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就好了,能進高中就好了,考上好大學就好了,大學畢業就好了,好了有盡頭嗎?

qzuser


擔心永無盡頭

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我們的人生軌跡,又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有需求被滿足的那天。



總是認為孩子度過下一階段,日子會好過一點,其實是屬於溺水型人格。這種人格的人不會過多關注已有的東西,而會去過度擔心那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有一種杞人憂天的感覺。

要想不在這種心理壓力當中度過每一天,就必須要轉變自己的思維觀念,不要以結果為嚮導,而以過程為享受。

總是糾結於結果好與壞,無疑是給自己增加了更多心理壓力,對於你的生活,是害多而益少的。

人的一生實際上是一種過程,可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當你覺得孩子考上大學以後,日子會好的,於是教育孩子拼命學,讓他每天頂著巨大壓力和負罪感背書、寫作業、考試;


而其他孩子,卻能夠享受準備高考這一階段,他們覺得自己每學會一個知識點,就離大學更近一步,讓自己越學越有動力,把考試當作通向大學之路的測試,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哪一天墮落了,因為自己現在每付出的一份努力,都是向著自己目標而去。

兩種思維觀念,能夠決定一個人每天的憂愁和自信,假如你每一天都是讓孩子承受著心理壓力在學習,那麼孩子的人生就是辛苦的一生,這對他顯然是不公平的。

假如你能正視孩子的進步與落後,不再過度擔憂,而是尋找解決辦法,那孩子的每一天都是欣慰,都感覺自己在不停的進步,孩子的一生變成了自信的一生。


結語:

哪一種觀念對自己有利,對孩子有利,你應該掂量一下,人不能被心理態度壓迫,而應該控制心理態度,換一種觀念想一想,你就不再擔心孩子下一階段的日子是好是壞。


菜鳥微成長


看到這個題挺有意思,我來口水一下。

記得電影《獅子王》中主題曲叫the circle of the life,漢語翻譯過來叫生生不息,但直意是生命的圈。

懷孕的時候,每天挺個大肚子,行動非常的笨拙,當時就在說,孩子生出來就好了。

孩子出生了,對父母即是開心,但也是“三年有期徒刑”。當時的想法是,孩子上幼兒園就好了…

然後是上學就好了、上大學就好了、畢業就好了。畢業了,找到工作就好了,找到工作了,結婚就好了,結婚了,有孩子就好了,有孩子了,生出來就好了……………

是啊,生命就是如此的一個循環,就好像一個車輪在滾動著、持續著往前走,永遠不會停歇,永遠沒有盡頭,這其實就是生命的本意。

人也永遠不會放棄對更好的追求,永遠都是看著下一個階段會比目前的狀態好,但實際上到了下一個階段之後還會有遇到下一個階段的問題。

我們日常在做工作時,其實也是一樣的,一直都是在破“局”。

我們每天都是在解決眼前的局,很多時候為了眼前的局,就要給未來設一個新局,然後到未來時還要去解決今天設的局。週而復始。這就是很多人說的“今天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在歷史上早有了答案”吧。

我認為這就是生命,這就是人類進步的方式。


教培行業於盼


幾年前,央視有個公益廣告講述的內容就與題主所述情況相同。從前作為孩子,現在作為孩子的父親,我也會想什麼時候是個頭?


我出生在農村,家中姊妹三個。父母作為老實巴交的農民,在我幼年的記憶中都是以土地為生。九十年代後期,打工潮在我們當地興起。母親拉著我把父親送上南方的列車,在路上告訴我等你上大學就好了。

2010年,我考上了大學。父母講我送到車站,我看著他們高興的神情,我踏上了求學的列車。父母每次給我打電話,都會不由自主的說等你畢業一切都會好的。


2014年,我終於大學畢業了,我想真的都會變好的。我很榮幸,畢業之後進入了我縣當地最好的中學,成為父母眼中的有才人,成為了別人羨慕的對象。但是我每次回到家中,父母仍舊會說等你結婚生了孩子就好了。

2016年,我遇到了我一生的摯愛,同年生下了一位漂亮的小公主。父母忙前忙後,照顧兒媳婦,照顧小孫女,照顧家裡的一切,看著他們幸福滿足的表情,我想現在可能就是好了的時候吧。

直到今天我才發現,“好了”的時候是永遠也不會到來的,父母總覺得不能給我們更多,父母總想讓我們更輕鬆的過好這一生。父母為孩子付出一輩子直到生命的終結,他們永遠似乎也等不到他們認為的“好了”的時候。

這或許就是中華民族延續五千多年從未斷絕,至今依舊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吧。

恩心education,一位陽光開朗的大男孩,一位初出茅廬的老師,歡迎您的批評和指正,歡迎您的關注和點贊!

金融小民工


這個問題裡的現象,本人多次碰到,深有感觸。

剛剛做了父母的人,正處於身心俱疲的育兒階段,他們發自肺腑之言是:“哎,要是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好了。”等到孩子上了幼兒園,馬上發現除了衣食住行以外,還要操心孩子的興趣培養,糾結要不要提前教育,負擔有增無減,於是他們又期盼:“孩子上學就好了。”等孩子真的上了學,新的矛盾又產生了,家長陷於孩子學習的焦慮中......

就這樣,一個一個的期盼幻成了泡影。從我本人的經歷來看,目前孩子讀高中,下一個期盼目標是:“孩子上大學就好了。”但果真能“好了”嗎?“好了”的盡頭是什麼?“好了”的目標又是什麼?

一、父母說這種話,實際上是對孩子成長的嚮往和期盼

孩子呱呱墜地時,年輕夫妻也完成了身份轉變,成為父母,擔負起撫育子女的使命。面對新的生命,在欣喜之餘,他們也陷入了撫養孩子的勞累之中。我們單位幾個年輕同事剛剛做了媽媽,她們白天上班,下班之後還要照顧孩子,晚上陪孩子睡覺,根本沒法好好睡,有的孩子晚上要醒四、五次,醒了以後就需要哄,媽媽們一晚上能睡5個小時算不錯了,休息不好是常態,有時甚至感到崩潰。這時,她們的期盼就是:“要是孩子上學了,我像您這樣就好了。”殊不知,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但現在也遠沒有“好了”,因為為人父母,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啊。

二、說這種話的父母,是希望卸下撫育重擔

現在孩子是每個家庭的核心,全家人都圍繞著兒女轉,忙著照顧孩子的生活,忙著孩子的教育,忙著孩子的興趣愛好,唯恐漏了某一個環節,讓孩子受委屈,或者是“輸在起跑線上”。因此,父母們殫精竭慮,就差自己衝上去替孩子做了。老實說,這種擔子實在是太重了。就我自己來說,現在撫育一個孩子,感覺比以前我的父母撫育四五個孩子還要累。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們自然希望孩子快快長大,藉此卸下沉重的負擔。

三、適度放手是“好了”的必要條件

對大多數國人來說,“父母”是沒有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自己不叫停,就永遠有效,操心、擔憂、牽掛不止,因此,“好了”就永遠沒有盡頭。

要真的“好了”,父母就要學會適度放手,凡事不要大包大攬,給孩子留出自我成長的空間。幼兒時期父母多操心勞累是應該的,因為孩子小,不具備放手的條件。但孩子上學以後,父母如果有意識地放手,該孩子做的就讓孩子做,幫忙而不包辦,父母完全可以慢慢變得輕省,實現“好了”的目標。

總之,父母們期盼“好了”,就應該檢討一下是不是自己過於大包大攬了?要給自己減壓,就應該從自身做起,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減少對孩子的干預,從全能型家長轉為單項型家長,適度放手,讓孩子飛得更高!


飛飛飛飛的魚兒


開學季,離不開、放不下的父母

九月剛開學的時候,很多家庭都全家出動送孩子上學,少則三人,多則5口,孩子一個人承載著全家人的希望與榮耀,當然也享受著全家人的關心與愛護。原本說是一家人開學遊,但是到了學校後,有的家長再也想不起來旅遊的事情,幫孩子辦理入學手續,鋪床,洗衣服,購置日常用品等等,總擔心有沒有為孩子考慮到的地方,今後孩子一個人在學校吃苦受累。軍訓都開始一週了,還有家長戀戀不捨不願離開,孩子習不習慣大學生活,軍訓累不累,能不能吃慣學校的飯菜,和同學老師的關係好不好,總之事無鉅細,家長都放心不下。

養育孩子的複雜心態

孩子上學就好了,能進高中就好了,考上大學就好了,大學畢業就好了,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家長在孩子的問題上的複雜心態:渴望從撫育孩子的辛勞中解脫出來,又始終放不下孩子,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從一段辛勞中奔赴下一段辛勞,始終沒有停歇的時候。

“從有了孩子那一刻起,自己就坐進了孩子的牢籠。”

從有孩子那一刻起,所有的家長都會經歷從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到嬰幼兒時期的慌亂(沒有經驗,準備不足,養育觀念的不一致導致家庭矛盾等,這時候就希望孩子快些長大),再到孩子少年時期的煩惱(輔導作業是家長的一大難題,工作的壓力,學校的要求,對學習成績的期望,孩子的不懂事等等),中學階段的焦慮(升學的壓力),大學階段的牽掛,畢業後的就業、婚事、買房等一些列問題,每一個階段,每一位父母都少不了牽掛。有家長生動地形容:“從有了孩子那一刻起,自己就坐進了孩子的牢籠。”

“好了”沒有盡頭,也不會有盡頭

“好了”沒有盡頭,也不會有盡頭。孩子一直在成長變化,家長的期望也隨著孩子的成長在不斷變化。家長對孩子的關愛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無論如何也割捨不開的,所以不管長到多大,在家長眼裡,孩子永遠都是孩子,總有操不完的心。也只有在不斷的操心過程中,才覺得自己為孩子全身心付出了,看著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了才會覺得放心。

養育孩子不該只有付出的“累”,還該有伴隨孩子成長的“樂”

但是題目中的說法,顯然只是一部分家長的狀態,把養育孩子作為一種壓在身上的責任,缺少陪伴孩子成長的快樂。養育孩子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是大部分家長心中是充滿歡樂的。一心盼望甩開孩子這個包袱,只不過是家長口是心非的託詞而已。養育孩子的過程如果只感受到累,總想著某一天能夠自己可以從牢籠中解脫出來,是因為一開始就把自己裝進了牢籠,設想把孩子的人生變成自己所期待的樣子,但是孩子也是有獨立思想的個體,他也會有自己發展的需求,即便是從嬰幼兒開始,他也會懂得反抗和叛逆,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是家長勞累和孩子叛逆的主要原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養育孩子感覺到累,只能說明是一個有責任擔當的家長,但還不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家長;累可能是孩子帶來的,也可能是家長自找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更有他自己的能力來走好他自己的路,換一個角度來看,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有家長的努力,更是孩子的進步,家長的心態也許就會寬慰很多。


象牙塔裡講故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思考一下:“孩子上學就好了,能進高中就好了,考上好大學就好了,大學畢業就好了”,這樣的盼望是在什麼時候才會升起呢?

一般是在上學之前爸爸媽媽感覺很累的時候,初中逆反家長束手無策的時候,家長看著高中孩子異常辛苦的時候,大學期間感覺也不有些不對勁兒的時候,家長會產生上述的盼望。疲累之中有有滿心的愛。

這樣的盼望有兩層意思:

1,感覺力不從心時,產生的一種逃避,沒有自信去正面對,這就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調劑。

2,對孩子的成長階段心中有數,對其階段特點有清醒的認識,所以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

顯然大多數這種說法是指的第一層意思。

這是普通人的一個成長曆程,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不過針對題主的所問,就有一定的哲學思辨了,就是人為什麼活著的問題。但是對於生命認知,這是很多科學、宗教、哲學等大師所研究的課題,做為一個最基層的最接近兒童青少年的關注者,我更想說也可以談一點自己意見的是從家庭教育的角度:

現在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打破了人一個又一個思維界限,滿足了人一個又一個慾望。越是年輕人接受新事物越快,對高科技的的東西接受起來越快,而作為家長則漸漸表現出力不從心的感覺,人的多種觀念是在傳承中變化,在變化中傳承。越是年齡大的人越是有一種今不如古的感覺,這也是家長常常掛在嘴邊的“我們小時候”,同時家長也會對自己的成長過程有一個或多或少的反思,反思自己的經歷,也曾有過孩子這個年齡,學齡前、小學、中學逆反等,再看現在也知道了當初父母的所思所感,有了這些認識,儘管自己不能表達很徹底,但似乎已經有點知道了這個變的過程,所以在無奈之中做為逃避的一個藉口和安慰,也可以說是希望。

其實,時間不會因為你是希望或者無奈而變化其速度。做為家長,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要經過,不多不少,都一樣,與其這樣被動地接受,倒不如選擇主動地面對。

就如家長陪孩子跑步,拼體力,家長一般是跑不過孩子的,無奈中選擇逃避的家長就如被動地追著孩子跑的家長,累的氣喘吁吁,每跑一段就會自我安慰,“等到······就好了!”對於這一類家長,“好”永遠是在下一個階段。

主動正面接受的家長就如騎著自行車陪孩子跑步,邊跑還邊聊天,很享受這樣的旅程。這樣的家長不僅有希望,更懂得讓現在的旅程更加有意義。對於這樣的家長和孩子,懂得現在的好比單純希望的好更有意義。


快樂庭院


孩子上學就好了,能進高中就好了,考上好大學就好了,大學畢業就好了。感覺這個好了,似乎永遠沒有盡頭一樣。

但這個好了卻是一種盼望一種期待。

因為在每個階段,我們都會有希望都會有夢想,都希望有不同的變化,有不同的改變。

孩子還沒有上學的時候,感覺撫養孩子很辛苦,所以讓他上學了,就感覺自己可以解脫了,也不用這麼辛苦了。


但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其他的煩惱就又接踵而來,就盼望著孩子能進高中,不需要父母教導他,輔導他,不用時時跟在身邊,可以空下來了,就覺得很開心了。

但等到上了高中之後,又有新的煩惱產生了,這個時候又覺得,他如果能考上大學就好了,因為這個時候我們的希望又不一樣了。

等到讀大學了,我們又期盼著他大學畢業能夠找到一個好的工作。等到大學畢業之後,我們還是會期盼著,他以後能有好工作,好的家庭。


就是說這樣的期盼是永無止境的,永遠也沒有盡頭。

但這樣的期盼卻常常伴隨著我們一生,因為有了期盼我們才有活下去的勇氣,活下去的意義。

如果沒有了期盼,沒有了夢想,那麼生活也就變得枯燥乏味。

在這中間有時候我們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像考不上高中的人可以去讀中專,也可以去讀職校,也可以去學一門技術。

如果這個節點發生變化之後,我們的命運也會有不同的改變。

而我們的父母永遠在為兒女的事情操勞,操了一輩子的心。這就是傳統的中國人,中國父母!


我們就是這樣,在操心中,在期盼中,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直到生命的終止。

我是陳爸,歡迎關注我,一起來聊聊關於孩子教育的問題!

陳爸的育兒經


中國的父母很多一生都在圍著孩子轉,每天睜開眼睛,考慮的都是孩子。

中國的父母也是最無私的,心裡只有孩子。

而現在大家又對教育格外憂慮,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這個家庭的重心都轉移到孩子的教育上來,從孩子上學開始父母就不再有自己的興趣,不再有自己的時間,所有的一切都要為孩子上學讓路。

學習是個長期的過程,當父母把所有的寶都壓在孩子身上時,孩子的壓力很大,同時做父母的也很疲憊。

所以,父母會用孩子上學就好了,能進高中就好了,考上好大學就好了,大學畢業就好了等等等等來安慰自己,給自己鼓勁。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心理外化

所謂心理外化是指我們把自身的需要建立在外在的東西之上,認為外在的東西只要滿足了,心裡就舒服了。

家長往往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我的人生就圓滿了,我就幸福了。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我不要求你做家務,你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

心理外化是不適感的觸發因素,所以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父母會產生很多不適感,進而會和孩子產生很多衝突。

當父母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時,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壓力,如果做不好,還會帶來負罪感。

對家長的建議:

1、正確認識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我們大概率都會有一個普通的孩子,神童有,但是是個例。不要對孩子報有一些不現實的幻想。

2、父母要自私一點,要有自己的生活和興趣愛好。當父母有追求時,和孩子的關係也就不那麼緊張了,孩子就變成和你一起努力的戰友了。


燕子媽聊育兒


生命不息,“好了”不止。對父母來說,孩子的事情是往後餘生最重要的事情,這種“好了”永遠沒有盡頭。


父母總有對孩子操不完的心,好了可能永遠好不了

父母從孩子出生總是在不停地操心孩子的事情。

孩子小時,總想著孩子上學;孩子上小學,總想著考哪所初中;孩子上了初中,又發愁能不能考上高中;好不容易考上高中,又在替孩子想大學讀書事情;等孩子讀了大學,父母又該操心孩子工作問題;工作穩定後,又操心結婚的問題;有了媳婦,操心孫子孫女;有了孫子孫女,又操心孫子孫女的事情。

當父母哪一天不能動了,他們心裡面可能依然想著子女過得是不是幸福,子女的煩惱、困惑到底能不能解決。

情之所向,這個“好了”可能永遠也好不了。


“好了”體,是父母在最累最脆弱的時候內心瞬間的掙扎

為啥有時候會想:“等......就好了”,一般情況是操心、照顧累了,實在撐不住了的時候父母給自己的一個安慰;想要放棄時,父母內心一種瞬間的掙扎;也有可能是孩子被管煩了、叛逆了,父母給自己內心的一波強行解釋。

“等......時候就好了”,有這種想法的父母,一輩子都是操勞的命,他們將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把子女當做生命的全部。


萬事過猶不及,謹防操心過度,失去自我,影響親情

梁老師想告誡各位家長,別總是有“等......時候就好了”這種想法。萬事過猶不及,謹防你操心過度,失去了自我。

有的父母,替孩子操心是虛,想要完成自己畢生的願望是實。當自己沒有考上大學時,總會盼著孩子考一個好大學;當自己沒有好工作時,總會盼著孩子找個好工作;當自己家庭不和諧時,總會盼著孩子娶個好姑娘或者嫁個好人家。這無異於,一隻鳥,自己不飛,生個孩子喊替自己飛。這樣的育兒方式是失去自我的育兒方式,你終生都不會快樂。

有的父母,替孩子做了太多事情,包辦了太多東西。最終卻將孩子逼成了“仇人”。須知,人不是工具,而是有思想的動物。當孩子長大成人時,最不喜歡的就是受別人支配。


梁老師希望各位家長對孩子能夠適度關心,不要把關心孩子的事情變成自己畢生的事業,這樣孩子會很有壓力。

好了,永遠沒有盡頭。適時的放手,才是對雙方的解脫。你過好你的小日子,孩子也開始他的新生活。




師說新育


人的一生,就是在希望中活著,一個希望變成了現實,新的希望有出現了,正是因為有希望的引領,人才活的充實有意義。從生物意義上看,從一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如果這樣看,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正因為一個接一個的“就好了”,永遠沒有盡頭,人生才在追求中變得豐富多彩!

孩子上學就好了。當然是好了,因為孩子成長到了小學階段,他們更懂事了,學到很多新的東西,可以跟父母進行更高一個層次的對話了。孩子的成長,不正是父母最開心的事情嗎?

能進高中就好了。上了高中,孩子就有希望上大學。孩子上了高中,說明孩子在競爭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作為家長,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我們能做的,就是鼓勵孩子,繼續加油,不斷進步!

考上大學就好了。畢竟,我們還不是人人都有上大學的機會的,考上大學,孩子又攻下了一個堡壘,一個新的階段又開始了。上大學,意味著孩子成人了,孩子們的學習,不需要家長再操心了,他們有了成人的眼光和思維。

大學畢業就好了。上大學,孩子成人了,但是,他們一直在學校裡,一直是學生。大學畢業,他們將徹底轉變角色,從學生轉變為職場人。他們將走出學校,走向複雜的社會。他們會遇到學校不曾遭遇的困難和挫折。但是,越是這樣,孩子們才會越來越成熟。

新的一代終於成人,但是,父母眼裡的好終結了嗎?永遠不會。孩子們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家長們的希望就永遠更新。太陽每一天都是新,從來沒有重複出現的太陽。生活在希望中向前進,人類在希望中繁衍生存走向文明和更高級的文明。

最後,我把偉人毛澤東的一首詞送給大家。一首詞,就是一部人類發展史,在這部發展史中,人類的發展,就是在永遠的希望中傳承至今的: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
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蹠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歌未竟,東方白。

“東方白”就是人類的希望所在,就是每一個人的希望所在,這希望,引領著人類,引領著每一個人,不斷追求,不斷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