案平反活动,并对内务部进行大规模改革,他甚至提交《关于大赦的报告》,一百二十万人得到赦免。由此看来,贝利亚当年之所以举起屠刀不是他个人的意愿,而是执行斯大林的命令。

作为苏联的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实行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包括市场化改革、户籍改革和缓和民族政策,目前看来,这都是一些正确的选择。

正当人们都以为,贝利亚将成为苏联领导人的时候,他的历史却戛然而止

斯大林病逝后,熟知苏联内外形势的贝利亚向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出了一系列纠正错误的大胆提案,并亲自抓落实,展现了他精明能干的政治家、尝试改革的先行者的一面。

有人说“虽然当时的第一号人物是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但实际上主导作用的是贝利亚,他是一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是一个拥有非凡智慧和巨大组织才能的人”。

贝利亚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于是有一些人处于对权势日盛的贝利亚的共同恐惧而联合起来,密谋以宫廷政变的方式逮捕贝利亚,这就是著名的“贝利亚事件”。

1953年6月26日,在克里姆林宫参加苏中中央主席团会议时,贝利亚被突然逮捕,命令是党的高层领导人下的,负责实施的是朱可夫元帅为首的军人特别武装小组。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他向马林科夫提出了贝利亚的危险性,并说服了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然后又说服了主席团的其他成员,莫洛托夫不仅支持搞垮贝利亚,还建议采取极端措施,最终,反贝利亚联盟结成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赫鲁晓夫、布尔加宁、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而贝利亚还蒙在鼓里。

经过周密筹划,1953年6月26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出其不备的将贝利亚逮捕了,莫斯科空防司令莫斯卡连科和朱可夫等11位元帅和将军参加了武力逮捕贝利亚的行动,会上,赫鲁晓夫、布尔加宁、莫洛托夫对贝利亚进行批判,然后将他进行武装监护,晚上又把他从克里姆林宫秘密送到莫斯科卫戍部队禁闭室,第二天又把他转移到防空司令部的仓库关押,在这里,进行审讯,直到审判结束。

目前,能查到的官方文件,只有收藏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的马林科夫在主席团上的发言“关于贝利亚问题的决定第10号记录,1953年6月26日”,但是文件中并没有指出贝利亚犯罪的真凭实据,二是笼统的谴责他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滥用职权。

当天,主席团作出了“关于贝利亚反国家罪行”的决议,解除他的部长会议副主席和内政部长职务,取消一切荣誉称号和勋章,移交苏联最高法院,为此,主席团还紧急撤换了总检察长。

7月初的《真理报》发表社论,指出贝利亚的四大罪状,12月7日,最高检察院完成了贝利亚的侦讯工作,结论是组织了与苏维埃国家为敌的阴谋叛国集团,最高法院判处贝利亚及其同伙“死刑,没收其财产,不得上诉,并立即执行枪决”,奇怪的是,这次审判是缺席审判,被告人没有参加庭审,也就无法申辩。

狱中的贝利亚给主席团写了三封信,指出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间接表白了自己在国务活动方面做出的成绩,并对审讯工作提出质疑,“有人想不经审判和侦查就迫害我,5天关押后一次审问也没有……对一位中央委员和自己的同志,不经审判和弄清情况,在地下室蹲5天5夜后处死他,难道是唯一的正确的解决方法?”

这些信件送到了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那里,得到的指示是,以后再也不能给他纸、铅笔和钢笔,也就是禁止他写,他的对手们竟然连他手中的笔都感到害怕。

“贝利亚事件”深层次的原因

斯大林去世后,政治精英们开始对国家权力进行重新分配,而贝利亚一系列改革措施初见成效,权力日益显赫,所以,他动了某些人的奶酪,引起了某些人的惶恐,因此才促成了反贝利亚联盟的成立。

其次,内政部的权力过于强大,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党的监督范围,他的同僚们感到了自身生存的危险,逮捕贝利亚,削弱强力机关的权力,这符合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等人的利益。

扳倒贝利亚,还可以达到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贝利亚身上,这样就能为他们日后批判斯大林找到靶子,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中,将贝利亚描绘成斯大林的帮凶,进行大肆批判,由此可见这是早就埋下的伏笔。

最终,“贝利亚事件”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权力斗争的结果,强力部门的领导人、大清洗运动的执行者贝利亚自然也就成为了斯大林时代大清洗镇压错误的替罪羔羊,强加在贝利亚身上的背叛祖国、组建反苏联阴谋集团、从事恐怖主义活动、担任秘密间谍都是凭空捏造的。

1999年10月和2000年5月,俄罗斯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两次驳回贝利亚亲属提出的上诉请求,尽管“贝利亚事件”的是非曲直都很清楚,但是想要平反,恐怕是一个很难完成的工作,毕竟,他在大清洗运动中负有责任。


葛大小姐


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斯大林死了以后,贝利亚和赫鲁晓夫是最有希望成为国家领导人的,而赫鲁晓夫技高一筹,他当了国家领导人以后,很清楚的认识到贝利亚是他的最大劲敌,于是赫鲁晓夫重新启用苏联元帅朱可夫,并利用可夫铲除了贝利亚,这样赫鲁晓夫就铲除了自己的头号政敌,本来朱可夫觉得此次他帮了赫鲁晓夫这么大的忙,自己应该有出头之日了,应该会受到赫鲁晓夫的重用,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赫鲁晓夫仅仅是利用他,而并没有真心的想重用他,在铲除了贝利亚以后,朱可夫也没有被受到重用,这是什么?这就是政治!

在这里再说一句题外的话,比如我们国家的清朝,慈禧太后在当年和八大臣夺权的时候,就是利用了恭亲王易欣,在铲除了八大臣以后,易欣觉得自己功高盖世,可以为所欲为了,没想到慈禧把他贬为庶民,据说当时易欣听到被贬以后嚎啕大哭,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被嫂子利用了,真是悔之晚矣,你看宫亲王易欣和朱可夫,赫鲁晓夫和慈禧,贝利亚和八达臣是否有着惊人的类似呢?

俗话说,仁不领兵,义不从政。搞政治就必须心狠手辣,总想按套路出牌,是干不成大事儿的,政治上讲究的是相互利用,而不是实事求是,你觉得贝利亚可悲吗?其实一点儿都不可悲,太正常不过了。


骄然


在斯大林去世一百一十三天后,前苏联的二号人物贝利亚被秘密处死。贝利亚迅速跌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苏联领导层对贝利亚在斯大林时期的清洗手段感到恐惧,二是贝利亚因能力出众而威胁到赫鲁晓夫的地位。

贝利亚在斯大林时期的手段

贝利亚,1899年出生于格鲁吉亚的一座小镇,父母均为贫苦农民。很多人认为贝利亚从来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被说成是个毫无原则且致力于功名的人。贝利亚在三十二岁时,就被斯大林任命为格鲁吉亚中央第一书记。

贝利亚在格鲁吉亚以残酷对待被捕者而著称,但这正是斯大林所赏识的。七年后,贝利亚被调回莫斯科,接替叶若夫成为内务部人民委员。这与贝利亚在情报部门的工作经验及他不折不扣的执行领袖全部命令有关。

斯大林让贝利亚负责内务部的目的就是为大清洗刹车,但清洗活动并没有完全终止,只是规模小些而已。苏联元帅布留赫尔的妻子曾回忆说,贝利亚非常高傲自大,他的外表令人厌恶,让受害者感到无比的阴森可怖。

贝利亚在对国家安全机关清洗时,四分之三的领导干部被更换,开除的达七千多人,其中的波兰族、拉脱维亚族、德意志族干部被大量剔除。接着是外交委员部,李维诺夫的几位副手被枪决,两千五百多人遭到镇压。

贝利亚还派人到墨西哥将托洛茨基暗杀,将居住在苏联伏尔加河流域的一百多万德意志人强行迁至中亚和西伯利亚。贝利亚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说:从解放出来的地区共拘留审查了九十万人,从中查出并逮捕八万人。

贝利亚此后被授予元帅称号,战后任国防委员会特别委员会主席,负责领导研制原子弹工作。贝利亚对苏联的两弹工作是有巨大贡献的,也有人将贝利亚称为“苏联原子弹之父”。这时的贝利亚声望是如日中天。

贝利亚是三人小组中能力最强的

斯大林去世时,并没有安排接班人。马林科夫和贝利亚实际上掌握着苏联部长会议的实权,会上贝利亚推举由马林科夫当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则提议贝利亚为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并让贝利亚出任内务部部长。

此时的内务部是由国家安全部和内务部合并而来,职能和权利更大。而赫鲁晓夫则被解除了莫斯科州委和市委书记的职务,让他主抓书记处的工作。布尔加宁任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成为布尔加宁的副手。

精通国内外局势的贝利亚,向苏共主席团提出纠错提案,尝试进行改革。贝利亚履行新职务的百天时间里,提出了平反冤假错案、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民族政策、缓和国际关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量囚犯被释放。

贝利亚提出反对个人崇拜,节日期间禁止在建筑物上悬挂领导人的肖像,也不得在游行时高举他们的肖像。在贝利亚的推动下,1953年苏联在大赦中释放了大批被判轻微罪刑的儿童和妇女,使社会尖锐矛盾得到缓和。

贝利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苏联领导层感到压力巨大,给人的错觉是贝利亚即将成为苏联的一号人物。最先坐不住的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深知马林科夫只是一个精明的党务工作者,缺乏战略决策力和领导力。

而马林科夫与贝利亚关系非常亲密,马林科夫曾被斯大林下放到偏远的中亚,正是贝利亚的帮助才使马林科夫重返莫斯科被斯大林信任。贝利亚成为实际上的实权人,党内其他的领导人,非常害怕贝利亚取代马林科夫。

正是在这种特色背景之下,赫鲁晓夫趁着贝利亚去东德化解危机之时,借机说服马林科夫,继而争取到了党内高层对清除贝利亚的认可。在权力争夺面前,马林科夫显然是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只能牺牲二人的亲密关系。

贝利亚是如何被秘密处决的?

赫鲁晓夫很清楚内务部是在贝利亚的控制之下,他们不会执行逮捕贝利亚的命令。于是赫鲁晓夫向布尔加宁和朱可夫求助,随后国防军的两个师团被调入莫斯科,朱可夫与莫斯科其他国防军将帅负责执行逮捕贝利亚。

1953年6月26日,苏联高层接到召开部长联席会议的通知,赶往克里姆林宫,赫鲁晓夫带着手枪来到会议室,贝利亚则坐在赫鲁晓夫的右侧。会议室隔壁是荷枪实弹的国防军战士,赫鲁晓夫首先提出讨论贝利亚问题。

赫鲁晓夫还指责贝利亚任人唯亲,是一个钻进党内的野心家。接着布尔加宁也讲了相同的话,于是赫鲁晓夫提议解除贝利亚的一切职务,马林科夫随即发出信号,朱可夫带领国防军破门而入,根据命令将贝利亚逮捕。

贝利亚在遭到逮捕时曾咆哮道:你们什么也不懂,是我制造了导弹。苏联高层对贝利亚采取了拖延战术,首先摧毁他的精神防线,接着不仅使他承认了罪行,还让他交出了隐藏着苏联领导层“黑材料”的文件袋。

随后,苏联最高法院判处贝利亚死刑。据一位参与行动的军官透露,行刑人员出于对贝利亚的仇恨,还没等他被捆上就在楼梯处开了枪。有人建议将贝利亚的尸体放在强碱中焚毁,之后他被扔进一个装有强碱的容器中。

关于贝利亚的死,还有另一种说法。据其儿子说,贝利亚是会议当天在自己家中被打死的,当时有人还听到了枪声,并看到贝利亚办公室窗户被打碎的玻璃,随后有人被担架急忙抬走,此后无人再见到活着的贝利亚。

于是贝利亚之子在1998年向俄军事检查总院提出为其父平反的要求,俄最高法院在对案卷进行核查时,虽然发现原判决对刑法个别条款的适用有些误差,但总体来看,贝利亚的犯罪事实证据确凿,量刑适度,驳回请求。

贝利亚曾经做过不少坏事,手上也沾着无辜者的鲜血,在苏联人的眼中他就是凶残的化身。贝利亚的突然跌落并非偶然,他是苏联内部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野史也是史


1953年3月5日,就在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尸骨未寒之际,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已经开始了苏联国家权力的重新分配活动。灯火通明的大厅之中,一位位政坛元老眼中闪着光芒,迫不及待的大声吆喝着属于自己的那块蛋糕,最终巴夫洛维奇·贝利亚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名副其实的二把手贝利亚

当时赫鲁晓夫任书记处书记、马林科夫成为了部长会议主席,而贝利亚则兼任了内务部长和副主席,表面上看似乎贝利亚只能说是一个重要人物,实际上确实苏联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把手。当时的苏联已经将安全部和内务部合并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当时整个苏联的生杀大权都等于是在贝利亚手中,岂不是名副其实的最高掌权者。


甚至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贝利亚就是谋杀斯大林的真正凶手。然而在5天后,一项突如其来的拘捕令让贝利亚跌下神坛,非但没能继承斯大林的种种权力,反而被苏联官方抓住并开除党籍和职位,最终处决了。贝利亚为何会遭到这样的待遇?原因很简单:




天罗地网,疏而不漏

当初斯大林在整合苏联内部,迫害自己政敌的时候曾不择手段的进行排查调查,贝利亚则是斯大林的先锋官,为其判了不少冤假错案,导致贝利亚本人在苏联内部也是如坐针毡。斯大林死后,愤怒的政客将怨气一股脑发泄到了贝利亚头上,最终得到了被处决的命运。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斯大林对于贝利亚也同样不怎么放心,虽然当初贝利亚立下大功,但贝利亚狡诈的为人态度却让斯大林心生厌恶,并在临死前布下了天罗地网,贝利亚最后也跳了进去。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纠正一下,斯大林死之前贝利亚不是二把手,而是三把手,二把手是马林科夫。

(斯大林和马林科夫,右图为马林科夫)


一看见贝利亚这个名字,守仁君就想起来《斯大林之死》这部电影里的大胖子贝利亚。机关算计、阴险毒辣,却在最后关头被朱可夫以及赫鲁晓夫一脚踹翻。

实际上贝利亚的工作能力非常出众,而且掌权的短短三个月就给苏联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斯大林死后,马林科夫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贝利亚则是二把手,但是贝利亚因为掌握着内务部(克格勃前身),所以他这个二把手才是苏联真正拍桌子的人。

如果他仅仅是部长会议的副主席,哪怕他架空马林科夫,那他的下场也不会这么惨,关键原因还是因为他手里有内务部,而内务部则有苏联所有高官的黑料,而且贝利亚和赫鲁晓夫等大部分苏联高官的政见又不合,比如贝利亚认为不需要在东德推行社会主义,只需要把东德和西德建立成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就行,比如他认为在苏联的其他加盟国里,更应该由本民族或者本国人来领导国家,他还主张和南斯拉夫改善关系,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发展轻工业、对计划经济和农业进行改革,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这些举措和建议严重损害了苏联大部分官员的利益。


贝利亚也是个狠人,他制造的冤假错案,秘密暗杀的人不在少数,他很有可能为了自己政策的顺利推行而清除拦路虎,这件事对于掌握了内务部的他来说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赫鲁晓夫等人因此极度恐惧,这才联合起来将其推翻,而且丝毫不留余地,很快就将其处决。


守仁读仁


1953年7月10日,也就是距斯大林去世不到4个月后,莫斯科各家报刊刊登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此前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会议决定将贝利亚从苏共中央委员会中清除出去,并且开除出党,至于他的一切职务则就地解除;同年,在没有进行精心的审判之后,贝利亚被处决,贝利亚是斯大林去世之后,新领导集体的第二号人物,为何会落得如此的下场。

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新的领导集体是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三巨头执政,但由于莫洛托夫在斯大林晚年的失势,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三巨头执政,但从具体权力上来讲,掌握着秘密警察、内务部队以及维稳力量的贝利亚是更胜一筹,他的力量让其余两人感到恐惧。

那么从斯大林逝世到贝利亚被捕,这个中间的三个月内,贝利亚主要做了什么呢?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三月底贝利亚将目光放在了斯大林晚年的镇压案件上,两天之内,由贝利亚牵头其它部门配合释放了120万人,40万件正在侦察的案件停止侦察,让苏联社会极为震动;四月,贝利亚着手改善执法过程以及存在的各种体罚措施,同时将目光移到了当时的民族政策上,面对东德的问题,他更倾向于将东德建立成中立国,缓和东德和西德的关系,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加盟共和国内部正在发生的镇压行动也进行了批评,并且拒绝了将军们增加国防开支的请求。

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做的一切工作,让其余的两人相形见绌,地位的水涨船高和它对内部控制力量的增强让其他人感到了压力,因为贝利亚同样掌握着有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等人曾亲笔签名过的机密文件、资料,这些东西同样可以成为拉他们下马的证据,于是一个针对贝利亚的秘密小组开始建立,核心人员便是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察觉到当前的情况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当危险的时期,除了争取其他人员的支持,他还要争取到军队的支持,因为秘密警察、内务部队甚至主席团警卫人员也均听从贝利亚的指令,所以只有军队的人才能出面,最终他争取到了共计11位元帅和将军,其中朱可夫的分量最大。

1953年6月26日,苏联召开主席团会议,虽然军人不准带枪进入克林姆林宫,但是在布尔加宁的安排下,这11名元帅加将军还是得以带枪进入,会议开始后,由马林科夫主持,在会议上其首先发言要求对贝利亚问题进行讨论,此时贝利亚已面露惊慌之色,在其他几位代表发言完毕,甚至意见都还没有归总的情况下,赫鲁晓夫直接按下电铃,将军们一拥而入,贝利亚被当场逮捕,并于同年12月18日开始审判,23日宣布处决贝利亚。

值得注意的是,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推行的政策比如反对个人崇拜、推翻冤假错案、改善与南斯拉夫关系以及在东德问题上的主张皆没有被废弃,他们大多被后来的领导人继承。


小艺的史料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个电影叫做《斯大林之死》。

2017年,英国导演阿尔曼多·伊安努奇的喜剧电影《斯大林之死》面世

,随即爆红。该片改编自同名绘本小说,以喜剧的方式讲述了斯大林在去世前的岁月,其中,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高层权力的争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3年3月5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去世,一时间,这个横亘在亚欧大陆的庞然大物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为了争夺权力,苏联高层开始了激烈的政治争争斗,最后赫鲁晓夫成功扳倒了当时苏联的二号人物贝利亚,成为新的苏联领袖。


这位贝利亚是谁?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贝利亚的全名叫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格鲁吉亚人,在二战结束后,晋升为元帅,在斯大林去世之前,他就掌握着极大的权力,是苏共的二号人物,受到了斯大林的重用,在斯大林去世后,一度成为苏联领袖的人选。

如此重要的人物,为何会被处决?

可能和他的政治生涯有关。

贝利亚最早是靠情报工作起家,早在1920年就加入了克格勃的前身契卡,主要从事肃反和情报收集工作,因为人精明、聪明能干,很快就得到提拔,也是在这段时间,他引起了斯大林的重视。

1931年,贝利亚成为国家政治保安局驻高加索全权代表,1938年,他被调到莫斯科,没过多久就担任了内务人民委员。



1936年开始,贝利亚坚定的执行了斯大林的镇压政策,斯大林对他的工作很是满意,授予他一级国家安全委员称号。在苏共十八大上,贝利亚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后领导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还在卫国战争中立下了战功,二战结束以后,贝利亚被授予元帅称号,在苏共和政府内部的地位仅仅次于斯大林。

在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中,贝利亚参与了对沃兹涅辛斯基和库兹涅佐夫等高层的清洗,地位进一步提升,但是这并不算是什么好事,二战结束后,斯大林对自己的亲信越发的不信任,其中自然包括已经权倾朝野的贝利亚,表面上斯大林和贝利亚之间的关系很是牢固,但是斯大林一直在思考除去贝利亚的办法。

1953年,斯大林去世,贝利亚和马林科夫掌握大权,但是马林科夫的头脑和手段远没有贝利亚高明,因此极其容易受到贝利亚的操纵,没过多久,马林科夫的权力几乎被架空。

贝利亚很聪明,为了掩盖在大清洗的形象,他一上台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否定斯大林改革,将大量斯大林时期定下的政策推翻,这一行为缓解了苏联的紧张局势,但是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1953年,德国问题越发敏感起来,而贝利亚冒险的处理东德问题,导致了东德的扰乱,备受苏联高层的指责,彻底的将他孤立起来,除掉贝利亚渐渐成为大多数苏联高层的共识,这也成为他覆灭的重要原因。

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被捕,仅仅过了六个月,便被执行了枪决,受其影响,一大批与贝利亚亲密的政府高层被拖下水,赫鲁晓夫抓住机会成功成为苏联这辆超级战车的最终掌控者。


弹指间的历史


在苏联的历史上,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是个绕不过的人物。

对于贝利亚,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贝利亚是斯大林时代,苏联仅次于斯大林的二号人物,在当时的苏联,贝利亚绝对称得上是权势熏天。


贝利亚本来只是苏联一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苏联众多地方官中默默无闻。1933年,改变命运的时刻来到了,斯大林到贝利亚的辖区度假,突然遇到了刺客,大家都乱作一团,唯有贝利亚沉着冷静一边奋不顾身用身体保护斯大林,一边向刺客射出一连串子弹。

从此之后,有了救驾之功的贝利亚受到斯大林的垂青,人生就像开挂一样,在官场上迅速平步青云。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受到了帝国主义的联合围剿,反苏势力内外勾结,企图把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为了应对敌人的颠覆,斯大林反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清洗运动。


贝利亚作为斯大林的鹰犬,是苏联大清洗运动的坚定执行者和有力策划者,也是大清洗中负责屠杀的刽子手。

在贝利亚的直接指挥下,苏联上下数以百万计的“反动分子”被揪出来,被流放、囚禁和枪决,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但也有力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由于在国内负责的肃反工作,贝利亚当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德国的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以至于后来斯大林向丘吉尔介绍他的时候说:“这是我们的希姆莱”。

二战结束后,贝利亚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战场——东西方两个阵营的生死搏斗。贝利亚在所有被苏联占领的国家和地区,大规模清理反对苏联政权和建设的叛徒、内奸和间谍,而且通过大量的情报工作,打击了敌对势力,巩固了亲苏政权的统治。


他的工作虽然残酷,但对苏联的安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对斯大林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贝利亚受到了斯大林的充分肯定,他先后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金质奖章1枚,列宁勋章5枚,红旗勋章2枚,苏沃洛夫一级勋章1枚,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也获得了空前的权力。

由于负责苏联内务和安全系统,在实权上,贝利亚几乎是苏联的二号人物,有望成为斯大林身后接班的第一人选;可是就这样一个实权派,却在斯大林去世不久被开除出党,判处了死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贝利亚之所以被清除,主要因为以下两点:

一、为斯大林背锅。

列宁同志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会犯错,一种是没有出生的,一种是寿终正寝者。这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人都会犯错,伟人也不例外。


斯大林在执政期间也犯了不少错误,比如肃反扩大化,大清洗失控,乌克兰饥荒,对民族政策有失偏颇等等,都导致了很多无辜的人受到迫害,很多罪不至死的人被判处死刑。更有成千上万的人,没有经过正当程序被定罪,被处死。

斯大林的做法当时就受到了党内外人士的坚决反对,但斯大林在苏联搞一言堂,家长制,大家敢怒不敢言。

斯大林去世后,党内没有一个跟他一样的铁腕,人民的怒气像火山一样发泄出来。可是斯大林已经作古,党内外人士的矛头就指向了斯大林政策的执行者——贝利亚。

从贝利亚的立场上说,他很冤枉。因为他只能无条件执行老板的命令,根本没有资格去问对错;可是其它人不管这么多,就是要跟他秋后算账。于是,贝利亚的命运就注定了。

二、斗争技巧失误

斯大林去世后,接班人问题就摆上议事日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都想接斯大林这个班,一时之间斗争非常激烈。



当时最高苏维埃有三个人是呼声最高,苏共中央的政治新星赫鲁晓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掌握了国家核武器和全国警察力量的贝利亚。他们三个人被称为斯大林去世后的三驾马车,是当时苏联的实权人物。

贝利亚不是傻子,他在执行斯大林政策的时候,心里明明白白知道那是错误的,可是他却不敢抵制。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本人也知道斯大林的做法不得人心。

于是在斯大林死后,他马上拨乱反正,开始大张旗鼓平反冤假错案,改变对少数民族的过激政策,降低军费开支,大力发展经济;并且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斯大林时期遍布全国的集中营,著名的“古拉格群岛”,就是在贝利亚的命令下被解散的。

贝利亚这些举措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他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弥补社会裂痕,维护党的威信都是有益无害的,但这些做法让赫鲁晓夫心里不爽了。

赫鲁晓夫认为,你贝利亚是斯大林政策的执行者,还多坏事错事都是自己亲自干的。现在你大搞拨乱反正,几个意思?好人坏人一人当?

再说了,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这些苏共的元老,当时都参与了大清洗,你贝利亚一个人主持平反冤假错案,这不等于打脸人家二位,告诉苏联人民只有你贝利亚是好人吗?

跟赫鲁晓夫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党内不少重量级的人物,觉得贝利亚以前干的坏事太多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贝利亚的处境就危险了。

其实贝利亚认为,就算自己当不了接班人,也不准备让赫鲁晓夫接手。他打算让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当一把手,因为老马的性格温和,没有赫鲁晓夫咄咄逼人。而且马林科夫跟贝利亚两个人关系非常铁,马林科夫接班的话,对贝利亚就会言听计从,贝利亚不当一把手也能掌握最高权力。

可是贝利亚的如意算盘却注定无法得逞,因为他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军队的态度。

由于贝利亚在斯大林当权的时候锋芒毕露,在军队中结下了很多仇家。让兵权在握的苏联元帅朱可夫,也坚定不移站在了贝利亚的对立面,为赫鲁晓夫一边保驾护航,这场决斗贝利亚能有胜算吗?


在赫鲁晓夫的劝说下吧,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和苏联元帅朱可夫带领两个师团进驻莫斯科。由于知道贝利亚控制着内务部,对于逮捕贝利亚,苏共没打算用警察动手,而是准备发动军事政变。

6月26日,苏共高层发出了会议邀请,邀请各大领导人去克林姆林宫。赫鲁晓夫知道要发生什么,特意携带了手枪出席,就坐在贝利亚的旁边。在会议室的隔壁,是由朱可夫带领的几十个全副武装的苏军军官。

在会议上,赫鲁晓夫与布尔加宁对贝利亚提出尖锐的批评,贝利亚措手不及,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他在对自己进行辩解时,朱可夫带着人进来,迅速逮捕了贝利亚。贝利亚就在这样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抓了。

被抓以后的贝利亚拒不认罪,但在审判者的威逼利诱下,他逐渐供出了他在大清洗时所犯下的罪行,并交出了苏联高官们的黑材料。在交出这些材料以后,贝利亚的生命就该结束了。

1953年12月16日,已经身陷囹圄的贝利亚接受审判。12月24日,曾经下令处决了无数人的贝利亚被处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